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风雨张居正(十三)紫禁城里的意外

百家讲坛 风雨张居正(十三)紫禁城里的意外

       上一讲我们说到,张居正由于和小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发生了感情上的共识,所以获得了这位强势的母亲在政治上的全力支撑。按事理,小万历这时分年岁很小,他的事一切都得他妈说了算,更不必说他能决议的事儿了,所以获得了李太后的支撑,张居正就可以算是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摊开手脚去作他想做的一切事了。但我们说“伴君如伴虎”啊,更况且,严厉算起来,李太后那要算一只母大虫! 张居正跟李太后虽然有着一定水平的感情共识,但究竟宫禁威严,两个人也不是常能晤面的。这位李太后虽然不算垂帘听政,但究竟对政局的影响很大,她又是个敏感的女人,什么时分心情一动摇,如果张居正把不准节奏的话,他的变革履行起来也就不那么轻易了。

       所以张居正需求一个在小万历和李太后身边的人,能随时帮他掌握大内的意向。只要如许,张居正才干算是没有了后顾之忧,才干算是真正掌握了履行变革所需求的绝对权利。 现成就有这么一个人。谁呢?就是那位跟高拱斗得你死我活的司礼监大宦官冯保。有关张居正跟冯保的结盟,我们前面剖析过,在与高拱的奋斗中,自《明史》以来有关两个人互相勾搭的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是后人的主观臆断而已。但自高拱下台之后,跟着张居正接替高拱成为内阁首辅,他和冯保之间,在政治上逐步构成了一种好处共享的关系,这却是实有其事的。但对这种结合怎样看,这又是一个前史上比拟纷争的话题。

       那时以及后来,有很多自居清流的人以为,张居恰是自甘蜕化,竟然和一个宦官同恶相济;也有一些人以为张居正曲意奉承了冯保,虽然是为了政局的思索,但究竟丢了一个耿直文人所应有的时令;还有人以为张居正跟冯保的结合,就是狼狈为奸、互相应用。不管怎样看,在前史上,张居正与冯保的关系都是为人所诟病的。 我感觉这些看法之所以会如斯过火,会这么不客观、不镇定,都是由一个潜在的要素决议的:那就是冯保的宦官身份。

       中国文明在骨子里最看不起的就是宦官,虽然他们的身体也显示为残疾,但关于残疾人,我们大多都有同情之心,但唯独关于宦官,不管哪一个时代,哪一个阶级,对他们都是疾恶如仇、极端轻视的。不论冯保这人怎样样,张居正这么一个大政治家去和一个宦官结成政治联盟,这是传统知识分子无论若何也承受不了的事儿。 至于张居正与冯保的关系究竟如何,我们照样经过一件事来看一下那时的客观现实。这件事就是万历元年惊动一时的王大臣事情。这个事情的主人公叫王大臣。虽然名叫大臣,您可别认为他真是什么朝廷大臣。中国的前人取名字有时是很奇异的,你比方荆轲刺秦王的时分用的那把匕首叫徐夫人匕首,是那时有名的铸剑巨匠徐夫人打造的。您别认为这徐夫人是个女的,他其实是个男的,他就姓徐名夫人,跟这位王大臣一样,这名字取的,纯属是脑子急转弯儿。

