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大隋风云下部(十)杨素之死


在隋朝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他曾帮助隋炀帝杨广夺得太子之位,又帮助他平陈平叛,可以豪不夸张地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隋炀帝。此人就是隋朝大名鼎鼎的宰相杨素。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在隋炀帝心里,杨素是他最为戒备和猜忌的大臣。这一对君臣关系最为扑朔迷离,那么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杨素是隋炀帝上台后帮助他最大的功臣,功劳在哪里?没有杨素,就没有隋炀帝。他有三大功劳:一是帮助隋炀帝当上太子。他是利用杨素与皇后,才会换太子,自己当上太子。杨素是帮上了大忙的。二是帮助隋炀帝当上皇帝,隋文帝病重时,杨广与杨素相互通信,甚至出现误传密信的时候。隋文帝因此大怒,甚至要重新选太子,这时是杨素控制了隋文帝,派杨约回京城,勒死废太子,才保证杨广登基。三是帮助隋炀帝坐稳皇位。当时朝野议论,质疑隋炀帝的合法性,甚至杨谅谋反,情况危急,又是杨素出兵,消灭杨谅,才让杨广坐稳皇位。这三条加起来,这是经典的扶上马,再送一程,是劳苦功高,恩重如山。隋炀帝表面上也不错,给高官,精神上也隆重表扬。最高的高官是尚书令,是宰相,但是,不是一般的宰相,因为隋的宰相是三省长官共同组成。尚书门下与内史省的三长官加起来构成宰相群体。而门下与风史是三品官,而尚书令是二品官,这是官员系统中的遇高官。尚书令一般不轻易授予一个人的。领厚赏上,平叛乱后,赏布匹马万段,女妓二十人。赐洛阳甲第一套。首都住房一套。这是隆重的赏赐。这样的赏赐是不可胜数。再看精神表彰,看看信就知道了:“公乃建累世之元勋,执一心之克志,古人有言曰,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公得之矣。乃铭之常鼎,岂止书勋竹帛哉?功绩克谐,哽叹无已。稍冷,公如宜。军旅务殷殊当劳虑,故遣公弟。指宣往怀。”说您最优秀的地方是不仅仅建立这样的大功,还有不二的心。我心中,你是劲草,是忠臣。要把你的名字刻在鼎上,您要注意身份要,派你弟弟去,让你们一起为国效力。这是亲切的关怀,还有高的评价。这让臣子心满意足。这是君臣关系的典范。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真实的不是这样,杨广对他戒备与猜忌。   

(按照蒙曼老师的讲解,从表面上看,隋炀帝给了杨素至高无上的地位,让他位权人臣,百僚之首。杨素为隋炀帝南征北战,劳苦功高。无论是君还是臣都堪称典范。那么,为什么蒙曼老师认为这是表面现象呢?在他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呢?)我们讲两个表现。一是让杨素当尚书令,理论上大事都会跟他商量一下。但是史载,没有他参与的大事。这是只是虚名,被挂了起来,不跟他商量政事。第二个表现是,大业二年,太史上奏,说隋分野有大丧。有重要人物得死,这是古代占星术的说法。分成十二星次,分星后,再与地位的州国位置对应,就叫分野。占卜地面的吉凶,占卜的结果是隋这儿有重要人物要死。隋炀帝听说后,立刻把杨素从越国公改封为楚国公。表面封了更多,实际在搞压胜,古代人认为隋与楚是一个分野上,说隋有重要人物要死,说明楚也有。封杨素为楚国公,就是要咒他死。为什么这样?因为杨素功高震主了。赏到顶了,无以为报了。如果到了这个地步,巴望你死,当然了。杨素当然明白。他出了怪招,拼命求田间舍,聚集财富,打扮成爱财的形象,人们鄙视他,他的身份下降了,这是韬光养晦,有用吗?用处小。杨素不傻,隋炀帝也聪明呀。他知道杨素的想法,他越不放心。杨素死了,怎么死的?   

(两人间充满猜忌。杨素到底是怎么死的?)大业二年7月23日,杨素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怎么死的?有两种说法,一是被隋炀帝毒死的,这是《大业杂记》的记载。一天陪宴,调了药酒,让宫女送给杨素喝,结果宫女交给了太子,三天后,太子吐了血。杨素什么事也没有。宫女知道自己送错了。太子知道了,长叹,我替杨素死,命呀。隋炀帝再送,终于毒死了杨素。这是第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是病死的,这是隋书的记载。生病了,杨素是首席大臣,隋炀帝天天派御医来看,甚至赏药,杨素被关怀得过头了。隋炀帝每次必间,杨素还能活几天呀?这是真正的用心。杨素对皇帝的想法心知肚明。自己要是不死,恐怕不得好死了,怎么办呢?把心腹叫来,说我岂须更活邪?从此停药了,故意加重了病情,终于一命呜呼了。两种记载哪个是真的?虽然隋炀帝巴不得他死,有机会促成,但我觉得还是第二种更可靠。三个理由:一是大业杂记是小说,隋书是正史,当然后者更可信;二是正史隋书记述更合情理,大业杂记不合理,要毒死他,肯定要精心安排,规划得清楚,哪是临时起意,宫女更不可能不知道,而隋书是入情入理,杨素肯定是郁郁成疾,也看到隋炀帝的过度关心,而心灰意懒,可信度高;三是,大业杂记这样记载是编的,太子杨昭与杨素之死确实只差一天,有人就编出了这出。这三个原因,让我觉得杨素是病死的,不过前后都有杨素的巨大精神压力,说是隋炀帝逼死的,有理由。总之,隋炀帝可以睡个安稳觉了。隋炀帝追赠为光禄大夫,管十个郡。这是政治待遇,赐最高规格的丧礼仪仗。赐给家人布帛五千,下令立传,表彰丰功伟绩。这算生荣死哀了。表面文章做好后,不小心说了一句:“使素不死,终当夷族。”撕开了温情的面纱。有人报告他的坟头上有白气,术士说他家有灭门之相,隋炀帝一听,不踏实了。杨约撞上了枪口。一天路过坟,想起哥哥说的话,忍不住趴着哭,有人报告给隋炀帝,隋炀帝紧张了。如果他觉得哥哥死得冤,也麻烦呀。贬他出了中央了。

(杨素在大隋历史上破为独特的,蒙曼给他什么评价呢?)杨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两个方面特征:一是文韬武略,识人成人,这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武略上是隋四大将才之首,韩擒虎与贺若是通过平陈战争成名,史万岁是通过打突厥,他们都要有局限性。杨素是各种战争都参加,都是台柱子。还有优点是他参加了这些战役从来没失败过。看文韬,他们自称是弘农杨氏后裔。他是正统的出身,工于诗文,留下来的诗有十九首,《出塞》: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这首诗咏的是卫青与霍去病,其实说的是自己,使隋安宁。这诗有风骨有气度,与隋炀帝的气度也像。这样的文韬武略,相当难得,他还有优点,知人识人,有成人之美。李靖本是小伙子一个,杨素说,卿当坐此,后来成了有名的李卫公,这是唐的一号军事家。还有封德,封郎必当据吾座。后来唐初宰相。为唐指出了一将一相。这是识人呀。乐昌公主本来当了小妾,后来,知道自己的下落了,杨素知道后,把乐昌公主慨然交给原来的丈夫。李百药是唐有名的史学家,这时年轻,比较轻浮,居然与杨素的小妾私通,杨素知道后也火冒三丈,刀都抬起来了,李百药一抬头,他放下了刀,发现他年未二十,仪神隽秀,要他写诗,写得好就放了你。杨素不仅不杀,把爱妾送给他了,还陪嫁了,甚至推荐了他当官,成人之美有这样的吗?那么杨素是完人吗?他还热衷功名,不择手段。看他的三大忙都可以看清楚。成就了杨广,但从传统政治伦理与原则来说是对隋文帝不忠对大隋不义,对政治稳定有害呀。杨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隋书评价是:“考其夷凶静乱,功臣莫居其右,览其奇策高文,足为一时之杰。然专以智诈自立,不由仁义之道。”意思是考察功劳,没人更强,考察文才,没人更强,但他只懂得诈术,不懂得仁义之道。才胜于德,或者是有才无德。这样的人最危险。一旦个人私利与国家利益冲突,危害就会比任何人都大。这是功臣型人,这样的人能共患难,不能更荣华。要老实的建设者,就得出局。这是显得合理的一面,但是要知道,隋炀帝的做法还是太过凉薄了,特别是那句话不得体,让人产生悲凉感。不利于团结大臣。更重要的是隋炀帝对大臣们的清洗没结束,几个老大臣也被清除,这是谁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十一)老臣伏诛 


隋炀帝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皇帝,在他的猜忌之下,功高震主的老臣杨素,被逼而死。这为隋炀帝统治时期的君臣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仅仅在杨素死后的笫二年,大隋的朝廷,又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大案。

大业三年,发生了大案。让高颍、贺若弼、宇文弼死于非命。这与北巡漠北有关。临幸启民可汗的牙帐,搭建搞得声势浩大。这固然是巩固了北边疆,也造成了浪费。这让那些习惯艰苦朴素的老臣不满,还聚在一起议论,其中就是三个。高颍、贺若弼、宇文弼。这个高颍,是著名的宰相,反对改立太子,才罢相。现在重新召回朝廷,任为太常卿,是主礼乐的,是三品官。贺若弼是右武侯大将军,光禄大夫,宋国公,武将的三品,光禄大夫,是标明政治待遇的一品。宋国公,仅次于王,这是给异族封的最高级别了。宇文弼,能文能武,是礼部尚书,也是三品官。三人其实有共性,一是都是隋文帝时的元老重臣,有威望。二是在隋炀帝时也位高权重。隋炀帝爱出游,也给他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旅行期间,帐蓬在一起,没什么特别公务,整天聊天。高、宇、贺,三人年龄身份相仿,有得聊。当然聊政治,当时厚待启民可汗,高颍就发表意见,这种做法不对,把路带清楚了,守备虚实都弄清了,有了反心,就养虎为患了。高颍又说,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批判朝政。宇文弼也发牢骚,“天元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现在的皇帝也是有过之无不及。修长城,宇文弼也说,长城之役,幸非急务。修长城不是劳民伤财吗?这样的牢骚,贺若弼也有,对启民可汗搞排场时,他就说,你看着吧,这样折腾就得垮。都是批评多表扬少。这就有人汇报给了隋炀帝。

