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十九章 绍兴项羽字符宝藏
  
  浙江绍兴柯岩街道的项里村,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项羽宝藏的传说。项羽于江东起兵前夜在项里村埋下了12面金锣,而找到这12面金锣的关键就是破译村东草湾山上所刻神秘字符,破译了字符,就能找到宝藏。

  草湾山位于绍兴著名风景区豆雾尖北麓,海拔约70米,东西长400余米,山西面是一座新修的项羽庙,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灌木林,所以虽然山脚下就是项里村,但村民很少上山。“项羽藏宝图”就在人迹罕至的草湾山一侧。

  字符所在的石块是一块不规则的五边形石头,呈拱形,青灰色,“爬”在山腰上,宛如一个巨大的龟背,大约长5米,最宽处约有3米,最窄处约有1.5米,石面上有淡淡的绿苔印。 所谓的“项羽藏宝图”,就是刻在这块大石上的印记,是用锋利的锐器所刻,深7~8厘米,宽约5厘米,所刻的笔画都是横和竖,方方正正,有的组成几个大小不等的矩形。

   字符样式古朴,不似篆文,也不似金文,整个图形不像是写的什么字,酷似房屋的平面图。随着时光的流逝,整个字符的表面已很粗糙,各个笔画的边角已变得光滑。如果传言为真的话,那么破解了这印记的含义真的能找到那12面金锣吗?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第一节 12面金锣的来历
  
  传说中,12面金锣是项羽埋下的。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宿城区)人。自称“西楚霸王”,把梁楚九郡当成自己的领地,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早期,项羽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项梁被秦军杀死后,项羽带领起义的楚军继续反秦。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范增之言,放走了刘邦。最后,项羽被刘邦的大将韩信围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那么,楚国的项羽怎么会和绍兴发生联系呢?因为绍兴项里村是项羽发迹地。据《史记•项羽本纪》上记载,项羽的叔父项梁在越国做官时杀过人,项羽因叔父项梁犯命案,为了避乱,叔侄二人逃到现在的绍兴县柯桥镇南20多千米的项里村。

  两人在项里村一带隐居,得当地村民庇护。此后他们暗中积聚力量,招兵买马,很快募集了8000江东子弟在附近练兵,铸12面金锣日夜操练。金锣质地80%为金,20%为铜,价值不菲。起兵前夜,项羽为报答村人,命士兵在山上连夜埋下12面金锣。

  2004年11月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名为《鲁迅故乡——鉴湖风情》的书中有关于这一传说的文字记载:“为了反秦,项羽与叔父项梁在项里一带召集旧贵族子弟8000余人,用12面金铜锣,鸣锣教战,习武练艺。这12面金铜锣精工细作,别具一格。分别用80%的黄金和20%的黄铜合铸,锣大如轮,声宏音清,背面铸有12生肖图,价格不菲。时间过得飞快,项羽要告别项里百姓了,他决定将12面金铜锣留给项里。于是命令士兵深夜在项里草湾山附近挖坑藏锣,然后又在草湾山上凿下了字符。如果谁能认得此字,便能找到那价值不菲的12面金铜锣。”

  2000多年来,时时有人在山上发现该字符,但至今没有人能解开字符的含义。据说明末清初的绍兴著名学者张岱曾在草湾山一呆数月,企图解开字符之谜,但终究未能如愿。张岱是公认的最伟大的明代文学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晚年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他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这样一个有大学问、真见识的名家都未能解开字符的奥秘,可见其难度之高。

第二节 神秘人要天价破译字符
  
  如果神秘字符的确为项羽所留,那它至少存在了2000多年,为什么就没有人解开谜底呢?有人认为,草湾山上的神秘字符只是项羽所留“藏宝图”的一部分,当年项羽将“藏宝图”分开刻到了几块石头上,而想要真正破解这个“藏宝图”必须找到其他的“藏宝图”,然后将它们拼在一起,这样就能解开“藏宝图”的秘密了。如此说来,“藏宝图”是由几块组成的呢?没有人知道。

  2005年10月,绍兴县旅游局副局长鲁锡堂在接受采访时透漏,一个多月前,他收到几封信,全是当地市、县有关领导转下来的信件,且都来自同一个人。该人在信中声称:谁给出150万元,他就马上解开字符之谜,并宣称,自己并不是为了拿150万给个人用,另有其他的用途。

  为撩开神秘人的面纱,鲁锡堂根据信中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对方通过电话取得了联系。他觉得那个人说话一套一套的,似乎很精通某种古文化方面的知识。听起来似乎挺像那么一回事儿的。鲁锡堂说,除了他之外,市里还有不少人接触过这个“神秘人”,但他当时表示,暂时还不能透露有关“神秘人”的其他信息。

  对于有关“神秘字符”真实性的传言,鲁锡堂认为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事实未完全弄清之前,对任何结论都不能轻易否定。所以,“神秘人”的“狂言”,鲁锡堂以及绍兴县旅游局等有关部门都有所重视。

  但鲁锡堂当时还说“不是说他要150万就给他150万,这要看是否能在里面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两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件事再也没有了下文。
  
第三节 字符的含义有解了?
  
