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正说多尔衮(十八)孝庄下嫁多尔衮之谜4

  上一讲,纪连海老师说到,对于孝庄皇太后究竟是否下嫁多尔衮这一清宫头号疑案,反对孝庄下嫁多尔衮观点的学者对支持方提出的八大证据逐一进行了批驳。同时还提出了四个论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孝庄没有下嫁多尔衮。由此,这场持续了三百多年的太后下嫁之争,已经完全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双方针锋相对的辩论之下,我们没有看到最终的结论。那么,孝庄皇太后究竟是否下嫁给多尔衮?

  为什么数百年来,人们对于太后下嫁的谈论从来没有停息过?在正史没有任何记载的情况下,太后下嫁又是如何传播开了的?众说纷纭中,我们又该怎样评判这一沸沸扬扬的争论?正反双方他们的这些说法到底哪一个更有说服力呢?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纪连海,将与我们一同穿越重重的历史迷雾,继续揭示《孝庄下嫁多尔衮之谜》(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我们在介绍到反对孝庄皇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的这方观点的时候,我们说他必须得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您认为太后没有下嫁,您必须得回答,太后下嫁这一假说它是怎么样产生,又是怎么样发展的。它产生,反对者认为它产生在浙江地区,关于它的发展,反对者们认为,它的发展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张煌言的太后诗出现的那个阶段,以浙江为中心,迅速向周围,向南方各省传播。但是这种传播很快地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随着大量文字狱的出现,一度销声匿迹了。

紧接着是什么呢?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革命党人为了制造反清的舆论,不断有人印行两种东西,一种东西就是在清军入关前后满洲人的大屠杀。另外呢?他们也在印行另外一种书,就是雍正皇帝的《大义觉迷录》等书。这《大义觉迷录》是雍正皇帝自己写的。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当时全天下都盛传,他是杀父自立,他是篡位的,所以雍正皇帝脸挂不住了,就自己写了一本书,不要听信谣言,我说的才是真理,专门写了这本书,每个人都得读。结果每个人读完了之后,大家就更不信了,越描越黑。那肯定的,这个事您就不能说。所以反对者们认为,为什么太后下嫁后来又出现了这种说法,就是革命党人编了很多书,抄了很多东西,把它形成字面上的文字,人人一读,得,太后下嫁,假的也成真的了。尤其是在清朝灭亡以后,那各种野史,《清朝野史大观》、《东华录》、《清稗类抄》等等,很多很多书都在记太后下嫁了,都把这件事浓墨重笔,极尽侮辱啊,就描啊,结果越描越重,最后弄得人人都认为太后下嫁。

现在的问题是反对者们的考证它有道理吗?支持太后下嫁的人,他有道理吗?到底孰是孰非呢?我觉得,我们是不是能这样做,我们把双方的八个论点让它再激烈交锋一下,我们给它进行一下比较,对比一下,看看这八个方面谁的考证更有道理,最后我们把双方没道理的东西都去掉,我们看看剩下什么,如果剩下的是有道理的,我们就认为她是下嫁了,如果剩下的是说没下嫁的,最后那她就没下嫁。所以我是这样想,把双方针锋相对的八个观点,碰撞一下,看看剩下什么。

我觉得,针对前面的论据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正反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但是我可以说,双方说的话那叫各说各话,谁都没听听对方在说什么,还有一句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认为反对者们,他的批驳没有击中对方的要害,赞同者们的考证稍胜一筹。我为什么这么说呢,诸位好好想一想,我前面在介绍反对者们的考证和支持者们的考证的时候是怎么说的,这个支持太后下嫁的人,他的考证是说什么?皇太极一死,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他成功地挫败了豪格,当上了摄政王,紧接着这个摄政王一路直下,挥师入关,定鼎北京。然后在他挥师入关,定鼎北京的过程当中,他转眼之间就成为大清朝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说一不二到什么地步呢?皇帝的玉玺是在多尔衮他们家搁着。不在皇帝身边搁着。我们的考证是从这儿开始的。皇帝的玉玺被多尔衮拿去了,小皇帝顺治,随时有被废掉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的问题就出现了。小皇上,六、七岁,他怎么办?他哪知道怎么办?我们必然就要问到一句话,他的妈妈孝庄皇太后怎么办?她怎么样做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儿子能够做成这个皇帝?才能够稳住多尔衮?稳住自己儿子的皇位。我们说支持者们认为,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孝庄皇太后选择了下嫁给多尔衮。

