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千古中医故事之张仲景篇(十二)医圣之路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的一代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的医学名著,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经典。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不仅影响了中国和中医,也同样影响了世界医学界,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行医和教学实践,为我们形象讲述千古名医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杰出成就。

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杰出成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无穷魅力。

那么张仲景跟我们现实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为什么同时感冒的夫妻两人要用不同的药方?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一代名医?

张仲景导地位中医作出了那些杰出的贡献?

请听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讲述千古中医故事之张仲景医圣之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郝万山:各位观众大家好,在上个世纪末这话听起来好象很遥远,实际上就是十多年前的事情,我们北京有一次流感,就在这次流感的过程中有一天我在门诊来了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这个女的说大夫我们俩都感冒了,您开药的时候用我的名字,药量大一点,煮完了以后我喝一碗,他喝一碗。我说为什么要这样啊?他说我是能报销的,他是不能报销的。我说你们俩能吃一样的药吗,他说我们俩都感冒了,都是流感,为什么不能吃一样的药呢?我这个时候就看病人的具体症状,这个男的呢鼻流青涕,特别怕冷,有发烧,全身疼。嗓子痒、咳嗽,没有汗,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是风寒外感。

    这个女的呢嗓子肿痛,咳嗽吐黄痰,发烧明显,怕冷不太明显,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是风热外感。我说他得的是风寒外感,你得的是风热外感,他需要用辛热的药,你需要用辛凉的药。你们俩怎么能吃一锅药呢?这个女的马上接我的话茬说大夫不对,说不瞒您说我们俩刚结婚20天,我们同睡一张床,又同吃一锅饭,他怎么得的风寒,我怎么得的风热呀?我那个时候看病周围有几个学生,那几个学生也纳闷,都是同样的环境,又都是流感,怎么一个是风寒,一个是风热呀?我说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你们两个的体质不一样,所以都得感冒以后你们对这个致病因素的反映状况不一样就出现了不同的临床表现,我就说这个女的,你呀是一个殷墟杨亢的身体素质,你平常就容易心烦急躁,容易风风火火,性格外相,甚至有侠肝义胆。她瞪着眼睛看我说你会算命啊。我说我不会算命啊?她说你怎么知道我的性格呢?我说殷墟火旺的人就是这样的脾气啊,所以我说你从小一得感冒就嗓子痛,我说你扁桃腺炎以前是不是经常犯,他说大夫真是这样,我从小就经常犯扁桃腺炎,经常发烧,几次到儿童医院要做手术我害怕,结果到现在也没有摘掉,现在一感冒还上嗓子。我说我现在知道了,这位小伙子是你的先生,我说他是阳虚的体质。平时手脚偏凉,他说对,他的手脚都比别的男的手脚凉,人家这个女的真是心直口快,我的女伴们都说结了婚之后都是男的给他暖被窝,可是我倒好,我得给他暖被窝。

    我说你的这个先生性格内向,思维周密,我没好说他思维迟钝,动作和语言沉稳,我没好说他迟钝。所以他这样的性格,他这样的身体素质是一个阳虚阴胜的身体素质,所以他得了感冒以后他就容易从阴化寒,所以他的表现就是一个风寒来的,因为你是阴虚阳盛,外来的致病因素就会从阳化热,所以你得的就是风热外感。           

    中医在诊断这个病的过程中,并不是看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什么样的流感病毒,他是看那个肌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状态,这个状态更能够切合这个病人当时的实际情况。我说你们俩的病现在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那能吃一样的药吗?她说明白了,所以我们第一天用了同样的西药没有好。第二天、第三天用某一家医院协定处方的那个药烧又没有退。咱也甭管报销不报销了,您给我们俩开药吧。我给男的开的是辛温的解表药,给她开的是辛凉的清解药,每人就开了一服。当然,吃一服药这个病就好了。这就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能够针对病人当前的实际情况,甚至包括肌体对治病因素的反应状态在内。

