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讲稿阅读] 百家讲坛 大隋风云 (下)蒙曼 txt 讲稿 全集)

大随风云(下)概述

隋炀帝,一个千古以来倍受争议的中国历史帝王。在世人眼中,他是古往今来第一大昏君,第一大恶魔。修运河造成千万民夫的死伤;征高丽骚动天下;游江都挥霍无度;夺嫡位弑父杀兄;轻民生视同草芥。种种残暴不仁之行,虽桀纣复生,亦不过如是。然则,透过人为制造的历史迷雾,也应看到:他营长城安华夏万众;开运河利中国百代;破突厥而宾服四夷;通丝路以威震殊俗。似这等集千秋功业与万世骂名于一体者,亦属古之少有,今之罕无!又留下多少是非功过,一任后人把酒评说!

2012年4月30日起蒙曼老师将带你走进隋炀帝,了解隋炀帝。展示一个你所不了解的隋炀帝。

主讲简介:

蒙曼,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2007年11月19日开始,先后在百家讲坛主讲过《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随风云》。

蒙曼1975年1月28日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在承德市长大,中共党员。曾先后就读于平泉县第二初级中学和承德市第一高级中学。

1992年9月至1999年7月,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隋唐史专业,师从荣新江教授;200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和中国古代妇女史。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所授课程: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方法、专业英语、历史文选、隋唐五代史(研究生课)、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古代宫廷政治史。

蒙曼2007年11月19日开始,蒙曼主讲的三十二集系列讲座《武则天》开始在百家讲坛播出。该节目主要从武则天入宫开始,讲述武则天如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2008年重登百家讲坛,18集《太平公主》讲述后武则天时期政局。

2009年12月7日,41集《长恨歌》系列在百家讲坛开始播放。讲述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一个将大唐一手捧上了天,又将大唐一手推下谷底的人。

2010年至今,蒙曼在百家讲坛录制《大隋风云》,该系列于2011年5月14日在百家讲坛开始播出。

蒙曼自称演讲风格不会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去讲述,也不会平铺直叙地介绍,而是带着问题讲,用悬疑去吸引观众。 节目播出后,受到大量好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大隋风云下部(一)悲情天子


蒙曼老师为什么说隋炀帝是悲情天子,隋炀帝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坏吗?隋炀帝是英雄天子还是独夫民贼?我们一起来领略。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要说谁的名声最差,骂名最多,恐怕非隋炀帝莫属。可以说,隋炀帝就是一个以“恶”而出名的皇帝。在市井传说中,他荒淫无道,凶残暴虐。在正史记载中,他横征暴敛,好大喜功。干百年来,人们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心认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昏君。但是也有人说,隋炀帝是被丑化的皇帝,人们在他身上泼了最多的脏水。君不见,隋炀帝时代大运河沟通南北,维系了后代多少生命的繁衍;洛阳城巍峨天下,见证了多少朝代的兴衰更迭。一善不能遮百丑,一罪不能抵百功,英雄不是魔鬼,魔鬼也成不了英雄。

隋炀帝是大昏君,暴君,要不怎么把隋帝国搞垮了?要不怎么谥号为炀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这还不是昏君吗?从隋末一直骂到今天,今天我总结,却想给几个新评价,一是理想高,二是精力好,三是功业大,四是才情美。为什么这样说呢?理想高,高在建立一个奄吞周汉的隋,就是要超过两汉,这四个时代是历史上黄金。后无来者,一个皇帝希望自己功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句话出自隋书传记,修书时替他总结出来的。魏征说的是隋炀帝的理想吗?看他人的说法,他不是整天讲理想的,年号能透露一点,年号是大业,是千秋伟业呀。足可以看出理想呀。人们说,大业的业字,可以拆成“苦”与“末”字,人们劝他换,隋炀帝坚决不换,要成就大业在他心中占的分量可以想象。再看精力好,要实现理想,付出的努力就越大,他清楚,这是不偷懒的皇帝,他自己说过,从古要当好皇帝得了解民情,南朝的皇帝就太奶奶腔了,坐在深宫中,不了解外地,不了解百姓,怎么行呀?他自己的做法是,下决心了解社会与百姓,所以,从上台开始就不停地巡游,统治十四年,三下江都,四巡塞北,岑仲勉统计过,其中待在首都时间不超过一年,在东都不过四年,除此之外,都在巡游。这得多好的精力呀。

再看功业,到底有哪些?功业大,最深的是两大工程,一是东都洛阳,二是大运河。他把洛阳修好,是想连接好东西都,修运河虽要沟通南北。隋是北周与北齐与陈三块组合的,这时,用军事手段捆绑起来了,但三者间隔阂大,怎么让三部分成为不可分的有机体,修洛阳,就有了稳定的据点。大运河的修通,也让南北有了串连的动脉,从此交融就快了,真正不可能真正分开了。运河是继续发挥功效,唐时,南方在飞速发展,通过运河,人力物力Ⅲ}力就不断运送到北方,安史之乱后,东部割据了,不给中央贡赋了,只能靠大运河把东南Ⅲ}富送到西北,李唐王朝才硬撑了一百多年。唐后期人都不由自主地感恩。其中皮日休的诗写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说隋是因此亡国的,可是至今仍依赖它沟通南北,如不铺张,与大禹治水的功劳差不多。这也算是对他最高的评价。四点是才情美,古代帝王功业与才情往往不平衡,中国历史上,有为的君主在才情上就稍差点,秦皇汉武,就是这样。有才情的却昏庸无能,像李煜,填词多好呀,像宋徽宗,画得多好呀。要说兼具,曹操是,隋炀帝是,他善于赋诗,这是宫体诗大行其道时,今生写宫中生活男女爱情,追求好词,风格上,就轻佻。这是诗坛主流。可是,他一出手,马上变了。他西巡张掖时,路上,他诗兴照样没受影响,写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行》,这是他的代表作。“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开头基本明白了,写的是英雄家气,质朴凝重,大气磅礴,一扫宫体诗的淫弥。当时人评价“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一洗诗风,超越了宫体诗,恢复了汉魏古道。当时写诗质量最高的就是他,如果说高产,也还是他,他留下的诗有四十四首,这是当时的第一。一个有为的皇帝也成为最伟大的诗人,还不值得称道呢?但是怎么他成了亡国之君呢?他又怎么在十四年内留下如此骂名?

然而无论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有多低,仍然没有掩盖他志存高远,才华横溢的事实。按照常理,这样一个有着如此超人能量的皇帝,理应会打造出一个历史上的盛世,他本人也应会成为一代圣君。然而历史有时就不按常理出牌,隋炀帝不但没有成为一代圣君,反而还落下了一个万世唾骂的恶名。他统治的时代非但没有成为一代盛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那么在隋炀帝能量超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问题呢?

正因为他太能干,就急躁,把好事办砸了。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就是大干快上。一上台,大工程就接连上马,百姓就被动员起来,去各地工地,三个大工程,大业元年,修洛阳,用了十个月。修长城,发兵百万,挖运河,总用了三百万人次。大业年间,百姓负担重,胡如雷估算,八年和平时间里,修了22项大工程,动人工30I2万人次。这时全国人口才4600万人。意味着平均每年四百万以上,全国人口四分之一。几乎所有成年男子都动用起来,就是他太急于求成了,完全不考虑百姓的承受力。后果是劳动力大批死亡,修洛阳时,十分之四五倒毙在工地上,挖运河是死尸满野。现实是男子尸横遍野。与他的理想相比,是多大讽刺,不是理想错了,而是实现的节奏错了,是操之过急了。难道没人提醒?他手下不乏清醒的大臣,提醒过。可是他听不进。因为他性格中第二个特点是骄傲。举两个例子。诗才上,他自负,他说过,  “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今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都以为我是接班的,就算比作诗,照样可以做皇帝。能干的人稍微骄傲点,就可以理解,可是他过于自负,过于骄傲。眼里没有别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有故事叫艳诗断头,讲他愿意跟人比诗才,一般比不过他,他得意。可是,还有诗人呀,也会偶尔写点好诗,有薛道衡,写过一个好诗,妻子独守空闺的故事,有好句“户牖悬蛛网,空梁燕泥。”通过写缺少人气的空荡荡的屋子来写女子的空虚寂寞的心情,隋炀帝也写,却写不出好句,干脆借点理由地杀了他。这就是不能容人。政治上,同样是师心自用。坚决不允许人进谏。他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如果是卑微的进谏,我能稍稍宽容几天。这话糟了,压制了官员,也冷落了报国之心。可是,他是英雄,有杰出智慧,也有看不到的地方吧?人要高明,得听得进意见呀。可是隋炀帝就是因为骄傲冲昏了头脑,只知道文过饰非。还有张衡劝他别滥用民力,他也杀了。甚至有宫女听到有人造反,他还听不进去,把宫女也杀了。人们不再敢提意见,在错误的道路上他就越走越远。

志向高远的隋炀帝采用常人不能承受的速度拼命向前,以隋炀帝的性格,当他按常人的节奏统治人民时,那是那个时代人民的福气,他自己就是英雄,然而当他以自己的节奏做事时,那就是那个时代人民的索命符,他就成了魔鬼。事实上,最后的隋炀帝就像魔鬼一样糊里糊涂地走向了地狱。

第三次南巡时,征求意见,没一个人说话。被刺杀前,有宫女分明听到,告诉萧皇后,萧皇后说,事已至此,算了,不用管了。一代皇帝就是这样走向穷途末路,妻子都不敢讲真话。在他看来或许是英雄的孤独,我们看却是失道寡助。怎么能不失败?他身上的优点就都成了反面,理想成了索命符,让百姓死亡。有才情,可是,成了自高自大蔑视不同意见的借口,只一个脑袋思维时,不再是英明的决策而是疯子的胡言乱语。他没能百姓带来幸福却给了灾难。