(有人给隋炀帝打了三位元老重臣的小报告,这样一来,三位元老重臣发牢骚的话,就一字不落地传到了隋炀帝的耳朵里。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三位元老重臣私下议论议论皇帝,批评几句朝政,又没有谋逆的行为,皇帝就算发了脾气,顶多也就是打打板子,树立成信而已。而隋炀帝呢,也确实是发了脾气,但这脾气不是一般地大,他下了一道诏令,这道诏令,可以说震惊了朝野,那么,诏令说了些什么呢?)这些议论不过一般内容。显得不太客气,不过是私下议论。这历来都有。面对这样的事,隋炀帝怎么处理?下令三人,处以死刑。三个都处死了。儿子或入边疆,或者掖入朝廷。这三个大臣也怪可怜的。像高颍他母亲说过,你富贵已极,就差砍头了。没想到躲过初一,隋文帝没要他的命,隋炀帝却要了。贺若弼也是贵族。北周时,父亲议论,被宇文护逼着自杀了。临死时,跟儿子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你当思之。告诫他要谨言慎行。说完,让儿子张开嘴,拿锥子扎他的嘴,让他少说话。父亲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真平定了江南。第二个,没有做到,还是与父亲一样因口舌死于非命。三个人的这个惩罚也太夸张了。不仅是因为隋炀帝的刚愎自用,还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这三人都与隋炀帝有过节。高颍与隋炀帝的过节是当年反对立他为太子。这有仇,贺若弼是当年平陈战争中,不听杨广的命令,抢了头功。宇文弼呢,没什么事儿,但是他是杨谅的行军司马。这个仇记在心头。三位大臣,都不属于杨广的派系,这是诛杀的第一个原因。

(大隋王朝的三位元老重臣被隋炀帝下令处死,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因言获罪,私下的言语触恕了隋炀帝,所以才兄干非命。但蒙曼老师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为我们揭开了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三位元老重臣的被杀,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它的背后另有隐情。那么,这是什么隐情呢?)第二个原因是,三人都是隋文帝时期的元老,不怎么买隋炀帝的账。高颍这人太不领情了。曾被革职,是隋炀帝重新启用他,他应该感激才对,高颍是不是这样?他没有这样。他刚当上太常卿,就与隋炀帝有矛盾了。巡游时,隋炀帝想展示繁华,用艺术形式展示最高。隋炀帝追忆北齐北周的艺术,于是想召回当时的艺术家,而且要重新整理当年的散乐,这是各种表演的总称,属于民间通俗艺术。高颍就管这个,隋炀帝想他应该配合?但高颍没有配合,因为这个要求与他的理念不合。他当了十八年的宰相,隋文帝与他一样,都清教徒式,现在隋炀帝想要的是淫词,不同意。高颍上建议,“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上有所好,开了口子,下边的人纷纷效仿。大家都学,社会风气就败了。不能这样征集。废弃这一套,这不是明摆着比较,以死皇帝压活皇帝?让隋炀帝不痛快。贺若弼呢?因为这人太骄傲了。历史上有名的骄傲。一个例子,他平陈有功,按他的想法,应该出将入相,要当宰相。隋文帝可没这样想,提拔了杨素,贺若弼仍是将军,他就到处跟人讲,说高颍与杨素一点本事没有。最后传到隋文帝耳中,隋文帝与他当面探讨。我挺倚重他们,贺若弼说,“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非常强硬。高颍与杨素应该是最有本事的人,贺若弼这样评价不是骄傲自大吗?隋文帝晚年,挺冷落贺若弼的。可是到炀帝时,贺若弼更骄傲了。隋炀帝一次间贺若弼,杨素、韩擒虎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这是让他评价一下三个。他点评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没有领导能力。史万岁可惜当不了大将。看来都不行。隋炀帝就间大将是谁?他回答你自己看看吧。言下之意非他自己莫属,这让隋炀帝不能接受。隋炀帝也是骄傲的人,在他看来,真有文武全才,应该是他自己呀。怎么可能是贺若弼呢?就更疏远了他。贺若弼如果细致,应试学会闭嘴。可是他照样信口开河。这次议论太过奢侈,是明证。如果别的皇帝或许会放过他。隋炀帝觉得这人肆无忌惮,不过是居功自傲,也就没有安全感了。宇文弼呢?比两个更冤枉,他是声望太好了。是文武全才,还长期当地方官,也有成绩。先当刑部尚书、礼部尚书,都有成绩。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见推行。隋炀帝对这本就不踏实了,现在批评自己,更让隋炀帝产生不把自己放在眼中的心情。这是第二个因素,都让皇帝觉得不安全了。第三原因是,私议朝政,有结党的嫌疑。当时议论的不止他们,别人没这样的恶劣后果,高是跟何稠说的,这是工程技术专家。隋炀帝觉得何稠议论可以,这三人不可以,这是素有威望的政治家,这不是结党吗?皇帝视为大忌。这是第三个原因。

(三位元老重臣,被隋炀帝一道诏令,在同一天处以极刑,那么,隋炀帝为什么一点也不顾及君臣关系,要下此狠手呢?这件事情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隋炀帝毫不留情地诛杀元老重臣,这又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应该怎么看待呢?至少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要清除元老重臣,他们的不同意,也基于与隋文帝对比。这些重臣存在,容易让皇帝产生压抑,何况是隋炀帝这样的人?更难于忍受。还有一个清除隋文帝的势力,还在于洗牌。二是意味着沉重打击关陇贵族集团。这个集团的特点是文武兼资,身份高到可以与皇帝一个身份的程度,对皇权有制约。像杨素,像高、贺、宇都属于这个集团。现在几个老臣清除意味着隋炀帝的权力加强,也意味着给其他地区官员的上升开辟了道路。三是对隋炀帝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隋一下子损失了几个优秀的政治家。像高颍,对于把握政治方向及维稳都有作用。能让他步子放慢的只有这样的人,一旦扫除,制约的力量就小了,纠错机制就不行了。另一个不利影响是不利于隋炀帝形象的塑造。这几个对隋的忠心高,杀掉就引人反感,何况是因言获罪?天下人都同情高颍,就意味着天下人都认为隋炀帝错了。三是,让隋的政治风气就坏了。进谏与纳谏的间题上,本是皇帝主导,大皇帝宽容,就勇于进谏,否则大臣们只会明哲保身甚至见风使舵。这给了人们一个信号,从此闭嘴吧,一言堂加剧了。四是暴露了隋炀帝人格上的重大缺失。人格上刚愎自用,害怕别人胜过自己。他们有实力有威望,隋炀帝就害怕他们超过自己,但是一个好皇帝应该是能让大臣才华发挥到极致并为自己所用的人。像刘邦。可是一个皇帝害怕大臣有能力,希望他们服贴的是武大郎开店了,不利于政治局面的开展。隋炀帝又失招了。他会努力挽回吗?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十二)言者有罪


三位老臣因为议论朝政,被处死了,这是因言获罪的先例了。这些人被处死的原因复杂。还不能完全视为因言获罪。接下来两个人相继死于非命,除了说了不该说的,没别的。

一个是薛道衡。是当时著名的诗人。跟着当时的人进入隋朝,因为出色的才华崭露头角。在高颍手下掌文案。隋炀帝对文人容易惺惺相惜,当时很想把他拉来为自己办事。怎么网罗呢?薛道衡当时被牵进结党的案子,放到岭南。他马上请他取道扬州,不让他去那儿,希望在自己的地盘,扣下他来,再要求父亲让薛道衡为自己服务。薛道衡没领情,不想与藩王交往。杨广当时不爽。后来重新回到京城,当了中书侍郎,起草诏令。他是才子,言辞华美,让皇帝满意,高与杨素也特别推崇。杨素也是文人,与薛道衡尤其要好,常唱和。他留下的诗多是与杨素有关。后来隋文帝要削弱杨素的力量,于是皇帝让薛道衡出任襄州总管。薛道衡愣是没看明白,倒感激知遇之恩。文帝一看这样天真,也挺感动的。说“尔光阴晚暮,侍奉诚劳,朕欲令尔将摄,兼抚萌俗,今尔之去,朕如断一臂。”意思是你老了,总在身边做事,太辛苦了,让你去地方也是想你歇歇,也让百姓领受你的风采。这样一煸情,薛道衡更感动了。反而觉得这真是好皇帝。薛道衡是书呆子,智商高,但是,情商低,许多人情世故看不懂看不透。

(薛道衡是隋朝大臣,他看不懂人情世故,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人被排挤出隋朝的中央政府,那基本上也就在地方的任职上要干到退休了。但隋文帝去世后,走上前台的隋炀帝又想起薛道衡的风采,于是就把他从地方,重新召回隋朝的中央政府,这对薛道衡来说,看似好事,但实际上给他带来了灾难,隋炀帝最后是找了一个借口杀死了薛道衡。表面上的好事变成了最终的坏事,这里面有着怎样曲折的故事呢?在这个故事中,又展现了隋炀帝怎样的人性缺失呢?)

隋炀帝把薛道衡召回中央,想让他担任秘书监,这是三品官,挺能发挥他的特长的。隋炀帝是善意的。薛道衡立刻上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写隋文帝是有武功,把八荒包于自己的统治区,有统一的巨大功业,还夸他有仁德,可以施于草木了。主体意思是夸他有圣德祖功的好皇帝。薛道衡这样做内心世界是简单,因为他确实喜欢隋文帝,也觉得对儿子夸爸爸不错,儿子高兴才是。那么是不是这样?他这样做不对,是大错特错,皇帝的家庭关系不一样。他不认为是夸爸爸,而觉得是是古非今。隋炀帝说是“鱼藻”之意,是《诗经-小雅》中的诗,是讽刺周幽王的,他不高兴了。这样一想,开始给薛道衡小鞋了。改当司隶大夫,降级了。更重要的是这不好当,管的是纪检的。好多人想整你的。这个官不适合这样的书呆子。隋炀帝是想黑他,薛道衡没看出来,他身边的人房彦谦看出来了,劝他少交朋友少说话。薛道衡听是听了,但是没听懂。没深入体悟到这事,他做不到。在这个岗位上,出事了。大业五年,隋炀帝让大臣们讨论法律。好久没定下来。薛道衡公然说,向使高颍不死,令决当久行。薛道衡得罪过许多人,听他这样说,为罪臣说话,就报告给了隋炀帝。间他很想高颍吗?抓起了薛道衡。这个案子不太大,不过是出言不慎,按常理,不会有太重的处罚。何况他当时七十岁了,一般想法,这样的老臣,皇帝可能直接赦免了。薛道衡也是这样想的,他催着人们快点审,裴蕴是著名的马屁精,审案的特点是依据皇帝的脸色。现在看隋炀帝的脸色,好像不感兴趣,依我之见,“薛道衡负才恃旧,有无君之心,推恶于国,妄造祸端,论其罪名……”一个大臣这样想皇帝是大逆不道。看起来罪不大,但是用心险恶,所以建议处死刑。隋炀帝表态是“公论其逆,妙体本心,”说当时就轻视我年轻,不把我放在眼里,现在心里一直想着反叛,万一有了空子,必定会反叛的。你揭示了这颗反叛之心,太好了。结果是大逆不道,赐令自尽,薛道衡吓傻了。听说要审判了,都安排家人安排酒莱,得到这样的结果,不敢相信。迟迟不肯动手,司法官也为难,给皇帝报告,隋炀帝说,勒死算了,一代文宗就这样死于非命。妻儿都流放到新疆去了。不是嫉妒他的文采吗?怎么是这样的?到底哪个真的?不矛盾。隋炀帝嫉妒他,凭一句好诗处死未免太夸张了,现在犯了替高颍鸣冤的事,综合考量才有的结果。怎么评价这事呢?死得冤。他跟高颍不一样,身居高位,但是不是特别有影响力的文人,算书呆子,无论如何不可能给隋炀帝造成威胁。对他这样的人,不能容忍,只能说明隋炀帝做事的不漂亮。