       这个王大臣非但不是大臣,连个小喽罗都不是,他只是一个小兵卒,而且照样个逃兵。他从蓟辽火线逃跑回了京城,不晓得怎样稀里模糊地就闲逛到了紫禁城。他大约是来旅行的,所以神志很轻松,样子很往常,后果护卫的禁军还认为他只是个随意的下人,竟然给他浑浑噩噩地进了紫禁城的甬道。这个奥秘的王大臣终究要干什么?他究竟是不是一个预备刺杀皇帝的刺客?在昔时的紫禁城里终究发作了什么?大明名臣系列风雨张居正(十三)紫禁城里的不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公元1573年正是大明王朝万历小皇帝登基的第一个年头,张居正一手规划的万历新政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之中,但是一件发生在紫禁城的意外事件却打破了这平静的一切。这一年正月的一个清晨,大雾中的紫禁城显得神秘而庄严,但就在此时,一个怀揣着尖刀的黑影居然大摇大摆的走进了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宫门,径直向紫禁城的深处走去。那么,这个怀揣着尖刀的身影究竟是什么人?他究竟要干什么?他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就进入了宫廷禁地?谁是这一起紫禁城神秘事件的幕后指使?而这所有的一切又与当朝首辅大臣张居正有着怎样的一种特殊关系?在当年大明王朝真实的历史上,这一起宫廷意外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上一讲我们说到,张居正和这个李太后,美丽的李太后、年轻的李太后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下张居正就等到了这位强势的女人在政治上的大力支持。我们说小万历这时候年龄很小,他自己的事儿还得他妈说了算,更别说他能决定的事儿了。所以有了李太后的支持,张居正可以说是在推行万历新政上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但是我们知道有一句俗话叫“伴君如伴虎”,况且严格说起来,因为小万历这时候很小,实际上的那个“君”还是一只“母老虎”。明代的宫禁非常森严,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也不是经常能够见面的,况且李太后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女性,这个要是什么时候情绪上有个波动,张居正把不住这个节拍的话,对于他推行万历新政那也就是有隐忧的。所以张居正特别需要一个能在这个小万历和李太后身边的人,随时给他沟通,反映一些大内的动向,这样的话他才算真正没有后顾之忧。现成就有这么个人。谁呢?就是那位跟高拱斗得你死我活的司礼监大太监冯保。有关张居正跟冯保的结盟,我们前面分析过,在冯保和高拱的斗争中,自《明史》以来有关两个人相互勾结的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过是后人的主观臆断而已。但张居正在主政之后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和冯保达成了某种利益上的结盟关系,这个倒是实有其事的。但关于张居正和冯保结盟的事实,客观事实到底是怎么样,我们还是来通过一件事,更能看得清楚一些。这件事就是万历元年特别有名的王大臣事件。这个事件的主人公叫王大臣,虽然名叫大臣,您可别以为他真是什么朝廷大臣。中国的古人取名字有时是很奇怪的,你比如荆轲刺秦王的时候用的那把匕首叫徐夫人匕首,是当时著名的铸剑大师徐夫人打造的。这个您别以为这徐夫人是个女的,他其实是个男的,他就姓徐名夫人,中国古代的男人还多是叫这个“夫人”。 这名字取的跟这位王大臣一样,基本上属于脑筋急转弯。这个王大臣非但不是大臣,连个小头目都不是,他就是一个逃兵。他从蓟辽前线逃跑回了京城,不知道怎么稀里糊涂地就晃荡到了紫禁城。他大概是来旅游的,所以神态很轻松,样子很平常,结果守卫的禁军还以为他只是个随便的下人,居然给他糊里糊涂地进了紫禁城的甬道。这个王大臣优哉游哉地在紫禁城的甬道里头在这晃悠着,迎面看来了一大拨人,这拨人中间是个小孩,岁数不大,但是趾高气扬的,所有人都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这个小孩。看到这么多人,光鲜亮丽地拥过来,王大臣那个逃兵没见过世面,当时就很害怕,赶快贴墙根那儿站着,说这拨人在他身边过去的时候,那个小孩拿眼睛扫了他两眼,这两眼把王大臣看得,心里直发毛,心想我赶快过去得了。所以他突然撒丫子就往前跑,小孩看了很奇怪啊,就冲他喊了一嗓子,你跑什么跑啊你?结果王大臣听别人喊他,更害怕了,脚也不敢停闷头往前跑,这个小孩一看火了,我叫都不回答啊,这太不得了。大喊一声,给我逮住他,身边蹭蹭蹭窜出几个人,赶上来几脚就把王大臣给踹倒。王大臣疼得直嚷嚷,没用啊,几只脚把他踩得结结实实的。这个小孩和这拨人就走过来了,他身边还有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上去一步,指着地上的王大臣说,什么人,给我搜。上来几个人就开始扒王大臣的衣服,王大臣是个逃兵啊,他那个衣服里头腰里头别着把短刀,这一扒衣服这短刀“咣”一下就掉在地上了,说这小孩一看这把刀当时脸就白了,吓得直往后闪,还不只是他脸吓白了,他旁边那个年纪大的脸吓得煞白,大喊一声,保护皇上,结果几个人一下子把小孩往中间一围。事实上,也没有什么需要保护的,因为这个甬道上就他们这拨人,还有一个王大臣,王大臣给踩得结结实实的,像粽子一样一动也不能动。有什么危险啊。那为什么这帮人这么紧张呢?原来这个小孩就是刚登基不久的小万历,而他身边那个长者,就是小万历的大伴儿司礼监大太监冯保。这个万历刚登基不久,刚经过高拱和冯保这两个闹腾不久,他虽然年纪小,也知道自己皇帝的位子没坐稳,所以这时候突然看到把短刀当然紧张啦,冯保就更紧张了,他司礼监掌印太监,整个大内都是他的主管这是他的地盘他的地盘他做主,这时候突然看到一个莫名其妙带刀的人,所以说他当然很紧张了。但是说这个小万历还是很个性的,看看也没有什么危险,分开保护他的人,上前一步,拿这个小脚丫子狠狠踹了王大臣的头踹了两下,说,你这个臭贼,好大的。转过头跟冯保说,大伴儿,给我好好收拾他。冯保听了这话,赶快使了个眼色,旁边上来几个人,就把这个王大臣押到冯保主管的东厂去了。


在即将开始的对王大臣的审讯中,冯保究竟会从这个王大臣的嘴里问到什么?这个王大臣怀里揣着尖刀居然混到紫禁城,难道就只是误打误撞、鬼使神差吗?而这一件天大的意外事件又与张居正有着怎样的关系?

那么这个朝廷里头谁最先知道王大臣的事儿呢?张居正。张居正上台之后很注意处理和冯保的关系,我想他一是吸取了高拱的经验,认识到冯保还是有很大的政治潜能的;二也是为了和大内之间,和李太后之间沟通的必要。所以他很注意处理和冯保之间的关系,不仅自己和冯保交好,还让自己手下的管家和冯保最得力的手下徐爵结拜为兄弟。这下两方面内外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就更方便了。游七已经从徐爵那里知道了王大臣的事,也已经汇报给张居正。张居正开始也没怎么回事儿。可紧接着徐爵那边就传信过来了,说冯公公、东厂那边已经审出来了,这个王大臣是蓟辽总兵戚继光手下的逃兵。张居正一听这话心里吓了一跳,心想这冯保你是要干什么?一个逃兵你处理一下,一个偶然事件不就得了吗,刨根究底的问,这一拔萝卜带出泥啊!你说我张居正刚刚主政,现在我最需要的是什么?政治稳定压倒一切!你别给我横生事端,况且我们这个关系还这么好,对不对?而且你看看你,拔出萝卜带出泥,带的这个泥是谁啊?居然是戚继光!从冯保初审王大臣带出戚继光来,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么几点,

