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讲稿][我读经典系列][孟宪实]君子与小人

画外音:一部论语让大学时期的孟宪实找到了自信并从此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然而孔子的君子观也曾让他陷入了老实人该不该吃亏的怪圈而不能自拔,那么孟宪实先生最终是如何读懂孔子眼中的君子形象?孔子的君子观对我们现代人有哪些启示?敬请关注我读经典之君子与小人。

孔子是一位有着弟子三千的教育家,在孔子与其弟子的谈话记录《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次,提到小人的地方有23次,可以说,君子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概念。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君子,孔子又为君子找了一个对立面,这就是“小人”而孟宪实先生与《论语》这部经典的结缘就是从君子和小人这两个概念开始的。大学时期的孟宪实通过读《论语》中有关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他找到了人生的自信,并且改变了说话脸红的弱点,然而找到自信的孟宪实后来再看《论语》的时候,他又感觉对不起孔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孔子眼中的君子究竟是什么形象呢?孟宪实先生对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如何做现代解读的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我读经典之君子与小人。

我是黑龙江人,我的老家在黑龙江讷河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村,60年代出生的人,早年的读书生活很简单也很清楚,最大的特征就是无书可读。所以没见过什么经典,《论语》《孟子》这些都不知道。一直到了1974年1975年,1974年的时候批林批孔,那个时候才知道一点这个消息,说是孔老二很反动,孟子也不怎么样,但是也见不着人家的经典。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大概都有这个缺憾,就是一上来学的不知道是什么,反正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多。但是我跟《论语》还真是有一点渊源,这个渊源也是上大学以后的事,因为我是农村出来的学生,我到天津的南开大学去上学,第一次走这么远的门,第一次见过这么大的城市,上大学之前没有离开过我们那个县,没有见过标准的城市,连齐齐哈尔都没去过,也许在座诸位不会有这种感觉,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仍然会有这种感觉,就是从乡村一下子到了一个大城市,虽然那个时候的城乡还不如现在的差别大,但是那个时候也有很大的差别。

一到了天津这个大城市,蒙了,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最佩服的就是同班那些城市来的同学,发现他们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踢球的运动员都知道,刘晓庆是谁都知道。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一个演员演过什么电影,在电影里的那个名字知道,那个演员的名字不知道。这事太多了,所以刚到南开的时候,我的基本生活范围不会出过步行能达到的那个范围,不敢坐车,不会坐车,那个公共汽车怎么坐啊,从哪儿到哪儿,你怎么知道这个地方上去,什么地方下来,根本不知道,所以佩服那个城里的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就感觉自己不成啊,这种自卑感就滋生出来了,是很自然的,当然心里是很难受的,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好,上课或平时的生活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不能说话,不能发言,未曾说话脸先红了,所以要说出来这个话肯定是语无伦次的,不像城里的同学那真是善谈,夸夸其谈,天花乱坠,就这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所以现在在我们大学同学在一起还说我那时身体最健康,天天脸都是红的,那是个心理问题,不是个健康问题,心理有点不健康实际上,就是自卑,严重自卑。这个时候《论语》来了,它帮了我一个很大的忙,上课的时候要学《论语》回头去看,《论语》有很多话是很有意思的。

他说啊: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人夸夸其谈善于应付各种场合,这种人心眼不太好,道德上有问题,我正好不是这样的人,对吧,孔子还说:群子应该慎言,不要乱说话,最讨厌的就是言行不一致,特别是言过行,你的行没达到那儿,你就先出去了,这不是君子的行为,君子应该是:敏于事而慎于言,你好好做事情不要天天地说,要不然你就是表现不行,要不然你就是道德有问题。我想这孔子讲得对啊,正是符合我现在的状况,你看我不说话,然后我天天干事情也很勤奋,一天到处乱跑敢不知道干什么,到处去找公共汽车看站牌也不敢上去坐。

孔子这些说法让我觉得我比较符合孔子说的那个君子的标准,君子就应该象我这样,不应该象他们那样,象城里那些同学夸夸其谈,那不好,不符合孔子的标准,所以我就喜欢《论语》啊,喜欢,可是这么喜欢《论语》,觉得《论语》替我做了一些辩护,替我做了一些说明,但是不能帮助我解决所有的问题,上课老师让你发言,你还是得发言,你不能说孔子说了不能让我发言,不能这样,所以就开始学习,当然《论语》这部书是一部讲学习的书,告诉你如何如何学习,怎么学习呢?就是观察嘛,我去看看他们是怎么学习的,我看同学们都很用功。电影有一本杂志叫《大众电影》你只要经常去看,把里面讲的事记住你就知道刘晓庆现在又要演什么电影了,这个事儿,原来是这么简单。还有那个足球也是比赛有预告,比赛完了有评论,谁踢那个位置只要记录下来你就知道或者你记下来也就知道,茶余饭后你就讲吧,刘晓庆又干什么了,谁又干什么了,你都知道,然后我还看见同学很认真记在小本子上,刘晓庆演什么电影了,左树发踢什么位置了,诸如此类的。哦,原来这是可以学习的,不是他们天生的,这些知识都是可以学习得来的。

那么这个可以学,别的也可以学,既然不是天生,那么我就觉得这就不是城乡差别的问题了,那就是他们喜欢这个,他们就看这个知识,不喜欢他就不看,我可能不喜欢,算了,我也就不学了,可是讲话还是个问题,那只好训练,那就是找机会说话。开始说不好,后来慢慢就好了嘛,等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觉得练得差不多了,我可以在很多人面前讲话了,在低年级的同学面前,我可以做一个完整的报告了,而且感觉还特别好,原来不敢说话,现在忽然在众人面前讲一个完整的问题,大家静悄悄地听你讲,心里的感觉很满足,后来大学毕业就去当老师,跟这个感觉有关系。

画外音:大学时期的孟宪实从《论语》有关君子的描述中找到了自信,他不再为自己的沉默寡言,而郁郁寡欢,可以说孔子成为了大学时期孟宪实的精神导师,指导他成功地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可是君子难道就是少言寡语的人吗?孟宪实从孔子的言辞中读出的君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可是回头一想啊,对不起孔子,对不起《论语》。因为孔子这本书专门讲做人的,他做人的最高标准其实就是君子,在《论语》这本书里面一共提到了107处君子。讲君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经常拿君子和小人对照起来讲,君子是这样做的,小人是那样做的。所以孔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坐标系统,在人生的两端一端是小人,一端是君子,他当然鼓励大家勤奋学习,好好修炼,最后为成君子。君子有很多很多的特征,我来原的那种理解就是君子不说话或者很少说话那完全是错的,非常片面地理解了君子这个形象和孔子对君子的那种研究和规定,其实君子是该说话的时候是要说的,一定是这样,不仅做事要好,该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说,说孔子本人就是这样,他在家乡父老面前若不能言,就象不会说话一样,很少说话。但是在朝廷之上他也有侃侃而谈的时候,所以说话不是说和不说的问题,而是当说和不当说的问题,当多说还是当少说的问题。

我觉得我对不起孔子,我原来的那种理解就是因为在一种特殊的心理背景下的一种片面性理解,《论语》在那个时期充当了我的心理咨询师,成了掩饰我自卑情结的一种装饰,其实真正的《论语》它完整地讲君子,当然不是这样,我原来的理解是彻底错误的,完全片面,那么回过头来,仔细地阅读《论语》,这是经典常读常新,我就围绕君子这个概念,多方寻找,就是看孔子的规定,君子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我觉得君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若干成份,第一,君子以首先为指针,那就是君子做事有一个道德底线,他不是什么事情都做的,比如说,君子喜不喜欢发财呢?

当然喜欢发财。孔子自己也说:如果财富可以追求那我就是干最苦最累执鞭,赶车这种活我也愿意去做,就是可追求,干苦一点我也愿意,如果不可追求,我从吾所好,那我干我喜欢干的事情(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那最重要的呢?面对财富的吸引,孔子不是反对大家都去发财,不是这样,他只是说,生财要有道,有要规矩,什么呢?

那就叫见德思义,就是你这个财富的来源是不是符合道德的标准,如果是不符合义的,不符合道义的,孔子怎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种不合法,不符合道德的一夜暴富,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我对这种东西没兴趣,有了这种底线,我们就知道君子不会做恶的,他也不会成为帮凶的,那在任何一个时代来讲,有这么样一个人,他按照这个原则去处事,那他在道德上,永远是站得住脚的。第二,君子助人为乐,成人之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我们通俗地解释,好人总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小要,坏人总是相反的,在你倒霉的时候,他给你落井下石,在你顺利的时候,他给你下个绊子,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环境中,大家都一定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能够彼此帮一把就帮一把,帮不了至少不要坏事。所以,君子还应该是这种人,他乐意助人,勇于助人。君子还有别的特点:言而有信,忠于所事。说话算数,做一比较忠诚。曾子不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都要自己反省自己,做这个事我不是尽心尽力了,跟朋友交往我是不是做到言而有信了,君子是要求自身的,天天反躬自问,扪心自问,他觉得没什么内疚他就很快乐,是吧,那么这种天天反省自己,做事认真,言而有信,我觉得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种人,最后君子要有很好的修养:乐观通达,文质彬彬。

因为他做事有道德底线,他不做亏心事,所以他通达,他乐观。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这个道理。他没做亏心事,所以他心胸开朗,然后他有很好的修养、风度好、气质好那当然好,这是个人修炼的结果,孔子是讲过这句话的,我们现在理解文质彬彬就是往文了方向理解,其实孔子原话不是这么讲的,说是你这个人的两种素质如果文得太多了就是太文雅了,如果质朴的东西太多了就太野蛮了,所以人应该好好修炼,修炼成什么呢?主浊你文和质两方面的要素正好合适,黄金比例搭档正好合适,然后那才叫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可能有这么一段时间的理解是有问题的,就把文质彬彬理解成很文弱,这是不对的,所以我认为,通过《论语》的阅读,通过这种经典的反复学习,可以归纳出君子的若干特点,我总结出这么几条,君子具备的素质是什么呢? 简单通俗地说,就是在今天我们怎么做一个文明人?

做一个文明人就是要遵守社会规范,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你要遵纪守法,你要言而有信,做事认真,对别人彬彬有礼,这就是个文明人。这个素质当然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任何一个国度都需要的,他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其实他的做事,他的原则,凡是人都可以沟通的,都是相通的。

画外音:孟宪实先生认为《论语》是一部教人如何做君子的书,君子这个概念的现代价值就是告诉现代人如何做一个文明人,然而在《论语》中并不是所有的君子概念都是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文明人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两千多年前孔子所有君子的论述是不是都还具有现代价值呢?

我现现在阅读经典,尊敬孔子,但也不并不是要把孔子的每一句话都要搬到现在的生活中来。比如说君子就这个词来讲,在孔子的《论语》中就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君子和小人它不是个道德概念,它是什么呢?是个社会地位概念。君子是统治者,有权有势的人,小人是被统治者,用我们过去的话讲是两个阶级,那个统治者叫君子,被统治者叫小人,这是西周时期的概念,这个过去学者已经把这个研究得很清楚了,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的君子含义还有原来过去社会留下来的那种内容,那就是它是一个社会地位的标志,他是高高在上者,后来是什么概念呢?

通过孔子、庄子这些人一系列地努力,就是现在生出来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君子和小人从原来的社会地位不同的两种人现在经过他们的研究,他们的学习,他们的介绍,最后转换成另外一种概念,就变成了道德中的两种人。那就是君子和小人在《论语》这本书中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社会地位不同的标志,一个是道德水准不同,多数的在《论语》中还是讲后面,这是一个后来新出现的概念,而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他要把他的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培养干什么?

不是做公司老板,不是做社会活动家,不是做什么文艺工作者,什么都不是,他要做什么呢?要培养这些学生做国家的干部是,是当官呢,学而优则仕。所以孔子为谁在做工作?还是为国家在做工作,在给国家培养干部,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孔子有些话在今天就不很合适了。比如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说你作为一个君子,你准备要做国家的栋梁之才,你应该天天考虑的是你的真理,你的道德,你这些规矩能不能得到畅行无阻地执行,不应该天天考虑我明天吃不吃饭,我能挣多少钱,不应该考虑这些物质方面的问题,在孔子那儿是自圆其说的,孔子说为什么不考虑这个问题呢?

因为学也,禄在其中矣。就是你学习啊,那俸禄已经在里边了,你学习后来不是当官了吗,当官国家自然给你发俸禄,你吃喝贫穷问题解决了,已经解决了。所以如果我们今天照搬孔子的这个说法那得了,麻烦了,我是个君子,我是个公司的老板,我做老板我又要做君子,孔子说了,君子忧道不忧贫,我现在不考虑咱们这个财务怎么发展,经济怎么建设,我不搞这个,我想真理问题,那不就乱套了,是不是。孔子还说过:君子无可争。但是我们今天如果你是公司的成员,你说要不要争,市场要不要竞争,还是要争的,该争得争,只不过你争要有个底线,要有个道德的、法律的底线而已,所以象这样的条条框框,孔子虽然说过,现在当然不适用了,因为时过境迁,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画外音:正如孟宪实先生所言,《论语》是常读常新的,他一步步读懂了孔子的君子观,也读出了孔子的君子观并不是都具备现代价值的,然而有一个问题却让孟宪实先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君子以德为上,是不是就该处处谦让,君子乐于助人,是不是就该处处吃亏,那么孟宪实先生究竟能不能走出老实人吃亏的这个怪圈呢?孔子真的告诉我们老实人就该吃亏吗?而且社会上很多老实人吃亏的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我不知道在座诸位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困惑,比如说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他是否就应该吃亏呢?他是不是真的就吃亏呢?我们就会见到很多这样的事,助人为乐去了,去帮人家去了反而惹了一身的麻烦,有这个事儿吧,有道德的人一定就要吃亏吗?

