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史海探秘] 关于《清明上河图》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浅见

《清明上河图》中虹桥景物的探索

  《清明上河图》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般文献所不具备的。认识宋代社会和艺术的发展,对卷中景物内容和艺术表现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有益于对作品认识的深化。

  例如,虹桥一段是全卷展示的高潮之一。无柱的木构“虹桥”是宋代中期建桥中的伟大创造。开封的无脚桥最少有三座,而当时从开封至江南的运河上更建起了很多此类拱桥。图卷对虹桥的结构作了具体几乎是毫发无遗的图写,以成排的巨木组成拱架,榫卯箍扎的结构飞架于河上。桥两头竖立着四根顶端带有鹤形的高竿,研究者皆认为是风向标,笔者拙见却以为应是华表,是虹桥建筑的组成部份。按华表在古代亦作桓表,据传最早系贤明的帝王树于街衢用以纳谏的竖木,后来演变为纪念或标志作用的柱形建筑,晋崔豹《古今注》中对华表的解释是“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设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衢路也”。桥梁通常处于“大路交衢”,故树以华表,如《洛阳伽兰记》即记载在洛阳南郊洛水上的永桥,南北两岸竖有高二十丈的华表,而且上端“作凤凰似欲冲天势”,可与《清明上河图》的桥头立柱相印证。至于图中华表顶端不是凤凰而作鹤形,则是起于汉代丁令威学道化鹤集于城门华表柱上的传说,故事见陶潜《搜神后记》。桥头华表增长了桥的气势,上河图将这一景象传写下来,为古代建筑史和开封风貌留下形象资料,殊为可贵。

   《书画传习录》中对张择端的谬记

  张择端生活于北宋末期,其生平历史仅见于画卷后张著题跋。张择端幼年攻读诗书,曾在开封游学,后来转攻绘画,尤精于界画,被遴选入皇家画院,当时宫廷绘画提倡深入细致的观察、精微的描绘和巧妙地表现,《清明上河图》达其极致。张择端是一位有文化、有生活积累、有头脑、有技艺的画家,非一般画工所能比拟。过去我曾发现王绂《书画见闻录》中有“以失位家居卖画为计”的史料。后来有人据此撰文谓《清明上河图》系张择端“失位家居”后所绘,而《西湖争标图》(指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金明池争标图》)才是其在画院时所作,这个结论未免轻率。须知宋代画院画家和社会大多有着密切联系,朱锐、李嵩都供职画院但他们画的盘车图、货郎图完全反映了底层生活的艰辛。况且《清明上河图》原有徽宗题签,怎么能在失位家居时所画?该文又进一步推断因其失位家居而《宣和画谱》中遗其名氏,其实《宣和画谱》对徽宗时代的画家除宗室内官外很少为之立传。况画谱编于宣和二年,很可能《清明上河图》尚未画成,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了社会生活就一定在院外完成,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书画传习录》中张择端史料不可信之处还在于他把张择端说成是官至翰林承旨,则其身份非供职翰林图画院,而是翰林学士院之高官,实际上张择端是由士子转为画家的,所以“失位家居”也就很难成立。该书又记清明上河图上有金朝皇帝印玺,更与此画流传情况不符。该书张择端材料亦未注明出处。《书画传习录》一书系清嘉庆时阮承咸于书肆发现的一个残本,时距王绂已四百余年,书中有论书论画内容,且“蟫残鼠劫者十之三,帝虎鲁鱼别风淮雨者十之二”,即其残缺及讹传失误部分占去近半,又经过阮承咸的一番补充整理,杂引各书时常随意加以增删,故引用时须谨慎对待。例如该书谈及燕文贵初名肃,字仲穆,起家幕僚,官至侍从,文章事业卓然可观。王绂又谓文贵初为燕王府官(《书画传习录·己集·精敏门》),则将文贵与燕肃混淆,殊为可笑。因此,不加辨析的运用《书画传习录》材料而遽下结论是极不稳妥的。(作者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引子:

北宋徽宗年间,一位翰林图画院画师,行走在喧闹的东京汴梁街道之上,当他看着身旁熙攘的人群,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勾栏瓦舍、酒肆茶幌之时,不禁感慨道,如此繁华的京都盛景,却没有一副画作将之描摹下来并流传于世,实乃一大憾事。

后来,这位画师还真的把这件事付诸于行动,在其花费了不少功夫之后,一幅数米长卷——《清明上河图》便横空出世,这幅画卷让古老的时空画面得以凝结保存,也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画作之中的经典瑰宝。

清明上河图

当我们再次欣赏这幅名画之时,八百多年前的北宋市井生活气息瞬时迎面扑来,将人们一下便带入了这片繁盛喧闹之中,在这片繁华之中,有一座巨型拱桥,甚是醒目,也最为令人印象深刻。

