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正说刘墉(一)刘墉的家世之谜(上)

 当我们结束了清朝第一贪官——和珅的讲述,另一个乾隆朝出镜率极高的大臣——刘墉将走上前台。说起刘墉,我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那个外号“刘罗锅”,在真实的历史上他真的是个罗锅吗?还有,刘墉与和珅同在乾隆朝为官,民间历来就流传着无数有关于,刘墉与和珅斗智斗勇的传说。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刘墉与和珅斗智斗勇的一幕呢?另外,刘墉一家从他的祖上就与皇帝关系极为密切,而这样的关系竟然可以在当时复杂的官场中,维持许多朝,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提起刘墉,我们很多电视观众都不陌生。很多的人对于他似乎都很了解。他与和珅、纪晓岚并称为清代大臣中“上镜率”最高的三位大臣。因此,说起我们对他了解的渠道,一般而言,多是通过风靡全国的一部长达40集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开始了解到刘墉这个人的。剧里说刘墉是清朝乾隆年间山东人,进京赶考巧遇皇上并与之下棋,与和珅结怨。和珅念念不忘要致刘墉于死地,此后刘墉与和珅在朝廷、在民间,对公事、对私事发生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故事。

  也有的观众是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的刘墉。比如:书法爱好者就知道其实刘墉是个大书法家;当然,也有的观众本身就是史学爱好者,对他也有所了解。

  在历史上,刘墉的确实有其人;而且我在前面讲述《正说和珅》的时候,也几次讲到过刘墉这个人。当然,在《正说和珅》中,刘墉是配角。

  那么,真实的刘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与皇帝之间德关系究竟怎样?

  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高级教师纪连海,将与我们一同穿越种种传说的迷雾,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刘墉。而我们此次的探询之旅,将首先从揭示他的家世之谜开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百家讲坛 正说刘墉(一)刘墉的家世之谜(上)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提起刘墉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大家是怎样认识刘墉这个人的呢?一般而言,我觉得认识刘墉的方式有三种,我们听到过他的名字,一种就是从年岁比较大一点的先 生和女士,他们听说刘墉一般而言是从两处听来的,一是听过去人说书人说的《刘公案》,第二就是听刘宝瑞先生的相声,当然刘宝瑞已经故去许多年,我们现在看 到的他的相声,相声段子都是刘宝瑞嫡传弟子殷文硕先生他整理过把刘宝瑞先生在解放前的长篇相声段子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官场斗智》,在此前说书的时 候它不叫《官场斗智》叫什么呢?叫《满汉斗》或者叫《君臣斗》,它一共是30集的相声段子,每一集大概有半个小时左右,这是通过刘宝瑞先生的相声中我们能 够知道刘墉跟和珅斗过智斗过勇的故事,年轻的一些人一般而言都是从九年前的一部有40集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了解到的这个刘墉,还有第三种人,这 就是少数人了,有一些人了解刘墉的方式是通过我们所说的书法。比如说,有许多喜好书法的人都知道刘墉是清朝中期著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所以的书法很闻名, 他的书法现在也有很多在市面上我们也有见到的。偶尔有拍卖会能够卖到,有一些人是通过这种途径,当然也包括有一些学历史的人或者是专业的史学工作者,他就 是研究历史的,就是通过老师的传授得到关于刘墉的消息。

我们通过这些相声和电视剧了解许多有关刘墉的故事,而且,我们在以前有关于 和珅的讲述中也多次提到了刘墉这个人物,那么,刘墉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电视剧中的那个刘墉是否是真实的呢?