这事儿想不太清楚,因为实际的生活中古往今来这样的事情都发生过,当然都是有的。我过去的一个想法,你要做好人,这个社会很复杂,你一定要付出代价的,这就是好人的代价,是不是,你应该付出这个代价,我当时就这么想,怎么理解这个事儿呢?那就是考验你想做好人,想做君子的意念是不是强烈,信念是不是坚定,你要坚定了就是我这个亏我愿意吃,我助人为乐我心理痛快,我高兴,后来惹了一身麻烦,我也愿意承担,那君子就应该是这样,这才叫坦荡荡,直到这一次备课说要讲《论语》,讲个经典,我觉得我比较熟悉的还是《论语》,再重新地读一遍,发现错了,这不是我理解的孔子或者我理解的君子,孔子有明确的说法,很明确很明确的说法,不是这样的,孔子的说法至少不是这样,我过去读过很多遍《论语》,不知道多少遍,我就怎么没注意这段话呢?没注意,然而随随便便就过去了,这一次终于被我看到了,然后告诉大家,这话太重要了。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这是君子的行为吧,问孔子可不可以,这个行为是不是可以赞赏的啊?孔子说如果以德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何以报德,你以德报怨也以德报德,那你的怨和德不就一样了吗?对不对?所以我们看见很多君子好人受气,对不对,受气,就受小人之气,天天欺负你,你好,好就期负你,你来吧,以德报怨,多好,小人不就更来劲了,天天就在你头上作威作福,怎么办啊,我们碰见过这个事儿,大家就以德报怨相安慰,我是君子,不跟他一般见识,结果一辈子受气,那还行了吗? 孔子可不是这样说,所以他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直截了当的直,直率的直。孔子不是个虚伪的人,孔子是个真性情的人,他这张的这种君子都是真性情的人,他反对你窝窝囊囊地受气,以德报怨,欺负我了,我就自己受着吧,受着,然后心里想以德报怨吧,其实心里面舒服吗?

根本不舒服,回头净做噩梦,又不敢去直截了当地反击,结果就天天受气,天天受气最后心理肯定变态了,然后天天就抱怨,变成一个抱怨者。孔子说什么应该以直报怨,我理解有可能错误,你怎么想的,你就怎么回复,你凭什么天天欺负我啊!以直,你要把你心里所思所想要直接地表达出来,你不要憋在心理,憋在心里要不然出心理问题,要不然就变成一个虚伪者,赶集不是君子啊,过去我们经常想的一个谦谦君子可能就这个德行,天天地受气,然后自己安慰自己,我是个君子别人就天天欺负你这个君子,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你信奉了以德报怨是君子之道,但那不是孔子的教导。

画外音:《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论语》主题,有人认为《论语》是讲治国的,也有人认为《论语》是讲如何学习的,而孟宪实先生认为整部《论语》就是谈如何做人的。每当孔子和弟子们谈论如何言行的时候,他们其实研究的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其中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的一段对话谈到了做君子的六大误区很具有现实的启发性,那么孟宪实先生究竟是如何解读这做君子六大误区的呢?

有一天,孔子对子路说:说子路,你知道吗?有六种道德就有六种道德的弊端。子路说我不知道,你坐下,我好好跟你说。孔子就开始跟人讲,说有六种道德就有六种道德的弊端,你一定要注意啊。比如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愚蠢的愚,好仁,仁义的仁,你喜欢仁义,结果你不好学,不爱动脑筋,结果就使得这个德行走向了它的反面变成了一个愚蠢的家伙,知道了吧?为什么好人受气啊?他总帮人家,然后人家把他当傻瓜来对待,人就变成了很典型的愚蠢的家伙,很愚蠢,是不是这样,为什么呢?这不对人家小人,怪你自己不好学,没把事情搞清楚,以为一味地让人帮人那就是德行,不对。要区分具体情况,好学是干嘛的,就是你要区分各种不同的情况。还有一种“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荡,扫荡那个荡,飘荡那个荡,说这个人很喜欢智慧,但是不善于分析具体情况,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轻浮的人,到处炫耀,我有知识,这个事儿你不懂,那个事儿你不懂,我懂,这种人多烦啊,他变成了一个很轻浮的分子,多讨厌,所以要好学,好学才能知道你学知识是润身的,而不是为了显摆的,对不对。“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我这个人讲信誉,不好学,其蔽也贼。古往今来的解释家有很多种解法,为什么它的弊端是贼呢?克这个人很讲信用,我对什么人都讲信用,对小偷也讲信用,对强盗也讲信用,对强盗讲什么信用啊!最后你不就受害吗?你不仅害自己,说不定还害家人,还害朋友呢,强盗想向我借钱,我这个人守信用,那该帮忙得帮忙,我没有,我帮你借,你看,这事儿麻烦了。所以,道德是要坚守的,但是道德执行的时候要区分各种情况。还有一种“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绞,绞刑的绞,我这个人心胸坦荡,很直率,想什么就说什么,如果不好学的话就对别人形成伤害,这事儿我们见得可就多了。这个小伙子很直率心胸坦荡想什么说什么,这个直肠子,直肠子就伤害人,他该说的说,他不该说的他也说,别人能接受了的他说,别人接受不了的他也说,这就叫其蔽也绞,这个事儿我们都能知道。比如我们现在就知道善意的谎言它是善良的,一个危重的病人,不应该什么话都跟他讲,因为他的身体状况承受不了,这个时候你就不要直率,我告诉你吧,你这个癌症没戏了,那完了,当场可能就完了,这个我们现在还是比较能够理解的,是吧,这个话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还有一种“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这个人很勇敢,他的弊端是乱,什么乱呢?我知道你很勇敢,但你要怎么用这个勇敢,不是对谁都勇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以,有的时候没看清楚也去拔刀相助不知道把谁给砍了,这不添乱吗?所以每一种道德都有每一种道德的弊端,辅助的办法就是你要好学,你要能够区分各种具体情况。最后一种“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刚强的刚,最后变成很狂妄,这个意思,我这个人性格刚强,什么都不怕,法律我都敢犯,完了。

总之,有道德的人不应该成为弱者,人不应该成为愚蠢者,他不应该成为受害者,他好学就能学到更好的本事,你就应该有本领,你好学就能区分各种情况来区别对待。没有人让你好人就一定吃亏的,比如说那我愿意帮人,这是两码事,结果小人欺负你了,你就没有还手之力,那不仅是小人的问题也是你自己的问题,你好学这一条没有做好。所以我觉得不管任何一个时代真的按孔子这种君子形象去做这种要求去做,他一定是受人欢迎的,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觉得都应该行君子之道,向君子那个方向靠拢,这样的话,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谢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讲稿][我读经典系列][孔庆东]《论语》的魅力

[画外音]:身为孔子第73代直系后裔,孔庆东先生眼中的《论语》会有怎样与众不同的魅力?而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又为什么偏偏要与一名小学生共同做客百家讲坛一起畅谈《论语》?敬请关注本期《我读经典》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精彩讲述--《论语》的魅力!

[画外音]: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中,《论语》无疑是极为重要和特殊的一部著作,成书于战国初期的这部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现存20篇,492章。《论语》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社会生活问题,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一位长期执教现当代文学的青年学者,一位以犀利幽默文风见长,活跃于当代文坛的作者,他是如何解读《论语》的呢?在他的眼中,《论语》的魅力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又应该如何对待《论语》呢?《百家讲坛》大型系列节目《我读经典》之《孔庆东》读《论语》的魅力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朋友们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百家讲坛》要做一个特别节目,找我们这些在《百家讲坛》有过‘前科’的一些讲师,来给大家谈一谈如何学习经典的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其实我没有多少发言权。我是一个在经典问题上没有任何权威可言的这么一个人。所以我就只能粗浅地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谈经典。作家王朔有一句名言,说一个人要是什么也干不了,那就去当作家。我给他接一个后半句,如果连作家也当不了,就去当学者。我就是这样一个连作家也当不了的人,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我今天要讲的这些话是有学术权威性的,不具有!假如电视机前有学术权威在观看,您赶紧换台,咱们两不耽误。

今天我要讲的是为什么要学习《论语》?我讲这个题目也是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的。大家不要以为因为你姓孔,所以你就讲孔子,你就讲《论语》。我讲《论语》跟我姓孔也没什么关系,人家易中天老师姓易,人家也没讲《易经》啊,人家讲《三国》!人家刘心武老师姓刘,也没讲刘姥姥,人家讲的是秦可卿!所以不要认为姓什么必须要讲什么。

正因为我自己没有权威性,所以今天我还请来另外一位嘉宾,我想请一位小学生朋友跟我一起来谈一谈。为什么请一位小学生呢?是给我壮胆,我虽然不行,但总比小学生强吧?所以面对一个小学生,我心红胆壮!这位小学生朋友就是北京市育新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孔繁闰同学。

这位同学!(起立)好!请坐,孔繁闰。他的名字不太好记,不过他江湖上有个外号人称‘阿蛮’!野蛮的蛮!不是曹阿蛮!但是很可惜的是至今他看上去好像并不太野蛮,希望继续发展!

阿蛮同学,我问你两个问题吧!

问:你学习过《论语》吗?

答:学习过!

问:学到什么程度了?

答:都会背了,意思也基本上都懂了!

问:《论语》一共多少篇啊,你都会背了?

答:20篇!

问:《三字经》里怎么说?

提示:论语者,二十篇

答: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问:这说明《论语》的作者是谁?

答:不是孔子,是孔子的学生,或者是孔子学生的学生

问:你说得很周密,不一定是学生,很可能是学生的学生。那么再问你,你周围还有其他同学学习《论语》吗?

答:有几个

问:他们学的程度跟你比怎么样?

答:他们也都是最近才刚开始学的,也就学了那么两三篇吧

问:那《论语》20篇你都能背下来了?

答:嗯,对!

问:你还知道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像你们一样学习《论语》吗?

答:我觉得应该是有的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答:我是通过看电视、看报纸知道现在很多人都开始学习《论语》了

好!你请坐!阿蛮同学说得挺好!现在全国很多青少年都在学习《论语》,不仅是咱们北京市,很多其它城市,很多乡村,海峡对岸,两岸三地五湖四海都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学《论语》。好,那下面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论语》?(这也是呢)不是说我想好了一个绝对的真理来灌输给大家,是我自己也在琢磨的问题,我想我自己为什么要学《论语》,我不是搞古代文学研究的,我就每天看着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我就这么说过一辈子也可以,但我为什么不断的要去看《论语》?我也看《老子》看《庄子》,我的这个孔孟老庄我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著作,基本上要轮流的出入于我家的洗手间,人最好的书肯定是放在洗手间来读的,就是你最需要心情愉快的地方,所以你要读这些最好的书!所以唐诗、宋词、孔孟老庄轮流的出入我家的洗手间,我总是在那里读这些书。我是这么看的,我们为什么要学《论语》呢?

《论语》的魅力之一

[画面字]:《论语》是人类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它是人类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要放到全人类文明的这个大背景下来理解。人类思想有多少?人类思想有很多,我们说的思想不光是哲学家、思想家的思想,人人都有思想,王老五也有思想,何八姑也有思想,我们能了解得过来吗?咱们了解不过来,光说这些思想家就有成百上千,我们没有办法去了解。但是其实呢,他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思想家与思想家不是一个一个的,就象我们研究山脉一样,山是有脉的,用不着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研究,几大山脉一列出来,特点找出来,就能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人类的思想必须提纲挈领地来把握,一个现代人你必须接触过孔孟老庄,接触过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读过一点古希腊的东西,接触过一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东西,再接触一点现代思想,按照这个框架你去选五十本书,把这五十本书读下来之后,什么书都迎刃而解,那些你一看那就真是印刷品了,你翻起来哗哗的,有的人说,孔老师你读书怎么这么快?