第一,这个冯保喜欢挑事。也不怪张居正恼火,事实上这个时候,万历初年,刚刚经过高拱和冯保之争,政治局势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张居正马上又要推行万历新政,最重要的是政治局势上的稳定。你冯保既然想和张居正结盟以稳固自己的地位,那就不要横生事端。况且说起来,放王大臣进紫禁城你冯保也有责任,能不惹事就不要惹事,结果你刨根究底的问,带出来的这个结果还是戚继光。第二,说明冯保政治眼光不远。你看他初审王大臣审出什么结果?说这是戚继光手下的逃兵!那不就暗含了一种可能说是戚继光派人来刺杀小皇上的吗?戚继光是什么人啊?他一是抗倭英雄,二是镇守北部边防的大帅,三就更关键了,他是张居正最亲密的心腹。你这个事儿牵出戚继光来,天下人怎么议论,朝廷上下怎么议论?张居正怎么能脱得了干系呢,对不对。所以张居正一听这个结果立马就火了。这是动到他的根本利益了。你冯保和张居正结盟连这个都想不到,说明政治眼光不远啊!第三,说明冯保确实有实力可以搅动政局。他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只要他想,他一定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不是什么好的影响。所以张居正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马就去找冯保,当面保证,这个事情绝对不会和戚继光有什么联系。冯保只是政治目光不远,但他并不傻,他一听就知道自己捅娄子了。可能这个王大臣确实是戚继光手下的逃兵,但这个事有刺杀皇上的可能,你不能乱说。所以冯保连忙向张居正保证,先生你放心,我这个结果还没有上报出去,消息也没放出去,我心里有数。张居正这么一听就嘱咐他,不要借这个事情生造是非。看冯保答应了,也放心的走了。张居正这边要推行万历新政,千头万绪的工作要处理,所以很快就把这事儿给忘了。哪知道才过了两天,只见游七急急匆匆地跑进屋子里头,大喊,老爷啊,大事不好!张居正听了这话眉头一皱,心想我这万历新政各方面都准备就绪,哪一环又出错了?眉头一皱,抬起头来看着游七说,什么事儿啊,不要惊慌。游七紧接着说,老爷啊,您知道吗,那个冯公公已经把王大臣的案子结案给上报了,报给皇上了。张居正一听这话,心里话,这工作我早做过了,肯定跟戚继光没关。所以就很放心,这事儿啊,怎么大事不好啊?游七一看张居正不着急,自己就更着急了,说,老爷您不知道这个冯公公报的这个幕后主谋是谁吧?张居正一听这话眉毛就竖起来了。这上次我都跟他说好了,没什么幕后主谋,就是个偶然事件。游七手一搓,说,就这个问题啊,这个冯公公他报这个王大臣案的幕后主谋是,这个游七苦着个脸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他是高阁老。张居正一听这话,“啪”的一拍桌子就站起来了。果然如游七所言,大事不好。为什么呢?因为高拱下台,当时很多人都议论是张居正和冯保勾结起来,内外勾结陷害了高拱。我们辨析过,虽然张居正自己抱着清者自清的态度,但是背后还是有不少人在议论。这个事情本身影响就很大。恶劣的影响渐渐消靡于无形的时候,这时候如果说冯保把这个陷害高拱的冤案做成了,借王大臣的事情,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脱不了干系啊,对不对?这样的话,天下人怎么看待张居正,朝廷上下怎么看待张居正?他马上要推行的万历新政怎可施行么实行下去呢?所以张居正一听这话就急了。这个厉害关系连游七都看得出来,更不要说张居正。所以张居正马上吩咐,备轿。他要到大内去见李太后,参见李太后和皇上。

既然大太监冯保因为个人恩怨一心要通过这个王大臣事件,栽赃已经被革职回家的前任首辅大臣高拱,而且案件审理经过已经上报万历皇帝和李太后。张居正这样赶去翻案难道不怕得罪冯保吗?难道不怕把自己也牵连进去吗?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呢?

张居正到了紫禁城,经人通报来到乾清殿,进来一看,李太后正在那儿抹眼泪,小万历站在李太后旁边,扯着妈妈的袖子在劝妈妈。李太后一边哭一边在抱怨,说姓高的怎么这么狠心,先皇待你多好,先皇一走你就欺负我们孤儿寡母,现在人走都走了还不放过我们。冯保站在一边,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张居正一看就知道冯保挑拨离间的功夫是下足了,所以他也不看冯保,上前给李太后参拜。李太后一看张居正来了,立马不哭了,有主心骨了嘛,就说先生知道了吧,你说这事儿该怎么办?姓高的也太不象话了。李太后和小万历都瞅着张居正。冯保也眼巴巴地瞅着张居正,心里话说,你让我不要牵连戚继光,我就按你的意思办了,现在你也总该按我的意思办吧,所以他不停地在哪儿给张居正使眼色。张居正根本不搭理他,对李太后说,太后息怒,我听说这个王大臣初供戚继光主使,现在又供高拱主使,前言不搭后语、朝三暮四,所以所言不足为信。李太后听了这话转头就看冯保,有这回事儿吗?李太后多精明,冯保也不敢说没有啊,所以只得说,确实如张阁老所言。你看张居正多聪明,我们说戚继光是他的心腹,按道理他怎么也不能牵出这事跟戚继光还有联系。冯保死也想不到张居正会这么说。但是张居正突然这么说了,就显得他秉公而断,不藏私心,而且这样一说也就显得王大臣这个供言不足为信。看来李太后是比较听张居正的话,然后就问,先生你看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张居正也不敢贸然说这个事后就没有幕后主谋,这责任也很大,所以他就想了一个比较聪明的办法,比较公事公办的办法。他跟李太后说,现在这个事儿已经闹得朝廷上下沸沸扬扬、人尽皆知了,所以这个事情影响很大,处理不好的话会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所以张居正建议,由东厂,冯公公领导的东厂和大理寺、刑部、都察院这些三法司三堂会审,这样审出来的结果既能够水落石出又能够服人,大家当然就没什么话可说了。李太后当然听张居正的,当然就按张居正的想法办;冯保也没什么想法,因为这个张居正的建议也让他的东厂参加审理,他还是主审官。冯保当时也没什么好说的,心里想,反正我是主审官,到时候还是要把这个高拱整死。想一想,高拱气势汹汹地要赶走他不过还是两三个月前的事,所以冯保心中的恨意难平。张居正从宫里回来之后就着手处理这件事。先找了两三个资格非常老人又稳重的王侯,让他们作为钦差大臣参加审理王大臣的案件。为什么呢?这样的话可以来制衡冯保。这个工作正在安排的时候,家人通报,说有两位大臣来看。谁呢?一个是吏部尚书杨博,一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吏部是六部里头的最高长官,行政系统的最高长官。内阁虽然权力很大,但名分上它只是个秘书处。行政系统最高长官一个是吏部尚书,然后都察院,就是监察系统的左都御史,就是监察系统的最高长官。行政系统和监察系统的两个最高长官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张居正上台之后请他们俩来稳定局势的,所以对这两位大臣,杨博和葛守礼,是非常敬重的。现在听说这两位来找自己赶快迎进来,厅堂入座。这二位一坐下来,开始还拐弯抹角的说,后来就直来直去的说,上来就说起了王大臣这个案子。原来王大臣这个案子,冯保要接王大臣案陷害高拱,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了。这二位就是翻来覆去说什么呢?就说你张居正现在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得饶人处且饶人,你现在是我们这些所有官员的领袖,你怎么能和冯保结合起来、和一个宦官结合起来去陷害原来的高阁老呢,千万不能做这样的事!两个人喋喋不休地说,张居正一声都没有吭,但是脸上是越来越沉了,沉得像一潭秋水。《明史》上反复地说张居正性格是“沉毅渊重”,就是说他的性格是非常沉稳的。别人说话的时候他一般是很深沉地在旁边听,轻易不打断别人。这时候听的这两位自己素来敬重的老臣都以为自己要和冯保结合起来陷害高拱,更不用说朝廷上下其他的人怎么议论了。这两位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说了半天才突然发现张居正一句话都没搭话,两个人一下愣住都不敢说了。只见张居正沉默了半晌,突然爆发了。张居正猛地站了起来,袍袖一拂。因为很激动,袖子碰到桌边的茶杯,茶杯掉到地上“嘭”的一下就摔碎了,结果张居正一点感觉都没有。只见他眼含热泪,满脸激愤地说,居正一心报国,只知鞠躬尽瘁,惟愿死而后已。不料一片苦心连我素来敬重的二位大人都不能体谅!罢了,罢了!张居正仰天一叹,袍袖一抖,“送客”,转身进了内堂,只把杨博和葛守礼面面相觑晾在了当场。生气归生气,工作还得照做。不论别人怎么埋怨你,怎么非议你,但在张居正这个位置上他该做的事还得闷头去做。所以他又去找冯保,跟冯保谈。但是怎么谈都没用,冯保坚决要借这个案子陷害高拱。王大臣临上堂之前,冯保还派手下到牢里面和王大臣串供,让他一口咬定是高拱主使他来刺杀小皇帝的。张居正后来实在没办法,又不能跟冯保闹翻,但他也不能让冯保把这个冤案做成。这个冤案做成了,他张居正在天下人面前,这个屎盆子就扣牢了。他个人的名誉是次要的,问题是他马上要开始的万历新政可怎么办呢?所以这时候就体现出张居正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的工作风范来了。后来没办法,他就想了一个很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你冯保不是让手下的人到牢里跟王大臣串供吗?我也有人啊。张居正派他的心腹到牢里,在上堂之前招待了王大臣一桌酒饭,有好吃好喝的。王大臣还以为是冯保提供的,他当然吃得很高兴。然后灌了一杯什么酒呢?给他灌了一杯生漆酒。这个生漆酒相当于是哑药。结果喝完了之后,隔了几分钟开始发作了。王大臣到了堂上之后,本来是要照冯保的供词指认高拱的,结果依依呀呀地说不出来了。这边呢,张居正已经安排好了主审官设计好了问答程序,上来之后就问。不是说不出话来吗,说不出话来就相当于默认,很短的时间就把这个案子给处理掉了。冯保坐在旁边非常恼火但也没有办法。知道是张居正干的,但他也不能跟张居正闹翻,他毕竟要靠张居正这棵大树来乘凉。所以这个事最后就按一个偶尔事件结案了。