看过电视 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人,我们都知道,在《宰相刘罗锅》里曾经演过刘墉进京以后首先做了六王爷的女婿,后来又拜皇太后为干妈,也就是说刘墉这个人他的身 份是很特殊的,如果从皇上他的妈妈这方面来讲呢,那刘墉这个人是乾隆皇帝的干弟弟,可是要从(乾隆)亲弟弟六王爷这儿来讲,那刘墉又是乾隆皇帝的侄女婿, 那历史上是这么复杂吗,会有这种真实性吗,我还真的给大家看了看,《清史稿》这本书,我查了一下,没有这方面的记录,也就是说,从历史上来讲,刘墉不是 (乾隆)皇帝的干弟弟,更不是(乾隆)皇帝的侄女婿,没有这么一回事,有的观众就发现我纪老师几次讲到《清史稿》,有的观众就问,这个《清史稿》说的就是 真的,就那么可信,我觉得我们这个讲《清朝二十四臣》系列,所以经常会引用到一些史料,在引用史料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本书,就是《清史稿》,别说《清史 稿》这本书,还真是我们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清史所必看的一本书,这本书记载了大清朝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一直到1912年清末帝溥仪他宣布退 位,记录了这前后整整296年的历史,那这本书是什么人写的呢?它就那么可信吗,由于后面要经常用到《清史稿》这本书我在这多介绍两句,我们中国向来就有 后一代 后一个王朝,为前一个王朝修史的传统。

比如说两宋 辽 金灭亡以后,元朝的统治者就由宰相脱脱亲自组织一批文人,组织一批写作班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编写可《宋史》 《辽史》《金史》这三本正史,其中《宋史》是我们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厚的一本,一共有一千多万字,等到元朝灭亡以后明朝又按照惯例组织了一整套的写作班子来 为元朝修史,等到了明朝灭亡了以后清朝的统治者也依然如此,依照惯例组织了一批写作班子给明朝修史,有的人就会觉得后朝给前朝修史会做到客观吗,你别说基 本上还是比较客观的,他为什么要给前朝修史呢,我们知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一个王朝它都希望自己的朝代长盛不衰都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一万年、十万 年,能够存在得越长远越好,所以如何能保证自己的王朝能够兴旺发达呢,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这就是他们修史的传统。所以等到了清朝灭亡以后,中国政府 也是依照惯例由袁世凯——中国的首任大总统下令组织了一批前后约有300多人参加的这么一个班子,前后用了十四年的时间,由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赵尔巽来 领导,领导这300多人就组成了清史馆专门负责撰写《清史稿》这本书,当时这本书是由政府出资在北京修。

看到这里,我们有了一个疑问,刚才说道清朝之前的史书都称作"某某史",比如说《唐史》《宋失》《元史》等等但为什么清朝这个史书却要加一个"稿"字,称作《清史稿》《清史稿》 呢,难道,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我们知道他们修清史的时候中国正处在什么战乱,军阀割据混战的状态,最主要的有两方,一方是北洋军 阀政府另外一个是南方的革命政府,他们不断在作战,而北洋军阀政府它们内部又分成直皖奉三系,也是不断交战,所以这就给清史的修撰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他们没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去修史,就北洋军阀政府就换了很多很多总统,所以他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在写这本书,但是,风云突变,到了1928年以蒋介石为首 的南京国民政府,二此北伐成功,北洋军阀最高领导人张作霖在回师北的途中被Japan人炸死,这件事就促成了清史馆的迅速关张,他们不再继续写下去,他们 失去了收入的来源,没有人再给他们资金上的支持也没有人再给他们物质上的保证,更没有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宁的修史环境,所以这些人感到非常痛惜,自己14年300多人的成果,难道就这样丧失殆尽了吗?

可这本书还就没有,写完只是草稿刚刚写完,也没有订正,也没有校订,从头到尾都没有看 一遍,但这些人还是觉得立即找一个出版社,咱们把它出版了,别丢了,别散失了,这样他们自己也清楚自己修这个《清史稿》,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他们就不把 这本书叫做《清史》,而是很谦虚地把这本书叫做《清史稿》,意思这只是将来写清史的一个基本的稿基本的手稿,不是定稿,所以他叫《清史稿》,这本书经过 14年,修成了536卷,一共有八百多万字,它上面承努尔哈赤起兵下面一直写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有些事它也写了,比如说1912年以后的事它写到 1917年的张勋复辟,甚至写到了1927年的王国维,他在清华园跳湖自杀,这些事它都写了,因为这两个人都赶巧了,都是清王朝的遗老遗少,所以它这本书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清史的素材,写得非常丰富,写这本书依据的是清朝很多很多的档案材料,清朝的时候就有档案。