  传闻根据宝藏图的字符,已经有人概括出几句话,将藏宝图的秘密破译了——“庙前庙后三角田头三眼桥头三岔路口有12面金铜锣”。那么这个地址具体在哪儿呢?有一个研究乡村项羽文化多年的村民到山上周边附近考察,最后做出判断,项羽当年埋藏的宝藏可能就在项里村村口的一口枯井下,但枯井早已被新修的水泥马路填平。

  这个村民认为,破译句中的“庙前庙后”,就是说宝藏在项羽庙的前后;“三角田头”是在项羽庙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三角的田地;“三眼桥头”的位置起初难倒了他,在村附近找遍了,也没有发现有“三个眼”的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项里村的老者说,村头小河的项羽庙附近有一座3个桥洞的小桥,后来修路拆掉一个洞,于是,“三眼桥头”这句话也迎刃而解了——它就是现在项王庙旁边的只有两个桥洞的小石板桥,桥下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所说的“三岔路口”更好找,就是石板桥附近的一个三岔路,现在被修成了2米多宽的水泥路,贯穿整个村子。

  他根据破译的词句,分析出藏宝地点是在村口水泥路的住宅区边上,但他一直也没有去实地挖宝。可能觉得自己只是推测,也没把握吧。不过当项里村的村民得知这个推测的地点后,也是不置可否。有一个村民说他家20世纪80年代在马路边上盖房子时,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也没有发现有什么金锣。

  多少年来,项里村的村民不厌其烦地传说着“项羽宝藏”的故事,但是当“宝藏埋藏点”有了“着落”时,他们却不为所动,连“挖开马路看一看”的想法都没有。或许他们觉得这是个故事而已,并且即使真的有宝藏,2000多年过去了,多少人都没有找到,他们怎么能顺利找到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第二十章 浙东沿海海域宝藏
  
  我国浙江东部(简称浙东)沿海海域有许多著名的港口如宁波港、象山港等。这些港口都在我国的海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浙东的宁波港为例,宁波港历史悠久,是我国四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历史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和海运中转枢纽,航线通达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东南亚甚至非洲。
  
  这些重要的港口曾经创造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之路”的辉煌。早在公元前10世纪的《逸周书》中就记载着“成王时,于越(宁波的古称)献舟”的事情,这表明宁波当时已有了造船技术;河姆渡遗址木桨、陶制船模型的出土以及流传海外的宁波越窑青瓷等文物的发现,也表明宁波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根据实物例证和文献记载,自唐以来的大量日本使节和学问僧都是通过宁波出入中国的。
  
  但是,由于水域环境十分特殊,水流湍急,潮汐变化大,因此自古以来,浙东沿海海域有大批船只遇险,沉入海底。与沉船一起多年未见天日的,还有大批的文物与财宝,成为世人觊觎的对象。

第一节 海底藏宝图
  
  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的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的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2005年年底,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数百年的瓷器首次登陆拍卖场。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窑的名品共200多件,但是总成交额达2727万元,成交率为92.05%,而拍前的预估价仅为100万元。各方对明清流失海外的外销瓷的热情也出乎人们的想象,高额的利润促使无数企图获利的人冒险打海底沉船的主意,同时也使文物大批流失。
  
  而海底沉船的发掘、文物的打捞是对陆上文物的重要补充,水下考古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以及当时中国的造船史、对外贸易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沉船文物流失问题非常关注。
  
  2006年,国家博物馆将水下考古的重点区域由南海海域移至东海海域。宁波等浙东沿海的海底考古随之成为“重中之重”。国家博物馆还委托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展开了陆上调查工作。
  
  调查工作开始后,调查队的成员采用口碑调查和文献搜集相结合的方法,对浙东沿海可能遗留有沉船的地方进行了细致调查。他们走访了象山港、西沪港、石浦港、台州三门湾北部、舟山群岛大部分濒海乡镇。访问了老渔民、潜水员、渔监、渔政、海警、海军、边防派出所等人员,又搜集查阅了地方志、航海志、海事档案、海外交通史、故事传说和民俗风情等。
  
