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家讲坛 隋唐考场风云(二十一)考场结怨
科场就是名利场,在科场之上,没有一个考官不标榜自己选才为公,选才至公的。但事实上呢,又往往存在着人情因素和利益纠葛。甚至在一些时候,主考官或者一些官员,一些高官的个人好恶会直接决定着考生的命运。
如果说两个人心胸都比较豁达,那么考生和主考官都能走向海阔天空。但是,如果一旦有一方心胸狭隘,那么完全有可能因为考场上的一些恩恩怨怨,造成今后生活工作的不愉快,乃至酿成工作之中或者生活之中的大狱、血案。在唐代科举史上,因为在考场上的利益纠葛而结怨者还真不在少数。在文献之中并不少见。
我们首先来讲第一个例子,来看看考生惹怒高官的后果会怎么样?
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考生们前来应试,渴望的是金榜题名,在考生和当朝官员,以及考生们之间,通常是不会有太大的恩恩怨怨,但是唐朝的科举考试中,偏偏就有这样这样的事。那么这些恩怨是非,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因为科场结怨引发矛盾的例子,在唐代还有很多。甚至有的考生因为屡考不中,对朝中的达官贵人怀恨在心,愤而投靠藩镇割据势力,策划了一场劫货杀人的血案,那么这个考生是谁?他最终又有怎样的命运呢?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隋唐考场风云》之《考场结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