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讲稿阅读] 百家讲坛 一代诗仙李白 康震 TXT讲稿 全集

主讲人简介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党总支副书记。1989年至2000年,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及文学研究所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


  读不完的李白,道不完的诗仙

  李白一波三折的悲喜人生

  读康震妙解李白?自得一半诗心仙骨

  李白是个倒插门女婿?!

  李白为高力士脱过靴吗?

  李白与杜甫到底关系如何?

  李白的“千金”从哪里来?

  “诗仙”李白,我国诗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国诗歌史册上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读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宏大气,也能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朴素情怀。李白的诗中总是充满了自信与乐观,处处扬溢着盛唐气象,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屡遭波折,他的身上还隐藏着一些未解之谜:李白是否倒插门?他的子女是白痴吗?李白与唐玄宗、杨贵妃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却在仕途上屡屡受挫?他与杜甫的关系到底怎样?他是怎么死的?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在诗仙飘逸洒脱的风采中再次神游盛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说在前头:走下“仙坛”的李白

  一提到李白,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涌现出“诗仙”、“斗酒诗百篇”、“浪漫”、“纵情”、“蔑视权贵”这一类的词汇。每个中国人,多多少少会从初级课本、从《唐诗三百首》、甚至会从连环画中知道这位伟大诗人的传奇故事和佳篇名句。李白诗歌的普及程度,在中国百姓的诗歌阅读史上当推第一。

  然而我们试问一下:李白真的被普及了吗?真实的李白究竟距离我们的想象有多远?“普及李白”——还原他的人生故事,还原他的心灵历程,甚至告诉读者李白的相貌、李白的“千金”从哪里来、李白儿女子孙的下落究竟如何……所有这些,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理解李白诗歌的内在精神呢?

  康震的回答是:了解这些真相,可以澄清长期流传于民间野史、传说,流传于历代文学爱好者心中那个美好却多多少少被误读的李白形象,有助于我们从“人”的角度而不是从“仙”的角度走向李白的精神世界。

  在传统的叙述中,李白是一个如此潇洒的人:他能够超越现实环境而自由飞翔;权贵、小人们对他的排挤、讥讽,不但无损他的形象,反而给他的传奇人生增添了更加神秘、瑰丽的色彩。对那些过于美化的描绘,范文澜先生曾在《中国通史》中发表过独到的见解,破除了这些一相情愿的“谪仙”神话。

  而康震则将这理性看历史的工作做得更加彻底。

  康震告诉读者——

  有人认为,李白在长安的政治失意,是由于杨贵妃、高力士向唐玄宗进谗言,这是不切实际的推论。不管怎么说,天宝初期的长安与大唐王朝,政治环境虽然不像诗人想象的那么理想,但也绝不像后人描写的那么恶劣。

  康震精辟解析——

  李白凭借浪漫的主观想象、幻想来描绘政治理想,参与政治实践,进而走向长安、走向唐玄宗,而玄宗只不过从一个文学家的角度来接纳李白,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和遗憾!也许,以李白的个性,永远也不可能在盛唐时代找到并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这是他本人,也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决定的。

  康震的潜台词——

  李白没有如他所愿成为唐朝的姜子牙,这对国家来说未必是憾事;然而政治的不如意,却让他的诗情如泉涌,写出与日月同辉的不朽诗篇,这才是中华民族的大幸。

  康震以理性的演绎与感性的解读结构全篇,以鲜活灵动的笔触和严谨科学的推演,还原给广大读者一个真实的李白,描绘出一个走下“仙坛”的诗人李白。

  康震先生在CCTV-10《百家讲坛》中讲李白、说杜甫、品苏轼,无数观众为之倾倒。大唐的华章名篇在康震的讲述中春华阅尽,大宋的世道人心在康震的解读下秋实历遍。

  康震对李白的品读,既是对以往知识的厘正,又是对诗人生命痕迹的全面修复。不刻意追求趣味,却妙趣横生,不着力拔高境界,而境界自在。

  “李白斗酒诗百篇”,对于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康震品李白》不正是这样一斗最醇厚的美酒吗?

  编  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李白是胡人吗

  李白究竟出生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历来的说法都不一致。有人说他生于中亚碎叶,有人说他生于四川,有人说他生于今新疆库尔勒焉耆自治县一带,还有人说他生于长安。在这些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即四川江油和中亚碎叶。

  支持李白出生在四川的一方主要有李阳冰和魏颢,他们分别在《唐李翰林草堂集序》和《李翰林集序》中声称李白于唐中宗神龙初年(公元705年左右)出生于四川。这二人都与李白打过交道。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并在李白去世前接受嘱托整理遗作,他所记述之事也许就是李白口授之语。而魏颢一直是李白的崇拜者,李白对他也非常信任。按理说他们提供的应该是第一手资料,值得信赖,但这个说法却与李白本人的说法存在矛盾。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说:“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这个自荐表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也就是公元757年,据此推算,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武周时期的大足元年,也就是公元701年,到神龙年间李白已经五岁了,这就与李阳冰、魏颢的说法出现了矛盾。可见,李白出生于四川的观点并不是那么靠得住。

  至于李白出生碎叶一说,主要证据来自中唐文人范传正,他非常崇拜李白,给李白重新整修墓碑,撰写《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碑文中提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值得一提的是,范传正的碑文是在见到了李白儿子伯禽的亲笔记录之后而作,而作为李白最亲的人,伯禽不太可能随意编造自己父亲的出生地,李白出生于碎叶这种说法更可靠一些。

  学术界现在一般都比较认同,李白出生在唐代安西都护府所管辖的碎叶城,这个碎叶城现在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而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现在那地方还有一个碎叶城遗址。

  那么,为什么他的名字称为白,字太白呢?李阳冰在《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说:“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大意是说,李白的母亲生他时,梦见太白金星,所以给他起名白,取字太白。李阳冰的这段记录很可能就出自李白之口。

  我们从这段文字中还可以看到,李白的出生与老子的出生情景极为相似:“老子,……其母感大星而有娠,……母到李树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艺文类聚》卷78《灵异部》上)都是梦见大星而受孕,都是指李树而生产。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唐朝皇帝为了神化政权,声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李白自许为李唐皇室宗亲,附会老子李耳的所谓“神迹”,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白是太白金星的化身,这个说法现在看起来很是荒谬,但却得到了时人的认可,连一些名人也不例外。李白第一次去长安,见到了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所写的《蜀道难》,惊呼他不是凡世之人,而是天上的太白星精。李白有一首诗《胡无人》:“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他毫不客气地自我炫耀,认为自己能够像太白星侵蚀月亮一样,在“安史之乱”中痛击乱军,李白自己也似乎认为自己是太白金星转世哪。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贵族身份是自许的吗