反对者们的考证是什么?他们说这个事不能从后面说,得从前面说,从哪儿说呢?得从皇太极死之前就得说,他怎么说呢?说皇太极死之前这两黄旗就很牛,很厉害,然后皇太极一死,两黄旗成功地与孝庄皇太后集团,孝庄皇太后还出了一个集团,这个集团大概有两个人,她和她姑姑,成功地与这个孝庄皇太后集团合作,挫败了多尔衮集团。多尔衮集团我倒同意,哥仨儿,两白旗。然后和豪格集团,豪格集团都有谁?就一个人,一个人也算一个集团吧。说成功地挫败了他们,最后取得了胜利。人家认为,太后下嫁的这些人的考证是从哪儿说的?说皇帝那个玉玺让多尔衮拿走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孝庄皇太后应该如何办?坚决地站在两黄旗一边,拉拢两黄旗,再度结盟,击败多尔衮。这说的什么呀?您听没听清楚,拿玉玺之前,我们就考证完了,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以后他怎么做的?第一步,杀阿达礼,拿两红旗开刀。第二步,分化两黄旗。我们说那阵儿两黄旗有八个大臣,结盟,非要立豪格,结果两黄旗八个属下怎么样?最后被多尔衮成功分化,拉过来四个,那四个削职为民了,两黄旗哪还有人了,跟多尔衮做对的,哪儿有?您给我找一个,鳌拜,鳌拜那时候在家待着,索尼也在家待着,拉拢什么呀?可能吗?所以,我看到他们双方的考证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反对派如果要不是没读过历史书的话,那就是说瞎话。怎么着你也得知道,这八个人中四个叛变的,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八个人有四个人叛变了,这个时候两黄旗已经完全被多尔衮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了,您拉谁啊?这不瞎出主意吗?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讲的对于双方的论据一,我们的考证。

对于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我们认为,反对者们的考证稍胜一筹。确实,我认为,你要说孝庄皇太后下嫁,有这种可能,因为呢,按照满洲旧俗它允许这样现象出现。但是问题在于,允许出现,有这种可能,不等于必然出现。它不等于一定下嫁。而且一定下嫁,不等于就下嫁给多尔衮。这完全是几个互不相关的概念。按照逻辑学老师讲的,这个不是什么充分必要条件。它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当然了,他们举的后边那画蛇添足的例子,我真觉得一击就破,那还不如不说呢。稍微知道点清朝文字狱,您就不说那个了,为什么就留了豪格这个事,讨豪格的老婆怎么就留着,讨皇太后怎就不留着,这多简单,用一个文字狱就打发了,关于这一点我们下一讲会有说明。

针对前面的论据三,也就是多尔衮的皇父称谓的考证,我认为反对者们的考证基本上是没有道理的,赞同者们的考证稍胜一筹。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回忆一下反对者是怎么考证的,他考证的结果是什么?不用回忆他怎么考证了,我们看看他考证的结果是什么?反对者们的主要论据是,皇父摄政王这个称号主要是为了表彰多尔衮的功绩,而沿用中国古代国君尊称臣下为尚父、仲父、相父之惯例而已,绝非多尔衮真的做了顺治小皇帝的继父。他们认为,不能只允许你们汉人的君主对某个臣下尊称为尚父、仲父、相父,而不允许人家满洲人的君主对某个臣下尊称为皇父。他们进一步说明,光绪称慈禧太后为皇阿玛,而皇阿玛在满语里面是爸爸的意思,那慈禧太后就变性了?变成男的了?所以上述论据不能成立。这次我不准备引用正方的观点再说了,我就直接用反方自己的观点,我就想起来中国一句成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我们就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考证他们自己的结论。

我们看一看他说的对不对。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皇父这个词,他说,是清朝的君主对某个臣下的尊称。首先说,他们认为这种尊称是沿用了汉人的一些尊称。我们首先不用历史上的称呼,我们先就从这个构词来解释,从构词法上来说,尚父,尚是姜尚的名,加一个父,人的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加上一个父叫尚父。仲父的构造,管仲父,也是一样的。是被尊称者的名字后面缀上父。对吧。还有第三,相父,这是说诸葛亮,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从秦朝以后,中国人形成一个传统,就是不称你的名字,只称你的官职或者你的地望,就是你们家是哪儿的?这是你的官职加上父亲。这两个加在一块儿都是什么,前面这个字是什么?是被尊称者的名字或官职,后面加一个父。皇父这个词,不符合前面这个论据。跟中国古代的构词法完全不搭界,它就是一个单纯的个别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前面我们在揭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刻意地提醒大家一个问题,什么呢?赵开心,他是一个御史,是一个汉人,他看到天下的人见着多尔衮叫叔父摄政王,这个叔父不对,为什么不对?他根据他心目中几千年耳濡目染的东西,不是他几千年耳濡目染,是说他受到的汉人的教育,孔夫子的教育,孔夫子的思想,觉得这样叫不好,所以建议改名为皇叔父。这一段完整的过程,《清实录》、《清史稿》里面都有,我就不说了。问题在于,从皇叔父到皇父这个过程,为什么《清史稿》和《清实录》都出现了缺失,它没有出现缺失,就是特别言简意赅,某年某月,顺治皇帝下诏,多尔衮功劳太大,大家另外找一称呼吧,然后群臣上表,叫皇父,皇上就同意了,就这么简单。这说的就不对了,您看前面那个,我们是臣下认为,这个称谓不对。为什么不对呢?是按照汉人的想法,它不对,不符合汉族人的规矩。那后一个问题理所当然地我们就应该认为,还是有一个大臣,他认为现在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您不应该再称为皇叔父了?应该改叫皇父。对不对?而这个大臣,肯定应该是个汉族大臣,他要符合汉族人几千年来的传统。