我们明白隋的短命,英雄却遭人唾骂的根本原因是摆正英雄与人民的关系,这个英雄蔑视人民压迫人民,只能被人民抛弃。古代有话,是可爱非君可畏非民。这样的道理,他至死也没明白。他创造千秋功业,却也只能死在亲信手下。当年刚继位时,陈叔宝去世,请求定谥号时,他定为炀。在他心中,这人差劲,万万没想到十四年后,唐帝封他谥号一样是炀,对他来说,有望建立千秋大业的人来说,何等悲情呀?今天评价呢?应该是英雄天子还是独夫民贼呀?我们一起来领略。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二)炀帝其人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隋炀帝是公认为最坏的皇帝。在小说家笔下,他弑父篡位、奸母淫嫂;在市井传说中,他荒淫无道,曲残暴虐;在正史记载中,他横征暴敛,好大喜功。几此种种,隋炀帝就像一个魔鬼一样,提起他,人们就骂声一片。那么隋炀帝天生就是一个恶人吗?在他的身上就没有一点善良的基因吗?隋炀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隋炀帝杨广,曾用名杨英,出生在569年,在人生路上获得的第一个身份是幸运公子,有两大幸运:一是出身好,他出生在北周时,父亲杨坚是大将军隋国公,母亲是北周独孤伽罗,是将门虎女,身家显赫。北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是集团的核心,是社会最高层。举一个例子看看,他外公是独孤信,次女儿是李渊的母亲,最小的七女儿是杨广的母亲,一门中出三朝皇后,这是多大的能量。杨广够幸运的。一是资质好,  “美姿仪,少聪慧”。杨广聪明到什么程度?没记载,讲他美资质,可以找证据。他小名是阿麽(mo读二声),是善女的意思。取这个小名,是因为不排除长得漂亮的意思。隋为官,要长得周正。按当时惯例,人生道路应该是早早步入仕途,事实确实如此,在北周时封为雁门郡公,当时不过十岁。这么早起步,都是幸运的。对他来说,这不算什么,有更大幸运等着。就是581年父亲杨坚篡权成功,建立了隋,当了皇帝,他就变成了隋的晋王,上升了,他获得了第二个身份,优秀王子。优秀表现在哪?—是功勋卓著。功勋卓著上,他有三大功业,北破突厥,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与突厥间有两次大规模战争,每次时间都长,双方大打出手,第一次打得可汗称臣了,分成了两部;第二阶段战争中,隋朝逼死了都兰可汗,改立突厥之主,维护了东亚霸主地位。隋朝大获全胜。杨广第一次没亲临前线,但是从开皇元年到六年一直担任并州总管,主要是防突厥,但是苦劳有。第二次亲自指挥了最后一击。这是莫大功业。第二个功业是南平陈朝,也讲过。利剑指向陈朝,平陈战争的主帅就是他。杨广当时20岁,统领五十万人进攻,一举活捉陈后主,隋朝实现了历史意义的大统一。作为皇子,这两大功劳相当厉害。但是,还有第三大功业,是安抚江南。南北分裂太久,有差异,隋没有摆脱征服者心态,有过激措施,江南人普遍不满,开皇十年,陈旧地爆发反抗活动。又是他临危受命去扬州担任总管,在叛乱平定后,留在江东,长达十年之久,主要业绩是安抚人心。杨广充分尊重江南文化,笼络人才,让江南人摆脱屈辱心境,接受了隋的统治。他怎么做的?担任扬卅l总管时超过二十岁了,专门学习吴侬软语,还有比这更有亲和力的吗?

(按照孟子性善论的观点,天生是没有恶人的,隋炀帝杨广也不例外,也有过年少时优秀的一面。更为难得的是,在青年杨广身上,还有过安抚江南的功绩,这一点,是后世史学家们评价隋炀帝绕不开的地方。而在蒙曼老师看来,杨广的优秀之处还不止于此。)再来看第二个优秀处,人品端正。我也总结三个方面:孝顺、老成、善良。看孝顺,他长期在外担任总管,很少在父母身边,可是他常表现出孝…自。皇帝派人去探视时,他一定去边境迎接。如果是男人,同吃同住,如果是女人,与王妃同吃同住,让人感觉到春天般的温暖。对使者这么敬重不是反映对父母的敬重吗?他的父母是皇帝与皇后,在乎的是儿女怎样表现虔诚。这在隋文帝看来是最大的孝。看老成,重要表现是不近女色,杨广一生只三个儿子,当晋王时生过两个儿子,都是萧妃所生,这表明他不近女色呀。这不是老成吗?三是善良,也讲一个例子,一次出去打猎,天降大雨,左右赶紧找来雨衣,他拒绝了,难道每个人都能戴上?我一定要跟大家同甘共苦。高贵的王子能这样,不也是善良吗?这就算道德高明了。这简直是完人。至少当时人真这样想。“声名籍甚,冠于诸王,”远远超过其他王子。幸运之神再次照顾他了。开皇二十年,隋文帝艰难决定,废掉嫡长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了,有了第三个重要身份,太子,谨慎太子。怎么叫谨慎太子?看一件事,当晋王时闪闪发光,当了太子时,找不到像样的功业。他也知道这么回事,当太子时,给史祥写过信,“比监国多暇,养疾闲宫,厌北阁之端居,罢南皮之驰射。博望之苑,既乏名贤,飞盖之园,理乖终宴。亲朋远矣,琴书寂然,想望吾贤,疹如疾首。”我时间充裕,既不想弹琴,甚至不想聊天,真是无聊呀。这么精力充沛的人,为什么当了太子就无所作为,我觉得关键在谨慎,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太子忌讳的是出风头,在好的方面也不行,会引起皇帝的猜忌。是不是想抢班呀?所以当太子最好就是什么都不表示。杨广就是这样低调做人,不要引起人们瞩目。

(从幸运公子到谨慎太子,杨广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健,每一步都非常完美,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下去,杨广后来应该能成为一个有为的好皇帝。但是为什么事实偏不如此呢?杨广的美名究竟是如何颠覆的呢?)在仁寿四年即604年,因为一件大事,把杨广的完美印象颠覆了。就是文帝之死。隋文帝之死是历史之迷。人们都知道隋文帝是儿子杨广干掉的。而且,史书记载,隋炀帝在父亲死前,还妄图强奸父妾。我解释过,事实不是这样,但是无论如何,隋文帝之死还是与他有关。关系是什么?事情经过大体是,年初隋文帝去了仁寿宫,但是突发重病,杨广用密信与杨素私下沟通,商讨怎么…自利接班,结果信件却误传到隋文帝手中,隋文帝最在乎权力,儿子居然惦记了这个,这让他情何以堪?他命令亲信起草诏书,打算召回杨勇,重新考虑接班人,如果真这样,杨广的一切只会付之东流,于是武装保卫父亲,切断与外界一切联系。这种情况下,隋文帝病情加重,一命呜呼。杨广才…自利登上帝位。皇宫自古多冷血呀。这事不是专门发生在他身上。这样的事在古代不是了不起的事,但到他这里不一样,他以前可是完美的孝子,做出这样的事,之前的印象就颠覆了,为了权力可以不孝了。然后他又接连做了几件事,另外两项优秀品质恐怕也经不过推敲。一件事是“同心结事件”。主角是杨广与隋文帝宠妃宣华夫人陈氏,《资治通鉴》专门记载,隋文帝去世当天下午,杨广居然百忙中派使者送给也一个小金盒,上边亲手写个封字,她不知道是什么,不敢打开,使者逼她打开,打开一看,周围围观的人笑了,她脸红了,装的是几枚同心结。这是定情信物,是杨广与她表态,要与她永结同心,这是隋文帝的宠妃,接到这个,太过分了。宣华夫人也尴尬,在宫女敦促下,才拜谢过使者,接受礼物,意味着同意了,当天夜里,临幸了她。我至今相信,之前不可能骚扰她,但不意味着不爱慕她呀,之前有过交往,只是当时不敢表达。现在,隋文帝去世了,内心放松了。向庶母表达爱慕之心,宣华夫人也迟疑,这是不妥的,不能够立马接受,另一方面也要权衡,要不要得罪。结果还是接受了。这是真相。杨广奸母确实存在,只是不发生在隋文帝去世前,发生在之后。我这样讲,因为这事一出来,我们对他不近女色的印象也要颠覆过。他也好色甚至不顾伦常,当初不是装的吗?第二优点被我们颠覆了。