  李白说他自己是陇西成纪人,就是甘肃天水一带,他自称是西凉时期凉武昭王李的第九世孙。李白自己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汉代的飞将军李广有一支后裔定居陇西成纪,李是李广的第十六世孙。他在敦煌、酒泉一带拥军自立,号为凉公,死后国人加谥号为武昭王。

  有意思的是,李唐王朝的皇帝们的祖先也是李,唐高祖李渊就是李的七世孙,唐玄宗李隆基是李的第十一世孙,如果这么算起来,李白的辈分很高,唐玄宗还得管李白叫族爷爷。可是根据李白跟很多李唐宗室贵族交往的诗文来看,他经常以族叔、族兄、族弟、族侄等称谓来称呼对方,从这个称呼中可以看到,李白自己将辈分也排得很乱。比如说,他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兄,实际上他比这个人还要大两辈;有时候称呼一个人为叔,实际上他比这个人可能还要大四辈。最具有典型性的就是李阳冰了,按辈分排列,李白应与李阳冰同辈,但是他却称李阳冰为“族叔”,自己就把自己降低了一辈。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家族在迁徙过程当中,家谱或者是族谱有遗失的现象。

  根据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自述,李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歆即位,但是很快被另一个军阀势力沮渠蒙逊击败。李歆的弟弟李恂,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后来也被沮渠蒙逊所杀。李白家族的一支就在这个时候流落到长安渭水一带。到了他的六世祖的时候,又迁徙到了碎叶城,李白就是在碎叶城出生的。随后又跟随他的父亲迁徙到了四川。在经历了如此波折的迁徙之后,族谱遗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所以,即使李白自己清楚他就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但是具体说到他跟谁算辈分大,跟谁算辈分小,由于家谱和族谱没有了,没有文字上的证据,所以就容易发生混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白与唐王室之间始终没能建立起合法的宗亲关系,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唐朝宗正寺,也就是皇家档案馆的确认,那个档案馆里始终没有他的名籍。

  李白其实有机会列入皇家档案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听从官员李彦允的建议,将李之后绛郡、姑臧、敦煌、武阳四公子孙列入宗正寺,换句话说,属于这四公子孙的,就是皇上正式的亲戚。当时李白就在长安,并得到唐玄宗的器重,而他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后,也曾与李彦允一同去北海学道,二人关系很密切。因此,如果他有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或者系统的家谱族谱的话,是肯定能够列入宗正寺的,之所以没有被列入,缺少必要的证明材料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这样看起来,李白的家世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李白这一系家族的确是李的后代,但是由于他们往返迁徙,家谱族谱遗失不存,难以自我证明,李白自己也不大说得清楚;二,李白家族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攀附皇亲,假托李之后,因为在唐朝有这个风气,大家都喜欢攀龙附凤,姓李,就说我们家是陇西成纪人,是凉武昭王的后代。但我觉得李白假冒攀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李白在世的时候,与一些李唐皇室宗亲贵族交往比较密切,诗文中常常与他们称兄道弟,论资排辈,但没有任何人、任何证据表明,曾有人质疑、揭露、告发李白的真实身份。在缺乏更进一步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暂且相信李白的自述,认为他是凉武昭王的后代,是李唐皇室的宗亲。

  讲完李白的祖先家族谱系,再说说李白的父亲。李白父亲的名字很难确知,身份也不确切。有人说他是个县尉,有人说他是商人,有人说他是侠客,还有人说他是隐士,我们只知道当地人称呼他为“李客”。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就是说李白的父亲因为避难、避仇逃到四川,担心招惹是非,于是待在绵州昌隆县青莲乡这个小地方隐居起来,不求仕宦。既然是隐居,所以他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叫客,是当地人称呼他的,因为对当地人来讲他就是客人。

  李白小的时候,李客曾教他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李白曾在《秋于敬亭送从侄游庐山序》中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这样看起来,虽然他们家一度生活在西域地区,受到西域文化、突厥文化的影响很深,但是总的来说,李白的家庭,李白的父亲毕竟是中原人士,对中原文化,尤其是中原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多。这对李白的影响是很大的。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李白是倒插门吗

  李白在四川生活了近二十年,遍游蜀中山川。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李白走出巴蜀,开始了游历天下、施展抱负的路途。李白沿长江水路东下,从今四川乐山清溪出发,经渝州(今重庆市),经荆门东下,过今湖北江陵、湘南洞庭、江西庐山,到达金陵(今江苏南京),又到广陵(今江苏扬州),最后落脚在今浙江绍兴地区。

  两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游遍了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在扬州,他“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花了三十多万块钱,这说明他出川的时候带了一大笔钱。可是这个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所以等到他从浙东地区返回时,身上的钱财已所剩无几。在《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一诗中,他说:

  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

  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

  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

  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诗中慨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并抒发了自己病中思乡的情怀。这个诗的格调非常萧瑟,神情落魄,正是他精神上、经济上陷入窘境的写照。也就是在这一年,二十六岁的李白来到安州(今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娶妻生子,结束了单身生活。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跟许氏结婚,许氏的祖父叫许圉师,是当年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父亲许绍曾与唐高祖李渊为少年同学,是高祖、太宗朝的重臣。开元十五年前后,许圉师已经去世多年。但是不管怎样讲,许氏家族算是一个权贵之后,相门之后。

  李白跟许氏的结合符合当时唐代的知识分子一般的择偶观念。唐代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当中有两个重要的主题:一个是婚;一个是宦,就是做官。对于唐代知识分子而言,迎娶的妻子最好是名门之女,不然会被人看不起。当时知识分子结婚娶妻,主要是瞄准五大望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陇西李氏,河南荥阳郑氏,还有太原王氏。如果能与豪门望族攀上亲戚,会对以后的政治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许氏当然不是豪门望族,只不过因为她爷爷做过宰相,算是一个权贵之门。但是对李白来讲,这也行。看起来在注重姻亲和仕途的时代氛围下,李白也不能免俗。

  然而李白并非将许氏迎娶回家,他是入赘到许家,做倒插门的女婿:“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上安州裴长史书》)这在当时是不寻常的举动,一般的知识分子不会这么做,但是李白这么做了。我们推测,李白这么做可能是受到了西域地区突厥文化的影响,也许在异族文化观念中,对于男方入赘女方的行为并不介意。而且反过来再一想,连武则天都能当皇帝,李白做回倒插门女婿也没什么了不起。如此看来,一方面有他自身深受异族文化思想影响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整个唐代的社会观念比较开放。而李白当时的经济处境的确也是较为窘困,必须依靠许家这样的大家族才能继续宦游的生涯。

