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关羽有没有后代?

  公元264 年(魏咸熙元年)春天,在蜀汉投降的翌年,成都城里爆发了一场大动乱。动乱是降将姜维挑起的。最后造成魏军自相残杀,事后,魏国实际当政者、大将军司马昭下令,将蜀汉后主刘禅父子、文武大臣及其子弟尽数内徙到京都洛阳。

  这天,这支名为迁移实系软禁的队伍出发了,在前后有魏兵看押的人员中,有57岁的刘禅和皇后张氏(张飞的小女儿)以及他们的5 个儿子(皇太子刘璿已死于乱军,另一个儿子,即北地王刘湛在去年成都献城时已自杀),此外就是文武百官了。他们之中有曾为诸葛亮称赞的董厥、樊建,70高龄的将军廖化、宗预。此外就是一群开国功臣子弟,如诸葛京(诸葛亮次孙)、张绍(张飞次子)。从那本亡国降臣花名册检阅,可以说已够网罗完整了,但细细思索,此中却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将后代。

  他,就是关羽的子孙。

  关羽死在刘备做皇帝前,刘备对他是宠礼有加的,并为他的被杀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兴师动众讨伐东吴。关羽死后,还追谥为“壮缪”,子孙世袭。从《三国志。关羽传》看,他至少有两子一女。关平,见于本传“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即在失荆州后,在出走临沮(湖北远安)时战死的。他大概没有后代,袭爵的是次子关兴,当吴将吕蒙白衣渡江攻陷荆州时,他和家眷都被充作俘虏,估计是后来吴蜀连和后,才遣送还成都的。他就是托关羽的福荫,20岁就当上了侍中中监军的官,可惜没干上几年就病死了。嫡子关统接班,尔后又被刘阿斗招为女婿(和诸葛亮独子诸葛瞻为连襟)。官拜虎贲中郎将,没有几时,他又死了,因为没有儿子接爵,就由庶兄弟关彝接班。

  这样从关兴到关彝,关氏家庭父子兄弟绵延了40年,在成都靠父亲之荫,安居乐业。就是这场亡国后的大动乱,这一家子全都灭绝了。据称是当年关羽水淹七军擒杀的魏将庞德儿子庞会公报私仇所为,“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蜀记》)。如果有如是说,那就是关彝一家了,所以罗本《三国志演义》有“汉寿亭侯关彝,皆被魏兵所杀”(第一百十九回),即按此据。

  看来,关羽是没有后代了!

  可是,后人多不以为关羽无后代。

  西南地区至今仍多流传有所谓关羽第三子关索的故事,罗本《三国志演义》还穿插有随诸葛亮南征,担任先锋。明成化年间流行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还介绍其生平事业。至今四川广元乡间尚见有关索妻鲍三娘墓,有碑记鲍三娘世居夔州鲍家庄,与关羽第三子关索成亲,随其夫同扶汉室情由,由此可证,关羽在成都的家族被杀害,但关索一脉却继续绵延。可也有学者说,关索仅见于民间传说,“在《三国志》中未见记载,乃虚构之人物”(《三国演义辞典》)。在明清小说里,也创造关羽有后代,常见的如《水浒》水泊梁山的大刀关胜,以及见于《说岳全传》,他的儿子关铃,而关胜的原型确有其人,乃北宋末期镇守济南,坚决抗金的宋将关胜,此人即被称为关羽后代,“或曰是壮缪后(《坚瓠秘集》)。当然《水浒》说得更是神乎其神了,所谓”生的规模,与祖上云长相似,使一口青龙偃月刀“(第六十三回)。当然此处带有很大的小说家艺术思维的虚构,是不足为依据的。

  可是,仍有人称关羽有后裔。台湾学者彭桂芳说:“自关羽之后,关羽家族的盛誉,也千古长传,他们的子孙在光荣的传统下,世世代代人才辈出,表现杰出卓越,令人对这个家庭更增敬意。”“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兴盛无比”。(《五百年前是一家》)。在他所举例中,关氏家族遍及中国,其中确有两个人值得注意:南北朝刘宋的关康之和后魏大学者关朗,都是山西解县人,无论从乡缘和血缘,他们和关羽是同脉的,当然这些姓关的,以及自关羽之后凡是姓关的,如唐关播(西汲人)、元关玉(河北行唐人)、元关汉卿(大都人)、金关仝(长安人)等名流学者,都因关姓,列入是关羽后代,那就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了。要是这样,关羽同时的那些关姓人家,岂不是都绝子绝孙了吗?

  但确有学者以为关羽有后裔,30年代,吕楠认定后魏关朗、唐关播,“史志及《关氏宗谱》及《解人世传》又皆云羽之裔”。(浙江《湖州月刊》)可是这些谱牒都是在关羽乃神乃圣之后出笼的,谁能说它没有水份,甚至多系附会处呢?近获友人何光岳信告,“关公是有后裔的,他是关龙逢之后,世系直到现代,从未间断过。”何光岳对中华氏族姓名颇有研究,并在出版的《夏源流史》中,就关氏的来源和迁徙作了考证:关羽、关兴“其后世居信都”。因为《蜀记》有庞会“尽灭关氏家”记载,笔者为此向《三国演义》研究学者沈伯俊求教,沈伯俊推测所谓关羽有后代之说,无非是(一)灭而未尽,有漏网者;(二)荆州可能有关羽后代——按年龄算,关平当已婚而有子女,吕蒙对之并未屠灭;(三)关羽故乡,亦当有其兄弟子侄之后。他同意笔者所说:各地关姓多有自称关羽后裔(包括华侨),主要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关羽有否后代,可有此事,但缺实据。它不仅囿于史料缺乏记载,更见于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姓氏多有嬗变和移植。谁能说解州常平村关氏一脉均相承,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呢!何况在传统文化影响圈里,政治价值往往替代和补充文化价值,姓氏也常常由此涂上各种莫明其妙的油彩。在民间,随着关羽走上神坛的脸谱化,关姓也成为崇高有加的超级贵姓,小说平话、戏剧里没有一个姓关的不是好人贤人,也许这样附名于关羽谱下后代就更多了,可是至今还未界定有一部正宗“关氏宗谱”,旗帜鲜明地标明自己是关羽的嫡系子孙。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杨宗保是男性还是女性?