(从隋文帝去世前后,杨广的表现可以看出,杨广具有出色的表演能力。他当年隐忍了自己的很多欲望,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美好少年的形象。正是基于这一点,杨广博来了后世的很多骂名。他此前的功绩也被骂声淹没得没了色彩,而事实上杨广所做的坏事还不止于此。)再来看第二件事,  “逼死兄妹事件”,兄是杨勇,废太子。隋文帝当时想召回杨勇,杨广要消除这个威胁,就想利用隋文帝,以他的名义起草诏书,要赐杨勇死,拿着假遗诏,杨勇接到诏书,迟迟不肯喝药,使者都没耐心了,勒死了杨勇。更残酷的是杨勇有十个儿子,一一被干掉。这是逼兄。妹指的是杨广的最小妹妹兰陵公主,她丈夫是隋文帝打算召回杨勇时起草诏书的人一一柳述,杨广当然不能容忍他,把他发配岭南,还要兰陵公主与他离婚。没想到兰陵认准了死道理,要求放弃公主名号,要求前往岭南。杨广软禁了她,不久,她死了,32岁。留下遗瞩,要与柳述同葬。当时舆论界对此评价高,杨广会不会让他们合葬?杨广要收拾妹妹,下令把公主草草埋葬,远离娘家与婆家的坟茔。可见杨广在我们心中的善良的形象也被颠覆了。这人当初压抑的时间有二十年,坚韧顽强,一旦上位成功,马上撕下伪装,表现得那么放纵,不考虑任何道德标准,无所顾忌,这样的人当了皇帝对于大隋不知是福是祸。杨广当上了皇帝,36岁,正是黄金年龄。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三)杨谅叛乱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为了权力之争,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事情比比皆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它一直是后世人们诟病唐大宗车世氐的最大话柄。而在隋炀帝统治时期,也发生过一场兄弟相残的事情,它虽然没有玄武门之变血腥,但在权力面前,再浓的亲情也化不了干戈,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讲杨谅造反,得先说说他是谁,这是隋文帝最小的儿子也是最受宠的儿子。他有五个儿子,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只有他一个人一直在父母身边出阁担任并州总管,舍不得,最受宠,杨坚给他兵权,总领北齐旧境五十二州,还有法律权力,杨坚对他放松了,不顾法律要求,便宜从事。财政上权力,天天怕他穷,所以特许他造钱。杨坚让杨谅什么都有了,可是他还造反了。一是蓄谋已久,这是杨广夺嫡的后遗症。杨广除了杨秀,杨谅就不踏实了,是不是都要吞掉所有兄弟,他开始防备。他是并州总管,他以防突厥为名,加强军备。二是诏书激变,杨谅在图谋不轨,杨广也在盯着他,这不是好惹的。因为有爸爸在保护,他暂时不敢把弟弟怎么样,现在父亲死了,不如解决算了。怎么解决,他秘不发丧,不公布父亲的死讯,以父亲名义写了一个敕书,要弟弟回京,回来就不是羊入虎口了。发出了,没想到杨谅扔一边,说是假的。杨谅怎么知道,因为之前杨坚跟他有过秘约,如果召你入朝,一定加双保险,一是兵符一人一个,合起来才算。另外,我会故意写一个错字,如果是正常字,就不是我写的。现在杨谅一看,马上意识到父亲出事了,是二哥赚自己回去,杨谅应该怎么办?有两条路:一是不管真假,反正恪守臣节,回去就是了。杨谅可以回去呀,还有二就是造反呀。杨谅真有点犹豫,有两人即王颊(音:kui四声)和萧摩诃撺掇他造反,王颊不光熟读兵书,是倜傥有奇才,不受重用,萧摩诃,是江南陈的大将,投降隋朝,也不受重用。二人不得志,才华施展不开,他们看到杨谅这样,当然更高兴。杨谅也因了他们的撺掇更有信心。杨谅起兵对隋炀帝的打击:一是杨谅的实力真强,另外,他准备造反久了,调动了三十万大军,杨广仓促应战,只几万人,有点寡不敌众。二是杨广的政治地位不稳固。一个皇帝对付造反的藩王,本是简单的事,但这时没举行登基大典。人们也在议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不稳固。所以杨广这儿政治上也没优势。这场兄弟间的战争到底谁胜谁负呀?

(一定程度上来讲,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亲情有时候扮演的不是天使的角邑,而是一副魔鬼的模样,它让人性异化。当隋文帝登基后,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照管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是如何清除最有实力的人。汉王杨谅和隋炀帝之间的战争已经是无法挽回了,这么一场战争到底谁肚谁负呢?)还得看怎么打?杨谅走了一步臭棋,打出口号,杨素造反,我去清君侧。杨谅最值得利用的父亲死因不明,应该打出杨广弑父的口号,不承认杨广的合法性,就会赢得余地,现在反而倒说杨素造反,如果皇帝一避谣言,那就麻烦了。事实上,杨谅不但是政治上丢分了,现在军事上也丢分,怎么反,他真没想清楚,王颊说“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家长驱深入,直据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据旧齐之地,家任东人。”意思是,摆出了两条路,一条是夺权,直据京都,把杨广拿下来;二条是割据。当然部署不一样,不夺权就要利用英雄家杰打,要割据就要用好北齐的将领。杨谅拿不定主意,都不想放弃。方向不明,又丢分了。这时,有人支招了,军官裴文安。你可以兼顾,安排老弱在山东地区扼守,另一方面主力向西突破。直奔黄河,到陕西。只要渡过黄河,大军攻进,杨广就会措手不及。这时,要是登高一呼,一定应者云集。这个主意其实是务实的,兼顾了两条,核心是夺权,而且设置了具体的办法与方案,可操作。杨谅就按这个办。杨谅给裴文安封为柱国,率大军直奔蒲州去了。相当…自利,没损失一卒,进了蒲州城,移花接木,到了城下,骑兵们乔装打扮,加幂篱,说是汉王杨谅的女眷,放进去了,扯下来,奔衙门去了。弃城逃跑,他们占领了蒲州城,接下来应该去渡黄河了,一旦渡过,就有胜算50%了,是不是这样呢?,

(汉王杨谅是被隋文帝宠坏的孩子,他没有隋文帝那样的政治头脑,从一起兵就输了不少分,好在他运气不错,一路势如破竹,眼看胜利在望。这让还没坐稳江山的隋炀帝心惊胆战,那么杨谅的叛乱会动摇隋炀帝的统治吗?他还会顺利地发展下去吗?)没有,杨谅又走了臭棋,裴文安汇报战况,他叫不要打了,赶紧拆掉浮桥,只要不让他们过来就行了,这意味着战略变了,变成防守割据了。为什么这样呢?汉王突然胆怯了。他得宠,隋文帝不舍他锻炼,他没什么真经验。他清楚二哥的厉害,打不过怎么办?他心虚了。他想起颊说的第二套方案,索性割据吧。临时改防守不对呀,这是大错特错。因为你是叛军,暂时有优势,整体实力一定不如杨广,得打个措手不及,才行呀。果然杨广那边来劲了,派了杨素来了。杨素我们讲过许多次,平生没败过。率军出发了,趁着月黑,一举拿下蒲津关,意味着战争形势扭转了。现在成了杨素向东打了。再往东怎么打?他决定擒贼先擒王,率大军直扑太原,杨谅派赵子开率十几万大军在霍邑迎敌,赵子开手中兵多,每个山口装了栅栏,居高临下,俯视。杨素留下主力对峙,照常进行,自己率骑兵小分队爬上霍山,绕到大营后,扎下营,说话了,现在留三百人守营,其他人跟着冲营。这支小分队吓坏了,人家几万人防守,不是以卵投石。人们争着守营,杨素不说话了,让他们决定三百人留守,看到三百精壮的人赢了,要留守,他下令斩了,其他人傻了。再也不留守营了,都愿意跟着冲了。所有人奔着赵子开大营去了。赵子开慌了。原来的主力部队奋勇向前,两下夹击,把赵子开打败。前线的军队也回撤。这时杨素应该不到四万,杨谅还占优势,可是,杨谅下了另一步臭棋,心中紧张,正下雨,胆怯了,跟谋士们说,要不是先撤吧。王颊说,  “杨素悬军深入士马疲弊,王以税卒自将击之,其势必克,今望敌而退,示人以怯,沮战士之心,益西军之气,愿王勿还。”杨素是远来疲惫,我们是以逸待劳,我们是打得赢的。如果退,士气就先没了,结果就难预料了。所以三思而后行,不要轻言撤退了。杨谅还是坚持撤。杨素当然前进,在清源追上了。追上就打,结果是王颊预料一样,杨谅这边是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萧摩诃在战争中被活捉了。杨谅只好投降了。起兵一个多月,杨谅失败告终。

(杨谅叛乱,可是说是一场有实力的叛乱,他占地面积广,发动兵力多,准备充分,从力量对比来看,隋炀帝要想取胜可以说困难重重,但是事实上,仅仅一个多月,杨谅叛乱就被镇压下去,那么杨谅叛乱怎么会这么快就失败呢?杨广为什么就能打败杨谅呢?)杨广有三大优势:一是名分上占优势,他是合法身份。在这种情况下,杨谅如果能利用杨广弑父为理由,讨伐或许会赢回一部分人心,相反,打出的是清君侧的名号,就名不正言不…自。维持不了人心。二是杨广在用人上占优势。用杨素身先士卒,用这样的将军,实际上战争胜算一半了。杨谅这边,手下有人,像王颊,却不能用。王颊后来逃到山里,跟儿子交代后事,说“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不能坐受擒执,以成竖子名也。吾死之后,汝慎勿过亲故。”意思是计谋不亚于杨素,只因杨谅不听,才落到这种地步,我干脆自杀算了,你可以逃生。在逃生时,千万不要去亲朋故旧家里。说完自杀了。后来儿子真去了亲朋故旧家,一去就被举报,被杀了。可见他想得明白,头脑不简单。三是杨广个人领导素质上占优势。杨谅屡出臭棋,关键是自己素质不行。只是惯坏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当得上皇帝。所以一个月杨谅就兵败,杨谅被杨广除了庶籍,从此不再是杨家人了。我觉得有两方面意义:这次平叛维护了统一,稳固了杨广的统治地位。二是让杨广看到了急需解决的两个间题。这是总管的间题,本想加强皇家的权力,现在看总管府反倒成了君主集权的障碍。这次平叛乱后,他做一件事就是取消总管府。再是山东与江南需要进一步稳定。这次山东十九个州响自应了杨谅,撺掇他造反的也是江南人。这两个地方稳定下来,才能更好地稳定。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四)营建东都 


