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综合书园] 黄元御 不该被遗忘的神医

中文名:黄元御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昌邑市黄家辛戈村 出生日期:1705年 逝世日期:1758年 职业:医学家

  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昌邑市黄家新郭村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黄元御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祖运贞,廪贡生,侯选训导;叔祖运启,顺治戊戌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父钟,邑庠生;兄德润,增生;德淳,监生。黄元御出身于这样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少年时代,其父为之延请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黄元御也“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效其先祖黄福,做出轰轰烈烈的勋业。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左目完全失明。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在哀痛之余,他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浸有成,开始悬壶济世。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乾隆二年(1737),黄元御开始酝酿《伤寒悬解》一书的编著,并着手撰写《素灵微蕴》,乾隆五年(1740)九月完稿,四卷二十六篇,在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对于中气他给予了形象的比喻:“精如果中之仁,气如果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有本于此,在施治中他始终贯彻了重视脾土、扶阳抑阴、厚培中气的施治原则,这是他对祖国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乾隆十三年(1748),黄元御游幕至清江阳邱,阳邱风景秀美,黄元御亦心清气廓。期间,他南游会稽山,拜谒禹陵,自谓:“身登会稽,亲探禹穴,目睹越国江山……乃有著作斐然之志。”同年四月,他开始撰著《伤寒悬解》,七月三日草成,计十五卷。八月下旬又撰成《金匮悬解》二十二卷,时年四十四岁。

  乾隆十四年春(1749),黄元御初草《四圣悬枢》一书,辨析温疫痘疹之义。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仅草创大略篇目,因事辍笔。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黄元御北游至京,适乾隆帝有疾,众太医萎思无策,经举荐,黄元御入宫视疾,药到病除,以精湛的医术得到了乾隆帝的特别青睐,亲书 “妙悟岐黄”以为褒赏,并恩赐御医。从此,黄元御开始了供职太医院的生涯。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乾隆帝首次南巡,黄元御伴驾至杭州,期间著方调药皆有神效,深得乾隆帝及内外臣工赞誉。四月间,黄元御乘闲便道至清江旧寓,继续编写《四圣心源》一书,“十得其九,厥功未竟”。“六月删改《四圣悬枢》,誊清定稿。八月十五日开舟北上,回到京城。直至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黄元御写毕《天人解》一章,经过四年时间,《四圣心源》终于脱稿。在《天人解》中,他极力阐发《内经》:“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观点,高度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并善与四时相联系,从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以及精神化生等方面阐述气化自然的妙义,影响巨大。

  事君几年中,黄元御并不得意,这种心情在《四圣心源·序》中说得非常明白:“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则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勖之而已。”繁庶之务使他没更多的时间完成著述,黄元御为荒废了这许多宝贵时光而深自惋惜。此后的日子里,他更是惜时如金,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中去。

  乾隆十八年(1753),黄元御四十九岁,春二月,取张仲景著作中的方药加以笺解疏证,著《长沙药解》四卷,载药一百六十一种,方二百四十二首。乾隆十九年(1754)三月又撰成《伤寒说意》十卷。该书以传经入说,辩论分析,多启迪后学门径。同年六月八日,撰成《玉楸药解》八卷,以补《长沙药解》之未备,他在该书中首创了用浮萍治疗瘟疫的疗法。至此,黄元御已完成医书八部,即后世所称《黄氏八种》,时年五十岁。因过度劳神,此时的黄元御已是身疲神怠,门人毕武陵请笺注《素问》、《灵枢》,“自唯老矣,谢曰不能”。

  乾隆二十年(1756)初春,在门人毕武陵的再次推请下,黄元御着手笺释《素问》,至十一月书成,计十三卷,定名为《素问悬解》。此书中的“五运六气,南政北政”之说,大为发前人之未及。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日,黄元御完成《灵枢悬解》九卷,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用七日时间撰毕《难经悬解》二卷,此即所谓黄氏医书三种,合前八种,共计十一种。另尚有《玉楸子堂稿》一书,为黄氏医案、杂著。

  黄元御不但深于医学,道学、经学造诣亦相当深厚。乾隆二十一年(1757)二月,他在从事医著之余还应友人澹明居士之请写了《道德经解》一书,诠释其哲理,发挥其奥义。本年六月,又在精研易理十余年的基础上完成《周易悬象》一书,阐发阴阳八卦爻辞变化之理。四库馆臣评其《周易悬象》谓“近人说《易》中,独可谓学有根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乾隆二十二年(1758),黄元御在行医、著述生活中因过度劳累,身体中虚,渐成重症,抱病回到故里,居于昌邑城南隅书斋,至乾隆二十三年(1759)九月十七日戌时,溘然长逝,时年五十四岁,归葬新郭祖茔。

  黄元御自三十六岁开始从事著述,苦心经营近二十年,著书十四种,他的医书十一种在其去世后不久,即由四库全书编修周永年进呈,全数收录,民间亦有刊本,尤其是在江南等省,凡悬壶行医者,无不知黄元御,被称为“医门大宗”、“一代之大医”,其史事轶闻广为传载。宣统间《山东通志》,民国初年赵尔巽等《清史稿》皆为其立传,民国十二年(1923)昌邑学商各界捐资为之修整坟园,呈请入祀乡贤祠。并于悬城西南门外及墓地立碑志念。黄元御终于象其先祖黄福一样,名列正史、身登乡贤,垂范千秋。?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自成体系的东方文化,明显地区别于其它体系的文化,但文化本身总是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中国天文学、中国历法学、中国农学、乃至中国文学、艺术都有其民族特色。中国的固有医学,我们叫做中医。中医学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仅《内经》一书就医学、哲学、数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于一体,从而形成一部以中医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上,造就了大批中医人才。清初,山东出了一位知识渊博、才思横溢而又被人非议的名医——黄元御。本文试从中医学的结构、及黄元御的生平,谈一下他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

  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各成为在结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整体与其成分都由一个内规律所决定。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著作《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起来的。中医学的结构,由医学(狭义)、医术、医道三个级层。

  医学:指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疾病的概念及其防治。其内涵主要是医疗。

  医术:是术数,中国特有的象数哲学在医学上的应用。是以符号逻辑方法阐明自然界的规律及其普遍联系的自然哲学理论,它对于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医道:主要包函医学哲学。

  历代德高望重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都有文史哲的雄厚基础,而精通医学(广义)。故有“ 文是基础医是楼”之说。这实际最形象地说明了医学巨匠大师们的知识结构。

  黄元御,名玉路,以字行。又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清代山东昌邑黄家辛部村人。为清代诸生,约生于公元1705年,卒于1758年。黄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素有才华,聪明过人,“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而且是一位很有抱负而致力于学问研究的人,自称“涤滤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不幸三十岁时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自此深感医之重要,遂“委弃试帖”,弃举子业,“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刻苦攻读,溯本求源,理论结合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这与他坚实的文史哲基础是分不开的。

  黄元御的著作,已知有十四种,医籍十一种,已刊行八种(《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义》、《素灵微蕴》、《玉揪药解》),未刊行三种(《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另外尚有《周易悬象》、《道德经悬解》、《玉揪子堂稿》等非医学著作三种,这充分说明了黄氏熟谙黄老之学,精通象数易,而古代的《周易》中也没有直接谈到医。至明·张介宾才直接认为医乃是易用以研究人体之学。将医纳于易体系中。故此,黄氏是继景岳之后,又一位集“易”与“医”于一体之大成者。

  黄元御对人体奥秘的研究,是以宇宙基本的真理大道为基础,以太极模型、阴阳、三五之道的五行为运筹和协原理,把气候、地理、医术各学科统一成整体,从而把人体生命本源的研究和天地之源的研究联系起来。黄氏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和源,“天人相应”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故有“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的论述。同时,他用象数易的哲理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皮肉、筋骨、毛发、空窍、精神等都赋以阴阳的属性,并解释的透彻入微。

  黄氏崇尚《内经》“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观点,提出“未识天道、焉知人理”的见解,并做“天人解”,并以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及精神化生等十六个方面阐述了天人观。黄氏以太极精微,阐明五行精微,认可五行“皆以气而不以质”,指出“成质则不能生克矣”。并按照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成金,天九成之;天五成土,地十成之”的术数理论,来解释五行的生成数。指出阴阳的生成数,是出于阴阳匹配变化。从而论证了古人的“天地生成,莫不有数”的论断。同时对《尚书·洪范篇》“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火曰炎上,水曰润下,土爰稼穑”,及“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从秉气和气化方面作了解释。综上所述,由于黄氏对《周易》研究极深,从而洞悉了自然规律的真理大道,控制了术数运筹和协的原理,达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事”的深度和广度。故此,在医学上有很大的成就。

  黄元御学术精湛,极力奋进,著述宏伟,标新立异,敢创新说,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学者。他从习医开始至去世只有二十一年的时间,除去学习阶段和临床实践外,竟能完成著作十四部之多。纵观黄氏著作,剖析其学术思想,他推崇岐伯、黄帝、越人、仲景,并称之为四圣,称其著作“争光日月”。他对内、难、伤寒、金匮均有精辟的见解,确有“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感。

  乾隆13年(1748年)黄氏著《伤寒悬解》十五卷。是书大旨,谓汉·张机因针灸刺法已失,而著作《伤寒论》以治外感之病。其理则岐黄越人之理,其法则因岐黄越人之刺而变通之。立六经以治伤寒,从六气也。制汤丸以疗伤寒守五味也。并以简篇多因失次,因之解其脉法,详其经络,考其变常,辩其宜忌,凡旧文之伪乱者,悉为更定。

  乾隆18年(1753年),著《四圣心源》十卷。黄氏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五书,已各为之解。复融贯其旨,而著此书。这是一部以临床医学为主,结合基础理论的综合性医书,又是一部将医学(狭义)、医术、医道融于一体的医学著作。黄氏的学术思想,在此书中可窥其梗概。黄氏根据《内经》中“天人合一”的理论,而重点阐述“天人解”、“元气解”、和“六气解”。其在“劳伤解”中,极力阐发其“崇阳而卑阴”的学术观点,反对“贵阴贱阳”之说,虽言词过于偏激,但促进了学术争鸣,从而使各家学说竟相发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同年,黄氏又完成了《金匮悬解》二十二卷的著作。黄氏谓:金匮治杂病,大旨主於扶阳气,以为运化之本,自滋阴之说胜,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迄无解者,因推明其意以成此书。其于四诊九候之法,解释颇详。

  乾隆18年(1753年),著《长沙药解》四卷。黄氏根据伤寒一百十三方、金匮七十五方,合二书所用之药,共一百六十种,各为分析排撰,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药方用此药为目,各推其因证主治之意,颇为详悉,从而另辟径溪,开从药物性能研究经方之先河。

  乾隆19年(1754年),黄氏著《伤寒说意》十一卷。黄氏根据《伤寒悬解》文简意奥,非读者所能通晓,故会通仲景大意,而后著此书,以开初学伤寒者之门径。

  同年,黄氏尚有《素灵微蕴》四卷问世。以胎化、藏象、经脉、营卫、藏候、五色、五声、问法、诊法、医方为十篇,又病解十六篇,多附以医案。其虽多处诋诃历代名医,但不失为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的有价值的医学著作。

  斯年,黄氏还有《玉揪药解》四卷问世。是书谓:诸家本草,其论有可用者,有不可用者,乃别择而为此书。故后人有评:大抵高自位置,欲驾千古而上之,故于旧说,多故立异问,以矜独解。

  至于《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三种未刊行著作,据《四库全书》所述,黄氏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秦汉以后著竹帛,传写屡更,不无错乱,因参互校正,而作《素问悬解》十三卷。如五运六气南政北政,旧注以甲乙为南政,其余八干为北政。元御则谓天地之气,东西对峙,南北平分,何南政之少,而北政之多。并谓东西者,左右之间气,故不可言政,此南北二极之义,其论为前人所未及。同时,“亦以经文错简为说”著《灵枢悬解》九卷;以《难经》“旧本有伪,复多所更定”著《难经悬解》两卷。

  黄元御以其高超的理论,渊博的知识,非凡的医学成就纵横捭阖于医林之中。尽管他对唐以后历代医家持有否定态度,“自命甚高,欲驾出魏晋以来医者上,自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外,罕能免其诋词者”,但就其医学经典著作的研究上,及其结合临床经验的大胆发挥,总结写出了多种有独特见解的传世之作,其影响是深远的,是无可非议的。清·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对黄氏的医学成就的评价,尚有中肯:“能读黄氏之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夭札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大可除河间、丹溪之弊,昭先圣之大德,作人生之大卫。”

  授御医”及“乾隆帝赐匾额”之事,传说如下。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黄元御行医北京,适遇乾隆皇帝病重。太医院与京城名医多方调治无效,帝疴渐沉,百医束手无策。当时,宫中有一太监为昌邑玉皇庙村人,深知元御医术高超,便向朝廷推荐,诏进时黄氏辞曰:“敝乃草民,不懂军臣大礼,恐万岁见责,有欺君之罪。”乾隆帝传谕:“免恕一切,至宫廷时对朕面只行叩首之礼。”并令侍官带奉银及绫罗缎匹为礼,再诏黄氏进宫。黄氏辞曰:“无功不受禄,敝乃布衣之士,岂敢接受。”帝怒,再赐以五品顶戴,按品赐银,再次传进。黄氏见再难推委,遂入宫。乾隆欲试其医术高低,故虚设一帐,令宫女卧其内,只露一手于帐外,让元御诊脉。诊毕退出,侍官请处方,元御道:“龙体凤脉,无药可医,恐不久于人世。”侍官回奏,乾隆闻言心悦诚服,乃知其为良医,即令御诊,诊后帝问:“朕得何病,应用何方治疗?”元御道:“万岁小恙,乃七分药毒三分病,须先进两帖去药毒,继服一帖治所病。”帝允诺,按方配服,病豁然而愈。乾隆帝大喜,赐以重金,元御皆坚辞不受,说: “吾非为官为钱,愿为社稷治病救人”。皇帝便命他入太医院为御医,并赐其楸木棋盘、玉石棋子一副,常与对弈,遂号玉楸子。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帝南巡,黄元御奉诏侍从,随驾武林(杭州),治途为人治病屡验,著方调药皆神效。皇帝感其学识,亲书御匾“妙悟歧黄”,悬于太医院门首。

  此虽系轶事传说,然对黄元御医术之精湛,性格之清高,乾隆帝这位明君的性格处事等,描述得极为精辟。参之黄元御《四圣心源》自序:“帝眷之隆,何可恃也”,当有一定的真实性,而非纯系杜撰。