(薛道衡等前朝老臣,一个个被隋炀帝杀死了,这虽然说明隋炀帝没有客人之量,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隋炀帝跟这些人不是一条心,所以他对这些人有嫉妒,也有猜忌。但有一个人,跟隋炀帝可以说在一个阵线里,算得上是隋炀帝的“自己人”,他来劝谏隋炀帝,隋炀帝能容得下他吗?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说了隋炀帝不爱听的话,这又给他带来了什么结果呢?)。不久,一个人因为怀念薛道衡,这人是张衡。不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个,从杨广当晋王时就追随他。他当年不少出力。隋文帝临死前被包围时,亲信就是张衡。隋炀帝当了皇帝后,张衡就优礼有加,从此更尽心办事。大业四年,游幸离宫,住了几天,嫌规模不大,让张衡扩建。张衡看到皇帝到处建离宫别馆,觉得百姓吃不消了,这又是加重人民负担,不利于长治久安,他想既然自己是亲信,应该知无不言,这才是对皇帝负责。找机会说,“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弊,伏愿留神,稍加损抑。”百姓辛苦,是不是缓一下,让百姓休息一下?这是好意,希望皇帝做得更好,只有心腹才这样说,没想到隋炀帝觉得他是居功自傲,一下子冷淡了。一天对人说,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找机会让他离开了。过了一年,大业五年了,临幸汾阳宫,张衡正在修呢,来见隋炀帝。隋炀帝让他回到中央了。张衡来了,隋炀帝又生气了,发现张衡居然长肉了,这有什么间题?隋炀帝想,他应该惶恐,应该吃不下饭,应该憔悴才对呀。如果又黑又瘦,或许重新召回朝中,长肉,说明没把他放在眼里,他哪能容忍呀?所以不高兴,打消了让他重回身边工作的念头。而且说,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让他回去了。不过还是给了他机会,差到扬卅l去修江都宫了。这是掌控江南的重要据点。派张衡去,看出重视。

当时负责修江都宫的宫监逼死了许多人,被害人写状子,让他解决这事。张衡处理这事,做法太差了。当时一心想回到朝廷中,对本职工作,特别不看重,心不在焉,居然把状子给了宫监,这是出卖举报人,宫监打击报复举报人,举报人当然对张衡恨之入骨。这人就跑去迎接杨玄感,汇报了这事。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杨约的侄子,本与张衡有过节。张衡当年把杨约赶出了朝廷,说他有怨意,不久杨约去世了。杨玄感对他有意见了。现在看到这个状子,更没好印象了,带着这个成见去见张衡,张衡不知道,看到朝中来人,马上感叹,薛道衡真枉死,杨玄感立刻弹劾了张衡,新仇旧恨一起算,隋炀帝立即下令当众处斩。斩了吗?最后关头,隋炀帝心软了,革职为民了。放归田里。本与政治没关系了。张衡跟小妾关系搞砸了,小妾告他诽谤朝政,这是第一次东征时,隋炀帝看到这个,立即不管青红皂白,下令让张衡自尽了。功臣也于非命了。怎么评价?冤枉。虽然也是这个罪名,但是他与高颍不一样,他们是隋文帝时的老臣,心中不太看得起隋炀帝,不是建设性态度,是有错,张衡本是心腹,忠心呀。所以才知无不言,当面提意见,隋炀帝本应该做到言者无罪,结果隋炀帝不能容忍。这反映的是隋炀帝统治心理上有重大欠缺。宋唐鉴说,国将兴,必赏谏臣,国将亡,必杀谏臣,隋炀帝这样杀忠臣,对于国家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就这样,一路厮杀,隋炀帝似乎老虎屁股摸不得,他到底想用什么人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十三)朝廷五贵


隋炀帝有怎样的用人风格呢?他喜欢什么样的人做他的下属呢?

(隋炀帝是一个刚愎自用,猜忌心很重的皇帝,为了给自己的统治开辟道路,他对朝廷中德高望重的老臣,进行了血腥的清洗,对于那些没有什么政治根基,但是跟自己唱反调的人,甚至仅仅是说了隋炀帝不爱听的话,隋炀帝处罚起来也毫不手软,但隋炀帝的能力再强,他也不能孤家寡人,单靠自己一人去处理大隋王朝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他离不开手下的大臣,那么,隋炀帝有怎样的用人风格呢?他喜欢什么样的人做他的下属呢?)要想知道隋炀帝的用人风格看宰相,刚开始用的宰相,是三省的长官,尚书、内史、门下的首官,当年尚书令是杨素,是大功臣。内史令是杨约,门下纳言是杨文思,门下纳言还有杨达,是隋炀帝的一家子,是宗室。关王杨雄的弟弟。五个是内史令萧琮,萧皇后的哥哥。曾帮西梁政权的皇帝,梁灭国后来归。尚书右仆射苏威。这六大宰相有三个特点:一是关陇贵族成员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五个是。萧琮是投靠的。二是杨素家族势力极其强大。他家占了三个。三是皇亲国戚比较多,两个,杨达与萧琮。可能是平衡杨家的势力。这个班子太不合理,有两大问题:l、代表面窄了,本应该有三个方面,现在只有关陇贵族一枝独秀。2、二是君弱臣强,杨素家的力量太大了。这个班子不合理。隋炀帝想东南西北平衡发展,当然不可能满足于只代表关陇贵族的地区利益。他当然不允许大臣像杨素与宗室凌驾于他的权力之上,得改,先从杨素开刀,逼死了他,杨约也贬官,去世了。杨文思近七十岁了,实际上不是特别管事儿,不久也去世了。这样一来,杨氏家族消灭殆尽。剩下三个,苏威大业三年时劝过不要修长城,被革职,下去了。杨达知道隋炀帝猜忌一直低调做人,主动远离了权力中心。萧琮身份更敏感,萧梁政权的中心,是亡国之君,身份微妙更是小心为人。这样的人本应该待长点,可是,他跟贺若弼好,贺若弼下去时,受牵连,让隋炀帝敏感,市井中说,萧萧亦复起。有多种理解,没人知道确切意思。隋炀帝想,是不是萧梁政权是不是要重新杀回来呀?童谣宁可信其有,于是隋炀帝不能允许他在朝中待下去,不久也免官并死去了。

(隋炀帝登基当皇帝的时候,为了权力的顺利过波,在组建宰相班子的时候,他任命的宰相多是前朝的元老重臣,这个宰相班子的成员权力大,这对隋炀帝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猜忌心很重的隋炀帝,当然不满意这样的政治结钩,于是他就利用各种机会,将这个宰相班子的成员杀的杀,废的废,贬的贬,把这个对他有制衡作用的宰相班子沏底瓦解。那么,接下来隋炀帝,又组建了什么样的宰相班子呢?)大业中后期,组建了新班子,号称五贵。是五人组合。一是纳言苏威;二是宇文述;三是裴矩;四早虞世基,五是裴蕴。苏威是东山再起,在隋文帝时是两落两起。这次也是重起,他有何德何能?一是因为他是苏绰的儿子,是关陇贵族货真价实的代表,二是因为他柔…自,小事好争,大事不敢争,与同僚争,与皇帝不敢争,是怕死惜命的人。体现政治延续,与皇帝一致,有什么理由不保留呢?所以成了五贵之一。宇文述也出身于关陇贵族,与隋文帝时追随左右。后来约着杨约赌博,故意输给他也是他。没少帮忙隋炀帝。他是功臣,却也没受到猜忌,他的特点是,一是本质上他是一介武夫,是打仗打出来的,心机与计谋不算文韬武略,能量小,威胁小。皇帝也就不猜忌,甚至喜欢。二是宇文述听话,时时事事听,到了盲从的地步。“无所是非,不能轻重”,一切以隋炀帝为准,从来不提意见与建议。三是心灵手巧,能够投隋炀帝所好。隋炀帝喜欢技术,观风行殿就是。他对机械感兴趣,一般儒家士大夫讨厌它。宇文述不是一样,是胡人,没心理障碍,与隋炀帝保持一致。因此,他也…自理成章成为受宠幸的人。

(另三个,是因为什么被隋炀帝选中的呢?)裴矩黄门侍郎,是当年西边开拓的人,他出身于北齐,代表山东人氏,他还是边疆与民族间题专家,隋炀帝表扬过他,奉公体国,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能帮助落实行政决策的人。内史侍郎虞世基,是江南人,出身于陈朝,才子,唐代虞世南是他亲弟弟。他在陈朝时,入隋后,崭露头角,当宰相也有两个理由,一是出身南方,二是是最好的秘书。举个例子,当时,四方表奏日有百数,帝方凝重,事不庭决,入阁之后,始召世基口授节度,世基至省……接过奏表,退到后边后再口授给虞世基,再到内史省,把意见写出来,一天写一百多份,从来不差错,忠实体现了隋炀帝的意见。这太难做到了。这在隋炀帝眼中也是难得的人才。裴蕴御史大夫,非同凡响,是高级特工,在魏晋南北朝时,裴蕴家南下,到陈朝任职,父亲当过将军,与北周打仗时,父亲与北周作战,输了,被俘,投降了北周,后来,成了隋的官员。裴蕴还在陈为官,这是敌对政权。裴蕴考虑过后,觉得陈一定被隋吞掉,他通过父亲与隋文帝沟通,可能在这儿做内应,因为裴蕴地位重要,是执戈将军,是皇帝的贴身保镖,陈后主能不败吗?情报工作太重要了。跟他当宰相有关吗?没关系,只是想说他有本事,隋炀帝让他当宰相,是因为有两个优点,一是行政能力强,给隋各地当刺史,每到一处,都治理得好,万民相送。能办事。二是擅长揣摩皇帝的心思。在薛道衡时,隋炀帝觉得他傲慢,把他下狱,交给裴蕴处理,裴蕴看出皇帝不高兴他,就结事,说是用心险恶,就诛心,把薛干掉了,这是揣摩心思办案。后来许多同类的案子都交给他来做。这是隋炀帝的法律专家,靠揣摩皇帝心思来办案。这是他理想的大臣。总结起来,五贵有四个特点:一是代表面广大,帝国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有代表了,与初年的宰相班子有差别。二是五贵是兼职,政治地位低。隋本是三省正长官,这样的人才能当宰相,到了这时,明显不同,只有苏威是正长官,其他几个是武官、内史侍郎黄门侍郎(副官)、御史大夫(司法官员),大大突破了宰相的原则。为什么还叫宰相,因为他们挂了头衔,叫参与朝政。这是临时差遣,这样,五贵的身份大大降低,来自隋炀帝的临时委派。三是这五位都柔…自。柔顺到什么程度?以水济水,如脂如韦,…自滑。听话,不提反对意见。四是都是专家型的官员,苏威是行政专家,虞世基是艺术专家,宇文述是军事专家与技术专家。但是他们把握政治局势不强,方向性不明。