我说,我不是读所有的书都快,我说我读《论语》是慢的,但是我读小说很快,我读普通的学术著作很快,一本二十万字的小说我两个小时解决,四十万字的小说四个小时解决,基本上一下午一本长篇小说。因为什么?因为这些书看起来毫无深度,你只是随着情节往下走就完了,拿到任何一本书头二十页读得慢一点,读完二十页它的基本框架已经把握了,后面就是哗哗往后翻就是了。所以,书和书之间是有这样的家庭关系的,你把爷爷书掌握好了,下面都是儿子书、孙子书,那读起来真是摧枯拉朽,所以,读过这五十本书之后,其他的书就越读越快,融会贯通。

1982年在巴黎,诺贝尔奖的得主们曾经开会讨论,说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人类需要什么思想?研究研究去,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说人类二十一纪纪最需要的思想就是孔子的思想。这是八十年代初期,而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在奋力地向西方学习,我们之间有个认识上的错位,那么今天呢基本上东西方都达成了一种共识,认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思想组成部分中的孔子的思想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的部分,这是我讲的《论语》是人类最重要的思想文化的这一点。

[画外音]:孔庆东先生认为,《论语》以其深邃独到的思想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思想文化,在人类的思想组成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论语》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那么,回望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论语》的魅力又在哪里呢?

《论语》的魅力之二

[画面字]:《论语》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源泉

回到我们中华文明的范围里来说,《论语》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源泉,中华文明到底是什么?不容易说清楚,一个伟大的文明它结构复杂。不像一个小部落,一个小民族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也有人去具体解释它的多元性,有人说是儒释道互补(儒家、道家、佛家),但是在这个互补的格局中,这些成分并不是等量齐观人的,它们有主有次,那么我认为对中华民族起了最重要作用的是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是有一个历时性发展过程的,发展到后来有它僵化的一面,在孔子那个时候,儒家思想是一眼鲜活的山泉,是非常鲜活的,你看看《论语》里面,孔子是非常幽默的、非常平和的、非常辩证的,你看看孔子跟他的学生是怎么对(讲)话的,不像我们今天上课这样,大家老老实实一排一排坐着,前边一个叫老师的人在前面站着,给大家灌输某种思想,有时候为了“衬托”他的威严,后面还弄一块黑板,这都属于现在的教育方式,太单调、太僵化,孔子从来没有这样上过课。

孔子那个时候,中华(民族)的思想是处在最活跃、最鲜活的时期,后来他的弟子们一代一代发展,儒分为八,儒家分了七八种。那么在孔子那里他的思想是兼容并包的,上课的方式对人的思想是有影响的,我们今天这种上课的方式就容易形成老师一言堂,因为你们这坐的方式不便于你们发言,除非我叫你们发言,你们才能发言,我们上课平时也是这样的,就是老师叫学生发言。如果是圆桌式的,或者是孔子是跟他的学生一块儿早上起来没事儿游个泳,游完泳一边擦着身上一边坐到沙滩上,哎,今天咱们谈谈伊拉克的问题,那就完全是另一种上课的方式,那学生就可以随便发言,这样的思想它本身就是多元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本身是兼容并包的,所以,孔子为什么讲这个:三人行,必有我师。

就是他首先认为自己需要随时随地学习,他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所以,这个思想才能越发展越壮大。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随便能够想到的

[画面字]: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爱思想、中庸思想、民本思想

我们现在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这个思想就是从孔子那里来的,“和”是孔子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为贵”这个话就是从《论语》里边来的,还有这个民本主义的思想。我们过去批判孔子的时候总是说,孔子的思想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你要这么去看呢,那所有思想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了,我们要看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的思想跟别人比到底对老百姓有没有好处,相比较而言,孔子的思想是民本的思想,是以百姓为主的思想,当然到了他的传人到了孟子这里发展得更显著了。就拿教育思想来说,孔子的思想是德育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不是那个只盲目地追求成绩,追求那个成绩单追求排名次,毕业了之后找一个好工作,不是那种教育思想,是德育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所以,孔子的思想是纷繁的,多样的,充满着许许多多的理论空间的,可以不断探讨下去的。

[画外音]:孔庆东先生认为,孔子的思想纷繁多样,博大精深,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在人类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会成为唯一没有间断的五千年延续下来的文明,儒家思想功不可没,不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论语》是不是已经成为过时的老古董,“中看不中用”了呢?孔庆东眼中的《论语》还有怎样的魅力呢?

《论语》的魅力之三

[画面字]:《论语》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不要把古代的东西就看成是古董,我们说:哎呀,现在的书还没读完呢,哪有功夫去读古代的书啊,不要这么认为。现代的书,有的刚生下来就死了,要这样去看,鲁迅说得更直接,鲁迅说:诞生即死亡!鲁迅批评某些著作,说这些书诞生即死亡,看不看都没用,而像《论语》这样的书,像《老子》、《庄子》这样的书,它永远是活的,永远是鲜活的,所以《论语》这种东西不能看成老古董。孔子的话还适用于今天,甚至可以说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孔子的思想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在我小时候那时候批林批孔的时代,我们在坐的很多朋友都经历过批林批孔,那个时候就很不理解,其实批林我也同意,批孔呢我也不反对,但我就是搞不清楚为什么批林还要批孔,为什么这俩事要弄到一块去?

这是在当时不太能够理解的一件事,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孔子的思想依然吸引着我们,甚至很多人是因为有了批林批孔运动才得以全面地接触儒家思想,当反面教材嘛,当反面教材人家让你当反面教材,你可以当正面教材,你可以通过阅读接受它,我本人就是这样,我并没有因为我姓孔从小就读这四书五经,我没有,我出生一个工人家庭,小时候都是读《毛选》、读《林海雪原》、看样板戏、读鲁迅,读这些长大的,恰好是有了批林批孔,(因为)批林批孔要写作文啊,要写大批判文章啊,要写大字报啊,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就得以全面的来接触孔子的思想,那时候叫孔老二,还有孟子的思想,我们同学给我起一外号叫孔老二,我一看他们的思想,我觉得说得都对啊,这话有什么错吗?

没什么错嘛,(那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觉得这话为什么要批判呢?这不是很好吗?由此我才知道这些话原来不是我爸说的啊,我原来以为这话是我爸说的呢。我家一来客人我爸就说: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还觉得我爸挺有学问,后来知道不是我爸说的,是他“剽窃”别人的。我才知道原来这些话都是有根的。我记忆很深刻的一件事是上小学,我是我们学校学习最好的同学,我们学校是选派我到区里去,讲儒法斗争故事,记得第一次让我讲的是“柳下跖怒斥孔老二”,我说不行,我说这个不能讲,我说我姓孔,我不愿意讲这个故事,你给我换一个吧,后来给我换成陈星吴广起义了。

虽然(给我)换成了陈胜吴广起义,但是我对那个“柳下跖怒斥孔老二”还是印象很深刻。那么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就问我,说孔庆东你说说,“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我根据我的理解,我说“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恢复周礼,这是我的理解。老师说:不对,根本不对!你懂什么呀,“克己复礼”就是要复辟资本主义,这是老师说的!然后,我们同学“哗”就笑了,就嘲笑我,他们可逮着我一次错误了,感到兴灾乐祸的快乐,孔庆东犯了这么大的错误。连“克己复礼”是什么都搞错了!所以,那个事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就知道,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孤独,就是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大家全认为你是错的,对你哄堂大笑。我当时不能总结我这种感觉,我是后来读了鲁迅先生的书才知道这是一个愚味的统治者加上一群愚昧的民众扼杀文化精英,我当时就是去这么体会的!

我就没觉得那时候哪来的资本主义呀,孔子那时候没有资本主义,你为什么说复辟资本主义?(但)我说不过你,我没办法,你是老师,你有权利。然后,(他)不但一个老师,(还)加上这么多愚味的同学,这完全可以把我淹死,我又没有办法去(辩解)。但是由于这种孤独却使我好像在一种黑暗的寂静中默默地增加了对说出这句话的人的尊敬,我才知道孔子(这个)的思想啊是不容易被理解的。“克己复礼”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都容易被误解,所以我心里暗暗地想,这批林批孔对吗?不敢想得太深,但是微微的有这么一点反省的意识,就觉得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对的事情恐怕有问题,未必对!

有些思想你不能接受,跟你矛盾,你也没有办法反抗的时候,你在心里悄悄地坚持着就行了,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想法,那么也有人认为:说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了,不管你是复辟资本主义也好,你是恢复周礼也好,我们都进入现代了,我们干嘛要恢复周礼呢?现在不需要古代的思想,现在甚至有人在教育改革中提出要把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全部去掉,说这都是封建糟粕嘛,都是不民主、不法制、不自由的思想,我们现在要民主、法制、自由。我们大家可以去想,这种主张对不对?

不要过去的思想,我们现在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孔子的思想里边没有自由,没有民主吗?过去的东西就一定是错的就一定是专制的吗?我们以前的思维是认为凡是过去的就是好的,现在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同样需要警惕,我们总是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你看一看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这一代人的文章,他们有谁批判过孔子!没有!

他们的文章都用很大的篇幅热列地赞美我们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这些思想家,这些文学家,从孔子一直赞美到曹雪芹,他们要批判的是,你明明生活在现在你还冒充孔子,他们批判的是那种代圣人立言的僵化思想。说是你活在二十世纪,你还一开口之乎者也,你以为你是谁啊?他批判的是这种文化态度,而不是去批判那个孔子,而且在五四运动的时候,“打倒孔家店”这五个字,没有!这都是历史不断的积累,以讹传讹,到了批林批孔的时候,我们就以为从五四的时候就有“打倒孔家店”了。

我们退一百步说,即使打孔家店是对的,那孔家店也不是孔子开的,孔家店并不是孔子开的,孔子没开过孔家店,就像我写的书我自己并不卖一样,我的书在别的店里卖,(所以)孔家店不是孔子开的,是后来的统治者,后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打着孔子的旗号,开的孔家店,那里边不一定是孔子的思想,所以说孔子的思想,它历代都活着,不但在朱熹那个时候活着,在清朝活着,在五四的时候,在今天,它都活着!

[画面字]《论语》以其独特的魅力,仍然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孔子的思想历久弥新,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论语》到底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它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安身立命究竟能有什么直接的帮助呢?透过《论语》孔庆东先生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论语》的魅力之四

那么最后我讲一点,我们学习《论语》呢是因为《论语》能够直接帮助我们的人生

我还是想问一下阿蛮

问:阿蛮,你觉得《论语》学习对你的学习有用吗?

答:有用!

问:有什么用?

答:至少学语文的时候不会有不懂的地方了

问:基本上不需要老师讲吗?

答:那也是需要老师讲一点!也不是全都懂!就是说不会遇到太大的碍障。

问:对你的平常跟同学、跟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用吗?

答:也是有用的!

问:有什么用?

答:比如说吧,有时候同学们,比如答应什么事情吧,我告诉他要言而有信啊,就是说用《论语》来(要求自己),大家不就都友好了?都交朋友了!

问:对你自己的个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用吗?

答:有什么用?思想感情?我觉得学完《论语》之后,我这人以前吧,有点比较爱冲动,学完《论语》我感觉我现在比较要干什么不好事,想起了《论语》之后就渐渐平静下来了

说:啊,对自己修身养性有用啊,一个性格爱冲动的人,学了《论语》有利于自己能够平和自己,其实你说的那句话,就叫“克己复礼”!

答:嗯啊,克己复礼!

(好,请坐吧)那么刚才通过阿蛮的发言啊,我觉得《论语》对一个小学生都是蛮有用的,那么对于我一个大学老师,当然也是用处非常大的,很多同学,很多朋友喜欢读我的书,其实我自己活得是挺不安的,因为我一直是处在(感到自己处在)圣人的光环中,我说的圣人就是圣明的人,不是神人,我其实一直在学习,从孔子到鲁迅这样的古今圣贤,而且越学,就像爱基斯坦、像华罗庚他们说,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人不是越学越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了,越学越发现,啊,还有那么多的事不知道,包括对这些大思想家的理解,那真是,用颜回的话说:

[画面字]:[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你今天理解他的思想了,明天一看好像还不对,后天一看,还有发展,还有一点没琢磨透,就那么点话,就够你一辈子琢磨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为什么说它是经典呢?它不是说一次性消费的,它可以反复地无穷次数地消费下去

[画面字]:[读书感言]:经典的魅力在于它不是一次性消费的,而是可以反复地、无穷次数地消费下去——孔庆东

很多话以为懂了,甚至以为能给别人讲了,过几年一看,还要修正,所以我们这些很多北大的老师绝不会说拿着一本教案,年年拿这本教案给学生讲的,那早被学生轰下去了,你每讲一次课你都必须更新你的教案,因为思想在发展,你的智力在发展,你比如说,我不是上《论语》课的,假如上《论语》课的老师,他每一学期都一定要有新的发现。就象我每个学期讲鲁迅都会不一样一样,不能简单地重复,这除了你自己的努力之外,关键在于《论语》自身,它就是有自我繁殖能力,自我再造能力的,所以我说《论语》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那本武功秘笈,我们用武侠小说做比喻,武侠小说不是经常说要去找武功秘笈吗?其实武术界倒没多少武功秘笈,真正的武功秘笈,就是像四书五经这样的书,它就摆在那儿,就看你怎么读它,你自己的修为你自己的认真程度,看你读进去之后,能不能有你的造化。

画面字][读书感言:《论语》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武功秘笈,关键看我们如何认真地对待它——孔庆东

那么,我想请阿蛮背《论语》的最后一句,我们看看它对于我们有没有什么帮助?(阿蛮,起立)你把《论语》的最后一章背一下我们听听: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好,请坐)

