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讲稿阅读] 百家讲坛 传奇太后 众名家(讲稿 全集)

《传奇太后》(一)——卜宪群《吕后》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这个专题是关于吕后。大家看到的这幅投影就是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的北边,咸阳的高原上面。这座陵墓它坐北朝南规模宏伟,气势宏大。这两座坟墓就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的陵墓叫做长陵,大家看到了,叫做长陵。那么在这座陵园里面,同时还埋葬着另外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女性,她就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之一,前面一个是武则天,一个还有慈禧太后,她叫吕后。如果我们把历史的目光回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汉初社会,那么长陵正好隔着渭水,与汉代的长乐宫和未央宫隔水相望。那么吕后她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妻子,她的一生也是非常复杂,充满了传奇色彩。我们大家知道西汉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当中,没有给汉惠帝立本纪,而是给吕后立了本纪。可见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历史地位。1983年在湖北江宁张家山墓地出土了一批竹简,在这批竹简里面有一批重要的文书叫做《二年律令》。在《二年律令》指的就是吕后统治的吕后二年,这批法律文书是使我们,不仅仅对你们,对我们搞专业的人来说,也更加接近这位古代的女政治家。这个就是湖北江宁出土的吕后统治时期的法律文书的照片。那么今天我们讲三个问题:一个是讲吕后的基本情况,第二个大问题讲吕后与汉初政坛上的风风雨雨,第三个问题我们讲怎么样来看待吕后这个人。
首先我们讲一下吕后基本情况。首先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后”,什么叫做“后”?那么中国古代的《汉书·外戚传》里面说:“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那么古人认为,“后亦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后土,故天子之妃,以后为称,取象二仪。”即天和地。这是对“后”的解释。那么我们现在来讲一下吕后的家庭情况,吕后名字叫做雉,她是山东人,山东单县人,在秦汉时代在秦代叫做单父县。她的父亲叫吕公,具体叫什么名字已经不清楚了,叫吕公。她的父亲,早年是因为避仇,就是躲避仇人,来到了江苏的沛县,就是我们今天江苏的沛县。那么他为什么要到沛县来呢?因为吕公这个人和沛县的县令关系很好,据史书记载,吕后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吕泽一个叫吕释之,她还有一个姐姐叫吕长姁,还有一个妹妹叫吕媭。这是我们目前所能了解到她的家庭的基本情况,她的妈妈叫吕媼,所谓吕媼就是吕家的老太太,也没有什么别的含义,就是吕家的老太太。

我们说吕后是从外地迁到沛县来的,她是怎么样和刘邦相识并且结婚的呢?首先应当说这个吕后的父亲,这个人是很不简单的,为什么说这个人很不简单呢?因为他躲避仇人到沛县来,因为他和沛县的县令关系非常好。因为沛县在秦代来说是一个大县,为什么说它是个大县?因为沛县最高的长官叫做“令”,县令。按照秦代的制度,它分“令”和“长”两个级别,那么叫县长的级别就要低,叫县令的级别就要高得多。吕后这一家人迁到沛县来以后,又是县令的好朋友,那么在县里面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个县令手下的人正好找到一个机会来拍马屁。说大家都到吕公家里面祝贺,说县令来了一个好朋友,他的吕公,还有吕媼,她的妈妈都是很热情地来张罗这件事,这个县令手下的人也都来了。这个吕公一见到刘邦以后,立刻就被刘邦的面相震住了,说这个人的面相了不得,就把他拉到堂上来坐。在喝酒的时候,吕公就一再用眼光暗示刘邦:你喝完酒不要走,再坐一会儿,刘邦就拖拖拖,一直拖到最后一个喝完酒,就等着吕公。吕公等人都走完以后,这个吕公就说:我这个人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给人相面,看了很多人,但是都不如你这个面相好。他说我还有个女儿,我想嫁给你,做“箕帚妾”,就是拿扫帚扫地的,这是一种谦虚的讲法了。刘邦当然高兴了,是吧,他本来当一个亭长,现在有人把女儿嫁给他,他当然非常高兴,结果刘邦就高高兴兴就走了。走了以后呢,吕媼就不干了,吕后的妈妈就不干了。就骂她的丈夫,说你怎么能,你历来对我这个女儿很看重,你怎么能把她嫁给刘家老三呢,刘邦在家是排行老三了叫刘季,你怎么能嫁给他呢?说沛县的县令已经到我们家来求过几次婚了,你怎么不嫁给他,你怎么嫁给刘家老三?吕公就说,这些事情你们女人不知道,你少插嘴,这个事情就这样定了,结果吕后就嫁给了刘邦。

但是我们怎么样看待吕公把女儿嫁给刘邦这一件事情?当然相面之说我们是肯定不能相信的,那么我们说相面之说肯定是一种迷信,不可能有这种法术。但是我们看到吕公这个人他一定是一个善于分析人的这样一个人物,刘邦这个人虽然好逸恶劳,但是刘邦这个人是有他的特点的,那么什么特点呢?史书说刘邦这个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说他虽然很穷但是他愿意帮助别人,心胸很开阔。我想这一点可能和这个吕公的为人有相通的地方,吕公也是这样一种性格的人,是不是,也是这样一种性格的人,可能是这样一种性格因素的相投,使吕公看中了刘邦这个人。另外一个方面,吕公避仇到沛县的时候,正是秦末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时候,当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吕公作为一个,当时我们说他是一个善于分析问题和观测问题的人,在秦末社会眼看就要崩溃的情况下,他把女儿嫁给一个有能力有人缘的低层的小吏,比嫁给一个县令要好得多。那么后来历史事实证明,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很多的县令长包括郡守都被杀掉了。当然顺便说一句,这个吕公也是因为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后来吕公被封为临泗侯,后来又被追封为吕宣王,就是刚才我们看得竹简上面就明确地有记载,吕宣王。就是说在汉初的时候,有一条法律规定,吕宣王的后代犯了法要优待,这个也说明吕公这个人眼光是很长远的。

那么下面我们讲一讲吕后结婚以后,她是怎么从生活上和事业上帮助刘邦的。大体上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呢,吕后替刘邦生儿育女,养家糊口,结婚以后吕后生了一男一女,而这个男孩叫刘盈,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女儿叫鲁元公主。但是,当时刘邦仅仅是一个亭长,而且,也没有什么钱,家里也没有什么钱,所以吕后必须要参加生产劳动,替刘邦养家糊口。因为秦代法律有一条规定,就是说儿子你结婚以后,你就必须要单过。国家为什么要制订这样一个法律呢?国家为了多征收赋税。他一单过,刘邦自己收入又低,他只能是说吕后自己得参加劳动。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天刘邦当亭长请假回家,这个吕后带着一儿一女在田里面劳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长者,据说这个也会相面,看来那个时候相面的人不少,靠这个混饭吃的人很多。问吕后讨点水喝,吕后不仅给了他水喝,而且还给了他饭吃。然后这个人喝完水、吃完饭以后,就说我给你相相面吧,不能白吃。结果就看了吕后,给她相面,说你这个面向很尊贵,又给他的儿子相面,说你的尊贵完全是因为你这个儿子的缘故。因为她这个儿子后来当了汉惠帝,又给她女儿相面,说你这个女儿也是贵人。这个时候刘邦回来了,刘邦回来以后,吕后就把这件事情讲给刘邦听了,刘邦听了以后,拔腿就跑,我也得去找这个人给我相相面。毫不犹豫赶上了这个老头,这个老头就给刘邦一相面,这个老头说,你的面相尊贵得我不敢说,你好好保重吧,我不敢说。当然这些相面的这些说法我们刚才说了,不能相信的。但是它反映了一点,就是说吕后和刘邦结婚以后是要参加劳动的,要养家糊口。那么吕后替刘家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在战争中极力地辅助刘邦,历尽了艰辛,我们知道刘邦把沛县到骊山,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兵马俑那一块儿,去服徭役的人都放跑了。因为你把服徭役的人都放跑了,你回去没法交代是吧。那么刘邦也不敢回家了,东躲西藏。开始呢,他就是在,今天的当时不是叫丰县、沛县这一带吧,包括安徽的北部砀山这一块,躲来躲去。但是他不管躲在什么地方,这个吕后都能找到他。刘邦就很奇怪,我躲得这么巧妙,你怎么还能找到我?吕后就说,你不知道,你不管你躲在什么地方,你的头上都有五色的云彩,我按照这个云彩一找就可以找到你。这个肯定是假话,如果官府要抓他的话,他头上有云彩,一下不就可以把他抓住了吗?肯定是假话,但是反映了一点吕后在刘邦四处逃亡的时候,还和刘邦保持着联系,她之所以说五色云彩,她是为刘邦政治上的兴起在制造舆论,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

那么下面我们就讲她与汉初政坛上的几个有关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个就是所谓废立太子之争,因为废立太子之争就牵扯到这四个人,所谓商山四皓。这个据历史记载,刘邦的大儿子,并不是这个汉惠帝刘盈,而是叫刘肥,是刘邦结婚前和另外一个女人生的,所以他就没有被立为太子,而是立了吕后的儿子作为太子。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刘邦在战争中遇到了一个女人,叫戚姬,就是戚继光的“戚”,戚姬,这个女的是定陶人,长得很好,很漂亮。刘邦就不管到什么地方,都把这个戚姬带着,而把一些留守的任务都交给了吕后,说你在家里看着家,我去打仗,但是他打仗要把戚姬带着。就是这样,那这个戚姬老是跟着他,就是天天跟他后面哭,说你要把我的儿子立为太子,你不能把刘盈立为太子。那么说长了以后呢,大概刘邦观念也改变了,刘邦就是说呢,哎呀,是啊,现在的这个太子为人太软弱,不行,我也想换了,我终究不能让这个儿子居于我所爱的这个儿子之上。意思就是说戚姬的儿子叫刘如意,我不能让刘盈站在我所爱的儿子刘如意的上面。当时朝廷里面也都反对刘邦换这个太子,但是不管谁劝,刘邦都是表面上听了,但是心里面还是要换。这个时候,吕后就是非常地着急,吕后非常着急不知道如何办了。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人给吕后出了一个主意,他说你这个事情你得去找张良,大家知道这个人,他这个人是最善于出谋划策。你呢去找他,让他想办法,吕后就叫自己的哥哥去找张良。张良说我是善于出谋划策,但是你们这个太子的问题是你们家里的事,就是说我们是外姓,是外人,你家里的事我不好干预,你要立谁就是谁,这个我们没办法。但是吕后就不干,你无论如何要给我想一个办法。张良逼得没有办法,那我就给你想一招吧,想一个什么招呢?他说刘邦生平最崇敬的有四个人,就是这四个人:一个叫东园公,一个叫绮里季,一个叫夏黄公,还有一个角里先生。他说刘邦很尊重很看重这些人,建国以后就要把这四个人找来为他出谋划策。但是这四个人说这个刘邦不尊重读书人,不尊重读书人,喜欢骂人,他们不愿意来,不愿意臣服汉朝,还躲在山里面。你现在,就要派人派太子把这四个人找来,并且时时地伴随着太子的左右。这样情况就可能会发生变化,那么吕后就听从了他的计策,就派她的哥哥带着太子的书信,带着很多的礼物去请这个商山四皓,请来了以后,就住在她哥哥家里面,专门给太子出主意。

