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长恨歌之盛世危情(七)太子风波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彻底被李林甫打败,被贬荆州。就这样,唐玄宗时代最后一任贤相下台了,这对唐王朝和张九龄来说,当然是一个政治悲剧。但是更加可悲的是,就在张九龄被贬之后不久,一个更大的悲剧发生了。唐玄宗在一天之内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当朝太子,这是怎么回事?在唐玄宗的宫廷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武惠妃第一次动议当皇后、换太子的时候,虽然被明智的唐玄宗止住了,但武惠妃的心并没有死,她自己没当上皇后不要紧,要紧的是为儿子谋一个好前程。武惠妃把这件事当作自己人生的大事,时时刻刻不敢放松警惕。果然,事情真地出现了转机,那么这是什么机会呢?

在废立太子这个问题上,张九龄虽然和唐玄宗据理力争,但李林甫的一句嘟囔,让唐玄宗也拿不定主意了。在这个时候,什么结果都可能出现,废立就在唐玄宗思想的一念之间。那么太子能躲过这一劫吗?李瑛的命运真是一波三折。虽然在经历了两次大的风浪之后,他勉强保住了太子之位,但是开元二十五年,他的保护人张九龄被罢相了,这对太子来说,决不是什么好兆头。一旦失去强有力的宰相的保护,他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风浪随时会再次来临。果然,就在此时,一个更大的灾难降临到了太子头上。

一日之内杀死三个儿子,这是唐玄宗统治时期最让人震惊的人伦惨剧了。那么既然太子已死,谁来接替太子之位呢?当时人都觉得肯定是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尽管武惠妃费尽心机,事情却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太子之位跑到了忠王李屿的头上,他就是后来的唐肃宗。那么这不免让人奇怪,为了换太子,唐玄宗不顾亲情,一日之内杀了三个儿子,其目的不就是要让寿王李瑁当太子吗?为什么现在绊脚石除掉了,唐玄宗又改变主意了呢?蒙曼老师对此又是怎么分析的呢?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将带您走近大唐玄宗时代。敬请关注系列节目《长恨歌》之《盛世危情》第七集《太子风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画外音: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彻底被李林甫打败,被贬荆州。唐玄宗时代最后一任贤相下台了。这对唐玄宗王朝和张九龄来说,这当然是一场政治悲剧。但是更加可悲的是,就在张九龄被贬之后不久,一个更大的悲剧发生了。唐玄宗一天之内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当朝太子,这是什么回事,在唐朝宫廷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蒙曼:想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还得交代一下唐玄宗的太子是谁?唐玄宗第一任太子还是开元三年时期立的,名字叫李瑛,是唐玄宗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就是唐玄宗在临淄时纳的那个宠妃赵丽妃。可能有人要说了,一般这个太子不是由嫡长子充任吗?这李瑛是老二,他是怎么当上太子呢?这个其实很容易解释,因为我们原来讲唐玄宗的皇后王皇后是没有儿子的,所以当时嫡长子根本不存在,嫡子没有了,长子?唐玄宗的长子在一次打猎过程中被野兽抓伤了脸,等于说破了相,如果让他当太子有损国威,所以老大不行,就考虑老二了。李瑛在唐玄宗这些儿子中排行比较靠前,而且他的母亲赵丽妃在开元初期正得宠。以长、以爱都非常符合条件,所以顺理成章就成了太子。可以想象,没有变故之话,李瑛就等唐玄宗死就接他的班。可是人生本来就充满变故。