  如此严密的调查历经6个月。2006年10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绘成了一份浙东“海底藏宝图”。图上列了37个可能会发现沉船的点,其中14处属于宁波海域,23处属于舟山海域。一个沉船可疑点的确定离不开4个方面的支撑:物证,即有出水的实物,如瓷器、陶器以及船板、木构件等;人证,当地老百姓口中流传有沉船的说法;文献中有沉船事件记载;观察环境,看是否位于古航道上或出海口附近,是否属海难事故高发地。
  
  这次水下考古共分陆上调查、水下探测探摸、正式发掘三个阶段,陆上调查阶段结束后,水下探测探摸阶段在2006年10月下旬进行,为了水下考古,文物工作者们专门进行了培训,正式开始时平均每个人会背上50千克重的装备,包括潜水服、潜水刀等。

第二节 水下探测
  
  为了更有效地锁定沉船目标,根据各方面证据充分与否,考古工作者进一步缩小范围,将37处地点分为重点遗存点和普通遗存点。在37处沉船可疑点中,证据最充分的3处成为“优选点”,将率先进行水下探测和探摸。
  
  第一个优选点是离象山西泽码头不远的某礁附近海域。附近区域的很多渔民证实,他们陆续网捞到的出水器物达数百件之多,器物的样式和时代也惊人地一致。据说这里以前是暗礁,随着海陆变迁如今已露出海面成为明礁。同时又正处于古代进出象山港的主航道上,这里沉没着古代商贸运输船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个优选点位于象山县贤庠镇附近某海域。当地一位姓屠的渔民以前曾捞到过木船板,其他渔船也捞到过类似的木构件。这里风大浪急,属于象山港出海口,同样是事故高发海域,很可能有不少沉船。

  事实上,文物工作者早在1998年就开始关注象山港沉船,并进行过一次发掘,当时水下考古下水探摸面积约1.2万平方米,渔船拖扫面积约3000平方米,声呐探扫面积约4500平方米,基本探明了在东西向800米、南北向700米的十字形状范围内有水下文物分布。
  
  先后获得各类文物2162件,主要是瓷器,其次是陶瓷和少量铁锚、船板等。其中,瓷器有唐、北宋越窑青瓷,宋、元龙泉窑瓷,以及福建南宋、元青白瓷等,仅元代芒口青白瓷就达1852件完整器,陶器80余件,铁锚4件。虽然数量很多,但是考古专家认为,还有更多的文物并没有被发掘,所以在下一步的探测中,象山港仍然是重点怀疑对象。
  
  第三个优选点在距离石浦港数十海里的某岛附近。20多年前,一位姓蔡的渔民在抛锚时发现带上来青瓦、韩瓶、碗、盘、碟、盏等碎片,并且象山的交通志有这里沉船的明确记录。
  
  水下探测和探摸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邀请当地知情渔民一同出海,尽可能找准拟探点、探摸对象的大致方位。二是在找到对象的大致方位后,以该点为中心,在其周围进行声呐探测并逐步扩大探测范围;一旦有所发现,就放置浮标定位,记录经纬度和参照物。三是根据探测结果有目标地进行潜水探摸。
  
  这次水下探测困难重重,因为浙东沿海水域环境十分特殊,沿海海域水流湍急,潮汐变化大,水质混浊,水下能见度极低。同时浙东沿海一带多为泥质海底,经过长期的泥沙淤积,有些水下文化遗存已被泥沙覆盖,或者水下沉船经海流冲击船体散架而漂移,给寻找和发掘带来很大困难。
  
  但是,考古队员们仍然克服了重重困难,收获也令人欣喜:先后出水2189件文物,以瓷器为主,分属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通过此次探摸可以确认,这些水下文化遗存点与陆上调查的结果相差无几,下一步就是打捞这些文物。我们静待好消息吧。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寻宝路线三(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南海)
  
  第二十一章 江西黎川船屋藏宝
  
  黎川县位于江西省中偏东部,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东邻福建省的光泽县、邵武市,南靠福建省的泰宁、建宁县,西与本省的南丰县接壤,北与本省的南城和资溪县毗连,是江西入闽的东大门之一。黎川县的洲湖村是一个未沾“尘缘”的古堡围城,像被人遗忘的世外桃源。
  
  村内的船形古屋,据传是当年天地会组织反清复明的秘密基地,屋内埋藏着大量天地会的宝藏。100多年来,很多人无数次在这古宅院落里“掘地三尺”,至今还在寻寻觅觅,但就是没有宝藏的踪影。主人黄惠楼究竟把宝藏藏在哪里了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第一节 谜一样的船屋  
  
