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四)中看不中用的京官
返回列表
发帖
唐宋八大家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唐宋八大家
当前离线
UID
80
帖子
157
主题
53
精华
0
积分
57
威望
57
金钱
45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2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6-21 18:15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四)中看不中用的京官
百家讲坛
,
师范大学
,
王安石
,
博士生
,
读书人
进京做官对于古代的许多读书人来说是一生追求的梦想,但对王安石来说却成了甩也甩不掉的麻烦,为了拒绝朝廷下发的任命诏书,他甚至用尽各种办法逃避。
王安石本是一个踌躇满志的读书人,可他为什么对进京为官一再推辞?
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苦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您幽默解读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四集《中看不中用的京官》。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唐宋八大家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唐宋八大家
当前离线
UID
80
帖子
157
主题
53
精华
0
积分
57
威望
57
金钱
45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2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6-21 18:15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唐宋八大家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唐宋八大家
当前离线
UID
80
帖子
157
主题
53
精华
0
积分
57
威望
57
金钱
45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2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6-21 18:16
|
只看该作者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四)中看不中用的京官
【画外音】进京做官对于古代的许多读书人来说是一生追求的梦想,但对王安石来说却成了甩也甩不掉的麻烦,为了拒绝朝廷下发的任命诏书,他甚至用尽各种办法逃避。王安石本是一个踌躇满志的读书人,可他为什么对进京为官一再推辞?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苦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您幽默解读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四集《中看不中用的京官》。
王安石在地方为官期间,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同时也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宋仁宗多次下诏,提携他进京任就职,他却再三找借口推辞,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到京城去做官对别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好事,可对王安石来说却成了一块心病,那么,在朝为官的日子里,王安石究竟体尝了怎样的苦辣辛酸?
【康震】如果现在放一个京官、放一个地方官在你跟前,让你选,你肯定选着京官。为什么呀?京官敞亮啊、光鲜啊、好看啊、体面啊、实惠啊,可以光宗耀祖。这京官中看又中用,好!可是对于年轻的王安石来讲,京官对他来说,将好像是银样蜡枪头,壁画上的花瓶,中看不中用。为什么呀?为什么会中看不中用?我们上集说过了,首先得来看一看,你别说人京官本身中看不中用,关键是王安石到底做过什么京官?让他觉得中看不中用,这是最关键的。王安石做过什么京官?我们来捋一下:
