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讲人简介
郑国恩,1930年1月5日生于黑龙江安达市,祖籍山东蓬莱。
1948年参加革命,入东北电影制品厂第三期训练班。195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俄语系。同年随中国电影实习团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实习。1955年回国后留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任教至今。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艺术教研组组长,系主任等职。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电视摄影师学会前会长,现任名誉会长。1992年获学院金烛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电视摄影师学会颁发的学会奖。1996年获得广电部离退休干部局、人事局颁发老有所为个人先进奖。1998年发表《20年光影回顾》获得“98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改革开放20年中国电影研讨会优秀学术论文奖。1999年《影视摄影构图学》获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拍摄故事片《碧海洪波》、《九龙滩》。导演拍摄故事片《冰山脚下》,指导拍摄故事片《姑娘坟》、《苦藏的恋情》、电视连续剧《红土情》等。
内容简介
电影从诞生开始后,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过程。声音和画面构成了电影的全部,一些经典影片中的宏大场面、精美画面、独特的拍摄制作手段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在欣赏电影艺术的时候,往往会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而忽视镜头语言的欣赏。影视摄影中摄影技巧的变化、光线的变化、运动方式的多样化往往会使观众对影片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欣赏效果。
要说电影怎么看,好像这个问题提得没什么道理,因为大家都喜欢电影,都会看电影,那么还有什么问题?怎么看,这个就好像多余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就像我们识字、读小说,我们经常去看话剧,但能不能够欣赏得更好,涉及到一些知识问题。如果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可能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就不会停留在表皮的层面上,就可以更深一步地理解。任何一个艺术都有它的存在形式,我们要知道它的存在形式,对它进行欣赏,才能够悟到它通过形式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是情感性的东西、审美性的东西、历史性的东西、社会性的东西,包括哲理性的东西,我们就能够理解得更深。
电影和电视的第一要素什么呢?是声音和画面,声音、画面、表现对象。我们通过一个对象在什么状态,它在干什么、在什么心态下干什么,我们就能够知道它的目的、愿望、动机,甚至知道他的情感变化。 运动是电影美学核心,如果电影还有一个美学的话,它的美学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运动。因为电影的运动一是表现对象行为动作、速度、状态、节奏,另一方面体现人观看对象的方式。走近、走远、走高、走低,而运动的方式,带来的一些速度和节奏,能够加强或者是减弱对象本身具有的含义强度。
《百家讲坛》栏目9月30日邀请我国著名电影摄影教育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国恩为您精彩讲述《电影摄影的语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