有一天刘邦在宫廷里面摆了一场宴席喝酒,举办宴会,太子刘盈就在一旁站着。太子的身后就站着这四位长者,头发是白的,胡须都是白的,穿得也很漂亮,站在太子的身后。刘邦就问,这四个人是谁?这四个人分别把自己的名字报上来,报上来以后,刘邦一听大惊失色。说我请了你们这么多年,你们都不出来,你怎么跟我儿子混在一起。这个商山四皓就说,他说这个你有所不知,刘先生,不是刘先生了,皇上你是有所不知,他说陛下您这个人对世人很轻视喜欢骂人,我们怕你不敢来,躲着你还不行吗,是吧?但是你的这个儿子不一样,你的儿子这个人非常有仁心,对人非常好,他说天下的人都想为太子去死。那么刘邦听了这个话以后半天没有说话,最后说了一句,你们好好地保护着太子吧。那么关于太子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以后刘邦就没有再提换这个太子的事情,但是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吕后这个人为了维护她和她家族的利益是费尽了心机。

汉初历史上的第二件重大的事情就是诛杀异姓诸侯王,这个事情和吕后也是有关系的。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曾经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韩王信,赵王张耳,齐王韩信,后改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就是英布,燕王臧荼,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那么在所封的八个王当中,韩信彭越根据史书记载就是吕后杀的。我们大家知道韩信这个人大家都很熟,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说的就是这个韩信,可以说刘邦的半壁江山是韩信替他打下来的。但是刘邦最不放心的就是韩信,时刻都想把他除掉。汉高祖六年,刘邦就以有人,叫“人告公反”,就是说,有人说你谋反,以这个为理由。你谋反没谋反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人说你谋反,就以这个借口,把韩信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史记》上有《淮阴侯列传》。韩信一再被夺爵削地,这个心里非常不愉快,逐步地也可能是真的发展到谋反。汉高祖十一年,他与陈豨准备两个人里应外合,发动一场政变。但是当一切都安排妥当以后,一不小心被别人告发了,告发以后呢,刘邦就率着部队去打这个陈豨。韩信在首都就想联合一批当时在宫廷做苦役的这样一些奴隶、劳工吧,把他们组织起来攻打吕后和太子。这时候吕后就很着急了,说这可怎么办?刘邦也不在家,她就去找萧何商量,萧何就说,那我们编造个理由,就说刘邦已经把这个陈豨打败了,让他们的这些人都到宫里去祝贺,我们这个时候再下手不就方便了吗。

吕后就听从了这个萧何的计策,就派人去把韩信叫到宫里来,大家都来庆祝,韩信就装病,说身体不好,不去。萧何就说,国家这么大的一件事情,你不去也不大合适,你勉强还是去一下吧,结果韩信就去了,就一到宫中以后,吕后手下的人马上就把韩信抓起来杀掉了。那么据《史书》记载,杀彭越这个人也是得力于吕后的,彭越是梁王,那么在平定陈豨叛乱的时候,大概彭越出兵出晚了,这个刘邦就不高兴了。后来呢,就找了一个借口,把他免为庶人,王也去掉了,发配到了四川。彭越走到了“郑”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陕西华县东这个地方。正好遇到了从长安到洛阳来的吕后,这个吕后看到彭越以后,你这去哪儿,干什么去?这个彭越就说,一见到吕后就非常地委屈,就说哎呀,我根本没有想谋反,你丈夫把我这个事情弄错了。我根本不想谋反,我是非常非常的忠诚,你看看你能不能帮我个忙,跟刘邦说一说,跟皇上说一说,把我发配到我的家乡就算了,你不要把我发配到四川去。吕后说这个事还不简单吗?你跟我走吧,回去我和刘邦说一说,给你发配到自己的家乡吧。彭越就相信了她的话,就跟她到了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吕后就找刘邦,说彭越这种人你也敢放,你放了以后不是你的后患,你还把他免为庶人,发配,赶快把他杀掉,结果彭越也被她杀掉了。

史书上说:“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也就是说汉初剿灭这些诸侯王,吕后所参与的肯定还不只他们俩,还有很多人。这说明吕后这个人是非常有头脑的一个人。如何看待刘邦吕后杀韩信、彭越以及其他的这样一些大臣的这样一种政治行为呢?我们要客观的分析,开国皇帝杀功臣,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当然,汉初是一个吕后和刘邦是一个始作俑者,那么我们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要看到汉初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斗争十分激烈的这样一个时期,那么在这样一个时期,如果地方势力做大就势必要威胁中央集权。所以说,吕后刘邦消灭这些诸侯王,应该说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它是进步的。

那么,下面我们讲一下吕后专制的问题。刘邦死了以后,她的儿子继位就是汉惠帝才15岁,那么吕后也随之也升为太后,叫吕太后。那么汉惠帝这个人确实是一个比较软弱的一个人,他在帝位上呆了八年就死了,他死了以后就是他的一个养子,因为汉惠帝是和谁结的婚,汉惠帝是和她姐姐的女儿结婚的,就等于说汉惠帝是和她的亲外甥女结婚的。这个是吕后她为了亲上加亲,怕权力落到别人的手里去,他没有孩子,没有孩子就找了一个美人所生的孩子把这个人杀掉以后,把这个小孩作为太子。这个太子继位以后,汉惠帝死了,太子是个很小的小孩,那么这个时候呢,就等于说所有的政令就是完全由吕后来掌握了,就是进入了所谓吕后称制的时期。古代的皇帝的诏书也叫制书,所谓制书就是发布制度方面的文书,这是皇帝的权力,别人是没有这个权力的。吕后称制就表示吕后替代天子行使决策,所以叫做制。大家看到这幅图,汉代皇帝玉玺,这个是真实的原件的一个拓本。现在这个汉惠帝没有了,太子小,吕后掌握了大权。

吕后掌握大权以后,首先开始把吕氏家族的人,都想加官封爵。今天要封那个,明天要封那个,但是吕后要分封吕氏家族的人为诸侯王,有一个困难,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刘邦在去世前,曾经和大臣订立了一个盟约,叫白马之盟,就是杀了一匹白马,订了一个盟约。这个盟约就是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如果不是姓刘的称王,天下都要攻击他,打他。那么你要吕氏称王的话,和刘邦白马之盟相违背了。那么吕后就开始问右丞相王陵,说我要封吕氏的人为王,王陵说这个肯定不行,你这个和先帝立下的盟约是不相吻合的。后来就问陈平和周勃,陈平、周勃就说,这个天下是刘邦打下来的,他的兄弟后代都封为王了,现在呢,天下呢,又转到您的手里了,你封几个王算什么?没关系你封吧。吕后听了以后就好高兴,那么退了朝以后王陵就骂陈平和周勃,你们两个怎么死后还有什么脸去见汉高祖刘邦吗?当时订的盟约你们都参加了,你们都不知道吗?他们两个就说,他说在朝廷上,当面顶撞吕后我们两个不如你,但是要保证刘家的江山不落入其他人的手里,你却不如我们俩,意思就是说他有考虑的更深远一点。后来吕后呢,就把这个王陵顶撞她的丞相迁为太傅,就是辅佐太子,表面上是升了。

实际上呢把他的丞相的权力给削弱了,这个政治上叫明升暗降,这个也是政治家常用的手法之一,吕后也很熟悉。然后呢,吕后就放开手脚一下子就封了很多王,封了很多侯,吕家的人封的差不多了,只要不是傻子,都封为王。吕后的分封毕竟和汉初刘邦定的国策是相矛盾的,也得罪了汉初的一批功臣元老。所以,在吕后八年的时候,吕后是称制八年,吕后八年的时候,据说有一次她外出,忽然看到一条狗,咬了她的腋下一下,咬没咬,也不知道。好像看到一条狗,结果回来以后,吕后就说她说一定是刘如意的鬼魂在作祟。后来呢,吕后就很快也就死了。她死了以后,反吕的势力很快就结成联盟,就把吕氏家族的人都消灭了,结束了汉初历史上具有风云突变的这样一幕。

我们说吕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以后,第一位当政的女政治家。如何看待女性当政以及吕氏专权的问题,是一个涉及我们对吕后一生的评价,中国历史上历来有把王朝的灭亡和腐败归咎于女性的这种说法。夏朝有妹喜呀,商朝有妲己呀,周朝有褒姒,好像天下就因为她们这几个女人弄灭亡的。这完全是封建史学家的观点,不能作为我们评价吕后的出发点。