隋炀帝刚刚当上皇帝之后,他下令营建了一座新城一一洛阳城,而这个城建造时问仅仅在隋文帝建造大兴城的十几年之后,那么为什么在短时间内,隋文帝要再建一座都城呢?隋炀帝建造的洛阳城和大兴城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它彰显了隋炀帝的哪些特点呢?建成后的洛阳城奢华的装饰,让大兴城一下千变待黯然失邑。而问题是,两座都城都是出自宇文恺之手,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在他们差别的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修洛阳城一种说法是是算命的结果,  “章仇太翼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卅l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帝深以为然。”术士说,西边属金,克木,大兴城不宜久居。他还说,修治洛阳还晋家,隋炀帝觉得有理,马上张罗修洛阳。事情并不如《资治通鉴》所说。一个理由,这条记载来源不可靠,是笔记小说《大业杂记》。直接引来不够严肃。第二个理由,  《大业杂记》本身不靠谱。杨广上台,怎么会对章仇言听计从呢?他可是与柳述亲近的。大业元年三月,张罗这个工程,隋炀帝有过诏书,至少有三个理由:一是安抚东部地区的需要,东部并不稳定,杨谅叛乱时有十九州叛乱,东部叛乱要镇压,大兴在西部,应急不够,还有,杨广为了惩罚那些分子,杨广把百姓移到河南,几万人,要考虑管理,在杨广看来他们天生有反骨,要加强管理就得建都。二是安抚江南的需要,杨谅叛乱也体现江南的不稳定,推动叛乱的就是两个著名的南方人。把都放在东边也离这里近些。出于震慑江南的需要也要修治洛阳。为什么一定得在洛阳呢?三个理由就是洛阳有建都优势。古代建筑要有条件,  “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建都论))地势交通而且要居中,这三条件看洛阳,是量身定做的。山河之间,是形胜之地,能守,是第一要求。优势大,主要不在这儿,真正的优势在运输便利上。这点大兴没法比。大兴在关中平原,往西是荒凉的。但是关中平原往东是关东,当时是富庶的。关中平原本身是土地肥沃,毕竟土地面积小,所以建都关中,得关东支援各种物资,主要是粮食。偏偏交通上有间题。东输的通道不畅,有三门峡在。水运的船到这儿就得改陆路。东边的粮食要运来太困难了。一闹灾就得逃荒,洛阳不会这样。比大兴城有优势多了。而且居于天下之中,绝对地标来说在陕西,但是经过开发,确实在河南。居天下之中,皇帝用心就会不偏不倚。如果建都洛阳,四方有事,都可以随时反应,可以协调各方力量。国家发展就可以平衡了。这样看来不是一个算命的结果,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也合乎国家发展的需要。   

(隋炀帝想要的工程是什么样子?谁能完成呢?)洛阳城要开始建设了,怎么建?隋炀帝是轻车熟路,有大兴城在比着。建大兴城时是怎么建的呢?照旧找宇文恺设计,找杨素做首席指挥。技术班子不变,思路也基本不变。乍一看,洛阳城真像大兴城。有三方面特别像:一是都是先设计再施工,都特别规整。二是洛阳城也是由宫城皇城与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高临下,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原则。三是都实行里坊制度。整个郭城被分成103坊,乍一看,像极了大兴城。但是,往细里看不像了。不一样的地方有两方面:一是洛阳城比大兴城华丽,大兴城比较朴素,宫殿也是用的废料,可是此时不一样,有钱,不再考虑,都极尽华丽。像乾阳殿,气派到什么程度: “基高九尺,从地至鸱尾,高一百七十尺,十三间二十九架。”台阶高九尺,相当于现在的三米左右。大殿五六十米的样子,也是相当高,宽29根横梁,雄伟才突出皇家的气派。洛阳城的配套设施也是,禁苑也是更华丽。洛阳城禁苑叫显仁宫,专门设计,  “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馀里,为方丈蓬莱瀛洲诸山,高出水百馀尺,台观宫殿,罗络山上,向背如神。”禁苑在五月份修的,洛阳城方圆六十七里,禁苑方圆二百里,是城的三倍,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假的山水越大越像真的。山都超水面一百多米,像真山了。还不算,它的装饰更是,如果冬秋呢,比较荒凉,就进行人工装饰了,  “宫树秋冬凋落,则剪彩为花叶,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沼内亦剪彩为荷芰菱芡,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到了秋冬,人们就开始人工装饰,把绸缎剪成叶子一样,一旦褪色,换新的。水呢?也用绫罗绸缎,剪成荷叶等一样,看着跟真的一样。可见Ⅲ}政浪费多大。最迷人的是,l6院,都是沿河而建,都住的是美女,为了招待隋炀帝,当然极尽奢华。常每次来游幸,还让人在马上演奏,淫糜了。

(雨座都城都出自宇文恺之手,差别出自哪里呢?)首先因为宰相变了。老臣相反对铺张浪费,现在是杨素,家里有钱,自己住都比皇宫华丽,现在能不高标准吗?隋文帝验收杨素建造的宫殿时,都批评过过于奢华。现在杨素是领衔者,当然极尽奢华。隋文帝是克己复礼之人,一生都节俭,当时杨素修仁寿宫时,都吓得半死。现在杨广是被他们看出是好大喜功之人,怎么讨他喜欢?当然极尽华丽。这是第一个不同。第二个不同是洛阳与大兴的功能不同。大兴是政治与军事中心,洛阳不一样,还要成为全国的仓储与经济中心。城中许多粮仓。修洛阳有一个心结就是粮食。现在洛阳交通发达,一定要储备充足粮食。在洛阳城就大修粮仓。一是修了一个含嘉仓583万石,一共约23.6万吨。还在洛阳周边有洛口仓与回洛仓,洛口仓能储备近100万吨粮。回洛仓也能达到十万吨,三个加起来有180万吨。今天都不能小看。经济中心上,让周边居民进城,要扩大人口规模,可是光有人,城市还繁荣不起来,还得有富人。得有有钱人,所以赶紧调集几千家地主等到洛阳,拉动内需去了,洛阳人口到了二十万户,六十万到一百万中间,有人有钱有手工业,经济就活跃了。大兴城两个市场,洛阳有三个,北市南市西市,非常方便货物卸载。洛阳成了中国范围中最富丽繁华的城市,把大兴比了下去。那么,大家恐怕明白了这不是大兴城的缩小版,隋炀帝希望这儿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的重心向这儿倾斜不少。   

(隋文帝喜节俭,因此大兴城处处彰显简朴的特邑,而隋炀帝喜欢奢华,自然洛阳城穷尽华丽之气。正是因为这个奢华的洛阳城让隋炀帝背上了滥用民力的骂名,成为了后世人们指责隋炀帝有力的证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蒙曼老师又是如何评价的呢?)有三方面值得思考:一是眼光是精准的,古代交通通讯下,古代发明了双都制。不论是东西者还是南北京,现在修东都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除此还考虑到的是修建洛阳城就可以打破关陇贵族的垄断,让国家气派更宏大。隋接续北周,西魏,这都是关陇政治集团的政治核心地位。他们的家族势力在关中,所以大兴城就是关陇贵族的堡垒。这样的都城有间题,隋与北周这样的区域政治不同,是全国政权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死守关陇,就显得狭隘了。杨广在向山东人向南方人表态,以后要打破这种垄断,要向所有人开放,这是有远见的。二是隋炀帝急功近利的苗头暴露出来了,大业元年开始兴建,到大业二年,十个月时间完成了,因为投入了劳动力规模太大了。每月人工二百万,这个数字大呀。周宣帝时,修洛阳,每月四万人,这是暴君了,现在用200万,是相当夸张的。滥用民力的苗头已出现了。第三个间题是好大喜功的倾向性也暴发出来了。要知道,一个皇帝有过高追求,官员们为了让你高兴,会把你的欲求放大,倒霉的是百姓。他下过诏书,  “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俾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北史-炀帝本纪》)意思是皇帝是一个治理天下,但不是让天下奉养殖一人,百姓最重要,百姓足天下就足了,今天建宫殿就不能损害百姓利益,要让精神传下去,不要让物质传下去。真正执行时全忘了,百姓就遭殃了。很多百姓再也没能回家了。所以,笔记小说里才说,  “巍焕无非民结怨,辉煌不过血模糊”。  (《隋炀帝艳史》)说得也是非常沉痛,这种代价让本有大功于天下的建筑蒙上了阴影,隋炀帝的帝王形象也就蒙上了阴影。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五)千秋运河


说起隋炀帝,无论如何也是绕不过大运河的。因为大运河,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因为大运河,付出了太多的生命。隋炀帝也为此倍受指责,人们指责他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巡游江都。那么,事情果真如此吗?真的是巡游江都这么简单吗?大运河到底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大家可能知道老人吓小孩常说麻猴子或者麻胡子来了。其实这是一个人,是麻胡子,叫麻叔谋,这涉及一个特别大的工程,就是运河。这对历史意味着什么?隋炀帝为什么要修运河?大业元年的3月2 1日,刚发布修洛阳城后四天,下令征集百万男丁,修运河,连接淮河与黄河,这其实就是大运河一部分。后来叫通济渠。国家经济特别紧张的时刻,马上就接着上马,为什么要建这个运河?民间有说法:一是游江都,二是为了压王气,说隋炀帝看到{广陵图)眼看呆了,他说,只为思旧游之处,想到那儿工作与生活的岁月,这是怀旧,想扬州了。萧皇后就建议他回去看看,于是召集大臣说自己要去扬州看看,这次走水路,安排这样的旅游路线,大臣们马上反对,这太危险了。如果这样走,必然要经过河南孟津一段,不安全,大海上更不安全。这时,萧皇后的弟弟萧怀静说,有术士讲,河南商丘一带有王气,不如把两件事结合起来,挖人工水道,把睢阳的王气挖断,是一举两得的事。隋炀帝下令执行,就有了大运河。这是不是真的?可能不是真的。为什么?一是{开河记)硬伤太多。连杨广当时当的是什么王都搞不清。萧皇后的弟弟是当时的宰相,没听说过有叫萧怀静的弟弟。这不可信了,所以其他也不可信。二是这篇小说把帝王说得也太不堪了。皇帝未免太迷信,隋炀帝不是这样的人。那么,就算如此,为了下扬州总不错?说是为了下扬州,是有道理的。至少半对。因为他开运河下扬州不是简单的怀旧,是有着更深刻复杂的背景。