拱桥是清明上河图的画眼

如今,当我们再次细观这座拱桥之时,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座很有意思的桥,它不仅是整幅《清明上河图》的画眼,也是这幅画作的“画魂”,更是当年北宋社会的时代缩影。

一座很拉风的地标—虹桥

一座很拉风的地标—虹桥

在《清明上河图》当中,最醒目的便是靠近画幅中央位置的那座大型拱桥,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寻找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在整幅画卷之中,可不仅只有这一座桥。

郊外野桥

门口的小桥

城门的平桥

从左向右来看,还有城门口的平桥、居所门口的过水桥以及郊外的那座孤零零的野桥,只是这几座桥虽然也被作者精心地画录了下来,却在那片繁华喧闹之中,淡然地融入进了画景之内,不为人所注意。

人们忽略它们的原因在于,这些桥实在是太平凡了,这种有桥柱、有加固梁、长约数米距离的小桥,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其本身就是古桥该有的样子,普普通通,实在没什么看点。

而那座大型拱桥却不一样,大、宽、奇这几种惹人注目的特性,它全都占了,而且这种超拉风的建筑矗立在画面中央,让人想不注意它都难。

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东京梦华录》

虹桥,一个惹眼的地标性建筑

后世将这座桥称之为“虹桥”,其如同一道飞虹般横跨在汴水之上,成为了汴梁城内的一个相当惹眼的“地标性”建筑。

一般来说地标性建筑CBD的附近都会很热闹,而虹桥这里自然也不例外。

桥头车马闹喧阗, 桥下帆船见画船。

从北宋诗人汤鼎的诗《汴京云骥桥诗》就能知道当年汴京之内的过水桥梁附近有着多么热闹的景象,而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上也能看到,虹桥附近的场景确实也是喧闹非常。

热闹的虹桥

桥下降帆通行的船只,桥上熙攘热闹的人群,在这座桥的桥面之上,不仅有行人、车马,而且竟然还有商铺、地摊。

这座拉风的虹桥,不仅兼顾着水陆两运,还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象——“桥市”。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细观这座虹桥,一同探寻这片繁华景象背后的时代缩影。

日夜不歇的漕运

日夜不歇的漕运

虹桥的造型之所以如此拉风,就是因为眼前的这座桥,它可不仅仅只是用来沟通汴河两岸交通往来这么简单,同时其还要兼顾着桥下的河道运输,是一座需要水陆兼顾的桥梁。

往来桥下的大多不是如同江南水乡的小船

与江南水乡的乌篷船不一样,这里的来往的船只可都是吨位不小的商船和货船,从图中就可以看出,这些船只的体积、规模可都不小,因为很多来往汴京的船只,都是江淮运粮的漕船。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帑藏重兵皆在焉。——《宋史》

来往的大多为大吨位漕船

北宋实行弱干强枝政策,将天下优势兵力集中于京师汴梁,庞大的军队、臃肿的官僚结构、怀揣着淘金梦的商贾小贩,繁华的汴梁背后是人口激增的现状,同时也对京城粮食需求产生了巨大的缺口,这就使得漕运粮米的运输数量变得非常大。

兴起的汴梁城

太平兴国六年,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宋史》

东南各州的漕运粮米,沿着大运河的水道北运而上,进入汴河之中,日夜供应着这座临水而兴的都城。

临水而兴的都城

临水而兴的都城

汴河通淮利最多, 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 尽取脂膏是此河。——《汴河直进船》

当隋炀帝下定决心,倾全国之力开凿大运河时,他当时考虑的是国家层面上的南北沟通运输便利,然而当这个大规模水利工程项目一启动,却直接让一个原本踏步在二线城池的汴州,直接被这个红利给送到了一个不得不腾飞的地步。

京杭大运河项目启动,使得汴梁逐步腾飞起来

汴梁, 扼吴楚之津梁, 据咽喉之要地。——《文苑英华》

按照大运河的路线,南方的商船、贡运、漕运船只从余杭、扬州出发,北上经山阳进入淮河水道在泗州再次转航向北,经过宿、宋、汴等洲进入黄河水道,然后分别向河北、关中、洛阳分散运输。

汴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位置处

我们可以从地图上清楚地看到,汴州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其处于大运河的分叉口集散地附近,而且比起分岔口处的板渚来说,汴州拥有相对平稳的汴河水道,方便来往船只停泊、憩息。

因此汴梁城便成为了时代所选中的宠儿,借着大运河红利的东风,汴梁这座城市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从隋唐时期的军事经济重镇,到五代时期的都城,汴梁在不停蜕化过程之中,渐渐演变、扩建成为了一个超级大都市,而城市的建设当中,临水而兴,自然缺少不了桥梁的身影,那么建设什么样的桥,自然成了城建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城建是立国者的考虑因素之一

适应经济发展的桥梁造型

适应经济发展的桥梁造型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汴河之上的桥是有桥墩、桥柱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汴梁城的船只越来越多,交通事故也开始频发起来。