  婚后他们住在哪儿呢?住在安陆的白兆山桃花岩,这名字很浪漫。结婚后许氏给他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伯禽,女儿叫平阳。在安陆,他的家庭生活看来很不错——“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赠内》)他在诗中使用了一个典故:东汉太常卿周泽病卧斋宫,妻子去看望他,他却认为妻子冒犯了斋禁,将其投入监狱。当时的人认为周泽不懂得维护夫妻感情,作歌说:“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李白这首诗无非是说自己开怀畅饮,不免冷落了妻子,但诗意的重心在于畅饮,而并非冷落。题目本是《赠内》,可见是顺手拈来周泽的典故与妻子开小小的玩笑,这恰恰说明他们夫妻之间感情深厚,关系融洽。

  然而这段婚姻持续的时间并不算长。在李白与许氏结婚十年之后,也就是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许氏去世了。

  李白作为入赘女婿,不便继续在许家养育子女。而且根据李白这一时期所作诗文判断,他与安州当地官员关系不睦,似乎还得罪了不少人。所有这些原因促使他不得不迁居他乡。许氏的去世对李白来说是一个家庭悲剧,但也成为他新生活的开始。

  李白决定把家迁到哪儿去呢?迁到东鲁兖州地区,也就是山东兖州,时间大约是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左右。天宝元年,也就是李白四十岁左右的时候,他接到了唐玄宗召他进京的诏书,所以他不得不赶紧安排、安顿他的一儿一女。李白给儿女写了一首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就像留言一样,说:“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我们能从这首诗里看出当时他的孩子还很小,他要走了,这一双儿女笑着牵着他的衣服,还不太懂得父亲要离开家,不太懂得悲伤。那么许氏去世以后,李白的家庭生活是怎么安排的呢?

  有一段时间,他把儿女安顿在了安徽的宣州,后来又托人将子女接到东鲁兖州,直至李白在李阳冰家去世之前,他的子女一直在东鲁地区。

  关于他这一段时间的感情生活,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谈到了这点,这也是我们现在能依据的很重要的一条材料,他说:“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什么意思呢?李白最初娶许氏,许氏给他生有儿子伯禽,女儿平阳,“明月奴”很可能是伯禽的乳名,这一点后面我们会谈到。“合于刘”,是指李白在许氏去世之后,曾与一刘姓女子住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说李白“娶”刘氏,说明李白与刘氏不过是一种准婚姻关系、同居关系。“刘诀”,后来两个人分手了,刘氏没有生育子女。“次合于鲁一妇人”,李白后来又在东鲁与一名女子同居,这位东鲁女子给李白生育了一个孩子,取名颇黎。最终,李白娶了第二任正式夫人宗氏。

  我们前面提到李白将子女暂时寄放在宣州南陵,后来又寄放在东鲁。现在看起来李白虽然去了长安,但还是一直有女子来照顾他的孩子。只不过李白的情感生活并不顺利,那个刘氏看来是跟他感情不和,很快分手了;东鲁的女子给他生了一个孩子,也许他们的感情还不错,但是李白的诗文里并没有具体说他们到底是怎样的结果。

  在李白写给儿女的那首《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他用了朱买臣的典故:“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朱买臣是汉武帝时候的一个大臣,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妻子看不起他,最后离开了他,但是后来这个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绍兴市市长。诗中这个“会稽愚妇”也许指的就是那个刘氏,那个女子看李白一天到晚在外头漫游,钱也拿不回来多少,官也没做上去,可能是看不起他。李白很讨厌别人看不起他,尤其让这女子看不起他!他还看不起别人呢!后来的资料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刘氏和东鲁女子的消息。

  李白在长安不到两年就离开了,后来又继续在各地漫游。公元749年,四十九岁的李白在梁园(今河南开封)迎娶宗氏,他的家庭生活又发生了一次变化,他拥有了第二次正式的婚姻。

  特别有意思的是,宗氏也是一个宰相的孙女,看来李白结婚的对象总是离不开宰相的孙女。宗氏是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楚客是武则天堂姐的儿子,他们兄弟三人都曾是武则天的亲信,后来因为奸赃事发,被发配流放岭外。宗楚客在武后、中宗时代曾三次被拜为宰相,后来因为依附韦后与武三思,唐玄宗起兵诛灭韦后一党的时候,也杀了宗楚客。这段经历虽说不上光彩,但宗氏毕竟是宰相之后,多少有一些政治资本。

  李白的这次婚姻很可能还是入赘妻家,为什么呢?有的学者认为,李白的《自代内赠》(清康熙缪曰芑刊本《李太白文集》)一诗透露出一线信息。这首诗是李白模拟宗氏口吻,写夫人对自己的相思之情。其中有两句:“曲度入紫云,啼无眼中人。女弟争笑弄,悲羞泪盈巾。”意思是说,自己(指宗氏)听到熟悉的乐曲婉转入云,眼前却不见心爱的丈夫,禁不住哭哭啼啼。女弟们看到我思夫心切,都争着前来取笑戏耍,我又难过又害羞,泪水点点滴落手巾。女弟,指宗氏的妹妹。按照当时的风俗,姐姐出嫁后,妹妹不能住在姐夫家中,而此诗描写的却是姐姐与妹妹们戏耍取笑的寻常生活场景,因此推测李白也许就与宗氏家人住在一起,也就是入赘宗家。看起来在择偶方面,李白不像别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有很多的忌讳,只要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妻子就好。

  这位宗氏跟李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都信仰道教。李白曾经在一首诗里说:“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这首诗是写给他的好朋友元丹丘的,诗里说,我们夫妻俩带着女儿跟你一起炼丹药,我们准备全家都飞到天上去成仙。宗氏的确是个忠实的道教徒,她曾与唐代宰相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一起求仙访道。对此李白有诗为证: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宗氏和李白的感情很好,李白常年在外漫游,寻找政治机遇,他也写诗给自己的妻子:“我今浔阳去,辞家千里余。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秋浦寄内》)李白还模仿宗氏的口吻写妻子对丈夫的相思:“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自代内赠》)诗中用爱妻的口气絮絮叨叨地撒着娇,埋怨丈夫久客不归,字里行间可见夫妻两人的深厚情意。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带着妻子逃出梁园,隐居庐山。他派自己的门人武谔前往东鲁接应儿女,但似乎没有结果。所以“安史之乱”期间,李白一直跟自己的子女是隔绝的,他跟宗氏就待在庐山上。这时候永王李派他的使者韦子春来请李白下山,李白给妻子写了一首诗告别:“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别内赴征》)这个典故是说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当年求取功名不得,回家后他的妻子织布不理他,不下织布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都挺讨厌他的,觉得这个人没出息。而李白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说我哪天要真是佩戴了相国的黄金印回来见你,你可不要嫌我过于庸俗而不理我啊。诗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夫妻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和幽默的情趣。从“问我西行几日归”一句可以看出宗氏对李白前途的担忧。

