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后半段。周王室东迁洛邑以后到灭亡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国都在镐京时期的西周。东周首位君王为周平王(宜臼),共传25王,历时515年,最后为秦所灭。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剩下的诸侯大国继续互相征战,称为“战国时代”。
(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56年)西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西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西元前770年—西元前403年)与战国(西元前403年—西元前221年)两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西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邢、陈、蔡、吴及越等国。
东周时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战国铁犁铧冠的出土,说明犁耕在中原已经得到推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
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发展势力
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历史渊源
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灭为止,共传25王,前后经历了515年。 东周实际上分为两个时期,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因孔子改编的鲁史《春秋》而得名,其特点是天下权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诸侯;周元王元年到东周灭亡(公元前256年)35年后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因西汉刘向所编《战国策》一书而得名,其特点是权力重心继续下移,由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阶层兴起。
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而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西周时期,周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可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徒具虚名,再没有控制诸侯的力量,由此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列国纷争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强大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诸侯林立的情况,严重束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楚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齐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楚又向北发展。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当晋、楚两国渐趋衰弱时,长江下游的吴、越却先后崛起争霸。吴王阖闾执政时,重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原来的楚臣伍子胥,兴兵伐楚,经五战五捷而于公元前506年直捣楚国都郢。后来其子夫差先后打败越、陈、鲁、宋、齐,成为诸侯间的盟主。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夫差所败后一面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一面献美女西施、郑旦于吴。经过十数年的准备,终于大破吴师,逼得夫差自杀,吴国就此灭亡。这时,春秋时代行将结束,霸政已经趋于尾声,但勾践仍率兵渡淮,与诸侯会于徐州,成为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
东周都城
周王城,洛邑王城的遗址位于今洛阳涧河两岸(以涧东为主)。东周王城是西周初年建成的,最初是周王召见诸侯,决定国家大事的地方。,该城址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在西周王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傍洛河。其中心区域在洛河北涧河下游两岸。根据《周逸书、作雒解》记述"城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当为十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了国中"。城内的主要建筑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王宫"。这些宗庙、宫殿的建筑结构均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复格、藻税、没移、旅楹、画旅等式样,城内还有内阶、玄阶、堤唐、山唐、应门、库台、玄阅等不同的道路。成周城建筑艺术风格严整、宫殿建筑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构思合理新颖。东周王城,位于西周成周城之西,涧水两岸。城址呈正方形。城内西北隅发现有一处规模很大的战国时期烧制陶器的窑场,窑场东面还有一座战国时期制造玉器、石器、骨器的作坊。城内还发现1有两处口大底小,径和深度都在10米左右的纵剖面呈倒置的等腰梯形粮窖。在城址的东北部及城郊,发现有东周时期的大墓多座。从发掘的四座规格很高的墓葬看,其平面均呈甲字形,出土随葬品有铜车马器、玉器、彩绘陶器等,其中一座大墓还出土有"天子"圭和套色料珠,十分罕见。晋代《元康地道记》记载:"王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郭城四边各有三座城门,每门都有三个洞,每洞各通一条道路,共十二条道,路宽20米。男左女右,中间为车路,城内经纬道路各9条。巍峨的王宫建在中央大道上,宫有五门,内有六寝。在王宫的左边有宗庙祖堂,右边有社稷神坛,前面是朝会诸侯群臣的殿庭,南郊建有明堂,城后有交易市场。这种"王室居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建筑艺术布局,对后世都城的设计和建造有着深远的影响。经实测,王城南北3700米,东西宽2800米,与文献记载基本相同。1954年至l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对东周王城遗址进行了勘探和试掘,认为其东、西、北、南四面城墙均埋在地面以下,城墙为夯土板筑而成,夯土墙的宽度不一。从试掘中得知,夯土城墙曾经东周、汉、唐等时代的修补、增筑,并留有加宽痕迹,城墙大约建于春秋中叶以前,到了西汉后期以后,就逐渐荒废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大城圈里汉河南县城的兴建.
周平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由平王至景王加上后来的赧王,先后有十三王在此执政。
东周王城的规模、布局和演变,历代文献多有记载。但因年代久远,昔日壮观的景象如今已茫然无存。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寻找东周王城的踪迹,根据文献记载,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涧河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并在涧河东岸的小屯村发现了汉河南县城遗址。因汉河南县城与东周王城之间存在着沿袭关系,于是考古工作者就以汉河南县城址为基点,很快在其外围找到了沉睡地下两千多年的东周王城遗址,进而摸清了东周王城的具体位置、布局和范围。以后又多次在此区域有重要发现,特别是近几年在王城东部发现了大型车马坑和大型墓葬,解开了东周王城陵区之谜,为了解东周王城的全貌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管子·乘马篇》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上,必于广川之中,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郑樵《通志》又说:“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也;城池者,人之阻也;城池必以山川为固……”从东周王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分析,其选址恰合上述要求,足见设计建造者之用心。周之王都背靠邙山、黄河,面对伊阙,且扼嵩岳、三涂之险;西依崤函,出潼关可达关中沃野;东屏虎牢,至荥阳而毗连黄淮平原;四塞险固,中有伊、洛、瀍、涧四水,极具航运、灌溉、水产之利。
经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证实,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平面大体呈正方形。西北角在今东干沟村北,东北角在今洛阳火车站东约1公里,西南角在今兴隆寨村西北,东南城角被洛河冲毁。今五女冢村附近地势较高,城墙遗迹保存较好,直到今天,地面上仍能看到残存的东周王城城墙。整个王城周长约15公里,与晋《元康地道记》“王城去洛城(指汉魏故城)四十里,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三十六步”这一记载基本吻合。
据有关古文献记载:东周王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共十二座城门。南有圉门,北有乾祭门,东有鼎门等。每座城门均有三个通道,城内设经、纬大道各九条。王宫建在中央大道上,王宫前面建有殿庭,后面建有商贸市场;王宫的右侧建有神坛社稷,左侧建有宗庙祖堂,城南三十里建有明堂。这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但这种“理想化”的布局和考古勘察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勘察表明,东周王城城墙始建于春秋中期,战国至秦汉时曾多次修补。到西汉后期,整座城池开始荒废。而汉河南县城则是在东周王城旧址上兴建的。
春秋时期,尽管诸侯称霸,王室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的重要意义,远非列国都城所能比拟。在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一直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地位。东周王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周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整个城市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为洛阳市著名的“五大都城遗址”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这一重要城址,在该城址的中心区域修建有王城公园对游人开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