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长恨歌之玄宗出世(六)太子监国

唐隆政变的胜利,为李隆基登上皇位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然而,从被立为太子到掌握政权,李隆基还是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斗争。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推翻了韦氏政权之后,究竟谁来当皇帝呢?李隆基作为政变的主谋,功不可没,但是当初发动政变是以拥立的父亲相王为由,那如果相王登上皇位,李隆基又是否能够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太子呢?

李隆基虽然不是嫡长子,但由于他在唐隆政变中的出色表现,以及在政变之后自身势力的越发壮大,他登上太子之位似乎无可厚非。

然而,就在李隆基当太子不到四个月,一种“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蜚语就传播开来。而制造这种舆论的不是他的长兄李成器,而是姑姑太平公主。那么,太平公主为什么要造这样的舆论?她和李隆基之间的关系究竟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呢?

在当时的唐代政坛上,太平公主不仅有特殊的功勋和地位,而且以“沉断有谋”、善弄权术著称。在废李隆基改立太子的问题上,她表现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那么,面对太平公主的咄咄逼人,李隆基会如何出手应对呢?

李隆基自幼生长于深宫内院,经历了宫廷内部的激烈斗争,长期处于险恶多变的境地,正是这种生活状况,造就了李隆基深谋远虑、果敢灵活的性格。那么,在面对姑姑太平公主的老谋深算时,李隆基除了使出以柔克刚的招数之外,还会采取怎样的回击手段呢?

韦后被诛,睿宗继位之后,朝廷内的有识之士都希望朝野太平,努力恢复贞观时期的繁荣气象。

而太平公主却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和地位的欲望,兴风作浪,这也必然会引起满怀壮志的李隆基的愤怒,也使一批立志改革韦后弊政的大臣们大失所望。那么,李隆基本人还有老臣们刚柔相济的斗争究竟有没有收到效果呢?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讲述《长恨歌》之《唐玄宗出世》第六集《太子监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画外音:隆基诛杀韦后的政变一举成功,解除了韦皇后对于李唐宗室的威胁。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推翻了韦氏政权之后,究竟谁来当皇帝呢?李隆基作为政变的主谋,功不可没,但是当初发动政变是以拥立的父亲相王为由,那如果相王登上皇位,李隆基又是否能够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太子呢?

   蒙曼教授:就在政变结束之后,两个新的政治问题就又摆在人们的面前。第一,接下来谁当皇帝?第二,今后李隆基的政治地位如何确定?

   那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我们讲过当时李唐宗室的领军人物是相王李旦,因此是无论是李隆基基于孝道的考虑还是基于政变集团此前的约定,还是基于那种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原则,相王当皇帝应当说都是没有什么争议的,欠缺的其实就是一个程序问题。就在政变五天之后,这个程序问题也解决了。政变五天之后,小皇帝李重茂就在一些人的胁迫之下,到太极殿就坐大会群臣,等君臣各就各位之后,太平公主马上出来说话了,说:皇帝想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叔叔相王,大家觉得怎么样?太平公主的话音刚一落,刘幽求他也出列说话了,他说:国家多难,皇帝在这个时候让位给自己的叔叔相王这是追宗尧舜,这是善举,应该鼓励,另外,在多事之秋,相王肯替自己的侄子承担大业这也是真正的慈爱之心,皇家如此,群臣幸甚,天下幸甚。

   那我们太平公主还有刘幽求,一个是宗室代表,一个是大臣代表,他们两个一唱一和就算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那紧接着太平公主三步两步就走到御座旁边,对着小皇帝讲:孩子啊,天下已经归心相王了,这个座位它不是你的了。说完,一把揪住小皇帝李重茂的领子,把他从御座上给揪下来了,然后扶相王李旦坐到御座之上,接下来下面的群臣就是山呼万岁。一代新皇帝唐睿宗李旦就此登基了。