  果真,厄运降临到李白身上。由于复杂的政治斗争,永王军被肃宗击败,李白由于参加了永王李的军队,遭了罪,被投到监狱里。当时李白被关在浔阳,也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市。宗氏当时在哪儿呢?在豫章,也就是现在的南昌市。得知李白的情况后,宗氏开始为他四处奔走,疏通关系,想把丈夫救出来,表现了患难夫妻的深情。所以李白在《在浔阳非所寄内》中说: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

  知登吴章岭,昔与死无分。

  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

  相见若悲叹,哀声那可闻。

  在诗中他称赞妻子像当年的蔡文姬一样,为了要救她的丈夫在曹操面前求情。李白出狱后,被流放夜郎,宗氏的弟弟宗,对这位姐夫也相当不错,陪同姐姐送别李白直到浔阳江畔。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觉得李白的最后一次婚姻还是相当幸福的。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李白绝嗣了吗


  李白的一生潇洒自在,浪漫逍遥,似乎无牵无挂,其实他也时时刻刻惦念着子女,思念着家人。

  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已经知道,李白一生共有三个孩子,第一任妻子许氏生育一男一女,儿子伯禽,女儿平阳,明月奴可能是伯禽的小名儿;东鲁女子生育一男,名曰颇黎。

  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继续在各地漫游,一直都没顾得上照顾孩子。他有好几首诗表达了想念子女的心情。天宝六、七载,在《送杨燕之东鲁》一诗中,他说:“二子鲁门东,别来已经年。因君此中去,不觉泪如泉。”离别子女已经一年了,一想到他们,眼泪就像泉水一样不断地流下来。我们不要觉得李白好像一阵风一样,整天活在飘飘然里,一路走来一路潇洒,无所留恋,实际上不是。就像鲁迅说的,陶渊明在我们的眼中飘飘然得太久了,实际上这影响了我们对具体人物的真实判断。

  李白还有一首诗表现了他对儿女的思念之情,就是作于金陵的《寄东鲁二稚子》: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家中的一棵桃树是他走的时候种下的,如今已经三年过去了,该是枝叶繁茂,与楼齐高了吧?女儿平阳长得跟桃树差不多高了,靠在桃树边上摘桃花;弟弟伯禽,长得跟他姐姐也一般高了。他的一双儿女因为没有亲人的照顾,没有亲生父母的照顾,“抚背复谁怜”,他想到这里心乱如麻,愁肠百结。这首诗没有李白式的狂放不羁和纵酒高歌,没有奇特的想象、惊人的夸张,有的只是唠家常一般的娓娓道来。这时的李白只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思念着远方的儿女……

  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这几个孩子的名字,他们的名字都起得挺奇怪的。

  伯禽本是周公旦长子的名字。有的人就说李白也太狂了,这不是拿自己比周公吗?实际上这是种误解。李白再狂,也没必要自比周公,李白也不会拿周公这样一个儒家圣人的长子来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字。根据有的专家考证,周公的长子伯禽的名字叫鲤,它的谐音是“理”或“李”。在古代,理、李通用。李白之所以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伯禽,实际上是在名字中暗含李姓。

  但是,“明月奴”又该怎么解释呢?有的学者认为明月奴应该算是伯禽的小名。有人说奴隶的“奴”,那不是蔑称吗?实际上这也是种误解。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人们起名字特别是起小名,特别爱用“奴”这个字。比如说,东晋皇帝晋明帝,他母亲是少数民族,他本人长得很像一个外国人,胡须是黄黄的,所以有人就叫他黄须鲜卑奴,这并不是蔑称他,他是皇帝,怎么能蔑称他呢?还有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他小时候寄养在南方,所以他的小名叫寄奴。所以我们说这个“奴”,它更像是一个爱称、昵称,有点儿类似于“小家伙”的意思。那为什么叫明月奴呢?

  我们知道李白的诗里明月的意象和白云的意象特别多,尤其是明月的意象,比如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要举例子多极了。在李白的诗歌中,明月是一个美丽、深情的意象。既然李白这么喜欢明月,也许伯禽小的时候长得很白净,看上去非常可爱,他就给孩子起了这么一个“明月奴”的小名。这当然是我们的一个推测,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推测听上去好像也还比较合理。

  至于他的另一个儿子颇黎,也挺奇怪的。“颇黎”这两个字实际上谐音为“玻璃”,这个“玻璃”不是现在我们家里镶的“玻璃”,在古代,它是一种天然的水晶石,产于波斯,像韩愈、李贺,还有温庭筠这些唐代很有名的诗人,他们诗里边都提到过“玻璃”这样一种水晶石,可见颇黎在当时为人们所熟知,并受到人们的喜爱。而颇黎与明月都是明亮、光明的形象,也许这正是李白取这个名字的原因吧。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我们现在只能间接地进行一些推测了。

  李白的女儿取名叫平阳,这个就更奇怪了。有人说,平阳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这个平阳公主家里边原来有一个歌伎叫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了,喜欢看她跳舞,后来卫子夫渐渐得宠,并做了皇后。李白给自己女儿起名叫平阳,会让人联想到卫子夫低贱的出身。但也许李白根本不在乎这个,因为李白的观念里面就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他只需关心他的女儿够漂亮,希望他的女儿能歌善舞、活泼可爱就行了,所以就给这个女儿起名平阳。也有学者认为,平阳是唐高祖女儿的名字,在隋末唐初的征战中,平阳曾立过不朽功勋,是一位载入正史的巾帼英雄。李白取这个名字其实是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成为一名巾帼英雄。这些都只是我们的推测,因为李白自己没有写过任何说明性的文章,告诉我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子女起这些名字,我们进行这些推测,实际上是想还原李白的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文化的深层内涵。

  那么,李白子女的结局究竟如何呢?

  根据现在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李白被捕入狱以及长流夜郎的时候,伯禽和平阳这俩孩子还都在东鲁。李白被关进浔阳监狱时,有《百忧草》一诗说:“星离一门,草掷二孩。”是说他遭遇流放上路之时,子女还在东鲁。后来李白遇赦回到江夏,在《门有车马客》中说:“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让儿子打扫院落、中堂,便于同客人说话,这个儿子也许就是伯禽。

  李白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他在《游谢氏山亭》一诗中提到:“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意思是说大醉之后乘着月色回家,远远看到儿子在家门口等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可见在李白去世前,伯禽一直都陪伴着他。

  平阳的结局似乎比较明确,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边说了,“女既嫁而卒”,看来平阳出嫁以后就去世了。但是颇黎一直再没有消息。

  唐人李华在李白的墓志文中谈到伯禽其人,说他“天然长能持,幼能辩,数梯公之德,必将大其名也已矣。”(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什么意思呢?是说他性格很随和,很孝敬,侍奉老人很周到,对于自己的晚辈也非常的友善。李白是在当涂去世的,伯禽也许一直就随侍在李白的身边,后来也就定居在了当涂。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李白去世三十年后,伯禽也在当涂去世了。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即李白去世五十年后,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打算重修李白墓地。范传正的父亲范伦与李白交情不错,范传正读父亲留下来的诗文,发现其中一首诗记叙了他与李白在浔阳饮酒。范传正觉得自己有责任为这位伟大的诗人做些什么。于是就开始寻访李白的后代,找了三四年,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也就是伯禽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孙女都在当涂嫁给了当地的农民,她们的丈夫一个叫陈云,一个叫刘劝。