三十三岁的时候,朝廷授予他的第一个官职:集贤校理。这什么官啊?我们知道,就类似于皇家图书馆的高级研究员。这官王安石谢绝了,没要。我们知道他谢绝过很多次,这是其中的一次。不耽搁,朝廷有的是,顺手又给他了一个官:群牧司判官。我们也讲过这什么官啊?这就相当于主管监督全国各地养马的工作,类似于国家工业部装备司汽车处的处长。因为古代的马匹,它就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很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汽车和运输装备一样。三十八岁的时候,朝廷又授予他三司度支判官的岗位。这是什么官啊?很重要。相当于我们现在国家财政部预算司的处长,就是统管核算国家财政的收支情况的,这个岗位也很重要。三十九岁的时候,任命他做同修起居注。这是个什么官?我们现在没这官。
这官就是天天跟在皇上身边,除了皇上的私生活不能暴露的那部分之外,皇上所有的公开的起居活动言行,他都一一地记录下来,等于是皇帝随身贴身的,皇帝个人历史的记录官。这个官死活不想要,愣没辞掉,勉强接受了。还没当几天,又给他了一个官:知制诰。这官很重要,说白了,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中办公厅高级政治秘书。专门负责起草中央文件的,专门负责起草皇上的诏书的。在这我们必须要强调王安石从三十岁到四十岁这期间,朝廷曾经多次给他授予京官,他都没有接受。我们刚才所说的是他反复辞退之后被迫接受的,并且上任了以后的这些京官。
【画外音】对于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征召的举动,有人说他是故作姿态,以退为进,目的是为了换取更高的官职,但也有人反驳说这是对王安石的污蔑。对此,康震老师认为,王安石一再推辞做京官的根本原因,是他觉得这些官职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无法为百姓做更多的实事。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康震】那让我们来看一看,就这些京官,到底哪些在王安石看来是中看不中用的?甚至连中看都谈不上。首先:集贤校理。这个官是个清要之职。什么叫清要之职啊?皇家图书馆的高级研究员,这个官一般人干不了,必须得是饱学之士,文辞之士。文章写得好,风流俊赏的才子才能做这官。而且我们在第二集的时候曾经给大家介绍过,这官虽然本身没啥内容,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台阶。通往哪里的台阶呢?着了这官做上一段时间,就能去做那个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起草诏书。再做上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做副宰相,甚至宰相。所以很多文人,特别是有才学的文人,都做过这官,趋之若鹜。为什么呢?目标很诱人,集贤校理。可这官对于王安石来讲,没什么意思。因为王安石不是个想要往上爬的人。所以这个官的核心要点,到了王安石这,它的价值就变成零了。在王安石看来,这个官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什么别的用处。因为王安石这个人考虑问题,首先考虑的不是升官的问题,而是怎么样跟老百姓打交道。他老想琢磨的一个问题就是老百姓现在需要什么?我们能给老百姓做什么?对于这样一个立足点的人来讲,集贤校理的立足点和他的这个立足点是不统一的。
接下来,群牧司判官很重要啊,相当于我们汽车处的处长。设备啊,这是肥缺。我们给大家说过,为什么王安石能做这官?他不是老不愿意到京城来当官?他给人家说的理由就是我们家没钱,我们家穷,到京城花费大。朝廷说:“行,满足你,给你个肥缺。”他还不要,后来欧阳修劝他,它才勉强接受。可是你知道王安石不愿意做京官的根本原因就不是缺钱和经济困难,所以这官给他之后,在别人眼里是个肥缺,对他来讲,根本不存在肥缺还是瘦缺的问题。因为王安石根本不是一个一门心思想要发财致富的人。所以这群牧司判官,这所谓的肥缺,到王安石这就变瘦了,没用了,归零了,又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官,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这下完了,还有一个官,叫同修起居注。这个官很深刻。为什么呢?天天待在皇上身边,天天跟皇上摽在一块儿。皇上发言了,记下来。皇上出去视察了,记下来。皇上发表语录了,给他记下来。对于那些逢迎拍马,拼命想向上爬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个超级肥缺,用肥缺形容都有点太少,层次太低。可是对王安石这个人来讲,他从来就没想过靠这套手段往上爬,他根本不稀罕跟皇上待一块儿。除非这个皇上对他来讲,是一个治国的英主,那才可以,就像后边遇到的宋神宗一样。所以这个在别人看来是一个想法设法靠都靠不上去的,想方设法谋都谋不到的一个官职,到他这,也归零了。在他看来,既不中看也不中用。
