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话、石头落水
陈光标还是会隔一段时间就制造点响动,似乎想提示人们他仍是那个曾经的“首善”,最近的一个举动应该是10月30日,宣布进军光伏太阳能产业,他还自己宣称:“光伏产品马上要在青海、西藏等地进行发电使用。”好像丝毫不顾及去年以来光伏行业已经萎靡不振、哀鸿遍野,连无锡尚德都要破产重组的现状。而在此之前,他推出过凉茶,还卖过罐装空气,前不久在电视上还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暖茶的广告。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折腾”劲儿。
他跨界经营如此快速,但人们能看到的似乎只有那些刊发出来的媒体报道,而鲜有后续经营的消息。不久前就有他的凉茶经销商向我反应,陈光标的凉茶销量很差,而由于长期拖欠他们货款,他们正准备起诉。
这和他前几年主攻的高调“慈善”似乎异曲同工,人们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看到了他的捐赠宣言和摆好的钱墙,却不知道他最终到底捐了没有、捐了多少,还有更重要的,他哪来的钱?他喜欢制造话题、被媒体报道,喜欢镜头对着自己,为此他可谓煞费苦心、想尽“办法”,他的所谓慈善夹杂了太多的复杂动机,让人难以捉摸。当然他商业上的行为只要不违法,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无可厚非,这和他曾经热衷的高调慈善不同,如果慈善造假那么损害的将是正在起步的中国慈善业的健康和机体。
我所在的《中国经营报》曾经在2011年质疑过他的高调慈善。而由于当时受到外部的压力,这一事件被有意的大事化小,我们很多后续的调查没有呈现出来,这让我感到十分遗憾。如今,事件已经过去了两年的时间,我作为主要的经历者,希望能够把背后的真实故事记录下来,作为慈善业和新闻业的记忆留存。
一
2011年4月22日,在13号线上,我微博预告了那篇由叶文添、方辉(编者按:二人为作者同事)合作的《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明日上市的中国经营报将推出重磅调查报道:?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独家揭露其‘首善’之名背后的猫腻,编者按中我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重申对慈善事业纯洁与高尚的希冀,希望慈善和真诚是对等的,和企业守法经营是同步的,如此,慈善事业才能有健康的基础。很不幸,陈光标让我们非常失望。”
二
出了地铁,采写此次调查报道的同事小Y的电话就打了进来,要和我聊一聊自己刚刚写的报道。作为我们报社顶级的调查记者,几年来小Y已经不止一次的用他一流的报道证明了自己的新闻理想和调查能力,曾报道达能娃哈哈之争、汶川地震、资金矿业污染、陈良宇案、上海大火、刘志军案等众多的大事件、大选题,算是经过大风大浪的记者。但这次质疑陈光标的报道让他又有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
我们俩在电话里滔滔不绝的聊着。调查的结果着实让人吃惊,这个近几年来一直高调“暴力”做慈善的中国“首善”,其形象和行为竟然和闪光灯和摄像机镜头前大相径庭:他2010年号称超过3亿的捐赠有众多项目没有落实,甚至有的受捐单位都不存在;他号称年产值已经过百亿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多年来的营业额最多的竟然只有几千万,而且几乎年年亏损。而陈光标则不计其数的对外宣称,他2009年的利润超过4亿,将其中的绝大部分做了慈善,十几年来,已经累计向社会捐赠了14亿元之巨。
那个阶段,正是陈光标最为红火的时候,也是他的慈善作秀越来越让人反感的时候,他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发钱的照片正满天飞,日本发生大地震之后,他又向各个媒体宣称自己要去日本救灾捐款,后来他说自己带着100万元现金去了日本地震灾区,让人纳闷儿的是,以我国的外汇资金管理制度,他是怎么带出国门的?
回到家,发现我写的那条预告微博正在被疯狂转发和评论。
三
我意识到似乎大家一种共同的情绪被点燃了。大部分人的留言表达了对陈光标由来已久的怀疑和厌烦。
等到看到了叶文添和方辉采写的稿件之后,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陈光标会选择高调的方式来做慈善,他的行为中反人性的部分终于得到了相当的解答,虽然我们还没有掌握全部的故事和内幕,但是从其行为逻辑上有茅塞顿开之感。慈善在陈光标那里和普通人的理解不同,他是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营生来经营运作的。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企业、企业家作慈善自然希望在付出钱财之后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承认和相应的回报,虽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物质回报,但至少对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会起到积极的塑造作用。
但陈光标先生在其向媒体提供的2010年慈善成绩单中大量的捐赠不到位,很多捐赠项目名为捐赠实为自我投资的行为让我们觉得已经完全背离了慈善事业的本来面目。
凌晨两点的时候,已经有网友在凤凰网上找到了转载自我们网站的报道。
第二天早晨7点,那条微博已经被转发了1000多次,评论400多条。
一位网友则评论:“就这篇报道而言,应该只是个引线,我觉得后面还有更多东西要暴露出来的。而且,慈善之名下,估计会有不少人斥责这种报道。”
果然,他一语成谶。从此我们走进了一段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舆论战斗。
四
4月23日,周六。
我们那篇《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的报道正在网络的世界里掀起轩然大波,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等网站纷纷将其放在了首页的显要位置,报道后面的跟贴评论只半天的工夫就达到了好几千条。吵的一塌糊涂。
一方面,很多人对近两年陈光标的“高调慈善”、“暴力慈善”十分反感和不满,但一篇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陈光标的报道却又会引起另外很多人的反对。
另外,那一天我们也惊奇的发现,同为财经周报的《华夏时报》也刊发了类似质疑陈光标的报道,但其主题仅仅停留在对于其“少捐多报”以及多笔捐款无法证实的情况上,篇幅也只有两三千字。
4月23日晚上,陈光标在自己的微博上传了一段对媒体报道回应的视频,充满了对我们报道的不屑,对着镜头展示他捐款的凭证,看起来气势汹汹,实则漏洞百出,我们报道中质疑的捐款他刻意回避,似乎证书多就能证明他所有的捐赠都没有问题。他用云山雾罩、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的方式回应报道,说这是个别“小媒体”被一些利益集团收买的结果。最有意思的是他对自己之前宣传的捐款项目都傻傻记不清楚,硬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中国志愿者基金会是一个单位,让人哭笑不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