现在留给反对者们的问题就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由皇叔父到皇父这中间的变化您给我找出证据确凿的说明。第二,就是说我提醒反对者们,皇叔父摄政王是汉人提出来的,他那个解释在《清史稿》、《清实录》里面都有。我问您的是这个皇父摄政王,这是汉人提出来的,他是怎么解释的?您别跟我说满语好不好?我不懂满语,我也不想懂满语,这不是我,是指当时任何一个大臣而言,任何一个汉人而言,这个皇父摄政王,我见过的史料就统统都是汉文的,您给我解释一下。在汉字里面,我们经常见到尚父、仲父、相父、伯父、叔父、二爸、三爸、四爸、二妈、三妈,我就没见过皇父这个词指的不是皇帝他父亲,而指的是皇帝他叔父。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对汉语如此之精通,他难道不清楚,皇父这个词会给几千万中国人带来什么想法吗?他不清楚?所以我认为,反对者们的考证在这儿是不能立得住脚的。

针对论据四,张煌言的太后诗的比较,我认为反对者们的考证略显不足,为什么不足呢?反对者们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个,这太后诗《建夷宫词》有民族偏见不可信。第二这个张煌言是出在异地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第三,诗词本身就不能成为历史的直接证据。

我个人认为,这样说太牵强了。我实在是不敢同意反对者们的这种主张。首先,我不能认同的是诗词不能作为历史的证据这一观点。实际上,在中国的历史上,大量的诗词、歌赋都如实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如果还有一些不是如实地也是间接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我们不能因为诗词歌赋可以运用,注意,是可以运用夸张、比赋的手法,而就把诗词歌赋一棍子打死,全都不能作为历史的证据,就认为所有的诗词歌赋进行了夸张。我们的考证应该是这样的,张煌言的太后婚这个诗,也就是《建夷宫词》的第七首和第八首不能作为史实的论据的话,我们必须得精心地考证,张煌言的《建夷宫词》这十首诗中的另外八首都在说假话。或者说,至少另外八首有很多东西是假的。我们才能够**这第七、第八首也是假的,如果我们不考证其他八首的真假的话,就贸然说这两首是假的,那八首是真的,这不可以。张煌言作为一个诗人,写了《建夷宫词》十首,除了这两首之外,其他八首诗虽然说对满洲人有民族偏见,但是稍微读一读,我们都可以看得很明确,他写的是真实的。既然其他八首是真实的,那么你为什么就说这两首是假的呢?你**我不太赞成,贸然**,没有确凿的证据**我认为是荒唐的。

第二,我也不同意因为张煌言的《建夷宫词》是出在异地之口,记在异国之文,就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这种观点。按照这种说法,中国还有历史吗?《史记》百分百是假的。司马迁肯定没见过黄帝,也没见过尧舜禹,他肯定没见过秦始皇。甭异地,甭异国,他就不是一个时代人,他就没见过,他写的能是真的吗?《史记》肯定是假的。那班固写的《汉书》也是假的,陈寿《三国志》那肯定更是假的了,那瞎掰了你不是?《后汉书》那都隔多少年才写,更是假的。按照您这种观点,那中国还有历史吗?

哎哟,我就想起来呀,中国史学界有一个疑古派你知道吧?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风云一时。史学界疑古派的创始人顾颉刚先生,解放以后毛主席说,你这个疑古你疑得太厉害了,算了,我给你找一个活吧,你别在那儿疑古了,你给我去标点二十四史去吧。中国这二十四史一个标点都没有,我给你找一个活,你把二十四史都给我读一遍,你弄出标点来让我读清楚行不行,顾颉刚先生就去标点二十四史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二十四史便是疑古派的创始人顾颉刚先生标点的。你要说老师,我问您,中国这二十四史谁看全过,我告诉您,顾颉刚先生看全过。他后来不疑古了,我就觉得,他要见着您,他肯定得说,佩服佩服,你是祖师爷,此后我不用疑古派这个词了,您比我可牛多了,在您的心中这中国没有历史,只有今天,没有昨天,这太……异国之文,异地,异国就不行了,这还不是一个时代的,这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吗?