比如说包括 《清会典》《太宗实录》《太祖实录>皇帝每说的每一句话身边都要有一个翰林院的翰林去记录,所以这就是后来编成的书就叫做《实录》每一个皇帝都有实 录,就依据这些<实录><会典>还有档案材料编成这么一本书,应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一,资料比较详实,二,史实比较 恰当,但是这本书在修撰的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据专家们考证他们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政治观点有问题,二,编写体例不一,前后体例不能互相照 应,第三就是它的内容详略不当,中间这一点跟我们百姓没关系,对我们来讲,就是两个方面的大问题,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观点,以前历朝修史都是能够 做到比较客观地修史,比如说清朝人修史他会很客观地去分析明朝它为什么能够崛起,它为什么能够成功最后它灭亡的时候他也能够有一个非常恰当地分析,基本恰 当地分析,什么呢,怎么这个国家就走向灭亡了,因为修史的目的就是为后人提供借鉴作用的,但是<清史稿>这本书没有做到这一点,<清史稿>这本书修史的这300多人无一例外都是清朝的遗老遗少,都是清朝的坚定的支持者,尽管清王朝灭亡好多年了,他仍然坚定地支持清王朝。

所以他们不光是把李自成张献忠叫贼,把孙中山等人,黄兴、孙中山、秋瑾这些人也叫贼,也叫寇,中华民过成立的这个清史馆,修撰清史,结果呢,在清史《清史稿》中记述的中国的这些开国领导人无一例外都是贼和寇,这就是绝妙的讽刺,诸位想一想,这叫什么,所以这本书,它后来的命运也不会太好,我们说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内容详略也不得当,有的我们人所共知的一些人物,比如孙 中山,你去<清史稿>查,没有孙中山的传记,秋瑾,1907年就死了,秋瑾应该在那里面有传记吧,没有,很多为了推翻清王朝做出很大贡献的人 物,在<清史稿>里面一点都没提到,你哪怕作为贰臣叛臣在过去都是应该提到的,所以这是它的第一个问题,他的思想不对头,他的第二个问题,我 们老百姓看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他的内容详略很不得当,很多我们知道很有名气的人物但是在这个<清史稿>里面,它的文字就非常之少,比如说我们前面讲的和珅,真正你查的<清史稿>两千字不到没了。

和琳两百字就解决了,和珅的弟弟和琳就两百字没了,很多人就没有传记,有的人就是一笔带过,包括我们今天讲的刘墉在那里面的传记也是非常少的,所以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们要研究这个人,不 能只看这本书,还要看别的书,<清史稿>这本书后来磨难还不少,南京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故宫博物院就接收了这拨人,就接收了 这本书,拿过这本书他们印出来一看,就给他们订了19项大罪,第一项,反革命罪,第二项,反民国罪,第三项,史实错误罪,第四项是藐视先烈罪,给定了19 项大罪,所以这本书立即就被查封了,查封为禁书,等到一直到解放以后,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呢,才把这本书又重新标点 刊行,我们知道这本书有很多错误,但是我们研究清史你离开这本书又不行,现在无论是大陆这边还是台湾那方,都没有一本按照古代的二十四史这样的正史体例的 清史传记著作,没有一本是符合这样的,所以我们在研究清史的时候,尽管<清史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去看,还是要去参考,这本书因 为今后我们要经常要到,所以跟大家说一下,既然这样一部<清史稿>对于那一段历史的再现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讲到这里,您是不是就很想去翻一翻<清史稿>,想去那些字里行间寻找一下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刘墉呢,不过且慢,我们刚才说到<清史稿>有 500卷之多,工程浩大,还是让我们继续听老师说一说书中那些曾经的历史和那个真实的刘墉吧!