  昌邑盛传,黄氏乡居时,其表兄孙某放道合,将诣江南上任,亲友及地方官员缙绅纷纷登门相贺,车水马龙,黄氏亦至,众人皆有贺礼,孙某应接不暇,容光焕发,至为欣喜。黄氏曰:“仁兄荣升外任,光宗耀祖,可喜可贺!愚弟无长物相贺,愿赠兄一脉。”对曰:“贱躯素健,一诊何妨。”诊毕,黄氏正色曰:“仁兄两年后将发搭背疮!此疮甚剧,性命攸关。余不能阻其发,然可以药移于兄之腿肚,则无大碍矣。发后兄自当延当地医师施治,然必知此疮由背移来者乃可服其药,否则断不可妄治!”孙某虽恶黄氏言语怪诞,然知其医术精湛,也为之一震,乃请其书方。书毕,黄氏曰:“仁兄到任即服,切勿延误时日,十剂为限。”孙某到任后,因忙于公务应酬,月余方忆起黄氏之嘱,按方服之。两年后左腿独果出一疮,日大日剧,奇痛难忍,眠食俱废。急招当地名医诊视询及此疮系原发抑或由他处移来?众医皆茫然“移来”之问,均曰“原发”,而证危剧,不知何故,不服其药。后一医报名自荐,愿为其一诊。诊毕曰:“太尊此疮,断非原发乃高手以药由背移至此!”孙某因尽告黄氏为其移疮之事及所嘱之言,恭请处治。对曰:“余虽知此疮由来,然迁延日久,证已大剧,愧无施治之术。为今之计,唯余亲赴昌邑,面聆黄师高术,求灵药一匙,而愈太尊贵恙。”江南距昌邑数千里之遥,限于当时交通条件,赴昌邑求方,谈何容易,不数日孙某疮崩而殁。

  有睹“文革”中遗失之黄氏《玉楸子堂稿》者,谓书中之“移山填海方”,即黄氏赠孙某之方

  黄元御医术精湛,治病如神之轶事传说,至今在其故里流传颇多。吴去疾《雪堂医语》载昌邑刘樵山讲述的黄氏治病轶事两则如下。

黄氏治病轶事一

  其一:黄氏乡居,以医负盛名。其女远嫁,生一子,出痘,势甚危,抱归求治。黄氏一见,即怒詈(li,音利),不过日晡(bu,读第一声,申时也),其速行!”其女长跪乞怜,黄氏不顾,呼人急驾骡车送之返。时赤日中天,舆人故迟迟其行,中途遇大雨,周身尽湿,舆人乃驾车回黄家,盖黄氏预嘱之也。时已日暮矣,黄氏率家人正伫立门外,灯笼相候,语之曰:“汝子生矣。此证内人已极,非用此法,不能挽救。吾默察天时,知今日午后必有大雨,故弄此狡狯(jiao kuai,音角快),不然,汝子岂能生哉!”遂处方与服,痘果透发而愈。

黄氏治病轶事二

  其二:黄氏尝夏月出行,有数人见其至,相与谋曰:“黄氏号为名医,吾侪(chai,音柴)盖试之。”一人故仆地,急招黄氏诊。黄氏曰:“此人仅能延数刻耳,哀哉!”群嗤之以鼻。黄氏曰:“毋!听其预言。汝等初意,乃与余为戏也,不知今当夏月,湿热交蒸,此人仆地之时,热毒之气已从口鼻吸入,内又有肠胃之病,感之而发,其来也暴,非药石所能瘳(chou,音抽)矣。”众不信,黄乃行。未几,其人果腹中绞痛,不数时即毙。人皆嗟叹,共称黄术如神

黄氏治病轶事三

  五代传人麻瑞亭述

  黄元御五代传人麻瑞亭(1903—1997),早年听其业师李鼎臣讲述过黄氏诊病轶事一则,简述如下。

  时年黄氏在太医任上,沈阳一王爷之子病笃,遣人诣京,求乾隆帝委太医往诊,帝即命黄元御前往。即日起程,乘轿奔赴,夜不住驿,轿中假寐;食不下轿,果腹而已。至沈阳,直奔王府,报名而入,径往正堂,王爷降阶相迎。方落坐,黄氏未及请问,王爷即欲述其子病情。黄氏曰:“臣进府时,闻东厢有呻吟之声,可是小爷?”王爷对曰:“正是。”黄氏曰:“无须诊视,其肺已腐烂不堪,无药可医,惜哉!”王爷闻言,面露惊愕之色,旋即面如冷铁,起身曰:“先生少坐,本王去去却回。未几,侍者捧一盘呈与堂,视之,其内耐一腐烂人肺也,浊血流溢。黄氏大惊失色,方欲问其故,王爷已手握匕首而至,双手及利刃尽染血污,抱拳稽首曰:”先生神明,本王佩服!适才已将犬子杀之,此乃其肺也,果如先生所言。”黄氏惊倒在地,面如土色,张口结舌,无言以队。稍定,乞归。王爷允请,黄氏即刻起程,形容一如赴沈急促之状。至京,拜表奏乾隆帝诊病及王爷杀子始末,谢罪并乞归故里休养。帝不究其直言之罪,好言抚慰,准其所请。未及陛辞,即匆匆返籍,病卧不起。其子请问病由,黄氏祥告之,并曰:“为父已胆破神伤,医药无及,尚有百日阳寿,速请好友故旧一决!”果百日后而逝,时年五十有四。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 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本次整理,增加“黄元御轶事数则”及“方剂索引”,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解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研习“四圣典籍”,须读此书。

  《周易悬象 道德悬解》

  本书为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所著《周易悬象》和《道德悬解》的合订本。

  《周易悬象》内容概要:“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医易相通,周易的智慧对中医的辩证思维有着深刻的影响。正如黄元御所说:“圣经渊妙以至于此,水尽山穷,别开天地。”黄元御将《周易》经文重新编排,结合传统医理,并详加注解。

  《道德悬解》内容概要:这是黄元御应朋友之请,又有感于《道德经》传写错讹,节次颠倒,经义宏博,阐释不清,而对《道德经》做的重新校对、编排和注解。“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的哲学观滋养了中医的哲学观。

  学术界评价《周易悬象》《道德悬解》颇具特色,可为易、道研究的一家之说。

  黄元御教授:贵州人,1934年生,全国著名的苗医眼科学家,千年苗医少有的传承人,“黄家苗医”第9代传人,治学严谨,医术精湛,以擅长治疗各种眼病而闻名。

  黄教授祖上8代皆为名医,先外祖公傅仁宇撰写《审视瑶函》,至今仍为眼病治疗教科书,其父傅成志与云南白药曲焕章同为“杏林双杰”。

  黄教授自幼继承家传治眼绝技,一生致力于眼病的治疗与研究,由他提出的“明目必清心,清心眼自明”的理论的到了海内外中西医专家的一致认同,苗医诊疗眼疾奇方--“清心明目汤”的传承者、改良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中医到底有多少没有被人发现的秘密,没有人知道。

  但是,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现某地有个民间中医,可能没有什么学历,只是祖上传下来这么一手绝技,通常是别的不怎么会治疗,就治疗这一种病,那可真是药到病除,凭这手绝活儿,就享誉乡里,方圆百十里地的,只要有这个病,就来找他,准没错儿。

  这就是所谓的秘方。这种秘方,通常是非常神秘的,只是父子相传,别人永远无从知晓。如果儿子没有行医,那么这个方子也就从此绝了,永远消失。

  很多人都觉得此事可惜。

  在中医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医家,他一生创立了很多方子,遗憾的是,他的学问却快要绝了,和我说过的秘方一样。

  这位医家绝对是位高人,您想想,他给乾隆皇帝当过御医,这绝对是高人中的高人啊。

  但是,非常遗憾,现在问问学中医的,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所创立的方子了,也几乎很少有人了解他了。

  一代高人,似乎马上就要消失在滚滚的黄沙中了。

  这位高人,就是黄元御。

  那么,他留下的药方有用吗?这些方子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这么跟您说吧,黄元御有个传人,叫麻瑞亭,麻老生前在西安行医,活了94岁,1997年去世。麻老从黄元御写的《四圣心源》这本书里,只拿出了一个方子,叫“下气汤”,他这一辈子,就用一个下气汤,来回加减,就治了一辈子的病,而且疗效极好,享誉四方,活人无数。

  您该晕了,不会吧,就用了一个方子,就成为了一方名医,难道这世上真的有此等宝书?

  没错儿,此事千真万确,但是遗憾的是,知道这书是宝书的人却不多了。

  问问中医院校的学生,提起黄元御,恐怕他们都会茫然不知所问的。

  那么多救人的经验,似乎即将湮没在历史的迷茫之中。

  您一定极端地好奇了,这位黄元御,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他的医方为什么那么有效呢?他的学问,到底会不会失传呢?

  下面,让我来给各位讲述黄元御的故事吧。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

  (一)  引子

  看周星驰的电影《功夫》的时候,我被片子里小孩子的经历给吸引住了:一个小孩子,在街上碰到了个衣衫褴褛的人,此人向他推荐若干本书,有本书的名字叫《如来神掌》……

  这个经历很有趣,我在写黄元御的故事之前,突然想起了我是怎么了解黄元御的,和这个故事还真有点儿类似。

  那是在我刚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有一天,我在街头闲逛,看到街边有个人在摆摊卖旧书,有几个人在有意无意地挑着图书。我走上前去,随便翻了翻,都是些过期的画报和武侠小说,没什么吸引我的书。我看着无聊,刚要走,突然,在诸多书中间,我发现有一本书很不一样。这是一本很旧的书,灰色的封面(现在绝对没有书设计成这种颜色),上面黑字印着:《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麻瑞亭是谁,更不清楚黄元御是何许人也,当时只是觉得有些意外:嘿,这里还有中医书?而且这么朴素的封面,这么有勇气,里面的内容一定很不同寻常,于是拿起来翻了几下。

  刚这么一翻,就被书里的内容雷了一下,什么“火分丙丁,心为丁火,属手少阴;小肠为丙火,属手太阳……平人丁火下降,以温癸水,所以肾脏温暖,而下寒不生,癸水上承,以济丁火,因而心家清凉,而上热不作”,这些内容看着新鲜,因为一般教材里火就是火,不分什么丙丁的,我心里当时就有了感觉:这是一个地道的老中医?的!

  于是问摊主,这书多少钱?摊主回答:五块钱!

  就这样,我毫不犹豫将书买了回来。回家以后就开始狂看,尤其是里面如何诊脉的内容,我看得最仔细,结果我很快就学会给别人号脉了。

  没多久别人就开始夸我号脉号得准,好多人都以为是家传的,其实还真不是,母亲还真没怎么教过我,我都是看这本书学的。

  可以这么说,我学习中医的起步,就是从学习黄元御的理论开始的。

  好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早就绝版了。我在读博士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来找我复印这本书,有一次,几个台湾同学借去复印,迟了几天没还,我担心了好几天,生怕他们把书弄丢了。

  直到今天我都特别庆幸,当年在一个卖画报的旧书摊上,发现了这么一本好书。

  这本书现在就摆在我的面前,这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了。当年就是由于这本书,使我知道了黄元御,因为麻瑞亭老中医是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

  那么,这位清朝名医黄元御,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生呢?他又为什么能在中医领域独树一帜呢?下面让我们来慢慢地讲吧.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根正苗红的出身

  在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05年,一个婴儿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的黄家辛郭村,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黄元御。

  要说黄元御的家庭,那还实在是有点历史。大家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知道有个大名鼎鼎的豫州牧、太尉黄琬,那就是黄元御的祖先。过去的人家那是讲究祖上功德的,如果祖上出了位名人,那是要世代牢记的(不包括秦桧那样的名人),这样可以教育后人向前辈学习。所以这黄元御的家族,就世代以读书为荣,在明朝时还出过一位尚书,据说他一直连任六朝,是一位能干的国家干部,这更让后代们羡慕不已。结果是造成了黄家上下一起发奋读书的风气。黄元御的父亲就是一个读书迷,擅长写文章、作诗词什么的,总之也算是当地的一个才子,但是似乎只是一个庠生,没有取得什么更大的功名,于是他就将读书考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了黄元御和他的兄弟们身上了。

  各位可以想象了,在黄元御父亲的严格督促之下,黄家上下的读书氛围十分浓厚,家里的堂兄堂弟都在一起比,看谁聪明,看谁读书读得好。

  要说这学习环境也的确重要,它能调动人的兴奋点,黄元御就在这种气氛里,直学得是“诸子百家,靡不精熟”,简直就是什么书都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没有不涉猎的。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国学的功底,我单这么说可能您还没有个概念,但是如果您知道日后黄元御解《易经》解得多么的好,您就该了解他现在都在打什么样的功底了。黄元御对《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的解释,那是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的,他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释,独树一帜,没有对天文历法的了解,能提出这么深刻的内容吗?搁一般人,能看懂就不错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黄元御,本来就是挺聪明一孩子,再加上这么个比赛学习的环境,结果很快就考成了庠生。

  此时,锦绣前程正在向黄元御招手,黄元御意气风发地望着远方,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这样的岁月里,黄元御度过了他的少年、和大半个青年时光。

眼睛到底有多重要

  一转眼,黄元御已经二十九岁了,此时是雍正十二年,就在黄元御“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这是什么问题呢?相信许多人都有过体会,就是由于过度劳累,眼睛给累坏了。

  这眼睛可是人身上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我们现在经常碰到眼睛累出毛病的情况,比如打网络游戏,连着好几天,眼睛就会痛得睁不开(建议在网吧设立眼保健操时间),还有些学生熬夜写毕业论文,常累得眼睛通红。

  黄元御那个时代当然不可能有电脑,但是当时的读书照明环境却是很不乐观的。因为如果想用功,那就要晚上点蜡烛读书,那点儿光,飘忽不定晃来晃去的,您想啊,这眼睛能不出问题吗?

  黄元御的眼睛出问题是在那年的八月。黄元御自己说,本来自己身体挺好的,也没得过什么病,但就是在这年的八月份,左眼睛突然开始发红,感觉眼睛特别的发涩(左目红涩)。当时他也没怎么在意,觉得过两天也就该好了。

  结果,三天以后,整个的白睛就开始都红了,像出血一样,并且开始肿了起来,渐渐地把黑睛给包围上了。

  这回可就让人担心了,估计当时黄元御的样子一定是十分骇人,大家看着都绕着走。

  怎么办呢?请医生吧,此时我们的黄元御还对医学一窍不通,当然要请其他的医生来瞧瞧了。

  于是,一位令黄元御非常厌恶,甚至是痛恨终身的医生出现了。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笔下,这位医生的形象吧,这位一出场,造型就很是别致,戴着个很威严的帽子(高冠),表情极端严肃,说起话来那是吐沫横飞,黄元御的原话是“口沫泉涌”。

  按说这人家是什么造型,我们不应该说三道四的,因为医生也有扮酷的自由,但是您治病倒是用点心啊!这位可倒好,上来就判断黄元御是有大肠之火,即用大黄、黄连等药,他的意思是使用泻下之法,让热从大肠泻出。

  可是服了药以后,黄元御居然没有什么动静,这医生也奇怪了,怎么回事儿?大黄都不灵?加大药量!于是就又用大剂量的大黄泻下。

  结果,黄元御只是微微地有些泻,还没有什么大的反应。

  可是眼睛,却没有好转的迹象。

  于是这位医生就判断:泻下的方法不对,应该是外有风寒,应该散寒。

  我来插一句,这就是这位医生的不对了,我们现在不知道黄元御当时的情况,可是如果您真的要是判断大肠有热,使用泻下之法,那就要加大药量,真的让他泻。在临床中有的人对大黄就是不敏感,甚至需要加到上百克才能泻呢,您怎么能看到不泻就打退堂鼓了呢?