孔子最后讲“不知”,几个“不知”就“无以”什么,“不知”什么就“无以”什么,实际上告诉我们要知命、知礼、知言。其实是我们人活着的三个任务、三个追求!知命、知礼、知言!合起来是一个知的问题。其实思想也好,哲学也好,合起来就是一个“知”。这个“知”有很多层次,知道、知晓,他由一个简单的接受信息,到一个完全弄懂弄通,中间这个差距是很大的。从这个知角度来讲。我以前就有这个苦恼,刚才我举的我上小学的那个例子其实就是自己不被人家理解,自己被人家误解,明明你是对的,你是正确的,人家反而认为你是错的,你在这个环境里生活得不好,那个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你是坚持说,我这个“克己复礼”就是恢复周礼的,你还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环境你同意他的说法,你说我错了,我现在才知道克己复礼就是要复辟资本主义,如果投降了的话,你的生活环境会改变,大家认为,你看知错就改了,但是你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处境,特别是你在人生道路上有所前进的时候,你超越了你的同事们,超越了你的同伴们的时候,你就会孤独。当大家都说,太阳围着地球转的时候,你勇敢地说地球围着太阳转,你就要面临危险,甚至把你烧死,人怎么办?这个时候孔子讲了:

[画面字]:[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觉得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就是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这种)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怎么对待它呢?孔子说这个事情不重要,不要老去忧虑,你不要企图让别人都理解你,有些人每天喋喋不休地向别人宣传自己,恐怕别人不知道你,其实语言不能解决问题,你从早说到晚可能反而增加了别人对你的误解,你要做的事去知道别人,如果你不知道别人,那么别人知道你也没有用,我们人活着的观念,是自己这个主体,去知“你”这个主体之外的客体,去知别人、知世界、知宇宙,这是重要的!你只要知道别人了,别人不知你的情况,你也有办法改变,你如果不知别人,别人知了你也没用,最后,这个误解会变成正解!一开始人们认为你没水平,是误解!到最后可能就会发现,你真的没水平!因为你都不能知别人,你怎么有水平呢?所以你记住《论语》这样的话,对自己的人生,是非常有直接的帮助的,就是当你坚持一个正确的信念的时候,你能够一方面横眉冷对千夫指,一方面俯首甘为孺子牛,当千夫所指的时候,是对一个人的考验,大多数人都认为你错了,人越活就会有被冤屈的时候,这个时候儒家的思想看起来温文尔雅,其实骨子里是有一种非常至刚至大的东西,是一种人生支柱。

[画面字]:[读书感言]:儒家思想看似温文尔雅,实则至刚至大——孔庆东

[论事.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你说:我光有个好心行不行?其实是不行的!我们现在号召讲和谐社会,大家说你和谐我和谐,你闯了红绿灯也不管你,也不罚款,杀人犯都放回家去行不行?和谐社会嘛,你干嘛搞得那么对立呢?不行!孔子讲,和谐不是一团和气

[画面字][论语.学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要以礼节之,用今天这个情况怎么解释呢?和谐社会必须以法制建设为基础,犯法就要得到惩罚,要有规范,规范才能和!没有规范不能和,就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状况,不好的一面,包括国际秩序很混乱,就在于规矩坏了,规矩都乱了,各讲各的理,谁干什么事都找出一套自己的理,来为自己解释,这很像孔子生活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什么人类会认为今天孔子思想重要,就是人们社会里礼崩乐坏了,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胳膊粗力气大,就可以打别人,然后找一套说法。就像狼要吃羊一样,它说羊把水弄脏了,没弄脏的地方也能找一个借口来吃你,这个规矩乱了不行!

所以这个世界不和谐!社会不和谐!要以礼节之,我们看孔子他是怎么说他是一个圣人呢?他并不是天生智商很高,其实我们在《论语》中也能看到,孔子自己的智商并不高,他认为自己智商起码就不如自己的学生颜回,他跟子贡说咱们都是举一反三,人家颜回举一反十,颜回说一个知道十个,咱们都不如他,孔子是一般的聪明人,不是特别聪明的,但是孔子他有一套学习方法,孔子的这个《论语》就讲了许许多多的生活方法和学习方法,讲得很具体,从怎么学习一直到怎么吃饭,什么样的肉不能吃,什么样的酒不能喝,讲得非常仔细,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卫生学家,孔子是许许多多方面都是大家,他因为有了这一项一项的规矩,他整个的人支撑起来了,这个圣人是这样立起来的。

关于怎么样学习《论语》可能其他的朋友还会有其他的说法,我只是抛砖引玉,讲一点我个人的体会,也正像孔子所说,无非是各言尔志,孔子是教育思想非常民主的,孔子上课就是大家随便说说,就是这样,自由发言,小组讨论,然后他做一个总结,他总结也不是说自己这个是绝对真理,他就是评点一下:你这个太莽撞了啊,你这个不错啊,就是这样,非常自由的一个学习气氛,很像我小时候那个学习小组,但是就在这种看似轻松的气氛中他的学生都成了才,孔子的学校是不包分配的,但是他的学生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各国的诸侯都争相聘请孔子的学生,都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正因为这种民主,谁也不保证自己说的是绝对真理,我用真诚的心来说,但是我不保证我说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别人都可以修正,我们中国人永远有这种生生不息的真正的文化革命精神,我觉得这才是中华文明它的伟大性、它的延续性、它的内在的魅力。

好吧,今天时间到了,我就讲到这里,谢谢阿蛮!也谢谢在座的各位朋友!有机会咱们再见!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讲稿][我读经典系列][纪连海 马瑞芳]感悟孔孟

画外音:孔子和孟子是我国的古代圣贤,他们是儒家思想的先驱。记述他们思想的《论语》、《孟子》这两本书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两千多年来,深深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孔孟的儒家思想早已渗入到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早已成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蕴,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孔孟圣贤教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孔孟思想。马瑞芳,一位大学教授;纪连海,一位中学教师。他们将从个自的人生经历出发,为您分别讲述了孔子、孟子这两位古代圣贤对他们的影响。尽请关注《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

1982年,诺贝尔奖的得主在巴黎聚会。讨论21世纪人类需要哪种思想?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孔子的思想。孔子是我们教师们的祖师爷。孔子的思想能够超越时代,跨越地狱,突破文化和民族的界限,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一致推崇。有很多的原因。台湾的学者傅佩荣先生认为:孔子强调人类可以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原因。《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朱熹解释:“学有觉。”就是觉悟的意思。清代的学者解释“学而时习之”是孔子的一生学谱。就好象我们弹琴需要按照琴谱来弹。孔子一生都是按照“学而时习之”的学谱。我今天谈我读孔子的几点感悟。

先谈第一点,不耻下问向学生学习。《论语》的开篇“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朋”字有的学者就解释,它指的就是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正是和自己的学生互相交流,和学生在思想的撞击当中产生了火花。那么我们现代这些生活在校园当中的人,能不能也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得到提高。我的体会是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你教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和学生交流。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你就会加强学习。

画外音:《论语》一书传递了朴素的真理。因为他来源于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生活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果。所以《论语》不仅是读的,更是要做的。《论语》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的实践性。高高在上,坐而论道,这不是读《论语》的正确方法。所以马瑞芳把从《论语》中得到的感悟应用于生活,认为教学相长,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论语》一书博大精深,马瑞芳教授还能从《论语》中得到哪些感悟呢?

我读孔子的第二点感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向同行学习。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说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你要多听各种各样的意见。你把你的疑惑放到一边,你去讲你有把握的。孔子这个话是教育他的学生怎样去从政,怎样去获得俸禄,怎样获得官职。我的老师语言学家殷孟伦先生曾经跟我说过,我一辈子治学,我就是牢记孔子这八个字。我这些年在国内,在国外参加了一些学术界的活动。回过头来,我也体味这八个字“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我觉得非常有感受。

在学术活动当中,向海内外的同行学习。和那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行,互相鼓励,互相切磋。和观点不同的专家们,互相交锋。改善自己不足的,坚持自己正确的。这是一点更为要紧的学习方式。孔子还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你错了,不改是更大的错误。你一个学者,不懂装懂,你和江湖上卖假药的有什么区别。学术研究出了错,别人给你指出来。你捂着,你盖着。你醉死也不认这壶酒的钱,这就是错上加错。 你就干脆老老实实承认我错了,我认栽。天也塌不了。而且你很可能迎来你自己学术研究的一次新陈代谢。就好象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的:“太阳从西方落下的时候,它的早晨的东方,已经静悄悄地等在前面。”

画外音:《论语》中传递的一切朴素的真理,在两千多年来,已经渗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从《论语》我们每个人都能吸取到有益的营养。为自己确立一种聪明而理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赞美孔子的博大精深。而《论语》关于学习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有一条马瑞芳教授认为在自己生活中一直坚持亲身实践,从而获益良多。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内容呢?马瑞芳教授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呢?

我读孔子的第三点感悟就是:见贤思其焉,向大师学习。《论语》中孔子说:见贤思其焉。看见品格高尚的人,你就想怎么努力向他学习,反躬自省,检查自己有什么需要改善的地方。这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现在很强调学习。而孔子他就是非常好学的,而当年他又以博学著称的。孔子说过“吾非生而知之者”、“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都是强调学习的。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我们人生最大的需要,当成我们人生最大的乐趣。我们活到老,学到老。那也就乐在其中了。我们今天讲经典。经典是什么呢?

经典是最朴素,最简洁,是融化在生活当中的道理,孔子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灵,孔子就像很可亲的、很可爱的,经常向我们提个醒的邻居家的老爷子。我们可以把孔子当成老师,我们也可以把孔子当成知心的朋友。学习经典,死记硬背没有用,生搬硬套也没有必要。学习经典就应该从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在你自己的生命活动中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去体味才能够不断地有一点感悟。我想说一句,每一个教师心中都有一个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最普通的人,也可以向最伟大的人学习,谢谢!

画外音:当我们随马瑞芳教授一同读过《论语》之后。感悟了一代圣贤的智慧和博大之后。我们没有忘记另一颗同样闪烁着智慧与人性光芒的孟子和他那七篇传世的《孟子》一书。而作为中学老师的纪连海就是因为《孟子》中的一段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那么这段话是什么?纪连海老师又从《孟子》一书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今天我给大家讲《孟子》的一段话。《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条中的一段。因为这个条目很长我就讲其中一句。那么《孟子•告子下》有这么一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什么讲这句话呢?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是经典中的经典。我觉得我活了40多年,岁数不是很长。我这么大就觉得这句话无论对于我来讲,还是对于孟子来说,就是写这段话的孟子来说,还是孟子所在的儒家学派来讲,还是整个儒家思想文化来讲。

这句话无疑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虽然,我不是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里面的“斯人”,但我知道我的经历,完全可以证明它后面这段话“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了的。高中毕业之前的事情不说了,就说说自己在高中毕业以后到今天这25年吧。1982年,我以高考405.2分的优异成绩,我不是在谦虚。真的,我这个人不会谦虚。我觉得我还是比较优异的。在我那个高中母校,我觉得还是优异的。

我以405.2分的优异成绩在学校高考。我这个分数毕业。毕业以后我想我自己的大学母校总会录取我吧。我所报名考试的这所大学,它是383分招学生。事后我了解,有380分就录取的。但是我的这个大学母校没有招我。当时我没有读过《孟子》,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什么都不知道。我知道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我没有选择权,人家有选择权。所以我没有选择坚持,我选择了放弃。

我的放弃也好,坚持也好都是被迫的。我被迫选择了放弃。回家,回到生我养我的那个农村的家。但是就在我选择了放弃的时候,我的高中母校的老师他没有选择放弃,他选择了坚持。先是一通地求爷爷、告奶奶地求这个学校、求那个学校。我知道求的最远的一个学校,我知道是在新疆。石河子的一个学校。最后人家告诉我,真抱歉,我们已经录满了。真是求爷爷告奶奶,给人跪着磕头都没有能成。就在这个时候,这个老师发起了犟脾气。软的不成就来硬的。

就开始告,告了一站又一站,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大学母校还是决定录取我。那么当我去那个大学的时候,已经是人家开学以后,第七个星期天了。那么在这七个星期里,我在做什么呢?我在干两件事。前四个星期,当普普通通的农民——放马,真的是放马,放了一个月。还好生产队还比较照顾我,你今年先放马。等过了寒假,过了春节让你当会计。当会计,分还行挣的工资是一个队的前三名。生产队长、指导员然后就是我了。说你先放马去吧,结果放了一个月之后,我的初中母校找到了我。你来我们这儿当英语老师吧。我说不行不行,不能当英语老师。我说高考英语都26分。

我们那年的高考英语分按70 %算,我得18.2分。这就是我405.2分的点二的由来。这18.2分,我说这十几分,我说误人子弟。你不要跟我提,这时我校长说,你不要跟我提误人子弟好不好。你就眼看着全昌平县所有的中学都有英语教师,只有咱们这个中学没有英语教师吗?你要清楚,你在咱们公社。那阵还叫“公社”,不叫“乡”。你在咱们公社是英语水平最高的。我没有办法,我就回到了我的初中母校,担任起了英语教师。只能一边自己学习,一边去教人。

真的,很辛苦的。那时候最麻烦的就是教那个英语里的那两个英文。我到现在也教不好。什么[Θ]、[δ]那个音,永远发不好。真的为这一个音到城里找我的高中母校的英语老师。真的得跟他练,练俩小时这个音都练不好。也笨,确实笨。就在这个时候,我想,你说我这七个星期算不算是。您说算不算是“苦其心志”?我觉得我是用我很多年实践了这句话。

画外音:这样一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或许也曾经在困顿和艰难的日子里激励过平凡的你、我、他。但是我们还有些疑惑。为什么最为一代圣哲的孟子会写出这样体会深刻的语句?难道他有过什么苦难的经历吗?