王安石这个人太难伺候了,现在就剩两官了,一个是:三司度支判官。还有一个是:知制诰。这两个官,咱们得客观的,平心静气地分析一下。财政部预算司的处长,这是一个有着实际的职权的官职。你想啊,你要掌管全国的财政的支出和收入的预算情况,哪里编制预算,你督查预算,你核查预算,这就是在为全国的老百姓,全国的人民在服务啊。这正符合王安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这样一个根本的宗旨啊。这个官如果再不中看不中用,那还有什么官是中看中用的?不要太过分。知制诰,起草中央文件,起草皇帝诏书的文件,这个官能不重要吗?相当重要啊,看你的水平了。所以这两个官,我们说你要想为绝大多数的人民服务,还别说这俩官还真是可以,中看而且真的中用。但是这话也得说一半,为什么呢?就是看王安石在这个岗位上他是怎么把它变成中看中用的。那么王安石在这个官上他做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得来看一看。
王安石做了第一件事情,在做度支判官的时候,我们为了叙述方便,直接就算预算司的处长了,不再说这度支判官了。他在做这个处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北宋时期茶叶就跟吃的盐一样,是老百姓生活当中一点都不能缺的东西,须臾不可少,日常的必用品。所以茶叶利润颇丰,中央政府专卖。他怎么专卖?两个办法。第一,你这个茶商商人,到我政府官员这儿来,给我交钱,我给你发一票:茶票。你拿着我这票,到茶农那儿去买茶叶,然后你进行自由的贩卖。这是第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什么呢?是你到我这儿来把钱交了,直接在我这儿把茶叶领走。明白了吧,就这两种方式。可是这两种方式,弊端甚大。这叫什么?这叫阙茶制度。它的弊端在哪呢?第一,因为你把这个茶叶的产和销售都统在了政府的手中。好了,你想想,政府把茶叶从产地运过来,然后商人把它领走之后再运出去卖,这中间环节很多。茶叶咱就喝个新鲜,是不是?你那茶叶都搁了三四个月了,搁了大半年了,那还有的卖吗?所以茶叶的质量很难保证。这是第一。第二,茶叶的利润太大了,走私茶叶的人非常多,屡禁不止,造成了茶叶市场的混乱。第三,因为从茶叶开始卖给商人,给他发票开始,说白了,就是在茶叶产销的各个环节上,政府都要扒一层皮,剥走一层利润。那你说这茶叶的价钱能降得下来吗?很贵的。一般的老百姓要喝口茶,太难了。但是这样一来,不就违背了产茶叶的初衷吗?那你弄了这么一些茶叶,等于说除了政府在上面扒层皮之外,商人在里面巧取豪夺,然后真正落到老百姓嘴里头的时候,拿很贵的、很高的价钱,去买来的这样质量不好的茶叶。那你图什么呢?朝廷也很痛苦,想个办法扭转这种痛苦的局面。
王安石说非常简单,你啥都不用管,只管收税就行。你就告诉这商人,让他直接跟茶农发生关系,让他就去采购茶叶,让他就去卖茶叶,让商品的茶叶流通的领域里面活起来,一切按照市场规律来。政府只干一件事,从商人的收入上抽税。这样一来,质量能保证,老百姓能得到实惠,政府的收入也不会太低。就出了这么一个主意。这回王安石干这事中用了,为什么呢?朝廷很快就吸纳了他的做法。事实证明,运作地特别好。这算是王安石做京官期间一个小小的政绩。可是我跟你说这在他的京官生涯当中,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一个个案。很快他这京官就中看不中用了。
【画外音】宋代中期,社会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对此,做了多年地方官的王安石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京为官期间,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做些利国利民的实事,但是腐朽的朝政给王安石发挥作用的机会并不多,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更加让王安石心灰意冷,那么,究竟是什么事让他如此失望呢?