  据查证,船形古宅的主人叫黄惠楼。洪门研究者分析,黄惠楼很可能就是洪门的一名干将,关于黄惠楼的资料十分稀少,只有零零碎碎的传说和记载:黄惠楼年轻时以贩卖皮油为生,不知什么原因,突然一夜暴富,几年时间,他成了拥有20多家当铺,富比王侯的巨商大贾。
  
  这座船形豪宅建成以后,黄惠楼却很少来这里住,很快豪宅就成了一座“无主之宅”,不仅如此,黄惠楼的后人不久也不知所踪。只有许多不明身份的人来来往往,在这里住宿,更确切的说,这座豪宅成了山村中的一所公共住宅。
  
  村里一位据说是黄氏远亲的人,至今还保存着一批黄氏家谱,这个家谱有关黄惠楼的记载,依然是语焉不详。但是从中发现了黄氏的后人,也就是黄惠楼的孙子的名字。根据这个线索,找到了已搬到黎川县城,年已八旬的黄老先生。
  
  黄老先生幼时曾在洲湖村住过一段时间,当时古宅已成了“无主之宅”,很多房间都是空的,他没有见过祖父,只是听老辈人讲,祖父当年认识了一个极有权有势的人。从此买卖兴隆,除此之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黄惠楼既然是“洪门干将”,这倒可以揭开黄惠楼一夜暴富和豪宅建在深山小村里的谜团。不长住豪宅,又突然消失的问题似乎也迎刃而解了,那就是他作为洪门的一员,参加了1852年有史可查的闽南小刀会和洪门起义。起义失败后,他逃到了海外,从此古宅成了公产,留给了村里的人们。
  
  古宅呈三角形,东窄西宽,宛如一条自西向东的船。院墙高出6米多,磨砖对缝,浑然一体,在它的周围数座古屋护卫环绕,形成一片颇为壮观的建筑组群。这种船形古建筑,在我国古建筑中还是第一次发现。也许因为船形古宅是全村最大的建筑,越是走近它,就越会感到它的高大。
  
  至于古宅到底有多少房间,一直没有定论。就是现在住在古宅中的人家也说不清,有的说有200多间,有的说有107间,有的说是108间。为了进一步核实古宅到底有多少房间,村长带了七八个人,用传统的插香点数的方法,每个房间插一烛香,就是这样,也来来回回的数了五六遍,还是数不清。每次统计出来的数都不一样,总是相差二三个数。
  
  这座古宅,房屋结构,非常复杂,有些是大房套小房,一进门,屋屋相通,许多暗房迷宫似的散布于楼上楼下,一不小心就会数漏。最后还象山是县文物部门根据古建筑对房间的记载,规定了统一的标准,一些储藏室和根本不能住人的小暗房一概不算,统计出的房间数字最后竟然和传说中讲的一样是108间,这对古宅是洪帮的秘密联络点的说法提供了依据。
  
  因为108间房可能是仿照梁山泊中108位好汉这样一个数字建造的,“水浒传”一直是民间帮会组织效法的范本,洪门也不例外。洪门在全国许多地方都设有秘密据点,其建筑都暗合108这个数字。这类据点不仅是洪门联络接头的地点,它还是洪门的“招待所”。
  
  船形古宅不仅是一处迷雾重重的所在,它本身也是一座体现当时最高水准的建筑。封闭式的建筑,只对苍天开放,庭院屋宇错落有致。古宅防火、排水功能极好,高出房顶1米多的防火墙,像一条条鱼鳍。
  
  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它成功的利用风阻隔热原理,把连成一片的院落分割成了数个防火安全区。这座以砖木结构的大宅院,取暖、作饭,大量使用少不了柴木,这种极易发生火灾的混合体由于防火墙的使用,百年来一直平安无事。
  
  特别是宅院的地下水系统,每天都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倾泻而出,150多年了居然从未发生过下水道堵塞现象。宅内所有天井,雨过即干,不留积水。据这里的老住户讲,这条下水道从地下直通到下面的河里,可古宅的地面与河水只有很小的落差。
  
  为什么这么多年还能保持畅通无阻?村里的人说,在下水道建好后放进两只巨龟,它们在里面不停地清除着从古宅流下的污物。村里的很多小孩在河边玩耍时都曾看见过这两只大乌龟。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古宅庭院是村里夏季的最佳纳凉地点,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古宅内的温度最高也没有超过27度,和开着空调的房间差不多。因为古宅内无论是房间,还是庭院,建筑造型都是呈竖立的长方形状,有如烟囱的原理一样,这种结构加速了空气的流动。更奇怪的是,古宅房间内一年四季不见蚊虫,尽管紧紧围绕在古宅墙外的就是蚊虫肆虐的猪栏和水田。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第二节 密室藏宝?
  