  范传正就与这两个孙女交谈。她们都是农妇的打扮,非常的朴素甚至破旧,但是进退、应对非常闲雅,颇见其祖父的风范——“儒风宛然”。范传正问起她们的身世家道,这才知道伯禽早已去世。这姐妹俩还有个哥哥:“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哥哥出游十二年,不知道去了哪里,至今杳无音讯。也就是说,李白的后代中有一个孙儿、两个孙女。由于伯禽本人只是一介布衣百姓,不可能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机会,所以这两姐妹只能嫁给当地农夫,没有田地、桑蚕谋生,生活非常窘困。虽然祖父李白有很高的盛誉,但是以她们目前的身份、地位、境况,实在羞于向当地官员求告:“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担心辱没了祖上声誉。

  范传正听了这姐妹俩的陈述,心中非常难过。他想给李白重修墓碑,重撰墓志,希望这两位孙女能够提供一些李白家族的资料。她们翻箱倒柜,仅找出几页残破不全的纸张,上面有伯禽留下的数十行潦草的家族纪录,这成为范传正重新撰写墓志文的重要依据。

  李白去世的时候,埋葬在当涂县的龙山。但是李白一直非常向往当涂县的另外一座青山,这个青山就是李白非常仰慕的南朝诗人谢曾经读书的地方。所以范传正问他这两个孙女,你们有什么要求啊?这两个孙女说,我们没有钱,无权无势,只是希望能够满足我们祖父生前的愿望,把他迁葬到青山。于是在范传正的主持下,李白墓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正月二十三日,从龙山迁葬到青山脚下。

  范传正很同情李白的这两个孙女,想帮助她们改嫁给当地的士族。她们说:“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夫妻之道由天命所致,两个人结成夫妻,这是上天所命,也是一种缘分。“在孤穷既失身于下俚,仗威力乃求援于他门。生纵偷安,死何面目见大父于于地下?欲败其类,所不忍闻。”我们在贫困的时候,不得已嫁给了农民,但总不至于仗着我们祖上的门荫改嫁到一个豪门里边去,即便我们嫁到豪门里边,苟且偷安,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祖父呢?这样的事情我们是不会做的。范传正听了以后很感动,就为她们免除了一些徭役和杂役,减轻了一些经济上的负担。

  范传正为李白做的新墓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正月,距离李白去世(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整整五十五年。新墓碑树立二十六年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文人裴敬到当涂来拜谒李白的墓碑,裴敬的曾叔祖裴是唐代著名的剑术家,唐文宗曾下诏称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剑术为唐代“三绝”。李白虽与裴并不曾谋面,但他喜好剑术,曾给裴写信,表示很想跟他学剑术,“愿出将军门下”。正因为有这样一段因缘,裴敬专门来拜谒李白的墓碑。当地人告诉裴敬,李白的孙女至少五六年都没来扫墓了,可能也已经去世了。这时距离李白去世已经八十年了。

  这么看来,李白没有直系的后代。换句话说,他有儿子,也有孙子、孙女,但是这一系没有传下来,也就是过去所谓的“绝嗣之家”。他不愿科举,热衷纵横之术,不重士族高第,入赘相门,未能尽责地照顾子女,子孙无法接受教育,只能沦为贫困的农妇,这是李白的悲剧,也是一代“诗仙”在现实中的遭遇。

  然而李白的墓前却总有一代代络绎不绝的扫墓者、拜谒者,他们并不是李白的子孙,但却是华夏文明包括盛唐文明的子孙,他们不仅是在拜谒这位伟大的诗人,也是在拜谒、回想伟大的盛唐时代。李白的家族子嗣未继,但是他的诗歌、文章与人格魅力却会永远流传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李白是永生的,是永远不会绝嗣的。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李白倒底长什么样


  在中国古代诗人当中,我们也许最熟悉李白的诗,对李白似乎也最为了解,其实不然。比如,李白的相貌到底如何?他是胖是瘦?是高是矮?他的诗不错,字究竟写得怎么样呢?

  与李白同时代有个年轻人叫魏颢,特别崇拜李白,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李白对他也很信任,把自己当时所做的诗文交给魏颢整理成集,魏颢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即《李翰林集序》。在这篇序里,他对李白的相貌有一点描述,他说李白“眸子炯然,哆(chī)如饿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的眼睛炯炯有神,这里的“哆”是张大嘴巴的意思,就是说当李白张嘴的时候有猛虎下山的气势,这是动态的一面。还有一面是什么呢?再看后面这两句话,“或时束带,风流酝籍”,有的时候他穿得整整齐齐,腰扎玉带,头扎布巾,也显得风流倜傥。李白在诗文里常自称:“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与韩荆州书》)“身不满七尺”,换算成今天的尺寸也就一米七左右,不算高,但是他的心气很高,藐视群雄。

  李白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曾去拜见当时著名的道教领袖人物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李白有一个评价,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你的相貌颇有些仙风道骨,器宇不凡,可以一同遨游云天宇宙。李白回忆说,自己初到长安,著名诗人贺知章曾惊叹他像一个“谪仙人”,就是说像天上下凡的神仙。而且李白在写给别人的诗文里对自己也有很高的评价,说自己以“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自己以天地自然为容貌,不肯附庸权贵,也不肯为功名拜谒王公。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体能够感受到李白那种飘逸孤高的气质。

  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篇幅先说他的容貌、体形、气质呢?这是因为容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于李白,我们有一个总的印象:他身材不高,目光炯炯有神,气质飘逸非凡,个性高傲张扬。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在一首诗里这样写李白:“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寻李白》)结合前面内容看来,这首诗确实写出了李白的个性气质,写得非常传神。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怎样实现“鲤鱼跳龙门”


  李白不仅气质非凡,个性鲜明,而且诗文在当时享有很高的盛誉。有的诗人在世的时候并不一定声名显著。比如杜甫,他的诗作在盛唐时代并没有受到人们特别的重视,直到中晚唐乃至宋以后才名声大盛。而李白的诗歌在盛唐当代就享有很高的声誉。

  可就是这样一个胸怀远大抱负、诗文纵横天下、声名煊赫的一流诗人,不仅没有在盛唐的政治舞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政治冷遇,甚至最后被流放夜郎,算是沉到了政治旋涡的最底层。除了留下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外,白发苍苍的李白在政治上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用封建时代衡量读书人的标准来看,他在政治上是完全失败的,他的人生当然也是完全失败的。人们不禁要问:这样一位诗坛奇才,有着极高的政治抱负,又生活在政治相对开明的盛唐时代,怎么会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收获呢?是什么原因使他的政治人生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生?