(隋炀帝为什么要任命他们当宰相?对大隋的政治动作是利还是不利呢?)我们把五贵州的特点说出来.就知道隋炀帝为什么要用他们,就是想解决当年的问题.现在有关中的代衰有江南的代表,解决了地域狭隘性,用人的眼光与心晦还是开阔的.另一个,这些专家型人才,势力当然小了,不可能与皇帝叫板了.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这是对还是不对?还是不对呀.为什么?多了两个问题.一是新的宰相班子势力太弱了,宰相是重要大臣,这五责完全承担不起,他们不善于统领全局,只能替皇帝办办事,是马仔,不是政治伙伴,与宰相的职能相距甚远.隋炀帝刚愎自用,是滥用职权的人,要有强有力的宰相班子制约与协调.这时,再难发挥了,良性政治就受影响了.二是无法发挥朝廷的表率作用.这几个宰相品格不高,最受宠幸的是宇文述,再是虞世基,这二人都贪婪.宇文述贪婪是认儿子,没事喜欢认干儿子,什么人有钱认谁.胡商更有钱,政治地位不高,宇文述有权,但觉得钱不够.一拍即台,胡商纷纷认他为干爹.这叫官商勾结.宇文述遇到更有钱的,直接当干哥哥.废太子扬募的丈人云定兴,倒台后,不甘寂寞,老想东山再起,孝敬起宇文述来了,本是政敌,直接认了哥哥.后来当到了三品官,有钱能使鬼推磨呀.虞世基是怕老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氏,不是结发妻子,本嫁过人,后来改嫁给他,这人风流,虞世基爱她,愿意供她奢侈腐化.钱不够用,就怎么办?孙夫人自己创收了,生儿子夏侯衍,打着虞世基的名号卖官.这样的政权迟早会遇到危险,隋炀帝会遇到什么麻烦?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十四)立储风波

隋炀帝好大喜功,又刚愎自用,在他的一意孤行的意志下,大隋王朝已经面临很多内忧外患,但隋炀帝的麻烦还不止这些,在家庭关系的问题上,隋炀帝也有一个棘手的事情需要处理,这就是太子的人选问题。

说到家庭关系,要了解一下儿女的情况。他一共三个儿子。女儿有两个。一般来说,女儿关系不大,姑且不论。三个儿子,老大杨昭,老二叫杨晾。老三叫杨杲。萧皇后所生有两个。老三是庶出。隋炀帝基本上对皇后忠诚。不像小说中的那么荒唐。家庭结构简明。不存在后宫争宠的事。开始立储顺利。杨昭…自理成章成了太子,当得好。一是生活简朴,从小受到隋文帝的宠爱,在他们身边长大,有祖父母的风格,生活简朴。太子时每顿时也不过两样莱。二是为人忠厚孝…自,三岁时,有一次在玄武门前玩狮子,正巧爷爷奶奶来了,本可能高兴地迎上去了,他看到爷爷奶奶亲近的举动,低头回避了。二人继续勾肩搭背地走,他非礼勿视。隋文帝感慨,天生长者,谁复教乎?这不是大人教得会的。孝…自表现呢?老人喜欢逗小男孩娶媳妇。隋文帝也是这样逗杨昭。可是杨昭一听,立马哭。隋文帝间他哭什么。他回答为,“汉王未婚时,恒在至尊所,一朝娶妇,便则出外,惧将违离,是以啼耳。”意思是杨谅当年没结婚时在爷爷奶奶身边住,一旦结婚就搬开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长大后,也是这样忠厚孝…自。当太子时,官员有老父老母,保证登门拜访,过节时还有赏赐。三是性格谦和。生下来不会发脾气,从来不大喊大叫,再严重,也不过说,大不是。到头了。这样的头儿,多讨下人喜欢呀。

(封建时代的皇帝家庭,家事就是国事,太子的人选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大事,隋炀帝最初选的太子杨昭性格温和,为人忠厚孝顺,按照他的这个特点,可以说是非常适合,当大隋王朝的守成之君,隋炀帝对这个儿子也是满怀期待,满心希望他能继承江山社稷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隋炀帝的希望最后竟然落空了,那么,这里面究竟出了什么事呢?谁又会成为新太子的人选呢?)可惜,他有大毛病,身体不好。长得特别胖。他也有心脑血管疾病,大业二年死在骤起骤降的过程中。隋炀帝巡游时,太子监国,还得去朝拜,隋炀帝在洛阳时,他得去朝拜,过了几天,得走了,他舍不得离开,就请求多住几天。隋炀帝让他快回去,拒绝了。杨昭反复恳求,一次次地跪,反复站起来,骤起骤降,病发作,一病呜呼,享年23岁。给了谥号。立新太子,要知道,小儿子杨杲在大业二年出生,母亲是妃子,那么真正立的只能是老二杨晾,他是唯一的人选择,不存悬念。他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深得隋炀帝的喜爱,当时22岁了,立为太子是恰如其分。事实最初,隋炀帝也是立为太子。还特意地任命柳謇之为齐王长史,这人能喝酒,这是天生的外交官,所以外交,柳謇之是固定的外交使节。这人还特慷慨,得到赏赐,直接散给亲人,这个人当长史,是想进一步,提升齐王的人气。那么,大臣们呢?在太子杨昭去世后,大臣来拜齐王杨的人络绎不绝。

(隋炀帝的二儿子齐王杨简浮出水面,从隋炀帝对齐王杨简的态度,以及齐王杨简所处的坏境和身份地位来分析,他的各种条件都很符合隋朝太子的要求,看上去他就是将来维承隋炀帝的皇位,顺理成幸当皇帝的不二人选,那么,在一切都合情合理的情况下,齐王杨简最终当上了太子吗?)杨晾没有顺利接班。立太子的事无限期推迟了。杨晾没有危机意识,表现就差了。三个错事,让隋炀帝无法容忍,一是纵情声色,骚扰百姓。柳謇之只有杨晾不喜欢,觉得这人不好玩,就排斥柳謇之,自己任命几个人,去寻找声色犬马。这些人打着齐王旗号,去为非作歹。拉姑娘走,玩腻了,就直接送回去。玩马,喜欢名马,当时与西域通商,就到陇西去找名马,这些人直接抓起当地酋长,勒令找来最好的名马。杨晾听过,也觉得太不地道,让送回去,这些人不可能送回去。他们直接接到家里,说成是齐王的赏赐。京城与边疆都在传他的丑事。更要命的是,二杨晾跟隋炀帝争起了美女。乐平公主四处搜罗美女,一次找柳姓美女,让隋炀帝纳为妃子,隋炀帝当时没在意,没给正式答复。乐平公主以为不要了,乐平公主觉得不进宫可惜了,就把这个人推荐给了杨晾。杨晾当然笑纳了。这本不是什么事儿。可是,隋炀帝想起了这事来了,找到乐平公主,要让柳姑娘进宫,乐平公主只好说在齐王那儿。“帝不悦”,隋炀帝不高兴,齐王整天这样,不好呀。何况他在心中把这人当作自己的人了,现在儿子来争,这是大逆不道呀,生气。齐王无辜吗?其实这时他是在考验期,做任何事都应该前思后想,如果真小心的话,至少要间间姑姑,为什么不推荐给父皇?如果知情,就不能要。这说明他太放肆了。三是跟隋炀帝争猎物。没多久,杨晾与父亲一起去打猎。打猎时,隋炀帝让他领骑兵围起来,把猎物往中间赶,确实去了,没有告诉隋炀帝,自己打起来了,特高兴,派人献给隋炀帝表功。隋炀帝不高兴。他火了,跟身边的人说,怎么这么笨呀?一头都打不到。他们就说,是齐王围起来了。这让我想起咸丰,是四阿哥,当年与六阿哥间挑选一个当太子,道光让他们一起去打。老师就让他两手空空地去,就说自己不忍心在春天杀生。果然,老六射了许多猎物,老四空手来了。道光也奇怪,间他,老四就把这些一说,道光选择了老四。与杨晾放在一起比比,就知道杨晾的间题出在没脑子,太爱出风头了。隋炀帝是喜欢出风头的人。他喜欢天下人都不如他。聪明的人就应该投其所好,让皇帝抓多的,抓大的,如果做得好,天下就是自己的。可是他是个人英雄主义者,不顾皇帝的感受,怎么不引起隋炀帝的反感?