  宋朝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明清两代,编选的传世杨家将演义小说和杨家将戏曲剧目名目繁多,始终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和观众群。“从公元986 年杨业战死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千年了,漫长的岁月淹没了无数志士仁人的足迹、然而杨家将故事愈来愈丰富,愈来愈感人”(周华斌《略谈杨家将故事的历史衍变》)。而杨宗保则是杨家将中的佼佼者,民谚中历来有“少年要比杨宗保”的说法。可是历史上是否实有杨宗保其人?到目前为止,关于杨宗保的传说有三种。

  一是否定有杨宗保其人。持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宋史》。因为《宋史》记载杨家将三代抗辽,但只录“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本名延朗)……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杨延昭有子名宗保……于史无征”(周华斌:《略谈杨家将故事的历史衍变》)。

  二说杨宗保即杨文广。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将《宋史》所载史实与民间传说杨家将故事相联系得出的结论。因为《宋史》成书于元末,而民间传说则始自北宋当代,杨业“父于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供备库副使杨君(琪)墓志铭》,见《欧阳永叔集》卷二)。所以,两方面流传下来的材料均应参照。民间传说杨延昭有子名宗保,杨宗保故事出现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唐氏世德堂刊印的《南北两宋志传》,而《宋史》则成书于元代,因此,许多人认为民间故事与戏曲剧目所传杨宗保,就是历史上的杨文广。硬在文广与延昭之间造成一个宗保来,乃文人之杜撰,不可信。查宗保业绩多与杨文广的事迹相同,如少年临阵破敌等事。可见,历史上的杨宗保,就是杨文广其人。

  三说杨宗保是杨令公女孙。这种说法一反史实与民间故事、戏曲的传说常态、令人更感其玄。但持这种说法者,也拿出了证据,即最近洛阳新安县五头乡潼沟村出土的一块宋朝杨令公的停灵碑。碑文记述了杨令公在此停灵的经过:“北宋朝杨令公之丘陵也。有女孙杨宗保感祖之义,居庐于此,遂人道而为观焉。”于是,持此说者下结论说:“杨宗保原来是女性!”(见《人民日报》1985年7 月份)据此,可见民间传说的杨宗保实有其人。只不过是个女性罢了。后代文人又把她杜撰成北宋的一员大将。

  杨宗保究竟是男是女,要在现存的史料上得出一个结论来,恐怕还要下一番功夫吧!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北宋“三陈”是何方子孙?

  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昆弟三人,是北宋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尧史、尧咨,才华出众,皆天下第一。尧佐、尧咨,名望所望,皆得翰林学士。尧叟、尧佐,权位过人,皆同平章事。尧咨虽不至相,官知天雄军(大名府)节度使,卒赠太尉,亦俨若使相之位。古有“巴出将,蜀出相”(《华阳国志》)之谓,陈氏伯仲却勇攀高门,开巴人拜相之始。一门弟兄三人,两宰相一节度,两状元一进士,而且父子同列,历事四朝,旷世称奇。“三陈”籍贯,历代典籍所载各异,阆中与南部两县贤者均以为桑梓之光,从来相争,互不相让。

  一说为阆中人。《宋史。陈尧佐传》称:“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人。父省华,字善则,事孟租为西水尉。蜀平,授陇城主簿,累迁栎阳令。”明嘉靖《保宁府志。人物列传。乡贤》称:“陈省华,字善则,其先河朔人。高祖翔,令新井,因家焉,遂为阆中人。”这部书的《艺文。重修三陈书院记》又言:“蜀之人才,宋惟阆为盛;阆惟陈氏兄弟为甚。”《艺文。积庆院记》还说:“阆之南部西二十里曰富井,环居士族,皆上党之冯也,里有院曰积庆,即冯氏之先所以崇奉浮图之地,冯为三陈外家,三陈为先朝鼎辅。余自比岁,闻故父老言曰:阆中陈氏外家之贤人曰:慈母教子,金鱼坠地。初未知其详,及备员古集,会良山令冯彦升,以居忧寄迹学馆,与处期年,纤悉前事,因闻遒前事积庆所以肇基得名之由。”阆中市保宁镇东南隔嘉陵江南岩,早有“三相堂”之岩刻,到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阆州太守吴昭夫又重建新堂,改名“将相堂”。吴太守并敦请利州东路安抚使阎苍舒作《将相堂记》,记称:“若兼资文武,出入将相,如富、韩、范、欧形于庆历之诗者,可谓艰哉!求之吾蜀,独阆中陈氏云。”1990年编《阆中县志。附录》载入杨林由《北宋三陈籍贯考辨》称:“三陈的高祖翔,由河朔入蜀,虽定居西水,但子孙繁衍,散居邻县。省华属徙居阆中的一支,故三陈遂为阆州阆中县人。”一说为南部人。《方舆胜览》“利东路。阆州”条载:“陈尧叟文忠公,陈尧佐文惠公、陈尧咨康肃公,皆新井人,”《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五也同此言:“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皆新并人。”“新井”所指何地?《太平寰宇记》释其名曰:“于阆州西南九十里,县界有盐井故名,宋因之。”

