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八)董生对策

  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有一个上继孔子、下开朱熹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出现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董仲舒,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对这个人物做了记载,司马迁和董仲舒是同时代人,他还曾问学于董仲舒。那么董仲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被汉武帝发现的?为什么汉武帝尊崇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

  建元元年,16岁的汉武帝刚刚即位,他还不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就多次征集贤良以问治国之道,董仲舒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汉武帝发现,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留下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天人三策是讲天和人的关系的,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阐述了五大关键问题,引发了汉武帝的兴趣。

  在董仲舒提出的五大问题中,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其中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正是这一点让人不解,西汉王朝建立以来,一直奉行黄老之学,而且西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也很多,董仲舒却大胆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与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格格不入,而汉武帝却积极采纳,这究竟是为什么?

  史学家们曾给汉武帝四个字的评价:“雄才大略”,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正是看中了儒学能够实现他一生的政治理想,才积极倡导“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儒学就从民间思想变成了官方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那么“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董生对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画外音: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有一个上继孔子下开朱熹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出现使中国的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董仲舒,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对这个人物做了记载。司马迁和董仲舒是同时代的人,他还曾经问学于董仲舒。那么董仲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被汉武帝发现的,为什么汉武帝尊崇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坐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董生对策。

董仲舒是广川人,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枣强县人,这个人在景帝朝已经是做了博士了。当然,中国古代的博士跟我们现在的博士不一样,他那个时候的博士就是指他的博学,实际上就是皇帝的一个顾问了,所以这个人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学者。而且董仲舒读书非常的刻苦,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董仲舒读书曾经是三年目不窥园,有三年时间,他没有到过自己的后花园去。所以,后来人们就出来一个典故,叫“目不窥园”。目不窥园就是指的董仲舒,目不窥园就是形容一个人读书非常专心,非常专注,称这个人叫目不窥园。汉武帝在继位以后,在建元元年的十月,他就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贤良方正的全称叫贤良方正直言敢谏。贤良方正是说品质,直言敢谏是说他敢于说话。在这一次举贤良方正中间汉武帝发现了董仲舒,董仲舒考了个第一名,就是举首。这样,既然他是第一名,是举首,汉武帝就连续向他问了三次,皇帝的提问叫策问,董仲舒就回答了三次,回答的文章叫策文,皇帝提问贤良方正回答这个过程就叫对策。这就叫对策,董仲舒就回答了三次,这才流传下今天的“天人三策”。在“天人三策”中间,董仲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了汉武帝极其的喜爱。那么,汉武帝为什么喜欢董仲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到底说了些什么问题,引发了汉武帝的重视。

画外音:建元元年,16岁的汉武帝刚刚继位,他还不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就多次征集贤良以问治国之道。董仲舒就百这种情况下被汉武帝发现,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留下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天人三策”是讲天和人的关系的,那么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到底说了什么从而引发了汉武帝的兴趣呢?

第一点引起汉武帝重视的就是董仲舒提出来了新王改制。什么叫新王呢?就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以后,一个新登基的皇帝,这个叫新王。改制,改是改变,制是一整套的制度仪式。董仲舒认为,一个新的国君登基以后,一定要改变一整套的制度。他具体提出来这个新王改制的内容是两点:一个叫改正间朔,第二个叫易服色。董仲舒的原话就是“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这个话说起来就是,要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应天意。当然这句话很不好懂,我们来做一点解释。改,就是改变;正,就是正月,正月是一年之首;朔,朔是初一,是一月之首。所以改正朔按照我们现在说一个最通俗的话,就是要改变历法,一个王朝建立以后要把历法改一下,这就叫改正朔。什么叫易服色呢?易也是改变,服色就是服装,他说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啊,你这个新王朝要改变一下服装颜色,还有你祭祀的时候用的那牲口、车马的这些颜色要改变。中国古代以来都是一个王朝它都崇尚一种颜色,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要把旧王朝的颜色给改它一下,换成自己的这个王朝的颜色,这就叫易服色。