   那谁当皇帝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解决第二个问题,李隆基的政治地位怎么确定?我们想,这天下都是李隆基打下来的,就算他当时不能直接当皇帝,当个太子总应该没有问题吧。他的爸爸唐睿宗李旦在这儿出难题了,就在李旦继位的第三天,李旦就召集群臣,说:我当了皇帝了,得立太子了,可是,我的大儿子宋王李成器那是嫡长子,他是有继承权的,而我的三儿子李隆基新近立了大功,又封了平王,这也是一个人选,我现在心里拿不定主意了,大伙儿帮我参谋参谋,我到底该立谁当太子?给所有人就出了一道选择题,二选一。这个唐睿宗为什么要出这道选择题啊?因为唐睿宗是有私心的,因为他自己实力不强,他是靠政变被人推到皇帝的位子上的,所以他为了保证自己享有权力,他不想立一个羽翼丰满的太子。

     可是私心归私心,唐睿宗李旦这个想法也有合理性,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是我们国家自从西周以来就开始确立的一个统治者之间的继承方式,到唐朝的时候已经行用了两千多年了,是绝对值得尊重的一项制度,所以他这样说,至少在表面上并无不妥。唐睿宗这样说,在表面上没有问题,可是李隆基的心里可有问题了,他郁闷啊,他想我是提着脑袋革命,冒那么大风险把这个政变给拿下来了,难道现在就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吗?他没办法,可是有两个人出面来表态了,第一个人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李旦的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也就是太子候选人之一。李成器讲,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资治通鉴》。

     什么意思呢?他说,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原则其实是有弹性的,它适用于政治升平国家安乐的时期,那如果国家处在危难之中,这个原则就要放在一边了,就要优先考虑立功的原则,现在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我绝对不敢当这个太子,我得让平王李隆基来当。那这番表态综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就是我没实力,我让。那为了表明自己这种坚决的态度,李成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是“涕泣固请”,一把鼻涕一把泪坚决要求让给李隆基。那这样一为,这二选一就变成等额选举,这对李隆基是相当有利的一件事。那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一个人出来表态了,就是刚才说的大功臣刘幽求,刘幽求原本就是个县尉,是通过政变当上的宰相,所以也属于政变功臣,跟李隆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个时候,他也主动上表,说,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资治通鉴》。他这个表态也很明白,他是跟唐睿宗讲,你看这天下是李隆基打下来的,你能当上皇帝,也是拜李隆基之所赐,你怎么能不让他当这个太子呢?刚才讲了,刘幽求在唐睿宗李旦当皇帝这个问题上和太平公主一唱一和,那是立了大功了,所以他说话相当有分量,他这么一说话,好多朝臣也纷纷表态说,是啊,我们都觉得平王李隆基比较合适。那有了这两个人的一番表态,唐睿宗也就没话说了,顺理成章,接下来他就表示了,我听从大家的意见,立李隆基当太子。这样经过一番波折之后,李隆基确实是如愿以偿地当太子了。

  画外音:李隆基虽然不是嫡长子,但由于他在唐隆政变中的出色表现,以及在政变之后自身势力的越发壮大,他登上太子之位似乎无可厚非。然而,就在李隆基当太子不到四个月,一种“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蜚语就传播开来。而制造这种舆论的不是他的长兄李成器,而是姑姑太平公主。那么,太平公主为什么要制造这样的舆论?她和李隆基之间的关系究竟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呢?