  这回好,该发汗了,这位医生的法儿也真多,他弄了盆热茶,把黄元御按在上面,然后用厚衣服给盖上,让蒸汽熏蒸黄元御。

  要说如果真是外感风寒了,这还可能真的起作用,但这和眼睛红肿有什么关系呢?我没想明白,估计当时的黄元御更不明白,结果被折腾得汗流浃背,连脚后跟都出汗了(汗流至踵),但眼睛还是没有任何的好转。

  这下这位扮酷的医生傻眼了,连忙告辞,说我回家再想想办法去,就走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急了,连这么酷的医生都没办法,这病别不是个很严重的病吧?

  于是就又到处请人。这次找来的是一个老太太,据说这位老太太非常擅长针灸。老太太一看,这白睛里面的淤血已经这么多了,应该刺血,把淤血放出来。

  这位看来的确是有两下子,她“轻刺白珠”,结果是流出来数十滴的浊血,黄元御的感觉说是像胶一样的黏稠。

  然后,红肿的部位开始消退,黄元御自己也感觉很是清爽。

  其实我觉得这位老太太诊断的方法应该是正确的,如果让她继续治疗,黄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

  但是命运却偏偏不是这么安排的,就在这个时候,前面的那位医生又跑了回来,一进门,就又开始吐沫横飞地报告:“我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很着急,天啊,这么久想出来的,一定是个好的方法啊,于是就请这位接着开方。

  这位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清热解毒,用苦寒之药。这个方子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是药性知道,是苦寒的药。他给黄元御连着服用了几十服,就是这个方子,把黄元御的脾胃彻底地给搞垮了,黄元御的身体到最后也没有彻底恢复。

  服了这些药以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开始出现了白膜,中医叫翳膜,慢慢地开始覆盖眼睛。这位医生一看没效果,又开始使用一种叫揭障丹的苦寒药物,给黄元御口服,然后用一种苦寒的药面,熬水熏眼睛。

  最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就全废了,翳膜覆盖了整个眼睛,有增生的组织还突出到了眼睛外面(蟹睛突出外眦)。

  各位可以看看,这位医生就像是个蹩脚的猎手,枪是好枪,但是这位上山以后,东放一枪西放一枪,打的全是自己的同伴,没一枪打准目标,这样的技术真是令人悲哀啊。

  可见,中医诊断学是多么的重要,这个诊断学就好比是枪的瞄准设备,您不瞄准,再好的身手,子弹也会奔着同伴去的。

  我们未来的名医,这次算是被一个庸医给折腾惨了。

  在经过这次生病以后,黄元御的脾胃系统彻底地被伤害了(中医认为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苦寒的药物会伤到脾胃),从此一辈子都没有恢复好。

  更为严重的是:黄元御从此成为了一个只有一只眼睛可以用的人,他的左眼,不但不能使用,还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形象。

  而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五官不正,不能够被委派官职。也就是说,科举的大门,从此在黄元御的面前,彻底地关闭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此时的黄元御坠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没有比这种事情再悲惨的了,你的学问不比别人差,甚至比他们所有的人都好,但是,此时却因为别的问题,失去了和其他人一起学习、竞争的机会。这就好比是在高考前,突然告诉您,您因为相貌不佳,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参加高考了。

  您想想心里会有什么滋味吧,当您天天远远地望着昔日的同学们走进课堂,您这个昔日的高才生却只能在一旁呆呆地望着,您是不是有种想痛哭的欲望?

  那是一种怎样的凄凉呢?

  我都可以想象得到,黄元御当时远远地躲开人群,徘徊在村边,想着同伴们都在读书,自己的前途呢?前途在哪里呢?难道自己真的要以一个残疾人的身份度过这一生吗?

  走在街上,世界也不再像是以前那样的阳光明媚了,人们都用异样的眼神望着自己,是啊,自己英俊的相貌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形象,而且,人们不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学子的典范,而是一个毫无前途的废人了!

  自己的志向呢?那些矢志报国的志向呢?全都灰飞烟灭了,自己只有在梦里,才能又回到健康的时光,仿佛又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可是一旦从梦境中醒来,冰冷的夜色告诉自己,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两行清泪从黄元御的眼中流出,滴落在枕头上。

  那些时候的黄元御,经常跑到周围的山坡上,望着远方,放声大哭。

  这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种痛苦的磨炼,在这种磨炼中,有的人会无力地倒下,但是,有的人会再次站立起来,在磨炼中脱胎换骨,从此获得重生!

  黄元御就是这后一种人,他在经过了痛苦的煎熬以后,再次站立了起来,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个分明要滑向谷底的人生轨迹,生生被黄元御用自己的毅力,再次扭转过来,重新走上了正轨!

  各位,黄元御是怎么想的呢?他觉得,既然自己是被疾病给害了,那么,他就要重新在这里站起来,他要和疾病做坚决的斗争。

  就在那天,就在黄元御自己望着远方的时候,他暗暗发誓,自己这一生,都要献给同疾病做斗争的事业,拼尽全力,永不后退!

  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他短暂的这一生里,他没有过一刻的停息。

青灯孤影读伤寒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是怎么开始学习中医的吧!

  他首先去书店买来了一本《伤寒论》,放在桌子上就开始读。黄元御是什么人啊,不但国学功底厚,而且绝顶聪明,所以就信心满满地以为就此可以学会中医。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基础好的学生,在《伤寒论》面前还是败下阵来。

  黄元御自己说的,刚一看《伤寒论》的时候,几乎完全看不懂:这,这都说什么呢?张仲景老师的这些话怎么一句都看不懂啊(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

  这下傻眼了,没想到上来就碰了钉子,天啊,难道《伤寒论》这么难学吗?可人人都说这是医学的基础啊,怎么这上来就这么难呢?以后这还不得更难学?

  要搁一般人,见硬就回了,毕竟自学是一种特费工夫的学法儿。过去学医一般都是先跟着老师出诊,看若干日子以后,有个耳濡目染了,心里对这些名词熟悉了,老师再给慢慢地讲理论。

  但是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我写过的好多大师还真不是那么跟着师傅学出来的,真正的大师似乎多半是自己憋出来的,然后才去跟老师学,这个特点很值得研究。

  我们的黄元御同学也真是个牛脾气,还是不想去找师傅,要接着自己憋,但是毕竟人家是学国学出来的,知道学习方法,所以就采取了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去书店,把所有能够见到的注解《伤寒论》的书都买回来,碰到一个问题,就挨本书的翻,看看这位古人是怎么理解的,看看那位是怎么理解的,这就好比是找了很多的师傅,有了问题就挨个师傅的问。

  到底买了多少本《伤寒论》的参考书呢?买了至少几十本,也有可能是上百本(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

  各位,这就是人家的学习态度,黄元御为什么后来成就那么大啊,人家学习态度太好了!诸位看官中有学中医的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藏书,看看现在读书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您的《伤寒论》的参考书是否能和黄元御有得一比。

  您再想象当时的情景吧,可谓是蔚为壮观,只见我们的黄元御同学手里捧着一本《伤寒论》,旁边放了一堆的参考书,看一句《伤寒论》,就狂翻一通参考书。

  就这样,废寝忘食,苦读了三年。

  就这么一本薄薄的书,整整读了三年,这种用心的确是够专一的了。

  那么,结果如何呢?

  结果是:还是不懂!

  黄元御最后把书一合上,不禁长叹一声:这也太难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岁历三秋,犹尔茫若,仰钻莫从”。

  估计有朋友该疑惑了,这不可能吧,《伤寒论》我们一读可就读懂了,没有那么难啊。怎么号称学冠一时的黄元御居然这么笨?

  我给各位解释一下,不是黄元御笨,您能明白的内容黄元御当然能明白,人家黄元御是对自己要求得太高了,他所说的懂,那是要融会贯通,要把整个《伤寒论》吃透。

  反正当时黄元御是觉得自己距离要求差得太远了,甚至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是不是我们就达不到张仲景先师要求的水平了?

  于是他对自己很是失望,最后干脆就把书合上,叹了口气:“唉,我这辈子到底能不能领会到《伤寒论》的灵魂呢?”

  怎么办呢?黄元御决定暂且抛开这件事,先放松一下,看看别的书。

  在放松的这段日子里,黄元御到底看什么书我们就不清楚了,总之没有任何的记载。等到公元1737年,其实就是转过年来的春天,黄元御重新翻开了《伤寒论》,开始再次凝神研究。

  这个时候,黄元御的心已经完全的安静了下来,他自己描述当时的情景是:“又复摊卷淫思。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静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清梦一肱,华胥初回。”

  可见当时黄元御处于没有任何人打搅的环境中,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书里面,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着,甚至在梦境中,都会遇到思考的问题。

  这说明黄元御当时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人和书完全一体的境界。

  在这种学习状态里是最容易出成果的,这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就是一个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最后,出现什么结果了呢?

  终于有一天,黄元御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心里灵光一现,然后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恍然解矣!”

  不用我说各位也知道了,黄元御终于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使得他在研究《伤寒论》方面一直站在很前沿的位置,直到今天,我们在提到研究《伤寒论》的流派时,还会经常提到黄元御。

  写到这儿,我感觉黄元御的学习方法有点像徐灵胎,也是拿着参考书自个儿学,然后开始批注这本书。

  黄元御也是,当时豁然开朗以后,他觉得以前别人注释的都不够完善,于是就想自己写本注释的书。

  结果,他立刻就开始写书了。

  这本书叫《伤寒悬解》,当时只是打了草稿,然后由于生活动荡,就没有写下去。十年后,这本书在黄元御的手中被完成,并成为中医史上研究《伤寒论》的一本重要著作。

  我曾经告诉过各位,这个《伤寒论》就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每个中医开方子都会从这本书里面找到灵感,自打这黄元御把《伤寒论》给吃透了以后,他就有了去进行临床实践的底子了。

  只不过这个底子打得也太费时间了,一本书折腾了这么长的时间,这要是搁现在,很多没有耐性的同学早就放弃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

  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就基本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的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这个读书笔记,在十年以后,他给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估计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后来出版了。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对于理解《伤寒论》很有好处。

  当读完《伤寒论》以后,黄元御同学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这哪里是在学习啊),黄元御自己说的是:“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

  再感慨一遍,这哪里是学习啊,他几乎是用尽了自己的精力来学习这本经典的,这实在让我们没什么话好说的了。如果有个最用功学生排行榜的话,我估计黄元御同学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顺便再感慨一句,这个《伤寒论》还真的不白读。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回地读《伤寒论》和前人的经方医案。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伤寒论》,结果现在诊病的基础就是那一年打下的。那年过后,有亲戚朋友求我开方(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如果遇到和读过的汤证一样的,就开经方(张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样的,就婉言谢绝。结果开出方子的,百分之八九十都痊愈了,基本是几服药就见效。现在这么多年了,老家还有一些患者来找我看病,就是那个时候传出的名声(惭愧啊),所以我才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说句心里话,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中医的好处,看到了患者痊愈后的笑脸,这完全是拜《伤寒论》所赐。

  经方体系是一个很有趣的体系,它是经过临床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经过千万个真实的人体试验摸索出来的,每个方子的适应证都非常精准,方子的组成也十分的合理。在过去有的医生甚至发现个别经方如果你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经方不加减”。当然,这也太教条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经方进行加减的,后世的所谓和经方并列的“时方”,其实很多也是经方加减得来的,所以我们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我才认真地读了一年的《伤寒论》,自己感觉收获就是如此之大,人家黄元御却如此玩命地读了若干年,您想想吧,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进步呢?

  有的网友问,怎么这位黄元御就单是憋在家里看书,就能写出著名的中医著作?

  这的确是个问题,我想各位也都会在心里提出这个疑问,那到底他有没有临床的经验呢?难道中医不用临床就能写书吗?

  其实,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您学了中医以后,就不会闲着的,大家知道你在学中医了,就会有亲戚朋友来问,我出现了什么什么毛病,你能帮助琢磨琢磨吗?这种情况多去了,一开始还不敢答应,但是学了两年以后,基础理论掌握得差不多了,也就能够提出些看法了。所以一边学习,一边给亲戚朋友看病,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中医药大学里的好多同学在亲戚朋友中都很有威信了,据我所知,很多同学放假回家,患者在家里都排队来看病,因为疗效不错,一传十,十传百,一听说这人回家了,就都来了。

  那么黄元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人看病的呢?他自己没有记载过,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一生的行程中来分析,他在读《伤寒论》的这段时间里,是在山东的,在山东住了近十年的时间,从那以后,他就基本上是在北京(因为后来当了几天御医)和江淮一带来回走了,到山东的时间很少。

  可是,现在在山东却流传着很多黄元御治病的传说(至今老百姓还给黄元御去上坟呢),当时还有“南藏北黄”的说法,就是说当时山东治病最好的医生有两位,南边的是诸城的藏枚吉,北边的是昌邑的黄元御,也就是说,当年黄元御在山东已经是很有名气了。那么,结合前面我们分析的他一生的行程,就可以知道,黄元御就是在读《伤寒论》以后,或者就是在读的同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很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了。

  也就是说,从他写读《伤寒论》笔记开始,到十年后,他把这些笔记整理成书,这十年期间,黄元御已经是医名很盛了。

  再看十年以后,他到北京,他的医术居然让乾隆皇帝大为倾倒,可见他的临床经验是在前十年的时间里积累起来的。

  很遗憾的是,黄元御自己没有提过这事儿。

  没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是努力和精神专一,的确能够制造像天才一样的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脾胃是我们的宝贝

  现在有个问题,黄元御的学术思想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其实,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是带着问题去读的,他一直想不通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眼睛红肿,这的确是应该算作有火啊,为什么使用清火的药,反而把自己害了呢?

  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是伴随着黄元御的阅读过程的。

  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黄元御发现了秘密,原来有很多火热之症是假象啊,有很多是由于气机升降失常而得,并非是真正的火啊!

  于是,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可以说,黄元御独特的学术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在他的《伤寒悬解》中,他的学术思想已经出现了。

  光说理论没用,给各位举个例子吧。

  有位叫钱叔玉的人,估计是山东农村的吧,这一年的初秋,大家都开始干农活了。在农村住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农活儿那是相当累的,这是秋收啊,一年里面的体力全在这时候用呢。这位钱老兄因为干活太卖力气了,结果开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吓人的是唾血,血的颜色是紫黑色的。在过去那个年头,人们最怕的就是吐血了,所以大家商量着赶快找大夫吧。

  可那个时候,贫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钱请大夫啊!于是就硬挺着,结果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最后,有人说,实在不行,去请黄元御先生吧,这位是个读书人出身,而且人家不大在乎收钱的事儿,我们去试试吧。

  结果去和黄元御一说,黄元御还真来了,到了农户的家里一看,黄元御可就吓了一跳。

  原来,正赶上这位犯病,吐的血“一吐数碗”,来不及从嘴里冒出来,就从鼻孔里往外流。

  黄元御连忙问:“都有什么感觉啊?”

  这位一边吐血一边说:“肌肤发麻,脑袋痛,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口渴,吃不下饭,出汗。”

  黄元御点点头,诊了患者的脉,问:“还有什么症状呢?”