  要了解李白政治上的悲剧,还要先从他不平凡的政治抱负、政治理想说起。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封建时代的职业理想与我们当代文人的职业理想有很大的不同。在古代,作家、诗人并不是一种可以谋生的具体职业,封建时代文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官,官做得越大越好,最好一直做到宰相。李白也不例外,李白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大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使他更为自信,他自然也怀抱着比一般诗人更为远大的政治理想。

  李白的政治理想很大,也很简单,什么理想呢?他有两个理想,第一个就是当宰相。他说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又说“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意思是说,我愿意做宰相,就像春秋时候的管仲和晏婴一样,做皇帝的辅弼之臣,我做了辅弼之臣,必然能使四海升平,天下大同。这是他的第一个理想,这个理想非常大。

  第二个理想是什么呢?做皇帝的老师。他在《赠钱征君少阳》诗里边说:“秉烛唯须饮,投干也未迟。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他把自己比做唐代的姜太公,只可惜钓了很长时间的鱼,唐代的周文王还没来。李白认为自己就是唐朝帝王之师的最佳人选。帝王之师也许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崇高的理想了,它的内涵远非宰相这样一个具体的职位所能涵盖,而是包含着对自身价值、尊严的高度认同。

  李白的理想就这么大,而他也为自己规划了实现这一远大理想的明确途径。这是一条非同寻常的途径。李白不愿意像一般人那样从基层的小官吏做起,比如从县令开始,一点一点获得升迁,如果幸运的话,到六七十岁能够做到三、四品的大员。对于李白而言,这种漫长的升迁过程是难以忍受的。他“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弘大,声闻于天”(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白的升迁途径就是要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这种实现理想的途径是如此的与众不同,这极富传奇色彩的自我期许导致他慷慨自负,言行不拘常调。换言之,李白的实现方式、言行方式就是要与同时代的读书人迥然相异,这也表现在他对待科举的态度上。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录用人才最重要的制度,它诞生于隋朝,规范于唐朝,鼎盛于宋朝,发展于明朝,终结于清朝。李白生活的时代,正值科举制度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上一大批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鲤鱼跳龙门”,走向仕途。然而,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李白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他似乎从来也没有表露过参加科举考试的愿望。与他前后同期的几位大诗人,如王维、高适、杜甫等都有科举考试的经历,有的就是进士出身,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在现存秩序框架内谋求实现政治理想。李白则不同,他可能不愿意走这样一条寻常的发展道路,而要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走跨越式发展道路。那么,李白是如何走上这条跨越式发展道路的?这一道路会给他带来什么命运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李白心中的政治神话


  要走上跨越式发展道路,就必须首先获得高官权贵们的赏识。李白为了将自己介绍给高官权贵,使用了很多办法,其中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投信干谒,也就是给别人写自我推荐信。

  其实在唐代,读书人都写自荐信,这不足为奇,但李白的自荐信有他自己的特点。在不少自荐信中,李白都自称陇西成纪人,自称凉武昭王李的后代。我们曾在第一章中介绍过李,他是李唐皇室的先祖。李白坚称自己是李的后代,无非是在强调自己是皇室宗亲,是要引起高官权贵们的器重与重视。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给安州裴长史上书自荐,信中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跟朋友在深山老林里面养了数以千计的鸟,而且都是珍禽、奇禽,这些珍禽被他驯养得非常听话,巴掌一伸,这些鸟就停在他手上:“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其实他是真的为了养鸟吗?不是,他就是为了表现自己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时这也是道家养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庄子·山木》托言孔子远离朋友弟子,在野外的大湖中隐居,鸟兽看到他都不惊惶逃避,以此说明孔子能够与鸟兽为伍,融洽相处,乃是得道之人——“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李白的这种行为方式真的引起了当地官员的注意——“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当地郡守听到这件事感到很奇异,就亲自来山中看望他们,还要举荐他们到朝廷。然而李白与朋友并不接受这样的邀请,他说这叫“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意思是说我并不屈从于官吏的召唤,当朝者邀请我做官我偏偏不去。这样一来他们的名声就更大了,这么有才华的人,这么特立独行的人,还不愿意做官,品德真是很高尚。这是他说自己的第一个优点。

  他还有什么优点?在这封自荐信中李白写道:“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他说自己在扬州住了一年,花了三十万,花这么多钱干什么用啊?都用在救济那些落魄不得志的读书人身上,也就是说自己视金钱如粪土,乐善好施。这是他第二个优点。

  第三个优点也比较重要,叫“存交重义”,就是重义气,够朋友。他举了个例子,说自己与朋友一起游览洞庭湖,结果这个朋友患急病突然去世了,炎热的天气里,李白伏尸痛哭,泪水哭干,哭出鲜血,路过的人听了都为之伤心。李白将朋友暂时安葬在洞庭湖边,几年之后,他又回来专门为朋友迁葬,将朋友的尸骨从坟墓中取出,装进口袋,自己背着口袋,披星戴月一路来到江夏,借钱将朋友的尸骨葬在当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李白这种特殊的葬友方式源自南方少数民族的二次捡骨葬法。第一次安葬被称为寄土,可就近安葬;三五年后要开棺捡骨,将骸骨安葬在家族坟地中。李白从小生长的绵州昌隆地区以南,就有乌蛮(彝族先民)、白蛮(白族先民)聚居,其中就有二次捡骨葬的风俗。

  说完不凡的身世与言行,李白还会在自荐信中炫耀自己的文采。唐玄宗开元八、九年间,李白去拜见当代大手笔、益州长史苏,苏在众位同僚面前夸奖李白下笔滔滔不绝,是少见的文学天才。如果继续博览群书,加强学习,扩展见闻,未来一定可与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一比高下。李白还曾得到首任安州郡督马正会的称赞。马正会认为李白是难得的奇才,他对长史李京之说:“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意思是说,其他人的文章,如同没有烟霞的山峰,没有草树的春景;而李白的文章,清雄奔放,名言警句层出不穷,文辞流丽而思想通达,每一句都能打动读者的内心。

  既然要将自己推荐给官吏,自荐信中自然少不了对官吏的称赞夸奖,这在唐代文人的干谒信中很常见。李白自荐信的不同在于,其结尾部分往往透露出自信甚至狂傲的口吻。还是在这封《上安州裴长史书》的结尾处,李白说:“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瑞辱英盼,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意思是,希望您能够恩赐给我宽厚的待遇,敞开心扉,继续让我感受到您的恩情,如果真如此,我一定会以长虹贯日的精诚之心做您的属下,即便让我像荆轲直渡易水去刺杀秦王也万死不辞!然而如果您在我面前耀武扬威,甚至声色俱厉,不予接纳,那我只能跪行到您面前,给您作个揖,然后像黄鹄一样高飞而去,到首都长安谋求前程。又有哪一个王公大人的门前不可以让我弹剑高歌呢?我永远不会再跟您见面。