    也是十多年前,医学界召开过一次国际性的医学学术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很多国家的医生讨论了许多关于医学界的很重要的议题,其中有个议题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哪一个更先进,哪一个更优化。所谓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是一些人都得了某种病以后,医生都用同一种方案去进行治疗。所谓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是说虽然这些人都得了同一种病,但是医生要根据这些人的性别、年龄、个人的心理状况,以及对疾病的反应状态,制定出针对个体的治疗方案。实际上,这两种治疗方案,中医和西医都在采用。

    解说词:其实,这种最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法,在我国已经延续了一千八百多年,它是由我国名医张仲景创造的,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公认。那么,名医张仲景生活在什么时代?他在医学上的贡献还有哪些呢?

    郝万山:他和达到特别熟悉的曹操易中天老师讲品三国讲到曹操,张仲景比曹操大5岁,张仲景比刘备大11岁。所以他和曹操,他和刘备,他和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张仲景的名叫机,姓张名机。仲景是他的字,他生活在东汉末年,生卒年份大约为公元150年到公元219年。

    在历史书上,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中都没有张仲景的传记。宋朝时,国家组织校正医书局校订了《伤寒论》这部流传下来的张仲景的著作。校订这些著作的过程中,国家校正医书局的医官们写了一个序,这个序引了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的一段话。《名医录》现在我们也看不到了,那么,这段话是怎么说的呢?曰:“张仲景,《汉书》无传,主要说明汉书在这里指后汉书。见《名医录》云:就是我刚才说明代甘博伯宗所写的那本书。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他是东汉末年人,也就是三国时期的人。他的家乡在河南省现在的郑州市境内,张仲景没有上过大学,那个时候也没有大学,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写的序言,说他是跟书学的中医,。他跟谁学的医呢?是跟他同乡的张伯祖学的医,张伯祖也是很有名的医生,从对医学的贡献来看。从对医学的贡献来看,张仲景的功绩远远要高于他的老师,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孝廉是什么?孝廉是当时社会授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一个荣誉称号,所以它不是一个官职。政府在选拔官吏的时候,就从孝廉中,也就是从这些优秀青年中选拔。所以,张仲景在年轻时被乡间推举为孝廉,这件事情是可信的。

    至于官至长沙太守,历史书上没有记载。长沙在东汉的时候,是归荆州所管。长沙太守,在史书上都有记载,比如孙权的父亲孙坚做过长沙太守。史书上没有记载张仲景什么时候做过长沙太守。有人就推测了,因为长沙太守的记载中间有几年空缺,所以就有可能在这几年空缺之中由张仲景做了太守。而且接着又推测了,张仲景又写书,又看病,又做官,他怎么能忙得过来呢?张仲景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不办行政上的事情,打开大堂,让百姓到大堂看病,所以现在把药店的医生叫做坐堂医,就是从张仲景那流传下来的。张仲景后来觉得做官不如当医生能够直接为百姓们服务,服务得更好于是就不再当官,去当大夫了。

    正因为在历史上有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传言,所以后来的医生都用“长沙”作为张仲景的代称,或者作为张仲景著作的指代,这一点我们应当知道。所以以后要是看到某些医学书上说长沙怎么说,张长沙怎么说,大家就应该知道指的中张仲景。

    解说词:关于张仲景治病的故事流传于后世,这些故事不仅流传于民间在一些医学专著里也有不少记载,并且还有不少的证据。

    郝万山:关于张仲景治病的故事,真的有不少传说。有一次,张仲景在河南桐柏山采药,碰到一个山民找他看病,仲景给他摸完脉就问他:说先生您的手腕为什么有兽脉?兽是野兽的兽,你看张仲景够大胆的。这个人就如实以对,说大夫都看到了自己的底细了,他说我是峄山山洞里的老猴子,这是不是和我们今天在神农架找的野人有关,我不知道,说我是山里的老猴子,我这些日子身体实在不舒服,所以你给我看看。张仲景看完了之后,摸完脉看他舌向,就从他的药包里拿出一丸药给他吃了,吃完这丸药之后就好了。第二天,这个山中的老猿猴扛了一块大木头来见张仲景,因为张仲景采完药以后就住在山里,他说非常感谢你治好了我的病,小意思,我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回报,我这块木头是生长了一万多年的桐木,这是很珍贵的木材,能干什么?能做乐器。于是张仲景就请人做了两把古琴,这个古琴还有名字,一个叫古猿,一个叫万年。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两把古琴的名字就记载在一个叫虞汝明的人所写的《古琴疏》里。