  患者想了想,回答:“还遗精,很容易惊恐,总是很健忘,还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只能坐着睡觉,一旦身体倾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就开始重,而且右脚还肿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黄元御听完了患者的叙述,说:“我明白你的病情了,你想知道你的病是怎么患的吗?想听听这里面的道理吗?”

  患者虽然是个农民,但是也很好奇啊,忙回答:“当然想听,先生请给我们讲讲吧!”

  黄元御说:“这样吧,我给乡亲们讲讲我们自己身体里的圆圈的故事吧。”

  这一说不要紧,有分教,这个圆圈的故事后来被别人看去了,写成了一本书,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实里面的理论就是通俗版的黄氏圆圈。

  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人,都还是对我们自己体内的圆圈有个了解的好,所以就不嫌啰嗦,给各位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圆圈。

  那么,黄元御讲的这个圆圈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也不是黄元御自己的发明,中医理论里自古就是这样描述人体脏腑的运行的,不过黄元御把这个问题给系统地提了出来,并且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治病。

  现在我就代替黄老师来把这个圆圈描述一下吧,我描述的语言当然和黄老师有差距(黄老师的语言能力太强了),不过意思大概如此。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您现在再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不能转动了,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这个圆圈我说得简单,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

  那么该有人问了,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我还跟您说了,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就是从黄元御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麻老的这个方子我后面会给大家讲的),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我的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前两天还看到天涯论坛里的一个网友,没有任何中医基础,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无奈,就自己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个治鼻炎的方子,然后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两天就基本好了,这位朋友每天都现场报道服药情况,各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这帖子是个网友提供给我的,我看了也大吃一惊。

  这个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就这么个方子,基本属于食疗的范围,里面多半的药都是食物。我给各位解解,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方子。黄元御认为是这个圆圈转得不大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现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这圆圈我给画大了,抱歉,我们还要回来,看看这位钱叔玉老乡的吐血问题(钱老乡一定都等急了)。

  黄元御认为,这是湿气重,严重地影响了脾土的上升,这样,这个轮子就不转动了。

  轮子不转,后果是很严重的,心火本来应该下降,结果不降了,就在上面烧,这肺金能受得了吗?胃气也不降了,也往上逆,这下,热气全堵在上面了,而下面该升的也不升了,全是寒气。

  这下所有的症状就都能够解释了:您看这位钱老乡吐血,那是火都堵在上面,气机逆行啊;您看他胸腹发堵,那是胃气不能下行啊;您看他晚上无法入睡,那是肺胃不降,阳气不能收藏啊;您看他发热汗出,那是肺金受热,肺主皮毛,所以把汗给蒸出来了;您看他遗精,那是下寒啊,肾不封藏;您看他泄泻,那也是下寒啊。

  这回,一切都可以解释了,老乡们听得估计也是晕晕的,赶快说:“黄先生,您就开方子吧,我们相信您!”

  黄元御一看,那边钱老乡还吐着血呢,甭谈太多的理论了,那就开方子吧,于是提笔写下了药方: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

  这个药服用了一个月,这个病就痊愈了(月余病愈)。

  有人看到这个方子该奇怪了,这也没有止血的药啊?这也没有治疗吐血的成分啊,怎么能治病呢?这么简单一个方子,它到底是怎么拨动这个圆圈的呢?

  我给各位朋友解解方子吧:这个方子里面的茯苓,是去湿气的,黄元御认为湿气去掉,这脾土才能减去负担,向上升,所以茯苓是使得脾土上升的药;这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是这个圆圈的轴心;半夏,药性下行,也是燥湿的药,有了半夏,这个胃气就会下行。所以各位,这个茯苓、甘草、半夏正好构成了这个圆圈的核心,有升有降,这也是麻瑞亭老中医开方子时候必开的药物。

  方中的干姜,是暖下焦的,一来可以助脾土之升,二来下焦暖,则肾水不寒,才能起到封藏的作用;丹皮是清肝胆之火的,白芍是柔肝的,滋肝经之阴血,丹皮和白芍在一起,可以使得横逆的肝气不再横行,肝气疏达以后,就可以上升了,所以这两味药是疏肝升陷的。

  而牡蛎呢?牡蛎是下行的,它可以收敛浮火,使之随着胃气的下行而下降,将它们敛至下焦。

  桂枝按照麻瑞亭老师的解释,那也是疏肝升陷的,可以使肝气温暖,不至于淤滞。

  实际上,在这个医案里,黄元御老师自己没有说,我替他说了,他的这个方子除了脾胃,也特别的重视肝气的疏通,里面若干味药都是调肝气的,这也是黄元御的一个思想,他认为这个圆圈不转,根本的原因是水湿过多,导致脾气不升,但脾气不升最大的结果就是肝气横逆或者下陷。其实现在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很多人的病是因为肝气不舒,单位里受了气,肝气不升,才导致一起上升的脾气(脾土之气)也出了问题。脾土本来是管制水气的,结果脾土弱,导致水湿就会在体内泛滥。

  我们常说这人郁闷,然后脾气不好,您说这发脾气和脾有什么关系啊?这么看还真有点关系。

  我给人诊脉,发现现在的人,舌苔白腻厚的多,这是湿气重的舌象,而脉象是弦脉的多,这是肝气不舒的脉象。这么看来,现代人该怎么养生,其实就很清楚了。

  自从黄元御给这位钱叔玉老乡治好病以后,钱老乡非常的高兴,而额外的收获是:他对这个世界上的圆圈开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种田之余,坐在田间地头会出神地想一会儿,这个圆圈很有点意思嘛。

  安之春:

  读黄元御被庸医误治一段,令人扼腕叹息。正如罗博士所说,如果采用挑刺疗法,黄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给大家讲个我的亲身经历吧,要不是我自己的经历,真的,再大的专家说了我恐怕也不信。

  高三那年上了点火,一只眼睛上眼皮长了我们俗话说的“挑针”,肿得跟桃儿似的,上医院,大夫让化验血,看有没有炎症,然后消炎,结果根本没用。我就跟老师请假回家,去找邻村的一个赤脚医生,他看了看说:“没事,上了点火,放放血就好了。”当时给我吓的,按我爸说的我脸都吓白了。他就拿了个针头,在我耳朵上扎了两下,又在后背扎了两下,分别挤了点血出来,说没事了。原来以为是要拿刀放血呢。这样“放完血”我就回学校了,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起来就消肿了,过了两三天就好了。一分钱没用花。

  杏虎问:

  麦粒肿的那个例子,确实挺有意思。希望安之春朋友能详细说说当时的情况,比方放血以后,脓肿是破溃了呢,还是红肿痛逐渐消退,自己萎缩掉了呢?

  安之春答:

  我得努力回忆一下九年前的情况。

  左眼还是右眼,我记不清了,肿得相当大,也非常红。放血的时候扎的是右耳,扎了几下不清楚了,好像不超过三下,具体位置也不知道。当时已经吓傻了,隐约记得耳郭被扎了,耳垂有没有扎记不清。后背的具体位置也记不清了,好像也不是肩胛骨。扎完了以后的情况记得清楚。脓肿没有破溃,红肿第二天就消了很多,非常明显,过了两三天就完全好了。比起打消炎点滴又抹烦人的眼药膏,真不知道好多少倍。

  杏虎:

  不在肩胛骨附近,那么就在肝俞穴(肝主目)附近,一侧一个,刚好两个点,术者一般临症选点。耳针时应该是扎,操作后背时应该是挑。这种手法需要足够的经验与火候,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罗大伦:

  中医里这部分内容极其丰富,我在没学医时(中学)曾经亲眼见过满脸粉刺的同学,怎么也治不好,结果找了一个医生,大腿内侧用针挑破,结果脸上就好了,中学时就觉得这是奇迹。

  这部分知识以后我也要多学习,我个人有重方药、轻针术的趋势,很不好,以后多向各位讨教。

  tjyingfu:

  呵呵,首先感谢LZ好文!

  大家对这个放血和挑刺疗法讨论得够热烈的,但都把放血和挑刺疗法放在只有民间草医才用的位置。我于此有一些粗浅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请大家打开《针灸大成·卷九·名医治法·眼目》:“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我得过沙眼,第一次氧氟沙星眼药水滴好了;第二年复发,氧氟沙星眼药水等都没效了,折磨了5个月。当时翻看了《民间刺血疗法》。请同学帮我在攒竹(足太阳经)、太阳(经外奇穴)放血,再针太冲、三里。在放血的同时,眼睛的涩、痒、痛等等感觉好像就随着毒血排出体外了,眼睛马上就舒服了。这就是《内经》所谓血污拔刺的效果。过了好些年了,到现在我的眼睛一直正常运行着。

  如果“实解太阳之郁”这句话能举一反三,那您对痘痘的疗效也会提高几分。

  另外,这种方法在《大成》的名医治法里有记载。

  弈趣斋主人:

  支持一下楼主,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中医用耳尖放血的疗法使一位高烧不退病人的体温在5分钟内降到正常,在场的家人无不称奇。

  为什么这一针下去就能立竿见影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此刻在耳尖放血,犹如打开了一扇天窗,立即换进新鲜空气,从而将体内湿热毒气释放了出去。可见,这不起眼的耳朵与身体内脏的关系可不一般。

  两只耳朵犹如一所展览馆,把人的一切,心肝五脏、性命、历史一一展示在外面,一眼望去,尽收眼底。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身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皆有相应的位置。因此,在耳朵上可以观察到身体任何部位的病理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冠心病人可以看到耳垂斜皱纹;肝癌病人可以观察到在耳郭肝区周围的环形凹陷、梅花样改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耳甲压痕;就是掉一颗牙,在耳朵上都暴露无遗。

  耳郭是一个独特的能反映整体全息的微观世界。人体的十二经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因此从耳的颜色、位置高低、厚薄、扁圆、硬软可知其人先天的体质,从形态和长相可知后世的病理。

  怎么通过观察耳朵的颜色、形态、厚薄来判断内脏的虚实呢?《灵枢·本脏》篇中指出:“(耳)黑色小者则肾小,粗者则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者肾脆。肾小既安难伤。坚则肾不受病。肾大,大则虚,虚则肾虚,耳聋或鸣。”

  罗大伦: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时,郝万山老师讲过一件事,说去德国,老外找了个高血压患者,让郝老师当场表演中医医术,想看看郝老师的本事,郝老师就在患者的耳部高血压的反应点刺了一下血,结果血压立刻降了。老外医生不相信,找了好多设备检测,结果都是降了,最后态度很好,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维肝有癌:

  我本人是个西医,在临床上的确发现有不少中医验方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我却坚决地要求打倒中医。要打倒的不是中医的方剂,而是中医的神秘主义观念。

  鄙人不如郝万山前辈那么有本事,可鄙人保证拿针在那德国老外的臀部刺一下,能叫老外的血压升高。那么鄙人是不是能说人的两片屁股上包含了全身的信息呢?鄙人曾经给老外“表演”过“点穴”,一“点”就把一头奶牛给“点”倒了,老外看得目瞪口呆。其实,这种“点”牛的手法是在江西星子县的乡下学来的,简单的东西包装一下就变得神秘了。

  网民abc:

  我退休快10年了,退休后才开始学点中医养生保健。年轻人不要乱说,到老了你才知道中医是多么重要了,很多老年病西医是治不了的。

  解三酲:

  罗老大,从5月份开始,我就一直追着这个帖子,基本每一期都认真阅读了,感觉很有意思。上个月看到你开讲的黄元御大师的脾胃升降理论,深为折服,于是特地从网上下载了《黄元御医学全书》,这半个多月一直在研究《四圣心源》,感慨颇多,很有种豁然之感。

  本人从小体质较差,五六岁时即罹患哮喘之疾,幼年开始辗转求医,受尽折磨,父母家人也极为痛苦,中医西医,内服外灸,不管正规医院还是小道偏方,遍试无效,后经一本地老中医调理,稍有好转,及至成年后,慢慢有所减轻。哮喘之苦,未曾经历之人难以想象,发作时如绳勒脖颈,须臾嘴唇便呈紫黑,喘息之间极为痛苦。

  所谓久病成医,我也一直在思考哮喘的根源,大学是理科,也学过人体生理学,但总觉得从西医的角度看哮喘的根源不是非常清楚,中医平常也关注过,但限于资质,也是茫然无绪。

  《四圣心源》专门有齁喘一章,自觉其理论颇有道理,因此就按方抓药,即苏叶、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生姜各三钱,甘草、砂仁各二钱,由于条件所限,就把药放在暖壶里,拿开水冲泡塞住,大概三四个小时之后开始服用,这样一共吃了三帖,里面貌似没什么常规止喘的药,连炙麻黄都没有。原本那几日夜间憋闷,有较轻微的哮喘,吃完药后居然好多了,真神奇。

  我今年26岁,男,大学时候在海边,气候比较温和,可能有利于身体,哮喘一直没有怎么发作。去年底开始在山区工作,气候潮湿阴冷,感觉颇不适应。这边多以烈酒御寒祛湿,觥筹交错,不胜其苦。我从小皮肤就不好,时有什么湿疹、皮炎之类的,奇怪的是往往皮肤不好的时候哮喘就会减轻,皮肤涂了药膏好些之时哮喘又会发作,至今未愈。现在偶尔会有憋闷之感,一般夜间加重。今年夏天开始到原来那个有些效果的老中医处就诊,吃了3个多月的中药,感觉没啥效果,后来他很怀疑我得了银屑病,吓得我不轻。他跟我解释,哮喘当用温药,银屑病当用凉药,无法统一,只能尽力为之,我当时感觉颇为无奈,后来也懒得去看了,因为实在没什么效果。目前的情况是夜间胸部偶有憋闷哮喘,皮肤干燥,浑身发痒,皮屑较多,颈项处有多处蚕豆大疮,红色微凸,粗糙,左多右少,搔之有皮屑。畏寒肢冷,下肢尤甚,脚心多汗,体倦乏力。睡眠与大便正常。数月前偶发早搏,后被该老中医调理痊愈,但偶尔觉得心口闷。舌胖,胎微黄,舌尖可见针头大红点。医生把脉后一般都写濡弦,不知何意。

  根据《四圣心源》与麻瑞亭先生治哮喘与荨麻疹的药方,俺给自己撰了个方子,请罗先生、杏虎先生、王思柳先生、肝癌先生等诸位方家批判一下:

  黄元御先师:

  齁喘:苏叶、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生姜各三钱,甘草、砂仁各二钱。

  (另赵彦威,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癞风:紫苏丹皮地黄汤 苏叶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地黄三钱。

  麻瑞亭先生:

  荨麻疹:苏叶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浮萍9克、杏仁9克、大枣4枚、生姜6克;瘙痒甚者加荆芥6克,防风6克。

  紫癜:桂枝9克、生甘草6克、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老川芎9克、赤丹参15克、青浮萍12克、煨生姜9克、大枣4枚,气虚加黄芪。

  心悸咳喘:茯苓12克、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2克、广橘红9克、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苏泽兰30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砂仁6克。

  自撰方子:

  生甘草9克、茯苓9克、法半夏9克、苦杏仁9克、橘红9克、北沙参15克、干姜9克、何首乌12克、桂枝3克、苏叶9克、青浮萍9克、生白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生姜9克、砂仁6克、生荆芥6克、防风6克。

  顿首。

  罗大伦:

  我见过许多人自己服用黄元御的方子然后把自己的病治好的,也是一奇。朋友,你自己的这个方子味数太多,一个方剂,如果药味太多了,药性会互相牵制,黄元御的方子原本的思路就是调理升降的,味数都不多,如果有了羁绊,就不对了。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很多皮肤病的病因都要从肺经来找,你的身体,邪气进入肺经了,就病喘,邪气出来了,就病皮肤,但肺经的压力减轻,哮喘就轻了,我觉得你还是以调肺为主,黄元御的原方就可以,最多加上一味浮萍,就可以了,浮萍可以把邪气向外托,肺经调好了,皮肤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另外,药要先泡一会儿,然后开锅几分钟就可以了,你的方法是对的,用开水泡,但是最好开锅二三分钟,效果更好。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黄元御圆圈的应用

  自从黄元御悟出这个人体气机的运行规律后,临床的疗效那是越来越好,于是就有很多人找上门来,这可就成全我们了,我们可以借机会多观摩一下黄老师都是怎么应用这个圆圈的。

  各位,甭管您是不是学医的,这个气机升降的道理明白以后,有些情况自己就能解释了,否则一定有人特奇怪,为什么我的腿就特别的冷,可脸上却总起红色的包啊?这上下像是冰火一样悬殊,为什么啊?