  《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认定为“今南部县西大桥场”。《陈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溯其先祖多葬于新井县土地庙侧。今之石笋,即其地也。”《陈氏历代实录》言:“陈氏自唐有德公,其后人蜀居阆州西水等处,至唐末翔公为新井令,因家焉。”“迨孙省华公生三子皆贵显,瑞生三石笋在南部县西九十里新井废县侧,自翔公为新井令遂家于此,省华公与其子俱世守之。”《陈氏族谱》和清道光《南部县志》皆言:陈尧叟墓,在岭子山;陈尧佐墓,在天马山下;陈尧咨墓,在李封观;陈省华墓,在积庆寺;省华母席氏墓,在大桥场侧。陈氏诸公墓葬之山、寺与场,今仍存其名,均在南部县境内,岭子山,在碧龙乡;天马山,在太华乡;李封观,在丘垭乡;积庆寺,在黄坯乡。大桥场,现称大桥镇。解放之初,人们还目睹过上列诸墓之碑与题刻。尤有陈尧咨墓,至今残碑尚存。在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书房湾,还有“瑞笋(遗迹。《陈氏族谱》叙其”先祖下葬时,天降鸿雨七日,地生瑞笋三根,兄弟状元将相特出“。三石笋各高1.3 米左右,石质细而坚硬,为当地所不见。清道尹黎学锦题碑”宋三状元瑞笋处“。石笋露面部分,于”文化大革命“之中被砸毁,而根部仍埋地下,及今可掘。大桥镇一带有陈氏故宅遗址新井村,有古“金鱼桥”、“陈母杖坠金鱼处”,有“道子坪”陈尧咨练箭处,还有“流杯池”、“宋三陈兄弟常请文人游泳处”。种种关于“三陈”的古迹和传说,不一而绝。1991年史今律主编的《南部县志》在《建置。乡镇。大桥镇》中称:“大桥场为古新井县遗址,又是唐任畴、任畹和北宋真宗、仁宗两代重臣‘三陈’(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及现代国际主义战士王永维故里。

  金鱼河上金鱼桥是陈母(陈省华妻冯氏,封燕国夫人)杖坠金鱼处,‘金鱼挑浪’为县内八景之一。“

  “北宋三陈”列入何籍?南部?或是阆中?这个史志工作者棘手的难题,还需专家学者及好事者进一步考证核实,明断曲直才是啊!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韩侂胄是忠臣还是奸臣?

  历史的真实面貌,有时会被偏见的云雾遮锁,即使对同一人物或事件,往往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与记载。时日一久,孰是孰非,遂成千古之谜。韩侂胄便是一例。

  认为韩侂胄是奸臣,把他同南宋时臭名昭著的奸相秦桧、贾似道相提并论,似乎是南宋以来当权者和正史的观点。翻开《宋史。韩侂胄传》,几乎通篇都是说他从一得势,就权欲熏心,独断专行,极其鄙夷他的为人和政声。“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讽刺他恃拥立宁宗赵扩而好大喜功,极欲弄权,“时时乘间窃弄威福”,唾骂他常常背着皇上,私自处理政事,擅作威福。并揭露他欲“立盖世功名以自固”,不自量力,轻率北伐。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以势利蛊士大夫之心”,拉拢起用辛弃疾等名流。因此,他常遭到朝廷重臣的弹劾。如“右正言黄度欲劾胄……。朱熹奏其(指韩侂胄)奸,……彭龟年请留熹而逐侂胄。“可见韩侂胄确实是奸佞专权,弄得怨声载道,人神共怒。现在有许多书籍也都用不屑的口吻谈论他,如”当时宰相韩侂胄胄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因而重新起用辛弃疾“(《辛弃疾词文选注》)等。他虽曾褒岳(飞)贬秦(桧),但是岳飞的孙子岳河,却在《桯史》里载有讽刺、奚落他的滑稽剧。可见他真是到了”众恶归焉“的地步。

  不过,认为韩侂胄是忠臣,是志在恢复的抗战派的,还是大有人在。近代史学家邓之诚指出,韩侂胄并“不尽如宋史所诋”;说韩侂胄是权奸误国,“不免门户道学之见。”(《中华二千年史》)其实,早在当时,著名的词人周密就在《齐东野语》里提出异议:侂胄“身殒之后,众恶归焉;然其间是非,当未尽然”。对宋史的观点,即韩侂胄是奸佞之说,首举质疑。《齐东野语》还记载着:“寿皇(宋孝宗赵眘)雄心远虑,无日不在中原。胄习闻其说。”也就是说,韩侂胄在孝宗时,即拥立宁宗之前,就对抗战大事耳熟能详,早有收复失地之志。为了抗战,韩侂胄甚至置生死于度外,什么都不顾。“启韩有图之者,韩犹以一死报国为辞。”(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蔡美彪等所著《中国通史》明白无疑地指出:《宋史》以来,视韩侂胄为奸臣,实在是“被歪曲了的历史”、“应该恢复其本来面目了”。肯定韩侂胄是抗战派,是忠贞不贰之臣。再说,即使在《宋史。韩侂胄传》里,也根本找不到一星半点能说明韩侂胄是奸臣的史实。这里既无他投降或阻止抗战的点滴事例,也无他弄权误国的些微记录;倒是有他积极筹划北伐杭金战争,志在恢复失地的记载。还有,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曾经严厉打击那些文恬武嬉,不思收复的投降派。

  根据有关史料来看,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在韩侂胄当政的14年里,他的所作所为,几乎都为了抗金复国大业。为了抗战,他曾经大权独揽,并把道学斥为伪学,把对抗战前途持怀疑、阻止态度的一伙人定为逆党,予以无情打击。因此,投降派以及被他痛斥者势必对他恨之入骨,以图报复。但是当韩侂胃决定北伐抗金时,便宽容地取消了党禁,目的不外乎是要团结他们一致对敌。可惜内部出了叛徒和内奸,投降派又乘机刁难、掣肘,再加上南宋朝廷本身政治上积弊太深,军事上轻敌冒进,以致北伐失败了。“误国当时岂一秦”,(陆游《追感往事之五》)韩侂胄也被政敌阴谋杀害了。他“以一死报国”的誓言,果然言中了。投降派心狠手辣,甚至还开棺断首,把他的头送给金人泄愤,以此乞和,求得保持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局面。

  历史上的韩侂胄是忠是奸,目前还是一个谜。希望当代学人拨云驱雾,还其本来面目。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文天祥究竟是哪里人?