发生在紫禁城的这一次意外事件,因为张居正的智慧才让冯保的栽赃陷害没有得逞,此时此刻已经被革职回家,远在千里之外的高拱听到张居正救了他一命的消息之后,究竟会有一番怎样的感谢呢?

可惜啊,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高拱,不知道他全家老小的性命,几乎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在别人的手掌心里,已经转了好几个弯了,可是据说,说这个高拱后来知道这件事之后,对张居正丝毫没有感谢,只是认为张居正是在作秀。这个就叫孤独者的落寞。对于张居正这样一个孤独者,他所做的事,当时没有多数人能理解;那个时代也不能理解他;甚至就是之后数百年的历史,我觉得也未必能够完全地能理解他。但是我们说,没有这份面对孤独的勇气又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呢,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伟大的变法者呢?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是真正的孤独者。所以张居正清者自清,其实他所关注的重点根本不是什么王大臣事件,他也不在乎世人信口雌黄的议论,他关注的是他的改革大计,是他的万历新政。通过这个王大臣的事件,张居正觉得他对冯保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层,站在改革的出发点上,对冯保的认识一定要清楚、要准确。第一个,就是冯保有实力可以影响政局,而且他的政治权力非常大,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因为宦官之祸向来就是明代最大的问题所在,所以张居正如果对这一派政治力量控制不住的话,不要说别的,就是对于他这个万历新政一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张居正控制得好,也就是说他和冯保这一派政治力量如果能结盟的话,那就是合则两利,对万历新政的推行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如果控制得不好,也就是和冯保斗起来的话,那就是分则两败,对万历新政那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通过这个王大臣事件,张居正认识这一点之后,所以他定下一个此后的斗争方略,拉拢冯保。

大太监冯保的确对于当时的大明王朝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前面也说到,明朝的官员们一直对太监有一种鄙视,更何况张居正在刚才的王大臣事件中得罪过冯保。他究竟又是如何为了改革大计而拉拢冯保的呢?