那刘墉我们刚才说到他不是这个六王爷 的女婿,也不是皇太后的干儿子,这是真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可否认的是刘墉他们家和皇上的家族关系非常密切这个可是真的,他们的关系很不一般,也就是 说,刘墉他们家决不是普普通通的汉人的官宦之家,决不是普普通通的(家庭),要想说到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刘墉的先祖说起,说起刘墉的先祖,刘墉这个 “刘”可是跟刘邦那个“刘”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来,刘墉那个“刘”和刘邦这个“刘”还真是一样,他们是同乡不过不是刘墉,是刘墉的老祖宗的时代,刘墉 他们家老祖宗世代居住在哪儿呢,居住在江苏徐州,那个时候徐州下面有个县,现在这个县不归徐州了,江苏徐州的砀山县,砀山县大刘村,刘墉他们家的祖宗在汉 朝的时候就居住在那儿,等到了元末清初的时候他们家就搬了。

社会太动荡,就搬大量哪儿呢,就搬到了今天山东的日照,其实不远,这个徐 州的砀山现在归安徽,它的砀山县大刘村北面就是山东,东面就是江苏,它的西面是河南,它自己在安徽的最北角,它这个地方是四省交接处,所以他搬到山东是很 近的路程,就搬到了日照,这是到元末明初等到明朝成化年间,也就是1465年到1487年间他们家又搬家了,因为在日照他们家住不下了,他们家人口繁衍的 太多了,这样刘墉的祖先中的一支就搬到山东诸城,这样居住下来,说到刘墉的高祖的时候,叫刘通,刘通活着的时候,已经到了明朝末年了,他们家第一次转变了 一个身份,此前这家这个家族就是世代务农,但是从刘通开始,他们家就开始识文断字了,认识字了,那么刘通还考中过秀才,但是,世道变了,明清交替,他也就 没有考举人、考状元的机会了。

很快,清军入关,清军入关的时候,由于我们所讲的这个清初的统治政策,对汉族的统治政策出现了一些问 题,所以造就了很多很多汉人的不满意,很多汉人造反,与满族对着干,长达二十几年的战争,满汉之间的战争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它的政策,哪个 政策出了问题呢,最严重的政策,出问题的政策就是剃发令。

我们从电视上可以看到,清朝人,他这个清朝男子,他的头发,他怎么留那个头 发,这个头发有讲究的,我们汉族人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不能剪的,你这一辈子,你这个头发就老得留着,但是,满州人接受的是 另外一种教育,他这个头发是怎么讲呢,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前面没有,后面没有,左边没有,右边没有,就中间有,这个头发它叫“削平四夷,定鼎中原”,这个 头发是有讲究的,八个大字“削平四夷,定鼎中原”,意思是满清要统治中国的意思,所以他已经统治中国了,所以的人都要按照它剃法令的规定,每个人都得剃头 发啊,都得理发,所以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了两句俏皮话,一个叫"留发不留头"你要是不想理发的话,你要不想削平四夷的话,那你人就死了 死掉,或者就叫“留头不留发”,你要想留着脑袋你就得削平四夷,要不然你人就死,它的这个政策激起了汉人的反抗,两千多年了,我们讲,汉族人,他接受儒家 传统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能损伤的,因为这个就激起了汉人的反抗,典型的比如说扬州十日,比如说嘉定三屠等等很多很多事情,当然了,刘墉他们家 绝不在反抗者之列,清军一入关,那时侯还是顺治皇帝,顺治帝叫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1643一继位,1644年一入关,立即刘墉他们家就投降了,就成为 了大清朝的臣民,从此以后好几代刘墉他们这个家族就一直是大清朝的顺民就一直是大清朝的顺民,不但如此,刘墉他们家还支持大清朝的事业。

尽管刘墉的曾祖归顺了清朝,但是他们距离能够进入满州贵族控制的清朝朝廷做官乃至日后的高官厚禄,似乎还很远,而且刘墉一家毕竟是汉人,在当时清军刚刚入关 天下还没有平定的情况下,更是难以获得清朝朝廷的信任,那么机会在哪里呢?