最后我们讲一下吕后的这个人的心理和她的行为。因为我们可能看了很多的电视剧也好,或者其他的小说也好,觉得吕后这个人非常地残忍。确实,吕后这个人,她对反对她的势力是采取一种无情的残酷的手段。我们知道刘邦死了以后,吕后就放开手脚来破坏戚夫人和刘如意,她把刘如意从王国接到宫廷里边,就准备杀。但是呢,汉惠帝就知道他妈妈有这个想法,就是亲自到郊区就把刘如意接来,然后和刘如意同吃同住,吕后没有办法下手。有一天汉惠帝早晨起来去打猎去了,这个赵王,就是刘如意年龄比较小,贪睡,多睡了一会儿,这个吕后就趁这个机会就一瓶毒酒就把刘如意给杀了,把他毒死了。把他毒死以后,然后就把这个戚姬捆起来,手和脚都砍了,眼睛也挖掉了,嗓子也弄哑,耳朵也熏聋,然后把她扔在厕所里,人彘,彘就是猪,人猪。她不仅仅是在处理这一个问题上,不仅仅在处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这个问题上,她杀韩信,杀彭越,杀赵王都是表现了这个人非常地残酷。她不是说一般地杀人,你比如说,据说刘邦和韩信是有约,有一个什么约呢?说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见到天的地方,见到地的地方,有铁器的地方都不杀韩信,这据说是刘邦和他的约定。

吕后就把这个韩信用一个布袋子装起来,布袋子装起来以后,你见不到天也见不到地了吗,你不是不见铁器吗,我用竹签子捅你,结果韩信就这样被捅死了,反映了她残忍的一面。你把人抓起来你要杀就行了,你为什么要用这样残忍的手段,这是吕后,的确在对待自己的反对势力上非常残酷无情的,这些行为当然和政治是没有关系的。这个和政治没有关系,它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性格。同时,吕后这个人,性格是个很刚强的人,但是她又怀疑一切,性格刚强。吕后这个人很少感情用事,她不像很多女同志那样喜欢感情用事,她从来不感情用事。比如说她的儿子死了,汉惠帝死了,她哭的时候哭不出来眼泪,就在那里干哭,后来张良的儿子跟大臣说,你知道为什么吕后她哭不出来眼泪吗?他说我不知道,他说你不知道啊,他说你看看军权都在你们手里拿着,她心里不害怕吗?你把军权赶快还给她,不要惹麻烦。结果他们把军权一交给吕后,吕后就交给了她的侄子掌握了军队以后,她马上眼泪哗全下来了。这就是说她一点也不会感情用事,甚至包括她死的时候,吕后死的时候,给她的这些侄子们家里的人说,我死了以后,你们千万千万不要给我送葬。为什么不能送葬?你们一离开宫廷,很可能发生政变,你们不能送葬。同时在她死之前,她给天下所有的诸侯王还有各级官吏统统的加了工资,可以反映这个人是考虑问题是非常全面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传奇太后》(二)——周思源《文明太后》 

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有不少,光是东汉末年就有四位之多。但是除了后来当上皇帝的武则天以外,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没有人能超过北魏的文明太后,这个“文明”,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字。可是这两个字不是咱们给她加上去的,是古代帝王将相,著名文人死后要根据他生前的贡献和品德要加一个谥号。这是这位太后死了以后,给加的谥号,谥就是“文明”,所以历史上一直称她为文明太后,文明太后是汉族人,她姓冯。那么她本人呢,是北魏第四位皇帝,就是高宗文成帝拓跋浚的妻子。

她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贵人是在皇帝的夫人当中,地位比较高的。就是除了皇后,然后有两位昭仪,第三等级就是贵人。下面还有一些其他的等级,贵人就是皇帝的夫人当中地位很高的。她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她的丈夫当时刚刚继位,13岁。她18岁的时候被选为皇后,中国历史上一般地说,要选一个妃子作为皇后,它是一步完成的,就是由皇帝下诏书,那么一般这种情况就是皇帝成年了。那么如果皇帝未成年的时候,由太后降太后令,那么选定哪一位妃嫔为皇后,这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很特别,它是两步完成。

第一步呢,先要从皇帝的几位夫人当中选定一位皇后候选人,那么她有了这个资格,必须要经过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做“手铸金人”,如果成功,那么那么她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如果手铸金人失败,那么她的皇后候选资格就自动取消,然后要另外再选一位夫人来候选皇后,重新手铸金人,所以“不成则不得立”。看起来,这个手铸金人应当是很简单的,因为到了北魏的时候,中国的铸造业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收集天下的兵器铸造了12个大铜人。说明咱们中国古代的铸金术非常发达,非常先进。按说手铸金人,尤其是在皇宫里头,那是必成无疑,可是实际上那个过程非常复杂,险象环生。冯太后,她手铸金人候选皇后的时候,她的丈夫是第四位皇帝了。

前三位皇帝在选定皇后手铸金人的过程当中,有两位都失败而不得立。所以你想,就是在冯皇后之前,三位皇后候选人当中有两个没成功,你就可想而知,这个宫廷斗争是多么复杂,我们再仔细想一想,这个手铸金人确实很容易出问题,第一,手铸金人你要把那个金块熔化成金水,金块就有大有小,它的纯度那就不一样了,是否含有杂质?里边是不是混有别的成分?而且在手铸金人的过程当中,必定还有很多太监宫女,各色人等参与其事,皇后她不过是候选人,她不过是最后手铸金人,那个模子有没有问题?熔化金水的坩埚有没有问题?这里面都可以做成手脚,总之呢,这位冯贵人,她手铸金人成功,成为皇后了。那时候她18岁,是在公元456年。

公元465年,也就是9年以后,她的丈夫就是北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浚去世了,根据北魏鲜卑人的习惯,这个帝王,还有一些地位很高的那些部族头领去世以后,它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叫做“累犬护驾”,这个“累”就是积累的“累”,“犬”就是狗。就是许多狗护驾,护这个皇上,护这个头领,那么人不是死了吗?它是怎么呢,就是说这个皇帝他生前用过的、接触最多的,比如衣服,他经常坐的椅子,他睡的榻,这些东西都要烧掉,当众烧掉,烧掉以后呢,这些东西它就会变成一种神犬,护送皇帝的灵魂回到鲜卑族的发祥地赤山,向那个赤山大神得先报到,报到以后然后他的灵魂才能回到他的祖坟,就是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概是东南边那个地方,那个时候叫盛乐金陵,就是皇陵,和他的祖宗团聚,要经过这么个仪式,这个仪式是皇帝死后第三天举行的。那么就在这个累犬护驾大典上,当时是百官,还有太监宫女围着,大家都痛哭。这个冯皇后忽然就扑火自焚,这位女人真是了不起!真是表现出很爱她的丈夫。结果当时被救过来了,魏书上是记载,是“良久乃苏”,过了很久她才苏醒过来。那么这时候小皇帝只有12岁,因为皇帝拓跋浚死的时候只有26岁,他的儿子只有12岁,那么你想皇帝很小,太后,冯皇后这时候已经成为太后了,就是后来她死了以后就叫文明太后了,这个文明太后呢,她扑火自焚,受伤了。这时候这个朝廷的大权掌握在一位大臣手里,这个人是车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军衔是最高的,一个是骠骑大将军,一个是车骑大将军,掌握在他手里面,而且他的爵位是太原王,那么这个人叫乙浑,乙浑这个人其实不“浑”,非常有头脑,他是鲜卑族,他就趁这个时候矫诏,就是伪造皇帝的诏书,就是假传圣旨,杀害了许多文武大臣。甚至把当年冒死拥戴文成帝拓跋浚的一位大臣,平原王陆丽都给杀了。而且43天当中,他假传圣旨,他给自己连升三级,升到什么呢?大司马,大司马就是用咱们现在话来说就是国防部长。大将军,那就是总司令,丞相。而且是什么呢?“录尚书事”,就是36部曹,相当于咱们的部和直属局,统统都归他管,所以这个时候,朝廷内外是一片惊恐,剩下乙浑就准备改朝换代了。

那么根据《魏书》上的记载,文明太后这时候她是27岁,还不到28岁,这时候她是密定大策,诛杀乙浑。她在后宫秘密地制定了怎么样夺回权利,把乙浑一党杀掉的计划。当然了《魏书》上写的比较简单,但是这件事情冯太后干得非常漂亮。那么诛杀乙浑以后,文明太后就宣布临朝称制,就是咱们平常所说的垂帘听政,也叫临朝听政,也叫临朝专政,她就宣布临朝称制了。那么这个时候呢,她是28岁,你想在扑火自焚的问题上,确实表现出她真是很爱她的丈夫,她觉得她的生命已经随她的丈夫去了,她活着没有意义了。但是时间一长以后,她毕竟才28岁呀,是不是?结果呢她就爱上了一个大臣,这人叫李弈。这李弈非常漂亮,但是他主要还不是漂亮,他非常有才干,就是说他在得到太后的宠信之前,就已经担任了很重要的职务,相当于部长级的职务,非常能干。所以这是文明太后,她有男宠和武则天有男宠的一个本质性不同,他们俩是志趣相投。我们刚才不是说吗,公元465年扑火自焚。

466年,就是过了7个月,她诛杀了乙浑,临朝听政。469年这个时候呢,就是小皇子,因为鲜卑当时族他们结婚都很早,因为寿命短,小皇帝12岁登基的,第二年就有了皇子了。实际上不到两年,一年多,467年,后来最有名的就是进行改革那位孝文帝拓跋宏出生了,这是467年。又过了两年,469年,这个小皇帝,献文帝拓跋弘16岁,文明太后就还政于帝,就把政权交还给儿子了,她自己亲自抚养那个太子拓跋宏,这是469年。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得出来,就是说这个女人她没有政治野心。但是她没想到,过了一年,470年,这个17岁的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把李弈和他的两个哥哥还有他的那些连襟姻亲,就是通婚的这些亲戚在朝为官的有十几家,所有的男的,全部杀光。李弈兄弟在北方是受到大家普遍尊敬的,所以他们被杀呢,大家都感到非常惋惜,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些人,这么多有才干的人被杀,就是因为太后内宠李弈。那么在李弈被杀以后,她和献文帝的矛盾肯定是会比较厉害,但是在《魏书》当中呢,只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那么有些地方就需要推测了,需要我们仔细去琢磨它那些蛛丝马迹。

那么我们现在先来看一些事情,就是杀李弈的时候,献文帝是17岁,是470年,到471年,献文帝18岁的时候,他忽然提出来,说我不想当皇帝了。因为什么呢?因为我笃信佛教,他非常信仰佛教,我对尘世间的事情没有兴趣,我就想一心一意地读经,不想当皇帝了。这个历朝历代,有的皇帝信佛教,不想当皇帝的也不是他一个人,也有过。你比如说比他晚几十年有一个南朝的梁武帝那就信佛,就四次到庙里头当和尚。有一回去当了四天,让群臣,大臣们花了好多钱,几千万个钱,把他给赎出来了。四次当和尚最长的是37天,你就算出来当了多少天吧,一共花了多少钱?花了四万万个铜钱,可是那个献文帝他真是不想当皇帝了,结果群臣当然都反对,说皇上您现在春秋鼎盛。他才18岁,您春秋鼎盛,文武兼备,哪能禅位?因为他不想当皇帝,他要禅位。后来群臣一看,他还真是不想当皇帝,那么说您想禅位给谁呀?他说我想禅位给皇叔,给我的叔叔,你想禅位只有禅位给儿子的,那有往上禅的?