  船屋的神秘之处,让人们对黄惠楼藏宝之说深信不疑。一个小商贾突然发迹,富甲一方,必然有无数金银藏匿起来,如此别具一格的宅院所需费用必然不在少数。甚至除了经商赚的钱外,还很有可能藏了帮会的财物。
  
  船形古屋是当年天地会组织反清复明的秘密基地,而天地会是清代秘密的结社组织,又名洪门,俗称洪帮。天地会成分复杂,但以下层穷苦人民为主。天地会以反清复明,顺天行道,劫富济贫为口号,最初主要在福建、粤东及台湾一带流传,稍后发展至广东全省及江西、广西、贵州、云南及湖南等省。鸦片战争后,又传至四川、湖北、安徽及江浙等省。
  
  洲湖村一直流传船形古屋埋藏着大量天地会的宝藏。村里的老人至今还记得船屋主人为后代寻宝而留下的藏头诗中拣出的八个字:“地下三尺、佑吾子荫。”这八个字无疑是在说宝藏的去处,但是100多年来,很多人无数次在这古宅院落里“掘地三尺”了,至今还在寻寻觅觅,但就是没有宝藏的踪影。主人黄惠楼究竟把宝藏藏在哪里了呢?

  也许,这“挖地三尺”并非是字面上的意思,宝藏最有可能藏匿的地方,还是在密室里。
  
  文物部门的108间房的结论并没有包括储藏室和一些暗室,船屋结构如此复杂,屋屋相通,暗房像迷宫一样遍布其间,并且可以断定,迄今为止,绝对有为数不少的暗房还没有被发现,而宝藏就在那里面。只是,自古以来,藏宝人都是智慧非凡的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令后人不明所以。看来船屋的宝藏之谜需要更有智慧、也有财缘的人们才能解开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第二十二章 福建海底古沉船宝藏
  
   福建沿海曾经是我国古代海上重要的交通通道,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也淹没了无数船上的货物和曾经鲜活的生命。福建沿海海域航线清晰,沉船年代明确,从宋代到清代延续关系清楚,沉船分布点多。全国目前所知的沉船绝大部分也都在福建海域,而令人担忧的是,有一些沉船正在渐渐走向毁灭,很多人在捞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瓷器文物。
   
  是的,如今沉船灾难的阴影已经被岁月的流沙冲淡,剩下的只是人们对船上千百年前的宝藏仍保存完好的惊叹。所以有一些不法之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瞅准国家相关制度的漏洞,大肆盗捞海底文物,给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海底宝藏带来一场浩劫,在福建省福州、莆田,当地一些渔民甚至放弃捕鱼,转而从事盗捞水下文物活动。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第一节 抢救“碗礁一号”
  
  2005年6月下旬的一天,福建沿海地区一渔民像往常一样出海撒网捕鱼。当天下午,他在福建东海碗礁海域收网时“捕”上了满网的瓷碗,这些瓷碗长满了海蛎,但质地优良,花纹精美古朴。想必是年代久远,于是“海底有宝”的消息不胫而走……
  
  考古专家闻讯后调查,发现水下10余米处有一艘沉船,并在严密的探测、分析下认定这是清朝康熙年间运送瓷器的船只,那些瓷器,竟然是清代前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专家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考古发现。而水下考古队赶到现场时,海面上竟然停泊着20多艘大小船只,盗宝分子甚至雇来了潜水员,正在水下大肆哄抢沉入海底的文物……古瓷器被盗走了很多,有一个船舱甚至被盗捞光了。
  
  7月初,福建平潭县公安局、边防大队和福建省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控制了沉船水域,盗捞者的潜水员被撵走了,考古队的潜水员来了。7月2日,顺着盗捞者留下的浮标,水下考古队员直接潜到了沉船附近,确定GPS位置,进行了第一次水下摄影。3日和4日,进行初步水下调查并出水少量瓷器。由于事情紧急,4日当天考古队就做好了光盘。5日,有关负责人带上光盘,乘飞机到北京汇报,国家文物局的几位局长都在会议室里等候。
  
  7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 总额超过700万元的发掘经费由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博物馆共同垫付,将来会由财政部埋单。之所以将其命名为“碗礁”,是因为上百年前,这里是一条商船往来频繁的航道。因为暗礁众多、海流变化莫测,一些商船沉没于此。根据沉船上的货物,当地人依次把这里的海域叫白糖礁、银珠礁、碗礁。因为渔民在此海域捞起的瓷碗居多,故称之为碗礁。渔民们捕鱼时,渔网里经常会有大大小小的瓷碗被打捞上来,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祖上从何时起就在这里不断地捞起过瓷碗了。
  