  变故发生了,就是武惠妃横空出世,赵丽妃靠边站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母色衰则子爱迟”。赵丽妃失宠了,她的儿子李瑛的太子地位会不会也受互冲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真是没有,为什么?因为武惠妃非常得宠,也不停地生孩子,可是也不知道什么回事,弄惠妃生的孩子,就是活不长,一连生了三个孩子都夭折了,生互第四个的时候,武惠妃被打击得没有信心了。这孩子一生下来,她中西不敢自己带,就送给唐玄宗的大哥宁王夫妇去带,对外都谎称是宁王生的儿子。就这样她没有孩子在身边,所以李瑛这个太子还很安稳地当了好几年。可是到了开元十二年以后,接连发生了三件大事,使得这情况发生了变化。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元十二年,武惠妃动用种种合法、非法手段,终于板倒了王皇后,自己眼看就要当皇后了。第二件大事,是开元十三年,武惠妃生的第四个孩子,送到宁王那儿去的那个儿子,已经长到七岁了,度过难关了儿童危险期,双从养父母那儿回到唐玄宗和武惠妃身边,而且被封为寿王。希望他长寿啊。

     第三件大事,是开元十四年,太子李瑛的亲母妈赵丽妃死了,太子李瑛失去了亲生母亲的庇护,又多了寿王这强大对手,他的太子地位会不会受到冲击呢?果然受到冲击。太子李瑛人生中第一个大的风浪扑面而来,就在开元十四年,唐玄宗向大臣讲,说武惠妃为人非常好,想要立她为皇后。可以想像,如果这个动议被通过,武惠妃变成武皇后,李瑛肯定得给人家儿子让位了。这个一个非常非常危险时刻,千钧一发。李瑛会不会被这个大浪条打倒呢?没有。有大臣出手说话了,大臣就跟唐玄宗讲,太子已经立了,而武惠妃又有亲生儿子,如果你立她会皇后之话,太子要不要也跟着换?唐玄宗当时是一个非常明智的皇帝,想一想,这个政治动作太大了,所以就压了下来。武惠妃眼看到手的皇后凤冠,就这样随风飘散。当然,太子李瑛也就暂时保住了自己太子的地位。

  画外音:武惠妃第一次动议当皇后、换太子,虽然明智的唐玄宗止住了,但武惠妃的心并没有死民自己没当上皇后不要紧,要紧的是为儿子谋一个好的前程。武惠妃把这件事当作自己人生的大事,时时刻刻不敢放松警惕。果然,事情出现了转机,那么这是什么机会呢?

  蒙曼:武惠妃虽然自己没能当上皇后,可是她照样心心念念想让她的儿子当太子,可是怎么办呢?面对着明智的丈夫,还有对她还不友好的朝廷,她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无机可乘。就这样十年时间过去了,到了开元二十三年,寿王李瑁长大了,该娶媳妇了,娶谁呢?他娶的就是大美女杨玉环,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杨贵妃。既然已经娶妻了,就真是一个成年了,这时候武惠妃心里更着急了。儿子都长大了,怎么样才能帮他谋得上太子的位置呢?也就在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让武惠妃看到了希望。什么转机呢?首先,这时候李林甫悄悄托人传话,说他想要保护寿王。那好,武惠妃第一次在朝廷里有了自己的势力了。第二个转机是武惠女儿寿王的妹妹咸宜公主也第大了,嫁了人了,武惠妃身边又多了一个帮手。咸宜公主嫁的人叫杨洄,说起来也是亲上加亲。当年唐是宗和韦皇后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安乐公主,一个叫长宁公主。安乐公主因为瞎折腾,后来唐玄宗干掉了,长宁公主活了下来,杨洄就是长宁公主的儿子,可以想像,杨洄也是在政治世家长大的,对正当相对敏感,这时他和咸宜公主小夫妻俩就跟武惠妃讲,愿意帮助哥哥谋一个太子地位。归看着增加了这么多势力,武惠妃怎么安排呢?她真不愧为武则天的侄孙女,安排得妥妥帖帖。怎么就在后宫专门给唐玄宗灌迷魂汤;李林甫就负责在外廷随时暗中帮忙;杨洄就利用自己青年公子哥的身份,整天跟王子一块儿混,随时留意太子的不法行为,一有任何情况立即报告。俗话说“三人成虎”。武惠妃就不信他们组织起来这只大考虑不了李瑛。