(隋炀帝怎么处理杨晾呢?)隋炀帝不提这事了,开始找茬。这事容易,不久一件事来了,当时县令不能离开这个县的。可是当时杨晾喜欢伊阙县令皇甫诩,被举报了,隋炀帝派士兵把太子府邸,要排查其他过错。杨晾一件丑事出来了。还是私生活的间题,韦妃子去世了,偏偏喜欢上了韦妃的姐姐。韦妃的姐姐嫁给了袁某。齐王怎么办?没让人家离婚,与人家私通,生了女儿。关键是找过相面的来看相,把韦姐姐也放在里面。看相的看了一圈,觉得对她情有独衷,就说这人有皇后命。齐王就想,得当太子呀。可是,齐王瞎琢磨,不立太子,是大哥杨昭还有三个儿子,会不会直接让孙子去当太子?这也有可能,他就想不如把三个干掉。杨晾想了一个办法,厌胜。没咒死,一搜查就出来了。这些罪行揭露出来了,隋炀帝先把那些人处斩,好多官员流放了。柳謇之当长史,当初吩咐过,“若齐王德业修备,富贵自当钟卿一门,若有不善,罪亦相及。”要是调理好,好处是你家的,如果没调理好,他犯错,你也跑不掉。当时人们只认为是前句,没想到应验的是后半句。柳謇之承担了责任,除名为民了。齐王本身,不能杀呀。因为隋炀帝儿子少呀。三儿子还特小。万一老三活不了,最后,隋炀帝不就找不到接班人?所以,隋炀帝说,“不然者,当肆诸市朝,心服明国宪”。恨不得杀掉。怎么办?任命齐王为京兆尹,不给任何权利。还派一个武将整天看着,只要犯错,就汇报。等于监禁了。还把齐王手下全部换成老弱病残。庚质,是庚季才的儿子,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齐王府,现在隋炀帝责备他,这是对我不忠。庚质回答说,臣事陛下,子事齐王,实是一心,不敢有二。这说法应该巧妙,但隋炀帝还是贬了他。因此,隋炀帝立太子的事,就给耽搁下来,直到隋炀帝被杀,也没正式太子,这是奇特的事。隋炀帝当皇帝辛苦,国力也迅速增强,甚至极盛,但也有这样的间题处理得失败。这些都很严重。当时被掩盖,一旦隋国力扩张受阻,就暴露出来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十五)高调东征 

隋炀帝创造了自汉武帝以来,几百年未有过的,富强局面,也让隋朝迅速地达到了鼎盛阶段。在北西南三个方向,几乎都已经臣服,只有东方还未臣服,于是隋炀帝把目光又投向了东方,在经过四年多的精心准各之后,隋炀帝亲自踏上了东征之路,那么隋炀帝为东征做了哪些准备呢?东征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东征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先得后勤准备。打仗得优先考虑这个。隋炀帝征集百姓修永济渠,为东征而修,把兵与粮运到涿郡,东征就简单了。二是造船。隋炀帝征集民夫在山东半岛修三百艘。急的工期,只能昼夜赶工。他们泡在水里,最后腰下都生蛆了。死了十分之三四。三是征兵。这次征兵规模大,扫地为兵,常规兵源集结于涿郡,还要征特种兵,水手、弩手、排躐(liè)手。四是准备军需物资。下令河南淮南百姓制造戎车五万辆,运送辎装武器等,还要民夫带上船只运官粮到涿郡。动用了民夫有好几十万人。一年折腾,到大业八年正月初一,各种准备工作完成,集了130多万人,号称三百万,要分24路大军,宣布了进军路线,公布得清清楚楚,甚至公布了军事番号。要求每路大军,要在衣领上缝军记带,这就是番号,皇帝要去,百官也得去,把百官,分别隶属于天子六军,也得记上军记带。敌人看不懂才怪,这是故意泄露军事机密。隋炀帝出征方略是“日遣一军,相去四十里,岭连营渐进”。每两支军队相隔四十里,得用二十四天,再加六天,辎重,又得用若干天,用了四十天,敌人反应再慢,也应该知道,这是一大失误。关键一来,部队成了字长蛇阵,前边出事,后边都不知道,战斗力大打折扣。更荒唐的是,隋炀帝的军队还有各类闲杂人员:乐队、宗教职业者、女眷、外国使节。隋炀帝让他们随军观点。这军队哪有纪律可言?

(这样的出征方式,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高调出征的隋炀帝,最终丢下了三十多万将士的尸骨,铩羽而归。面对上上下下低迷的情绪,隋炀帝如果明智的话,就应该先安抚一下遭受重创的百姓,然后卧薪尝胆,等到时机成熟再图大事,然而隋炀帝为了挽自己的面子,迫不及待地,发动了笫二次东征。那么这次东征,隋炀帝能够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吗?)第一次东征,失败难以接受,太丢面子了,他无论如何得扳回面子,否则难以交待。这次御驾亲征,胜算可能还是相当大的。这次亲征,多了两个有利:一是隋炀帝不再瞎指挥,战将可以自己决定了,真把仗当仗打了;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了。增加了骁果,这些人骁勇果敢,是招募来的,是志愿兵,与府兵的区别大,好多府兵不愿走上战场,战斗力不强,而骁果是自愿参兵的,喜欢打的去打当然战斗力强。隋炀帝还提高他们的待遇,免除了他们家的赋税,还是皇帝的侍卫。跟着皇上,进步快呀。好多富家子弟英雄就纷纷响应。

(按理说,吸取了经验教训的隋军,二次东征一定会胜券在握,而事实上。隋军也的确是一路坡荆斩棘,然而就在隋炀帝,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候,一个叫杨玄感的人,在后方的叛乱,让隋炀帝不得不放下煮熟的鸭子,火速回军平叛,那么这个坏了隋炀帝大事的杨玄感,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他又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给了隋炀帝背后一刀呢?)杨玄感是贵族,出身好,就是前边提到的杨素的长子,杨素是楚国公是司徒是尚书令,有号召力。能力好,允文允武,“骁勇便骑射,好读书”。最初当官时,郢卅l刺史,上任后,不急不躁,派人打探清楚情况再布置工作,手下官员发现自己的隐私都被知道,谁也不敢叫板了,工作相当成功。这是后发制人。凤度好,长得高大威猛。更重要的是待人接物的态度好,“}生虽骄倨,而爱重文学,四海知名之士,多趋其门。”出身高贵,与上司同僚显得骄傲,但是对名士客气,这是礼贤下士,社会声望与日俱增。在隋文帝时做到了勋官柱国。二品。当时杨素尚书右仆射,也是二品。父子站在一排,隋文帝觉得不合适,把杨玄感降了一级,在三品官中排班了。杨玄感的表态是拜谢,“不意陛下宠臣之甚,许以公廷获展私敬。”说到隋文帝的心坎里。隋炀帝大业初年杨素去世后,让他袭爵。幸福指数应该相当高。一般来说,应该忠君,为什么要造反呢?这不是临时起意,是蓄谋已久。从杨素去世就开始了。有两个理由:觉得隋炀帝有杀父之仇,杨素为隋炀帝立过大功,隋炀帝猜忌杨素,盼他早死。杨素也只好长叹一声,不再吃药,主动病死的。隋炀帝还把杨约免职了,也郁郁而终,这些杨玄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们落得如此下场,他伤痛了心。尤其是隋炀帝说,“终当夷族”,传到杨玄感耳中,心情更是复杂。这是对全家包括自己在内的不信任。这是切身厉害。第二个理由是,有个人野心。杨玄感看来,父亲是门生故吏遍天下,自己也是人气十足,这是政治资本,想到这里,增加了几分可取而代之的家情。

(杨玄感虽然早有反叛之心,但是一直不敢轻率妄动,直到隋炀帝二次东征,杨玄感被任命为督粮官的时候,他才觉待时机成熟,最终举起了起义的大旗。让杨玄感颇感欣慰的是,不仅起义之初应者云集,而且还有位高人,为起义指明了方向。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为杨玄感,勾画了怎样的宏伟蓝图呢?)李密与杨玄感一样也是关陇贵族出身,他太爷爷李弼是柱国。李密出身好,从小表现也不同寻常。很年轻时,曾当过太子府的宿卫武官,一天,杨广经过他身边,不经意看他一眼,让杨广激灵,看到的是天庭饱满,一双眼睛黑是黑白是白,而且像水一样清澈,闪着寒光。杨广回去后,叫来宇文述,说有一个人,是谁?宇文述说是李密,袭爵,杨广让他不再宿卫。这故事真的吗?我觉得这个像曹操的故事,可能不是真的。反正看得出事实,修史者想说,李密从小与众不同。至少当时没带来好处。李密回家念书,结识了杨玄感。拜包恺为师,一天,去请教,嫌黄牛走得慢,耽误工夫多,李密觉得浪费时间,在牛角上挂书,边走边看,杨素路过,看到如此入神,心生感慨,何书生勤如此?认识是杨素。交谈。读的是项羽传,应该不是一般人。杨素对李密的兴致大起,聊了老半天。回去跟儿子说,“吾观密识度,非若待辈”。杨玄感马上去与他结交,两人成了好友。杨玄感有自知之明,知道用兵不如李密,派人去迎接李密。李密有大志的人,看到天下大乱的态势,也是跃跃欲试。杨玄感造反,他欣赏加盟。这个时刻,李密刚好赶到。杨玄感说,“子常以济物为己任,今其时矣,计将安出?”现在时机到了,来分析一下该怎么办?李密回答是“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去幽州犹隔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强胡,中间一道,理极艰危。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归路既绝,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战而擒,此上计也。”主上悬军在外,回来只一条路走,所以,最好的方略是直奔蓟州,扼守,就断了退路,不出十天,士兵就自溃,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拿下来。杨玄感迟疑,间次点的方略。“关中四塞,天府之国,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家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应该率领大军占据关中,把老巢端掉,就算回来了,也有家难归,可以与他周旋。听了中策,杨玄感又沉吟半天,“更言其次”。李密说,“简精锐,昼夜倍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恐唐袜告之,先已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劝你赶紧袭取洛阳,我猜洛阳有了准备。一旦有了准备,这儿城池坚固,不好打,打不下来,隋炀帝就有时间来围剿,就胜负难料了。意思其实是败的可能性多了。李密讲,这是下策。就这样,杨玄感一间,出了三个方略。这三策怎么样?真是高屋建瓴,分析得透彻。那么,杨玄感到底会选哪种?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十六)玄感败亡 


杨玄感曾经一呼百应,集结了十万大军。但也同样是在洛阳城下,杨玄感兵败西掖,从此踏上了不归路。那么杨玄感为什么要执意攻打东都洛阳?最后又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兵败身亡?