(为了丑化隋炀帝,野史和笔记小说把大运河和隋炀帝巡游江都紧密相连,说尽了隋炀帝的不堪,以至于后世的人们提起大运河,开口就骂隋炀帝。蒙曼老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此事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还有着复深刻和复杂的背景,这个背景指的是什么呢?)有两方面背景重要。一是南方的政治稳定问题,隋由北周、北齐与陈共同组成,武力把他们纽合起来,但并不稳定。南方一旦叛乱,就得由中央政府做出反应。当时中央在西安,叫大兴,这是信息不畅的。要运兵也麻烦。凡是运东西,当时都是水路最方便。这比人力畜力大。但是我们也知道中国地形是西高东低,中国大多大江都是东西走向。没有南北走向的河,要向南运不便。杨广在扬卅l坐镇过十年,对此充分认识,所以营建东都,好及时对南方做出反应,还开运河,人工建造,好及时运送兵力,这是江南维稳的需要,是重要的政治间题。所以,修洛阳的同时,就要开运河,都要是为了维稳。二是南方的经济发展间题。除了运兵,还能把南方粮食运到北方,这涉及到江南开发间题。秦汉时,江南还是人烟稀少,在中国经济中占的份额少。经过魏晋南北朝后,南方就有了先进的工具与技术,江南就成了鱼米之乡,在国家经济中占的份额就大了,成了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了,这种情况下,真成了间题。为经济考虑也得修运河了。他对此认识深刻,才决定修了这条运河。

(在蒙曼老师看来,隋炀帝还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帝王,开凿大运河绝对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目标定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开凿的问题。根据史书的记载,全长两千多公里,沟通五大水系的运河,在当时仅靠人力的情况下,只历时6年,就全部贯通。那么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到底是怎么挖成的呢?)我们学过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沟通五大水系,跨了十多纬度。他怎么规划的?有三点至关重要。一是分段开挖的,二是充分利用旧有水道,三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与东南方向延伸。一,五大水系,由四大运河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分三次开挖。最先开挖的是两部,通济渠与邗沟,第二批是大业四年挖的永济渠,截止点在今天的北京。第三批次是江南河,在大业六年开挖的。大业六年时,隋炀帝处于空闲时,这时,长江三角洲跃入他的眼帘。整合经济等目标,让这个成为合情合理。前后六年,三次努力,四段运河相继完工。二,充分利用旧有水道。在局部地区开挖,是古有之事,吴王夫差就开挖过邗沟,就是今天邗沟的雏形。大运河一共用了六年修成,从大业元年到六年,真实时间是多少,至少推算起来加起来不超过一年半时间。怎么完工?重要原因是尽可能利用了原来水道。三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延伸。洛阳才是他考虑间题的关键。大兴不利于统治全国,现在政治东移,到洛阳最合适。洛阳成了“人”字的交点,也像人的心脏。南北运河把东与南紧紧抱住。这两条血管也把东西南的血脉沟通了。京杭运河今天还用呢。起点与终点与这个相同,但是不是一回事,因为中心点不一样。京杭运河的中心点在北京,只要从北京挖到杭卅l就行了。而这里的运河不是走直线,是走“人”字形。走直线是沟通南北,走“人”字形,是沟通东西南,这看得出中国历史的变化。隋唐时是东西南并重,到了元明清时,西边就被抛开了。当然前者更好。这是隋运河重要的特点,考虑的是东西南的三者关系。   

(对此,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如果今天看,没得说,这是伟大的工程。直接关系隋的统一与经济发展,是隋富强的基础。这本身了不起了。这还不是全部。更了不起的是在唐宋还在继续发挥作用,像安史之乱后,东北,被叛乱分子割据了。西北的中央就得靠它来供赋。唐才有可能苦苦支撑了一百多年。如果没有这条运河,不是完了吗?在宋朝,运河还是在发挥作用。宋是经济最富的时代,(清明上河图)中看得出当时的繁华。而汴梁的繁华也是靠它的。“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通济渠才使得这种盛景出现。甚至重新开了京杭大运河了,这条运河还是承袭这个水路。特别是南方许多水道,真是“一条水河波浪宽,利国利民二千年”。建立起这样覆盖全国的水道网,之前没人想过做过。他想到做到,这是伟大的皇帝与伟大的工程。可是,隋的百姓会同意吗?不好说。因为我们只承受了恩惠,没参与建设,他们却刚好相反。他们看来这是吃人的河。不足一年半,修这样的大运河,固然有尽可能利用原来水道,但百姓的负担也相当沉重。一次用男丁百余万,甚至五百万,后来征妇女的事都出现。运用七百万以上,配套设施也相当完备。河道要统一四十步,是相当于一百米左右。还得修河道,种柳树,还要修宫馆,这得多大工程呀?还得设置粮仓。这又得多大工程呀?加起来就难完成。得逼迫民夫超常规地完成。这就意味着民夫的非正常死亡。开一条河死了250万。《开河记》说,麻胡子是总监,素以严厉见称,自己也着急上火,走到河南,自己病了,医生说,得拿羊肉做引子,有人上了心,陶榔儿就想,他们家祖坟在河道边,他想求一求麻胡子,让运河偏一偏,绕过祖坟去,得送礼呀,按说送羊肉最合适,于是想来想去,在邻村偷了小孩,躯干蒸熟,他一吃,与过去不一样,奖赏了陶榔儿,绕过了他家的祖坟,恶棍就都知道了,都纷纷偷孩子,一共偷了几百个,几百个家庭恐慌,到晚上最容易被偷,都锁在柜子里,吓他们,最后,麻胡子成了吓唬小孩的怪物。这是不是真的?可能不是。我们看不到这种记录,但是反映的情绪可能是真的,不敢骂皇帝,但是这种吃人的总监可以骂。综合起来,我们可以整体评价。这工程是伟大,却是滥用民力。据说隋炀帝在修完后,写下诗词来歌颂。与百姓的哭相比,不体恤百姓,不让他们休养生息,官与民离心离德不就漫延了?对隋可是不是好事了。可是运河修成了,下一步向何处去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六)游幸江都

隋炀帝早在当皇帝之前,就在扬州数十年,熟悉扬州的一草一木。下扬州等于是故地重游,犒赏当地百姓也就顺理成幸。但是重要的是,隋炀帝为此收获了人心,稳定了南方的各个阶层,所以说隋炀帝游都是凸显了他的政治智慧。但是与此同时,他也给自己带来了骂名,就是通过这次江南之行,后世的人们把隋炀帝渲染得无比恐怖。

大业元年八月,黄河长江刚刚可以联系时,隋炀帝下令巡游,这次排场大。一是船队规模,一是船夫排场,三是沿涂供应,都是空前绝后。事先打造好的船队一共几万艘,实际使用的也有几千艘。《大业杂记》中记,加起来一共5191艘,级别与身份可以分三等级。一是水殿级,是皇帝与皇后妃嫔使用,有龙舟等,这是宫殿式设计。像龙舟,高45尺,长200尺,相当于今天的60米长,1 5宽,l 3米多高。分四层,最上层分正殿、内殿与东西朝堂,三层与二层有1 60个房间,接见大臣呀什么的,最底下是服务区,宦官与船夫们待的地方。到处插满羽毛,金碧辉煌。皇后们住的翔螭舟也是五采焕然。这是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楼船级,是官僚在用,也分等级。诸王、公主、三品以上官员乘坐的是五楼船,四品官高们等坐的是三楼船……肯定是最高五层楼,这是第二等级。第三等级是运兵船,这些船加起来乘客是十万人,这是保守估计。在水面铺开来,有200里长。光彩夺目,把水路都照亮了,还有骑兵打开的旗帜把田野都盖住了。事实上不是同一天出发,一共用了50天,才一一出发。这样的船队谁比得了?郑和下西洋是有规模,但是级别不够高,乾隆时也没这样的规模呀。这让任何时代望尘莫及。第二个特别是船夫排场,当时要么靠风要么靠人,这是内陆,所以不是靠风,是靠纤夫拉,这是些什么人呢?笔记小说记的是,这些纤夫是妙龄少女。王弘的主意,选少女,穿宫装,多养眼呀。间题是拉不动呀,再给她们配小白羊。每个美女配一匹,隋炀帝依计而行。那么为什么不选马与牛呀?因为羊是色情含义。按照古典文化美女与小羊是风流组合。事实是这样吗?肯定不是如此。事实是更夸张。这次用的纤夫不是一千人,是八万人。给龙舟拉的是殿脚,1080人。给皇后拉的是殿角,900人。也是三班倒。给浮景舟拉的是900人,叫黄夫人。级别越低,船夫越少。尽管如此,这些船夫纤夫加起来还是达到了8万人。沿途供应也是空前绝后。物资怎么解决?隋炀帝要的物资是沿途州县供应,所过州县五百里内,供应。皇帝摆这么大排场,州县肯定竭力供应,送东西的民夫就在十万人以上,家家骚动,人人不安。隋炀帝吃不了,就地掩埋,多浪费呀?隋炀帝这样做,太差劲了?隋炀帝这是不是昏君呀?这方面来说,绝对是。正因为这个,把开运河的名声都连累了。如果不是这样,可以与禹治水相提并论了。所以开运河就变成了旅游专用了。历史没有人说过巡游的好话。