  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对于他的籍贯众说不一,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种说法:一曰文天祥为江西吉水人。

  元代脱脱等撰《宋史。文天祥传》称:“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钱钟书《宋诗选注》称文天祥为“吉水人”。

  刘泽华、杨志玖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下)称:“文天祥,江西吉水人。”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称:“文天祥,吉水(今江西吉水)人。”1936年版《辞海》称文天祥“宋吉水人”。

  谭正璧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称文天祥为“吉州吉水人”。二曰文天祥为江西吉安市人。

  胡云翼《宋词选》称文天祥为“吉水(今江西吉安市)人”。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诗一百首》介绍文天祥时说他是“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胡云翼《唐宋词一百首》介绍文天祥是“南宋末年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

  三曰文天祥为江西吉安人。

  1979年版《辞海》称文天祥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称文天祥为“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上海辞书出版社《简明社会科学辞典》称文天祥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五册称文天祥为“江西庐陵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称文天祥为“江西吉安人”。

  四曰文天祥为江西吉安县人。

  中国青年出版社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称文天祥为“江西庐陵(今吉安县)人”。

  韩志远等撰《中国古代史常识》称文天祥“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五月初二日出生在江西庐陵淳化乡富田村(吉安市南)“。齐盼著《民族的光辉》(上)称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吉州庐陵县(现吉安县富田村)“。文之等编写的《华夏英杰百人传》称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庐陵县(今吉安县)”。外文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吉安名胜》彩色图片一套,其中有一幅为“文天祥的家乡富田村”。

  以上诸家之说,表明文天祥的籍贯至今尚无定论。我们仅是介绍一些不同说法的线索,至于文天祥究竟是哪里人,其理由何在,还是请读者们进一步探索、考证。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陆秀夫是陆游的曾孙吗?

  陆游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至老不衰的爱国主义精神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但他身后却有不少事引起人们的争论,如陆秀夫是否他的曾孙,即是其中一个悬案。

  《宋史。陆秀夫传》说:“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景定元年,登进士第,……(益)

  王以惊疾殂,……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乃仗剑驱妻子人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崖山之役中,陆秀夫卫国抗敌,蹈海殉国,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钦佩。可是这样忠勇的贤臣,《宋史。陆秀夫传》却不载其父祖以上的名字。

  1961年9 月1 日,《光明日报》发表钱仲联《关于陆游和陆秀夫的新材料——〈会稽陆氏族谱〉读后记》一文,文章指出:“据族谱,乃知秀夫为放翁第六子子布之孙,子布生三子,第三子元楚迁居盐城,秀夫乃元楚之幼子。……而且崖山抗敌,陆氏族人随秀夫同殉国难者达十五人之多。”并根据《会稽陆氏族谱》将陆秀夫的上三代排列如下:陆游——子布——元楚(迁居盐城——传道、传彦、秀夫。

  1984年,绍兴市文化局和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组织了陆游史迹调查,意外地征集到了陆游后代珍藏的《世德堂陆氏家谱》,并且证实了陆游祖籍的故宅遗址。据《世德堂陆氏家谱》记载:“陆宗祠老五房历代书名排列共四十八代,……十四世祖,宋太师左丞礼部尚书宝章阁待制封渭南伯——放翁公,……十五世祖,宋通奉大夫淮南东路提刑——思远(子布字)公,……十六世祖,宋朝奉大夫知盐城县事——圣大(元楚字)公,……十七世祖,宋左丞相殉难崖山——君实(秀夫字)公。“”历代分支“一栏记载:”宋渭南伯第六支祖佃父宰子名子布“,后注”字元达,孙即秀夫,宋祥兴二年抱帝昺溺于海,后迁盐城。“谱中不但记载秀夫为放翁曾孙,还记载其他十五个殉难崖山的族人。”半壁赴崖山,丹心未遂生前愿;捐躯归粤永,青简长留死后名。“谱中的这副宗祠联句指的便是陆秀夫及族人殉难崖山之事。

  对于秀夫为放翁曾孙,有人提出异议。1961年9 月15日、17日,柴德赓、蒋逸雪各自在《光明日报》上提出疑义。

  柴德赓在《陆秀夫是否为放翁曾孙?》一文说:“《宋史。陆秀夫传》:‘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家徙居镇江。’龚开撰《陆君实传》:‘陆君实,讳秀夫,一字实翁,楚州盐城人,生三岁,父母携抱避地□水,居京口。’《宋史。陆秀夫传》本于《陆君实传》,文有歧互,但均不载秀夫祖父名字。史传与墓志不同,祖父若非仕宦及著名之士,例不全录。秀夫为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进士,《宝祐四年登科录》载明秀夫为‘二甲二十七名,年十九,曾祖荣,祖大有,父(闭名),本贯淮安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父为户。’”同是盐城人氏的陆秀夫,其祖、父名字,在《会稽陆氏族谱》和《宝祐四年登科录》中所记,竟无一相同,显然使人怀疑秀夫为放翁曾孙。