  让我们再来看个例子吧,这位姓赵,叫赵彦威,他患的病叫“齁(读hōu)喘”,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哮喘。有的人可能见到过这种病,一犯病张口抬肩,上不来气,喉咙里发出非常刺耳的声音,著名歌星邓丽君就是这个病发作,来不及拿药去世的。我们这位赵同志的病发作还挺有特点,就是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特别容易犯,一犯起病来,先是开始打喷嚏,然后流出鼻涕,再接着就感觉喉咙发堵了,然后就开始喘。

  这可太难受了,这喉咙堵的滋味估计各位没感受过,呼吸这在平常人是最正常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却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啊。

  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愁坏了,这事儿要搁现在,还有好多方法,西药有很多喷雾的制剂,可以缓解喉部痉挛的,也有好多的激素类的药物,可以救急,但是容易产生依赖,这辈子总不能靠着激素活着啊?

  那会儿可什么西药都没有,赵同志简直觉得生活要绝望了,这个时候,有人说昌邑的黄元御学问好,因为身体残疾,发誓攻读医学,现在那是颇有心得,不如我们把他请来吧。

  于是,黄元御就来到了赵同志的家里。此时的黄元御,已经彻底地摆脱了伤残所带来的悲伤,他已经从救治别人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信。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诊病过程吧!

  黄元御问患者:“你除了齁喘,还有什么症状呢?”

  赵同志说:“我总是觉得腹胀(这个很关键,我下面给各位解释),有时候还呕吐(这就更说明问题了),但是如果矢气后就好转了。”

  黄元御点点头,其实此刻他的心里就全明白了,但还是问了问:“这病是怎么得上的呢?”

  赵同志和家里人对望了一下,说:“那是我在二十多岁时的一个秋天,傍晚吃饭,一只该死的黑猫,从房檐上掉下来,掉到我的后背,把我吓了一下,从此就作病了,打那儿以后,不敢吃晚饭。如果夜里被冷风吹到了,或者碰到了阴雨天,或者白天吃多了些,都要犯病,一发作就是两三天,有的时候还要八九天,二十几天才好,现在已经病了十二年了!”

  黄元御一听,天啊,十二年,这个患者可真是够痛苦的啊,想到这儿,他顿起恻隐之心。

  于是,黄元御就又不怕麻烦地开始给患者和他的家属讲起了圆圈的故事。

  这个圆圈的故事太重要了,明白了它,其实好多病我们自己都可以分析了。

  黄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大意如下:这个哮喘啊,是一个肺气上逆的病,就是肺气不降了,正常的我们体内是有一个圆圈的,这个肺处于圆圈的最顶端,那么肺为什么不降了呢?是因为胃气不降了,我们说过,这脾胃是这个圆圈中心的轴,胃气是从右边下降的,如果胃气不降,那么肺气就没有了下降的道路,被堵在那儿了,于是就上逆作病。

  可这胃为什么不降呢?那是因为脾土被水湿给郁住了,不再上升,也不把胃接受的食物给吸收(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吸收,中医的脾的部分功能实际是肠道的功能),脾这里不吸收,那胃从嘴那儿接受的东西还不都堵在胃里了?结果就没法儿下降了。

  您看这赵同志为什么腹胀啊?那就是脾胃都堵在那儿了。为什么呕吐啊?这是胃气不能下降,上逆的缘故啊。

  您再看他患病的诱因吧,吃饭的时候被吓到了,本来这个圆圈运转的就要出问题了,被这么一吓,“咔嚓”一下,食物就停在胃里了,圆圈的转动就受到了阻碍,结果就病了,黄元御的说法是“平日湿旺而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气下陷;戊土贼于甲木,故胃气上逆”,他是从神志受惊这方面来论述的圆圈是怎么异常的,这是根本。

  那为什么碰到阴雨天会发病呢?因为阴雨天湿气重,使本来就湿气重的脾气更加不升;吃饱饭发病,那是胃气本来就堵在那里了,您再给他增加负担,还不发病?

  那怎么治疗呢?黄元御说:我把你的湿气给去掉,这样脾土之气就可以上升了,我再疏调肝气,那么脾土升得就更痛快了,这样,我再用点降胃气的药,那这个圆圈不就转动起来了吗?

  方子是: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就是这么个小方子,我们看着都眼熟,其中茯苓是去湿气的,让脾土上升,甘草是坐镇中州,补脾?的,半夏燥湿,药性下行,是让胃气下降的,这三味药我讲过了,是个典型的车轴的构思;干姜是暖脾肾的,因为湿气大,不用热药湿气不能去;细辛这味药我给各位说说,这个药是散风寒的,药性比较猛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过那是指入散剂,如果是熬汤药,其实没有问题,但是现在药店绝对是三克以上不给抓药。细辛这味药的特点是可以动用肾中的真气,来把风寒给顶出去,所以对某些顽固的风寒头痛、咳喘等都有效果,但是有个问题,在用了细辛以后,肾气虚的人很可能需要补一下肾,因为动用了肾气了。我曾经开方子治疗顽固咳嗽,用了细辛以后,患者很快就好了,但是在舌头的中后部,舌苔出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缺苔,就是这个地方舌苔没有了,这是肾气虚损的表现,我马上让患者服用了金匮肾气丸,结果几天后,这块舌苔就长上去了。

  方中的橘皮是梳理肺经之气的,可以止咳降逆;桂枝黄元御的说法是暖肝升陷,使肝气上升的(这是黄元御的独特心得);砂仁这味药是行气调中的,可以醒脾开胃,如果这胃气被食物堵住了,用点儿砂仁,可以使得胃气立刻振奋起来。

  而且砂仁还暖肾燥湿,引气归肾,这是个一药多用的好东西。

  就这么个方子,主要的思路就是把脾胃给疏导开,也没什么止咳的药物,顶多说橘皮能有点作用。估计有些同志都会问,这么简单的方子,还没有止咳的药物,能治疗哮喘吗?

  让我们来看看赵同志服药后怎么样了吧?

  赵彦威同志,在服用药物十几服以后,这个病就痊愈了,后来一直没有发作过。

  这又是一个没有按照西医的科研思路,进行双盲对照分组,然后应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的医案。但是我估计黄元御老师一定特不在乎这个,看到患者十几年的病,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康复了,他只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自己从一个被庸医残害的残疾人,到可以治病救人,其中种种艰辛,他的心里自己知道啊。

  那么黄老师的这套理论到底有什么道理呢?难道所有的疾病都这么画个圆圈就可以治愈了?

  黄元御的这个“中土回环”的理论,其实说白了,就是说明:人体各个脏腑的机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出现了问题,会影响其他所有的脏腑的功能。我们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调整,都可以促使人体向正常的方向运转,而黄元御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环是脾胃。

  各位可别以为黄元御这么好的一个理论早就广为流传了,您想错了,其实,黄元御的书流传并不广。由于黄元御才高孤傲,他觉得唐宋以后的医家的思路都不大妥当,所以总是讽刺批评那些人(黄老师当时用词比较的生猛,金元四大家等人都被他骂遍了,后果很严重),结果得罪了几乎整个医学界的人,所以身后他的医学思想几乎没有传承下来,他的书里的那些方子,现在几乎大家都非常的陌生,只是在最近几年,黄元御的名字才开始被中医界人士所熟知。

  黄元御的医学思想,就像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现在还在等待着开发。

  中医里面,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暴露在大家的眼前的,只是你读不读书而已,但黄元御是个例外,他的理论和思想,就跟封藏在古墓里的秘籍一样,这个世界上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他的药方的思路和唐宋以后的医家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主要的框架都是从张仲景的方子里来的,以至于大家看到他的方子都怀疑:这能治病吗?

  值得欣慰的是,在民间还有个别的地区有黄元御的思想传承,在山东有一些,西安是由于麻瑞亭老中医解放前去的,所以在那里也有传承。

  相信黄元御的医学思想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更多的人知道的。

  为了把黄元御的这个思想给各位解释清楚,我再给各位讲个中风的患者吧。

  这位患者叫马孝和,老马同志生活比较辛苦,那个年头,吃口饭不容易啊,要拼命打工赚钱,本来就“生计忧劳”,结果由于生活不顺,就情绪不好,又因为生了点儿气,结果就中风了(相当于现在的脑梗塞或者脑出血)。症状是左边的手和脚蜷曲着,左边的肢体冰冷,像没有血液一样,浑身的骨头都痛,左边的身体却没有任何的知觉,晚上烦躁,说胡话,无法睡觉,能吃饭,但是不能喝水,喝水就气逆,身体的皮肤发黑。

  患者得了这个病以后,精神状态非常的不好,觉得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现在看病还要花钱,也没有劳保,每次上医院检查的钱都是向亲戚借的,这未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当有朋友来看望的时候,老马同志就不禁潸潸落泪,心里禁不住的难过(泣下沾衣)。

  这么下去哪儿还有个指望呢?

  这时候,有人说昌邑的黄元御现在看病非常厉害,经常是药到病除,我们不妨请人家来看看吧。

  于是就请了黄元御。各位,这就又给了我们一次机会,看看黄元御到底是如何治病的,现在如果要找这样的大师,您还真找不着了。

  黄元御来了以后,诊了脉,然后问老马:“你痰多不多啊?”

  老马回答:“痰多啊,先生诊脉真厉害。”

  黄元御又问:“你的大小便情况如何呢?”

  老马回答:“大便干燥,小便尿的时候发涩,还有疼痛的感觉。”

  黄元御点点头,说:“这样吧,我把你患这个病的来由给讲一下吧,大家都?听,以后周围的人有遇到这样问题的,可以有个思路。”

  周围的人一听,连忙称好,于是就听黄元御介绍了起来。

  黄元御老师的原话太深奥,他写的书基本都是排比对仗的句子,比较华丽,我给简单地说说大意吧。

  黄老师认为,这个病首先一定是脾胃虚弱,本来脾土应该是干燥的,可是由于劳累等原因,导致功能下降,这样湿气就多了,脾土的上升就出了问题,本来肝气是可以和脾土一起上升的,可现在脾土不升了,把肝气也给憋在了那里。

  这个肝气一郁在那里,可了不得了,因为其志为怒,其气为风,如果它郁闷,导致的结果就是风气在体内乱窜,时间长了,体内就会津液消亡,最后就会出现筋脉挛缩,导致中风。

  您再看看患者的症状吧,他为什么这么悲伤呢?各位不要以为他这只是情绪的问题,这是因为肺属金,是负责输布人体的津液的,它在情绪方面的归属就是悲(其志悲),由于肺现在没有津液可输布,因此燥气动,就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当然我们也要想到人家的生理问题,不仅仅是情绪,是生理影响了情绪。

  你再看看他为什么左边身体冰冷呢?那是因为肝气从左边生发。《黄帝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现在肝气特郁闷,憋在了那里,生发之令不行,结果导致这里成为冰雪之地。

  患者为什么失眠呢?那是因为这个圆圈转不起来,心火不能下降,阳气不敛,结果晚上睡不着觉;他又为什么晚上烦躁说胡话呢?那是因为肝和心是母子的关系(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病则心也病,心神乱就烦躁说胡话啊。

  患者的呕吐也很明显,是胃气不能下降的缘故啊。

  总之,是这个圆圈的上下旋转出了问题,所以要拨动这个枢机,让它转动才能使身体恢复啊。

  怎么治疗呢?很遗憾,黄元御只说了要温水燥土、滋木清风之法,没有记载药方。

  但是我们再看看他写的《四圣心源》里,详细地记载了中风的治疗方法。

  这个方法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元御有个秘诀,就是用熨法,这个熨法就是把药磨成药末,然后用布包住,然后放在热炉子上加热,再放在患者的病侧的肢体关节处来回地熨,让药气透入关节肌肤,这样筋脉就慢慢地舒缓了。一般熨三四次后,药味淡了,就要换新药,以患者身体被熨出汗为好。

  熨药的方子是:左边的身体瘫痪,用何首乌、茯苓、桂枝、附子;右边的身体瘫痪,用生黄芪、茯苓、生姜(另研后放)、附子,黄元御没有写分量,各位可以每种药用二十克一次。

  至于服药,黄元御也是根据身体偏废的左右不同开出两个方子,左半身瘫痪不灵的,用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何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如果是右半身瘫痪不灵,则用生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关于这个中风治疗的秘密我们揭示的还不够,让我们来看看麻瑞亭老中医的经验吧,看看他有些什么传承。

  麻瑞亭老中医那里把右半身偏废的叫气虚型,因为中医认为右半身属气;左半身叫血虚型,因为左半身属血。

  麻老在左半身偏废的血虚型中加入了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在右半身的气血虚型中加入了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

  麻先生并没有完全搬用黄元御老师的方子,他在两个方子里各加入了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两人略有不同,但是思路大概相当。

  让我们说回这位老马吧,老马同志在服用了黄元御开出的方子以后,十多服药,就拄着拐杖起床了,然后大家都来看他,送客说笑之间,不自觉地把拐杖放在一旁,就起来送客了,居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能走步了(不知病之去也)。

  反应过来后,不觉地放声大笑(放杖而笑),原来健康的状态是这么好的啊!

  患者笑了,黄元御的眼泪,却在心里流淌了出来。

  他回想起了自己在最失意的时候,望着同学们去读书的情景,想起自己悲伤地凝望着远方的情景,那个时候,他简直觉得自己以后就是一个废人了。

  可是现在,自己已经成为一个能够救人的医生了!

  我是一个可以救人的医生了!

  在回家的路上,黄元御欣喜地走着,心中充满了欢乐。

  有的时候,心中的信念,可以使一个人绝地反击,使一个处于最绝望境地的人,成就最非凡的事业!