  就在开元24年10月,机会终于来了,这时候杨洄向武惠妃汇报,说最近啊,太子李瑛还有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鄂王李*,一个叫光王李琚,这三个人整天混在一起,经常发表对皇帝的不满言论。他们对皇帝有什么不言论呢?其实很简单,这三个王子他们的母亲当年曾经得宠,后来由于皇帝专宠武惠妃,他们的母亲失宠了,母亲之间同病相怜,儿子们自然就会走近一些。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其实也不过是父亲专宠武惠妃而冷落了自己的母亲,所发的牢骚不过是父亲太过凉薄,并不是什么大事。可是武惠妃她有本事把这事做大啊。怎么做大?听杨洄一汇报,当天晚上武惠妃就对唐玄宗哭了一个犁花带雨,说陛下,太子还有鄂王、光王这三个人,他们结党,怨恨妾身夺了陛下你对他们母亲的宠爱,想要害死妾母子,请陛下千万为妾母子作主。另外他们还说了好多对皇帝你在不敬的话,因为说得太恶毒了,我都不好意思在皇帝你面前学。她这么一番说法,唐玄宗一听,就火了,倒不是因为听说太子三人对武惠妃的不敬,而主要是因为太子居然敢对皇帝他不满。要知道,中国古代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可太微妙了,确定是自己的儿子,可是同时也是接班人,你想,谁身边有这么一个大活人他的专职就是等到你死然后接你的班,这谁都觉得别扭啊,何况是皇帝。这么希望自己的统治千秋万代持续下去的人,本来这心里就别扭着,你再跟他告状,说太子对他有不满情绪,这皇帝他能不发火吗?他发脾气了。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来了,说太子还有两个王爷互相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把他们雇工]和]废掉。那么皇帝把这事一说出来,应该说太子李瑛政治生活的第二波大浪头打过来了,而且这个浪头比上次来势更猛。李瑛这次能不能顶得过[ 去呢?他又顶过去了。为什么?贵人相助。贵人就是张九龄。要知道当时是开元24年10月份,当时的首席宰相还是张九龄,这人刚正不阿,最喜欢与皇帝叫板。一般的小事尚且要与皇帝争出一个是非曲直来,何况是废立太子这样的大事。张九龄一听皇帝要废太子,马上讲:“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硕士学位可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乐,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什么意思?说李瑛当太子已经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听说他有什么的过失,陛下怎么能因为一种无根无据的言论就要把他废掉,太子可是天下的根本,那可是轻易动不得的,陛下如果真想废除太子之话,我做为宰相是不敢从命的。可是当时唐玄宗已经被情感蒙蔽了双眼,他听不进去,越听张九龄讲眉头皱得越紧。可是废立太子则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没有睥首肯,唐玄宗既不愿也不敢直接作出商定。怎么办?君臣两从僵持不下。

     我们不是讲李林甫许愿给武惠妃帮忙吗,他该出场了,李林甫又用起了自己的经典招数,就是私下嘀咕。这次他嘀咕的对象不是唐玄宗,而是唐玄宗身边的宦官。退朝之后,他跟宦官说“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这是陛下自己家里的事,问外人干什么。他有把握这宦官会把这话传给唐玄宗。那这话厉害不?厉害。这话是很厉害的,这是中国历史上宰相怂恿皇帝违规时候一句最经典的话。唐玄宗一听,真是一下子豁然开朗。是啊,国这[有大事,我听你宰相的,我让谁接班是我们李家的事情,你宰相管得着吗。可是在他内心深处,他又有一种负罪感。毕竟他也是一位明智的君主,他总觉得张九龄说得也非常有道理,两个宰相各有各的意见,他应该听谁的呢?是张九龄还是李林甫,是废还是立?,他的心里在挣扎。


  画外音:在废立太子这个问题上,张九龄虽然与唐玄宗据理力争,但李林甫的一句话,让弱定主意了。在这个时候,什么结果都可能出现,废立就在睥一念之间。那么,太子能躲过这一劫吗?