说到孟子的经历,说到这句话,他的说话人的经历,说到他所在学派的经历。我觉得他是在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所谓儒家思想是孔夫子创立的。孔夫子一生对中华民族有三大贡献。这其中第一个贡献也就是创立儒家思想。

孔夫子第二个方面的贡献就是整理古代的典籍。他整理的古代典籍无非就是《诗》、《书》、《礼》、《易》、《春秋》。那么第三点就是开展儒学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里的局面。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我在这儿还有一个比喻,孔夫子一生,教了三千个门徒,出了优秀的学生七十二个,百分比是2.4 %。

这就是一个基本的要求,社会对老师的基本要求就应该是如果我教出了2.4 %的人成为国家栋梁。我觉得老师就算合格了。但是孔夫子周游列国,却没有人周游14个国家,没有人接受他的观点。转眼到了春秋战国,到了战国时期,那么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一分为八。什么子夏之学,子张之学,子思之学等等。那么在这中间,日后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两个人。一是荀子。

荀子最重要的一句话:知天命而用之。这个“知天命而用之”后来被我们阐发为什么呢?人定胜天。这是错的。这个“知天命而用之”是人应该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然后为我所用。不是胜过自然,没这个意思。第二个人就是孟子。孟子便是我们今天讲这句话的主角。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据说呢,他是鲁国孟孙氏的后代。

虽然说是孟孙氏的后代。但是父亲早死,母亲在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这里就不讲了。家里头邻居不好,天天搬家,搬了好几次,然后怎么样教育。终成一代伟人。那就孟子个人来说,孟子自己说,他曾经受业于子思。子思这个人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

孔鲤这个人呢比他爸爸死得早。换句话说,这个子思生下来的时候,孔子还没死呢。应该是,有人考证的公元前483年出生的。那这个孟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呢?公元前372年。两人相差一百一十多年。所以孟子自己说,他受业于子思,这个受业于子思就跟我经常说我跟谁学单口相声啊?刘宝瑞。我没有见过刘宝瑞。我生下来,刘宝瑞先生早没了。

但是我是看着刘宝瑞的书学的。所以这个孟子所谓的他是子思的弟子。实际上是子思的私淑弟子。自己学成以后,成为一代大家。也是周游列国,去过好多国家。去过魏国,当时的魏国的首都叫大梁。所以也有人管就梁国。去过魏国,去过什么齐国、宋国。当然还去过一些小国。什么鲁国,还有他旁边的一个叫滕国的等等,去了很多国家。让他们接受自己的主张。

晚年的时候呢,他和他的门徒万章等人一起回到家乡,整理他这一生所说过的话。最后和他的弟子一道整理了《孟子》七篇。我们所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出自《孟子•告子下》这一篇。那么孟子呢?日后由于他和他写的这本书的存在,使得他在儒家的地位很重要。

被日后人称为“亚圣”。成为继孔夫子那个时代之后最伟大的一个思想家。其实我们所说的孟子思想无论是孟子个人来讲还是孟子的思想来讲。他孟子能成为“亚圣”,孟子他所写的这本书能成为儒家的经典,“四书”中的一本。真的是经历了一番曲折,他是在用他自己来实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只不过这个实践是他死后一千多年的时间而已。

画外音:《孟子》这一本书,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从来就是儒家的经典,从来就是“四书”之一。这其中怎么还会有许多的曲折?一部书又怎么可能印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样一句话呢?这样说,纪连海老师有什么证据吗?

那我说肯定得有证据。我们首先看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大悲大喜,否极泰来这么一个变化。先是秦始皇焚书抗儒。其实呢?秦始皇“焚书抗儒”这个词是儒家人觉得后代儒家觉得自己少了不少人。其实秦始皇坑的是方士居多。儒生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是毕竟儒家那些人有所损失。所以就非得说秦始皇焚书抗儒。焚书是对的,坑方士,儒生死的有不是很多。但是不管怎么说,它遭到的打击是真的。那么到了汉朝,儒家学派就诞生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董仲舒。

董仲舒也在写书,也在游学,也在劝别人接受孔夫子的观点。但是还没有人接受。这个时候董仲舒就动了一个心眼。他在观察社会,为什么他们不接受我这种我认为是正确的思想?为什么他们接受的是别人?观察社会,观察别人,最后他感觉到,我必须得给这些儒生怎么样。做一个大手术,彻底的手术,把它改造。我要吸取别的学家派的优点,为我所用。所以很快他就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皇帝是上天的儿子,老天爷的儿子。他们谁都不能推翻他。你们必须得尊重他,必须得服从命令。

他要犯了错误,老天爷会通过什么什么手段,来制裁他。你就不用管了。这是老天爷的事,不是你的事儿。你就好好地听他吧。利用这样,所以他怎么样。他就把法家,道家,阴阳家,名家等等很多很多学派的思想。都融合进自己的儒家思想当中。所以等他到这个时候,再跟汉武帝说的时候,汉武帝很明显能够很容易接受。他给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汉武帝没有接受他这种观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存在的。那么汉武帝虽然没有接受他“罢黜百家”,用暴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观点。但是汉武帝还是做了一件事,什么呢?考“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就是换句话说考试要考这五门科立于学官。将这“五经”立于学官。凡是学这个我们就可以当官。你学别的你学吧,没关系,我不罢黜你,我不让你当官。选择官员的时候,我们就从学这五本书当中的人去选择。通过这种手段,事实上达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

但是真的没有这么做而已。所以我讲到这儿,就会说到什么呢?这个儒家呢,我们说到了董仲舒这个时代应该说是非常了不起。董仲舒我们可以说,如果我们说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让我们就要说董仲舒成功地改造了儒家思想。他是继孔夫子之后儒家最伟大的一个领军人物。您说这个时代是不是,这儒学本身也有一个“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它选择了什么呢?儒家思想它选择了在困境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造。

画外音: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董仲舒在困厄中改造了儒家学说,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但是我们在其中依然看不到孟子和他这一部经典之书的任何影子。而此时孟子生活和写作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数百年。难道孟子的“亚圣”称号徒有其名吗?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广告之后,继续讲述。

画外音:刚才说道,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董仲舒在困厄中改造了儒家学说,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但是我们在其中依然看不到孟子和他这一部经典之书的任何影子。而此时孟子生活和写作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数百年。难道孟子的“亚圣”称号徒有其名吗?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

随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由于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那么这个时期的儒家思想的一些领军人物很快走上了玄学之路。面对这种情况,到了唐朝,韩愈等人极为推崇《大学》和《中庸》两篇文章。那么《大学》呢?我们说《大学》和《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两篇。相传《大学》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著。那么相传《中庸》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另外,这个唐朝的时候呢,《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经》这“五经”变成了“九经”。

把这五本拆成了九本。《礼经》《春经》都拆成了三本。这样就是“九经”。立于官学,开科考试考这九本书的,不是五本书了。等到了唐文宗开成年间又在国子监刻石。在这“九经”的基础之上,又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到现在您看都没有讲到《孟子》。都没有讲到孟子和他的弟子所写的书《孟子》。他们这阵还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呢。还没有他们什么事呢?

那么等到南宋的时候,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本书,四篇文章汇集到一起刻成一本书。著成一本书,叫做《四书章句集注》。那么在朱熹看来,儒家的思想你应该怎么学呢?应该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我们通常就说《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严格说来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至此《孟子》这本书才被提高到他现在这个高度。

孟子这个人才称为“亚圣”。到了南宋的时候,《孟子》这本书才刻于石经,立于官学。至此儒家思想才真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你看我们通过前面的讲述。儒将思想从孔夫子的创立到南宋真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前后经历了一千六七百年。

比我的个人经历跟儒家思想这一千六七百年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我觉得真正实践这种思想的,真正实践孟子这句话的便是儒家思想文化本身。日后,儒家思想又经历了一番曲折,到今天它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他还在继续地实践着它这句话。最后呢,说两句就是我在读《孟子》的时候一些谈不上什么经验之谈。我就觉得只能是教训,跟台下的朋友们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分享。我觉得读经典也好,学最基本的知识也好,不要轻言放弃。

那么第二呢,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觉得,这世界离开我都不行。离了谁都转。真的我觉得大家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也对别人有个正确的认识。当需要你做一个铺路石的时候,你就好好做一个铺路石,才能够走向成功。最后还是让我们以《孟子》中的这段话作为结尾。“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讲稿][我读经典系列][徐放鸣]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画外音:《孟子》是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之一,他气势磅礴、思想精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当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儒家文化处于历史的低谷,那么徐放鸣先生是由于什么样的机缘开始接触《孟子》一书的呢?作为一位大学校长,《孟子》一书对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徐州师范大学校长徐放鸣教授走进百家讲坛,为我们讲述我读经典之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之一,它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的。 主要作者是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门人的学生。他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从而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有着“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一书气势磅礴,情理交融,思想精深,它涉及到政治、哲学、教育和文艺思想等诸多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当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儒家文化处于历史的低谷,那么徐放鸣先生是由于什么样的机缘开始接触《孟子》的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孟子》一书又给了他什么样不同的感受?作为一位大学校长,《孟子》一书对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徐州师范大学校长徐放鸣教授走进百家讲坛,为我们讲述我读经典之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最初读到《孟子》那是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当时是在“文革”的后期。高中毕业以后在家没事干,等待着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当时没书可读,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母亲的书架上找到了一本竖排本繁体字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媾边有关于《孟子》的一些章节被选进来,但是就是这样一些章节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孟子,记得两段话我印象很清晰,一段话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段话大家都比较熟悉。什么意思呢?对于将要承担重任的这个人,老天要磨炼他的意志,要锻炼他的身体,还要让他饱受人生苦难的一种考验。这样一个道理大家都是很明白的,但是孟子当年把它阐发得很深刻,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段。

另一段是讨论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这个故事大家也比较熟,但是引出的道理很深刻,既然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他要舍鱼而取熊掌,那么引出来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来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的“生”就是指生命,“义”是指的道义,当两者不能都要的时候,他的选择是什么呢?舍生取义。这应该说两段话都具有很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当年我是把它当做一种励志的名言抄在小本上,后来这两段话就伴随我到了农村到了农村的广阔天地来插队落户,那时候的年轻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使命感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走到哪里只要好好干,都能够大有作为,我们是带着这样一种自信到农村的,就是受到《孟子》这段名言的一种启迪,我也感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己,要真正体验底层生活的一种艰辛。”

画外音:但事情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平时没有经受过风雨,要想在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炼自己并不是一件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情,他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直面现实的勇气才行。那么,当时的徐放鸣先生具备这样的条件吗?他具体又是怎样做的呢?