拉拢冯保并不是说可以任意他胡作非为,要拉打结合,才是处理冯保这一派政治力量的关键所在。我们前面说了,通过这个王大臣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冯保这个人的政治眼光也高不到哪里去。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明史》里头记载,有一次冯保代替皇家区郊外祭陵,“传呼直入,北面拈香”。居然“传呼直入,北面拈香”,是说什么呢?走皇帝走的路,行皇帝才能行的礼仪。所以当时就有很多人弹劾冯保。你看他,老在这种小事上耀武扬威地出纰漏,说明他的政治眼光高不到哪里去,他政治野心也大不到哪里去。张居正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像王大臣事件这种牵扯到朝政的事件上,他要坚决打击冯保的嚣张气焰,但是平常呢,他要捧着他、劝着他。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在张居正死后,整理张居正文集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张居正平常写给冯保的信。然后张居正的儿子就说,今观其于豫藏文,惓惓勉以令名,固非阿私贿结者。这话是说什么?说他发现他父亲平常很注意劝导冯保要做一个好人。太监里头也不乏名传千古的人物。连太史公司马迁受了宫刑之后,出狱之后,也做到了中书令。这个中书令在汉武帝的时期那可就相当于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这个位置。所以连太史公都能做到,你冯保为什么不可以?你冯保这么有才,他经常这么劝他。冯保确实有才。冯保是明代宦官里头鼎鼎有名的书法家,还是音乐家。说你这么有才,不就是生理上稍微有点残疾吗,是个人就要留点一个好名声,留点正气在人间。因为张居正平常这么捧着冯保,所以冯保确实在整个万历新政这十年里,他确实还是像张居正说的那样,没有干什么太大的坏事,对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也是很支持。这样再加上李太后的全力支持,张居正、李太后、冯保,就被称为万历初年的“政权铁三角”,构成了一个铁三角。我们要知道三角形在几何图形里那可是最稳固的。你看墙上钉个奖状,一个钉子就行了,和底下两个角,三角形。所以张居正虽然和一个太监结盟了,但对于这一点,他后来回忆说,他一直认为是很值得的。在他晚年他认为是很值得。他曾经多次回忆说,仆虽不肖,而入养君德。出理庶务,咸独秉虚公以运之,中贵人无敢有一毫阻挠。这个“中贵人”就是指宦官,就是指以冯保为首的宦官、太监系统。就是说,我主理国政的时候和宦官之间没什么矛盾。有人说我勾结宦官,但是我可以坦坦荡荡的说,明代积弊日久的宦官之祸在我主政国政的时间没有发生过,更不要说是阻挠了!所以张居正对于他和冯保的这个结合,临死前拍着胸脯说,我认为是值得的,苟利国家生死以!所以张居正既得到了冯保的支持,又得到了李太后的支持。精心的布局了这个铁三角的结构形成之后,万历初年的政治大局很快稳定下来,这才真正为他推行万历新政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保障。但是我们说,虽然这个铁三角的布局很稳固,但是具体到改革工作,改革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工作是要一步一步做的,要推行万历新政,张居正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官僚问题,上面的解决了,下面怎么办?或者说,就是人事的问题。而我们都知道,人很简单的,事情也很简单的,但“人事”就不简单了。面临这个千古以来的难题,张居正又会怎么开刀呢?
2009-10-19 19:01
公元1573年正是大明王朝万历小皇帝登基的第一个年头,张居正一手规划的万历新政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之中,但是一件发生在紫禁城的意外事件却打破了这平静的一切。这一年正月的一个清晨,大雾中的紫禁城显得神秘而庄严,但就在此时,一个怀揣着尖刀的黑影居然大摇大摆的走进了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宫门,径直向紫禁城的深处走去。那么,这个怀揣着尖刀的身影究竟是什么人?他究竟要干什么?他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就进入了宫廷禁地?谁是这一起紫禁城神秘事件的幕后指使?而这所有的一切又与当朝首辅大臣张居正有着怎样的一种特殊关系?在当年大明王朝真实的历史上,这一起宫廷意外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上一讲我们说到,张居正和这个李太后,美丽的李太后、年轻的李太后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下张居正就等到了这位强势的女人在政治上的大力支持。我们说小万历这时候年龄很小,他自己的事儿还得他妈说了算,更别说他能决定的事儿了。所以有了李太后的支持,张居正可以说是在推行万历新政上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但是我们知道有一句俗话叫“伴君如伴虎”,况且严格说起来,因为小万历这时候很小,实际上的那个“君”还是一只“母老虎”。明代的宫禁非常森严,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也不是经常能够见面的,况且李太后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女性,这个要是什么时候情绪上有个波动,张居正把不住这个节拍的话,对于他推行万历新政那也就是有隐忧的。所以张居正特别需要一个能在这个小万历和李太后身边的人,随时给他沟通,反映一些大内的动向,这样的话他才算真正没有后顾之忧。现成就有这么个人。谁呢?就是那位跟高拱斗得你死我活的司礼监大太监冯保。有关张居正跟冯保的结盟,我们前面分析过,在冯保和高拱的斗争中,自《明史》以来有关两个人相互勾结的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过是后人的主观臆断而已。但张居正在主政之后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和冯保达成了某种利益上的结盟关系,这个倒是实有其事的。但关于张居正和冯保结盟的事实,客观事实到底是怎么样,我们还是来通过一件事,更能看得清楚一些。这件事就是万历元年特别有名的王大臣事件。这个事件的主人公叫王大臣,虽然名叫大臣,您可别以为他真是什么朝廷大臣。中国的古人取名字有时是很奇怪的,你比如荆轲刺秦王的时候用的那把匕首叫徐夫人匕首,是当时著名的铸剑大师徐夫人打造的。这个您别以为这徐夫人是个女的,他其实是个男的,他就姓徐名夫人,中国古代的男人还多是叫这个“夫人”。 这名字取的跟这位王大臣一样,基本上属于脑筋急转弯。这个王大臣非但不是大臣,连个小头目都不是,他就是一个逃兵。他从蓟辽前线逃跑回了京城,不知道怎么稀里糊涂地就晃荡到了紫禁城。他大概是来旅游的,所以神态很轻松,样子很平常,结果守卫的禁军还以为他只是个随便的下人,居然给他糊里糊涂地进了紫禁城的甬道。这个王大臣优哉游哉地在紫禁城的甬道里头在这晃悠着,迎面看来了一大拨人,这拨人中间是个小孩,岁数不大,但是趾高气扬的,所有人都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这个小孩。看到这么多人,光鲜亮丽地拥过来,王大臣那个逃兵没见过世面,当时就很害怕,赶快贴墙根那儿站着,说这拨人在他身边过去的时候,那个小孩拿眼睛扫了他两眼,这两眼把王大臣看得,心里直发毛,心想我赶快过去得了。所以他突然撒丫子就往前跑,小孩看了很奇怪啊,就冲他喊了一嗓子,你跑什么跑啊你?结果王大臣听别人喊他,更害怕了,脚也不敢停闷头往前跑,这个小孩一看火了,我叫都不回答啊,这太不得了。大喊一声,给我逮住他,身边蹭蹭蹭窜出几个人,赶上来几脚就把王大臣给踹倒。王大臣疼得直嚷嚷,没用啊,几只脚把他踩得结结实实的。这个小孩和这拨人就走过来了,他身边还有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上去一步,指着地上的王大臣说,什么人,给我搜。上来几个人就开始扒王大臣的衣服,王大臣是个逃兵啊,他那个衣服里头腰里头别着把短刀,这一扒衣服这短刀“咣”一下就掉在地上了,说这小孩一看这把刀当时脸就白了,吓得直往后闪,还不只是他脸吓白了,他旁边那个年纪大的脸吓得煞白,大喊一声,保护皇上,结果几个人一下子把小孩往中间一围。事实上,也没有什么需要保护的,因为这个甬道上就他们这拨人,还有一个王大臣,王大臣给踩得结结实实的,像粽子一样一动也不能动。有什么危险啊。那为什么这帮人这么紧张呢?原来这个小孩就是刚登基不久的小万历,而他身边那个长者,就是小万历的大伴儿司礼监大太监冯保。这个万历刚登基不久,刚经过高拱和冯保这两个闹腾不久,他虽然年纪小,也知道自己皇帝的位子没坐稳,所以这时候突然看到把短刀当然紧张啦,冯保就更紧张了,他司礼监掌印太监,整个大内都是他的主管这是他的地盘他的地盘他做主,这时候突然看到一个莫名其妙带刀的人,所以说他当然很紧张了。但是说这个小万历还是很个性的,看看也没有什么危险,分开保护他的人,上前一步,拿这个小脚丫子狠狠踹了王大臣的头踹了两下,说,你这个臭贼,好大的。转过头跟冯保说,大伴儿,给我好好收拾他。冯保听了这话,赶快使了个眼色,旁边上来几个人,就把这个王大臣押到冯保主管的东厂去了。