大臣们当然都反对,因为那时候太子拓跋宏才5岁,5岁是虚岁,周岁只有3岁或者4岁。大臣们说禅位应该禅位给太子,献文帝拓跋弘说太子才5岁,那么小,他怎么能够驭国呢?因此我要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当然这很明显了,就是因为太后她虽然还政于献文帝了,实际上她的威望和影响在朝廷内外是始终存在的。所以献文帝,他是想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给一位皇叔,由他来制约太后。结果群臣是坚决反对,说没有这样的,禅位只能依制禅位给太子,如果禅位给别人,那就朝纲大乱,必起祸端。但是拓跋弘这个人是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你想他能把太后的情人都给杀了,他多厉害。所以他坚决要禅位给皇叔,就有一次朝廷开一个大臣会议的时候,他就问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就是相当于部长以上了,相当于副宰相这样的地方,说你的意见怎么样?结果那个大臣就表示,他说如果不禅位给太子,我就当朝自杀,拓跋弘听了,脸都变了,又问另一个人,你说说,那都是大臣,在座的都是部长级官员,你说说,你的态度怎么样?

那个人冷冰冰地说,我是以死忠于太子,意思就是说如果您不禅位给太子我也自杀,你想这大臣会议上居然有两位大臣要以死来抗争,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来,《魏书》它虽然没有记载,太后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得出,这位太后实际上是在影响着大臣的态度。因为这个拓跋弘要禅位给皇叔这个举动太明显,虽然没有写太后的态度如何,但是实际上太后肯定有作用,最后拓跋弘果然让步了,禅位,禅位给谁呢?给太子,那太子不是很小吗?才五岁,他自己担任太上皇,继续掌权。面子也有了,大臣也都照顾到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是迫于太后的压力,而不得不做出这个让步。

这样呢,又过了五年,到了公元476年,那一年的六月初一,六月最热的时候,突然朝廷颁了一个皇帝诏书。请注意,皇帝这个时候是10岁,颁了皇帝诏书,什么内容呢?宣布京师,首都平城,平城就是现在山西的大同,宣布平城戒严,这是历朝历代很少有过的。不仅如此,而且京师内外的所有军队,分三批,分批调出首都,和首都附近,都调走,那我们就可以猜测一下,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要把军队调出京师,紧接着过了六天,献文帝拓跋弘,这时候他是太上皇,太上皇拓跋弘突然死了,喝毒酒死的。暴薨,皇帝死叫薨,突然死了,是喝毒酒死的。那么到底是他喝毒酒自杀呢?还是被别人逼得喝了毒酒,谋杀的呢?根据我的考证,献文帝拓跋弘是因为兵变阴谋败露被迫服毒自杀,那么我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讲一下,第一条材料呢,是《魏书·天象志》的记载,那么我就讲《天象志》举的这个出现日食的这个现象,这是荒诞不经的,这应该讲没有道理的,这是第一。

第二条就是《魏书·皇后传》上讲,“时言太后为之也”。那么我们想“时言”,当时的说法,这个《魏书》它作者魏收,他当时离开冯太后去世刚61年,离魏灭亡时间更短,应该是很容易查清的,可是到他那时候已经弄不清了,就说明什么呢?当时那个“时言”,那个“言”是说法,是个传言,它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这一条是估证,是不足为凭的。但是《魏书》上这么记载了,而且历代历史学家从司马光一直到现在的历史学家都采纳了这个说法,这个时候冯太后,就是这位文明太后38岁,她再次宣布临朝称制,她上一回临朝称制三年,这一次呢,从476年开始,一直到她490年去世,14年,她实际上一直是牢牢地掌握大权,临朝称制,那么实际上她这个时候已经是太皇太后了,但是当时的人,当时的大臣,当时的老百姓和历代的历史学家历来呢,都还称她为太后,或者说文明太后,都是这样,没有叫文明太皇太后的。

当时这个小皇帝不是只有10岁吗?那么文明太后她临朝称制以后,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喜欢这个小皇帝,尽管这个小皇帝是她亲自教育的,可这个时候她跟小皇帝的关系搞得不好,据《魏书》上记载,是什么呢?太后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怕他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所以就想废掉他,立他的弟弟,比他稍微小一点的,咸阳王拓跋禧。结果群臣反对,反对的结果,太后不仅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没有废掉孝文帝,而且后来跟他的感情还特别的好。冯太后她在教育小皇帝的过程当中,她亲自编写教材,编得还特多,据史书上记载,她编了三百多章,叫《劝戒歌》,《劝戒歌》都是押韵的,让小孩背,又认字,又学到里边的道理,小孩也容易记住,编了三百多章。后来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实际上是什么呢?这个都是等于给小皇帝教育他施政方面的纲领,都是她亲自写的,历朝历代,反正国外我不知道,也没听说过,你像大国最高领导人亲自编教材,那文明太后绝对是第一个,没人超过她。

那么从476年以后呢,476年,小皇帝只有10岁,当然是太后亲自掌权,那么《魏书》上它没有明确说,在小皇帝18岁,你比如说公元484年了,那时候拓跋宏已经18岁了,《魏书》上没有记载,文明太后是不是还政于帝了,没有,但是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在哪儿呢,就是说它上面有明确的记载,就是孝文帝拓跋宏非常地孝顺和谨慎,对太后非常孝顺和谨慎,他说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不管大小,都请示太后,都听太后决断。

那么我为什么对这个文明太后的评价这么高呢?在这个地方我要说一下,就是我们知道,北朝不是所谓五胡十六国吗,那么再加上有的汉人立的国,一共有二十多国。在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那个国,贡献最大的那个国,对中华文明影响最大的那个国,就是北魏。因为北魏140多年,这个北魏呢,它对于后来隋朝统一全中国,出现隋唐大繁荣,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文明太后,她掌权的这二十多年,正好处于北魏承上启下的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文明太后她指导拓跋弘,就是弓字旁拓跋弘,就是献文帝拓跋弘,和指导孝文帝拓跋宏,宝盖宏,进行大量改革。

特别是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所以使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的阶段。所以古今历史学家一致都公认孝文帝拓跋宏推进改革,这个咱们学过历史都知道,一致公认他的真正的推动力量是来自于他的祖母冯太后,文明太后,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任何分歧的,古代历史学家就这么看,现代历史学家你去看一看比较厚的历史书,比较详细地介绍北魏的,那一致公认,它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文明太后掌权的这段时间当中,她进行了许多重大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制度性的改革。

比如说一个它是实行的官员封俸禄制,我们知道鲜卑人他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它那个官员都没有俸禄。俸禄就是薪水,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工资、薪水,它是什么呢?比如你在一个地方为官,那么你的收入怎么办?就是说你那儿收的赋税,你自己可以留一部分,另外就是打仗,打仗完了以后掠夺了很多东西,然后就赏赐。

所以鲜卑人特爱打仗,一打仗他就能得到很多赏赐,尤其是当官的,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俸禄,所以它就容易形成,一个是对老百姓的剥削的加重,还有一个贪贿成风。所以在484年,就是孝文帝拓跋宏18岁了,就决定实行俸禄制,北魏的官员,根据各级各个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你每月拿多少钱,这个俸禄制对后代影响非常大,后代都实行俸禄制,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就是户调制,户调制就是赋税,比过去更加合理,更加减轻。另外一个就是均田制,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调查,然后呢,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这个当中还有一个制度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叫三长制,如果没有三长制,均田制、户调制都很难实行,什么叫三长制呢?

三长制就是每五户为一邻,设一个邻长,每五邻为一里,也就是说25户设一个里长,每五里设一个党,那就是75户,设一个党长,然后党长的上头就是县令。这样的话,朝廷它的政令就可以通过州、郡、县、一直到每个家。这个三长制后来在隋朝的时候,隋唐的时候继承下来,隋朝就叫三长制,后来一直影响到什么呢?影响到王安石变法的那个保甲制,这个三长制的建立,对于中央政权加强对地方各级政权的管理,对于合理的、相对说合理承担赋税等等,都有很大进步。

你像均田制,唐朝实行均田制、户调制、租庸调,就受北魏的影响,所以她进行了很多制度性的改革,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北魏国力非常强盛,五胡十六国,为什么很多国,一开始都很强大,很快都灭亡了,北魏它就是实行汉化,那么孝文帝是冯太后一手教育出来的,所以他有很好的汉文化根底。

后来在文明太后去世以后,他迁都洛阳,颁布了很多政令,孝文帝后来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领袖带领本族人民融入汉族实行民族大团结的伟大代表,用当时的鲜卑皇帝太武帝的话来说,目标就是要“混一华戎”,戎就代表少数民族,华就是代表汉族、华夏,“混一华戎,扩定四表。”就是统一全国,所以这样一种伟大胸怀,在文明太后手里面进一步得到了大的发展,所以她在北魏148年当中,起着承上启下关键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已经当了皇帝的武则天,没有任何一位太后能够比得上文明太后,所以说她是千古第一后应该说是毫不为过。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传奇太后》(三)——黄正建《武则天》