就拿养猪来说,没人愿意干,可是总得有人干,于是我下决心去养猪,这对于一个从城来的知青来讲恐怕应该说是一个考验。一开始我是实在受不了猪圈的那种味道,连脚都下不去,都说猪肉好吃,可是猪圈的味道确实不怎么样,但是看着别人那种怀疑的眼光我还得鼓励自己得咬牙坚持。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要坚持下去。一样样要跟着学,像清理猪粪,加工饲料,给猪打预防针,甚至是给母猪接生等等,一样一样都得学。因为毕竟我们是知青有个高中毕业的学历,还要尝试着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来探索科学养猪。记得我们当年就探索过粮食和青饲料怎么配比最能够有利于猪的生长,还有猪怎样实现良种杂交,当时都学习做一点探索。

所以应该说知青养猪也还有他的优势,在这个经历当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加工猪饲料的时候,电机出了故障了,加工饲料的那几个刀片突然飞出来了,就擦着我的身边一下子飞出几十米远,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确实是太危险了,也的确是万幸。如果那个时候我就“光荣”了,恐怕也就轮不到今天上《百家讲坛》的机会了。所以许多年以后当年村里的老乡见到我就说了“两个”没想到,这“两个”没想到我现在印象都很深刻 。一是没想到城里的知青能够安心养猪,不怕脏,能吃苦;二是没想到当年的养猪知青如今成了大学校长。

老乡感慨良多,我也是深受启示。所以在农村插队的第二年我就因为得到大家的认可,担任了生产队的副队长,一个知青不大懂农活被选为副队长,还列为党员的发展对象。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似乎可以扎根在农村大有作为了,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大学梦,一直梦想着能为国家干大事,要担大任,做栋梁。终于我在插队的第三年,就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那是在1977年的下半年,也是小平同志的英明决策,消息传来的时候,距离我们江苏省组织的预考仅仅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那个时间高考没有象现在这样一种长时间的准备,消息一来马上就开始干了。

于是开始紧张地复习迎考,但是毕竟在农村在岗位上,还要上水利工地,每年的冬季都是兴修水利的高潮,我还得去,因为你是队长,得去,所以寒冬腊月里上河工,基本上没有施工机械,主要是靠人拉、肩挑,手上是血泡,肩膀都磨破了,是重体力劳动。白天在工地上的重体力劳动已经是体力消耗比较大了,晚上就在河岸搭起来的茅草棚里边看书,煤油灯下来刻苦攻读,只有晚上这个时间自己能抓住。所以那一段的一种刻苦地迎考虽然只有个把月的时间,但的确我的感受是很深的,没有老师辅导,也实在是疲劳到极点,好几次确实我自己想放弃了。

为什么呢?觉得时间紧、报考的人这么多,积压了十年没有高考都赶上这一年考,机会太渺茫了,又没有人辅导,怎么办呢?但是毕竟这是一次机会,是圆自己大学梦的机会,最终我坚持下来了,而且是如愿考上了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第一届大学生,也成为后来作为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一个叫做“新三届学人”之一,这个“新三届学人”就是指当年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这三届学生,积压十年,在这三年当中陆续考上来的。

画外音:有关资料表明,1977年全国的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二点七,就是说,一百个人参加考试,最后录取的还不到三个人。可见这种竞争的程度是多么的激烈,徐放鸣先生有幸成为当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届大学生,这正反映了“知识改变命运”和孟子名言对一个青年的巨大影响。

到了大学期间,我是更多地接触到了孟子的文章了,对孟子的思想和文章风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回想那个时候读《孟子》的感觉,《孟子》对我的启发主要有两点,是大学期间的启示有两点:一点,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这是孟子的一种典型的风格,虽然孟子本人在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方面很不得志。他也曾经游说当时的君王来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惜,人家给他以礼遇,但是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不得志,但是他那样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与我们当时七七级大学生的这样一种志向和抱负相当吻合的,七七级大学生是相当具有朝气,有使命感的这样一茬人。

所以我们的想法和孟子当年的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很容易产生共鸣,就激发了我们青年知识分子的那样一种使命感,这是一点启发。第二点启发就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样的争论,孟子是主张人性本善。

所以他要以德性治天下,善待百姓,要以民为本。他有句名言,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群为轻。民是老百姓,社稷在这里指国家,这其实是提醒君王摆正位置,要把老百姓的疾苦、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面。这是《孟子》很典型的民本思想,是我们今天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渊源。另外孟子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这是他一段典型的名言。那意思是说教敬我的老人,由此推及也教敬别家的老人,爱护我的孩子,推及爱护别人的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天下就很容易治理。所以联系到我的农村生活体验,我就感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推己及人的这样一种互相关爱是特别宝贵的。这就启发我们要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友爱,在互助当中感受一种道德境界的升华。

画外音: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具有这样的民本思想,这无法不使人心生感动,而更为显而易见的是它对于我们当今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建设和谐社会必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毋庸置疑除了这些《孟子》一书还会其他方面给人以极大的启发。那么徐放鸣先生从中又读到了什么呢?《孟子》一书内容丰富,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除了其先进的政治理念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徐放鸣先生又具体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我第二个阶段读《孟子》是在当大学老师以后,当时在大学里是从事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根据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需要,我开始比较系统地来读《孟子》的美学思想。其中有三个特色给我的启迪很大,第一个特色是关于美善相乐的审美精神。大家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美与善的关系,一边是美,一边是善,这一对关系是挨得非常紧的。我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的审判经验,假如在某个社交场合,我们见到了一个美女或者是一个帅哥,这样我们的观感应该是相当愉快的,因为看上去赏心悦目。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见到美的事物我们由衷地感到愉快。但是如果这个“他”或者是“她”突然骂出一串脏话,或者做出一件非常不得体的很低俗的事情,这个时候你的观感怎么样呢?你还会觉得他(她)很美吗?这个时候的判断肯定是大打折扣的。为什么?因为对方的美的外表之下,并没有一个善的内涵,缺乏文明修养,这样一个打折扣的判断其实就意味着我们是把美和善连在一起的,他(她)不善,所以他(她)的美我不认同是这个感受,所以我们现在评价公众人物在审美判断当中实际上往往也是包含着道德判断的。

为什么公众人物往往是害怕负面新闻呢?其实就是担心公众在评论他的小节,觉得他的小节不检点,由此会影响到对他的整体形象的评价,这其实也是反映着我们公众有一种对美和善综合评价的意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是很强调美和善的统一的,最理想的是追求尽善尽美的一种审美境界。孟子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他就直接把善作为美的内容,认为美就是对善对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一种生动的表现,生动地表现了善这就是美,离开了善的内涵,美就是失去了根基,就失去了灵魂了,而孟子看来最美的审美境界或者说最高审美境界就是美,善相乐的境界。什么叫做“美善相乐”的审美境界呢?因为善,所以美。反过来因为美,所以善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这就是“美善相乐”。

第二个特点是关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审美视角。孟子其实他还是一个文学批评家,他提出的“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是要求我们读者以我们自己的意去回头追溯作者的志,我们自己的意是什么呢?是我们的体验,是我们的感受,用我们的体验和感受去追溯作者的意图,追溯作者的思想,这应该说在当年提出这一点是相当深刻的,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作品的一种理解。譬如吧,我们举个例子分析这一点,前年有一部电影很流行,叫做《天下无贼》,很热门的一个电影,谁演的呢?男、女主人公,一个是刘德华,一个是刘若英,他们俩演一对贼夫妻,这个电影的基本剧情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对贼夫妻与另一个盗窃集团围绕着打工仔傻根,围绕着他的钱来斗智斗勇。

一方要护住他的钱,一方要盗走他的钱,最后是奋头拼搏,最后以男主人公刘德华演的那个王薄付出了生命代价保住了傻根的钱。所以这个剧情是让我们要思考什么呢?这样一对贼夫妻他为什么要帮助傻根圆一个“天下无贼”的梦呢?因为傻根傻得可爱呀!他就坚决的认为(天下)都是好人,哪有贼啊?所以别人劝他这么样一个打工的巨款不能带在身上,不得,就那么带着。剧情大家都清楚,实际上,就是我们要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戏剧结构来理解作者究竟想说什么?其实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就要理解作者对人间纯洁、善良的美好情感的呼唤,这是一个例子。孟子还说对作品的理解要知其人,论其世,简称“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古人的作品,你应该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了解古人的生平和思想。

譬如,我们要准确理解《红楼梦》,那么就要更多地了解作者曹雪芹他的生平和思想,现在对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和思想应该说了解得比较清楚,对于我们理解《红楼梦》的内涵也带来了帮助的,同样,要想理解中国古代另一部奇书,被称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也要联系到作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象潘金莲这样的人物?象西门庆这样的人物?他想揭露怎样的现实?可惜《金瓶梅》的作者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还是个谜,在《金瓶梅》(研究)的问题上我们还难以实现知其人而论其世,所以孟子的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已经很平常了,可是在当年孟子的观点是事业有首创性的,也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第三个特点就是关于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十分鲜明的,而且对后世是很有影响的,在先秦诸子当中孟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仅次于一个人,就是庄子,后世象司马迁,象韩愈,包括苏东坡,他们的散文当中都能够看出孟子散文风格的一种影响的痕迹。那么我对孟子散文的风格特点也一直有着特殊的兴趣,那么喜欢它什么呢?喜欢其中情与理的交融,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两者结合得比较好。还有,也喜欢那样一种滔滔雄辩的一种才智,还有铺张扬厉的一种气势,孟子散文是气势逼人,是滔滔雄辩的这样一种感觉。所以作为大学教师,我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是受到了孟子散文风格的影响,开始注意语言表达的效果,注意探索课堂上的语言艺术,通俗的说法,就是练自己的口才,注意在课堂上怎么来调动学生的一种听课情绪,怎么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特别是锻炼一个能力,就是短时间内迅速地梳理观点和材料,然后层次清晰、生动流畅地来加以表达,认为这对教师来讲是个基本功。

这样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所以效果比较显著,就先后获得了学校,也获得了我们江苏省的优秀教学成果奖,还曾经指导过我们学校的大学生辩论队,两次拿到我们江苏省大学生辩论赛的冠军。

画外音:《孟子》一书确实是后来者散文写作的典范,人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同时又由于它言辞雄辩、富有感染力也给现代的演讲艺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以上这些并不是《孟子》一书对后人最重要的影响,它最重要的影响却表现在另外的方面。那么徐放鸣先生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我读《孟子》的第三阶段是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以后了,特别是担任学校领导以后,面对大学的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特殊的工作对象,如何当好校长?如何当一个受到师生员工欢迎的校长?还有如何当一个能够带领大家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校长?并不容易,曾经有一位(外国)大学校长在咱们中国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时候说过:要一个大学校长同时做好这样三件事是几乎不可能的。哪三件事呢?学问要好、管理要好、身体还要好,我们称他为“新三好”。这位大学校长讲这三件事都要做好不可能,但是在中国大学校长实际上就面临这样一种“三好”的要求。

所以我比较多的思考大学校长应该怎样塑造出自己的形象,是中国大学校长的形象,我把它概括为什么呢?应该是:人格形象、学术形象和管理形象这样三位一体的一种大学校长的形象。当然,这应该是理解状态的大学校长了,我虽不能至,但是应该心向往之,去努力追寻这种境界,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是受到孟子思想的影响。孟子推崇君子人格修养的不同的境界,这一直在激励我要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重视自己人格形象的塑造。《孟子》当中有一段话是专门讨论人格修养的不同境界的。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里说了人格修养的六层境界;善的境界、信的境界、美的境界,还有大的境界、圣的境界、神的境界。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间那两个境界:美的和大的。中间两句话“充实之谓美”意思是说:人能够能自己的内心的善给它扩充到外表在言行当中表现出来,这就是美的境界了。什么叫美啊?孟子说内心的善表现出来这就是美,但是请注意,仅仅是美的境界还不够,孟子接着又要求叫做“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充实还不够还要光辉,意思是说人的道德人格不仅要表现在一言一行,而且能够光照四方,这样他就超越了美达到了一个叫做“大”的境界,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讲的是一个比美更高的境界。

在孟子看来人格形象的修养过程就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没有人强调你必须这样,而是你内心深处寻求自我完善的一种内在要求。孟子还现身说法,说强调人想获得人格之美最关键的是什么?要善于养气,养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按照孟子的说法就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还有就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这是三气构成了浩然之气。

这种浩然正气其实就体现着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孟子说一旦真正实现了人的品格塑造和精神升华能够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这样一高风亮节,就能树立起令人敬仰的人格形象,每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能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画外音:《孟子》一书确实具有这样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它在给人激励的同时,让人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境界也获得了升华。作为一位大学校长,徐放鸣先生的感受又有着怎样的特殊性呢?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就好象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经过了几十年人生历练以及对《孟子》一书的深刻体悟,作为大学校长的徐放鸣先生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我感到对于一个大学校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树立起令人信服的、令人敬重的人格形象,这是最重要的。要能够以良好的人格形象产生一种公信力。为什么呢?因为大学是人才集中的地方,大家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比较高,尤其是平等的意识和民主的氛围比较浓厚。高水平人才又是大学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不能轻易得罪的。就像当年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就说过,什么是大学啊?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办大学,大楼不是最重要的,大师是是重要的,所以高水平人才对大学来讲非常宝贵。曾经有一个笑话,说的是大学里一个教授对校长说了一番话,这个话怎么说的呢?