  柴德赓接着在文中说:“秀夫名字与放翁子孙排列不符。放翁于庆元三年七十三岁,葬其夫人王氏时已有子六人,孙元礼、元敏、元简、元甫、元雅,并云曾孙阿喜幼未名。今族谱子布三子:元雅、元质、元楚,则放翁孙辈皆从‘元’字排行。谱中子布次子元质下有传弘,元楚下有子传彦、传道,则放翁曾孙辈以‘传’字排行,……岂有元楚第三子秀夫独不在排行中之理,谱于秀夫名字旁仅注:”宋祥兴二年抱帝昺溺于海‘十一字,至兄弟三人,他何以独在排行之外,未说明。登科录例载兄弟几人,有科第者特加表明,秀夫名下,兄弟一栏空白,此事亦殊可疑。“

  蒋逸雪在《对〈关于陆游和陆秀夫的新材料〉的质疑》一文说,他的老家距盐城县长建乡不远,因此听说过陆秀夫的轶事。文中提到:“嘉熙四年,陆芳春(秀夫的父亲)徙家京口,因此,后来盐城、镇江两地都有陆秀夫的专祠。秀夫曾在京口鹤林寺读过书,并且有诗集传下来。”他根据《盐城陆氏族谱》、沈俨《陆丞相世系考》、《宝祐四年登科录》指出:秀夫的上三代是陆荣——大有——芳春。对于秀夫是否为放翁的曾孙,他提出了疑问。

  陆游芳名流传后世,而陆荣、陆大有、陆芳春皆平凡之人。光宗耀祖之事,盐城陆氏为何不书,却去认平庸之人为祖辈,不近人理。盐城所处的淮海地带,南宋时已有胡骑出没,为躲避胡人践踏,北人南迁犹可,而元楚却迁居盐城,难以想象。《宝祐四年登科录》中所记载的陆秀夫的祖及父,是出于秀夫之手,纵然后世传抄,刊刻有误,何至与会稽陆谱全然不同。

  陆游是爱国诗人,陆秀夫是民族英雄,他们的爱国精神远远地影响着后代的人们。可是陆游和陆秀夫之间有无祖孙的关系,亟待热心者探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史可法死于扬州之役吗?

  顺治二年(1645年)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兵攻破扬州,屠城十日,无数百姓及守城将士惨遭杀害,而督师史可法的结局又如何呢?

  对于史可法的下落,当时人洪承畴也无法断定,他曾问别人,史可法“果死耶?抑未死那?”(《鲒琦亭集》)此后的一些史书和传说更是各抒其见,说法不一。

  有的说史可法缒城出走。计六奇据《甲乙史》,在《明季南略》里较详细地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阴历四月二十五日,“大清兵诈称黄蜚兵到”,史可法乃准蜚兵一千从西门入城,“及进,而反戈击杀。可法立城上见之,即拔剑自刎,左右持救,乃同总兵刘肇基缒城潜去。”谈迁亦持此说。也有云扬州城陷后,史可法“过钞关”、“走安庆”(《石匮书后集》)。乾隆《江都志》则载扬州故老言,谓当城破时,史可法“跨白骡出南门”。许旭在山东进而赋得《梅花岭》诗,云:“相公(即史可法)誓死犹饮泣,百二十骑城头立。瞬息城摧铁骑奔,青骡一去无踪迹”。(《汗青录》)也有人认为,清兵破扬州时,史可法“不知所在”(《圣安本纪》)。计六奇于顺治六年(1649年)外出,途中乘船遇一嘉兴人,此人当年从扬州抗清之役中逃出,他说城破时,史可法不知所终。

  一些清代官修史书则记载史可法是被俘不屈而死的。《清实录》记道“攻克扬州城,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军前。”《明史》云城破时,可法自刎未果,被部将拥至小东门而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其它如《雪交亭正气录》、《史外》等野史也都有大同小异之记载,持此说者认为,官修史书和野史稗乘的记载是史可法殉难于扬州之役的旁证,他们还用其它理由证明了这一史实。其理由是:一、史可法在四月二十日左右写下的五封遗书和给其母亲、夫人的遗笔中,就已抱定“一死以报国家”之决心,而且他后来的实际行动也证明了他与城共存亡之信念。

  二、刘肇基是史可法部下的一员战将,在扬州告急时,独他率部来援,中流矢而死。刘与所谓“缒城潜去”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三、不但是明清以来的一些正史、野史明确记载史可法死于乙酉扬州之役,而且当事人和目击者也是这样记述的。例如参加这次战争的史德威,是史可法的嗣子,又曾和史可法一起被俘,因此,他所著的《维扬殉节纪略》,可以说是关于史可法下落的第一手史料。该书云,扬州城陷时,史可法自刎未遂被执,多锋“相待如宾,口呼先生”,并诱以“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也”。面对多择的劝降,史可法斥之曰:“我为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哉!我头可断,身不可屈……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劈尸万段,甘之如饴”,遂遭杀害。原史可法的幕下杨遇著及清军将领安珠护皆曾亲眼目睹史可法被杀支解之情形。其它如《自靖录》、《池北偶谈》和《青磷屑》等也不是记述史可法被执而死,就是赞同史可法没于扬州之役。

  四、出现“缒城潜去”、“不知所终”说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首先是疑其为伪。当史可法被执时,一时不知真假,经向史德威和杨遇蕃查询才得以证实。其次是尸骨无着。因史可法是“尸裂而死”(《乙酉扬州城守记略》),当时扬州尸积如山,又天气炎热,众尸蒸变,因而无法辨认。到1646年清明后一日,史德威才举史可法的衣冠袍笏等遗物葬于梅花岭旁。最后是不愿其死的情绪。由于人们希冀史可法能幸免于难,“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所以,后来盐城、庐州等地百姓“托忠烈之名”,树旗抗清,“仿佛陈涉之称项燕”(《鲒琦亭集》)。

  陈了上述被俘不屈而死说外,还有战死说、沉江说等。据张岱《石匮书后集》记载:史可法自杀未遂后,与部将逸于离城数里的宝城寺,“清兵迹之,急决战,不胜,一时尽败没”。赴水沉江说则曰,当城破时,史可法出城,渡河因马蹶溺死,或云,出东门遇清兵,赴水死。康熙年间,孔尚任所著《桃花扇》则把史可法写成投江而死,于是,“沉江”说便广为流传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郑成功死于何因?