(公元613年,杨玄感趁隋炀帝笫二次东征,后方空虚之际,在黎阳起兵反隋。当时李密给杨玄感献上三策:上策是往东北打,占领琢郡,封锁临渝关,切断隋炀帝的归路,然后和高元两面夹击,让隋炀帝不战自溃;中策是往西打,直取大兴城,让隋炀帝有家难归。下策是就近攻打东都洛阳。杨玄感思虑再三,竟然选择了下策,半兵攻打洛阳。在洛阳城下,杨玄感曾经一呼百应,集结了十万大军。但也同样是在洛阳城下,杨玄感兵败西掖,从此踏上了不归路。那么杨玄感为什么要执意攻打东都洛阳?最后又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兵败身亡?)杨玄感采取哪种策略?是下策,“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计,乃上策也。”他提出两个理由,文武百官的家口在洛阳,拿下,就可以把他们变为人质,军心就会动摇。第二,连洛阳都拿不下,还有什么威风可言?所以,得先打洛阳。他把士兵分两路,进攻洛阳,一路是弟弟率领,逼迫洛阳,另一路一千多精兵,直奔洛阳,从北向南推进。自己亲率兵马,跟在杨玄挺的后边。先来看看这几路军的实力,实力烂透了。兵源不行,没接受正规军事训练。还有装备也不行,都是单刀与柳条编的盾牌。既没顶用的进攻也没顶用的防守工具。能不能打得赢?取决于跟谁打?隋炀帝东征前,派了杨侗驻守东都,樊子盖真正镇守。他派人抵挡杨玄善。派另一路抵抗杨玄挺。这是正规军。人数占优势。抵挡应该没间题。事实根本不是这样,达奚善意这边,居然不战而逃。是狼狈地跑。杨玄感这边刚好接收过来。裴弘策这边对付杨玄挺,仗得打,没打赢。也是丢盔弃甲。裴弘策这边排成战阵,与杨玄挺的军队不远。形势对裴弘策有利。杨玄挺不凡,没有立刻打,让士兵休息。裴弘策他们盯着他们。眼看对方休息,裴弘策这边越来越松懈。一定时候,进攻。裴弘策这边退了,只剩下十几骑逃回去了,其他全部投降了。为什么隋官军打不过杨玄感。杨玄感这边造反,对隋炀帝是满腔怒火。是真敢玩命。而官兵也是不满隋的统治。干脆无心打仗。杨玄感这边就…自应了民心民意,特快诸得心应手。

(自从杨玄感起兵,一路上是屡线屡胜,不但军队的人数不断增加,而且士兵的装备也待到了权大的随善,很顺利地就打到了洛阳城下。可是正当他准各正式攻城的时候,忽然有四十多个隋朝贵族和高官子弟前来投降,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不线而降?他们究竟是真心投奔杨玄感,还是另有隐情呢?)隋的官僚子弟都投降了。说起来还是樊子盖送过来的。这是安徽庐江人,有过战功。后来长期任凉州刺史。后来隋炀帝赐他米面去老家祭祖。他对隋炀帝感恩戴德。他一心要为朝廷出力。却有人不听。原来的官员不听。他们觉得樊子盖出身低,长期在地方工作,不在朝中任职,空降兵,凭什么听你的?尤其是裴弘策不听。樊子盖让他领兵出战去打,裴弘策不听。樊子盖斩了他。杀人立威。威风绝对立了起来,洛阳城没人敢不听他的了。副作用是吓坏了洛阳城外的人。那些文武百官的子弟不敢进去了,城外是杨玄感。这帮子弟干脆投奔了杨玄感。他们跟杨玄感的关系更厚。投降了四十多人。颇有精英,像韩擒虎的儿子。杨雄的儿子。还有裴蕴的儿子。来护儿的儿子。都投降了杨玄感。杨玄感本是要借此动摇军心。不仅如此,官僚本人也投降了。有韦福嗣与李子雄。韦福嗣是大族。一投降,杨玄感高兴,重要文稿交给他了。李子雄是隋炀帝手下当到右武侯大将军。他成了最高级别的军事专家。有了他们二人,杨玄感也觉得形势大好。杨玄感当众演说了,“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不顾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耳。”说自己造反不是贪富贵,若论富,有的是钱,造反是为了给百姓解倒悬之苦。百姓争着犒劳军队。每天上千人要求参军。

(面对四面受敌的境地,杨玄感会如何应对呢?)他能对付这么多路军队?杨玄感真不得了。打起仗来也优秀。“玄感每战,身先干卒……由此每每获胜。”士兵们愿意卖命。杨玄感像项羽吧?卫文升最先来救援,与杨玄感交战,士兵损失大半。杨玄感手下人超过十万了。可是,好虎架不住房一群狼。间题是屈突通的军队也来了,也是关陇贵族出身。屈突通也不是吃素的。这时,杨玄感间李子雄。李子雄说,“通晓习兵事,若一得渡河,则胜负难决,不如分兵拒之,通不能济,则樊、卫失援。”要阻击他,不能让他过来。这时李子雄提出的分兵,三路,一支抵挡卫文升,一支去打屈突通,另一支围洛阳城。这个战术好吗?不好说。这叫围城打援。间题这儿有间题。杨玄感十万兵一分就少了。每一路都可能打不过。樊子盖盯着杨玄感,马上率军出城作战,把杨玄感牢牢地拖住。这个办法没成功。屈突通来了,杨玄感就危急了。这时,李子雄说,“东都援军益至,我军数败,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振贫乏,三辅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亦霸王之业也。”这就是当年李密说的中策。当时杨玄感拒绝了,现在再不这样做,马上就被包饺子,就同意了。怎么与士兵解释?说不好就影响士气。李密又出主意了,“弘化留守元弘嗣,握强兵在陇右,可声言其反,遣使迎公,因此入关,可以绐众。”不用跟士兵说打不过,说在弘化有一个强的镇守,迎接我们造反,这样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这时几个亲戚来了,找他诉苦来了。说卫文升来时,经过他们老家,卫文升把杨玄感的父亲的坟挖开。对这个宗族也没少迫害。请求杨玄感作主。杨玄感正好说成是使者。他们就借此机会西去了。

(形势井不乐观,在河南与陕西间,有重要的关口,然而,快到潼关时,发生了一件事,让杨玄感错失了机会。)有一个弘农宫,杨玄感率大军路过时,路边出现父老,留住他们,说这儿防守空虚,粮食多,我们愿意引路。杨玄感一听,打一下也行。犹豫了。这些人是哪来的?史书没记载,我觉得这些人是当时弘农太守的托。当时弘农太守是隋炀帝的堂兄弟。他与手下商量说,“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难克也。当以计縻之,不出一旬,可以成擒。”意思是让他占领漳关,以后不好办了,得拖在这儿,得想办法。我觉得这是他的一步棋。这是诱惑。用贪心来诱惑让杨玄感犹豫。下一步是什么?杨智积的下一步是激怒。他在城头骂杨玄感,什么难听就骂什么。杨玄感是响当当的贵公子,何等骄傲?听到这样骂,哪受得了。马上说,不往前走了,就在这儿攻打弘农城。李密苦苦劝谏。“公今诈众西入,军事贵速。况乃追兵将至。安可稽留?若前不得据关,退无所守,大众一散,何以自全?”说我们可是骗人的,我们得尽快进关,后也有追兵,我们进不了漳关,一定会溃散,我们能自全吗?这话说得恳切。杨玄感却哪里听得进去?只说攻城。用火攻。在城门口放火,杨智积在城门里放火。把东西放在城门口烧得旺旺的,里边有火墙了。就这样烧了三天,杨玄感真没攻进去,心中知道自己中计了,被拖住了。接着往西走,可是晚了。逗留了三天,意味着宇文述等四大天王追上来了。在皇天原,杨玄感的大军与四路大军对峙了。杨玄感气势上不行了。一天连吃三大败仗,到了八月初一,双方再次决战。杨玄感是新败之军,决战结果毫无悬念。只十几个骑兵跟着逃。杨玄感他们跑,后边追。杨玄感大吼一声,把追兵吓着了,掉头跑,英雄本色呀。可是,不值钱了,只能吓一时,杨玄感也明白不行了。最后只剩下与弟弟杨积善。他叫弟弟杀死了自己。杨积善被活捉了,被押送到洛阳。杨玄感最终失败了。有怎样的影响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十七)炀帝失策


杨玄感兵变背后,究竟隐藏着大隋王朝怎样的兴衰密码?在平定杨玄感兵变之后,隋炀帝又将做出怎样的政治抉择呢?

(杨玄感超兵,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它不但让隋炀帝笫二次东征功败垂成,还意味着隋朝末年全国动乱的开始。就在杨玄感兵变的五年之后,隋炀帝身死国亡。这样看来,这场兵变,无论是对于隋炀帝,还是大隋王朝来说都意义深远。有人说,如果隋炀帝当年能好好反思一下杨玄感超兵前因后果,也许就不至于亡国。那么,在杨玄感兵变背后,究竟隐藏着大隋王朝怎样的兴衰密码?在平定杨玄感兵变之后,隋炀帝又将做出怎样的政治抉择呢?)据史书记载,隋炀帝也是当众呜咽。强势的皇帝也是第一次,如果是好皇帝,这时应该想想,想想,杨玄感造反能成这样的规模,也要想想杨玄感失败的原因,想清楚了才会避免再次发生。杨玄感是借用了百姓反暴政的毛病。东征,无休无止地,百姓活不下去,这样的群众基础,才让杨玄感能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杨玄感失败,原因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没听李密的计策,选择了下策,攻洛阳。洛阳没拿下来,却被包围,落得兵败身死。是不是这样?人们都这样讲,我个人认为不能这样看。有三个理由:一是涿郡与大兴城,与他起兵处千里之遥。当时不到一万人,没作战经验,怎么可能走到一千里外去?不是灭掉就会逃掉。二是无法空袭涿郡或大兴城。要打这两处,李密的预设是建立在空袭,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这支军队要去打,得一个月,人家居然不知道,可能吗?一旦有了防备,这两处哪儿容易攻下?大兴城是花大力气建的首都。这比洛阳还坚固呢。大兴城守军也有呀,卫文升率七万军来支援,说明他手中至少有十万吧?杨玄感怎么能攻得下?三是士兵不愿意背井离乡。他们手下当初起兵时,有没有想过去背井离乡?这些百姓都没经历。这些百姓听都没听过涿郡呀。要他们跟着去从来没去过的地方打仗,有没有可能?真的会开溜。洛阳是东部中心,对于生活在山东地区的百姓来说,洛阳是耳熟的,是心中的政治中心,对于他们来说,打下洛阳才叫胜利。对于杨玄感来说,心知肚明。他选择下策的,就是这个道理。李密的计策前二者都缺乏可操作性,打洛阳是唯一可行的选择。就不能说是这个臊凼造成的。   

(蒙曼老师认为,所谓战略失误,并不是杨玄感失败的真正原因。但是,历史上还广为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杨玄感败就败在用人不当。那么,杨玄感究竟错用了谁呢?)杨玄感用了韦福嗣与李子雄,把重心放二人身上。韦福嗣是总给自己留后路的人,每次出主意都持两端态度。李密看出这人个性,李密说,“福嗣元非同盟,实怀观望,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侧,听其是非,必为所误,请斩之。”说韦福嗣有观望之心,要他在身边说是说非,不如斩首了。李密说要杀,杨玄感不听,他觉得李密是嫉妒,说何至于此?李子雄不存在不忠的间题,但是脑子不够用。举个例子。隋后来合围洛阳,杨玄感去请教李子雄,他出的主意是就此称帝好了。这个主意,杨玄感听了高兴,也不踏实。再请教李密。李密说,“昔陈胜自俗称王,张耳谏而被外,魏武将求九锡,荀或止而见诛,今者密欲正言,还恐追踪二子,阿谀…自意。又非密之本图,何者?兵起以来,虽复频捷,至于郡县,未有从者,东都守御尚强,天下救兵益至,公当挺身力战,早定关中,乃亟欲自尊,何示人不广也?”既然间到了,我真说说,不过我先害怕了,历史这样的教训多,当年张耳劝了陈胜,从此被疏远了。我现在想说实话,也真怕一样的下场,不说真话吧,不是我的本心。实话是,虽然大军起来后,连连告捷,我们不过在洛阳周围发展,地方没一个政府服从。洛阳守备强,一时打不下来,救援快来了,是危急之际,应该挺身力战,早点到关中去,谋发展,哪能这样急着当皇帝?李子雄与李密有差别。这两个人当谋臣,是杨玄感丢分的事。