  这一段换成大白话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李白似乎是有点儿太狂傲了,但这正是他超乎寻常的自信,也是他自荐信与众不同的地方。“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一句用了冯谖客孟尝君的典故。春秋战国时,有所谓战国四公子,其中一个叫孟尝君,这个人喜欢招致天下名士,养了三千门客,三千门客的待遇根据每个人的本事有所区别。冯谖也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本事什么特长,他都说没有,只好归入下等门客中。没过多久,冯谖靠在柱子上弹剑而歌,边弹边唱:宝剑啊宝剑啊,咱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啊。有人反映给孟尝君,孟尝君想,他要鱼肉吃,是不是有点本事啊?于是给他鱼肉吃。过了几天,冯谖又弹剑唱道:宝剑宝剑回家吧,我们出门没有车!其他门客都开始笑话这个要吃要喝的家伙,但孟尝君再次满足了他的要求。又过了不久,冯谖弹剑唱道:宝剑宝剑回家吧,家里没有人照顾!孟尝君于是派人照顾他的母亲。门客们都认为冯谖这个人贪得无厌,但孟尝君独具慧眼,认定他是个奇才,日后必有大用。后来,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为其设计狡兔三窟,在危难之际挽救了孟尝君的政治生命,成为他最著名的门客。李白用冯谖来比喻自己,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找到弹剑高歌的地方,一定能够找到心目中的孟尝君。

  前面我们说过,干谒信、自荐信不是李白的发明创作,盛唐文人为了求取功名,必须向权贵高门投献诗文,为将来步入仕途打开方便之门。李白的这些自荐信代表了盛唐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面貌。什么精神面貌呢?这些文人在奔走权贵豪门,投赠、干谒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跪拜屈服于权贵的脚下,一方面却又因强烈的自信与自傲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李白是他们当中最典型的一个代表,他的行为言语最能代表盛唐知识分子蔑视权贵、崇尚个性、珍视自我、渴望价值实现的精神风采。李白有时候为权宜之计,可能会说一些奉承谄媚的话语,但他骨子里透出来的本质还是要强烈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不肯为了照顾权贵们的脸色而委屈自己自由张扬的个性的,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盛唐知识分子的精神实质和风采。

  李白之所以在后人眼中具有那么大的魅力,首先在于他胸怀不同凡响的巨大的政治理想,其次在于他为实现巨大理想所走的一条不同凡响的路径,而为了打通这个不同凡响的路径,就需要一份不同凡响、振聋发聩的自我推介。在这份个人推介的开拓下,李白开始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交游、四处干谒,寻求一个惊天动地的政治突破。对于李白来说,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政治神话,他认为自己不但是超一流的天才大诗人,而且是超一流的大政治家。这个神话不仅李白自己深信不疑,而且千百年来许多阅读李白的人也深信不疑。

  要说李白是个天才的诗人,这个没有问题。李白在文章事业方面向来绝对自信。他在给朋友的诗里说自己写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海” (《江上吟》),诗兴大发的时候一落笔,五岳三山为之震撼,写成之后高声吟诵,沧海为之扬起波涛。这种自信甚至狂妄放在别人身上也许很难得到认同,但放在李白身上的确当之无愧。

  还有,他给荆州太守韩朝宗写过一封自荐信,当时有一种说法叫“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喜欢推荐人才。李白对韩朝宗声称自己“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与韩荆州书》),今天让我写一万多字的诗文,我靠着马背上,一挥而就,文思敏捷如此。所以他在文章事业方面,确实很自信。

  尽管李白有这么高的文学才华与创作自信,可是李白的最高理想并不是当职业作家,在他看来,创作诗文不过是一种艺术天才,从根本上来讲,那不过是促进他声名煊赫的工具,是一个进身仕途的敲门砖。李白认为自己的真正天才在于政治。

  换言之,李白认为自己不仅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天才的政治家,是一个像姜太公、管仲、晏婴一样将要名传千古的大政治家。他认为大唐盛世就要在他这样天才的政治家手中发展壮大,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如姜太公那样的机会,而他一旦获得唐代君王的重用,唐代历史就将翻开新的一页。他天天在做这样的梦,他为这个梦等了很长时间,直到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李白终于迎来了实现他政治神话最重大的机遇,他的梦想似乎就要变成现实了。这是个什么机会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公主渠道”之谜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二岁。这一年正月,唐玄宗颁行诏书:“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秀逸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旧唐书·玄宗本纪》)不管你现在是个老百姓,还是国家公务员,只要你精通儒学,或者精通文章、通晓军事武艺,或者你有一技之长,总而言之,你是个有用的人,当地政府都可以将你推荐到朝廷来。唐代皇帝经常颁行这样的诏书广求人才,这对于那些有真才实学、渴望建功立业的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这个机遇的核心因素在于获得强有力的推荐,也就是说是否有合适的人将你推荐给朝廷。

  李白二十四岁离开家乡,现在四十多岁了,十余年间一直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政治机遇,那么这一次他是否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呢?又有谁会将李白推荐给朝廷,推荐给玄宗皇帝呢?

  皇天不负有心人,李白终于找到一个很重要的推荐人,这个人跟唐玄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她就是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崇信道教,玄宗朝的时候出家为道士,法号无上真人,后来又赐法号为持盈法师。玉真公主以皇室贵戚之身出家为道士,在唐代社会并不少见,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唐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神化自己的政权,追认道家的始祖老子李耳为李唐宗室的祖先,将道教定为“国教”。唐太宗还专门下诏书将道士排在僧尼的前面:“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俗,畅于九有;尊祖之风,贻诸万叶。”(《令道士在僧前诏》)后来还将道举作为一个考试类型列入科举考试之中。这样一来,道士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就很高了。

  道教与道家思想在唐代非常兴盛,唐代的统治者,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都与道教人物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当时的道教领袖司马承祯,就曾受到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皇帝的召见及厚待,皇帝们不仅向他请教长生不老之术,也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道教是唐朝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思想潮流,皇帝之所以高度关注道教活动、道教人物,是基于整个唐王朝的政治利益。换言之,道教思想、道家活动、道教人物与唐代政治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或者可以说道教本身就是唐代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步入唐代官场,从道教入手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李白之所以要跟玉真公主拉上关系,就是想要走由道教而入仕这一条路。

  然而,唐代读书人大都清楚道教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也清楚玉真公主与玄宗的关系,如何才能成功地打通玉真公主这个关节,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另外一个关键人物的关键帮助,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李白的朋友元丹丘。关于元丹丘,我们所知甚少,不过我们很熟悉李白的一首诗《将近酒》,其中有两句写道:“岑夫子,丹丘生,将近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诗中的丹丘生就是元丹丘。