传统有柱拱桥

如闻陈留有汴河桥与水势相戾, 往来舟船多致损溺……汴水悍激, 多因桥柱坏。——《宋会要辑稿》

汴河水势湍急,船工在经过桥梁底下的时候,一个操纵不好,就会发生触桥事故,发生事故就会阻碍交通,帝国的运输生命线停顿一天,朝廷都要抓狂。

为了解决这一方案,古人的智慧也是非常超前的,他们想到了浮舟的办法,用两只小舟来做浮桥,平时车来人往从浮舟木板上通行,而等漕船一到,则立即撤开绳索,移开浮舟,给船只让出水道。

大中祥符五年五月,八作司“请于京城东纽笮维舟以易汴桥。——《续资治通鉴长编》

然而这种方案也只是适用于不经常走船的水道,来往船只一旦多起来,两岸行人只能干瞪眼,而优先方便行人的话,船只一排队累积,又会阻塞河道,因此这个方案看起来很美好,但很快便被pass掉了。

既要方便行人,又要桥下通行无阻,最终汴梁城的城市建设者们选择了引进外地先进技术——青州桥。

庆历中, 陈希亮守宿, 以汴桥屡坏, 率尝损官舟害人, 乃命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沿汴皆飞桥, 为往来之利, 俗曰虹桥。——《澠水燕谈录》

最终形成的汴河飞桥模式的桥梁,在横跨汴河的同时,不但没有成为阻碍漕运的羁绊,反而在兴建之后,带动了周边的经济活力,进而还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景象——桥市。

地段还是地段!

地段还是地段!

虹桥这个地段,就是汴梁的CBD,地段那可是相当好,其附近是码头集散地,物流货运非常便利,加之酒肆、客栈、商家聚拥在虹桥两侧,客流量自然有保证。

虹桥的桥面这么宽,而且来往汴河两侧的人们必然要经过这里,客流拥挤,这种黄金地段,不发展商贸实在可惜了,宋人自然也是很有经济头脑的,在《清明上河图》上,桥面上搭棚起伞的商铺就设在桥上,在往来人群中叫卖着待售的货物,在没有城管的年代,小商贩们占街摆摊的事情时有发生,然而桥面再宽,也经不起大家都在上面练摊。

虹桥这个位置属于黄金地段

拥堵交通的摊位,以至于后来朝廷都看不下去了。

巡护惠民河田承说言:河桥上多是开铺贩粥,妨碍会篁及人马车乘往来,兼损坏桥道,望令禁止。’从之。是月,诏在京诸河桥上,不得百姓搭盖铺占栏,有妨车马过往。——《宋会要》

那么为何小商小贩在宋代这么活跃呢,要知道,在宋代之前的唐代,如果想在都城长安里面卖点儿东西,可不是这么随意的,敢在街道上摆摊,那可是会被“请”到金吾卫那里“喝茶”的。

在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买卖东西都要规规矩矩去那里交易,那么《清明上河图》里的桥市为何会在宋代出现呢?

坊市制度的崩溃

坊市制度的崩溃

唐代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前坊市制度的约束性已经严重束缚了经济需要,而五代、北宋时期的朝廷,除了仰仗东南粮米供应以外,养兵的银钱需求,使得朝廷开始对商业的发展,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和宽容,也使得坊市制度加快了崩溃的步伐。

坊墙在宋代开始没落

相比朝廷,民众对于影响自己做生意的那堵坊墙也是很不爽,明明自己是个沿街店面,却被坊墙一阻隔,立即成了小区内的店铺,让谁谁也难受,于是侵街、毁墙的事情便时有发生。

其京城内街道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与三步,其次有差。——《册府元龟》

在朝廷纠结了许久之后,最终看清时代发展趋势的北宋政府,在宋徽宗时期正式承认了坊市制度的崩溃现状,并适时地因势利导,收起了侵街房廊钱,在迎合民众需求的同时,还为政府开了一笔不菲的收入渠道,获得了双赢的局面。

而《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景象,以及桥面上悠闲叫卖的小商贩,都是在这个唐宋期间坊市制度没落的受益者。

后世仿建美丽的虹桥

虹桥,这座横跨汴水的桥梁,在北宋时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而桥上桥下的繁盛景象,也正是北宋年间的一个时代缩影。

结语:

结语:

北宋时期的汴梁城,因大运河的地理优势,临水而兴,而横跨汴水的虹桥,则蕴含了那段古老历史的印迹,在唐宋坊市制度没落的情况之下,汴梁城的经济变得更加繁华、自由,同时为了兼顾桥下来往的商船、漕船,城市建造者们还将虹桥建设成了飞桥造型,其最终也成为了北宋汴梁城内一个标志性的地标建筑。

在这幅《清明上河图》里,虹桥也因此成为了画卷之中的最值得细看的地方。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