【康震】在宋仁宗的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三十七岁的王安石也许是受了刚才的这个小小的成功的激励,激动起来了。三十七岁的他,给当今圣上宋仁宗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这封信它的名字叫做《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说成大白话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写给宋仁宗的心里,或者:写给咱皇上的心里话。要是特正式的,那就是什么呢?那就是:关于目前朝廷全面改革的若干建议和意见。这封信很长,一万字左右,所以史书上把它称为《万言书》。这封书信写得这么长,这是王安石二十岁出头进入官场之后一直到现在,积累了十几年的仕途的经验之后,根据他的观察和思考,给宋仁宗提出的全面改革朝政的一个系统的,纲领性的文件。写得非常全面。何以见得啊?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而且有些部分还写得和具体,具体到什么程度呢?譬如说学校的教育问题、科举制度的改革问题、官员的高薪养廉问题、干部的素质考核问题等等等等。既有宏观的框架,又有微观的建议,交上去了。
按理说他当时是在财政部预算司工作的一个处长,而且王安石出名很早,这十几年来上上下下积累的人望,以及他自己在政治上取得的政绩和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名声是很大的。虽然年轻,咱出名早。以这样一个有名、有头、有脸的中央京官给皇上写了这么长的一份心里话,好歹也得落个响吧?你想的美,你想什么啊?这信交上去之后,那叫泥牛入海无消息,砂糖扔进大海里,连半个声响都没有。我再说一遍,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材料,就是朝廷和宋仁宗对这个万言书有任何的反应的。死气沉沉,上去之后好像没发生这个事一样。这太悲剧了,这太不把人当人看了,这太伤自尊了。如果我们讲一句话,说一个意见,不管是批评还是赞同,好歹有个回音,这也是一种尊重。王安石当时面对的情况是,说了那么长时间的话,除了空气的振荡之外,就没有任何反应。
怎么办呢?没事。我们知道王安石的特点是愈挫愈奋,他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言败的人。就手给皇上又写了一封信《上时政疏》。这咱就别再说大白话了,反正就是写给皇上的一封信。这封信就没那么长了,八百多字,不到刚才那封信的十分之一。信很短,手榴弹也不长,扔出去威力大啊。刚才那个是娓娓道来,就跟拿根长竹竿似的,这挑一下,那敲一下。这回不一样了,直接扔个手榴弹过去。措辞之激烈,让你很难想象。我们预算司的处长真急了,不带这么不把人当人看的。他都写了一些什么东西呢?在信里边他是这么说的,他说:“历来的君王不否认有很多很好的君王,他们道德高尚,英明神武,在位的时间非常地长,这样的皇上是不是好皇上呢?不是。他举了三个例子。他说有个皇上是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此人在位二十五年,他死后第二十五年头上,西晋王朝就灭亡了。你瞧着开国皇帝,给人感觉就不像个开国皇帝,还没怎么开呢,就亡了。再一个是著名的梁朝时期的皇帝梁武帝,此人在位时间更长,四十七年,最后饿死在叛军的手里。还有一个皇帝大家就很熟悉了,就是我们浪漫多情的唐明皇唐玄宗,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如果不是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也许他还能继续在位。在唐玄宗的身上,唐代的历史判然分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很繁荣,后期逐渐地走向衰弱。
王安石语重心长地说:“皇上,您今年在位已经三十八年了,您是个好皇上。您有道德,有品质,您很高尚,您很智慧,您很英明神武。但是我还是觉得您应该以这三个皇帝为戒,为什么呢?我想了一下,您现在这个朝廷是要人才没人才,要像样的政策没像样的政策,官员们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老百姓是越来越穷,社会风气是越来越坏国家财政是越来越缩水。可是您皇上在干什么呢?您把那手捅在袖子里头拱起来,不吭气,好像啥都没看见。我觉得您要这样下去,再过几年可就来不及了。您都看见了,无论是在位二十五年的,那个过了二十五年的国家都亡了。那个在位了四十七年后来饿死了。唐明皇在位了也是四十四年,最后等于把盛唐气象也给丢掉了。他给宋仁宗下了一个结论,您老人家现在这么着,要先治您这恶疾,指的是朝廷的恶疾,必须要用猛药,矫枉必须过正,否则肯定要完蛋。现在您觉得要搞改革朝政特别痛苦,我告诉你这比起国家灭亡,一会就亡的那个痛苦来讲,那小的多了。在这信的结尾部分,王安石比较客气了一下,说您看,您把我提拔了,我是知制诰嘛,我给你起草诏书的,我是你身边的近臣。作为近臣来讲,给您说话说的都是实话,绝不来虚的。我们从来也不考虑措辞的问题。什么话说得直接,什么话说得比较落实,我们就说什么话。