  李白与元丹丘相识很早,他二十多岁在四川家乡的时候,就与元丹丘相识。李白五十多岁时有一首诗《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诗中说“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说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都是非常亲密要好的朋友。李白与元丹丘曾一起漫游四川、湖北安陆、襄阳、河南嵩山、石门山,从李白与元丹丘来往的书信诗文内容来看,这位元丹丘显然是一位隐居山林游仙的职业道士。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久居峨嵋,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入翰林”,透露出推荐李白入长安的关键人物,就是元丹丘与玉真公主。

  元丹丘与李白关系持久而亲密,他对李白的志向、为人、诉求自然了如指掌。当年李白得以拜见司马承祯,也是得力于元丹丘的推荐。而元丹丘、玉真公主、司马承祯三人的关系更不寻常。玉真公主曾奉玄宗诏命为司马承祯修建金,她与司马承祯算是师徒关系。李白虽然没有机缘通过司马承祯结识玉真公主,但这种间接的同道关系对于他接近玉真公主不无助益。

  唐玄宗天宝元年前后,玉真公主曾奔赴河北谯郡真源宫参加道教活动。后来长安宏道观道士蔡玮撰写《玉真公主朝谒谯郡真源宫受道王屋山仙人台灵坛祥应记》,详尽记载此事,唐玄宗亲自给这块碑记撰写碑额。碑记的落款告诉我们,这块碑由元丹丘负责修建,可见元丹丘与玉真公主的关系非同一般。我们可以做一个相对合理的推测:也许,元丹丘直接跟随公主参与了这次活动,也许,就是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元丹丘向玉真公主推荐了李白,并将李白多年前撰写的一篇《玉真仙人词》呈给公主: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诗的大意说,玉真道人住在太华峰上修道,清晨的时候修炼叩齿之法,也就是鸣天鼓,即将上下牙齿相叩。此时,狂风怒起,犹如龙在云海里翻腾。玉真公主法术高明,她把玩闪电玉手不停,腾云驾雾来去无踪。过不了多久,玉真仙人一定会得道成仙,修成正果,去少室山的时候,连王母娘娘也会亲自恭迎她。

  李白在这首诗中将现实世界与神仙世界融合为一体,对玉真公主进行了极力的美化,编织了一幅极具美感的神仙画面。这种浪漫、夸张的手法与李白写给一般官员的自荐书不同,他没有直接陈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才能,也没有直接夸耀对方,而是用神仙化的世界来烘托玉真公主的神奇能力。

  说起这首《玉真仙人词》,其实玉真公主早就应该看到。那还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前后,当时三十多岁的李白来长安谋求仕途,名气还远远不如后来那么显赫。为了结交权贵,他四处干谒,并创作了这首《玉真仙人词》,就是想通过玉真公主的关系得到引荐。

  后来李白结识了唐玄宗的驸马,也就是玉真公主的侄女婿张,希望张能够给自己与玉真公主之间牵线搭桥,谁知这个张并未打算真心实意帮李白的忙。李白只好一人住在终南山楼观台玉真公主别馆,等待机会。楼观台是汉代以来供奉老子的道教胜地,距离长安城一百多里。玉真公主不仅在长安城有玉真观,在楼观台山等地也修建了多所别馆。唐代许多大诗人如王维、储光曦等都曾做客玉真公主别馆,写了不少的诗文,可见玉真公主与文人交往比较密切,许多文人都希望通过玉真公主架起与玄宗之间的桥梁。但是那一次李白很不走运,他不仅没有在别馆见到玉真公主,而且遭遇非常落魄,更谈不上投献《玉真仙人词》了。这从他那时写的《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中可以看出,其一写道: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

  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

  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这首诗弥漫着凄凉孤独的气氛,当时正值秋雨连绵,天终日阴沉沉的,很久没有见过晴朗的天空了;自己的心情也跟这天气一样,非常阴翳,只能酌一杯酒聊以自慰。在其二的结尾处李白写道:“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南朝有个人叫做刘穆之,家里很穷,他老婆的娘家有钱。有一次他去岳母家吃饭,吃饱之后,又吃了几颗槟榔,娘家兄弟讽刺他说槟榔是帮助消化的,你这样一个天天都吃不饱的人是不需要吃槟榔的。后来他做了大官,请娘家兄弟来吃饭,吃完后用黄金盘送了娘家兄弟一大盆槟榔。可见当时虽然境遇不佳,李白感到了孤苦与无奈,但他还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现在,多年苦苦的寻觅终于结束了,通过老朋友元丹丘的引见,李白得到玉真公主的有力推荐,就要见到唐玄宗了。说起来也很有趣,关于李白的推荐人,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李白对这个问题语焉不详,他从来没有提到具体的推荐人:“天宝初,五府交辟,不求闻达。亦由子真谷口,名动京师,上闻而悦之,召入禁掖。”(《为宋中丞自荐表》)天宝初年,朝廷虽然屡次征召,但我都不肯出山。由于多年隐居山林,名声震动京师,圣上对我非常欣赏,所以召入宫中。这当然是一种非常笼统、含混的说法,其关键点在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直达天听,而根本没有涉及具体的推荐人。

  我们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推测。李白这次之所以能够得到玄宗的亲自召见,从根本上来说是走了两条渠道:一个是道士渠道,一个是公主渠道。严格说来,这都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渠道,有走后门之嫌。李白不愿明说自己入朝的具体渠道,也许是不想让自己的政治形象总拖着这样一条不大光彩的辫子吧。

  其实李白这种进身仕途的方式在唐朝并不少见,比如著名诗人王维也曾经借用公主的力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王维精通音律,善于弹奏琵琶,经常游历于权贵之门,“岐王重之”。王维一心想考中进士,请岐王帮忙。岐王让他准备十篇优秀的诗作,一首幽怨的琵琶曲。然后以锦绣衣装打扮王维,带他去见某公主。筵席上,岐王的伶人前来演奏助兴,王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公主命王维奏曲,其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不禁称奇。王维又趁势献上所作诗文,公主吃惊地说,这都是我平时诵读的诗文,以为古人所作,没想到作者就在眼前,于是以宾客之礼招待王维。筵席上王维谈吐风流潇洒,深得权贵赏识,岐王趁机说出王维考进士的愿望。公主满口答应,王维于是一举登第(参见唐·薛用弱《集异记》,宋·辛文房《唐才子传》)。

  这个故事的真假姑且不论,但起码说明在唐朝,利用皇亲权贵请托科举、举荐的事情并不少见,所以李白的作为不足为奇。

  李白现在就要进入长安,进入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就要见到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李白似乎距离自己的政治理想越来越近,千秋功名与辅弼重任似乎就要成为现实。那么,李白在长安究竟做了哪些事情?事实的真相究竟又如何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