  国家博物馆临时组建的中国考古队全员来到屿头岛,仍然人手不足,只好征调了全国所有的可用人才,包括正在中国水下考古第三期培训班学习的学员。7月12日,中国水下考古队工作人员开始对沉船进行前期发掘工作,发现那是一艘木船,沉没在水下10米左右的地方,当时船体掩埋在泥沙之中,只能看到部分船板和船舷,具体大小无法测出。大量瓷器散落在沉船附近的海底,品种多样,包括碗、盘、碟、酒杯等日用瓷,釉面依旧如新,图案清晰可见。不过前期工作只发掘出一部分瓷器。
  
  水下考古队员们把最初的一段时间用于调查,即定位、测量、照相和摄像等。他们取下了盗捞者设置的浮标——它用一个铁耙子勾在沉船的船舷上,然后改用自己的铅坠浮标,再按照安全规则,顺着浮标下的入水绳成对下水。
  
  最初几天,潜水长张勇带领队员们在沉船上方布好用于标明方位的基线,然后按照正南正北的方向,用不锈钢管或绳索设置20厘米×20厘米的“探方”,即用于考古发掘的单元格。每隔20厘米用红色胶布做一个记号,以便水下辨识。
  
  在这一阶段,队员们尽量地保持水下遗址的原貌,不过原貌早已不复存在。早在第一次下水后,水底破损的瓷器就散落在四处,每处断口都闪烁着簇新的白光,这还只是新近发生的破坏。在船尾靠西的位置有一处海底的泥沙特别松软,看来是在前几年被人炸过,船尾因此已经完全消失。
  
  白天,考古队员们忙于调查。晚上,他们则租用码头上的渡轮到沉船海域监视动向。幸运的是,这期间谁况良好。7月初,这片海域的水温在28℃左右,流速在30厘米/秒左右,能见度也在1~2米之间。水深14米,海浪冲不到沉船,海底坚硬,海流缓慢。对于海底作业来说,这是非常理想的水下环境。
  
  但是平静仅仅持续了10天。7月20日,“海棠”台风来了。水下考古的黄金季节是3~6月,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台风这种气象灾害——它会耽搁发掘的时间,又搅动海水,大大降低海底的能见度。
  
  “海棠”平息之后,连日来困在岛上避风的考古队员们再次下水,却发现瓷器又有了新的丢失和损坏。沉船的隔舱板被掀开了,基线被扯乱,水底还遗留着用来系浮标的石头和渔民们的耙子。盗捞者们不仅敢于在考古队和海警都不得不畏惧的台风中出海,而且敢于在台风中下水。
  
  在为期100天左右的发掘过程中,福建水域共遭遇了5次台风。沉船发掘工作因此时断时续,盗捞却因此时有发生。渔民们也有损失,在“海棠”台风期间,一艘冒险盗捞的渔船沉没在附近海域。
  
  “海棠”台风之后,沉船水域的能见度急遽下降,以后几个月中始终维持在10~20厘米左右,再也没有明显好转过,最低时几乎为零。对于“寻宝”型的打捞者来说,浑浊的视野并不是问题,他们摸到文物提出水面就可以了,可是对于水下考古队员来说却几乎是一场灾难。
  如果只是打捞深海沉船,那么只要在沉船地点放下蒸气爪钳,夹住残骸用力拉上水面就可以大功告成。而水下考古的工作,却不能如此简单粗暴。水下考古的科学范畴,包括古瓷器研究、航海史研究、造船史研究、海上贸易史在内的各考古领域,因此收集沉船上的各种信息而非捞出瓷器,才是发掘工作的要旨所在。当能见度过低时,信息收集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在台风来临前,队员们可以很从容地在水下铺好特制的硫酸纸,按照1:20的比例,用铅笔绘下“探方图”。在台风之后,他们只好在一片混沌中摸上一通,靠触觉判断方位、形状、比例,回到船上后靠记忆画下图纸。实际上,如果没有发生大规模盗捞的话,他们本可以等待海水在明年3~6月份转回清澈时再作业。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第二节 古沉船上的青花瓷

  2005年9月16日至21日,中国水下考古队正式对“碗礁一号”沉船考古进行发掘。此次考古活动动用了一批最先进的考古设备及摄像设备进行水底作业。考古队调用了两艘专业打捞船,首先进行抽泥作业,当泥沙被渐渐抽开后,遗址中出现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景象,沉船的船舱中到处是成堆的完好文物。这同时说明“碗礁一号”沉没时,船体破损,上层的货物落到了船体外。
  