杨玄感当时造反太早,统治集团内部是稳定的。官僚是支持隋炀帝的。举两个例子,杨玄感刚造反时,跟游元劝说,跟自己一道造反。游元说,“尊公荷国宠灵,功参佐命,高官重禄,近古莫俦,公之弟兄,青紫交映,当谓竭诚尽节,上答鸿恩,岂意坟土未干,亲图反噬?深为明公不取。愿思祸福之端,仆有死而已,不敢闻命。”说你爸爸是受国重恩,近代没人有他当的官大,你们兄弟哪个不是做了大官?朝廷对你不薄,你怎么就造反呢?至于我,想让我跟着造反,有死而已。游元的表态代表了当时一般想法。这是第一个例子。另一个例子,杨玄感想让东部子弟为人质,结果就弄了四十多个子弟在手中。像来护儿儿子在他手中,来护儿照样讨伐杨玄感,没有丝毫手软,说明在家国利益冲突时,大多数官员忠于国家与皇帝。反映出他们对国家与皇帝有信心,这是主流。当时有识之士看得明白。杨玄感间太史令庾质“玄感岂有成乎”,他说“玄感地势虽隆,素非人望,因百姓之劳,冀幸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意思是你门第虽高,但个人的声望并不高,百姓太困苦才会响应。可是现在天下是一家,官僚是铁板一块的,不太容易成功。说得透彻。官僚集团是拥护隋炀帝的。如果统治集团内部稳定,要打败这个政权是相当困难的。杨玄感是误判。是选择哪种策略,恐怕都难改变命运。这是失败的关键。

(杨玄感虽然失败了,却给隋炀帝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所以隋炀帝血腥地惩处官员,其实是害怕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然而这种做法却是非常不明智的,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不满干隋炀帝的暴政。除此之外,隋炀帝还犯下了另一个致命的错侯……)看看杨玄感失败后,隋炀帝怎么对待涉案的官员,他的原则是严惩不贷。刚一结束,隋炀帝成立了专案组,专门审理。裴蕴是既不看案情看法律,只看皇帝脸色。樊子盖是残忍,好杀。用这两个,隋炀帝就是要重判重罚。看杨玄感的尸体运回来时,隋炀帝不放过,再次分尸,示众三天。再把它烧掉,当时最高级别的处罚不过是斩首,这样做,隋炀帝不是不想照法律办事吗?把这些酪刑也重新收拾起来,而且杨素家的都杀光了。这其实是说明隋炀帝不够厚道。隋炀帝第二次东征泡汤了。发泄一下也情有可原。还有一个人,没杨玄感罪重,也受到这样的惩罚。就是韦福嗣,这人本是心向朝廷的人。他曾溜了,到洛阳城自首了,希望坦白从宽,后来,押到高阳,受审。韦福嗣与李密一起被押去了,李密聪明,知道一旦到高阳,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路上就活动,把其他人金银财宝收起来,孝敬几个狱卒。叫他们买几口棺材就行。还留点散钱,天天请他们吃饭。所以,走来走去,这些人与李密他们感情深了。戒备心也松了,看得不紧了。一天李密就自己砸墙要逃跑。李密跟韦福嗣一起,想跑。韦福嗣说,你跑吧,我不跑。你是主动造反,我不是主动。而且我在杨玄感手下,没少替朝廷考虑。而且是主动投案自首的。隋炀帝不会对我怎么样,何必冒险逃跑呢?押到高阳之后,隋炀帝才不会呢。一看到他,就把那些宣传书看他看。你这样的大逆不道的话都说,还想活?不可能。下令百官,朝他放箭,把韦福嗣射成刺猬。五马分尸也是锉骨成灰。这是主动投案自首的,这样一个人,也落得这样的下场,太冤枉了吧?还有人没有参加叛乱,与杨玄感私人关系不错,也被砍了。当初朋友或者被处死或者是守边。这样做,是大错特错,这次重大分裂,其实是敏感的案子。隋炀帝本应该尽量装糊涂,才能显示他博大的胸怀,才能弥合内部矛盾。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应该团结这些人为目的,事实上,隋炀帝的所作所为是恰恰相反。主犯从犯一律处斩,副作用是把本来可能团结的人越推越远。这对于团结肯定不利。   

现在隋炀帝把这个口子往大里撕。这是失策。对百姓,杨玄感受欢迎,是因为百姓受不了这种负担,隋炀帝本应该安抚百姓,对他们释放诚意,才会缓解矛盾。事实上,隋炀帝也完全不是这样,他去激化矛盾。裴蕴与樊子盖判案,“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尺加诛,无以惩后。”他认为人造反,是因为人多,怎么解决造反的间题,是杀掉好了。裴蕴就杀吧,凡是有牵连的就抄家。他们定的标准是,从杨玄感手中领过粮食的,就活埋,一共杀了三万多人,流放了六千多。这是滥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本来小规模造反,现在一下子扩大了。处处都开始有人造反。好几个都达到十万人上。百姓都做了盗贼了。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天下大乱初现端倪了。当初苏威说,“夫识是非,审成败,乃谓之聪明。玄感粗疏,必无所虑。但恐因此浸成乱阶耳。”审时度势才是聪明。杨玄感并不聪明,成不了气候,但是我害怕他造反成了后来动乱的祸根。这话说得很好。这种担心有道理呀。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十八)自顾不暇 


面对国内的乱局,隋炀帝如何面对呢?天下反隋武装风起云涌?隋炀帝如何加强自己的统治呢?

杨玄感叛乱时,杨玄感兄弟还有其他从犯,都拉到高阳去处决。因为当时隋炀帝驻跸在高阳。因为高阳离涿郡近,再想东征,果然大业十年二月,隋炀帝再次商量东征。文武百官的态度呢?“数日,无敢言者。”没人敢说话。大臣们不同意,整个国家其实乱套了,到处有百姓叛乱。这是隋末农民战争。这从他第一次预备东征就开始了。山东邹平县,首先就有人叫王薄造反了。他编了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肖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我知道世局,我深着锦背裆,我要耀武扬威,日常工作是上山射獐鹿,下山吃牛羊,我会与官军拼命。不这样死,与去辽东死,差不多。这是战争的开头。后来起义越来越多,杨玄感之前不大规模。只不过是要上山吃獐鹿而已。现在不一样了,人们看到了推翻隋统治的方向。公然有人称帝了,意义在,明确表明要与隋炀帝势不两立了。官员们也恐慌。现在就应该解决一下国内间题。但是大臣们不敢说,所以只得沉默。隋炀帝刚愎自用,公然讲自己不喜欢人进谏。这话是真的,像老臣贺若弼他们就因为说话就被杀。其他的官员都吓破了胆,他们不敢说,只能沉默。这事连续几天,就是沉默。隋炀帝应该想得到这也是一种态度,他会不会尊重呢?他才不会尊重呢,他是自视甚高,从来不听人家的。如果这时放弃东征,就等于认输呀,他这么骄傲,怎么可能认输?无论如何要扳回面子。这是一个赌徒心理了。输得多,越来捞回来。在大业十年二月二十日,宣布,“黄帝五十二战,成汤二十七征,方乃德施诸侯,令行天下。”所以,也要再接再厉,一定要第三次东征。发布诏令后,全国再次动员起来,齐集,向辽东进发了。

(此时,隋炀帝不理性了,成了赌徒,他将面临什么命运?)第一次东征时,士兵们是穿戴整齐,第二次没有那么兴高采烈,但整体还算顺利,这次士兵就完全不一样了。士兵们知道或许再也回不来了,也没心情去外地打仗,就想开小差。“亡者相继,。”隋炀帝要警示一下逃兵。到了临渝宫时,隋炀帝穿上戎穿来祭祀黄帝。他想通过祭祀来表达必胜决心。隋炀帝造了大鼓,蒙着鼓皮,把抓回来的逃兵,用鲜血来祭血。然后擂鼓号令三军。根本不能吓住别人,士兵越逃越多,行军不顺利了。行军速度也慢了。前两次东征四月份到了辽河,这次到七月中旬,才到了辽阳。东征与一般打仗不一样,受天气特别制约,最好在霜冻结束到暴雨来临前,霜冻在东北结束要到四月份结束,暴雨要到八月来临。所以打仗只能在这中间进行,现在七月半才到,仗没法打。隋炀帝错过了最佳时机,会打败吗?可是就这次顺利。 国王高元居然决定不打了。高元一直顽强呀。他也打不下去了,战争最消耗实力。隋如此强大,尚且受不了,何况小国?高元投降,不战而降,隋炀帝的反应呢?本应该高兴,可是接受吗?思来想去,接受了,毕竟国内动荡。隋炀帝也没把握,能不能打得赢。接受好了。反正自己胜了,算是对天下的交代。下令各路大军停止前进,准备班师了。第三次东征算到此结束了。这次回朝在高元投降基础上回朝的,本应该冈.光无限。才不是呢。

(可是,没料到的是隋炀帝班师回朝的路上,自己的子民打超了自己的主意,这是怎么回事呢?)隋炀帝从辽东回师,必然经过河北。过邯郸时,起义军盯住了皇帝的辎装了。八千人部队埋伏在路边,一拥而上,抢了御马,隋炀帝能不心惊肉跳吗?这算什么得胜回朝?进入冬天了,按照惯例,要举行大朝会,四夷君主要来臣服。隋炀帝在朝会前,征高元入朝。面对这个征召,高元没反应。他觉得不安全,万一扣住怎么办?你还能再打回来?理都没理。隋炀帝觉得太没面子。要知道他有期望,想借高元来展示一下威风。可是,现在,首都披上节日盛装,四夷君主来了,就高元没来,这是打隋炀帝的脸。一无所获,这是不败而败,是惨败。所以说,貌似打赢了,其实又输了。隋炀帝难掩悲愤,他喝得大醉,写了五言诗,只留下一句,“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空有雄心,再也没有借助长风翱翔的力气了。让美人反复吟咏,这个有雄心的皇帝精神上有点认输了。对高元怎么办?把怒气发泄在斛斯政身上,绑在柱子上,让百官射箭,千刀万剐,让百官来品尝他的肉。可是有些官员为了表现忠诚,居然吃饱了。剩下骨头再锉骨扬灰。可是,这对于整个局势有什么影响?尽管这样,这对隋的统治有好处,是好歹工作重心放在了国内形势上。这是有一定好处的。