    解说词:这样的的故事传说当然是赞张仲景的的医术高明,而把更为神奇的传说变成梦境先写到书里,更是对张仲景医学成就的赞誉,因为不管传说多少离奇,他所表达的民意民心却是真实的。那么关于张仲景的离奇传说又会被编成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郝万山:在清代康熙年间,有个人叫徐中可,他写了一本书叫《金匮要略论注》,《金匮要略》也是张仲景的著作之一。这本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个读书人叫冯应鳌,他得了重病,身上一阵冷一阵热,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把他烧得晕晕乎乎的。那天夜里,他自己觉得神志不清,晕晕乎乎的,眼看就要不行了,慢慢地进入梦乡。就在梦中飘飘悠悠地来了一个神人,这个人穿着黄色的衣服,戴着黄色的帽子,然后就用手摸他的全身,摸完了之后,冯应鳌顿时觉得全身特别舒服。他又惊喜,又害怕,就问,您是谁啊?为什么来给我治病啊?那个穿着黄衣服、戴着黄帽子的人就说了,我是南阳汉长沙太守张仲景。说我今天给你治病,是因为我也有尴尬的事情需要你帮忙,他说什么事情我能帮得让你的忙呢?说南阳城的正东四里路那个时候还没有公里的含义,所以四里就是四华里,有一个祠堂,这祠堂的后面走77步有我的墓,你看具体说得很清楚。过几年以后会有人在墓上挖井,你要到那儿阻止他们,不要让他们挖,因为那是我的墓,你同时把墓和祠堂整修整修,这就算对我的安慰,说完了那人飘然而去。冯应鳌醒了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烧也退了,身上也舒服了,他非常高兴。但是梦中神人的嘱托不能随意忘记,过了几年,他真的到南阳城东去了,真的发现了这个祠,这个祠的后边77步路正有几个园丁。他走过去一看,正好挖出个石碑,这个石碑上写着什么?写着十一个字: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这个石碑现在还有没有?放在哪儿了?这个石碑现在还有,就放在了河南省南阳市的医圣祠。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年了,遗憾的是这个石碑没有署立碑的年代,也没有署立碑人之名。1981年,医圣祠在整修的过程中,就把这个墓碑往下挖了挖,发现下面埋着个碑座,碑座的一边写着四个字:咸和五年。咸和五年这不就有年号了吗?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就相当于公元330年,离张仲景公元219年去世也就是一百一十年左右。如果这个墓碑真是那个时候立的话,那张仲景做长沙太守之事,这就是个物证。可是后来大家发现,“咸和五年”这四个字不是正正经经刻在碑座的中间,而是字歪歪扭扭刻在一边,就好像刻石头的工人试刀的时候随意所为,更何况,碑座是汉白玉的,碑体是青石的,从风化的程度来看,那个碑体显然要比碑座晚。所以当时看到这个碑座刻着“咸和五年”的这些专家们,很大一部分人就想以此作为证据来证明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