在即将开始的对王大臣的审讯中,冯保究竟会从这个王大臣的嘴里问到什么?这个王大臣怀里揣着尖刀居然混到紫禁城,难道就只是误打误撞、鬼使神差吗?而这一件天大的意外事件又与张居正有着怎样的关系?

那么这个朝廷里头谁最先知道王大臣的事儿呢?张居正。张居正上台之后很注意处理和冯保的关系,我想他一是吸取了高拱的经验,认识到冯保还是有很大的政治潜能的;二也是为了和大内之间,和李太后之间沟通的必要。所以他很注意处理和冯保之间的关系,不仅自己和冯保交好,还让自己手下的管家和冯保最得力的手下徐爵结拜为兄弟。这下两方面内外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就更方便了。游七已经从徐爵那里知道了王大臣的事,也已经汇报给张居正。张居正开始也没怎么回事儿。可紧接着徐爵那边就传信过来了,说冯公公、东厂那边已经审出来了,这个王大臣是蓟辽总兵戚继光手下的逃兵。张居正一听这话心里吓了一跳,心想这冯保你是要干什么?一个逃兵你处理一下,一个偶然事件不就得了吗,刨根究底的问,这一拔萝卜带出泥啊!你说我张居正刚刚主政,现在我最需要的是什么?政治稳定压倒一切!你别给我横生事端,况且我们这个关系还这么好,对不对?而且你看看你,拔出萝卜带出泥,带的这个泥是谁啊?居然是戚继光!从冯保初审王大臣带出戚继光来,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么几点,

第一,这个冯保喜欢挑事。也不怪张居正恼火,事实上这个时候,万历初年,刚刚经过高拱和冯保之争,政治局势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张居正马上又要推行万历新政,最重要的是政治局势上的稳定。你冯保既然想和张居正结盟以稳固自己的地位,那就不要横生事端。况且说起来,放王大臣进紫禁城你冯保也有责任,能不惹事就不要惹事,结果你刨根究底的问,带出来的这个结果还是戚继光。第二,说明冯保政治眼光不远。你看他初审王大臣审出什么结果?说这是戚继光手下的逃兵!那不就暗含了一种可能说是戚继光派人来刺杀小皇上的吗?戚继光是什么人啊?他一是抗倭英雄,二是镇守北部边防的大帅,三就更关键了,他是张居正最亲密的心腹。你这个事儿牵出戚继光来,天下人怎么议论,朝廷上下怎么议论?张居正怎么能脱得了干系呢,对不对。所以张居正一听这个结果立马就火了。这是动到他的根本利益了。你冯保和张居正结盟连这个都想不到,说明政治眼光不远啊!第三,说明冯保确实有实力可以搅动政局。他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只要他想,他一定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不是什么好的影响。所以张居正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马就去找冯保,当面保证,这个事情绝对不会和戚继光有什么联系。冯保只是政治目光不远,但他并不傻,他一听就知道自己捅娄子了。可能这个王大臣确实是戚继光手下的逃兵,但这个事有刺杀皇上的可能,你不能乱说。所以冯保连忙向张居正保证,先生你放心,我这个结果还没有上报出去,消息也没放出去,我心里有数。张居正这么一听就嘱咐他,不要借这个事情生造是非。看冯保答应了,也放心的走了。张居正这边要推行万历新政,千头万绪的工作要处理,所以很快就把这事儿给忘了。哪知道才过了两天,只见游七急急匆匆地跑进屋子里头,大喊,老爷啊,大事不好!张居正听了这话眉头一皱,心想我这万历新政各方面都准备就绪,哪一环又出错了?眉头一皱,抬起头来看着游七说,什么事儿啊,不要惊慌。游七紧接着说,老爷啊,您知道吗,那个冯公公已经把王大臣的案子结案给上报了,报给皇上了。张居正一听这话,心里话,这工作我早做过了,肯定跟戚继光没关。所以就很放心,这事儿啊,怎么大事不好啊?游七一看张居正不着急,自己就更着急了,说,老爷您不知道这个冯公公报的这个幕后主谋是谁吧?张居正一听这话眉毛就竖起来了。这上次我都跟他说好了,没什么幕后主谋,就是个偶然事件。游七手一搓,说,就这个问题啊,这个冯公公他报这个王大臣案的幕后主谋是,这个游七苦着个脸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他是高阁老。张居正一听这话,“啪”的一拍桌子就站起来了。果然如游七所言,大事不好。为什么呢?因为高拱下台,当时很多人都议论是张居正和冯保勾结起来,内外勾结陷害了高拱。我们辨析过,虽然张居正自己抱着清者自清的态度,但是背后还是有不少人在议论。这个事情本身影响就很大。恶劣的影响渐渐消靡于无形的时候,这时候如果说冯保把这个陷害高拱的冤案做成了,借王大臣的事情,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脱不了干系啊,对不对?这样的话,天下人怎么看待张居正,朝廷上下怎么看待张居正?他马上要推行的万历新政怎可施行么实行下去呢?所以张居正一听这话就急了。这个厉害关系连游七都看得出来,更不要说张居正。所以张居正马上吩咐,备轿。他要到大内去见李太后,参见李太后和皇上。

既然大太监冯保因为个人恩怨一心要通过这个王大臣事件,栽赃已经被革职回家的前任首辅大臣高拱,而且案件审理经过已经上报万历皇帝和李太后。张居正这样赶去翻案难道不怕得罪冯保吗?难道不怕把自己也牵连进去吗?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呢?