(此时,隋炀帝要解决的是农民起义,他将派谁去应对呢?)对农民造反,怎么对待?马上转入国内战场。像来护儿是勇将,第六个儿子一回来,直接进入山东河北,所向披靡。有民歌:“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十万众,只畏荣公第六郎。”到处是战场,壮士们不害怕官军,只害怕荣国公来护儿的第六个儿子。另外一个,是张须陀,性刚烈,有勇略,曾在杨素与史万岁手下当过军官,是老将。王薄起义时,他正是管辖这儿的,曾创造辉煌业绩。大业十年,他升官了,河南道是包括河北山东江苏甚至安徽一部分的,负责镇压这儿的农民起义。张须陀也是如鱼得水。还因为手下两员爱将,一是秦琼,二是罗士信。秦琼是十八条好汉中的十六条。罗士信是第七条。事实是,这二人“少年英雄”。当时秦琼只有18岁,罗士信只15岁。秦琼是名将,凌烟阁功臣。罗士信出道时,只有14岁,在张须陀手下,曾主动请缨,张须陀就笑他,你要打仗,能穿上铠甲吗?穿了两副,飞身上马,表现得神采飞扬。从此,打仗就用他。罗士信打仗不同于常人的是,他不拿人头来领赏,他割鼻子,回来带回来一串鼻子。这两个少年英雄派上了用场。卢明月是一支大势力,张须陀其实手下是一万多人,人少粮食不够。只能进行战略撤退。这不好撤呀,你撤敌人就追呀。这时,张须陀说,“贼见兵却,必轻来追我。其众既出,营内即虚,若以千人袭营,可有大利,此诚危险,谁能去者?”这是危险的事,谁敢去?二人主动请战,埋伏在路边,眼看着大军去了,卢明月果然是率众来追,秦琼罗士信去了袭营,大营里不可能没人呀,留守部队赶紧上去杀,间题是二人是好汉,战斗力极强,吹了十几个,大营中留守的就乱了,二人打开营门,到处杀人放火,很快烧成火海。卢明月一看,赶紧救援。张须陀他们杀了回马枪,把卢明月杀得七零/L落,只带了几百人突围。从官方角度是取得了巨大胜利,河北山东为之一震。隋炀帝当即派人给他们画像。隋炀帝每天看着他们的画像笑。可是,就在这时,有一则谶语流传起来了,让隋炀帝把眼光转向了自己身边。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大隋风云下部(十九)李敏之死 


李敏本是隋炀帝的外甥女婿,他是怎么死的那,他的死背后有意味着什么?

大业十年有方士上了密奏,说现在流行谶语,说李氏当为天子,所以建议不如把天下姓李的杀光。这是政治预言了。现在政权不稳,这样的谶语也应运而生。能不能杀光?不可能。隋炀帝重点排查,把重点怀疑对象杀掉。从哪排查起?当时最有热血的仍是关陇贵族,顶层的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其中姓李的有三支。一是李弼,重孙子是李密,当时流窜江湖了。二是李虎,孙子是李渊,当时正在山西镇压农民起义了。三是李远,孙子是李敏。当时在隋炀帝身边。其实是当时天下中姓李的头面人物。他们成了重点怀疑对象。最重点的是李敏。因为他有三大过人处,一是家世显赫。论西魏出身,李敏祖上不如李远等,李敏有叔爷爷是隋重要的开国功臣,那是李穆,当年,杨坚声势浩大,担任并州总管的李穆力挺杨坚,杨坚才能…自利建隋,李穆首排第一。隋文帝官拜太师,甚至说子孙是官拜仪同。上朝的有一百多人,成了隋最显赫的基业。李敏的爸爸壮烈牺牲,李敏受到相当程度的关照。李渊与李密在当场背景,肯定比不上他李敏。二是跟皇帝关系亲近。李敏是隋炀帝的处甥女婿。宇文娥英,在北周是第一公主,隋文帝篡了北周,对宇文娥英相当照顾。充分尊重她,让她自己选女婿,隋文帝让她坐在纱帘后,让年龄相当的公子们来,自我介绍,让她面试,她没看中一个,李敏出现后,她笑了,就是他了。李敏胜出,是因为长得帅,而且弓马娴熟。李敏成了隋文帝的外孙女婿。隋文帝下令借给李敏一品礼仪。宇文娥英如此高贵,李敏当时不过十几岁,哪能高贵?乐平公主他丈母娘就出手了,跟李敏讲,我以四海与至尊,只一个女婿,要你当柱国了,再谢恩。宴会开始,隋文帝弹起琵琶,李敏也载歌载舞。隋文帝说授你仪同吧?五品,应该厉害吧?李敏笑了笑,隋文帝说,授你开府,是三口文散官,高了。李敏还是笑了笑,不说话。隋文帝知道是女儿乐平公主撑腰。所以说,授予汝柱国,柱国是二品文散官,李敏才跪下谢恩,一下子高了。到了隋炀帝时,西巡,乐平公主在巡游路上死了,临死时向隋炀帝托付,请求把我的食邑转给李敏。这是第二个过人处。三是他也是隋炀帝的心腹。李敏没去外地做官,跟皇帝的确感情深了。成了最信任的人。举个例子,杨玄感,在督运粮草的任上造反的。此后,隋炀帝对督运粮草的怎么都放心了,到了第三任就是李敏,就可以看出信任了。可见,李敏是最受信任的了。在所有姓李的中,李敏是独占鳌头的了。那么李敏受到的怀疑还是最先的。他的名字还有麻烦。他有小名,叫洪儿,本来没犯过忌讳,叫了三十多年。但是这个谶语一出来,隋炀帝动了心思,记起爸爸讲过,做了当初的梦,洪水冲了大兴城。隋炀帝就想了,是不是洪儿就要搞垮隋朝了,这么想,吃不下睡不着,他就跟李敏把这个担心说,让他改改名字,李敏怎么办?他吓坏了,这是古代吃不了的事,这就凶多吉少了。   

是这么简单吗?改了就放心了吗?李敏就感到恐惧,他就想多找几个人商量,找到堂叔李浑与堂兄商量。没想到,商量商量到了灭门之祸。得说说李浑,是李穆的十子。隋炀帝当了皇帝,李浑成了心腹爱将,不过,他却不善良,曾为了争父亲的爵位,害死了两个侄子。中国古代继承制,李穆应该大儿子继承,可是他死得早,所以,传给了李筠,李浑心中不痛快。李筠不懂人情世故,小气,居然没想到叔叔。这样一来,李浑觉得忍无可忍,就想干掉侄子,让李善衡把这个李筠杀了。朝中肯定要追查,但他不怕,想好了,李筠与堂弟关系不好,嫁祸于他不就好了。李浑作证是李瞿昙杀的,这样,李浑就把两个侄子李筠与李瞿昙都杀了。李浑想干什么?就想夺父亲留下来的爵位与食邑。那么,李浑还有另外的兄弟呀,怎么办?就是隋炀帝的亲信宇文述。李浑的太太是宇文述的妹妹。两人平常关系不错。商量给李筠立嗣,他就委托宇是隋炀帝的亲信宇文述。李浑的太太是宇文述的妹妹。两人平常关系不错。商量给李筠立嗣,他就委托宇文述,要把一半给宇文述。宇文述是财迷,真的办了。他跟皇帝讲,立嗣无非是立长与立贤,现在李筠没儿子,只得立贤,李穆的子孙中只有一个人贤,就是李浑。李浑与皇帝关系不错,真让他去继承了爵位与大笔财产。二人都高兴,宇文述等着分财产。没这样,李浑整天花天酒地,收了一百多妾,自己过得好,至于先前的许诺,是真忘了,还是装糊涂?宇文述吃了哑巴亏。宇文述发誓,“我竟为李金才所卖,死且不忘”,宇文述记仇也报仇。可是就是整不了,因为李穆家有丹书铁券。“陇西李贤李远李穆昆仲,社稷佐命,公为称首,位极人臣,才为人杰,自此以后,虽有愆罪,但非谋逆,纵有百死,终不推间,今朕赐此铁券为证,传诸子孙,世代永继。持此为凭。”只要不谋反,就不予以追究。宇文述报不了仇,郁闷。现在宇文述逮到机会了,跟隋炀帝说,李浑就不对劲,整天与李敏李善衡他们密谈,是什么意思?陛下要好好查查。隋炀帝整天过敏了,何况这样?更不放心了,赶紧让宇文述包围了李家,把一干涉案人员家眷及宇文娥英都抓起来了。审吧,当然得找裴蕴办案。间题李敏他们没谋反呀,要把无说成有,还真下不了狠心,只好推回隋炀帝。

隋炀帝心情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心中给他们定罪了。就交给宇文述审,宇文述根本不提审李敏李浑,直接提出宇文娥英,跟她说,你是皇帝的外甥女呀,你怕找不到好人,李家人谁也活不了,不如与我们合作,我保您不与他们有牵连。宇文娥英早架不住了,她心活了,就说,惟尊长教之。就教她,就称他们密谋,等到隋炀帝再打高元时,我们一定会当将领,两人加起来就有五万人,让兄弟子侄多,应征,就会当将军,就会散在各部队中,我们去袭击皇帝的营,其他人响应,我们就会实现改朝换代。宇文娥英记不住,让宇文述口述,自己笔录。呈给了隋炀帝。隋炀帝拉住他的手说,“吾宗社几倾,赖亲家公而获全耳。”这是什么罪呀?这是谋反罪,丹书铁券都保不了,这是重罪,隋炀帝下令把李氏宗族32人处以极刑,其余人流放岭南。宇文娥英呢?软禁起来,几个月后毒死了。这是政治冤案,隋炀帝的统治不会更稳固,政权却更分崩离析了。朝中许多人觉得皇帝不公道,另外,就算李敏李浑死了,谶语也不会消失呀,隋炀帝觉得没把握,得盯着姓李的,姓李的还会惴惴不安。最不安的就是李渊。为什么?李渊是八柱国之一的孙子。而且母亲与隋炀帝母亲是亲姐妹。二人是亲表兄弟。想想李渊,隋炀帝也不踏实,征李渊入朝,李渊害怕,称病不朝。后宫中妃子,间她征你舅舅入朝,怎么不来呀?她说,病了。隋炀帝间她会不会病死呀。从此,李渊自污,想用不靠谱的行为,告诉隋炀帝自己不会称帝。隋炀帝放心了些。但是对国家好不好呀?这个干将不干了,还与皇帝离心离德,让隋的统治更糟糕。皇帝与大臣间的信任更脆弱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