  蒙曼:可是 在唐玄宗内心斗争激烈的时候,武惠妃她沉不住气了,她坡度了一招臭棋,一下子把自己置于不利境地,怎么回事?她也知道,当时,废不废太子,关键在张九龄,她心想,跟张九龄疏通疏通关系吧,跟她讲,如果你死我活能在这个事情上高抬贵手,我武惠妃不会亏待你的。只要张九龄的思想做通了,她儿子不就能上了吗。于是就在这样错误的思想指导下,武惠妃派了一位心腹宦官无能去打张九龄,跟他讲,“有废必有立,分为之援,宰相可长处”她说有人废了,就会有人兴起来,这时候你如果帮那个兴起来的那方,你这个宰相可就长久做下去。武惠妃这样做好不好?这是大大的不好,因为她底估了张九龄的政治节操。她以为张九龄跟李林甫一样就认得当官,她不知道张九龄是个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可以被打倒,但是绝不能收买。张九龄一看武惠妃来传这样的话,勃然大怒,心想你想收买我,你这不是侮辱我吗?指着武惠妃派来的宦官大骂了一顿,指导他骂出门去了。这还不算,第二天上朝,张九龄就把这事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向邝玄宗汇报。他这么一说,等于给唐玄宗泼了一瓢冷水。本来当时武惠妃犁花带雨一番哭诉,唐玄宗还觉得她楚楚可怜,心里涌起了一种保护弱者的冲动,可是现在听武惠妃说这种话,他觉得这种女人心机不简单,她居然敢向外廷伸手,居然敢向宰相伸手,这不得啊。因为唐玄宗毕竟是在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分主这个时代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他太清楚内廷和外廷勾结起来的威力。他可以喜欢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但是他可不想培养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这样,因张九龄一告状,唐玄宗对这件事又冷淡下来,太子李瑛这位置又暂时保住了,第二个浪头又顶过去了。可是李瑛太子位置是保住了,他在唐玄宗心目中的位置可是越来越低,更糟糕的是,开元24年底,他的保护人,张九龄罢相了,天开元25年4月远贬荆州,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保护,李瑛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危机马上就来了。

  画外音:李瑛的命运是一波三拆。虽然在经历了两次大的风浪之后,他勉强保住了太子位,但是,开元25年,他的保护人张九龄罢相,这对太子来说,决不是什么好兆头,一旦失去强有力的宰相的保护,他的位置就岌岌可危了,风浪随时再次来临。果然,就在这时,一个更大的灾难降临到了太子头上。

  蒙曼:就在张九龄离开京城的第二天,唐玄宗再次召集宰相商量把李瑛太子之位废掉。据《旧唐书》及《资治通鉴》记载,说是当时杨洄又在武惠妃的指使下向唐玄宗汇报,还是说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搞小集团,小阴谋,很可能要搞政变。唐玄宗一听这儿子屡教不改,就发怒了,旧事重提,又要废太子。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新唐书》说法,描述得活灵活现。就在这件事情发生的头一天深夜,武惠妃派人去找太子李瑛还有李瑶和李琚,跟他们讲,宫里出了匪盗,请他们赶快披甲入宫,武装保卫皇帝。事情紧急,三人没多想,带着兵就去了,他们一入宫,武惠妃装得比谁都像,赶紧尖叫,太子谋反了。唐玄宗是政变老手,对谋反很有经验,马上组织人把这三人小团伙给控制了。然后第二天提出把太子李瑛三人废为庶人。