刚才我们讲的是刘墉的高祖,现在我们讲刘墉的曾祖,刘墉 的曾祖叫刘必显,他就立即就参加了1652年顺治年间在全国组织的科举考试,当时天下还没初定,中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呢,结果他组织考试,刘墉的曾祖父刘必 显就参加了考试,结果还不错,一举考中进士,大清朝很高兴,毕竟有那么多的汉人臣服于我了,听我的话了,赶紧把这些人派到各地,发送到各地去当官,结果刘 必显就被发送到广西,担任户部员外郎,这个户部我们知道管理财政的,员外郎是什么官呢,员外郎是一个备选官员,那个时候清军刚刚入关,满州人对汉人不信 任,他的正官都是满州人或者是蒙古人,汉人只能当上备选官员,就很了不起了,所以刘墉的高祖父能当上这个官,就已经是政府非常信任了。我们从1652年刘 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考上进士,到1814年这一年,刘墉他们家重新修家谱,这中间是162年,162年间刘墉他们家考上进士一共11位,考中举人的一共35 人,两样合计一共46人,在这162年间,刘家成年男丁加在一起不足100人,录取率超过50%,所以我要说这么一句,在山东诸城,没有一家能和刘墉他们 家相比,在学问上在考试上,所以我在这儿说,归顺了大清朝以后的刘家,科举得意,为官也是越来越得意。

这样我们就讲到刘墉的祖父,刘 墉的祖父叫刘棨,刘棨这个人呢,当的官就大了,就不是员外郎了,刘墉的祖父叫刘棨,刘棨担任的是什么官职呢?他担任的是四川布政使,四川,我们知道我们知 道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布政使他指的是主管户口,主管钱粮的,管税收的这么一个官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省长这个官职,这是刘棨,刘棨为官是非常正直的,曾经被 写在什么里面呢,曾经被当朝的人写的一本书《国朝循吏史》里面,登载过他的事例<国朝循吏史>这本书是谁写的呢?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个人,这两 个人是康熙年间的进士,雍正年间被雍正皇帝指定为雍正的儿子、接班人的老师,也就是弘历的老师,弘历继位以后是乾隆,这两个人一个是朱轼,一个叫蔡世远, 这两个人写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在康熙年间写就的在雍正年间刻录的,雍正年间,乾隆那阵还是皇子,所以他当皇子,皇太子的时候每天就要由他的老师指定给他读 这本书,每天要给他读一段,所以我们说乾隆是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知道刘墉他们家是清官。

这可真是不一般了,大概清朝没有哪个汉族官员能 够;有如此非同寻常的地位,既然刘墉家族已经享有了怎么高的官职与待遇,到了刘墉的父亲的时候,也就是乾隆帝登上皇位几十年,乾隆还能再给刘墉的父亲怎样 的高官厚禄呢?

刘墉的父亲叫刘统勋,有人说刘统勋,《天下粮仓》里不是有个刘统勋吗,难道那个刘统勋就是刘墉的父亲,是啊,没错,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他当的官可是越当越好了,在刘墉他们家族中,应该说没有人能够从皇帝的信任上讲空前绝后,没有人能够得到皇帝如此器重和信任,那刘墉的父 亲当上了什么官呢,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还担任了六部尚书得有一个尚书房,尚书房是六部尚书办事的机构,担任了尚书房的总师傅,还担任了两个官 职,一个是东阁大学士,还有军机大臣,还担任了一个官职叫翰林院的掌院学士,这都是刘墉的父亲当的官,咱们先说简单的三部尚书,工部尚书相当于咱们建设 部,相当于建设部部长。刑部尚书相当于公检法三个机构的最高领导人,最高首领。