  郑成功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然而关于他的死,人们一般很少注意。对于这一点专门作些考察,便会发现郑成功的死因有些蹊跷。

  郑成功于1662年6 月23日(农历五月初八)在台南去世,年仅38岁,当时正值台湾收复后不久,这使人们深为惋惜。关于郑成功的死,同时代人如李光地、林时对、夏琳等人的笔记都很简单,一般是说“偶伤寒”、“感冒风寒”。另外,李光地提到“马信荐一医生以为中暑,投以凉剂,是晚而殂”(《榕村语录续集》)。林、夏等人提到郑成功死前的一些异常情状,林时对的《荷锸丛谈》中说成功“骤发颠狂”,“咬尽手指死”;夏琳的《闽海纪要》中载成功“顿足抚膺,大呼而殂”。

  过分简单的记载,导致后人的种种猜测。有人说郑成功得的是肺结核病,有人说得恶性疟疾,有人说得流感,等等。外国学者乔治。菲力浦甚至认为郑成功得了“疯狂病”(《国姓爷的一生》)。另有人则找出心理上、精神上的病因:当时成功之子郑经与乳母通奸生子,成功下令处死,郑经在恐惧之下竟欲与清军妥协,使性格刚强、崇尚礼教的郑成功在精神上受到极大刺激。台湾学者李腾岳在《郑成功死因考》一文中认为,当时接连发生了几件痛心的国事家事:除郑经的事外,粮食接济由于清廷的海禁和迁界大成问题,吕宋华侨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残害,永历皇帝蒙难,祖坟被掘,其父和弟辈10余人被处死于北京,等等,这些事对郑成功的打击很大,而直接的死因则是因感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本来身体正处在疲乏虚弱状态的郑成功,终因得上此病而去世。

  有人根据郑成功临终前的异常情状和当时郑氏集团内部斗争的背景,推测成功是被人投毒致死的,这大概是目前最引人注目的一说了。此说主要有以下几点根据:首先,郑成功死前的情状极似中毒后毒性发作的症状;而且,夏琳《闽海纪闻》中记载郑成功临终前都督洪秉诚调药以进,被成功投之于地,然后成功“顿足扶膺,大呼而殂”。这也许说明成功对有人谋害已有所察觉,但为时已晚。其次,郑氏集团内部暗藏着一些危险因素,郑成功性情暴烈,用法严峻,其部下,包括他的长辈亲族因过被处以极刑者不在少数,众将心常惶惶,不少人在清廷高官厚禄诱惑下叛逃,郑氏集团内部的关系是紧张的。伍远资所编《郑成功传说》一书中有记述清廷收买内奸刺杀郑成功的传说。因此,如果说台湾岛上一直有人企图谋害郑成功,甚至可能还有清廷作为背景,这也是可能的。第三,马信神秘地死去也是个重大疑点。马信是清降将,后来成为郑成功的亲信。成功去世当天,他荐一医师投药一帖,是夜成功死去,之后他本人也突然无病而死。按李光地的记载,马信在成功去世的第二天就死去;根据稍后江日升《台湾外纪》的记载,其死期距成功去世也不过5 天。因此,马信可能直接参与谋害郑成功的活动,之后又被人杀害以灭口。

  那么,谁是这起谋杀案的主谋呢?疑点落到了郑成功兄弟辈的郑泰、郑鸣骏、郑袭等人身上,其中以郑泰为首。郑泰长期掌管郑氏集团的东西洋贸易,握着财政大权,但郑成功早存异心,曾反对郑成功出兵收复台湾。复台初期的郑氏政权财政极为困难,郑泰却在日本暗地里存银30多万以备他用。

  及成功去世,郑泰等人迫不及待地伪造成功的遗命诛付郑经,并抬出有野心但无甚才干、易于操纵的郑袭来承兄续统。最后,他们的阴谋被郑经挫败,郑泰入狱死去,郑鸣骏等率部众携公帑投清。根据这一情况,策划谋害郑成功的很可能就是郑泰等人。这伙野心家早存篡权之心,可能还和清廷有勾结。他们乘郑成功患感冒并为郑经的丑闻恼怒的时候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根据夏琳和江日升的记载,郑成功病情开始一直不严重,常常登台观望、看书,有时还饮酒,而且不肯服药。由于郑成功拒不服药,他们可能在酒中下毒,但这期间饮酒也较少,因此七八天后毒性才骤然发作。他们又最后在医生所开的凉剂中下毒,郑成功终于被害。郑成功死后,郑经先是忙于对付郑泰的叛乱活动,及郑泰事败,他发现郑泰在日本银行的巨款,注意力又集中于追回这笔款子,他本人又因犯奸险些被郑成功杀死,对郑成功之死也许不无庆幸之心,因此郑成功的死因在当时没有得到认真的追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起在当时也许不难侦破的谋杀案就成了越来越难于解开的谜。

  但这种说法毕竟是猜测,缺乏直接确凿的证据。郑成功死去这年,无论对台湾还是对他本人,都是一个多事之秋,形势极为复杂,有关郑成功死因的各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今天要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已是很困难的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年羹尧因何被杀?