    解说词:张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至今也没有更为确切的证据。而张仲景做没做过太守,也丝毫不会影响他的伟大,因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真正感受到了他留给后世的恩泽。在张仲景逝世一千三百多年后,人们把最高的赞誉送给了他,尊他为“医圣”!而更多的故事传说,也充分证明了张仲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郝万山:晋朝有一个叫皇甫谧的,他写过一本书叫《针灸甲乙经》,是针灸著作的经典。在这本书里,他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张仲景遇见了侍中王仲宣。侍中是什么人?就是皇帝的贴身随从,是皇帝的秘书,可以出入宫廷,可以参与政事,所以是一个很亲近中央领导的重要官员,但是这个王仲宣这时候还不是侍中。张仲景见到他的时候王仲宣只有20岁。张仲景一看他,哎呀,小伙子,你身体可有病啊。你说谁愿意让人一见就说你有病?张仲景说20年以后你的眉毛会掉光,眉毛掉光了再过半年你就死了。王仲宣一听,说我20岁年纪轻轻的,你是咒我,还是忽悠我呢?张仲景接着说,你要想免除这个病灾,需要吃我的五石汤。王仲宣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了。张仲景随后从药包里把五石汤给他,也没有收他的费。王仲宣心里很不高兴,没有吃这个药,说我好好的,二十来岁吃你这个药干什么?过了3天以后,张仲景又遇到了王仲宣,就问他,我给你的药你吃了吗?王仲宣吞吞吐吐地说,吃了吃了。看你的气色,你根本没吃我的药,你这个小伙子啊,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生命这么轻视。王仲宣没有听张仲景的话。过了20年,他的眉毛真的掉光了,眉毛掉光了之后过了187天,半年稍稍多点,王仲宣真的死了。

    王仲宣是什么人?此人名粲,就是王粲,字仲宣。他开始的时候投奔刘表,刘表没有重用他,后来又转投曹操,曹操对他很重用,后来他一直做到侍中。曹操为什么重用他呢?因为曹操是个文学家,他很爱有才华的人,而王粲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很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他和曹植并称为“曹王”。王仲宣生于公元177年,比张仲景小27岁,王仲宣死于公元217年,死的时候真的是41岁。但是这个事情也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是什么病,在20年前预测他眉毛会掉,经不起严格的推敲。王仲宣虽然确实是41岁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他是死于传染病。

    解说词:为什么关于张仲景有这么多神奇的故事?是因为他悬壶济世,医术高明,能为百姓解除病痛,深受大家爱戴。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些故事当做历史,但这些故事,正是被他救治的病人及其后人,对于一代神医的赞叹和尊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口碑!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原因,造就了这样一位千古名医呢?

    郝万山:我们刚才提到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他写过一首诗,描写他当时逃荒逃难时候的情景,这首诗怎么写的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出门看到的不是满地庄稼,满地碧绿,而是看到白骨满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一个面黄肌瘦的、面色惨淡的妇女,把自己怀中抱着的孩子扔在了草丛中。“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回头听听孩子哭啼的声音,擦擦眼泪,自己走了,不回来了。为什么作为一个母亲这么狠心呢?“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不知道我活了今天,明天还能不能活下去,怎么让两个生命都完整地活下来呢?这是王粲当时见到的实际情况。

    张仲景的生活时代背景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战争连年不断。大家知道,三国时代,从黄巾军起义到董卓之乱,以后到天下纷争,三国鼎立,战争连年不断,生产力遭到了破坏,生产水平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就下降,就容易爆发传染病。所以古书上常常记载,大兵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张仲景生活环境的第一个特点。张仲景生活时代的第二个特点,是天灾不断。张仲景在世70年,我查过这70年的史书,在史书上记载的大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冰雹、地震、蝗虫、龙卷风、泥石流、雷电、海水倒灌、河堤决口,几乎我们能够想到的自然灾害,那个时候都出现了,而且这些自然灾害能够记入历史的正史中,说明这些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不是局部的。自然灾害也破坏了生产力,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导致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降低,也导致大量的疾病流行。所以古人就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说法。

    所以古人说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病这个说法,史书记载,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不是因为战争而死就是因为疾病而死。史书上还说,中原大地,“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广阔的中原,到处可以见到白骨,而且到人吃人的地步。