我政治上不怕你,我经济上不依赖你,我业务上不一定比你差,其实他的潜台词意味着我还比你强呢,我有事还能找你,你办不好我还能骂你,你能把我咋的。虽然是笑话却也道出了大学管理之难。所以大学的管理不能靠简单的行政命令,真正起作用的是两种影响力。哪两种呢?一个是校长行政权力的影响力,第二个是校长人格形象的影响力。

这两种影响力我认为后一种是尤其宝贵的,由人格形象而产生的人格魅力,它能够产生一种叫做非权力的影响力,不因为权力而带来的影响力能够产生一种感召力,也就是说,我佩服你,我服从你,不是因为你有权能管着我,而是因我由衷地敬佩你所具有的人格力量,所以我毫无保留地支持你。大学的管理十分需要这种一种人格形象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力,这也是我努力追求的一种人性化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境界。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我能够坚持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就拿评职称来说,在大学里评职称是最难的一个事情,怎么能够做好呢?我到评委会上要对全体评委说一句话:大家要公平地善待每一位申报者,要记住,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当年也是被人家这样评出来的,所以你的票一定要投得问心无愧。

我说的这句话传出去以后,在申报者那里得到了积极反响,说是温暖了他的心,有的老师说虽然我这次没评上,我也很郁闷,但是我无话可说,评上的确实比我强,这事实上就是处理教职工的利益关系就是这样一种态度。当然作为校长管理形象和学术形象都很重要,大家希望我们的校长业务要更好,教学科研水平要更高,这样才能更多地得到师生的钦佩,也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在这方面中国的大学校长面临的压力比外国的校长要大得多,这也是我尤其需要加倍努力的。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领悟也逐渐地深化,而且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收获使我感到古代的经典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启示,虽然当年孟子在世的时候曾经被人家讥笑过,两个字,说他“迂阔”,意思是说书呆子,不切实际,但是我认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他的入世情怀,还有他的审美智慧对后世是有着长久的启迪的,我的体会其实就能证明这一点,可见,经典的生命力是长久的,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回归经典、细心体悟,我们会拥有一个充满智慧和快乐的人生。谢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讲稿][我读经典系列][于丹]在成长中感悟

画外音:经典是从外在灌输的还是从内心唤醒的?经典是供在象牙塔里需要我们顶礼膜拜的,还是温暖朴素的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呢?于丹教授是何时开始学习经典的?又是如何认知这些问题的呢?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述在成长中感悟。

经典对于我来讲大概有三重意味,第一,经典其实我理解它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是内在的深植在我们日常习俗之中的。所谓学习不过是用一种外在的言语把它激活,把它唤醒,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硬生生的道理从外在的灌输。第二重感受就是经典是在人一生的成长中逐渐感悟,伴随着生命历练而能够演进多重意味的,没有哪一个年纪上说读出来的就是绝对正确,对于经典的研读可能永远都是臻于它的本意,但是永远不可能 完全去还原,所谓见仁见智,其实跟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密切相关。第三重感受就是读经典会从一开始的崇敬、膜拜觉得繁复、华丽,读到最终返璞归真、恒久温暖,经典读到最后是会觉得它那么简单,我们可以敬,但不是敬而远之,而是敬而亲近。

画外音: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述在成长中感悟。

大家好今天要聊的话题是我读经典。我喜欢这个题目,因为这里面有“我”在,“我”跟经典的关系离得如此之近,我能够感受到这个题目里面有一种生命气息。其实在讲完《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以后,我自己也在回过头来想,我和经典共生共长去揣摩、研读,这是一个多长久的关系。其实说到儒与道,中国哲学这两大源头,在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孩提蒙昧,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要去育读,要去记忆,这个概念都没有。那么先来说儒家,其实我最早接触《论语》里面的一些道理大概是在四、五岁的时候,现在想起来,我父亲大概从一开始就没有要求过我死记硬背,都经常是带我去一个叔叔阿姨的聚会,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就是悄悄地跟我聊说你看,有这么多人,孔子说过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么些人里头,肯定有能当老师的人,你去看看,你觉得他们谁对人特别有礼貌,谁特别的博学,谁做事做得特别麻利,你去看看谁能是这个老师。

然后呢,小孩子嘛,我就这样跑来跑去看,有的时候看到有些行为好,也有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会跑回来问爸爸,说你看,有一个叔叔他随地吐痰了,有一个阿姨她高门大嗓地抢别人话了,这个人肯定不是老师吧。然后我爸爸会告诉我说,这也是老师啊,因为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样好,这是老师。但是见到不好的人,你就要反省一下,你会不会跟他一样不好,所以他也是一种老师,因为可以让你反躬内省。

有些朋友经常问我,说你到底是什么时候整个背诵下来《论语》的,我可以说到现在我也不能背诵全部《论语》。因为我对《论语》这种介入一直都是这样,只言片语,化进生活的,所以我从来没有觉得说《论语》是艰深的、远离的,需要我去敬畏而费很大的力气琢磨的,我总觉得它对我来讲是笃定的、真实的、亲切的、温暖的。

画外音:幼年时的于丹在父亲耐心地指导下开始接触了经典,这些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就象身边的父亲一样亲切而温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于丹开始逐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司马牛曾经问过老师说什么叫做君子啊?然后孔子的回答特别简单,他说不忧不惧啊,一个人内心没有那么多的忧思、忧惶,也没有太多的恐惧、畏惧就够了。司马牛觉得很惶惑,这么简单啊,做到不忧不惧就能是君子了吗?老师很严肃地反问了他一句话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自己反省自己,叩问心灵,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百姓儿女,那么他的心何来的忧,何来的惧。一个人叩问内心可以做到不忧不惧,你以为是简单的标准吗?能做到这一点他还不是君子吗?其实这句话要年龄很大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所谓君子坦荡荡,这样一句话从小就知道,但小时候不会懂得那种意思,什么叫做坦荡?并不是心中任何事情不进入,而是万事进入之后皆能化解。

画面字:什么叫做坦荡,就是万事进入心中皆能化解。

一个人毕竟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但做完了以后,叩问内心做到不忧不惧,这在一个这么多变化,这么多忧惶,而且有这么多价值判断的当下,这个标准当真不简单。所以读经典挺有意思的,在一开始觉得真的很简单,不难,读来读去,懂了郑板桥那句话,所谓画到生时是熟时,会觉得最朴素的道理里面有着它最恒久的含义,其实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是很难做到的。比如说现在我要是跟朋友们聊天,说谁能敢拍着胸脯现在就说我是健康的,这个标准高吗?要说起来这是最朴素的标准,我们逢年过节大家互致平安,桌上祝酒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祝健康,因为他太朴素了,但是绝大多数人真正问问自己从心理到身体觉得也不能说自己就叫有病,但是不是头晕一下就是颈椎疼一下,要不就是腰酸一下,腿发皱,总而言之一天到晚打不起精神,这种状态就叫做亚健康,也就是说我们不见得就是病人,但是我们也不敢就说健康就是我的身上。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最朴素的标准在今天往往也显得很奢侈,其实感悟到这一点以后,我是真地从内心越发敬仰圣贤,就是因为他们不用一些华采的词语来让大众觉得一定要膜拜,要远离,他们不因为自己的伟大而让万众折服而觉得不可企及,他们是以自己一种朴素的人格让大众觉得这些朴素的真理恒久不变。道在人心,道不远人。你总归是能凭着生命的成长去接近的。《论语》里面提到“仁”的地方总共109处,这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但是“仁”解释起来有多简单,做起来又多艰难啊,真是知易行难啊。

我小的时候读的时候不明白,学生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的回答就两个字“爱人”,真心实意,发自内心对别人好就够了,“仁”不需要那么高的名分,不需要社会的地位,甚至不需要他手中有太多的钱财,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就是如此简单,这后来被孟子推衍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这也是孔子说他一生的理想无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的、少的、朋友都对这个人对一份依托,有一份依赖就够了,这就是一个人的人心了。其实这段话我也读到很早,大概十来岁时就读到了,从注释上来讲也不困难,好象也明白了。

画外音:于丹教授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认为读懂的一句话,在经过了几十年后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大型节目叫《感动中国》每年都会评出10位感动中国的人物,于丹教授是这个节目的评委之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让于丹教授更深刻理解了儒家的“仁”字呢?。

2006年末,这一年的推选材料到了我们的手里,我看到这里面有一位人物,她普普通通,一生平凡,是一个农村的阿姨,她从嫁到这个村子开始就义务去抚养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她家并不宽裕,她就跟人家讲,反正我吃窝头,你也跟着吃窝头;我家喝稀饭,你也跟着喝稀饭。但是我不会让你断顿,我每天都会来给你做。这样她日复一日,在这些老人家奔走,那么这些老人中还有孤寡老两口无儿无女,她伺候了他们七领先年以后,有一天老太太从炕席底下拿出一小包安眠药,她说这是我们老两口一直在留着到最终有一天实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给自己用的,八年了,我们看你的心还没有变,现在这包药我可以交出来了。

她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做,她自己的四个儿女就这样在身边长大,所以她的孩子们一直认为村里这些爷爷奶奶都是自己家人。所以妈妈忙不过来的时候孩子从很小时候就跑去给这些爷爷奶奶洗脚、剪指甲,一直这样做,这个时间过去三四十年,那么现在这样一个阿姨自己不过60多岁,但是她赡养过和送走的老人,这些年头相加超过超过了160年。我在感动中国的材料里面看到了这个人,当时我们给她写推荐词,推荐词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富人做这等事就叫做慈善,但穷人做这等事就是圣贤。

其实什么是大仁者,什么是真正的圣贤。我看见她的故事时候我觉得,前所未有地体会到什么叫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也许这样一个农村妇女她一生没有走出过她的村庄,但是她就是一个活着的圣贤。所以感动中国给每一个候选人后来会有一座丰碑,掀开是她上面的铭文,每个人都是四个字,我还记得在她之前是霍英东先生,接下来就是这个农村妇女,她的那个幕布揭下去碑上有四个大字叫做“温暖世道”。

其实她是用自己的人心和自己的言行温暖了我们这个有些苍凉的世道,可以说我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很多时候就是在身边的小事,评一个节目,读一篇文章,见到一个市井现象,一下就会翻上心来,就会有那么一句朴素的铭文在你的心里跳出来再一次被印证。

画外音:一个看似简单的“仁”字,于丹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不断地加深着感悟,而代表道家核心思想的《庄子》是何时进入于丹的生活的?又对于丹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儒与道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源头,于丹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道家的思想呢?

那么再来说道,道也很有意思,我最早读到道家的文章,大概也是十几岁,读《庄子》的时候非常喜欢那里的才气。那个时候是把它当美文来读的,根本不是把它当成一种理念、一个体系、一种思想,那时候觉得庄子多骄傲啊,“庄生梦蝶,是耶?非耶?”,他可以说以为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认为他自己这一把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汪洋恣肆,天下人无法解得,他怀着这样一己骄傲象一个天上的神仙。

那个时候读的时候完全作为一种欣赏,那个时候一直在想,所谓乘物以游心,到底我们心游万仞,可以游历到多远,人怎么样才能触达那个境界?最早读《庄子》的时候可以说一面是一种向往,但另一面是非常的迷惑,因为读《庄子》大家可能也有这个感觉,它不如《庄子》那么朴素,它里面充满了寓言、卮言,这里面太多的哲学的依托,所以不是一下能读得透的,所以那个时候就老在想上大学的时候一直在想所谓“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之多难啊!什么时候我才能知道呢?在这里面也一直都在问,就在这个时候上北师大,在中文系,我们有幸见到启动先生,那个时候还在教书。

我记得我十六七岁的时候见到这种泰斗级的人物心存敬仰啊,然后就老想去请教很多的事,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启先生是大书法家,所以我们就去找他请教写字,我记得,我就傻乎乎去问说启先生你看,我们小的时候在家也练字,少年宫也练字,少年宫的老师告诉我们说拿笔,你要把这个笔捏好,然后小指顶着这个笔杆,尤其是虎口的地方要像一个凤眼,这样的话写出来字运腕才会好,你先从手势上,一定要做得端端正正,我就记得我问启先生说,你看我这个凤眼法规矩吗?我现在还记得启先生跟我说的第一句话,那有点“夫子哂之”的意思,老先生呵呵一笑,说你那是凤眼法啊,我看叫鸡爪法还差不多,我就懵了,我说不对吗?然后老师说会骑自行车吗?你看看,如果两手死死地捏着车把,不是撞大树就是撞老头。

然后老师就说,其实做一件事你要先忘掉,所以启先生说,你没看野史笔记上老写说王献之在那儿写字,王羲之从后头过“啪” 一抽笔杆没抽掉,死死地攥在那儿,他说这是教他儿子练字呢?还是习武呢?要是花那么大劲儿攥着笔杆子的话,那字写得好吗?他说你把这些全忘掉吧,要写字所谓得于心而应于手,你跟笔杆子较劲干嘛?就象你骑车你非跟车把较劲,这些话我真是感到幸运啊,是因为我在那么早的时候不仅从经典上在我心里画上了问号,更重要的是我身边有大师,用他们的行为诠释了这些。所以其实有的时候读经典读圣贤也在读身边人。

画外音:于丹教授认为圣贤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读经典不应该只是从书本上读,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来感悟,那么于丹教授是从何时开始真正感悟到《庄子》里所包含的真谛呢?

其实对《庄子》更深一层的解读,我想是在我研究生毕业以后,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赶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期就是我们所有的学生要带着户口下放一段时间。那不是一个简单的下放锻炼,而是真正带着户口,一带户口反倒心就慌了,而且从六岁上学,上到二十三四岁觉得十七八年一直都在学,老想着这个门槛一迈出去,自己空负少年壮志,觉得要有所作为了。

结果一下,下到农村了,到农村的时候一切都不适应,在场院上那种毡子的小房,土坯的没有门,门是马口铁的咣当咣当响,然后满村子都是狗跑来跑去的,而且自己看不见书,干的全是一些体力活,这样的日子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一年两年,而且你不是指日而待,知道自己归期的,就会一直先这样干下去,看看什么时候才能回得去,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我特别珍惜生命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日子,因为这段日子能够让我把在学院里面学到的知识彻底地打通,我记得就在那个简陋的没水没电的小土坯房里我的小单人床的枕头边上放的就是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这本书在当时并不见得每天都翻。

有的时候太累了,有的时候没有光亮,但是放在那儿,它就是一个慰藉,它是一种默契,它是你心灵的一种托付,是一种期许和盼望。所我觉得这种伴随成长的意味,我现在可以触摸到它的质地,它在我的心里是有温度的。所以我想起庄子就会想起来我曾经待过的柳村,我在那个地方懂得了《庄子》里面最简单的五个字叫做“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最大限度的顺应,要去适应社会的规则,要去接人待物合乎礼俗,要有自己的职业角色,要与人交往在社会上担当责任。而所谓内不化呢?