武则天不仅是个太后,也是皇后,还当过皇帝。所以我们今天,主要讲她的一生。在正式讲之前,首先要讲一下她的名字。武则天并不是她的名字,根据现在史料的记载,我们并不知道武则天生下来以后叫什么名字。大概到了她当皇帝的时候,她因为要当皇帝,进行一些国务活动,所以她必须有一个名字,她就为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武曌”,上头是一个“日”,一个“月”底下是一个“空”,也就是日月高悬在空中,普照大地的意思。从她当皇帝以后我们可以管她叫武曌,则天是怎么回事呢?她后来在她被迫退位的前一年给她上了一个尊号叫“则天大圣皇帝”。她退位以后改称为“则天大圣皇后”,所以“则天”是她的尊号。叫武则天实际上是很不伦不类的,等于在她的姓之后加了一个尊号。但是,约定俗成,现在我们大家,基本上管她叫武则天了,这个跟大家解释一下,大家不要以为武则天就是姓武名则天,这个是不对的。

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武则天的一生。我们想让大家首先有一个简单的,对武则天一生有一个了解。首先要说明的是关于武则天的岁数,史籍上有不同的记载,有81岁,82岁,83岁三种记载,现在一般83岁的说法,一般都不用了。但是她到底是81岁还是82岁呢?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这里采取她81岁的说法。按照这个来讲她的生平,那么在唐高祖武德八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625年的时候,武则天生于长安,按照中国古代的算法,生下来就算一岁,这一年她一岁。到了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的时候她14岁,唐太宗第一次把她招入宫中。后来就封她为才人。才人是个什么职务呢?我们知道唐朝的制度,皇帝除了四个妃子之外,有36个嫔妇,有81个女御。才人就是36个嫔妇中间的最低一等,她的职责是负责安排皇帝的宴会和休息等等事务。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的时候,武则天25岁,唐太宗死了,按照当时的规矩,死了以后唐太宗的妃子都要出家当尼姑,所以,武则天也一样,入了感业寺,成为尼姑。这是她的第一阶段,就是说她第一次进宫当了11年的才人。到了唐太宗的儿子高宗李治继位,永徽二年的时候,武则天27岁,唐高宗李治去感业寺进香见到了武则天。他们俩过去就认识,可能也有点感情,所以见了以后,两个人相对得很感慨。这样,高宗就把她第二次招入到宫中,这一年她27岁,然后封她为昭仪。昭仪就是刚才我讲的36嫔妇中最高的一等,除了妃子以外是最高级的。到了永徽六年,她31岁的时候,她经过种种的,用了种种的手段,打掉了王皇后和萧淑妃。

这一年,她被立为皇后,到了显庆四年,她35岁的时候,在这一年,她又利用她的手段打掉了反对他的宰相,长孙无忌集团。也是大概在这一年前后,唐高宗李治开始犯病,唐高宗李治身体不是太好。当时史籍中记载叫做“风病”,按现在的医学,就是一种可能是高血压、心血管的病。他在这一年的前后中风,所以,一般的政务,他没有办法处理,就让武则天帮着他处理,史籍记载叫做“政归中宫”。大概也就从这年开始,武则天开始处理大事了,我们有的人说,武则天统治了中国半个世纪,大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算起。到了她40岁的时候,这个时候唐高宗有一次想废掉她,就勾结了宰相上官仪,上官仪要废掉她,结果被武则天制止了,武则天就把上官仪集团也打掉了。这以后,她就开始和高宗在上朝的时候,两个人同时坐在宫殿上,高宗坐在前头,后头垂着个帘子,武则天坐在后面,当然也有认为两个人对坐在宫殿上,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但是一般认为是她垂着帘子坐在后面,这就叫“二圣临朝”。这个时候武则天基本上把大权全都掌握,到她50岁的时候,唐高宗被尊为天皇,武则天被尊为天后。她这个时候,曾经提出过12项建议,关于治理国家的建议,叫做“建言十二事”,说明她已经对处理政务有一套很系统的理论。

到弘道元年她59岁的时候,高宗死,高宗的儿子中宗立,武则天成了皇太后,这样,经过了她的人生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她做了28年的皇后,在这期间,她积累了很丰富的从政经验。第二年684年的时候,这一年有三个年号,嗣圣、文明、光宅。这一年很重要,武则天60岁,她把中宗又废了,废为庐陵王,然后立中宗的弟弟睿宗,自己仍然为皇太后。在这一年,扬州的李敬业,实际上他原来叫徐敬业,后来因为他的爸爸李勣非常有名,后来赐姓他为李,叫李敬业,反于扬州,当然很快就被武则天给平定了。也是在这一年她鼓励告密,开始启用酷吏。

到了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她61岁的时候,她有了第一个男宠,冯小宝,又过了五年,到了载初元年,也就是天授元年的时候,她66岁时发动一场革命,改唐为周,建立武周政权,她自己称圣神皇帝。到了698年的时候,她74岁,这个时候呢,经过种种的考虑以后呢,最后她还是决定把接班人选在李氏的子弟身上,所以再次立庐陵王为太子。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的时候,她81岁,这时候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军逼她退位,她退位以后,写下遗书称“大圣皇后”,去了帝号,同年11月,病逝在洛阳。这样,她就做了15年的皇帝,我们说武则天一生的经历,大概就可以有这么几个阶段,做了11年的才人,做了28年的皇后,做了7年的皇太后,做了15年的皇帝,这是武则天丰富的一生,这是第一个问题,让大家对武则天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那么我们讲第二个问题,就是武则天的心理和性格的特征。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说一下武则天的相貌。武则天当然长得是很美的了,是不是漂亮咱们不敢说,当时唐太宗就因为她貌美,才把她招入宫中,但是武则天到底长什么样呢?史料没有记载,所以现在的专家,有两种推测:一种推测,就是因为史书上记载着她的女儿太平公主,长得是“方额广颐”。“额”就是额头,很方,“广颐”就是下巴很宽,“方额广颐”。然后史料又记载,说是这个太平公主很像她妈妈,很像武则天,那么就是说武则天也应该是“方额广颐”。从这个理论推测,有人就认为,现在洛阳龙门石窟有个奉先寺,奉先寺里头的主尊叫卢舍那大佛,这个大佛就是照着武则天的样子雕塑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石窟它完成于上元二年,我们看上元元年的时候,武则天被封为天后,这个石窟,就是武则天出资建造的。

武则天为了建这个石窟捐资两万贯脂粉钱,所以很有可能这个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照着武则天的样子塑造的。我们看一看是不是方额广颐,好像额头很宽,方额广颐,长得还是比较漂亮,不是说漂亮,她有一种我们再看看她的细部,这个就是研究武则天的专家的第一种推测,武则天有可能长得是这个样子。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说在四川广元有一个皇泽寺,皇泽寺就被推测当年是武则天,为了纪念武则天而建的。1954年那儿出土了一块碑,碑上明确写着这个寺当年是武则天的家庙。所以这个寺里头供的有一个弥勒转世像,有人认为这个就是按照武则天的样子塑造的,所以这个弥勒转世像,一般现在称为武则天武后真容石刻像。这当然是她老年的时候,应该是她老年的时候,现在这个像已经重新修饰了。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广元的人,但是她修饰以后反而很难看,显得很新,这是几十年前拍的了,倒比较真实。这个很显然是照着真人做的,它不像一个菩萨的样子。当然武则天到底长什么样,我们还只能推测,也许将来乾陵发掘以后,里头有些资料,可以证明武则天长得什么样。

武则天她在宫中呆了11年,但是这时候她是默默无闻的,一旦她有了机会,她就迅速地抓住机会,向最高权力挺进。而且,置她的情敌和政敌于死地,手段非常残忍和冷酷,那么武则天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呢?有的专家就对武则天进行了研究,我们知道现代心理学研究一个人的心理和性格,主要靠大量的细节,要靠他的回忆录,看他的日记。但是这些,武则天没有留下来,所以对她心理和性格的分析主要靠一些推测,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台湾的一个教授叫雷家骥,我们现在的介绍主要依据他的研究。

我们知道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他一开始娶了一个夫人叫相里氏,相里氏为他生了四个儿子,有两个儿子早死了,还剩下两个儿子一个叫做武元庆,一个叫做武元爽。相里氏死了以后,在武士彟48岁的时候娶了第二个妻子,就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这个杨氏,为武士彟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是韩国夫人,她嫁给了贺兰越石,这越石也可能是安石了,这个记载不一样。第二个女儿,就是武则天,她嫁给了高宗李治。第三个女儿,也没有名字留下来,她死得很早,嫁给了一个叫郭孝慎,这个相里氏死了以后,武士彟娶了杨氏。那么相里氏的两个孩子武元庆和武元爽这时候已经很大了,他们对于后母,特别地不好,包括对于后母的孩子也特别不好,经常欺负她们。这样,就在武则天的幼小的心灵里边,留下了受伤害的伤疤。我们知道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幼年的经历对他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一种经历。武则天,她因为受到了欺负,所以她就养成了在这种充满家庭矛盾的,在这种家庭里头,她养成了一种忍让,有城府有权术这么一种能忍耻的这么一种心理。

同时也很压抑,她在不断地想寻求向外发展的机遇,这时候机遇来了。也就是唐太宗招她入宫,招她入宫的时候,史料记载,她的妈妈就拥着她哭泣,舍不得离开,但是武则天很自如。她说“见天子庸知非福”,见了天子谁知道也许是好事呢,说你悲泣何为,干嘛要哭啊?反映了她对家庭生活的厌恶,和一心要向外发展的一种性格。反映武则天心理的一个最著名的史料,就是她在76岁的时候,她回忆往事,对大臣讲的一段话。她说她当宫女的时候,这个时候唐太宗有一匹马,菊花青,这匹马呢谁也驯服不了,这时候武则天作为宫女在旁边。武则天说我能驯服它,但是需要三样东西,一个是铁鞭,一个是铁锤,一个是匕首,我先用铁鞭子抽它,它要不服的话,我再铁锤砸它脑袋,它要再不服我就拿匕首割它的喉。唐太宗看了以后, “太宗壮朕之志”,太宗对她很钦佩,佩服她的这种志。这件事情说明什么呢?这件事情说明了年轻的武则天,她的性格已经形成了这么样一种性格,在性情上她有着一种暴烈、攻击和敌视不顺从她的人的倾向。在能力上对于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有很大的自信和果断。在价值观上,她不重事物是不是珍贵,不管你是不是珍贵和名贵,一切以应能满足自我为最大的价值所在,所以她不考虑你这个马是不是珍贵,只要是能满足自己为价值所在。

这样,武则天就形成了一种支配的、暴力的、自主的性格,这种性格,一直贯穿到她一生中间。甚至后来她在要革命前后,刚才讲了有徐敬业要反对她,还有一些大臣宰相裴炎也反对她,还有一些领军的大将也反对她,她把这些人统统地杀了。

下面我们谈第二个问题,就是武则天的文化兴趣。武则天,她受的教育主要是在宫中,她当了11年的才人。史书记载她是很聪明这点没有疑问了,说她兼涉文史,就是对文和史都比较感兴趣,她自己也会做诗,也鼓励做诗。对文章,写得好的文章,她也会击节赞赏。最著名的就是徐敬业起兵的时候,骆宾王为他写了一个《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写了一篇檄文,这个檄文里头就写到,“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诧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写得是雄文劲采,武则天看完以后不仅没有怪罪他要讨伐自己,而且责怪宰相说你们这么好的人才你们怎么不用。就是她对于文史非常地喜欢,所以造成武则天当政期间,文史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文,但是武则天不喜欢儒生,不喜欢儒家经典,她在太学里头设置的那些博士、助教统统不用儒生。所以那个时候的太学几乎都荒废了,她做什么事情也不征求儒生的意见,她觉得这些儒生可能只会互相争论,互相争论,争论半天也不会有结果,而且思想保守,所以她不用儒生。那么她对于佛教和道教是什么态度呢?