  如果你知道黄元御在日后还会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你就会更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追仲景之神思

  我们前面说了,黄元御的学问是从张仲景这里起步的,他学习张仲景的思想那可是费了劲了,若干年,一头扎进去,迷住了。

  要说这张仲景的学问确实迷人(请原谅我用这样的词儿),把我们的黄元御给弄得神魂颠倒的,为什么呢?黄元御自己说的,自个儿以前看诸子百家的书,那都是当成了课外读物看的,眼睛一扫,就知道那些书里面在说什么,用他自个儿的话说那是“过目而冰销,入耳而瓦解”。可就是看这位张仲景的书,感觉那是太难了,感觉那理论深度简直是没有个边(譬犹河汉无极)。

  我估计在那些时候,黄元御一定特憔悴,吃嘛嘛不香的,简直丢了魂似的,脑袋里就一个念头:仲景的书怎么如此深奥啊!

  这种饱受折磨的痕迹可以从黄元御同志的言语中表现出来,他还曾经在私下里表达过,他说这“《南华》之奇,《太玄》之奥”,可以说是够奇幻微妙难以理解的了,可跟张仲景的这些书那简直是没法儿比啊(然何至如此之闭结不解也)!

  结果,黄元御从公元1737年开始看《伤寒论》,一直极其投入地研究,又在临床中进行体会,最终在公元1748年,完成了这本《伤寒悬解》。

  完成这本书的过程是这样的。

  当时,正好有个机会,黄元御出门办事,来到了阳邱,正好有个姓刘的朋友,家里有个没有人住的荒斋,黄元御一看很高兴,说:这正好,我正愁没有个清静的地方写东西呢,要么你这房子借我住几天得了。

  这位老刘一听,好啊,这房子没人住,你就随便用吧。

  这个房子所处的位置这个好啊,黄元御站在房子的前面,向北边望去,是一条大河,河水在秋天的天空下显得深蓝,冷峻异常;向南边望去,远远的那是一片崇山峻岭,在雾色中泛着青色;房子的附近,树林成荫,秋天的树叶斑驳陆离,五颜六色,充满着成熟的色调,不远处的山坡上满是野菊花,一片璀璨(北枕长河,南踞崇山,修树迷空,杂花布地)。这种环境搁现在相当于郊外的别墅啊,黄元御呼吸着没有污染的空气,感觉到心胸豁然开朗,心里突然涌现出了创作的欲望。

  那年头人们的生活都很简单,也没有什么行李,一个人收拾收拾就搬进来了。

  在这里,黄元御把院子的柴门一关,开始集中精神。我从黄元御在序中的文字里可以看出,黄元御每当这个时候,就会让自己的心彻底地安静下来,进入一定的境界中,他自己说这个时候的状态是“灵台夜辟,玄钥晨开,遂使旧疑雾除,宿障云消,蚌开珠露,沙落金呈,十载幽思,三月而就”,也就是说,仅仅三个月,黄元御就把这本书给整理出来了。

  其实,我在看黄元御的这些文字的时候,同时也在想象着黄元御的生活,估计他在这里,什么好的东西是吃不到了。在当时的农村,能有粮食就不错了,写了三个月,每天大概也就只有青菜下饭而已。

  我总在想这样的问题,过去这些读书人,连自己吃什么都没有解决好,为什么总是要关起门来写书呢?

  他们就不想想搞点什么盈利的东西?多搞点钱?鱼翅燕窝搞不到,猪肉总得多吃点吧?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地写书呢?去悟那些难懂的东西呢?

  黄元御自己说,在屋子里狂写了三个月以后,自己的两鬓都突然变白了,可见精神损耗得严重。他图的是什么呢?

  黄元御自己说:他太喜爱仲景的书了,可是,仲景写书到现在,已经是多少年了,千载之下,竟没有人能够彻底理解仲景书的玄妙,这是多么的遗憾啊,这会淹没了仲景先师那颗仁慈的救人之心啊!所以,我黄元御即使是耗尽精神,也要把这件事情完成。

  在这一年,黄元御已经四十四岁了。

  一个四十四岁的人,身有残疾,却不想怎么尽力去讨生活,反而在这里耗尽精力给后世之人写书,我实在是无话可说。

  在《伤寒悬解》的序言里,我找到了黄元御描述自己心情的文字,他说:清苦就清苦吧,昔日文信侯如果不迁,那么也就没有机会作《吕览》,如果西伯侯不被囚禁,也写不出《周易》啊。贫苦对我来说,是激励我写书的动力啊。我已经四十四岁了,岁月不会等着我,时节就像流水一样消逝,我要趁着身体还好,赶快写啊,等到精力衰乏,就来不及了。

  古人在清贫的环境里,争分夺秒、殚精竭虑地为我们写下了经验之书,如果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连看都不看,那就太对不起古人了!

  我们现在的条件好了,要肯德基有肯德基,要吃什么有什么,您还不好好地看看书?人家古人那可是在郊外的荒斋里,自己忍饥挨饿给你留下了宝贵的书籍,您还不好好看看?

  总听到有人说,这个鼻炎中医效果怎么不好啊?那个什么病我开中药也不行啊,其实这些古人在书里都写了,都是人家治疗成功后的经验,您都看了吗?甭说没时间,再没有时间,救人的本事也要长啊。

  写完,《伤寒悬解》后,黄元御心里想,既然已经步入了仲景的门墙,那干脆,我就顺势把《金匮要略》也给注释一遍得了。

  于是,他再次静下心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开始写《金匮悬解》,在这一年的八月份,最终写成了这本书。

  在第二年的二月份,黄元御又写下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四圣心源》。

  在这本书里,黄元御更加详细地阐述了他的“中土回环”理论,他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这本书里做了详细的说明。

  前面我举例子说的那个自己治疗鼻炎的网友,就是从这本书里抄的方子。

  提到这本书,我要给各位讲一个同学的故事。

  我们在读博士的时候,有一批特别要好的同学,都是致力于发展中医的人,在食堂一碰到一起,谈论的话题就是最近有没有什么心得,一放假,就到各处拜访老前辈,求取经验。

  有个山东的同学,回到老家,听说在某个地方有个老中医,治疗妇科病十分拿手,疗效很好,患者如云,于是就动身前去拜访。

  到了那个村子,等到空闲的时候,就向老中医请教:“您疗效这么好,都是读什么书学来的啊?”

  我这位同学以为他会说出一大堆的书名。

  可这位老中医特谦虚,说:“嗨,我们这个小地方,能买着什么书啊?我这就有一本叫《四圣心源》的书,我一辈子就翻来覆去地看它来的。”

  您瞧见了吗?这位农村老中医,人家就是把黄元御的心法给琢磨透了,结果疗效才那么好,可见这本书的价值。

  就在写完《四圣心源》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黄元御来到了北京,在这里,他的医术把乾隆皇帝给吓了一跳。

  我们前面说了,黄元御的学问是从张仲景这里起步的,他学习张仲景的思想那可是费了劲了,若干年,一头扎进去,迷住了。

  要说这张仲景的学问确实迷人(请原谅我用这样的词儿),把我们的黄元御给弄得神魂颠倒的,为什么呢?黄元御自己说的,自个儿以前看诸子百家的书,那都是当成了课外读物看的,眼睛一扫,就知道那些书里面在说什么,用他自个儿的话说那是“过目而冰销,入耳而瓦解”。可就是看这位张仲景的书,感觉那是太难了,感觉那理论深度简直是没有个边(譬犹河汉无极)。

  我估计在那些时候,黄元御一定特憔悴,吃嘛嘛不香的,简直丢了魂似的,脑袋里就一个念头:仲景的书怎么如此深奥啊!

  这种饱受折磨的痕迹可以从黄元御同志的言语中表现出来,他还曾经在私下里表达过,他说这“《南华》之奇,《太玄》之奥”,可以说是够奇幻微妙难以理解的了,可跟张仲景的这些书那简直是没法儿比啊(然何至如此之闭结不解也)!

  结果,黄元御从公元1737年开始看《伤寒论》,一直极其投入地研究,又在临床中进行体会,最终在公元1748年,完成了这本《伤寒悬解》。

  完成这本书的过程是这样的。

  当时,正好有个机会,黄元御出门办事,来到了阳邱,正好有个姓刘的朋友,家里有个没有人住的荒斋,黄元御一看很高兴,说:这正好,我正愁没有个清静的地方写东西呢,要么你这房子借我住几天得了。

  这位老刘一听,好啊,这房子没人住,你就随便用吧。

  这个房子所处的位置这个好啊,黄元御站在房子的前面,向北边望去,是一条大河,河水在秋天的天空下显得深蓝,冷峻异常;向南边望去,远远的那是一片崇山峻岭,在雾色中泛着青色;房子的附近,树林成荫,秋天的树叶斑驳陆离,五颜六色,充满着成熟的色调,不远处的山坡上满是野菊花,一片璀璨(北枕长河,南踞崇山,修树迷空,杂花布地)。这种环境搁现在相当于郊外的别墅啊,黄元御呼吸着没有污染的空气,感觉到心胸豁然开朗,心里突然涌现出了创作的欲望。

  那年头人们的生活都很简单,也没有什么行李,一个人收拾收拾就搬进来了。

  在这里,黄元御把院子的柴门一关,开始集中精神。我从黄元御在序中的文字里可以看出,黄元御每当这个时候,就会让自己的心彻底地安静下来,进入一定的境界中,他自己说这个时候的状态是“灵台夜辟,玄钥晨开,遂使旧疑雾除,宿障云消,蚌开珠露,沙落金呈,十载幽思,三月而就”,也就是说,仅仅三个月,黄元御就把这本书给整理出来了。

  其实,我在看黄元御的这些文字的时候,同时也在想象着黄元御的生活,估计他在这里,什么好的东西是吃不到了。在当时的农村,能有粮食就不错了,写了三个月,每天大概也就只有青菜下饭而已。

  我总在想这样的问题,过去这些读书人,连自己吃什么都没有解决好,为什么总是要关起门来写书呢?

  他们就不想想搞点什么盈利的东西?多搞点钱?鱼翅燕窝搞不到,猪肉总得多吃点吧?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地写书呢?去悟那些难懂的东西呢?

  黄元御自己说,在屋子里狂写了三个月以后,自己的两鬓都突然变白了,可见精神损耗得严重。他图的是什么呢?

  黄元御自己说:他太喜爱仲景的书了,可是,仲景写书到现在,已经是多少年了,千载之下,竟没有人能够彻底理解仲景书的玄妙,这是多么的遗憾啊,这会淹没了仲景先师那颗仁慈的救人之心啊!所以,我黄元御即使是耗尽精神,也要把这件事情完成。

  在这一年,黄元御已经四十四岁了。

  一个四十四岁的人,身有残疾,却不想怎么尽力去讨生活,反而在这里耗尽精力给后世之人写书,我实在是无话可说。

  在《伤寒悬解》的序言里,我找到了黄元御描述自己心情的文字,他说:清苦就清苦吧,昔日文信侯如果不迁,那么也就没有机会作《吕览》,如果西伯侯不被囚禁,也写不出《周易》啊。贫苦对我来说,是激励我写书的动力啊。我已经四十四岁了,岁月不会等着我,时节就像流水一样消逝,我要趁着身体还好,赶快写啊,等到精力衰乏,就来不及了。

  古人在清贫的环境里,争分夺秒、殚精竭虑地为我们写下了经验之书,如果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连看都不看,那就太对不起古人了!

  我们现在的条件好了,要肯德基有肯德基,要吃什么有什么,您还不好好地看看书?人家古人那可是在郊外的荒斋里,自己忍饥挨饿给你留下了宝贵的书籍,您还不好好看看?

  总听到有人说,这个鼻炎中医效果怎么不好啊?那个什么病我开中药也不行啊,其实这些古人在书里都写了,都是人家治疗成功后的经验,您都看了吗?甭说没时间,再没有时间,救人?本事也要长啊。

  写完,《伤寒悬解》后,黄元御心里想,既然已经步入了仲景的门墙,那干脆,我就顺势把《金匮要略》也给注释一遍得了。

  于是,他再次静下心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开始写《金匮悬解》,在这一年的八月份,最终写成了这本书。

  在第二年的二月份,黄元御又写下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四圣心源》。

  在这本书里,黄元御更加详细地阐述了他的“中土回环”理论,他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这本书里做了详细的说明。

  前面我举例子说的那个自己治疗鼻炎的网友,就是从这本书里抄的方子。

  提到这本书,我要给各位讲一个同学的故事。

  我们在读博士的时候,有一批特别要好的同学,都是致力于发展中医的人,在食堂一碰到一起,谈论的话题就是最近有没有什么心得,一放假,就到各处拜访老前辈,求取经验。

  有个山东的同学,回到老家,听说在某个地方有个老中医,治疗妇科病十分拿手,疗效很好,患者如云,于是就动身前去拜访。

  到了那个村子,等到空闲的时候,就向老中医请教:“您疗效这么好,都是读什么书学来的啊?”

  我这位同学以为他会说出一大堆的书名。

  可这位老中医特谦虚,说:“嗨,我们这个小地方,能买着什么书啊?我这就有一本叫《四圣心源》的书,我一辈子就翻来覆去地看它来的。”

  您瞧见了吗?这位农村老中医,人家就是把黄元御的心法给琢磨透了,结果疗效才那么好,可见这本书的价值。

  就在写完《四圣心源》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黄元御来到了北京,在这里,他的医术把乾隆皇帝给吓了一跳。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看到了皇上的模样

  清朝的皇上对自个儿的身体那叫一个在意,其实宫里他有很多御医,御医那也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清朝的规矩是,在考科举的各省生员中,选了解医书,通晓京语者(那年头就注意普通话了),可通过面试,录用为肄业生,三年期满,礼部考试,通过者为医士。每季度都有考试,三年一大考,都由礼部主持。

  每逢寅申年,更要大考,除御医外全部人员参加,考试过程和今天高考相似。

  考试规章严格,考试当天,在黎明时所有考生集合,然后入座,考题按照正大光明四个字来分类,卷纸交到考生手里,考生就是一通狂写,一直考到日落交卷,这里面当然还有很多的要求,比如涂抹的字不许超过一百个等。

  考到了一等,这肄业生才有机会做恩粮生,然后再考,一级级地往上升。还要被派出去看病,各地有瘟疫等时候,经常的出差。

  您看看,这当个御医容易吗?

  但就是这样,皇帝们对御医还是很不满意,估计皇帝们的想法儿是:今儿个得病,明儿个就好那才过瘾呢,所以一旦御医治疗慢了,就免不了是要挨训的。

  比如说在康熙四十五年,康熙派御医治疗正黄旗护军参领莫尔洪之痢疾,由于这位痢疾太重了,治疗得慢了点儿,康熙就在奏折里批示道:“尔等皆因医学粗浅之故,所以往往不能救人。”

  瞧瞧,人家康熙说话一点都没客气,说手下的御医医学粗浅,显然很是不爽。

  同年,康熙还派太医院院使和御医治疗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病,这位是痔漏复发,已经溃烂得窜至左右臀,内通大肠,这病情可够严重的,估计此时御医治疗得没有多大效果,康熙感觉很是恼火,在奏折里批示:“庸医误人,往往如此。”

  瞧瞧,直接管御医叫庸医了。

  在奏折里尚有“用心治”、“快快地治”等语,可见对御医很是不耐烦。

  又有一次,康熙派御医去给正黄旗侍卫布勒苏诊病,这位侍卫当时是胡言乱语,说有人要来拿刀枪杀他,说有人要谋害他,御医诊断为“狂病”,就是说疯了。康熙对此很不满意,朱批道:“此劣等大夫们知道什么?”在康熙的心目里,我们满人怎么能疯呢?你们这帮汉人大夫实在是劣等大夫,居然说我的手下疯了?我看是你们疯了!