对于论据五,顺治皇帝漏出的破绽,我们的比较,我认为反对者们的说法很有道理。您说有一个谕旨,对吧?您无论如何您得告诉我,这个谕旨到底在哪儿呢?是在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还是在故宫博物院,还是在台湾,还是在美国,您必须得告诉我这个原件它在哪儿,原文的出处是哪儿的,您要找不着的话,我觉得您拿这个找不着的论据,就那一段材料,就说据说出自哪儿,这历史学界哪儿有据说这个词,你不能据说对不对,你可以大胆假设,按照梁先生的观点,梁启超的观点,可以大胆假设,但是后边还有一句您得记着,您得小心求证啊。而且即使您给我拿过一本书来,说您看,这就是写着的那本书,这本书的版本如何,这本书谁做的,它的可信度如何,这很多都是问题啊。所以您拿一个顺治谕旨,说当初怎么怎么样,我都见不着皇太后,我觉得,我也找来着,我一看这段材料,我也找这段材料哪出的呢?不行,孤陋寡闻,没找着,所以我现在也认定,这段材料在我的眼中确实没有。如果哪位说有,告诉我在哪儿,等电视播完了以后,您告诉我,我再改,是吧。

那对于论据六,风水墙的传说。这风水墙,对于这个比较,我认为反对者们的考证实际上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您的考证您自己信吗?您说服得了自己吗?我就不明白,这大清朝三个陵圈子就装不下孝庄皇太后一个人的坟头?大清朝三个陵园?您孝庄皇太后的一个坟头就在这三个陵园的外边,孤零零的,就您一个人孤零零的?您说谁呢?您再怎么说离不开,离不开就不许圈里面去?您的考证是哪儿跟哪儿啊?您说服得了自己吗?谁家的妈,谁家的奶奶给自己儿子、给自己孙子出这么个难题?让自己儿孙三十八年不能给你埋了?就这么一个问题?让自己的儿孙难为三十八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您不就刚离开皇太极四十二、三年吗?您就觉得不能动土,要那样的话,慈禧太后得埋哪儿去啊?1861年她丈夫就死了,她自己死在1908年,四十七年了,还不得埋到外国去?您说的谁信啊,您自己信吗?

对于前面的论据七,说有人见过铁证太后下嫁诏,我就不想考证了。我同意反对派的观点。哪有人见过。据说,咱都说过多少回据说了,历史不是建立在据说之上,您就得给我拿来,没找着之前千万别说这事了,咱就直当它没有,要不然的话这个历史就乱了。

接下来还有一个论据八。我一开始讲《红楼梦》的揭示的时候,我就不大赞同这个揭示,我就觉得这什么啊,简直是瞎说八道了,我觉得这个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我觉得正方不要跟我再提有一本书叫《红楼梦》,不要说这个事。

但是后边还有个问题,对吧。反对者们除了对于这八个观点之外,他不还加了四个观点吗?对于他增加的那四个观点,我也有我的想法,什么想法呢?我认为它这四点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这第四个方面,这第四方面,顺治皇帝和孝庄皇太后,在多尔衮死了以后,为什么会如此地对多尔衮及其家人痛下杀手。对这个,我觉得我不同意反对者们的考证。我呢另有说法,不过这个说法将在我们正说多尔衮的最后一讲里面予以揭示。

对,我这儿说一下,关于第三种观点,它是认为,多尔衮和太后之间是偷情的关系,也就是说有那么点实质的事,但是没有领结婚证,就非法同居了。我个人想法啊,一个堂堂太后,一个堂堂摄政王,要同居便合法,还要非法同居?我觉得,我自己从心里面不能接受这种观点,所以,我自己就没有在这个方面进行任何考证。如果说有缺陷的话,可能这是我自己的个人感情问题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人总是在问,老师我觉得如果太后真的下嫁了,那天下人会做什么想法啊?天下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在孝庄皇太后的后面戳人家脊梁骨?我觉得,在当时的时代,您这种想法是多虑了,哪儿有天下人的想法,天下人在哪儿呢?多尔衮带着大兵到处去屠杀,烧杀抢掠,在征服中原,您知道不?谁有功夫管太后下嫁不下嫁啊?哪儿有功夫管这个,您还敢说呢,您记住人家是满洲人的政权进入中原了,在平定中原的。那汉人,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吃了这顿饭,下顿还指不定吃得上吃不上就死了,还在那儿传言,太后下嫁了。您知道您哪天死不知道啊?所以,我觉得啊,这种说法不靠谱。所以我个人觉得,没有天下人的耻笑问题啊,不存在一个太后下嫁口碑如何。有的人就问,老师,那您到底什么观点啊?她到底下嫁没下嫁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