把信递上去了,这信递上去之后,你看就是这样,就是跟刚才那封长信相比,一个是苦口婆心,一个是壮怀激烈;一个是和颜悦色,一个是声色俱厉。可是不管怎么样,这个朝廷和这个宋仁宗就没有声响,就感觉好像是你踩在棉花上练跳高,不得劲儿,不给力,干着急,没着没,就这么个关系。其实咱们说句实在话,你说京官本身存不存在中看不中用的问题?不存在。关键是谁来做能把它做得中看并且中用。你就碰上像宋仁宗这样的皇上,当然宋仁宗在早期的时候还是励精图治的,你碰上这晚期的宋仁宗,这皇上我跟你讲都中看不中用。
【画外音】王安石曾经三次上书宋仁宗,一再重申自己的变革主张,但始终没有得到回应。国家的衰败,朝廷的腐朽,皇帝的不作为,这一切都让王安石对做京官失去了信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让王安石在京城再也待不下去了。
【康震】王安石在京城待不住还有一个原因,他这个人个性非常倔强,不妥协。这是个缺电,但也是个大大的优点。给大家讲一个事例你就能明白这是个什么人了。王安石不是做知制诰嘛,不光起草诏书,也干点零活。比如说朝廷的事多了,也让他搭把手。这回给他个任务,说你在起草诏书之余,你负责一个工作:把咱们这个开封府以前审过的案子,有一些疑难的案件,你复核复核,你重新审查一下,免得出现冤假错案。这个对王安石的脾气,他这人刚正不阿,干这活正合适,有一个案子就落他手里头了。这个案子说起来还特别有意思,大家听一下。所有两个男的,一个是某甲,一个是某乙。朋友,关系特好,哥们。这某甲喜欢一种游戏,不是斗鸡,是斗鹌鹑。鹌鹑也能斗,拎着这鹌鹑在街上走,装在笼子里头,碰见了某乙。某乙是他的朋友,肯定很高兴,“你这个鹌鹑特好,拿来让我玩一下。”某甲说不给。干着急,你看着就行,我就不给你玩。朋友嘛,你给我。我不给。你给我。我不给。打打闹闹在这一边说一边笑着,一边骂着,很随意的气氛。搭着这某乙,手也忒贱了,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一把就给人把这鹌鹑抢过来。抢过来以后以便炫耀着,一边就跑。某乙拿着鹌鹑在前面跑,某甲作为失主在后边追,都在玩。大家注意,截止到目前为止,俩人是不是真打了?没有。在玩,在游戏当中。这某甲就做了个游戏性的动作,飞起一脚就踹了这某乙一脚。其实这哥们之间玩着也很正常,“我看你这手贱的,别拿我东西。”踹他一脚,踹也就踹了,他踹得太专业了,一脚给踹在了某乙的肋下,当场毙命,踹死了。
这是谁都没想到的,我估计某甲没想到,某乙更没想到。让开封府抓了,判死刑。
王安石一看着个案子,觉得这可不能判死刑,他提出一个理论,你听了以后也觉得很奇怪。王安石说什么?王安石说:“根据当时案发的现场情况,某乙强行从某甲手中抢走鹌鹑,足以见得他是个盗窃犯,他已经犯了盗窃罪。某甲为了将自己丢失的物品索回,奋力追赶该盗贼,飞起一脚把盗贼踹死了。踹死是不对的,因为偷东西不至于犯死罪嘛,他这是过失杀人,你不能够给他判死刑。这第一点,要改过来。这不是皇上让他负责复核案件嘛,要改过来。第二,我要弹劾开封府。你把一个无罪之人判成有罪,把本来一个罪状很轻的人判成重罪,你有渎职罪,我告你行政诉讼。这开封府的人哪能接受这个?心想我们辛辛苦苦办了一个案子,让你一来全翻了,还告我们。天下哪有这个道理?找个说理的地方。找谁呢?大理寺。我们知道,最高人民法院。大理寺经过审慎的考虑,最终决定王安石败诉了,就是维持原来开封府的决定,还是维持死刑的判决。
我们先不谈这个案子本身是否公正的问题。这没完啊。你王安石复核案件,结果给误判了。因为你总得有一个最终的审核,那就是大理寺。大理寺已经做出了终审判决,那么你王安石当时就是误判了。按照朝廷的规定,王安石第一,必须做出深刻检查,要做自我检讨,要写书面检查。第二,必须亲自到开封府上去表示谢罪,承认错误。王安石会去嘛?王安石说我没错,我一点错都没有,我是正确的,我不去。不去?三番五次催你。后来到什么程度?御史台,我们知道朝廷的御史台相当于中纪委,也相当于国家监察部,亲自出面给他下文件,让他必须得去。王安石就是不去,脖子特别硬,膝盖更别说了,根本不带打弯的。宋仁宗当时年纪已经大了,立太子的事老定不下来,烦的本来就要死,朝廷里面的人就开始弹劾王安石。宋仁宗这时候不再沉默了,吭气了。觉得王安石名气是比较大的,做事是比较认真的,好歹也还算是个负责任的好官嘛,算了算了,不愿意去就不愿意去,以后注意就行了。就这么不了了之算了,别再较真了。