  9月19日,适逢一年中最猛烈的天文大潮期间,考古队员对各个船舱进行了抽泥和清理,测绘出新的数据。发掘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他们的计划是查看沉船的船底形状,并清理船周围淤泥中的散落文物。
  
  这一天,在“东六舱”,水下考古人员发现了几摞完好无损、绘有花朵植物图案的花口青花大瓷盘,口对口或底对底紧密摆放,显然维持着300多年前装船时的原始姿态。由于这块区域海底泥沙比较坚实,队员们先清除上面的泥沙和周围的杂物,然后分步骤慢慢取出了55件青花瓷盘——大批的“克拉克瓷”出水了!
  
  什么是“克拉克”瓷呢?就是在器物面上画成了一朵花瓣型,在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这种就好像在开着窗户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开光”样式的瓷器。在16世纪后期,这一类瓷器已经大量传到了欧洲,在一次拍卖这批瓷器的时候,因为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批瓷器叫什么,所以就依当时葡萄牙人运载这批瓷器的船叫“克拉克”船,把这类瓷器就叫做“克拉克”瓷,事实上,“克拉克瓷”是中国青花瓷器在欧洲的叫法,其实专指这种深得欧洲王公贵族喜爱的外销瓷。
  
   同一时期,沉船中还出水了一些筒花觚、高足杯,均按照欧洲习惯,加有盖子,甚至还有一只精巧的欧式的餐桌小花瓶。20日,在初次发掘的“东四舱”,队员们又发现了几个被半埋在泥沙当中的硕大的青花瓷罐。出水后发现,其中一个瓷罐高约60厘米,为康熙年间最为流行的“将军罐”。这只将军罐上绘有装满鲜花的花篮,并有一个“福”字,按照中国瓷器的寓意命名,为“万花献瑞”款式。另外两个瓷罐,一个为青花瓷罐,一个为五彩瓷罐,均为图案精美的瓷器佳作。
  
  出水的大多数瓷器都光洁如新,流失的部分瓷器如果放到市场上,买主甚至最初可能都不敢相信是康熙年间的东西,因为看上去太新了。遗憾的是,由于一些五彩瓷器的釉彩分布与青花瓷器相反,色彩被描绘在釉层外面,经过300多年的海水浸泡,已经永久性地失去了光彩,只有个别的还能留下一些当年的风采。
  
  “碗礁一号”沉船装载的货物大多数是青花瓷,还有部分五彩瓷。青花瓷器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起始于唐代,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烧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代表了中国制瓷工艺的历史最高水平。
  
  经专家确认,“碗礁一号”上的青花瓷器为景德镇康熙中期烧制,正是青花瓷处于鼎盛时期的产品。从沉船上打捞出水的瓷器,品种非常多,从大多数瓷器的胎质、釉色以及装饰看,都相当精美。但是令考古人员备感惊奇的是,船上竟然没有一件景德镇以外的瓷器。其中50%左右的器物采用高质量的高岭土烧制而成,工艺水平并不亚于官窑。
  
  另外一些发现暂时看起来还没有太大价值,比如在船舱中发现的4件日常小器物,分别为一个残留部分墨迹的不及巴掌大的小石砚、一个小罗汉雕像、一个陶制的龙头以及一枚铜钱。不过考古如破案,文物如物证,其价值一时很难判断,或许这些东西也会有显现其重要性的一天。
  
  一批批陆续出水的完好文物,使我们渐渐了解了当年“碗礁一号”装载货物的重要信息。这些瓷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小型的日常生活用瓷,不过其中众多的优质品如同史料记载的官窑瓷器,“土坯细腻、质地莹薄、釉色俱佳”。另一类是用做装饰观赏用的陈列瓷。人们发现了一种非常少见的葫芦瓶,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特别,下层是酱釉,中层是哥釉,上段才是青花釉,十分珍贵。出水的最为大型的瓷器是“将军罐”,“将军罐”这个名称是由于它的盖子像将军的帽盔。
  
  在所有出水的文物中,有一件器物让考古人员大感意外。这不是青花瓷,也不像船上的生活用品,而是一件出色的仿宋代哥窑瓷器,不规则交织的开片是哥窑器特有的装饰。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清代景德镇,无论官窑、民窑都曾精心仿烧哥窑等宋代名窑瓷器,而且工艺之高超,让人难辨真伪。不过,这件仿制品为何出现在外销瓷中呢?也许这件出色的仿宋代哥窑瓷器,是当年捎带出口的假古董,不过,在今天它仍不失为一件珍贵文物。
  