  到了乾隆朝也没好到哪儿去,乾隆二十年,乾隆派太医院院使治疗侍卫大臣伤寒发疹,结果病势严重,乾隆在手下呈递的奏折中批示:“交给他们一个病就治坏了,你提防着点,派人去守着看,钦此。”

  您看看,这对御医是已经很不放心了,还要派人去盯着,跟看着贼似的。

  可见,能让皇上看上眼的医生还真不多。

  对宫里的御医,皇帝们不满意,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九州大地,他们心里也琢磨,这天下都是我的啊,怎么精通医术的人不能都来到我的身边呢?

  于是,皇帝就命令太医院也接受各地方官员推荐的当地名医。由京外大臣保奏准其带子弟一人进京,这种让地方官员保奏名医的诏书,各位皇帝都下过,说明他们为自身考虑得很仔细,还经常叮嘱要好言抚慰,不要威逼等,态度特温柔,进京路费全部由官家支付。入京后由礼部考试。著名医学家徐灵胎就曾经被推举入京,光绪皇帝后期治病的几乎都是推举入京的人员。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让我们来看看雍正皇帝的谕示:“倘遇缘访得时,必委曲开道,令其乐从方好。不可迫之以势,厚赠以安其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扶持送至京城,朕有用处,竭力代朕访求之,不必存疑难之怀,便荐送非人,朕亦不怪也。朕?有试用之道。”此朱谕雍正皇帝亲笔工工整整地连写八道,您一看就知道了,这可绝对不是一般的重视,连语气都那么的体贴。

  但是您以为皇帝傻吗?他这么温柔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健康。那么,他们说的尽管让各地官员推荐,他们自有测试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原来,办法之一就是派招来的医生到大臣那里去看病,就跟我们以前讲过的徐灵胎似的,这让大臣也感激涕零,以为皇上真的这么照顾我,其实皇帝有自己的小心眼。

  皇上当然还有另外的方法,比如我们的黄元御就遇到了。

  在黄元御写完了书以后,不知道是哪位当官的多事儿,就把黄元御给推荐了,可见当时黄元御在山东已经很有名气了。

  当时大家也没有把进宫给皇上看病当成坏事儿,所以黄元御就来到了北京。

  估计一开始黄元御也不知道是要给乾隆看病,所以当乾隆召见的时候,黄元御也吃了一惊。

  这段历史文献里没有记载,是麻瑞亭老中医传下来的,他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乾隆恰巧有病,于是就招外来的医生黄元御前来诊视。

  黄元御也很担心,自己的容貌有问题啊,自己是一只眼睛残疾了,容貌有些吓人,这皇帝能受得了吗?回头别看到了,吓了一跳,再怪我惊吓了皇上。

  于是黄元御就跟来请的太监说了:“我是一个草民,这模样长得也有点儿问题,如此进宫,恐怕要吓到皇上啊。”

  这太监就把这个情形回禀给乾隆了,乾隆倒是很不在意,说:“这有什么啊,能看病就成啊,宣他入宫,见面就正面行四叩首,不必行君臣大礼!”

  同时,乾隆还让太监带着绫罗绸缎和一些银子为礼,宣黄元御入宫。

  就这样,黄元御跟着太监来到了宫里。

  当时乾隆心里也在琢磨,这位医术到底行不行啊?我可要试试他。

  这皇上的招法多去了,他让一个手脚粗壮的宫女,躲在不透光的帐子里,伸出一只手,等到黄元御进宫以后,就对黄元御说这是皇上,让黄元御给这位宫女诊脉。

  可怜的黄元御哪里知道皇上这么多心眼啊?就对着宫女四叩首,然后上前诊脉。

  诊了一会儿,退下来了,冲里面再叩头,然后就往外走。

  乾隆马上派下面的人问:“皇上到底是什么病啊?”

  黄元御很是沮丧,说:“龙得凤脉,无药可医,估计怕是不久于人世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啊,是说皇上应该是个男的啊,我怎么诊出个女的脉来了,这样的情况是不好的啊。

  皇上一听,嘿!这位还真厉害啊,居然给诊出来了,于是就立刻让黄元御诊自己的脉。

  您说这皇上的心眼有多少?

  估计此时黄元御同志的心里一定是百感交集,有种被恶搞后的失落。

  但是皇上的病还要好好看啊,于是就再次认真地给乾隆诊脉。

  诊完以后,乾隆问:“朕患的这是什么病啊?”

  黄元御回答:“皇上您不要担心,您这是小病,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由于服药错误,本来只有三分病,现在加上七分药毒,所以才病倒了。我先给您开两服解毒的药,把前面误服的药毒解去,然后再治疗您的那点儿小病。”

  乾隆一听,言之有理,我本来就怀疑这些御医们开的方子不对路,果然如此啊!

  各位您可要记住了,这虽然是麻瑞亭说的传说,但是这里面的真实性是很高的,黄元御说的这些话就得罪了御医,我们看到在真实的历史中,结果就是如此。

  于是黄元御就给乾隆按照自己的思路治疗,结果,没两天,乾隆皇帝的病就好了。

  这下可把乾隆给乐坏了,朕可终于找到名医了!

  皇上是谁啊?天下老大啊!他觉得这个人对自己有用,那就要留下。于是乾隆皇帝下旨,把黄元御同志借调到太医院工作,让他做个御医。

  同时,乾隆还在高兴之余,干了件让其他太医很是不爽的事情,乾隆觉得自己的字儿特好,就写了一个匾额,上面的字是“妙悟岐黄”,让人就直接给挂到了太医院的门口。

  这皇上高兴,喜欢怎么干就怎么干,可他就没顾及下面人的感受,您说,这黄元御初来乍到的,一下被空降到太医院了,还赐了块匾额,这让其他的御医很没面子啊。

  而且,黄元御还在殿上说皇上的病是七分药毒,三分病,这也太不给大家面子了,这不等于说我们在给皇上下毒吗?

  可以想见,大家对黄元御的态度一定不是很好。

  乾隆题匾的事儿可就不是传说了,这是真的,而且,黄元御确实就此成了让乾隆信任的御医,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太恶劣了,他才干了几个月,就受不了啦。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乾隆下江南

  如果让我们公平地评价黄元御同志的话,我们必须说,这位同志哪点都好,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爱皇上,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大注意同事之间的关系,脾气有点倔,性格有点孤傲,瞧不上别人。您想啊,连古代的朱丹溪、李东垣他都没瞧上,那还能瞧得起太医院的这帮人?

  尤其是刚来北京,就碰到了乾隆给他戴了个“妙悟岐黄”的高帽,让太医院的这帮人也很嫉妒,结果您想吧,这黄元御在太医院里一定是吃了不少的白眼。

  刚走入社会,就碰到了这么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头疼啊--这一定是黄元御当时的由衷感慨。

  黄元御那个脾气,能在太医院里坚持多久啊?我告诉您吧,他是四月来的北京,结果在十一月的时候,就挂冠而去,浪迹江湖了。

  掐头去尾,一共在太医院里坚持了近七个月。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黄元御到底是怎么离职的了,从他后来性情非常激愤来看,他似乎是被排挤出来的。

  没有办法啊,这里是个黑暗的地方啊,我一定要离开这里,不再受任何的窝囊气了!

  估计这是今天任何一个员工把辞职信摔在老板的桌子上时的想法,当时一定觉得特痛快,但是,痛快过后,痛苦也会跟着来的。

  黄元御一定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望着茫茫人海,马上就开始感慨了,天啊,到底哪里是我黄元御落脚的地方啊?我要到哪里去安身啊?

  十一月份,眼前的景物笼罩在一片苍茫中,天已经冷了,但是,更冷的是黄元御的心。

  他在思考了很久以后,决定不留在北京,因为这里的人心太冷了。

  他把目光,投向了温暖的南方。

  就在这年的十一月份,黄元御动身,来到了南方找工作。

  但是,当年南方的工作也特难找,招聘会去了都白去,用人单位都特牛,有时候你的简历人家都懒得扫一眼,这搞得黄元御同志很是被动,从兜里掏了半天的辛苦钱打印的简历,人家连看都不看,就直接给扔垃圾桶了。

  人家这边只认经济效益,你说你以前多有名、在皇帝身边都干过也没用,就看你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结果,三甲医院是没有进去,最后实在无奈,黄元御在今天江苏省淮阴市的清江河院部门(就是清江运河航运管理公署)找了个工作,搞起了航运工作,总算是有口饭吃了。

  同时抽出时间来给别人看看病,但只能是业余的。

  就在黄元御以为,从此要过上平淡日子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又打乱了他的生活。

  原来,就在第二年的正月里,雄心勃勃的乾隆皇帝突然游兴大发,决定动身,到江南逛逛!

  这可是个不小的举动,带来了很多连锁反应,这反应甚至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很多影视工作者还指着这事儿过日子呢。

  当时这动作也够大的,那叫一个兴师动众,这位皇上旅游可和我们今天报个团,拎个包就走不一样,这位把后妃、皇子都给带上了,自个儿家走还不行啊,公务怎么办啊?那是咱家自己的事儿啊,于是就捎带了一套办公的班子,再加上王公、章京、侍卫,好嘛,浩浩荡荡,将近三千人,大小千余艘船只,仅仅乾隆坐的龙船,就有三千多个“龙须纤”河兵。乾隆也玩得高兴,连着去了六次江南,虽然给现在拍戏的人制造了好多话题,但是当年却花费了老百姓两千多万两白银。

  在乾隆刚要出发的时候,日理万机的乾隆皇帝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带了这么多的人去旅游,为了给老百姓省几个钱,我连保险都没买,生病了怎么办呢?

  这时,他突然想起了黄元御,那个曾经给他治病的御医,于是连忙问起,下面的人一听,晕了,心想这位有日子没见了,哪儿去了?

  忙到太医院打听,太医院也慌了,忙到处询问,最后知道,原来现在在江阴的运河管理局上班呢,于是忙回禀了皇上。

  乾隆一听,反倒乐了,得,就甭让他跑来了,朕走的是水路,正好路过他那里,让他在江阴等着朕吧!

  这下,黄元御又被乾隆皇帝给盯上了。

  后来,乾隆在路过淮阴的时候,就让地方官传旨,找一个叫黄元御的人,这帮人就找到了清江运河管理局,局里人一看:啊?敢情这位黄元御是皇上的老朋友啊,嘿,我说黄大人,您怎么不早说呢,我们有什么得罪的地方您可多担待了!

  就这样,黄元御又来到了乾隆的身边,乾隆很高兴,就带上了黄元御一起旅游。乾隆的下一站是武林(现在的杭州),于是,黄元御就随着去了杭州旅游了一圈(辛未二月,随驾武林)。

  要说跟着皇帝旅游,这种机会还真难找,沿途接待工作做得那叫一个好,各地特产都吃着了,您该想了,这位黄元御一定玩得很高兴吧?

  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皇帝可以玩得高兴,但下面的人可就未必了,这么多随从,有病了您得开方子吧?尤其是乾隆皇帝,他也生?啊,结果开方子的事儿也是黄元御的活儿。

  但是黄元御的功夫还真不错,辨证准确,给乾隆看病那是“著方调药皆神效”,让大家感觉都非常的满意,我现在唯一不清楚的是,他是否有机会给乾隆讲一下这个圆圈的故事?不知道,文献没有记载。

  乾隆在旅游了一圈以后,开始打道回府,走之前,想把黄元御带回北京,就对黄元御说:“老黄同志啊,我看你就不要在航运局干了,还是跟我回北京吧。我跟下边说一声,把你的北京户口解决了,你看怎么样?”

  黄元御一听,这皇上都发话了,也得给个面子啊,就回答:“皇上啊,你再给我点时间,我回淮阴收拾一下吧,回头我一定去,好吗?”

  就这样,君臣二人分别,黄元御四月份的时候回到了淮阴,但是他没有立刻动身,他在淮阴收拾东西的同时,还把写过的书给整理了一番,直到八月十五,才动身去了北京。

  在一轮皓月之下,黄元御荡舟北上。

  当时,他心里或许对前途还抱有一些希望,估计他仰望明月,没准儿还有些许的激动。

  他完全没有想到,他后来到了北京,迎接他的却是十分不如意的境遇。

  他将从此在不如意的状态下生活,一直到死去。

  但是,在非常凄凉的境遇中,他却奋笔写下了更多的著作。

  那么,他是怎么迎接残酷的命运呢?他是怎么在逆境中创造奇迹的呢?

  一个人,该怎样面对不如意的生活?

  clarkvc问:

  黄元御真是太了不起了。他的这个圆圈理论真的是中华医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请教楼主,能否介绍一下黄老大这一派的传承情况,以及现在有哪些名医在应用他的这个理论进行实践?

  罗大伦答:

  黄元御的理论应用的人确实不多了,西安已故的麻瑞亭老中医是其传承,但是用的也只是黄元御理论的一部分,我还真不知道谁很好地完全继承或者有所发展的。估计在民间有吧。

  本主长平问:

  追到此时,总算是赶上了大部队。

  我从小身体不好,然后跟着五官五脏出问题。自己觉得是一处不通则变得处处不通。看到现在才明白:我是那个出了问题的“圆圈”。

  我小时候又瘦又小,眼睛老使劲儿眨。我爸带我过江去找了位老中医。那时小,记得满屋子都是小孩。有位老爷爷给我把了脉,然后在手掌小指下方的掌纹再往下0?郾5厘米~1厘米的地方用刀划开了个小口子。我当时一看就哭了,所以记忆深刻。划开之后挤了很多东西出来。我后来问我爸爸,我爸说,挤的都是虫子(不知道我爸爸是不是骗我),完了擦了点水,也不包扎。

  后来隔了一段时间,又去了一次,划开另一只手。

  再后来长个子了,肯吃饭了,眼睛也不使劲儿眨了。

  不知道这叫什么?

  安之春答:

  这就是扎四缝穴的吧,挤出来的应该是积疳。有人曾建议小儿无论胃口好坏都要扎一下四缝穴,调理脾胃的同时还可以舒理肝气。

  杏虎答:

  这应该是传说中的割治疗法了。对某些疾病有特异性的疗效。

  paopao8088问:

  一路追着各位大师追得腰酸背痛,脖子僵硬,终于赶上了,特地注册ID作为记号。在这里请教楼主,我女儿今年11岁,自小就有鼻炎,夏天症状不明显,一到冬天就鼻子塞住或者不停流清涕,是否可以用你前面提到的那个鼻炎方子?还想请教一个问题,鼻炎是不是有遗传性的?她父亲和叔叔都有鼻炎!