我们现在如果以当代人的目光来看这个案子的话,其实是各打五十大板。这开封府有毛病,王安石也有毛病。为什么呢?首先,如果以我们当代人的目光来看这个案子,绝对不至于马上判死刑。很简单,他不是个故意杀人,他没有杀人的主观故意。从这点上来讲,从要判他死刑这点上来讲,王安石是对的。但是王安石也有滑稽的地方,某乙怎么能是盗窃犯呢?你固然不想让某甲死,但也不能捏出盗窃犯的这种罪名啊。所以这两边啊,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是各有问题,但这不在我们论述的重点之内。我们要讲的重点是什么呢?是王安石的个性。说实话,我刚才讲了,王安石这个倔强的个性,是个缺点。或者叫固执的个性。但是也是个优点。就是说一旦他坚持了,他笃定了,他认定了一个原则,他就会一直地坚持下去,不会轻易地动摇和改变。但这同时也给他埋下了一个很深重的灾难。就是有的时候,他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他明明的这个事情客观上是有错误的,他不听,他继续往前走,结果会导致很坏的后果。但是作为一个主持大事的人,将以有为的人,在未来有重大责任的人,这样的一种不妥协,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样的个性,是非常宝贵和可贵的。
我并没有赞扬王安石,我只是客观的说他的个性是这样的。这也导致他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原则性富余,灵活性不足。所以他自己觉得京城的环境怎么样呢?不好。不是一个良性的环境,对他个人来讲,无助于他开展工作。因为他开展工作的方式是什么呢?是大刀阔斧,迈开大步往前走。所以我们就说王安石在京城里边做官,他觉得不重看也不中用,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他自己不中看不中用,也不是这个官本身不中看不中用,而是综合的环境,综合的氛围让他很失望。他失望到什么程度?对这个京官的厌恶到什么程度?你都很难想象。
他不是做那个同修起居注嘛,皇上的贴身的记录官。当时朝廷把这个任命书下达了以后,王安石是坚决不从啊,连上了五道辞呈,坚决不干。不干?由了你。宋仁宗也不含糊,专门派了一个官员,“去,把任命书放他办公桌上,惯他毛病了,给还不干。”开始就追他。追啊追啊,办公楼里就转啊。王安石也不含糊,腿脚挺灵便的,刺溜一下钻厕所里了,死活不出来,怎么叫也不出来。这官员在外头不能老等着,想了半天,没办法,就把这任命书放他办公桌上。那王安石多机灵啊,从厕所里一下冲出来,拿起任命书追上去,就把这个塞到官员手里头。拿走,不要!你见过这样的吗?这是演话剧啊简直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坚决地请辞,而且又连上了七道奏折,不干!后来是他的几个朋友看不过去了,“你干嘛啊?”朋友给他信里面的原话说什么?你不应当:
【自求便安,数溷朝廷】——《与王逢原书》
你就给朝廷点面子,别再让朝廷下不来台了。你是谁啊你?赶紧从了吧你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才勉强应允。我说着个故事的意思是你能看得出来,王安石认为他自己心中的这个理想,做官的原则,跟这个京官之间差距有多大。给我们的感觉是他这辈子都不愿意到京城当官来。可是我跟大家说,这世上的事情是很难预料的。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就在王安石正在厌恶这京官,推辞这京官的当口,朝廷就发生了一件大事,很大的事情。朝廷给王安石下了一道旨意,召他进宫做京官。王安石毫不犹疑,立刻答应,马上前来。这就很奇怪了,何以判若两人呢?到底是发生了多大的事?是谁给他发的这道旨意?我们下一次再讲。
【画外音】北宋时代是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军队数量高达百万之众,战斗力却极差。官员待遇极为优厚,却又人浮于事,贪腐严重。耕地面积连年扩大,国家税收却不升反降。这些极不正常的现象到底说明了什么呢?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五集《百年帝国烂摊子》。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 百家讲坛下载区 』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