  这两种说法都出自正史,哪一种是真的呢?我觉得,虽然《旧唐书》记载活灵活现,但恐怕是假的。有三个理由。一是太子兄弟当时都已是成年人,接近三十岁了,跟武惠妃矛盾由来已久,武惠妃派人召他们入宫,他们难道一点怀疑都没有?怎么会这么轻易上钩呢?这也太低估太子三人的智力了。二是说太子三人真的带兵入宫被抓住了,那么在审讯的过程中,必然会说出武惠妃假传圣旨召他们入宫这个情节,虽然说武惠妃可以百般抵赖,但唐玄宗也不是傻子,武惠妃要是干这种事,她不是怕冒政治风险太大了吗?这也低估了武惠妃的智力。三是说太子三人真带兵入宫之话,事后当然按谋反案处理起来,必定牵连的面很大,可是从事后处理来看,牵连到的只有这三兄弟的亲戚,这也不符合一般谋反案的处理原则。

  因为有这三个理由,我觉得还是《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记载的比较靠谱。就是三人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还是经常混在一起,还是经常乱说乱动,议论皇帝,发泄不满情绪,又被杨洄抓住把柄。唐玄宗一看三人屡教不改,就又动了废太子的念头。

  那么上次皇帝提出废太子,是被张九龄给劝阻了,这次皇帝再次商量废太子一事,宰相会怎么办呢?要知道,这时候的宰相是李林甫,而不是张九龄。李林甫当然是支持废太子,李林甫是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让皇帝感觉到是皇帝在拿主意,所以他还是那句话,还是陛下的家事,我们这些当大臣的,实在不宜参与,你还是自己拿主意吧。这话看起来好像没表态,其实是大力支持,唐玄宗一看宰相没有意见,那好吧,就按我的意思办吧,而且你还说是我家事,那我就用家法处理。根本就没有在朝廷里宣布,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布,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废为庶人。我们知道,在历史上被废的太子一般都没有好结果,斩草就要除根。十五天之后,太子等三人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一座驿站之中,一天之内,唐玄宗杀死三个儿子,这真是一起人伦悲剧,同时也是唐玄宗当皇帝以来最大的冤案。李瑛当太子已经二十多年,从来没犯过什么大错,而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在宗室之中又素来有声望,才学是最好的。这三个人同一天被杀,天下都觉得冤枉,觉得唐玄宗太心狠。那太子李瑛被废除了,谁替他当太子呢?

  画外音:一日内杀掉三个儿子,这是唐玄宗统治时期最让人震惊的人论悲剧。那么既然太子已死,谁来接替太子之位?当时人们都觉得肯定是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尽管武惠妃费心心机,事情却没有像她想像的那样。那么这中间又出了什么问题呢?

  蒙曼: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肯定是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了,武惠妃这样上窜下跳不惜害人,不就是为了得到这结果吗?现在绊脚石已经铲除,她儿子寿王李瑁是不是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呢?没有。因为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武惠妃居然生病了,并且是精神病。武惠妃别看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但心理坚强程度可比武则天差远了。自从太子三人死之后,武惠妃就出现幻觉,整天觉得这三兄弟阴魂不散,缠着她跟她索命。求医问药、捉鬼弄神,统统不管事,七个月之后,武惠妃就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一命呜呼,死时刚四十出头。

  眼看着陪伴自己20多年的爱妃去世了,唐玄宗也悲痛欲绝,他就追赠武惠妃为贞顺皇后,也算了却她当年的一桩心愿。死去的武惠妃倒是得到了一顶皇后的凤冠,活着的寿王李瑁还能不能立为太子啊?