  年羹尧是清代康熙、雍正间人,出身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曾平定西藏、青海回民叛乱。雍正二年平定青海后,十月入京觐见受封。时功盖天下,位极人臣,受封为一等公,父亦封一等公加太傅衔,二子分封子爵、男爵,其家仆皆封四品顶戴副将,一时炙手可热,权势显赫。

  然不到一年后便被雍正皇帝尽削所有官爵,列92大罪,终赐自杀。年羹尧成败之速,异于寻常,被史家列为“雍正八案”之首案。然为何被杀,却众说纷坛,成为清史上一个颇有兴味之“谜”。

  一些人认为这与雍正夺嫡有关,故杀知情者。不光是稗官野史,学者孟森的《清代史》、王钟翰的《清世宗夺嫡考实》(《燕京学报》36期,1946年6 月)都持此说。据说康熙临终时指定十四子胤禵嗣位,四子胤禛串通年羹尧、鄂尔泰、隆科多,矫诏篡立。其时十四子胤禵在四川为抚远大将军,原可挥兵争位,然受制于川督年羹尧,遂无能为力。新君立后,为酬羹尧拥立之功,大加恩赏,然这不过是“迷汤”,实则对这些知情者已存杀心,最后终杀之。

  有些人不同意此说。认为雍正初羹尧受宠,并非雍正先笼络而后杀之之由,而是皇帝对他效忠辅弼的奖励。他为其藩邸旧属,又有郎舅之亲,故常对他恩赏有加,这决非对他灌“迷汤”。且雍正继位时,他还在川平乱,未参与焉,何以得知内情?故上说不能成立。《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等作者,都认为年羹尧是恃功自傲以致被杀。《清史稿》载:“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傲,……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策马过,毫不动容;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颔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无人臣礼。”《清代轶闻》作者亦认为“年挟拥戴功,骄益甚”。且年残暴对待部下,任人唯亲,乱劾贤吏,引起公愤,也为雍正帝所不容,故被杀。

  更有一说,认为年羹尧死是因为他自立为皇帝。乾隆时学者萧奭在《永宪录》中提到:年羹尧与静一道人、占象人邹鲁都曾商谈过做皇帝的事。陈捷在《年羹尧死因探微》一文中亦持此说,认为“羹尧妄想做皇帝,最难令人君忍受,所以难逃一死”。而《清代轶闻》一书则记载了羹尧失宠被夺兵权后,“当时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不谐矣。始改就臣节。”进而认为这说明年确有称帝之心,只因“事不谐”,方作罢“就臣节”而已。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主要是雍正为人阴鸷猜忌,不能容人,尤其不能容功臣。加之年羹尧自恃有功,言行不检点,雍正更不能容忍,在剪灭其兄弟绣禩、胤禟后,借题发挥,以羹尧所上贺章字迹潦草,并把“朝乾夕惕”四字颠倒为“夕惕朝乾”作为借口,暗喻臣下劾奏,连降羹尧18级,罚至杭州看守城门,终罗织罪名,令其自尽,家产抄没入官。

  到了近现代,各说众多,或认为年被杀乃“鸟尽弓藏”之必然现象;或说是主奴间有旧怨在先,羹尧又恃功骄傲在后,使君主生疑、畏、厌、怒之心等等。今人杨启樵(现任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教授)在对《雍正朱批谕旨》作了长期研究后,在其著作《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一书中,专辟一章谈“清世宗与年羹尧的恩怨轇轕”。根据史料,力排他说,提出独到见解。他认为:首先,胤禵并未受年羹尧的钳制,因胤禛继位极为秘密,手操京师兵权的隆科多,于圣祖(康熙)驾崩后翌日,即令六日内紧闭京城九门,故消息无法泄漏,更谈不上胤禵挥兵争位受年扼。其次,既如此,年也并无拥立之功,故雍正杀年以灭口的杀知情者之说当然也不能成立了。恰恰相反,他认为从雍正朱批中,可发现很多雍正对年羹尧的赞语,如雍正二年闰四月十九日付德折朱批:“军旅之后,获兹膏泽,实乃大将军年羹尧忠勤之所感召。”

  又如稽曾筠雍正二年五月二十一日折朱批:“西海一事,岂人力所能者,皆因年羹尧能此二字,天下大臣,皆当法其心也。”(《雍正奏折》)更有在朱批中称年羹尧为忠臣、功臣、恩人的。且年在雍正二年入京觐见之前,与雍正并无个人私怨,雍正及在京百官均“极盼”与年羹尧这一功臣相见。然入京觐见不到两月,雍正即屡屡下旨严斥,何也?主要因年恃功自傲,妄荐亲信胡期恒为甘肃巡抚、岳周为西安布政使、刘廷琛为广西布政使,滥参四川巡抚,致疑,雍正后曾有朱批“大凡才不可恃,年羹尧乃一榜样,终罹杀身之祸”(《雍正朱批谕旨》一函,石礼哈)。可见已招世宗猜忌。总之,杨启樵认为年羹尧被杀原因有三:一是世宗赏罚分明、功赏过罚,毫不留情;其次,世宗因派到年羹尧手下监视年的情报员被收买,大为恼火;其三乃是年羹尧骄横贪暴自致死地。结果“年羹尧自难逃越鬼门关,而多年来,却使世宗反蒙杀功臣的污名”。

  以上诸说,至今未统一,还请读者自辨吧!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孤拔死于何处?为何人击毙?