然后这个吏部尚书,说起大清朝就这个吏部最有意思,吏 部它下面有四个机构,有四个司,这四个司被子老百姓统称叫什么呢?喜、怒、哀、乐。它原本的名字不叫这个,但是他们一出手,就分别是喜怒哀乐。比如说我们 先说这个“喜”,“喜”这个司是什么呢?它叫文选司,管官员的选拔,管官员的任命,这缺了一个官,让你去吧,所以文选司一出章人人都高兴,选上我就高兴。 “喜”。还有一外司,叫“怒”名字叫考工司,每年官员都得考核,一考核就有人淘汰,就有人受处分,所以这个司叫“怒”。还有个司呢,叫“哀”是稽勋司,你 当的好好的官,结果你的父母死了,你回家歇着吧,这三年不许为官了,所以它一给你来电话,它一给你去信,那你们家就死人了,您就该回家了,所以你就得哭, 这就是“哀”还有个司呢,“乐”这个司呢,它的机构叫验封司,什么意思呢?如果这个官员死了,那么会出现什么呢?就会出现一个新的东西,给你们家多少钱, 补贴、抚恤金,还有这个官员他有好多儿子,他没死,他这个儿子怎么当官,用科举考试吗?不用,看你的官位的大小,你不用考试可以直接当官,刘墉就是这么 (当官)刘墉一生就考过一回进士,秀才没考过,举人没考过,为什么?他直接过,就因为他爸爸是这个官,这是我们讲到的,所以这个验封司,验封这个机构就是 管发钱的,管按印的,所以吏部的四司,就叫“喜怒哀乐”。

好一个喜怒哀乐,老百姓的智慧与幽默,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刚才,我们看到,刘统勋还担任了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官职,叫做尚书房总师傅,这个以前好像没太听说,这究竟是一个管什么的官职呢?

尚书房总师傅,六部,每一个部里面,人多少人办公啊,每一个部有放个至少有六个人,这是六个,六六就三十六,这三十六个人,要有一个联合办公会议,每个月要碰一次 头,每个月碰头的召集人是谁呢?这是刘统勋当的官,刘统勋还当了一个官,就叫翰林院的掌院学士,翰林院是从哪朝开始有的呢?是从我们讲的唐朝开始有的,开 始设翰林院,翰林院设学士,翰林院的人叫翰林学士,主要任务是帮着皇帝办公,等到清朝的时候,翰林院的职责是什么呢?清朝的时候,翰林院的职职是掌修国 史,修《明史》就归他们修,而且,清朝每一个皇帝的言行,都要由他们记,还有皇子们的教育得归他们,所有皇子皇孙们的教育程度,上什么学,读什么书得有陪 读,所以翰林院人很多,好几百,你看它分成官职,就有这么几个,这是他担任的一个官职,此外,他还担任了一个官职,叫东阁大学士,这个大学士,也是从唐朝 出现的,唐玄宗时期设置大学士,设置什么呢?

它有一个机构,叫大学士这么一个机构,他最早的大学士是宰相统领,分成四个馆,一个馆教 书法,一个馆教绘画,一个馆教音乐,一个馆教舞蹈,教谁呢?就是陪着皇帝,皇子,皇孙,最开始是干这个的,但是后来等到明清时期,大学士开始掌握什么呢? 大学士开始掌握替皇帝起草奏令,起草奏章,所以大学士,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官职,等到清朝的时候,大学士专以三个殿,还有三个阁,以三殿三阁的名字命名,一 共有六个六组,一共六个,每一个里面要有多少人呢?也是每一个殿的每一个阁里,其中各两个是大学士,还有一个是协办大学士,就是大学士助理,这样加在一块 儿六个机构,也是三十六个人,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到发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这儿的时候,应该说刘家受到的重视,可是异乎寻常了,刘统勋做了哪些工作,使得乾 隆皇帝如此重视他呢?而乾隆皇帝如此重视刘家,又对刘墉的生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下一讲再讲。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