(隋炀帝这样做,就没有别的考虑吗?)隋炀帝是否有别的考虑?看看到江都后做了些什么?隋炀帝做了两年事,一是安抚江南,二是炫耀文物。先看第一件事,安抚江南,一个月后,到了扬州,这是他游的故地。当时在扬州时没多大权力,后来离开时,是三十多岁了,扬州让他积累了政治资本。这时37岁了,是大隋天子了。相信,隋炀帝也感慨万千。这是衣锦还乡呀。隋炀帝也有这种情怀。衣锦还乡,还得给当地人带来好处,才算。隋炀帝这次给扬州人带来了什么好处?一是讨好当地百姓,十月份时下诏,赦江淮已南,扬州给复五年,五年不用交租。辖区内也可以免三年。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是讨好原来陈朝的皇室。转过年来,大业二年年初,隋炀帝宣布好事,纳陈后主的女儿为贵人。隋炀帝纳陈蜩为贵人,这不是一个人的事,陈朝宗室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那些子弟真算翻身了。这是巨大进步。隋炀帝这是拉拢政治上层。陈虽然灭亡了,政治影响力还在。现在让男做官,女做妃,对隋的态度不就变了吗?认可了隋政权。第三个好处是,讨好佛教徒。在江南造反时,隋炀帝曾拜智者大师为师,现在对天台山上的智璨(càn ),也执弟子礼。对其他僧人也是特别亲密呀。隋炀帝当年捐建的新寺建成,天台山的人请隋炀帝取名。隋炀帝想想,僧人们提示,陈朝时和尚定光禅师,曾托梦给智璨大师,不要随便建,得三国归为一统时,一定有大势力者会帮你建,一旦建成,国家进入河清海晏时,就叫国清寺。这事是不是真的?这是佛教典籍的说法,有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的。可能是天台山的僧人的故事。这个却有意思,会有大力势者,指的是隋炀帝。这是明显的政治态度。国家进入了河清海晏的盛世。意味着天台山认可了隋的统治,愿意借宗教来巩固统治。这种态度当然重要。隋炀帝当然不追究。马上书写了国清寺,真的成了寺的名字。现在这个寺还在天台山中。

(隋炀帝当年在扬州时,就积累了政治资本,现在下扬州等于衣锦还乡,他收复了江南人心,是一举多得。笫二件事正突显了政治智慧。)隋炀帝安抚江南成功,当然心花怒放。马上办了漂亮事。就是第二件事,是炫耀文物。下诏让牛弘拟定舆服制度,让何稠修造器物,赶快送到扬州来。舆服制,是皇帝的车舆服饰,得体现礼教等制度与文化。隋之前,中原经历过动乱,许多文物与礼仪丧失。隋炀帝现在用的大有胡气。来到南方,他觉得自惭形秽。所以,发布诏书让二人打造新的过来,要在这儿摆谱。牛弘是关陇贵族中难得的读书人。还是著名的礼仪专家。隋炀帝让他研究舆服制度,是合格人选,何稠是西域胡人。当时西域送过隋炀帝一件锦袍,到处找能工巧匠,何稠研究半天,回去再做,拿来一比,更漂亮。心灵手巧。用何稠也是不二人选。二人到底完成得怎么样?漂亮。当时进行改革,皇帝坐的车有毛病,皇帝与警卫就一个车厢。这是贵贱无别,何稠加了一道栏杆,把皇帝与警卫分开了。警卫得站着,比皇帝高了,怎么办?在皇帝这边修了高台,比警卫高了。这叫体现皇权。隋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时代。隋炀帝下扬州正是显示这个。何稠这样做,隋炀帝当然满意。全部行头都做好了,都合乎礼仪传统,还特别光鲜美丽。每次出行,礼仪都摁出二十里。扬州人都目瞪口呆了。当时扬州人把北方人看作野蛮人。现在隋炀帝炫耀的是文化,不敢小视了,他们对于这个政权心服口服了。隋炀帝的这两件大事,不光是为了游山玩水,更是交流文化的重要意义。解决这么多间题,让南方心服口服了,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这次与开运河是把准了脉搏,隋炀帝的眼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与此同时,隋炀帝的铺张浪费也是明显的。)隋炀帝的弱点在这次巡游过程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铺张浪费,除了巡游外,再看个例子。何稠要办好事,就给各地贡献华丽的羽毛。鸟就倒霉了。说浙江有大树,顶上张开大伞,鹤在树上,弄不下来,干脆砍树,不就抓住了吗?鹤看明白了,主动用嘴把羽毛拔下来了,扔到地上。当地人感觉新鲜,鸟兽自献羽毛。说这是吉兆呀。这个故事,很可能是不是真的。鹤不会筑巢在高处,但是百姓的情绪是真的。人有情绪。资财臣大,肯定有些不必要的。自从他上台,这样的大工程没停过,百姓哪受得了?过犹不及,过了度就成了坏事,雄心伟略也成了残忍。现在逼近这个度了,下一步做什么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七)扬威塞北

大业三年,有着长远政治眼光的隋炀帝开始把他下一步的重心挪到了北方,北方是突厥人控制的地方,又是一片辽阔的土地。如何在北方加强自己的统治,隋炀帝为此又会想出什么方法呢?

隋朝北边是突厥的天下。这是隋最大的边患,通过隋文帝的努力有所缓解。东突厥甚至成了藩属国。隋炀帝对这个漠北帝国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怎么加强控制呢?隋炀帝是精力充沛的人。不喜欢呆在宫里,总喜欢亲临战场。这次出巡,到牙帐里展示一下,不让对方再有什么举动。下诏亲率五十万大军,甚至宗教界人士,从大兴城出发,巡游塞北去了。先到榆林,出塞,到和林格尔,再到东到今天的北京,从这儿再回隋。这是把整个北方草原巡视一番。他想震慑,但为什么要带艺人?这是想展示综合形象,其中军队代表武力,宗教代表文治,是文明上高于草原的地方。为什么不带儒生呢?道是入乡随俗。儒家文化是农耕文化中发展的,其实草原民族不适应的,不好理解与接受的。草原文化有宗教,所以隋炀帝想把佛与道的成果带过去,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更好。还有艺人,代表的是国家繁盛状况。艺术从来没国界,是国家交流的主要手段。更何况,这些艺人表现的是喷水等魔术的东西。这是有魔幻色彩的,也是隐性的震慑。他想展示方方面面的成就。这是大事,得做好前期工作,准备是双方的沟通,还有安保工作,确保出访时的安全保卫。在沟通上,隋炀帝的做法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先派人去跟启民可汗知会一样,派的是长孙晟,是突厥通。启民可汗当年归…自也是他穿针引线的结果。他去通报,告诉启民隋炀帝准备北巡,带军队是和平的,不要担心。长孙晟来了,启民不敢怠慢,来听指示,牙帐是他们的高规格的蒙古包。外面长满青草。长孙晟觉得规格不够,我们是想来立威,这儿接待皇帝不得体呀。他想教训一下启民,怎么用杂草来教训他呢?在大帐外来说,这草真香呀,启民真俯下身来闻,跟长孙晟讲,我怎么没闻出来呀?长孙晟说,我也没闻出来。长孙晟说,要亲自铲除杂草,表明恭敬之心,我还以为是专门留下来的呢。启民赶快请罪,“奴之罪也”,一身骨肉都是天子赐给的,要我拔拔草,是简单的事,你教给我了,是恩惠。启民可汗亲自砍了,一会儿大家都砍光了。启民可汗想一步,如果巡幸,要洒扫道路,我们没道路,怎么办?修路吧。于是传令修路,从榆林修起,一直修到牙帐,再修到涿郡,凡是草原上的路他都来修,长三千里,路宽百步,是当时的草原高速了,命名为御道。   

安保问题上,照理,安全应该有保证,人多是一回事,也要看怎么调试?当时有两派意见,一个是元寿提的,当年汉武帝出塞时,队伍一千里,今天不能更小,应该在御营外,剩下的分二十四军,每军相隔三十里,可以听到角鼓,一天天发兵,也可以达千里。这意见遭到周法尚反对,他说,这主意是长蛇阵,可是致命弱点,军队距离太大,可能谁也照顾不了谁,遭到袭击,都不知道,也是危险的。隋炀帝觉得有理,怎么办?周法尚讲,搞四方阵,把眷属放在中间,他们待在中间,一层层围下去,往前行走,受到进攻,挡着,抽调骑兵来策应,围成一座城。中原人最善于守城,游牧民族不善于攻城。以我之长攻彼之短,隋炀帝就按这个办了。安全间题解决了。一路北上了。   

(大业三年,隋炀帝信心满满地北上了。)隋炀帝北上,启民可汗带领部下来迎接。两方君主一碰面,隋炀帝耀武扬威就开始了。两个物质的东西给足了脸,一是大帐,一是观风行殿。大帐是按牙帐的样子造的大帐蓬。隋炀帝觉得要造一个高规格的蒙古包给他们看看,托给宇文恺做。这样的才华来建帐蓬是小莱。最大特点是大,可以装进几千人。当时启民带了3500人,都进来了,给镇住了启民可汗,没见这么大的。帐蓬中还有仪仗队,也有几千人呀。唱歌跳舞,魔术杂技上场上了,这样折腾,大帐照样只显得热闹不显拥挤。启民可是自惭形秽。隋炀帝想造一个启民可汗不熟悉的,体现华夏文化的,他造了一个观风行殿,这是高规格的活动宫殿,用板子搭成,围上布,与真实的宫殿差不多,也特别大。行殿,肯定得能走,才行。怎么走呢?下边有轮轴,可以人推着走,走得还快。“有若神宫,太神奇了。启民可汗觉得更神奇了。所以隋炀帝在御道上行走时,百姓觉得神仙一样,久久不敢抬头。隋炀帝好大喜功,也觉得飘飘然,到了8月初九,来到了启民可汗的牙帐了。隋炀帝驾临启民可汗的牙帐,萧皇后驾临公主的牙帐。启民可汗带头跪倒,甚至按当地规格割下自己的肉来献给隋炀帝吃,隋炀帝也是心潮澎湃。隋炀帝在这种场合,赋诗一首,“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韧献酒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可汗的百姓把房向我们打开了。向我叩首了,他们献上了羊羔,我终于觉得比汉武帝还强呀。他只是登上空的单于台,我是让突厥拜倒了,我难道不够伟大吗?写得家迈。隋炀帝也要表现出大度来,赐给他们金子做的大缸。二十万担绢帛,表现出特殊的礼敬,这是表现隋突友好的特殊关系,也强调的是宗主国地位。