那么,董仲舒为什么要这么强调要改变历法和服色呢?因为董仲舒有一个看法,他这个看法汉武帝是非常感兴趣的。那么,汉武帝对他这个“改正朔,易服色”这么一套仪式为什么感兴趣呢?因为董仲舒这个改变仪式过程中间包含了一个对汉王朝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那么你这个新王朝合法不合法,有没有什么合法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刘邦,他本来是一介草民,刘邦在中国古代皇帝中间他是从一个布衣百姓夺得皇帝之位用时间最短的人。他就是三年反秦,四年灭项,刘邦就用了七年从一个布衣百姓摇身一变成了大汉天子。那么,你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摇身一变成了皇帝,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之君,你是不是合法的?所以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新王朝、这个新国君它合法不合法?它的合法性在哪儿?这个问题开国皇帝想不到。开国皇帝第一是他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达不到,再一个开国皇帝顾不上,开国皇帝只顾得夺人家的权,夺过来自己当。一是想不到,二他也顾不上,但是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你这个新王朝建立你有没有合法性?人家凭什么承认你?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你刘邦是一个草民,你就折腾了七八年,七搞八搞你搞了一个皇帝,那么,你能这样搞一个皇帝,我们能不能也这样搞?就是说你当了天子,当了皇帝,建立大汉王朝,我们能不能也搞上几年,把你干下去,我们再来当皇帝?这个问题就更重要了。所以,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它存在两个问题:一,合法不合法;第二,大家是不是都可以仿照你这个做法来做?如果大家都可以仿照你这个做法来做,那么,你去夺秦朝的天下,我们去夺你刘姓的江山,那么这个天下就大乱了。所以董仲舒在他的新王改制新中间,他提出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叫你改正朔、易服色,实际上他暗含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董仲舒的意思,一个人之所以最终能够当皇帝,是君权神授,是天命所在,是老天让你当的。所以天下的老百姓都得承认你是合法的,反过来说,其他的人不能再这样做了,你再这样做老天不支持你。所以,董仲舒提出来这个新王改制,实际上是在强调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力是老天给的,是天意,所以他做天子大家得服从,别的人不具备这个天意,你就不能再折腾,你再折腾的话就是造反,你就不可能再当皇帝。所以董仲舒新王改制这个说法一提出来,你想想汉武帝能不高兴吗?

汉武帝没有这个理论水准,他不能论证西汉王朝的合法性,但是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了西汉王朝的建立是合法的,刘邦当皇帝是天意,是天命,是神授的权力。这个当然对汉武帝来说是极为感兴趣的,但是汉武帝他没有看到董仲舒的这个说法中间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董仲舒这个君权神授他这个命题中间,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承认君权;第二,是限制君权,他还有限制君权的一面,也就是说,你当了皇帝是上天给你的,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当了皇帝以后你像秦始皇一样胡作非为,那么上天就会警告你。如果你再不改,那么上天就不再支持你了。所以,董仲舒后来他就用一些你比如说地震啊,日食啊,出现这样一些现象的时候,他就用这些现象来告诫皇帝,说这是上天对皇帝的警告。一旦出现这些现象,你要反省自己。当然这个时候,董仲舒提天人三策的时候还没有把这一点发挥出来。所以他这一点,为汉王朝寻找合法性的这一点深得汉武帝的信任。这是董仲舒得到汉武帝信任的第一点。

画外音: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西汉王朝的合法性问题,这对于任何一个帝国来说,这都是首要的问题,汉武帝自然对董仲舒欣赏有加,但是刚刚君临天下的汉武帝面对的还不仅仅是这些问题,一心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还在思考什么?董仲舒的哪些想法对汉武帝来说又正中下怀呢?

建元元年,汉武帝刚刚继位,一心想有所作为,就多次征集贤良以求治国之道,在这一过程中,董仲舒走进了汉武帝的视线,他的新王改制解决了西汉王朝的合法性问题,很得汉武帝的赏识。但是,刚刚君临天下的汉武帝面临的还不仅仅是这些问题,他还在思考什么呢?董仲舒的哪些想法会正中汉武帝的下怀呢?

董仲舒的这个博士是春秋学的博士,《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董仲舒的这个春秋学属于公羊派的春秋。因为春秋有三派,董仲舒属于公羊派的春秋,公羊派的春秋特别重视的就是大一统。这个一统,我们也可以叫做统一,所谓大一统就是把天下的统一看得非常大,看得非常重要,这就叫大一统。董仲舒这个公羊派的春秋特别强调天下的统一是最最重要的,而这一点的话呢又是非常迎合汉武帝的心理的。汉武帝是刚刚经过景帝朝七国之乱以后接下来的江山的,他接下来这个江山以后,仍然存在这个诸侯王割据的问题。汉武帝一生致力的就是要搞中央集权,而董仲舒恰恰给他提供了大一统这么一个理论,所以,汉武帝就可以在大一统的理论之下,公开地搞他那一套中央集权。所以,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信任的第二点就是他给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提供了一个理论的依据。