张居正到了紫禁城,经人通报来到乾清殿,进来一看,李太后正在那儿抹眼泪,小万历站在李太后旁边,扯着妈妈的袖子在劝妈妈。李太后一边哭一边在抱怨,说姓高的怎么这么狠心,先皇待你多好,先皇一走你就欺负我们孤儿寡母,现在人走都走了还不放过我们。冯保站在一边,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张居正一看就知道冯保挑拨离间的功夫是下足了,所以他也不看冯保,上前给李太后参拜。李太后一看张居正来了,立马不哭了,有主心骨了嘛,就说先生知道了吧,你说这事儿该怎么办?姓高的也太不象话了。李太后和小万历都瞅着张居正。冯保也眼巴巴地瞅着张居正,心里话说,你让我不要牵连戚继光,我就按你的意思办了,现在你也总该按我的意思办吧,所以他不停地在哪儿给张居正使眼色。张居正根本不搭理他,对李太后说,太后息怒,我听说这个王大臣初供戚继光主使,现在又供高拱主使,前言不搭后语、朝三暮四,所以所言不足为信。李太后听了这话转头就看冯保,有这回事儿吗?李太后多精明,冯保也不敢说没有啊,所以只得说,确实如张阁老所言。你看张居正多聪明,我们说戚继光是他的心腹,按道理他怎么也不能牵出这事跟戚继光还有联系。冯保死也想不到张居正会这么说。但是张居正突然这么说了,就显得他秉公而断,不藏私心,而且这样一说也就显得王大臣这个供言不足为信。看来李太后是比较听张居正的话,然后就问,先生你看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张居正也不敢贸然说这个事后就没有幕后主谋,这责任也很大,所以他就想了一个比较聪明的办法,比较公事公办的办法。他跟李太后说,现在这个事儿已经闹得朝廷上下沸沸扬扬、人尽皆知了,所以这个事情影响很大,处理不好的话会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所以张居正建议,由东厂,冯公公领导的东厂和大理寺、刑部、都察院这些三法司三堂会审,这样审出来的结果既能够水落石出又能够服人,大家当然就没什么话可说了。李太后当然听张居正的,当然就按张居正的想法办;冯保也没什么想法,因为这个张居正的建议也让他的东厂参加审理,他还是主审官。冯保当时也没什么好说的,心里想,反正我是主审官,到时候还是要把这个高拱整死。想一想,高拱气势汹汹地要赶走他不过还是两三个月前的事,所以冯保心中的恨意难平。张居正从宫里回来之后就着手处理这件事。先找了两三个资格非常老人又稳重的王侯,让他们作为钦差大臣参加审理王大臣的案件。为什么呢?这样的话可以来制衡冯保。这个工作正在安排的时候,家人通报,说有两位大臣来看。谁呢?一个是吏部尚书杨博,一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吏部是六部里头的最高长官,行政系统的最高长官。内阁虽然权力很大,但名分上它只是个秘书处。行政系统最高长官一个是吏部尚书,然后都察院,就是监察系统的左都御史,就是监察系统的最高长官。行政系统和监察系统的两个最高长官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张居正上台之后请他们俩来稳定局势的,所以对这两位大臣,杨博和葛守礼,是非常敬重的。现在听说这两位来找自己赶快迎进来,厅堂入座。这二位一坐下来,开始还拐弯抹角的说,后来就直来直去的说,上来就说起了王大臣这个案子。原来王大臣这个案子,冯保要接王大臣案陷害高拱,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了。这二位就是翻来覆去说什么呢?就说你张居正现在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得饶人处且饶人,你现在是我们这些所有官员的领袖,你怎么能和冯保结合起来、和一个宦官结合起来去陷害原来的高阁老呢,千万不能做这样的事!两个人喋喋不休地说,张居正一声都没有吭,但是脸上是越来越沉了,沉得像一潭秋水。《明史》上反复地说张居正性格是“沉毅渊重”,就是说他的性格是非常沉稳的。别人说话的时候他一般是很深沉地在旁边听,轻易不打断别人。这时候听的这两位自己素来敬重的老臣都以为自己要和冯保结合起来陷害高拱,更不用说朝廷上下其他的人怎么议论了。这两位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说了半天才突然发现张居正一句话都没搭话,两个人一下愣住都不敢说了。只见张居正沉默了半晌,突然爆发了。张居正猛地站了起来,袍袖一拂。因为很激动,袖子碰到桌边的茶杯,茶杯掉到地上“嘭”的一下就摔碎了,结果张居正一点感觉都没有。只见他眼含热泪,满脸激愤地说,居正一心报国,只知鞠躬尽瘁,惟愿死而后已。不料一片苦心连我素来敬重的二位大人都不能体谅!罢了,罢了!张居正仰天一叹,袍袖一抖,“送客”,转身进了内堂,只把杨博和葛守礼面面相觑晾在了当场。生气归生气,工作还得照做。不论别人怎么埋怨你,怎么非议你,但在张居正这个位置上他该做的事还得闷头去做。所以他又去找冯保,跟冯保谈。但是怎么谈都没用,冯保坚决要借这个案子陷害高拱。王大臣临上堂之前,冯保还派手下到牢里面和王大臣串供,让他一口咬定是高拱主使他来刺杀小皇帝的。张居正后来实在没办法,又不能跟冯保闹翻,但他也不能让冯保把这个冤案做成。这个冤案做成了,他张居正在天下人面前,这个屎盆子就扣牢了。他个人的名誉是次要的,问题是他马上要开始的万历新政可怎么办呢?所以这时候就体现出张居正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的工作风范来了。后来没办法,他就想了一个很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你冯保不是让手下的人到牢里跟王大臣串供吗?我也有人啊。张居正派他的心腹到牢里,在上堂之前招待了王大臣一桌酒饭,有好吃好喝的。王大臣还以为是冯保提供的,他当然吃得很高兴。然后灌了一杯什么酒呢?给他灌了一杯生漆酒。这个生漆酒相当于是哑药。结果喝完了之后,隔了几分钟开始发作了。王大臣到了堂上之后,本来是要照冯保的供词指认高拱的,结果依依呀呀地说不出来了。这边呢,张居正已经安排好了主审官设计好了问答程序,上来之后就问。不是说不出话来吗,说不出话来就相当于默认,很短的时间就把这个案子给处理掉了。冯保坐在旁边非常恼火但也没有办法。知道是张居正干的,但他也不能跟张居正闹翻,他毕竟要靠张居正这棵大树来乘凉。所以这个事最后就按一个偶尔事件结案了。