  9月下旬,“碗礁一号”发掘工作已经阶段性结束,即除沉船本身的打捞之外,摄影、摄像、测绘等调查工作和打捞、保护、清理等文物打捞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碗礁一号”最后清理发掘完毕后,出水文物达到了15000多件,初步统计有50多种器型,其中包含花觚、高足杯、平顶罐、香炉、葫芦瓶、瓷盘、瓷碗等,100多种纹饰。不少瓷器也给专家们留下了难解的谜,例如为什么一个瓷器上会有当时少有的少数民族打猎图案,为什么一个瓷盘上会出现简化字“双龙”等。

  包括海警和边防从民间收缴回来的1287件文物在内,“碗礁一号”沉船发掘共收获了16000件瓷器整器和碎片主体。连同其他失散、被盗、被毁的,这船货物估计至少应在5万件以上。对于遭到盗捞,以及抢救性发掘受到时间的限制,中国水下考古队感到很遗憾,虽然这次并不失为一次收获颇丰的考古行动。
  
  对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的外销及其相关重要历史的研究,“碗礁一号”考古发掘第一次提供了来自海底的宝贵资料。青花瓷器,始终是“碗礁一号”沉船的焦点所在。流传在中国考古界的一句俗话是,“一艘船十个墓”。船舱容积的无可匹敌,代表着文物数量种类的蔚为大观,没有人能回避得了文物的经济价值。
  
  当然对于中国瓷器考古来说,这也是再好不过的发现。康熙、雍正时期的青花瓷器为中国瓷器艺术的顶峰之作,《陶雅》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另外,“景德镇外无青花”的说法又证明着景德镇青花瓷的至尊地位。专家认为,这次发掘出的瓷器,是已探明的水下遗址中最好的。
  
  相对金属、竹木等材质的文物,瓷器的保护要容易得多,不过经过300多年海水浸泡的“碗礁一号”瓷器同样面临着种种危险。表面上看瓷器光洁如新,似乎没有受到什么腐蚀,其实盐分会一直渗透到瓷器里面去,甚至穿过釉彩进入瓷胎。按照程序,每打捞上一筐瓷器,考古队员都会立刻用淡水浸泡,以使文物脱盐。
  
  要做到彻底的脱盐,就需要把这些瓷器在淡水浸泡数月之久,这一过程看起来难以实现。16000件瓷器,到哪里找那么大的水池?但是如果脱盐不净,瓷器会渐渐损坏,在“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文物中,已经有部分瓷器因为盐分外渗出现了釉层凸起的问题。文物精美固然令人欣喜,如何保护却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考古队也对沉船的剩余“骨架”进行了探摸测绘。暴露在水中的部分长1.45米,周长约77厘米,直径约22厘米,厚26厘米,延伸到船板下面,并与船板拼接成一体。沉船残长14米,残宽3米,残高1米,甲板以上缺失,头部和尾部缺失。可以推断,完整的沉船长度在18至20米间,以300多年前的中国造船水准来看只属于中等大小的船只,应为用于近海航行的运输船。
  
  专家推测,沉船的身份有三种可能:一种是它从景德镇出发,沿水路至长江并出海,在前往福州、泉州或广州的途中沉没;另一种是它的目的地为澎湖列岛,按照当时的历史资料估算,当时也许正有一艘西班牙商船在那里等待着这艘转运船的到来;第三种可能是沉船是一艘中距离的远洋船,或许可把瓷器运抵越南等地。因为人们曾在越南海域发现类似的中国古代沉船,而这艘船也许是到东南亚去给前往欧洲的大船送货,船虽小,但是如果沿近海航线航行的话,到达东南亚也并非没有可能。
  
  那么当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碗礁一号”的沉没呢?这片海域,古代和今天的航线变化并不大。沉船点不远处仍能看到往来的航船络绎不绝。可以看出,每当退潮时,这一带暗礁很多,所以“碗礁一号”很可能是遇到风暴后偏离了航线,触礁沉没。
  
  按照考古操作规程,考古队员本该给船的每个部件编号,以便打捞后重新组装、恢复原貌。不过由于盗捞造成的破坏,船体严重损坏,有些部位已经七零八落,准确地进行编号已无可能。至于是否打捞沉船,还要等国家文物局的批示。
  
  在发现“碗礁一号”之前,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都是宋元时期的沉船遗址,即使发现过明、清时期的沉船遗物,但完整的沉船遗址还没有发现过。“碗礁一号”清代沉船的发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队员们在过去的100多天里,和台风、盗捞争分夺秒,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