    张仲景正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中,他自己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其死亡者,三分有二”,说我的家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曾经有过两百口人,“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说建安元年以来,就是从公元196年以来,从公元196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两百多口人死了三分之二。这些人是怎么死的呢?“伤寒十居其七”,仲景这里所说的伤寒是指传染病,是外感病,十分之七的人都是死于这个病。大家想一想,张仲景作为一个医生,他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看到众多的亲人和百姓被疾病、传染病夺去了生命,而他在救治的过程中,发现力不从心,难以挽回他们的生命,所以他就发奋图强,立志钻研学术,来创立一条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途径。

    解说词:眼睁睁地看着众多的百姓不断死于战争和瘟疫,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被病魔夺去生命,作为医生的他却无能为力,张仲景感到了自己的平庸和无能。动乱的年代呼唤名医,于是他下定决心,钻研医术,凭着过人的毅力和智慧,终于写成一部医学名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那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郝万山:张仲景自己是怎么说的呢?“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古人遗留下来的医学经典理论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当代和古代人们防治疾病的这些经验、方子,广泛地收集,这就叫“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自己接着说,他说参考了很多书,把书名都列上了,参考了《素问》、《九卷》。这些书名也许大家都没听说过,但是大家听说过《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是《黄帝内经》中的两大部分。还有《八十一难》,就是《难经》,这些书现在都可以看得到。还有《阴阳大论》,这本书现在看不到了,但是在张仲景所写的书本里,引了一大段《阴阳大论》的内容。《胎胪药录》,从名字来看好像是妇科与儿科一类的书,或者是还包括了药物治疗的一类书。他参考了大量的古典书籍,同时自己又亲身参加实践,并平脉辨证,然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共十六卷。

   所以《伤寒杂病论》的出现,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因为在这之前,中国的医学分了两大门类。一大门类是基础理论的著作,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黄帝内经》,它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讲人的生理、病理,讲致病的因素,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上及天文,下及地理,包罗广泛。在张仲景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这部书。另外一部分是古人治病的一些经验。那个时候把它叫做经方,那样的经方就是经验用方。医生跟着感觉走,病人来了,说我头疼,身上发冷,发烧,咳嗽,喘。医生就认为他应该用点麻黄,应该用点桂枝,应该用点杏仁,应该用点甘草。那个时候又没有纸张,医生就把这些药写在竹板上,写完之后都是医生自己采药给别人包好了,甚至给病人煮好了药,病人拿走喝了。第二天病人来了,说喝了你的药我的烧退了,身上也不疼了,也不喘了,你的药可真好。医生就说了,哎,这是我的经验。于是就把这个竹板放在这儿。经验用方,是通过检验而确认有效的。又有病人来了,全身浮肿,尿不出尿来。从今天的角度看,可能是尿毒症吧,所以他凭着感觉也开了个方子,给了病人。过了几天,家属来了,说大夫,我们那个病人死了。他一看这个经验不灵,可不能流传于后世,就把这个竹板烧了。所以流传下来的都是经过临床检验而有效的东西。那个时候,就把这些用方叫做经方。张仲景就收集了大量这样的东西,又把临床治疗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原来一个凭经验看病,一个是基础理论,两者结合得不好,就是由他将二者结合起来,这就开创了中医临床医学新的里程。所以,我们说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

    解说词:时代的呼唤和个人的努力,造就了一代名医张仲景,也造就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中医的研究著作历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侧重研究病理,一种侧重收集行之有效的药方。张仲景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中医的经典理论与历代经方相结合,写出了千古名著《伤寒杂病论》。然而,在动荡战乱的漫长年代里,《伤寒杂病论》却难以保全。在张仲景死后的八百年里,经过后人的不懈努力,先后发现了散佚的《伤寒杂病论》部分残卷。人们分别校注,刊印成书。于是,写入中学历史课本的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现在实际上一分为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这两本医学名著,至今仍然是中医药系统的经典教材,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目。

    郝万山:他所创立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个体化的治疗手段,在今天我们叫什么?从张仲景的著作里,我们今天的医生能得到哪些启发?我们用张仲景的理论和方法怎么处理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些张仲景没有遇到的疾病?请听下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