  罗大伦答:

  朋友你好,可以用黄元御的方子,这个方子叫桔梗元参汤,组成是: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法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这个方子黄元御自己说是治疗“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一般的鼻炎如果是鼻涕多的,只要鼻涕不黄,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经常给人开这个方子,大家服用后,效果还都可以。有位叫加减五味子的网友,她的鼻炎很久都不好,后来自己看书看到这个方子,就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几服药,鼻炎就好了,其实这个方子不用那么担心的,因为方子里面的药物都很平稳,是个非常平和的方子,平和得近乎食疗,试着服用几服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小孩子的用量减一半就可以了。

  另外,对鼻炎也可以使用外用药,去药店买几十克芙蓉叶,让他们给研成粉末,自己用榨汁机磨也可,然后上到鼻子里,我以前是把这个粉末放到口罩的夹层中,让患者戴,这样疗效也不错。

  我们通常所说的鼻炎,大多都是鼻腔处于一个气机壅滞的状态。根据我们中医的理论,肺气本来是应该下降的,这样人体上部的气机才不至于壅滞,可是现在肺气为什么不降呢?原来,除了肺经自己的问题,还有胃在里面捣乱,胃气本来也是应该下降的,“胃气以降为顺”,我们每天吃的东西,都要下去,胃气降了,胆气和肺气也都降了,所以黄元御调理这个鼻炎是从中焦下手的。你看方子里,法半夏就是一味药性下降的药物,法半夏、茯苓、甘草是黄元御的三驾马车,旋转中焦的,然后再加上一些调理肺经的药物,这样气机就流动开了,也不至于壅滞在上面了,所以鼻炎也就有了解除的机会。

  但是如果是寒邪深入的那种总是打喷嚏的过敏性鼻炎,这个方子力道则显得不够,一般还需要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子来治疗。

  paopao8088:

  感谢楼主的指点,我决定给小女先用芙蓉叶磨粉试试看。

  对于中医,本人一直比较信奉,但是庸医和良医确实悬殊太大。说说本人的经历,生完女儿出月子的时候,膝盖僵硬几乎下不了楼梯,一个草药医生说我是在月子里开着电风扇吹的,他告诉我,是月内风,一辈子都没得治的。结果看另外一个老中医,他告诉我是肾湿,3服药15块帮我搞定,且不见再有复发。有意思的是每次找他看病,他都是从不开方,随手抓药,效果都不错。结扎的时候发现子宫肌瘤,后来两年复查子宫肌瘤基本都保持原来大小,医生说一定要开刀切除,本人由于麻醉药反应太大就迟迟不敢手术。后来一位开中医诊所的亲戚,用中药配了药丸大概200个,花费300,断断续续吃了一年只吃了一半,前两年复查时,子宫肌瘤居然不见了,B超医生说那么平滑的子宫,根本不像生过子宫瘤的样子。

  梦不回的唐朝问:

  罗兄,上面提到的治疗流鼻涕多的鼻炎方子,不知饮法如何?一日几次?一服药煎几次?

  罗大伦答:

  黄元御的这个方子,水泡半个小时,熬药时水开15分钟即可,一日喝两次三次都可以,一服药煎两次就可以了。这个方子有的人效果比较明显,有的人也反映没有什么改变,没有改变的人似乎都是重一些的患者,可以再外用芙蓉叶。我的建议是不要多喝,两三服药即可,是否见效你自己就有体会了。如果没有改变,就不要喝了。好在黄元御的这个方子特别的平和,近乎食疗,所以我才把它贴出来。

  codemania问:

  中医对过敏性疾病有什么解释?例如过敏性鼻炎(可以说城市人十之三四都有这病)。

  罗大伦答:

  看来很多朋友都有过敏性鼻炎,这个病大多数的人都是因为正气不足患的。中医理论认为正气足的时候,如果有外邪侵入,人体是可以控制局面的。但是如果正气弱(主要是阳气弱),外邪来的时候,人体就会不断地试图把它宣出,但是总是不成功,所以会出现不断地打喷嚏等反应。当然,根据个体的不同,会有各种证型的,但是基本是以补正气、驱除外邪为主,我个人遇到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比较的多。

  曹雨奇:

  读到此处不禁让我拍腿叫绝!

  从网络上提供的资料:麻黄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附子中可提炼出三种成分,分别为去甲乌药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和去甲猪毛菜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乌药碱和去甲猪毛菜碱都有β受体兴奋作用,类似于现在哮喘病人常用的沙丁胺醇(舒喘灵)气雾剂,服用后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喘息、咳嗽症状自然好转。细辛的成分似乎更为复杂,但是大多数文献指出细辛有抗组胺作用,类似于现在常用的扑尔敏,服药后自然可缓解过敏症状。

  古人在几百年前就认识到这三味药的功效,实在不简单!

  十拳大补:

  说到鼻炎本人深有休会,那难受劲太大了,西医也把俺吓得够戗,一会儿查过敏源,一会儿是鼻中隔偏曲要开刀,反正没你好受的,不花费几千块钱那是不会好的。不过,我又找了几个中医,有一位把我给治好了,而且没复发过。他就是用药给我补正气的,补我的脾……

  太湖小渔问:

  我得了丘疹性荨麻疹,都3个月多了,还没痊愈,可以用这个方子吗?

  荨麻疹:苏叶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浮萍9克、杏仁9克、大枣4枚,生姜6克;瘙痒甚者加荆芥6克、防风6克。

  我是照抄麻瑞亭先生的方子,感觉里面没什么有毒的中药,试一下应该没啥问题,不过最好让罗老大把个关。

  罗大伦答:

  朋友,这个方子寒热都调了,也很平和,我觉得可以试用,我平时用药很谨慎,不过黄元御的这个方子确实是没有什么猛烈的药物,我觉得可行。需要提醒网友的是,如果是其他的方子,确实就要在当地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黄元御有些温燥的方子也要慎用,那些都是热药的,一定要找医生分清自己的寒热再服用。

  另外还可以提供一个治疗思路,荨麻疹多为外邪留滞于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所致,因此我们中医还经常用桂枝汤类方来治疗,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方子,是调和营卫的,这里顺便讲个例子:我曾经在一个中医学校讲课,当时有个男同学,说他的妹妹有荨麻疹,问我可以治疗吗?我说可以,于是他就把妹妹领来了。我一诊脉,脉象微迟,舌质的颜色不够鲜红,我就问:是怎么发病的?这个患者回答,是在一次献血以后出现的荨麻疹,胳膊上一挠就起来若干的红色风团。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献血后,本来比例相当,配合得很好的气血,突然因为血液的流失出现了不调和,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营卫不和,现在我终于看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了!

  于是我就让同学们试着开方,可是大家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开了很多杂乱的方子,最后我告诉大家,这就是你们学过的桂枝汤的汤证啊,于是就开了桂枝汤(桂枝汤的方子是: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几天后,我再去上课,同学们就说:“老师,她又来了,你来给诊一下脉吧。”这些同学们很有意思,也不说治好没有,就是让我诊脉(这是在考验我吧),我当时还以为出了什么问题呢,就坐下来诊脉,手一搭脉,觉得脉象很是平和,?看舌头,也红润了,就说:“这应该没事儿了,荨麻疹如何了?”这个女孩子这才说,荨麻疹已经消失了。

  桂枝汤有系列的方子(张仲景给进行了加减),叫桂枝汤类方,在临床中,用桂枝汤类方来治疗荨麻疹的机会是比较多的。

  康师傅:

  太湖小渔,你的那个荨麻疹,俺们那里俗称抓疙瘩。用谷子(也就是小米)的秸秆烧火,光身烤一下即可完事。也有说用艾叶烤火的。得病的人可以试试,又不花钱。呵呵!

  秋水宁宁问:

  去年冬天我妻子患了感冒,引起了过敏性鼻炎,每天好多次鼻痒突然打喷嚏。我带她去了华西医院看病,末了给的结论是过敏性鼻炎,开了一些国外的进口喷剂,和一些抗过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西药。近一年来鼻炎很少复发,然后到了今年过年前,妻子患了感冒,感冒好了后,喉咙就一直干痒,有时感觉喉咙有黏液,堵得慌,呼吸时喉咙感觉有冷空气进入,而且呼吸也不顺畅。带她去看医生,每次医生都是开了一堆糖浆类的药物,治疗针对的还是过敏性鼻炎,然后将药吃完没有任何减轻,仍然是每天不停的喉咙痒,需要用咳嗽来止痒,后来我自己写了个方子:桑皮15克,杏仁12克,前胡12克,陈皮12克,川贝15克,黄芩10克,桔梗12克,紫菀12克,射干12克,煎服3服,还是没有好转,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罗大伦答:

  我们所说的久咳,首先要排除因肿瘤或者肺结核等引起的咳嗽。

  余下的有一种咳嗽,西医叫做咽源性咳嗽,就是感冒的同时引起了慢性的咽喉炎症,这个炎症会总是引起咳嗽。大家可能都关注气管等部位了,忽视了慢性咽炎也会引起咳嗽。所以我在治疗长期咳嗽的病人的时候,总是在方子里加入薄荷、射干等通利咽喉的药物,通过实际观察,这样效果就好了很多。我曾经把我治疗久咳的方子给大家介绍过,其实我是想让大家按照此方,找当地医生参考的,但是很多朋友拿着这个方子就开始服用,结果几服药就好了。有的网友,吃一两服好转些以后,我劝他还是找当地医生看看吧,于是去了,结果给治疗坏了,又咳嗽了,再服用这个方子一两服,又快好了,我又劝,结果又坏了,最后网友不管我的劝告,自己一直服下去,几服就好了。这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久咳现在各地的治疗效果不好,而这个方子的思路是值得大家研究的。

  我再把这个方子写一遍:细辛3克、五味子5克、薄荷9克、射干9克、法半夏9克、杏仁9克、枳壳9克、桔梗9克、沙参9克、陈皮6克、瓜蒌壳9克、甘草3克,如有黄痰等热证,加入黄芩5克、桑白皮9克。

  这个方子是江西著名老中医林鹤和老先生所创立,是我学习而来,我不敢掠人之美。一个老中医,一辈子都会有那么一些效方,这些里面都是闪光的精华,我们不学习,不总结,就可惜了。很多医生在临床中面对久咳的患者束手无策,却不知早有人总结出治法了。

  此方我应用多年,治好久咳患者无数,许多都是咳了两三个月甚至更久,医院毫无办法者,一般在四服到五服之间痊愈,不用多服。之后可以用通宣理肺丸或者金匮肾气丸善后。

  Yueyingerkui问:

  罗老师,鼻窦炎和鼻炎最难受的是睡觉时鼻子不通气,我有五六年的鼻炎了,那个桔梗元参汤能吃吗?有副作用吗?

  罗大伦答:

  桔梗玄参汤是治疗“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这里面突出的是个“郁”字,鼻塞,同时流的鼻涕是清鼻涕,这是寒邪郁留在鼻窍,导致的肺经气机不通。如果流的是黄鼻涕,说明此时有热,黄元御用的是五味石膏汤,前面有网友写了方子。黄元御还写了另外一个方子,是苓泽姜苏汤:茯苓9克、泽泻9克、生姜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橘皮9克、苏叶9克,这个方子治疗的是鼻塞的特别的严重,说话声音都不清楚的,这是体内的湿气特别重,再加上寒湿瘀滞,导致的鼻炎,具体的症状还应该有全身的其他表现,比如舌苔白腻,四肢肿胀,胸脘痞闷等有湿邪的症状,方子里的泽泻不可久服。

  仔细想想,我还是不赞成网友自己拿方服药,最好还是请当地的医生帮助分析一下,看看自己适合其中的哪个方子。

  狂爱萝卜问:

  罗老师及维肝、杏虎等各位老师、朋友,请教一个问题:

  我妈身体每遇到生气、着急或着凉就会犯尿道炎,轻则小肚子憋憋堵堵,重者排小便时感觉不适,更严重的觉得疼,想问一下,这个病能不能根治。平常要注意什么?

  罗大伦答:

  朋友你好,很为你的孝心感动,母亲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母亲的身体健康确实牵动着我们的心,这也是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书生是在母亲有病的情况下,走上从医的道路的,这是孝心驱动的啊!

  你母亲的病首先要进行检查,看看尿检的结果如何,是否有白细胞或者红细胞,一定要小心,这种病在中医里称为“淋证”。一般在治疗这种病的时候,很多医生看到尿道炎这个“炎”字,就觉得该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或者是用抗生素来治疗,但是很快就会发现,这方法似乎当时有效,可是过一小段时间,就马上开始反复了,这样的患者我见过很多,她们很痛苦,每次的治疗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实际上,在治疗这种病的时候,一定不要一心清热,要从疏肝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仅仅用一些寒凉的药物去攻?,这样只能导致脾胃的阳气受伤,使得肝气越来越淤滞,肾气越来越寒凉,这样这个病不但不会好,人体的正气还会受伤,这个病也会迁延不愈的。

  很多妇女都有这种病,我们到底该怎么治疗呢?我的体会是一定要从疏理肝气的角度来考虑,我在这里特别推荐清朝名医黄元御的传人,麻瑞亭老先生的方子,我刚学中医时,学的就是他老人家的思路,而且对于这个病,我也一直使用他的方子,深有体会,疗效是很不错的。麻老治疗淋证用的方子是:猪苓9克、泽泻6克、炒白芍9克、丹皮9克、当归9克、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泽兰15克、炒蒲黄15克、冬葵子9克、半枝莲9克、焦山栀6克、白檀香3克、桉树叶3克,方子里面的白檀香和桉树叶有的地方可能买不到,这是麻瑞亭老先生独特的用药,我通常用扁蓄6克、瞿麦6克来代替,同时我的方法是用艾叶15克熬水,用这个水来泡脚。

  另外,可以让您母亲每天坚持喝一杯豆浆,因为大豆里有类似雌激素的成分,对老年妇女来讲,适当地补充该类物质,对治疗是很有好处的。

  我举个我治疗过的例子,有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患了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这个病她已经患了不是一两天的了,而是不断地犯病,然后休养,再犯病,每次是稍微凉到一点,就犯病,然后就是服用三金片,打抗生素,开始控制得不错,后来复发的频率越来越快,犯起病来是尿频得很,一会儿一趟厕所,然后尿急尿痛,总之很痛苦。

  当然,她也求助过中医,她自己讲了看中医的经历,去找了个医生,这个医生一看是下焦的炎症,于是就开了个方子,服用后,这个妇女反映,当天晚上就浑身发冷,直打哆嗦,然后就再也不敢服用了,我让她把方子拿来一看,是八正散的路子,全都是寒凉的药物,她把这个病就是当一个热证来治,“见炎治炎”了,正好这个患者身体也虚弱了些,于是就反应如此强烈。最后我就按照麻瑞亭老先生的方子来治疗,调理这个患者的气机,没到一个星期,这个患者尿检的白细胞就消失了,我又开了方子善后,最后这个患者就彻底好了,完全再也没有这个病的困扰了,后来再见到她,简直和以前是判若两人。

  具体你可以和当地的医生来商议,让医生根据症状来判断具体的证型,参考这个方子来调理,希望您的母亲早日获得康复!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