总的说来,她对于佛教更崇,尊崇一些,但是她也并不反对道教,特别是晚年她对道教也特别尊崇。她把道教和佛教都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从来没有佞佛或者佞道。那么我们分别来讲一下,对于佛教的态度,最主要的是因为佛教是她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的一个理论工具。我们知道在儒家经典中是找不到这种理论基础的,就是儒家是反对女子干政的。

但是,佛教徒在佛经里头能找到这个根据,在她革命的前一年,有一个和尚叫法明,他就敬献了一个《大云经》。这个《大云经》呢,有人说是他伪造的,有人说很早流传下来的,原来就有的。不管怎么说,敬献了《大云经》,《大云经》倒是历来被保存在佛藏里头,作为一个正统的佛教的经典,倒是不错的。在《大云经》里头也难为了法明和尚,他居然找到了佛经里找到了女人可以当皇帝的根据,这个就是收藏在《大正藏》,就是日本《大正藏》里头的一个《大云经》。你看这句话,说有个天女,这个天女呢,她就会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所以后来武则天给自己尊号里头有一个“金轮皇帝”,所谓“金轮皇帝”是把自己看成转轮王,佛教里头的证据。所以武则天革命起来当起皇帝来理所当然了,理直气壮了。你看佛经里头说了,佛死了以后多少多少年,有一个女身会当皇帝,那就是我。而且《大云经》出了以后呢,《大云经》本身并没有说武则天应该当皇帝,所以又有一些和尚,他们就为这个经做注,就是证明这里头说的就是武则天。

这些和尚,做的注就叫《大云经疏》,《大云经疏》后来遗失了,就是没有了,因为佛教界根本不认,说它丢了,没有了,我们看不到这个《大云经疏》。但是非常可喜的,上世纪初的敦煌发现了数万件当时的文书,其中恰恰就保存了《大云经疏》,《大云经疏》就是用各种乱七八糟的书来证明这个《大云经》里头讲的这个女人,当皇帝的女人就是武则天。比如说这里头就讲了,它解释,前头讲了说,经里头怎么怎么说,她解释比如说“即一女身当王国土者”就解释这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所谓圣母神皇是也,圣母神皇就是武则天,它这个女身指的就是武则天,何以验之?那怎么能知道是武则天?后头就讲了很多很多的,用了很多很多的书证明,当然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讲。总之,这佛教徒就利用《大云经》来为武则天夺取政权,制造舆论。这样,在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她就为了感谢佛教,就把佛教的地位升到道教之上。

对于道教,武则天的态度有个转化,她一开始当皇后的时候,她也很遵从道教,因为李唐王朝把道教教主老子作为他们的始祖,那么武则天作为李唐皇室的皇后,她自然也要遵从道教。但是她到革命以后她把李唐都给代替了,她当然要把道教也给贬低了,所以,她革命以后,就把道教贬在佛教之后。可是武则天她特别信仰这种方术符咒,这些,都是道教的拿手好戏,所以她还是一直对道教并不反感。特别到了晚年的时候,她思想有个转变,有人分析说她大概杀人过多,她有一种负罪心理,老觉得自己杀人太多了,夜里做梦都有鬼来,所以她就更信道教,她希望道教能给她驱除掉这些罪恶,也希望通过道教炼丹谋求一种长生。那么在她76岁的时候,她曾经派了一个人,到中岳嵩山,去投了一个金简,投了金简乞求神除掉她的罪恶。1982年有一个农民,在嵩山附近找到了这枚金简,这个金简上写得很清楚了,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从这内容我们就知道,到了晚年的武则天,她76岁了,她一方面追求长生,追求神仙,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三官九府,这都是道教的神仙了,三官:水官地官天官了,他们帮助她来洗掉过去的种种罪孽。所以,到晚年的武则天,对道教还是很信任的。

说到她的文化兴趣,我们还要指出武则天对于各种祥瑞都非常信。因为她相信各种神秘力量能帮助她打掉政敌,能帮助她完成她的任务。我们这里头光讲一下她对文字的迷信,她特别迷信文字,她觉得文字一改变,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就能帮助她做成一个事情。她经常给人家改名,这在其他的皇帝中间很少有的,比如她打掉她的情敌王皇后和萧淑妃,她就把王皇后的“王”改名为“蟒”,蟒蛇的“蟒”,把萧淑妃的“萧”改姓为“枭”,就是毒枭那个“枭”,猫头鹰毒枭那个“枭”。她把她的那些欺负她的堂兄她都给杀了,杀了以后呢就把这些欺负她的堂兄也姓武,把这武改姓为“蝮”,就是虫字旁一个复习的“复”,这种毒蛇,改为这个蝮。在她晚年的时候,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叛乱,这个起兵呢一个叫李尽忠,一个叫孙万荣,李尽忠就他归附的时候,武则天赐他为尽忠,尽忠唐室,孙万荣,万代都得繁荣富贵吧。等他起兵以后,武则天知道他起兵,马上就给他改名了,李尽忠改为李尽灭,要把你灭掉,孙万荣改名为孙万斩,要把你斩首万段。

她觉得这样一来,这些人就肯定把他们给斩了,而且她改年号也是改得唐朝皇帝最多的,唐朝二十个皇帝,武则天时期的年号改得最多,有时候一年就改两三个年号,她以为改了年号,也就是要革新了。特别是她在当皇帝的时候呢,她自己造了12个字,包括我们刚才讲到武曌的“曌”字,另外包括一些很著名的就是很重要的字,比如“天地 人,日 月星”,这些字她都造了一些字。

她觉得改了这些字,就表示除旧布新,表明这么一种意思了,武则天的新字流传很广,说明武则天当时的统治是非常有效的,远到新疆,甚至国外,日本韩国发现的都有武周的新字出现。我们看这是一方墓志,这墓志是武周时代的墓志。我们看第二行东平县开国男的“国”字,她给改成一个方框里头一个八方,这是国字,河南陆公夫人,这个“人”字改为“一生”,一生是个人字,夫人后头还有夫人,一二三四,到中间那个大周万岁通天二年,万岁通天二年的“天”字是她改的,但是这实际上是利用一个篆字,二年的“年”字,她改这个字的意思是千千万万组成一个“年”字,这是年,四月底下是个“月”字,29日,这个“日”字是个圆圈里头有一个,传说太阳里头有个三足鸟,这是改“日”字,然后底下再过去这一行春秋七十有一,以圣历二年,这个“圣”字,圣历的“圣”,就是圣人的“圣”,她改成一个“长正主”,是个“圣”字,她就通过改字,她觉得可以革新了,就可以革命了,她特别迷信这个文字的力量。

说到她的文化兴趣,还要提一个,武则天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一个君主,她的艺术欣赏眼光也是非常地喜欢那种雄浑的阔大的美。这样我们从武则天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艺术品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说她妈妈的坟墓,就是杨氏坟墓叫顺陵,顺陵前头有一个走狮,一个狮子,就是塑造得非常神采飞扬的,被称为是东方第一狮,也就是中国第一狮,是整个气势最大的,非常地雄健这么一种。她为她的丈夫选择的坟墓就是乾陵,也是很雄伟的,她那个以高一千多米的梁山为基础,然后它的神道是长六百多米,一里多地一个神道,看上去非常雄壮。还有一个记载,就是说她当时在洛阳建造了一个明堂。

大家读木兰辞,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这个明堂只有武则天建过,其他人都建不起来。因为她问儒生,儒生争论来争论去,到底不知道明堂怎么样,武则天说就这么造,就造了,造成了一个明堂。这个明堂有多高呢?这个明堂高294尺,合98米。当然这个明堂被她的男宠薛怀义,一把火给烧了,就是说武则天追求的这种宏大的美,是和她自己本人个人的这种魄力是分不开的,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讲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武则天时期的酷吏、男宠和对武则天的评价问题。武则天为了当皇帝她就需要有一种特殊的手段,这个特殊手段其中就有包括鼓励告密。她当时就定下政策,全国各地只要有告密的,只要你说我有事要告密,那么各地的长官不许阻拦,而且要供给他最快的马,走驿站,供应他最好的饭,把他送到京城。武则天就召见,如果你说的事情是真的,或者有点影的话,马上就让你升官。

如果你说的话是假的,不实,也不怪罪你,这种政策下,那大家全国各地告密风起,大家都告密,这当然是很坏的政策了。但是弄得大家人人自危,和这个政策相配合,她任用酷吏,她为了用恐怖政治控制住政权,她任用酷吏。就在徐敬业起兵前后,起兵之后,她就开始任用酷吏。首先任用的是一个胡人叫索元礼,她让他主持一个制狱,所谓制狱,就是正常的审判之外的一个监狱。