隋炀帝这次出巡期间,在这引起排场间,还做了两件事。一是拒绝启民可汗要求穿华存服装的要求。启民可汗上了奏表,说自己当年落难时隋文帝的救命之恩,再表述了隋炀帝各各关照,结尾说,“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别让我穿突厥服饰了,当个标准子民就行了。这个要求不得了,中国古代改变衣装与改变民族文化是相提并论的。变革服饰是变革民族文化,是最大程度的臣服,隋炀帝的目的不是让他恭…自呀,他却委婉地拒绝了。“断发文身,咸安其性,旃裘卉服,各尚所宜,因而利之,其道弘矣。何必化诸削衽?”还是穿原来的衣服比较方便,内心恭…自就好了,何必改变呢?我觉得还有两个理由,一是有没有可能让所有突厥百姓都改穿华夏服装,叫所有突厥都变成自己统治,是不可能的。不能完全改造一个民族,急于变换服装是要惹麻烦的。不如索性对他进行羁縻统治。二是启民可汗一个人穿华夏衣装?更不可能,要维护他的统治更要他与他的百姓保持一致,否则百姓与他离心离德,苦心培植的统治不就白干了?这可以看出隋炀帝虽好大喜功,关键时不糊涂。第二件事是,在大业三年七月十十九,下诏发丁百万修棺林东的长城,还请启民参观,这是防突厥人的。难道对启民可汗不够放心?这是过人处,确实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作为皇帝还不放弃警惕与防范。不是建立在一个人的效忠与震慑上。得以能打仗与防守为基础,否则会措手不及。所以他也是未雨绸缪的皇帝了吧?   

我想说三点:这次北巡对于巩固边防有重要意义,对东北与西北也是强有力的震慑,都派使者来朝贡,在国际舞台地位的提升;也体现了隋炀帝解决问题的方式与风格,既亲力亲为而又铺张奢侈,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在皇帝史上都是非常突出,这样的皇帝有迷人处,但也有间题,当英雄久了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越来越轻视别人,看不起芸芸众生;大量消耗了国力,五十万大军,粮草都是间题,百姓付出沉重负担,在官僚中也出现不同的声音。但是,隋炀帝这些活动把东南北的间题都解决了,下一个目标指向何方昵?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八)经略西域 


野心勃勃的隋炀帝会如何解决西垅问题呢?

西域是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阳关到帕米尔地区,广义上指,往中亚南亚一部分地区。最早进入中国视野的是汉武帝时,汉武帝征服了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到魏晋南北朝时,没闲暇顾及了。受制于游牧政权了。现在隋统一中原了,隋炀帝自比汉武帝,想重现辉煌。西域就进入了他的视野,成了下一个目标了。东南北时,他好像是一个人在奔走。这次是一个大臣推动的结果。这人是裴矩,这是能在隋炀帝面前说得上话的人。隋炀帝骄傲,不怎么看得起人,裴钜不是一般人,本是贵族,从小父母双亡,爱读书,这时有伯父点拨,日后想当官,就不能只会读书,得关心现实事务。他受到启发,还留心政治。裴矩成了文人型官员,好,但不难得。难得的是他身上有侠气。举个例子,灭亡了陈,隋文帝让他去巡行岭南。开皇十年,南方反了,把岭南路断了,当时隋文帝都觉得没法去。没想到他主动要求去。义无反顾地走了。去了后,时局更乱了。岭南也反了,叛军把广卅l城包围了。叛军兵强马壮,裴矩人少,一般人认为尽了力了,没法了,或许直接回去也没人说什么。裴矩不畏惧,带着三千残兵,冲了上去,叛军一看,居然解围了。一个文人关键时能敢打,这是令人佩服处。第二件事,隋文帝时,都兰可汗可敦是大义公主,是隋文帝的干女儿,但是,她一直想替北周报仇,对隋的安全是威胁。出使的长孙晟,发现她与胡人有奸情,隋想挑唆把她干掉,派的是裴矩去。这是有风险的。万一不成,先把你杀掉。裴矩慷慨陈辞,也是把都兰可汗说得动心,真把大义公主杀了,出使成功了,两次建立威望。大家看得出来裴矩是不甘平庸的想建功立业的人。正面来说有雄心。与隋炀帝有相似处。隋炀帝欣赏他,任命为吏部侍郎,派到甘肃去了,主管商人间的贸易往来。

(裴矩的努力让隋炀帝了解了西域,产生了经略西垅的想法,到底裴矩做了哪些工作呢?)裴矩监管贸易,一般认为维稳与收税就行了。这两件事做好,应该不错了。可是他不止这些,之外还多干一件事,没事就找商人聊,聊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自哪个国家,走哪条路来的;你们国家有什么山什么河什么特产;人长得怎么样穿什么衣服国王是谁呀?这些间清楚,别看人家不出门,闲聊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写成了书,《西域图记》做礼物送给了隋炀帝。写的内容有:记载了西域各国概貌;西域各国详细的地图。把各国的方位与远近都标识了出来。还标明了从隋朝的西部通往他们的三条主要道路,一是北路,伊吾道,从敦煌到哈密,经中亚到东罗马帝国;中路是从敦煌奔高昌,再走天山南路,通往波斯湾;南路,鄯善路,到和田,到南亚印度河。这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是一条,是三条。这里讲的是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裴矩说的是“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蒙汜而扬旌,越昆仑而跃马,易如反掌,何往不至!但突厥、吐谷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圣情含养,泽及普天,服而抚之,务存安辑。  皇华遣使故皇华遣使,弗动兵车,诸蕃即从,吐谷浑、突厥可灭。”意思是把这些交代了,以国家实力想打通丝绸之路没有间题,各小国也想归…自,不派使者,是因为两个大政权,一是西突厥,与吐谷浑,挡在路上,每年征收重税,他们也想投奔我们,只要派使者安抚他们,告诉他们,拔掉他们两颗钉子,就可以西行,这意味着您就可以恢复汉武声威,荣光重现。隋炀帝听过也是心潮澎湃。裴矩是知己呀。才理解他的雄心呀。不仅懂得,还提供了这样的情报,难得呀,赐绢帛,拉到御座旁,详细了解西域各国情况。裴矩也高兴,说,其实这些都是商业国家,手中有珍宝,打通商路,经济上的好处也大呀。把经略西域的任务交给他了。

(裴矩获得了更大的责任,他如何完成这些的呢?)裴矩怎么完成呢?他说得清楚,得解决:一是加强与西域胡人的沟通,让西域人了解隋,归…自;二是拔除掉西突厥与吐谷浑。他是双管齐下,一起解决,一是招诱胡人,他就通过胡商不断向他们释放友好,宣讲大隋的好处,大业二年,十多个国家的使者齐聚张掖,这是盛事。另外,大业三年,北巡时,这些西域拜谒也是他努力的结果。只要西突厥与吐谷浑在,他们也不敢直接投靠隋朝。还得把重点放在拔除钉子上。西突厥是分化而后的,西突厥游牧在天山南北一带。曾进攻隋,被打败了,西突厥一蹶不振,被处罗可汗取代了。这时实际统治者是处罗可汗,他会打仗,弱点是刻薄寡恩,不会体恤,只会征税不给好处,是众叛亲离,内部不稳,对于隋打他有利。更妙的是一个重要情报,隋不用打仗,外交就可以取胜。这个处罗可汗母亲是中原人,姓向,向夫人本是他父亲的小妾,生下了处罗可汗,父亲去世后,按习俗嫁给了叔叔。向夫人,在动乱中投降了隋朝,住在大兴城。而且,处罗可汗是孝子,思念母亲,渴望见到母亲。裴矩觉得天助我也,把来龙去脉打听到,跟隋炀帝说了,隋炀帝派使者去召处罗可汗,要他称臣,跪拜接受诏书,处罗可汗当然不接受。不肯接受诏书,使者游说,你们突厥本是一家,西东突厥交兵多少年了,谁也制服不了谁,东突厥的启民可汗有实力,为什么甘心向隋臣服呀?他们想制服你们西突厥呀。启民可汗是友好邻邦,我们隋也是摩拳擦掌,发兵日期确定好了,你母亲知道了,就从早到晚,守住皇帝的宫门,哀哀求饶,只要使者到,你们就会归…自,念她的慈母之心,我才来的。你不想归…自,欺君,我们皇帝会处死你母亲,也会灭掉你了。我们知道你众叛亲离,你觉得抵挡得了吗?真忍心看你母亲因你而死,国因你而亡吗?一听真是这回事,处罗可汗是孝子,老娘在为人质,跪下来接了诏书,表明归…自了。从此不能阻止隋与西域的交往了。兵不血刃解决了解西突厥的问题。

吐谷浑是部落名字也是一个人名,本是鲜卑人,后来离家出走,是从东北走到西北,站稳了脚跟,建立部落,包括青海等地。控制范围大,仅次于西突厥,西域就臣服于两个国家了。这当然是隋不能容忍的。这是丝绸之路上的钉子。不一样的地方是西突厥与隋敌对,吐谷浑不一样,暗地里过不去,属于两面派。好的一面是可敦是光化公主,儿子也在隋当人质。这听起来关系好。而他也随时刺探情报,转让情报,获利。这更狡猾,刚好有一个部落发出了友好的信号,让隋找到了机会。铁勒散布广,本是突厥的上司,后来成了臣属,铁勒后来建立了政权,活动在新疆的东边,介于东西突厥中间。铁勒打了敦煌,打完就后悔了。东、西都有力,又得罪了隋,还怎么活呀?立即向隋请罪。隋炀帝正好让他去打吐谷浑。裴矩派上用场上,去铁勒游说。裴矩分析形势,可汗打敦煌,我们隋生气。灭你不是难事,但念你悔改,去打吐谷浑,铁勒抓住机会,立即答应了。大业四年,铁勒攻入吐谷浑,铁勒打了他个措手不及,要往东跑,跑到了西平,今天的西宁,再往东就跑出了吐谷浑,吐谷浑这时居然向隋求饶,隋炀帝说行,派宇文述杀气腾腾地来了,吐谷浑知道是来收编自己的,还能自投罗网?再往西跑,宇文述追。斩首三千多,俘虏了不少,只剩下一些残兵,南逃到四川与西藏间的大雪山。这个也基本解决了。征服西域的前期准备工作初见成效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九)炀帝西巡


隋炀帝的出行,并不是都到那些山清水秀的温柔贵乡去。他去的地方,估计今天的人请您去,您都未必愿意去。他从青海翻跃海拔4000米以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一路上,凤餐露宿,冰雪交加,隋炀帝吃尽了苦头。那么,一个皇帝为什么不好好待在京城,偏偏要顶风冒雪,长途跋涉呢?难道真的只是享爱旅游的乐趣吗?