  公元1884——1885年,世界的东方爆发了中法战争。

  中国军队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在陆路和海上,都发挥了英武的气概,予法国殖民者以严厉的打击,先败后胜,为历史留下了一篇悲壮、激烈的篇章。

  在这次战争中,法国远征军总司令,后来专任远东舰队司令官孤拔海军中将,在入侵中国海口时,被清军炮火击伤后毙命。

  正是大快人心。因为是在战火纷飞中的传闻,又是事后难以印证的,由此对于孤拔之死于何时何地,却有多种说法。

  孤拔在中国海面曾与中国军队有两次炮战交锋:一次是1884年(清光绪十年)8 月的马江海战;一次是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 月的镇海口海战。法国军舰挑起的马江战役,是法国殖民者一大罪行。这年7 月中旬,孤拨率领的法国远征舰队强行驶进了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与中国军舰同泊在闽江上。8 月23日,法国军舰突然向中国军舰开火。福建水师虽因船政大臣何如璋“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的军令,因而毫无准备,损失惨重,但仍表现了临危不惧的无畏精神。“旗舰‘扬武号’迅速而准确地用尾炮回击法舰‘伏尔他号’,第一发就命中舰桥,击毙法军6 名,据称孤拔也受了伤”(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简史》)。周红兵则认为,“这一天,正是法国舰队顺闽江口撤出马尾港,遭到中国海岸炮台阻击,发生马江激战的时候,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丧命的。”(《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 期),他还根据今座落在澎湖马公岛马公小学操场左面的孤拔之墓,证明孤拔死于8 月25日,即光绪甲申年七月初五日。

  但据法国军方档案和嘉图著《法军侵台始末》(黎烈文译),均称孤拔是同年10月指挥侵犯台湾和翌年3 月侵占澎湖的最高统帅。嘉图是孤拔所部军官,亦参与上述侵略行为。所以通常都是采取孤拔是在镇海口招宝山被海岸炮击伤后毙命的,如《辞海》(1989年版)、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辞典》孤拔条目均称,“1885年3 月侵扰浙江镇海,被击伤。6 月死于澎湖”。

  苑书义等编《中国近代史知识手册》(1983年中华书局版)亦作“1885年3月,率舰进攻浙江镇海,遭到清军反击,座船被炮火击中,身受重伤。六月死于澎湖”。半个世纪以来诸家编著的“中国近代史”有关章节所述孤拔死状,亦同,今不赘。

  孤拔是在镇海口被义无反顾的中国军队击伤的,似较为信实些,可是,他又是被哪支部队,也即是哪个指挥官直接下令放炮击伤了的呢?

  现有五种说法:一是欧阳利见说。欧阳利见是浙江提督,也是前线总指挥官。他虽系湘军宿将,但在这次战役中表现是积极主动的,面对敌舰挑衅,毫不气馁,坚决回击,“利见督台舰兵纵炮击之。法主将坐船被伤,数以鱼雷突入,皆被击退。法舰并力猛进,又次其一。敌计穷,相持月余,终不得逞。事后知主将孤拔于是役殒焉”(《清史稿》列传第二四六《欧阳利见传》)。沃邱仲子(费行简)记述尤详:“甲申之役,浙抚刘秉璋承鸿章旨,戒勿轻战。利见下令,所属军事提督为政,勿从巡抚。命浙提固守宁波。亲督诸将防守,众不敢违。一日,见有敌舰冲浪来,立命炮台发炮击之。竟中后舱;不敢进,驶去。法帅孤拔竟死此役”(《近代名人小传》)。

  二是周玉泉说。周玉泉系游击衔守备的中级军官。据郑逸梅称,当时他守卫镇海口虎蹲炮台,是他发炮打死孤拔的。(《中法战役炮击孤拔之周玉泉》,见《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2 期)但据杨敏曾《镇海县志》,中法镇海口海战,仅在招宝山、金鸡山、泥湾衜和小港口等处筑有炮台,并无见有在虎蹲山设炮台说。

  三是周茂训说。周茂训是招宝山炮目。炎文据《镇海县志》确认:“当法国军舰进攻镇海时,首先发炮还击的是招宝山炮台炮目周茂训,其次是守备吴杰,他在招宝山炮台亲自开炮,击伤敌舰多艘”(《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 期),对于周茂训在3 月1 日的招宝山初战获胜,郑云山等也称,“击中纽得利船头,折其头桅,继又伤其船尾。南琼等出来助战,击中法舰二炮”(《浙江近代史》)。

  四是吴杰说。吴杰是招宝山守备。他在3 月3 日和4 日两天,先后击伤敌舰,“击中法舰答纳克号烟筒,折其头桅,横木下坠,击伤其军官迷禄。”翌日之夜,法舰用小船偷袭港口炮台,亦被击退。据称,吴杰力主抗敌,而欧阳利见却有令严禁开炮,他见法舰猖撅,肆无忌惮横行在海面,才违令放炮,不料却击伤了孤拔。事后却被欧阳利见冒功受赏。若干年后,吴杰功劳方才彰扬,可是他已告老还乡了。

  五是王立堂说。王立堂系副将,4 月9 日,他奉欧阳利见之命“挑选敢死队,潜运后膛车轮炮八尊,伏置于南岸清泉岭下,四更后突然发炮,法舰连中五弹”,“法国侵华舰队司令孤拔,身受重伤。于六月死于澎湖”(《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史》,197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诸说不一。其中多有因欧阳利见未曾在招宝山督战,而称其冒功虚报的,但从他是全军指挥官,由宏观论述,也无尝不可;说是冒功等语而贬之,那是源于多年来竭力贬低湘淮军和曾李投降卖国路线的缘故。周玉泉等都是中下级军官,当时官牍奏折必然鲜见于他们事迹,且海战远隔,也只有日后才能见其痕迹。质之于法国远东舰队骚扰镇海口长达40天,如孤拔于3 月初已受重伤,他是不会继续停滞30余天的,因此孤拔究竟被击伤于何时,仍是语焉不详。

  但是无论怎么说,孤拔确是在侵犯中国海口时被击伤毙命的。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