其他的酷吏还有比较有名的比如还有周兴,大家知道请君入瓮的故事就是周兴。还有来俊臣,这样一些酷吏,这些人大都出身无赖,以凶狠著称,武则天给了他们判狱的权力。他们就开始乱抓人,乱杀人,他们自己还编了一个罗织经,专门罗织罪名杀害无辜。还制造了很多的刑具,比如刑具还起了些名字,比如说叫做“突地吼”、“死猪愁”之类的刑具,比如有一个刑具就是拿铁圈箍犯人的头,箍住以后往铁圈里砸楔子,一直砸到你脑浆出来为止。这个来俊臣判案也是,比如说有人说他谋反,就把他抓来了,抓来判案,抓来以后来俊臣把这个人抓来以后,先把他先杀了,杀了以后然后再写案卷,说这个人谋反,送上去,武则天一律照批,全部批示同意。在这种政策下,造成了当时的一种恐怖,人人生活在恐怖中,大家见了面也不敢打招呼,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统治手法。当然武则天的酷吏统治实际上最盛的时候也就几年,当她夺取政权以后,夺取政权第二年,她就开始杀酷吏了。第二年就把周兴杀了,第七年把来俊臣杀了,那么酷吏也就告一段落,整个前后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但是这十几年,确实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最黑暗的时候,这是武则天酷吏问题。

关于武则天的男宠问题,也是一个大家争论比较多的问题。那么怎么样来看这个问题呢?在这里首先讲一下武则天的感情生活,武则天呢,当然这个资料很少了,但是我们说武则天第一次进宫,唐太宗招她入宫的时候,估计她和唐太宗没什么感情,因为唐太宗比她大27岁。而且她这种性格并不是唐太宗喜欢的性格,唐太宗并不喜欢这种刚烈的,所以他们俩可能没什么感情,后来认识了唐高宗以后呢,那时候唐高宗是太子,那时候他们俩可能就有了一些感情。

虽然武则天有人说是为了通过唐高宗把她拔出苦海,将来有一些什么什么目的,但是可能也不能否认她和唐高宗还是有一些感情的。武则天一生写了很多诗,这些诗,大部分和政治有关,但是,也有一首有点私人感情的诗,这首诗叫《如意娘》,据说是她在感业寺为尼的时候写的。叫“看朱成碧思纷纷”,就是看着她原来穿的石榴裙,把红颜色都看成绿颜色,为什么?思念弄得她眼泪哗哗,眼泪模糊的,颜色都看错了,“憔悴支离为忆君”。

为了思念你,我自己都很憔悴了,“不信比来长下泪”,我流下的眼泪都滴到石榴裙上,我不知道你相信不相信,如果我们再见面的时候,你来开箱子看看你的石榴裙,这上面斑斑的泪迹就说明了我对你的思念,很有感情,这诗写的。那么所以说她和高宗可能还是有感情的,所以唐高宗李治才能不顾乱伦的指责他依然把武则天从一个尼姑,让她长了头发接回宫中,最后立她为皇后,所以感情生活还是比较武则天还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人。

那么到唐高宗死了以后两年,也就是说她在61岁的时候她有一个男宠,叫做冯小宝,后来改名叫薛怀义。那么有人就为了肯定武则天就认为这个冯小宝不是她的男宠,说武则天主要看他会懂建筑,所以把他招到宫中让他来建明堂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看武则天都61岁了,她不会有什么生理需要了,有人就这么认为,但是这种说法呢,恐怕还是需要商榷的。因为武则天她这个家族,可能是有些特殊性,我们看他们这个家族可能有长寿基因。

你看武则天活了81岁,她的妈妈杨氏活了92岁,武则天在68岁的时候,又长了两颗新牙,所以她这一年改了年号叫做长寿,她周围的人都不觉得武则天有多老,都觉得挺少的,就说她们家可能有长寿基因。这是一点,再有一点,可能和社会风气,和她家庭生活影响吧。她这个家族呢,可能在性生活上面比较开放,你看她的妈妈杨氏在她八十多岁的时候呢,就喜欢上了她的外孙子,这是她妈妈。不仅是她妈妈,而且她姐姐就是韩国夫人,韩国夫人后来和唐高宗也好了,不仅韩国夫人和唐高宗好,而且韩国夫人的女儿魏国夫人也跟唐高宗好,所以武则天最后把魏国夫人也给她下毒药,把她给致死了。那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是跟很多人好,所以她这个家族可能有这个特点,所以从这两方面说,所以武则天在61岁的时候有男宠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要说武则天虽然非常胆大自信,但是她终究不敢像男皇帝那样,公开的设四个妃子,36个嫔妇,她还是为了掩人耳目呢,还是把薛怀义把他作为一个僧人,让他进宫帮她搞建筑,以这个名义让他到宫中来。她宠薛怀义宠了大概十年左右,然后呢,又有一个御医叫沈南璆,但是这个人呢,记载不多,她宠了十年之后,她就把这个薛怀义给杀了。杀了以后呢,又过了两年,她73岁的时候,她又有了两个男宠,一个叫张易之,一个叫张昌宗,这两个人也是很年少,长得很白,那种小伙子。跟她妈妈一样,她妈妈也喜欢这种年少长得很白的小伙子。这个张昌宗和张易之,武则天也不敢把他们公开弄到宫中,让他到宫里头写书。她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宠了八年,最后这两个人一直陪她到死,陪她到退位。武则天的男宠也不过就这四位,比起男皇帝来少多了,这后人不指责男皇帝的这种有众多的女侍、嫔妃,只指责武则天拥有男宠,这是不公平的。另外还要指出的是虽然武则天有这几个男宠,但是她并没有给他干政的权力,就是说你这些男宠你可以仗势欺人,可以挥霍浪费,可以败坏风气,但是不许你干政,一旦你干政了,那么你的末日就到了。

最后我们讲一下对武则天的评价问题。武则天死了以后,后人就开始对她的评价。大致说来,在唐朝的时候,对她还是比较尊重的,除了说她不应该革命,以周代唐以外,对她还是比较尊重的。到了五代的时候,甚至还是把她作为皇帝,在《旧唐书》中间还是为她立了本纪。在宋代受理学的影响,朱熹呢,对武则天就否定的比较多,到了明代像李贽这样思想比较解放的人,对武则天有肯定有否定。特别指出来,武则天这种宫闱密事,这种秽事,这个是可以原谅的,就李贽非常,就是把这些私人的事和公家的事分开来,这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到了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他把亡国之恨,一股脑都责问到历史上的古人身上,所以他对武则天是骂得很厉害,说武则天是滔天之恶。所以总的说来对武则天的评价受政治影响很深,政治情况变了,对她的评价也变。总的说来,到目前为止,对武则天的肯定还是比较多的,否定也有,但不是很多,也有的学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对武则天是肯定还是否定,该肯定就肯定,该否定呢,就要否定,这才是比较正确的研究历史人物的一个态度。最后我要说的是武则天临死的时候,最后写了个遗书,有个遗言,就说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她临死的时候,她最后还是去了帝号,称自己还是为皇后,这就是说,武则天最终放弃了女性的独立,回归到了男性的权力社会,这在当时是必然的,她必然要这么做。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传奇太后》(四)——杨天石《慈禧》 

慈禧太后曾经统治中国47年,她虽然只是太后,但是实际上的女皇帝。关于这个人,大家可能从电视里边见过好多次了,那么我今天讲的呢,是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太后。有些电视里的情节、有些电影的情节,那是艺术创作,并不可靠。那么我今天呢,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可靠的真实的西太后。

先讲第一个问题,就是慈禧太后的身世。慈禧太后,她有一个姓,这个姓,叫叶赫那拉氏。叶赫是满语,这是个地名,它也是一个部族的名称,这个地方就在今天东北吉林省的梨树县有一个叶赫乡。那拉氏的意思,用汉语来翻译,就是太阳的意思。叶赫那拉氏,就是说叶赫这个家族的,或者说这个地方的太阳。叶赫的祖上,曾经跟清朝的祖上努尔哈赤打过仗。最后是被努尔哈赤消灭了,但是这个不影响后来叶赫这个家族成为满洲贵族的八个大的家族之一。在整个清朝统治中国的200多年里边,那么叶赫这个家族始终具有崇高的地位。慈禧没有名字,她有一个乳名,叫兰儿。她是出生在鸦片战争之前五年,大家知道,鸦片战争是发生在公元1840年,那么慈禧太后呢,出生在1835年的11月29日,也就是说,在鸦片战争前五年,那么慈禧太后出生了。

慈禧太后的出生地,是北京,她的父亲叫惠征,是一个吏部的小职员,做的是起草文稿和抄抄写写的工作,地位不是很高。这个兰儿呢,她在咸丰二年作为秀女被选到清宫里边,当时的身份叫兰贵人。同学们可能不知道这个兰贵人这个身份有多高?那么清朝的皇宫里,皇帝的后妃一共是七等:第一等是皇后,第二等叫皇贵妃,第三等是妃,第四等是嫔,第五等是贵人,第六等是常在,第七等是答应。大家从我刚才念的七个等级里边,你会发现这个西太后进宫的时候,她是属于第五等,也就是说,她刚进宫的时候,她仅仅是一个贵人,是第五等这样的身份。

就是说身份不高,但是这个兰儿她很有办法,第一,她长得很漂亮,第二,她很聪明,第三,她会写几个字,书法还可以。而更重要一点,慈禧太后她给咸丰皇帝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惟一的一个儿子。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有一句话,叫“母以子贵”,就是说母亲的地位是根据她的孩子来决定的,那么慈禧太后既然给皇帝生了一个男孩,而且又是一个惟一的男孩,那么因此慈禧太后的身份就迅速升高了。

那么在短短的五年里边,慈禧太后从原来的第五等,升到了第二等,被封为懿贵妃。那么尽管是第二等,但是由于皇后这个人比较忠厚、比较老实,不太愿意管事,因此慈禧太后就实际上成为第一等的人物。那么在咸丰皇帝去世以后,她被尊封为慈禧皇太后,这就是说我们今天为什么一提起当年的兰儿的时候,我们称她为慈禧太后,或者称她为西太后,就是这个原因,就是说咸丰皇帝死了以后,那么给了她一个尊称,称为慈禧太后。
那么一提起慈禧太后,我们就很容易想起慈禧太后她是个投降派,她是个卖国贼,我们大家记忆里知道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慈禧太后当权时候订下来的,比如说最有名的《马关条约》,然后是《辛丑条约》,这两个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卖国的条约,都是严重损害中国国家主权的条约,那么因此我们很自然会想起西太后是卖国贼。