   蒙曼教授:那可能有人就要问了,太平公主跟李隆基不是盟友吗?怎么她拿李隆基开刀了呢?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有,一言九鼎的太平公主在前面立太子这个问题上她可没说话,她谁也没支持,谁也没反对。表面上看她跟唐睿宗是一样的,这两个都是我的侄子,各在优势,我也不知道选哪个好,所以干脆我不搀和。其实再往深里想,太平公主当时对李隆基已经产生防范之心了,这个小伙子在政变之中的表现不简单,立他当太子有危险。可是当时有猜忌归有猜忌,李隆基毕竟还没有对太平公主构成任何现实威胁,所以还可以留用观察,以观后效,再者说,李隆基既然不是嫡长子,有这么一种先天上的不足,那按太平公主的想法,他要想坐稳当太子这个位置,恐怕也得投靠我这个有权势的姑姑。因为这样的一番想像,当然也基于政变时候两个人共同对敌存留下来的那份感情,太平公主虽然没有帮李隆基说话,但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可也没有给李隆基作梗。可是,一旦被立为太子,马上双方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什么矛盾?其实说白了就是谁说了算的问题。我们讲过,唐睿宗本身实力不强,他是靠政变推戴当上皇帝的,因此,他经常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的,他不太说了算,皇帝弱势不太说了算,到底谁说了算?史书有一条记载特别有趣,说当时每次宰相奏事的时候,唐睿宗总要先问一句,“尝与太平议否?”,这事你们征求过太平公主的意见了吗?如果大臣们说我们征求了。

     再问一句,“尝与三郎议否?”,你们跟我三儿子李隆基商量了没有?那么史书这段记载什么意思?一句话,两个虽然排名有先后,但是都说了算。这都说了算可就麻烦了。太平公主她是一个权力欲望特别强烈的女人,而且又屡立大功,也算德高望重,她是不愿意也不甘心跟别人分享政治权力的。李隆基呢?李隆基也是功臣,而且身份是太子,为人又精明强干,他也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随声附和太平公主的意见。两人在一些问题上有矛盾了,那太平公主可就不干了,怎么办呢?太平公主要想独揽大权,当时最倒是的一个方法,在她看来就是换一个太子吧。换一个没有立过大功的太子,那不就没有资格跟自己叫板了吗?那谁又没立过功又有资格当太子呢?不就是李隆基的大哥,唐睿宗的嫡长子,宋王李成器嘛。所以一下子太平公主就成了李成器的利益的维护者了,就到处拿李隆基非嫡长子这个身份来说事,非嫡长子这个出身也就成了太平公主进攻李隆基的一把武器了。

   那太平公主到底是怎么进攻李隆基的啊?根据史书,太平公主是从两个角度来对李隆基进行进攻的。第一个角度就是拿李隆基的出身说事,制造舆论,说李隆基根本就不是嫡长子,因此也没有资格当太子。史书上记载,太平公主曾经做了三件事来达到这个效果。第一件就是制造流言,到处传播,说李隆基身份不合,不应该当太子。那是在景隆元年的十月份,也就是政变结束刚刚四个月的时候,太平公主就派自己一帮党羽出去了。这些党羽就到处跟人讲,现在的太子根本不是嫡长子,根本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名不正言不顺。流言的特点就是来无影去无踪,影响面大,传播面广,所以你看太平公主这么做,表面上她没有对任何人发动舆论攻势,但实际没过多久,整个长安城就搞得沸沸扬扬了。大家都在传说,这个太子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好像有人反对他。

   史书记载的第二件事是太平开始策动宰相了。那是在景云二年的一月份,也就是政变转过年来了,有一天太平公主估摸好了宰相的下班时间,就提前坐车来到宰相下班的必经之路,光范门那儿,在光范门等着,一会儿宰相出来了,太平公主也款款地从车里走出来跟宰相讲,现在的太子不符合传统以来的继承原则,麻烦诸公跟皇帝那儿说一声,咱们换个人吧。

  太平公主做的第三件搅扰舆论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收买李成器。根据《册府元龟》的记载,有一天,太平公主找到李成器,对他讲,废太子以尔代之。我们现在把李隆基这个太子废掉,我让你来当太子。这招杀伤力可太大了,这直接针对的是有继承权有竞争力的嫡长子李成器直接挑动了他的私心杂念,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举措。这是太平公主进攻李隆基的第一个角度。第二个角度她是攻击李隆基心术不正。说他这个人有野心,想要抢班夺权。史书也有两个记载。