第三点,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就是建立太学。太学就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建立太帝,而且还提出来要把推举贤良作为一种制度,每两年要推选一次,推选天下的贤士,他把它制度化。兴太学、举贤良,这是董仲舒“天人三策”提出来的第三个重要观点。太学它的建立就是从武朝开始的,太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到隋代又成立了国子监,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又是管理这个最高学府的,一个太学,一个国子监,从武帝朝开始以后,一直延续到清朝废除科举制为止。所以这个太学为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再一个,就是推举贤良。推举贤良成了一个制度以后,它成了汉代的人才选拔,汉代的人才选拔是察举征辟,成了人才选拔的一个制度。因为大家知道,中国的人才选拔是经过了五个制度的轮换,最早的人才选拔是选贤举能,这是上古时期;后来发展就是世卿世禄,就是你们家做官世世代代要做;到了汉代,就改变做法了,要察举征辟,就是从天下的臣民中间来选拔贤良;到了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就把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再来选拔人才;到了隋朝实行科举制。中国的人才选拔经过五种制度,到了隋朝最终定型为科举制,科举制一实行就是一千三百年,一直到清代晚清废除科举。所以作为人才选拔来说,董仲舒是为汉代的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汉武帝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君主,他当了皇帝以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样网罗人才,而董仲舒给他提出来了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具体的做法,这也是董仲舒学得汉武帝信任和他喜爱的一个方面。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尊儒。我们现在一提到董仲舒,大家就会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这个话不是董仲舒说的。这句话出现得非常晚,董仲舒说了一句什么话呢?董仲舒的原话是说,他在“天人三策”中间提出来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原话意思是说,不是在六经的,不在孔子的著作范围之内的,这些书不要让它流传了,灾就是所谓的独尊儒术。董仲舒这个建议被汉武帝马上就采纳了,汉武帝这个做法跟秦始皇相反,秦始皇是焚书坑儒,不让人读书,汉武帝的做法是让你读书,但只准你读儒家的书,读一种书,读一类书。秦始皇他的做法后来历史证明是不行的,你不让人读书是不行的;汉武帝让人读一类书,这个做法后来看是成功的。当然汉武帝这个尊儒还不是纯儒,这个我们下面还会讲到。董仲舒就提出来一个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要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这些东西要把它断掉,这就是董仲舒的原话。到了班固为汉武帝写传的时候,班固在汉武帝传记的最后评价汉武帝的一生的时候,说了八个字“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这是班固的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这是班固提出来的。后来人们在班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就是董仲舒的第四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他提出来了尊儒的问题。

第五点,在“天人三策”中间得到汉武帝重视的还有一点,就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要进行改革。当然董仲舒没有用改革这个词,他用了一个词叫更化。董仲舒认为从汉朝建立以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所以发展不快,很大的原因是有很多东西需要改没有改,所以,董仲舒提出来一个更化说,就是要改革。我们上面讲了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策”中的五个方面,你想想他的五个方面,他这五个方面,大一统是解决了中央集权的问题,尊儒的问题,人才的培养跟选拔的问题,他还提出来了西汉政权的合法性的问题,他还提出来改革的问题。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提出来的五个问题,都是汉武帝做了皇帝以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董仲舒学得汉武帝的信任。

画外音: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五个方面解决了西汉王朝建立以来的五大问题,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其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正是这一点让人不解,西汉王朝建立以来一直奉行黄老之学,而董仲舒却大胆提出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与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格格不入,而汉武帝却积极采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王立群先生对此是如何看的呢?

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我们看法家。法家学说它有两个方面,第一,法家学说是封建独裁的皇帝最喜欢的,哪个当皇帝的人都喜欢法家那一套,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秦朝的灭亡又给后来的皇帝敲了一个警钟,如果你仅仅用法家学说去治国一定会导致亡国,秦朝就是个例子。所以后代的帝王一方面法家学说他是不丢的,因为法家讲权术,他是不丢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赤裸裸地只讲法家,他需要在法家外面披上一个很漂亮的外衣,一个很温和的外衣,而这个很漂亮跟温和的外衣选来选去谁最合适呢?就是董仲舒改造的这个新儒学是最合适的,所以儒学他之所以被汉武帝看重,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汉武帝你想想他在位五十四年,跟匈奴打仗打了三十九年,在长期的战争中间他实行的主要的是法家的这一套东西。但是,他又想规避打出法家旗号的这种政治风险,所以他需要漂亮的外衣,这个漂亮的外衣他找来找去,就董仲舒改造的这个儒家最合适。因为儒家讲大一统,儒家讲仁义,这些方面最适合他,所以这是他欣赏儒家很重要的一点。