但是西太后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一开始在1860年,也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后的二十年,当时有一次英法联军,从天津外面的大沽口登陆,然后打到通州,打到北京。那么英法联军一把火把圆明园烧掉了,这个在近代史上叫英法联军侵占中国的事件。那么在英法联军进攻中国,侵略中国的时候,据可靠的历史记载,慈禧太后是反对清朝跟英法两个侵略者谈和的。因为英法两个侵略者打到了北京,而且把圆明园烧了,那么当时朝廷分成两派,一派主张跟英国和法国谈判讲和,另外一派呢,主张要跟英法两个侵略者要继续战斗下去。那么西太后在这个时候,她是反对跟英国和法国谈判,反对讲和,而且认为讲和是耻辱。另外呢,由于英法联军打到了北京附近,打到了通州,那么咸丰皇帝呢,在北京就呆不下去了,那么咸丰就跑,跑到哪儿去了?就跑到热河,就是我们今天大家都很熟悉的避暑山庄,那么在皇帝要逃的时候,要离开北京,离开紫禁城,要往热河的避暑山庄逃的时候,慈禧太后站出来,她劝阻皇帝不离开北京,她说如果皇帝留在北京,这个形势就可以镇得住。她说如果皇帝您跑了,那么这个形势就乱了,北京就有可能受到洋人的践踏,所以呢,从这两件事情来看,慈禧太后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投降派,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卖国贼,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打到北京的时候,那么慈禧太后是主张抵抗的。

咸丰皇帝逃到热河后病死,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垂帘听政,掌握了最高权力。慈禧太后这个人,大家发现,她是个阴谋家,善于搞宫廷政变,善于夺取权力,那么这个慈禧太后这个人,她一辈子有没有做过几件好事呢?做过,她做过什么好事呢?就是她支持洋务运动,特别是支持成立天文算学馆,算学就是数学。那么研究天文、研究数学,这个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普通而又普通的事情,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要让中国人来学天文,学数学,而且还不是让小孩来学,让清朝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翰林院的人,让五品以上的官员来学,这可是一个破天荒的事情。因此呢,就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在这个情况底下,慈禧太后站出来用口头、用书面的形式,下发了十道谕旨,用皇帝的名义发了十道谕旨,讲什么呢?说天文和算学是读书人、儒者所当知,不能够把它看成是一种技巧,而且说,这件事情不能再犹豫了,投考人员要认真考试,要送到馆里来学习。所以正是由于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天文算学馆开馆了,那么一批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一批中国的官吏送到同文馆里去接受西方近代科学的知识的教育。慈禧还支持洋务运动,多年以来我们对洋务运动在很长时期里边是采取批判态度。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军事的现代化,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洋务运动对外是投降帝国主义的,今天看来,过去的这些看法不完全正确。而洋务运动目的是发展军火工业,建立兵工厂,建立轮船制造厂,当然有军事现代化的目的,但是,军事的现代化,它会推动中国各方面的在工业领域里边,会推动工业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在军事工业发展的同时,民用工业发展起来了,新式学堂建立了,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了自己的留学生,民用工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因此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是有推进作用的,因此,我们说支持开办天文算学馆,支持洋务运动应该承认是西太后做了一件好事情。西太后垂帘听政时,是她的儿子同治皇帝继位,同治皇帝是个短命皇帝,而且没有留下后代。所以呢,在西太后的主持下,将另外一个皇族,叫载恬过继给咸丰皇帝,继承了帝位,就是光绪皇帝。光绪皇帝长大后,要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要搞改革,所以这就是引发出了历史上很有名的戊戌变法,那么今天我所讲的主要是讲西太后对戊戌变法她是一个什么态度。

西太后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变法,光绪皇帝在变法的开始的时候,曾经颁布一个诏书,这份诏书叫《明定国事诏》。光绪皇帝企图通过这个《明定国事诏》,把变法,把改革确定为国家的根本政策。大家可能不知道,光绪皇帝颁布这份诏书的时候,是请示过西太后的,而且西太后不仅表示同意,而且西太后表现得相当激进,西太后讲什么呢?核心是六个字,哪六个字,说“今宜专讲西学”,西太后讲,说皇帝你不要变法嘛,很好啊!你们看看西太后怎么讲的,她说“今宜专讲西学”,很彻底呀!很进步呀!进步到连光绪皇帝的老师,连变法的一个主要的支持者,翁同龢他都觉得受不了。光绪皇帝自己是不会去起草文件的,光绪皇帝把起草这个变法文件的任务,交给了他的老师翁同龢,而且把慈禧太后的思想“今宜专讲西学”告诉了温同龢,温同龢觉得西太后走得太远了,所以后来温同龢在诏书里还改了一下,叫“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基,同时又需要博采西学之切时务者,实力讲求”。什么意思?就是温同龢在西太后的意见上,他做了一点折衷,做了一点调和。他说我们首先要把中国的古代圣人的学问要作为国家的基础,同时呢,把西方学问里边对我们有用的那部分东西,我们要学过来。所以你从这个例子来说,西太后她是赞成变法的,而且是主张学西方的,有些变法的内容西太后是支持的。例如当时维新派主张要废八股文,顽固派就坚决表示八股文不能废,双方在皇帝面前发生争论,争论得很厉害,怎么办?请示老佛爷。那么光绪皇帝从紫禁城跑到颐和园向老佛爷请示,你们想老佛爷是什么意见啊?老佛爷说八股文应该废!由于老佛爷都表示八股文应该废,所以维新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废八股文。那么我们所要讲的是,就是西太后在一开始对变法是允许的,在某些问题上是支持的,但是西太后的变法有一个底线,有一条不能够超越的界限。这个界限是什么?就是不能够损害西太后本人的权力,不能够损害满洲贵族的利益,步子不能走得太快,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能够涉及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而恰恰维新派的改革和西太后本人的权力、和满洲贵族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所以正是在这个情况底下,西太后决心镇压。那么把谭嗣同他们,六君子送到了菜市口,把他们杀了,把维新变法全部否定了,所以,就是西太后认为只要你的改革触及到了西太后本人的权利,触及满洲贵族的利益,那她是不能容忍的。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西太后非常仇恨光绪皇帝,想把他废掉。但是呢,受到各国驻华使节的反对,在西太后镇压维新派的中间,英国和日本出面保护了维新派的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因此西太后非常仇恨洋人。1900年,华北地区发生了义和团运动,这个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那么西太后呢,觉得义和团可以利用,因此西太后下令向八个国家宣战,首先是进攻北京的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向八个国家宣战。西太后的宣战诏书是写得非常慷慨激昂,里面有这样的话,“与其苟且图存,遗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中国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剪彼凶焰,张国之威”。什么意思?西太后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爱国者,说我们今天受洋鬼子欺负,与其我们马马虎虎地活着,还不如我们跟洋鬼子来决一决雌雄,看看谁打得过谁?说我们中国呢,就土地来说,我们有二十多个省。就老百姓来说,我们有四百多兆。说要打败洋鬼子这个是不难的事情,所以西太后就下令向八个国家宣战。那么西太后这个做法是愚蠢的,你想腐朽的清王朝它怎么可能是八个列强的对手呢?义和团的血肉之躯,它怎么可能跟洋人的洋枪洋炮来相抵抗呢?我想当时义和团它一定有一套办法,表面上看刀枪不入,用刀砍砍不进,用枪刺刺不进,那么西太后一看信以为真,说行啊,咱们打吧!这一打,八个国家打到北京,西太后从北京匆匆忙忙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那么这一次战争的结果,是订立了一个辛丑条约,这个辛丑条约最重要的部分一个部分是赔款四亿五千万两,这个四亿五千万两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中国是四亿五千万人,就是每一个人要赔一两银子,就是中国要向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要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第二点,就是要允许外国的军队驻扎在北京和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

八国联军入侵,那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促西逃,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可能不对慈禧太后的思想发生影响,因此到了1901年慈禧太后就在西安用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要实行变法。仅仅三年时间,1898年慈禧太后用屠刀镇压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领导的改革运动,三年以后,慈禧太后又不得不宣布要进行变法。那么这个变法我们在历史上称为新政,就是新的政治,它的内容大概是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编练新军,第二件事情,是废科举兴学堂,第三个内容就是奖励实业,第四个方面,是进行法制改革。但新政改革不彻底。1908年,也就是光绪34年的10月21日,光绪皇帝去世,慈禧太后命令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那么溥仪当时是多大呢?溥仪当时是三岁,那么西太后让一个三岁的小孩当皇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西太后为什么这么做?她还想故伎重演,还想继续垂帘听政,继续当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那么,慈禧太后让溥仪的父亲载沣做监国摄政王,慈禧她命令说,“以后所有的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尽管光绪皇帝死了,你载沣当监国摄政王了,但是所有的军政大事,都要按照我的训示,都要按照我的意思来做,所以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西太后她紧紧地抓住权力不放,西太后她自己没有想到,隔了一天,她自己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简单讲一讲,西太后是一个什么人?我想,如果简单说来,慈禧她是个权力迷,她一生善于抓权、夺权、集权,她是一个善于搞宫廷政变的一个专家。那么,在她统治中国的47年里边,她有三大罪过:第一大罪过是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大罪过是镇压了戊戌变法,将谭嗣同等几个爱国的改革家,送上了断头台,她的第三个罪过,是在她当权期间,订立了两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是《马关条约》,一个是《辛丑和约》。这个三大罪过,就让慈禧太后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然,在这个同时她也做过某些好事,主要的是两件,一件是支持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洋务运动,另外一件是具有资本主义改革性质的新政。这个是慈禧太后一生做的两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有益的好事,宋代的词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有两句词,叫“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说得是江水浩浩荡荡,向东奔向大海,那是青山挡不住的。那么慈禧太后她想为清王朝建立万年基业,建立永久的统治,始而镇压改革,后来她进行了某些自我改革,但是呢,她的改革不到位,她的目的仍然在于集权于满洲贵族,所以,在慈禧太后死后的三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历史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是我们研究了慈禧太后的一生以后所应该得出的结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