     第一个是太平公主在唐睿宗面前讲,现在的大臣,整个朝廷都比较倾心于太子。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说太子在收买人心,我们都知道古代人讲,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朝廷只能忠诚于皇帝一个人,他不能再倾向于其他的人,太子也不行。那现在太子收买人心,让朝廷里的大臣都倾向于他,这不是图谋不轨是什么?这就是打算抢班夺权。还有一件事,有一天,太平公主就鼓捣了一个术士,让这个术士去跟唐睿宗讲,五日之内,当有大兵入宫——《册府元龟》。有人要搞政变,谁搞政变?当然是太子李隆基了。李隆基既有政变的经验又有政变的胆量,而且又有搞政变的想法,因为他是太子,想要提前夺权。这一招就更厉害了,如果我们说刚才指责李隆基出身不好那还是针对一般性舆论的话,这一招她就在直接撩拨唐睿宗那个敏感的神经了,说你这个儿子功高难治,你要不治他他就治你了。

     唐睿宗本来他实力不强,当皇帝就义气不足,别人再这么一撩拨,他能不怕吗?太平公主一撩拨,唐睿宗就得紧张半天。因此这一招效果也很好。

   画外音:在当时的唐代政坛上,太平公主不仅有特殊的功勋和地位,而且以“沉断有谋”、善弄权术著称。在废李隆基改立太子的问题上,她表现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那么,面对太平公主的咄咄逼人,李隆基会如何出手应对呢?

   蒙曼教授:太平公主出手进攻了,李隆基这边怎么办?通过上几集的讲解大家肯定已经看出来了,李隆基是号称“阿瞒”的人,那是雄才大略的人物,他怎么可能坐以待毙呢?太平公主一出手,他也接招了,他也是从两个角度接招的。第一个角度就是以低姿态讨好兄弟,争取支持。首先,他就屡次上表,表示要把自己的太子之位让给大哥李成器,就是他表态我知道大哥你是有继承权的,你是有资格当这个太子的,我也不跟你争,我真心实意想把这个位置让给你,这叫什么?这不过就是一个政治姿态,可是政治姿态该做也得做,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常言,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你能够主动表态大哥我知道你为我做出牺牲,那大哥心里也就暖洋洋的了。有的时候人不就争这么一个说法吗?这是安慰大哥。第二个做法,李隆基忙里偷闲制造出了一个长枕,够五个人枕的长枕头,缝制了一条够五个人同时盖的大被子,什么意思啊?李隆基不是兄弟五个吗?他是想说,我们兄弟关系好,我们亲密无间,我们不仅白天要在一块儿,我们晚上还要在一块儿彻夜长谈。其实我们也知道,唐睿宗李旦这几个儿子确实跟别人的小孩不一样,因为他们从小就受武则天的折腾,从小在一块儿关禁闭吃苦头,其实彼此是有那么一种患难感情的,特别是李成器和李隆基这两个人,他们两个的母亲在同一天被杀,同一天经历了丧母之痛,更是同病相怜,彼此是有真感情的。李隆基这样长枕大被的,他是想要加强这番感情,跟兄弟们讲,我们才是亲兄弟才是自家人我们要肝胆相照,千万别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句话,李隆基打的是感情牌。感情牌看起来跟政治没关系,其实关系可大了,这在道家讲叫柔术,叫以柔克刚。这一招在唐朝历史上谁玩得最好?历史上公认是李隆基的爸爸李旦。你看李隆基虽然和他的爸爸有矛盾,在这一个问题上倒是深得父亲的真传。

   李隆基这样打感情牌有没有效果呢?当然有效果了。刚才说了太平公主去挑动李成器,那这事我们怎么知道的?这事是李成器主动告诉李隆基的,这才被记载在史书之上。李成器说:兄弟我可告诉你,姑姑在那儿跟我这么说的,你要加小心。那把大哥的心收服了,李隆基这边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画外音:李隆基自幼生长于深宫内院,经历了宫廷内部的激烈斗争,长期处于险恶多变的境地,正是这种生活状况,造就了李隆基深谋远虑、果敢灵活的性格。那么,在面对姑姑太平公主的老谋深算时,李隆基除了使出以柔克刚的招数之外,还会采取怎样的回击手段呢?