发生在紫禁城的这一次意外事件,因为张居正的智慧才让冯保的栽赃陷害没有得逞,此时此刻已经被革职回家,远在千里之外的高拱听到张居正救了他一命的消息之后,究竟会有一番怎样的感谢呢?

可惜啊,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高拱,不知道他全家老小的性命,几乎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在别人的手掌心里,已经转了好几个弯了,可是据说,说这个高拱后来知道这件事之后,对张居正丝毫没有感谢,只是认为张居正是在作秀。这个就叫孤独者的落寞。对于张居正这样一个孤独者,他所做的事,当时没有多数人能理解;那个时代也不能理解他;甚至就是之后数百年的历史,我觉得也未必能够完全地能理解他。但是我们说,没有这份面对孤独的勇气又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呢,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伟大的变法者呢?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是真正的孤独者。所以张居正清者自清,其实他所关注的重点根本不是什么王大臣事件,他也不在乎世人信口雌黄的议论,他关注的是他的改革大计,是他的万历新政。通过这个王大臣的事件,张居正觉得他对冯保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层,站在改革的出发点上,对冯保的认识一定要清楚、要准确。第一个,就是冯保有实力可以影响政局,而且他的政治权力非常大,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因为宦官之祸向来就是明代最大的问题所在,所以张居正如果对这一派政治力量控制不住的话,不要说别的,就是对于他这个万历新政一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张居正控制得好,也就是说他和冯保这一派政治力量如果能结盟的话,那就是合则两利,对万历新政的推行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如果控制得不好,也就是和冯保斗起来的话,那就是分则两败,对万历新政那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通过这个王大臣事件,张居正认识这一点之后,所以他定下一个此后的斗争方略,拉拢冯保。

大太监冯保的确对于当时的大明王朝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前面也说到,明朝的官员们一直对太监有一种鄙视,更何况张居正在刚才的王大臣事件中得罪过冯保。他究竟又是如何为了改革大计而拉拢冯保的呢?

拉拢冯保并不是说可以任意他胡作非为,要拉打结合,才是处理冯保这一派政治力量的关键所在。我们前面说了,通过这个王大臣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冯保这个人的政治眼光也高不到哪里去。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明史》里头记载,有一次冯保代替皇家区郊外祭陵,“传呼直入,北面拈香”。居然“传呼直入,北面拈香”,是说什么呢?走皇帝走的路,行皇帝才能行的礼仪。所以当时就有很多人弹劾冯保。你看他,老在这种小事上耀武扬威地出纰漏,说明他的政治眼光高不到哪里去,他政治野心也大不到哪里去。张居正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像王大臣事件这种牵扯到朝政的事件上,他要坚决打击冯保的嚣张气焰,但是平常呢,他要捧着他、劝着他。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在张居正死后,整理张居正文集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张居正平常写给冯保的信。然后张居正的儿子就说,今观其于豫藏文,惓惓勉以令名,固非阿私贿结者。这话是说什么?说他发现他父亲平常很注意劝导冯保要做一个好人。太监里头也不乏名传千古的人物。连太史公司马迁受了宫刑之后,出狱之后,也做到了中书令。这个中书令在汉武帝的时期那可就相当于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这个位置。所以连太史公都能做到,你冯保为什么不可以?你冯保这么有才,他经常这么劝他。冯保确实有才。冯保是明代宦官里头鼎鼎有名的书法家,还是音乐家。说你这么有才,不就是生理上稍微有点残疾吗,是个人就要留点一个好名声,留点正气在人间。因为张居正平常这么捧着冯保,所以冯保确实在整个万历新政这十年里,他确实还是像张居正说的那样,没有干什么太大的坏事,对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也是很支持。这样再加上李太后的全力支持,张居正、李太后、冯保,就被称为万历初年的“政权铁三角”,构成了一个铁三角。我们要知道三角形在几何图形里那可是最稳固的。你看墙上钉个奖状,一个钉子就行了,和底下两个角,三角形。所以张居正虽然和一个太监结盟了,但对于这一点,他后来回忆说,他一直认为是很值得的。在他晚年他认为是很值得。他曾经多次回忆说,仆虽不肖,而入养君德。出理庶务,咸独秉虚公以运之,中贵人无敢有一毫阻挠。这个“中贵人”就是指宦官,就是指以冯保为首的宦官、太监系统。就是说,我主理国政的时候和宦官之间没什么矛盾。有人说我勾结宦官,但是我可以坦坦荡荡的说,明代积弊日久的宦官之祸在我主政国政的时间没有发生过,更不要说是阻挠了!所以张居正对于他和冯保的这个结合,临死前拍着胸脯说,我认为是值得的,苟利国家生死以!所以张居正既得到了冯保的支持,又得到了李太后的支持。精心的布局了这个铁三角的结构形成之后,万历初年的政治大局很快稳定下来,这才真正为他推行万历新政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保障。但是我们说,虽然这个铁三角的布局很稳固,但是具体到改革工作,改革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工作是要一步一步做的,要推行万历新政,张居正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官僚问题,上面的解决了,下面怎么办?或者说,就是人事的问题。而我们都知道,人很简单的,事情也很简单的,但“人事”就不简单了。面临这个千古以来的难题,张居正又会怎么开刀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