再一个,汉武帝一生追求的就是一件事情,他五十四年当皇帝,汉武帝实际上做的就是一件事,中央集权。汉武帝一生就做这一件事,而且是高度的中央集权。这个中央集权其中包括了有一个方面,就是思想的统一,要用一种思想把天下的思想都统一起来。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间提出建议,说现在天下的老师,每一个老师都讲自己的一套,所以现在天下乱糟糟的,现在最好用一种思想来统一天下。所以,董仲舒提出的尊儒符合汉武帝想用一种思想来统一天下的这个总的原则,而这个用儒家来统一天下思想恰恰是汉武帝中央集权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央集权一个方面是政治上权力的高度集中,另一个方面,是思想文化方面的统一。而这个思想文化的统一,就是要用儒家思想来统一,这是他欣赏儒家的第二点。由于这两点,董仲舒尊儒的主张很快就被汉武帝选中了。汉武帝就看中了尊儒它的功利性,它的实用性。

画外音:史学家们曾经给汉武帝四个字的评价“雄才大略”,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正是看中了儒学能够实现他一生的政治理想,才积极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儒家思想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影响深远。那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汉武帝在百家之学中独尊儒术自然有他自己的理想,他想通过儒家思想实现他一生的政治抱负。从此,儒学就从民间思想变成了官方思想,影响中国二千多年。那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中国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开始的,可以说他这个影响是十分巨大,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看看它正面的影响,董仲舒提出来的尊儒的这个思想,从正面来看它对我们这个国家的稳定,对我们这个中华民族的统一,贡献是极其之大。我们这个国家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它始终没有出现大的分裂,我们这个民族,这么多民族能够凝聚成为一个整体,它和儒家思想长期地统一中国思想界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董仲舒在这一点上,对我们这个国家的统一,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尊儒的正面的第一个效果。

第二,尊儒还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董仲舒同时提出两条,一个是建太学,就是办学校,另一个方面就是尊儒,这样一来太学里边主要传授的是儒家的经典。这样从太学,当然后来在基层也办了一些乡学,从太学到基层的学校都读儒家的经典,这样就造就了一批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作为信仰的文人,这是个了不得的事情。董仲舒创意的建太学和他的尊儒结合到一块儿,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以儒家思想、儒家学说为价值观念的一个文人集团。这些文人通过读书走上官场,就是文官。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上有四种人,有四种力量:第一,文官;第二,武将;第三,外戚;第四,宦官。这四种力量从总的方面来看,哪一个朝代,哪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以儒家思想武装的为价值观念的文官掌权,这一个时代政治就比较清明,总体来看。如果是武将掌权,那就会出现藩镇割据,像唐代的中后期。如果是让宦官跟外戚这两股势力掌权,那这个王朝在宦官跟外戚掌权的时期那基本上是这个王朝最黑暗的一个时代。所以从中国古代历史上来看,中国政坛这四种力量:文官、武将、宦官、外戚,这四种力量中间,以儒家思想为价值观念这一批文人做官,是这个政坛最稳定、政治最清明的一个时代。因为这里面有一个道理,这些文人做官以后,他从小读的是儒家的经书,讲忠、讲孝、讲仁义,他有一个价值观念,这个有儒家价值观念的官员和没有儒家价值观念的官员是绝不相同的。这个有价值观念的这些文人他进入各级政府做了官员以后,他在判断是非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听从上面的指挥跟命令,他还有自己的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就是儒家的这一套价值观念。所以,尊儒以后,让儒家思想深入到文人的心中,这些文人后来步入政坛以后,他就有了一个(儒家)的价值观念。你通观中国整个的封建制度史,有价值观念的官员和没有价值观念的官员是绝不相同的,而这个东西恰恰是董仲舒提出来的。一方面他提出来办学校来培养文人,另一方面,他提出来尊儒,让学校都学生去读儒家的经典。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一大批以儒家思想为价值观念的文官集团,这个贡献非常之大。这是我们讲它正面的好的一面。

下面我们再说说它负面,这个儒家思想作为为阶级的统治思想也有它的负面影响,它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它的负面影响最大的就是它导致了文化专制,因为你儒家的地位提高了,其他诸子百家它的市场就缩小了。文化专制就限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所以到儒家思想它凝固化的时候,它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些负面影响我们也要提出来,我们看董仲舒他这个建议,他提倡的尊儒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所以我们这一讲讲董仲舒的这个董生献策,董仲舒是个很有贡献的人,汉武帝发现了这个人才,采纳他的学说,但是汉武帝并没有重用他,汉武帝把他派到他的哥哥江都王那个地方去做了国相。江都在哪儿呢?就是现在的江苏的扬州,董仲舒在对策完了以后被派到扬州去做江都国的国相,没有把他留在中央政府任职。作为汉武帝来说,他是要尊儒的,既然要尊儒他肯定在中央政府的人事安排上要体现他的意图,他没有安排董仲舒进这一个班子,他一定要考虑其他的人。那么汉武帝在中央政府的机构中间的人事安排上,怎么样来体现他的尊儒呢?请看下集《窦婴为相》。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