   蒙曼教授:第二个反击措施就是依靠大臣对太平公主进行正面回击。依靠了哪些大臣呢?李隆基当时依靠了四个大臣。第一个就是老臣宋璟。太平公主跑到光范门那和宰相说你们要跟皇帝讲一讲换一个太子,老臣宋璟当即就发作了,他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资治通鉴》。太子是有大功的,我们是愿意拥戴他的,公主你怎么这么讲呢?表态很清楚,想让我们宰相跟你一块儿干这件事,没门儿。第二个帮李隆基的是老臣韦安石。刚才讲了太平公主跑到唐睿宗那儿讲,说整个朝廷都倾心于东宫,倾向于太子,那唐睿宗很紧张,马上就把他很得意的大臣韦安石给叫来了,说朝廷里是不是都很倾向于太子啊?韦安石说那我讲真话吧,陛下你这是亡国之言,太子仁明效尤,早就被天下人认可了,肯定是太平公主挑动你,你才会听信这种说法的,你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就是亡国之言,以后你可千万别这么说了。直接就把太平公主的阴谋就给揭出来了。太平公主当时在哪儿?太平公主就躲在帘子后面偷听,一听韦安石这么说,太平公主鼻子都气歪了,可是没办法,你偷听你就不能窜出来了。

    第三个帮助李隆基的大臣是老臣张说。刚才也讲了太平公主派术士去报告唐睿宗说五日之内当有大兵入宫。那唐睿宗又很紧张了,又赶紧找大臣来商量了,我们怎么防范一下啊?张说说,防范什么啊,哪有这回事?此必谗人欲离间东宫,愿陛下使太子监国,则流言自息矣——《资治通鉴》。这肯定是有人想要挑拔你们父子之间的感情,只要皇帝陛下您让太子监国,让太子行使权力,让别人一看你们父子之间没有芥蒂,那他就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流言蜚语了。

    这一招很厉害,这叫以攻为守,不仅把太平公主的阴谋给揭穿了,而且直接替李隆基争权力,让这个太子监国。第四个大臣是老臣姚崇。姚崇眼看着太子的位置不稳,整天有人风言风语,有一天,他就联合宋璟一块儿来找唐睿宗,跟唐睿宗说了一番话。姚崇就讲,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长孙,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请出宋王及豳王,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壑皆于东都安置——《资治通鉴》。一大篇话,什么意思?三层意思。第一层,针对那两个身份比李隆基高的哥哥,唐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名正言顺的太子候选人,身份不一般。还有一个人身份也比较高,就是豳王李守礼,他是被武则天杀死的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从唐高宗的角度来讲,就是他的长孙,我们知道因为武则天的缘故,所以从唐高宗之后,这个继承顺序就乱了,现在如果正本清源重新追到唐高宗这儿的话,这个嫡长孙的位置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个身份也很高,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姚崇说了,这两个人可能他们自己心里没事,但是架不住别人心里有事,万一有人要利用他们怎么办,所以干脆让他们到外地去,离开首都,离开政治漩涡,这样对太子比较好。第二层意思是针对李隆基的两个弟弟岐王和薛王,这两个弟弟没有继承权,但是他们在唐隆政变之后,都手握重兵,成为当时左右羽林将军了。左右羽林军我们知道那是皇帝的禁军,所以这时候姚崇讲,他们手里有兵,也可能受人利用,怎么办呢?免去他们左右羽林将军的职位,让他们担任太子左右帅,就是担任太子卫队的长官,这样他们不仅不会威胁到太子,反而会助太子一臂之力。第三层意思针对的就是太平公主了。姚崇说得非常清楚,为什么最近有那么多事?关键就是太平公主从中搅和,怎么办呢?也请她离开首都到地方去吧,她不搅事,就一切事都没有了。那整个说来,这套方案想到了方方面面,是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非常了不起的思路。