  这时候唐玄宗犹豫了,本来如果武惠妃不死,唐玄宗确确实实是想立这个寿王李瑁为太子,可是武惠妃一死,唐玄宗被爱情蒙蔽的双眼就一下子睁开了,从武惠妃病死这事情上,他看得明明白白,太子兄弟之死,保证跟武惠妃有关,如果说她杀死了这三个儿子,废掉了太子李瑛,再让武惠妃的儿子李瑁当太子之话,那不是公然鼓励大家阴谋诡计争夺皇位吗?这是朝廷之大忌。可是如果不选李瑁,这时候又该让谁当太子呢?唐玄宗左思右想,就理不出头绪,眼看着自己杀死三个儿子,爱妃又死了,自己也五十多岁了,接班人居然搞不定。唐玄宗一时觉得活着没意思了,闷闷不乐,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他的心事这时候被高力士看出来了,高力士看皇帝整天这样闷着,这也不是办法啊?有一天就跟唐玄宗讲,说陛下,你最近老是闷闷不乐,为什么啊?唐玄宗说,你跟我这么多年了,你不知道我为什么吗?高力士心想,我要不知道就不问你了。然后就问是不是太子问题?唐玄宗说是啊。高力士讲这么一件事,至于让陛下费这么大心吗?推长而立,不就谁都说不出什么来吗。唐玄宗一听这话,那真是豁然开朗,连声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就这样,因为高力士的一句话,太子终于定下来了,不是排行十八的寿王李瑁,而是排行第三的忠王李屿,后来改名李亨,再后来就成了唐肃宗的那个人。老大呢,破相,失去了候选人的资格,老二李瑛已死了,现在老三忠王李屿不就是最年长的人了吗?这是完全符合原则的。就这么让高力士一句话,武惠妃半世心血,就算白费了。她儿子没戏了。相反,忠王李屿倒是平白无故身不动膀不摇就吃到了天上掉下来的这块大馅饼,当上了太子。这叫人算不及天算,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太子风波经过十几年的反反复复,至此终于尘埃落定。

  画外音:高力士一席话,让唐玄宗茅塞顿开,忠王李屿最终胜出,李屿就是最后的唐肃宗。那么这不免让人奇怪,为了换太子,唐玄宗不顾亲情,一日之内杀死了三个儿子,其目的不就是让寿王李瑁当太子吗?为什么现在绊脚石除去了,唐玄宗又改变主意了呢?

  蒙曼:我想这里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唐玄宗当年喜欢李瑁,完全是因为宠爱武惠妃的结果,是子以母为贵的结果。可是现在母妃死了,李瑁也终于露出本来面目了。《新唐书李瑁传》讲李瑁优点就这么一件事,说这小孩很小的时候,就能把宫廷礼议学习得明明白白,从来没出过错。那小时候挺聪明,长大以后怎么样?再也没有任何说法。那你想,如果武惠妃还在世,唐玄宗可能因为对母亲的爱而喜欢这孩子。可是母妃一死,这孩子就这么平平常常,你怎么还能指望唐玄宗对他有特殊偏爱呢?

  二,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唐玄宗不想立一个跟宰相过于密切的太子。因为李林甫是李瑁的铁杆支持者,可是唐玄宗既然已经决定把朝政交给李林甫,他就不希望李林甫再拥立一个太子。太子一旦与宰相结合,那可能有危极皇权。这一点上,寿王他不占优势。相反,忠王占有优势。忠王的母亲杨妃很早就去世了,他在宫廷没任何背景。那因为他是老三,朝廷里也没人看好他,在朝廷里也没有势力,这样一个弱太子不正适合唐玄宗这样一个强势皇帝吗?

  三是忠王得立,也是高力士的功劳。高力士真是一个忠心耿耿为着唐玄宗着想的人。在当时政治斗争纷繁复杂的条件下,高力士所说的推长而立的原则无疑是最不会引起争议也最有利于政治稳定的。

  那么在这里,我们为高力士说句公道话,虽然是宦官,但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正面作用,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同样,唐玄宗虽然在太子问题上发生过重大错误,但事后能听取意见挽回损失,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有为君主的清醒和明智。

  随着太子问题的解决,开元时代也基本告终了。开元时代虽然张九龄罢相和唐玄宗一日杀死三子而黯淡收场。但是总的来说,唐玄宗君臣锐意进取、奋发图强,还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中国封建历史上辉煌灿烂、君明臣贤的开元盛世。

  那么接下来,唐玄宗统治又会进入怎样的时期呢?他和杨贵妃之间又会上演怎样的浪漫故事?安史之乱为什么会突然爆发?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