(隋炀帝是个好动的皇帝,他在位十四年,他真正住在长安城里的时问不足两年。住在东都洛阳的时间不到四年。那么他其他时间都是在各地巡游。但是和其他帝王不一样的是,隋炀帝出行,不是都到那些山清水秀的温柔贵乡去。他去的地方,估计今天的人请您去,您都未必愿意去。他从青海翻跃海拔4000米以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一路上,凤餐露宿,冰雪交加,隋炀帝吃尽了苦头。那么,一个皇帝为什么不好好待在京城,偏偏要顶风冒雪,长途跋涉呢?难道真的只是享爱旅游的乐趣吗?)隋炀帝在大业五年三月份,上朝时抛出间题。“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这是什么道理呀?大臣说,“此其所以不能长世”。这是不能长久的道理。这答案太好了,马上宣布,决定西巡边塞。没几天,就率领眷属百官和尚道士们及护卫大军向西进发。这次出行,是隋炀帝所有巡行中最艰苦的一次,充满艰难险阻。这次西行从大兴城往西走,进入青海,再往北折,进河西走廊,面临两大困难,军事上的困难是,吐谷浑的残余势力在,要占据这块地盘,一定面临激烈的军事冲突。自然环境的困难是,这儿隔着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这J儿难走过去,只几条山谷可以穿越,要想穿越也是道路崎岖,自然环境恶劣。这些对皇帝来说都是风险。隋炀帝面对这些困难,显示的是大无畏。他们来到拔延山,这儿接近了吐谷浑人的腹地,停下来,组织围猎,搞军事演习,这是心理战,要震慑敌人,心理战有作用,但敌人不是被吓死的,还得真打。他选择的是主动打,他大宴群臣,围剿敌人,结果是,这场围剿后,吐谷浑主力真被消灭了,残余四散逃跑了,短时间不可能再威胁了。这块地盘成了隋的了。要穿越山谷,没大队穿越的记录,更何况是皇帝。隋炀帝从不走寻常路,为实现理想,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他一个字,走。他选择的是大斗拔谷,全长四十公里,路窄处只容一个通过。得白天才能过。这不容易,隋炀帝能做得到吗?一个人肯定行。可是这不是一个人,是率领十几万大军,还有女眷呀,不好办。一字长蛇队,出发就难,步调不一致,走到天亮也没走完,只好在山谷中过夜。这里气候变化莫测,夜里下起小雨,帐蓬不够,许多人只能露宿了。打湿了衣服,冷透骨髓,抱团也难取暖,一下子冻死了士卒太半,这是夸张,还有长女乐平公主(49岁),也是丢掉了性命。又累又饿又冻,一病不起,溘然长逝。她不仅是隋炀帝的姐姐,她还有一重身份,是北周宣帝的皇后。隋炀帝这样的穿越有意义吗?两重:一是扩张领土,设置了四个郡,把青海及新疆的一部分纳入大隋的版图。河源郡、西海郡、鄯善郡、且末郡,四个郡,而且派人来屯垦。这对于我们的版图发展有意义。这是第一次把青海全省纳入版图。至少在疆域上超过了汉武帝。二是开通道路,新的丝绸之路,与原来的互为拱卫,中原与西域往来就更加频繁了。   

(隋炀帝大业五年的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事实上,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徒步穿越,综观整个中国古代支,也只有隋炀帝一个皇帝做过。而对于隋炀帝来说,设置四郡、开通道路还是远远不够的,他不惧艰险,西巡的终权目的在于打通西域,恢复汉家声威,让西城各国在政治上都臣服于大隋,在经济上和大隋经商。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隋炀帝又做了什么呢?)这个目标是裴矩帮他实现的。这次带的大队伍中找不到裴矩,他在张掖替隋炀帝找前站。他在等待期间替隋炀帝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准备行头,要接见,得准备大帐蓬什么的,先行安排好了;二是给隋炀帝准备观众,要给西域的使节来看。他在张掖,是展示外交成果的时候,6月17日,一行十几万人到了燕支山下,裴矩召来了使者三十个左右,人很多,把场面搞得热闹。裴矩率领各国使者在路边排好,在路左边,都穿上民族服装,载歌载舞,万众欢腾,这是万方来朝。古代帝王有天下观念,觉得自己是整个天下的皇帝。裴矩搞好这些,隋炀帝就好办了,大宴使节,让这些使者看得目瞪口呆。隋炀帝下令张掖百姓放假,穿上漂亮的盛装,来参加嘉年华。谁不积极治长官的罪,各地长官不含糊,都尽可能地动员来,一时燕支山下,周亘数十里,都来了,塞满了路。这是人稀的地方,居然拥堵,也是奇观。这是要让使者看到,大隋强,也强在百姓上。上上下下都这样,还有什么理由不服气呀?这样,隋炀帝到达张掖,在这儿待了两个多月,这种表演一直搞了两个月。最远到达的是玉门关,今天甘肃敦煌西北九十公里的地方。这是难得过去的地方,“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春风都难吹过的地方,隋炀帝的记录,再也没第二个皇帝打破。隋炀帝西行可以结束了吧?还没有,好戏在后头。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接下来就是赔本的买卖了。)刚才说了九月份要回了,可不是原班人马,还带来不少使节与胡商。带他们来,是因为想让这些人再到首都来看看,让他们进一步心服口服。营建东都后,隋有两个首都,大兴城,一个是洛阳城。洛阳个不大,但是商业气息更浓厚些。到底参观哪个呢?裴矩出主意,两个都看,看大兴,再到洛阳。重点展现洛阳。九月到了大兴城,休整,十一月带到洛阳,准备在这儿过年。这个年过得热闹。老早把艺人召到东都,以十万数。大业六年正月十五,搞大型文艺会演,参加的演员多达一万八千人,洛阳城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到。这几天不宵禁,到处花团锦簇。要彻夜进行。隋炀帝觉得还不够,还得有人气。怎么展现?给洛阳下令,街道两边搭棚阁,要政府组织官员百姓登上观看。也要有着装要求,务必穿上最好的服装。被服鲜丽呀。胡人又看得目瞪口呆。这样的一场都够费钱的,要演足十台,以巨亿计。西域一看,马上动了经商念头,提出要求去看市场。这个要求当然要答应。可是隋炀帝一听,马上把市场变成炫耀的新舞台,下了三个命令:一是整齐,二是丰富,三是不要钱。整齐上,把市场装饰一遍,冬天,路上树掉叶子了,所以,都要缠上帛,店铺里要紧急装修,外观至少要好。要求不管卖什么,必须铺上上好的龙须席。丰富上,隋炀帝要求店铺要拿出最好的商品,不能休息。不要钱,就违反商业规律了。凡有西域胡商经过,必须主动热情地邀请吃饭,一定要拿出最好的,酒足饭饱后,如果要买单,要坚决拒绝,中国丰饶,酒食例不收钱。这些商人就集体增肥,说中国真是神仙国度。这能骗得了他们?他们参观几天就知道,这是事先安排好的,也见过穷人。一天,饭馆说过后,胡商说,你们大隋真富,但是,我看你们也有穷人,也有穷得单薄的,我也替他们心酸,为什么不拿绢帛给他们做衣服穿。小贩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但是隋炀帝觉得可以就行了。这些胡商送走,炀帝西巡才算彻底结束。   

(这次西巡,蒙曼怎么评价呢?)应该说,这次西巡,与之前巡行一样,恐怕是利弊参半。利在哪?将青海与新疆东部纳入版图之外,打通丝绸之路,还提高了在西域的声望。西突厥的情况越来越艰难,只好入朝,成了一名武官。原来一霸,竟然成了武官,这是巨大胜利。但是,与此同时,弊端也在让隋付出了巨大代价。这是西行本身还有之后的夸富,都消耗了大量财力,更加厉害的是常规性消耗。各地政府得高规格地接待,当然是人困马乏。商业利益就抵销了。由是百姓失业,西方先困矣。无论是扩张领土,还是打通道路,提高国际声望,本是为本国百姓服务,一旦不能,却成了负担,就不能持续下去。现在,隋炀帝向东南西北的巡行都讲完了。隋炀帝的统治就达到了巅峰了。“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及于此矣。”鼎盛是与隋炀帝的奔走离不开,但是这些功业都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本身是急功近利的。再加上他的奢侈,造成巨大的浪费。可想而知,给百姓的负担多么沉重。达到鼎盛时,国强民困的间题突显出来。可能大家意识到了,隋炀帝让他爱养百姓就是短处了。这本可以通过用人等方面来解决这个间题,那么,他怎么用人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