   那现在我们就分析一下,这四个帮助过李隆基的大臣我们能发现什么特点呢?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我觉得他们是很有共同点的,第一个共同点,这四个大臣都是老臣,都是重臣。老在哪?他们都是武则天时期就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换句话说,他们的政治经验特别丰富。别外我们讲他们是重臣,重在什么地方?这四个人当时都是宰相,德高望重,一言九鼎,说话分量特别地重。这是四个大臣的第一个特点,老臣、重臣。第二个共同点,他们跟李隆基都没有私交。他们没有参与过唐隆政变,在李隆基当太子这个问题上也谁都没有说过话,不是李隆基的私人党羽。那么他们不是李隆基的私人党羽,他们为什么如此维护李隆基的利益?这就是出于公心了。因为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太子被称为国本,国本可是动摇不可,国本一旦动摇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所以说皇帝想要改易太子,那绝不是一个爸爸喜欢哪个儿子不喜欢哪个儿子的事情,那是国家大事。宰相是有权力参与甚至也是有义务参与,所以呢,这几个大臣维护太子绝对不是出于个人交情,而是出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出于维护政治正义的一片公心。我们都知道有一副对联说得特别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因为这几个老臣重臣在谁当太子这个问题上没有私欲,所以他们的态度才能如此刚强。

   画外音:韦后被诛,睿宗继位之后,朝廷内的有识之士都希望朝野太平,努力恢复贞观时期的繁荣气象。而太平公主却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和地位的欲望,兴风作浪,这也必然会引起满怀壮志的李隆基的愤怒,也使一批立志改革韦后弊政的大臣们大失所望。那么,李隆基本人还有老臣们刚柔相济的斗争究竟有没有收到效果呢?

   蒙曼教授:李隆基本人还有老臣们刚柔相济的斗争收到效果了,就在景云二年的二月,也就是政变八个月之后,唐睿宗李旦连颁两个诏令。第一个诏令,让太平公主出居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济,另外呢,让李隆基的两个哥哥宋王李成器还有豳王李守礼到地方担任刺史离开京城,还有让李隆基的两个弟弟,岐王和薛王罢免其羽林将军的职位,让他们担任太子左右帅。很明显这是贯彻的姚崇和宋璟的方案,这是唐睿宗颁布的第一个诏令。第二个诏令是什么呢?就是让李隆基以太子的身份监国,全面行使政治权力,这个是贯彻老臣张说的意见。那这两个诏令一颁布,对李隆基当然是相当有利了。太子监国让他的地位稳定了不少。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李隆基本来情况不太有利,怎么就能够取得哪些重大的胜利呢?他胜利的原因在哪里?从直观感觉分析一下,我们也能分析了出三个原因来。第一个,大哥李成器出于兄弟友情的推让;第二个,大臣出于维护国家稳定考虑的帮忙;第三个,当然也是他的爸爸唐睿宗李旦最后的决定。直接来讲肯定是这三个因素,但是我们得往深里想,为什么他的大哥李成器还有那些大臣还有他的爸爸唐睿宗李旦会到关键时刻帮助李隆基,根源在哪里?我觉得根源就在于他们都有一颗公心,我们想想在现实政治上,这些人和李隆基都是有一点点矛盾或者没有关系的。比方说唐睿宗李旦那跟太子是有权力上的斗争,那大哥李成器那是太子之位的另外一个候选人,应该是李隆基的政敌,那些大臣虽然跟李隆基没有冲突,但是也没有交情,他们在这个时候摒弃私利支持他,说到底是为了什么?无非是维护政治的稳定,为了让李唐王朝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这就是一片公心。那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件事呢?我是想告诉大家,即使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也并不是一连串的阴谋,真正的政治必定是要讲正义的,真正的政治家必定是要有公心的,这才是大唐盛世得以诞生的关键因素。那到此为止,太平公主已经被赶出了京城了,李隆基的政治地位也更加稳固了,他今后的政治道路是否就会一帆风顺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