就是一个人有生命的执守,有自己我之为我,永远不更改的那一点禀赋,有自己用全部精神世界,九死未悔坚持的一个信念。其实一个人有了他的外化,这一生很有效率,他跟这个世界可以做到和谐相处,而一个人有了内不化,这个人的心灵才会坚强,他才会有未来。所以内不化给了我们理想,而外化给了我们现实,这样一种内外合一容易做到吗?道家是如此表述,无非五个字,而儒家我就会想起孔夫子所谓人一生的历练从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要到达什么时候,年届七十耄耋之年经历了一生的沧桑,终于可以触达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我看来从心所欲其实就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而不逾矩就是不伤害社会的规则,它最后殊途而同归,会达到这样一种内外和谐相处。这样的境界,太年轻的时候怎么可能感悟得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的伟大就大于你很年轻的时候他不会让你觉得畏惧,这么简单的一些话今天的孩子一看也能够听得懂,但是真正到老年,我现在说我做不到,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不一定有勇气说,我就真地作得到,因为这是靠一生的慢慢体悟。

画面字:古圣先贤的伟大就大于你很年轻的时候不觉得畏惧,真正感受需要用一生。

其实我当老师以后,我开始讲中国古典文学了,又给我新一番感受。因为讲到庄子的时候必然要讲到他的生死观,庄子这样一种对天地世界齐万物这样一种观念,对于生死他看得是很透的。所谓破名破利破生死,他能够看到察其始而本无生,能够在自己结发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他能够看到人生在宇宙之中不过是白驹过隙,我们的生命无非是从岁月中借来的一段光阴冠以自己的名字,最后活成一个自我,那么这一段光阴终宇是要还回去的,所以一切皆可看开去,这样的一种思想我也在跟学生沟通。

我记得有一个在寒假,期末考试的时候,当时刚刚要临近春节,在试卷上曾经有一道题是让他们谈一谈对庄子思想的一些基本的理解,我拿到的这道题是一个女孩子写给我的一封信,在这个试卷上面还沾有她的泪水。她说老师其实我们家最近遭历了一个巨大的变故,就是我哥哥死了,她说我哥哥非常优秀,他现在才20出头,他在读大学,我们全家的希望都在他的身上,但是如此意外啊,他就这样撒手而去了,马上要过年了,你说让家里的父母如何面对这样一种丧子之痛,我又是妹妹我怎么办?我怎么面对这样一个悲怆的事实?我又怎么面对父母?

我万般无奈的时候我就想起这个课堂笔记,我就在翻说讲的庄子的思想,其实听的时候我是做笔记写下来的,但是说实话我没有怎么太多地翻原文,翻过体会也不深,我就是在我哥哥离去这段日子里面,认认真真地在读《庄子》,我夜里当爸爸妈妈都睡的时候,我一个人哭着不敢睡的时候,我读《庄子》但是读完白天我就没有眼泪了,我就可以跟他们沟通,说人怎么样看待生死,其实如果说我哥哥有灵魂的话他会希望我们活得快乐,其实整个这个天地不灭,他无非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只要我们活得好,他的心跟我们同在,我看过那么多学生的试卷,这是一份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试卷,这份试卷是一个生命故事,它关乎一个孩子的体悟成长,它关乎一个家庭的悲欢,其实这是什么呢?这是经典的力量,这是圣贤为什么在今天仍然让我们相信他活着,因为他活在我们每一个苦难的时刻,悲伤的时刻,他作为生命里一种救赎的力量永远给我们一种支撑,永远默默地温暖着我们苍凉的生命。

画面字:经典的力量永远给我们一种支撑,永远默默地温暖着我们的生命。

其实儒与道对我而言,生命的感受中每一步关坎有无穷无尽的故事,但是儒与道它是分立的吗?其实说到最后,我想儒与道在我的生命境界中它不可明确地划分出界限。

画外音:儒与道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但是于丹教授认为,儒与道正是构成人生的两个重要支撑点。这一点是在她19岁那一年感受到的。于丹教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得到这种感受的呢?

于丹在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登泰山,在登泰山的过程中于丹又感悟到了什么呢?

去泰山的那一天很有意思,下了火车当天晚上我们要从半夜爬山,因为大夏天可以期待一早的曙光升起来早早地赶到泰山极顶去看日出,所以我记得我们是从夜里两三点开始登山的,那么当然走的是泰山中路,这是一条大家都拾阶而上的路,路很宽,两边全是一些碑刻铭文,有那么多古圣先贤诗词歌赋,那样的一些教训全都在两边铭刻着,有的时候借着微弱的手电光,可以说触目而惊心,你的心中不得不油然而生一种肃穆之感,因为一处一处的碑刻入心总会觉得有古人的眼睛温柔而严厉越过千古在看着这些年轻的生命成长。

所以在那一路上,我真是体会到什么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觉得天下己任能不重乎,死而后已能不远乎,这一种的攀援其实就是一条儒家的践道之路,它教给我们的是放却一个小我,为家国担当,就这样一路走到极顶,一路上晨光熹微,逐渐逐渐一个光明的顶峰迎面而来。所以走到上去的时候觉得觉得长风浩荡,终于站在泰山顶上,那样的一种心胸开朗,一下子就体会到中国文人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为什么走到这个地方能够体会到那种儒家的气概与心胸。那天我们下去之后,晚上大家就休整了,第二天老师怕我们太累说在泰安再休整一整天,再过一天去曲阜,我那个时候体力真好,而且也不知道天高地厚,第二天就一个人出来了因为我听说泰山后山还有一条路,我就非要一个人从后山再上一次泰山

画外音:于丹为什么不怕劳累,非要再一次登泰山,从后山是否能登上泰山,而这次登山又给于丹的人生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我走后山那条路的时候也是一个早晨,一路走过去啊,那简单不是一条路,因为经常有断层,经常有些地方需要手脚攀援。那一路上没有多少的碑刻,没有那么多的铭文,没有许多的教训,但是一样会有怦然入心的景观,满目看过去苍松翠柏蓊蓊郁郁,那种山花烂漫简直是开得不计成本啊,真正的天地大美,其实就在自然之中,在那一条路上,我拾阶而上,甚至是攀援而上的时候,我听见了道家精神在心里的反响,在那个时候我懂了什么叫做乘物以游心,世间万物皆可搭乘,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心游万仞。

在这样一个繁杂的泡沫的这么一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喧嚣中要承担很多很多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责任,但是我们的心一定要被负累和羁绊吗?我头一天在从中路上山的时候知道一个人为家国责任要忍辱负重,但第二天我突然明白了要负重不见得忍辱,我们还可以举重而若轻,举重若轻这样一种生命的境界后来变成了我自己的一个信念,我想就是因为有后山这条路看到了天地大美,其实一样可以走到南天门,一样可以走到这样一个地方,看到“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一个人在山峦的托举之上其实接近了大道,接近了本真,也更明晰了自我,在这个时刻其实我无法说是我明白了经典还是经典成全了我的生命。

所以中国古人说破万卷书而行万里路这个话真的是有道理的,仅仅关书斋中我们可以把学问做得很深,但是很难透彻,其实学问有一个很高的境界,我想是通透二字,通达透彻,能够渗入生命,这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其实我走到泰山顶上的那一刻两度登泰山最终到达一个地方,就明白了一个相互的成语叫做殊途同归。而中国人格一直是在儒道相济理念学会成长的,其实这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在其社会理想上都是儒家,在其自然理想上都是道家。

所以这么一想儒与道不简简单单拥有一种严谨的学理意义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其实它也是我们每一个朴素心灵可以分享的一种文化权利,它其实是永恒的温暖着后世这些百姓,普通的草根阶层,我们每一个人完成用生命对它的一种感悟和解读。所以我想我读经典这样一个题目也许不简简单单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读可以说有多少中国人,多少人都在有意地和无意识地在读,一个农村的大妈她可能目不识丁,但是她照样知道孔夫子,她知道如何待人接物,她知道与人恭敬,其实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化基因的意味。所以如此看来何为经典,经典就是那些朴素的恒久的、温暖的、天真的生命状态。

《论语》里面说孔子带着子路他们走在外面,有一群野鸡哗啦啦地飞过来,然后孔子脸色一变,野鸡飞起来了,后来一看,这个老头没什么恶意,唰唰唰又都落下来,落在他身边看着他,然后这个子路对它们拱了拱手,做了个作揖,三嗅而作,这些野鸡又朴啦啦又飞走了,这是一个多和美的天地同乐图啊,其实我们读经典一定只读出庄严肃穆而忽略了这些欢欣的画面吗?古人所谓人见秋风,可以思飞扬,那么见春风可以思浩荡,当我们的神思飞扬浩荡的时候,当我们欣赏节序如流,万物成长的时候,谁能说经典不活在我们的生命中。

所以其实解读经典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心去完成这样一番体悟,我想不是一个年头,一段经历,一个文凭可以回答得了的,也许这一生中永远在成长,永远在感悟,我今天谈的是今天的感悟,二十年后,三十年后,还有那个时候的感悟,但是我想这一生我会让经典活在生命之中,让经典活在当下给我力量,让我自己的生命在经典里面不断成长。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讲稿][我读经典系列][曾仕强]《易经》与人生

画外音:《易经》是一本人人皆知却又深奥莫测的古老经典,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看懂了《易经》也就看懂了人生,如何才能看懂《易经》呢?曾仕强教授又是怎样开始学习《易经》的呢?敬请关注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在我读系列节目讲《易经》与人生。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经典著作。人们觉得它深奥难懂,却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掌握它。几千年过去了,在变化莫测的现代社会中,这本古老而神秘的经典竟成了某些人卜卦算命的工具。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而“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64卦只是表示一种现象,根本没有好卦,坏卦之分,而《易经》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认知世界,应该如何认知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那么《易经》 不是很难看懂?曾仕强教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易经》的呢?又是怎样通过学习《易经》而逐渐了解社会,认知自我的呢?敬请关注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在我读系列节目讲《易经》与人生。

我的名字叫做曾仕强,可是我39岁的时候,我的身体非常的衰弱,简直是一点都不强,我总觉得头重脚轻,两脚无力。那个时候我的办公室在二楼,可是上下楼梯我都要小心翼翼地扶着楼梯走,生怕摔跤。那我就很紧张啊,年纪轻轻搞到这种地步,怎么办?所以我就利用周末的时间我回到家里,我就把我情形向我爸爸汇报,我爸爸愣了一下,他说早叫你读《易经》,你为什么不读呢?我说读《易经》跟我这种生病有什么关系,他说当然有很密切的关系,我说我所知道的《易经》只是用来算命,用来看风水,而我是学科学的,我根本不信这一套,所以我就学。

我爸爸说那是一般人错误的观念就把这本书给害死了,《易经》它是讲道理的,讲什么道理?讲未来变化的道理。那天他跟我谈了半天,他说我们中国人受《易经》的影响,我们有一句话叫无三不成理,我们把任何东西都分成三块,外国人经常分成两块,我们都分成三块。时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同一天有上午,有中午,有下午。人也是一样,连孔子都说有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它一定凑成三个,它就告诉我,《易经》告诉我们未来它是会变化的,所以一个人要重视你的未来,但是未来它是不确定的,它是会改变的,改变它有一定的道理,这是我们要去掌握的。

我听了以后我就说那就很好,那我去读读看,可是我回去怎么读都读不懂,拿了十本书里面有七八本都是告诉我怎么去算命的,怎么去看风水的,那不是我要的东西。所以我回去就问我爸爸,我说看不懂的书有什么用,他说你应该先读《易传》,你把《易传》读懂了你回头看《易经》,你会觉得它很清楚。我就很认真去读《易传》,读完以后我真的有很多感悟,我就很开心跟我爸爸讲,我现在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终于看懂中国人了。

画外音:曾仕强教授在美国获得了管理学硕士学位,在英国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回到台湾工作后,他常常觉得中国人很难理解,39岁那年,他被复杂的人际关系弄得身心疲惫,而学习《易经》以后他发现许多困扰他的问题用《易经》中的道理解释就都能够理解了,这是为什么呢?

凭良心,我那个时候跟现在年轻人一样,是很羡慕做外国人的,但是自从我读了《易经》以后,我的观念改变了,我说我今天才懂为什么叫估内方外圆,就是中国人他很有原则,但是你的原则就是不能表现出来,你一表现出来就跟别人起冲突就格格不入,人际关系就很差。所以外边要圆,可是我爸爸跟我讲,你这样不是很圆滑吗?我说不是,我以前也是很痛恨圆滑的,现在我才知道是圆通,不是圆滑。中国人最讨厌的是就是圆滑,这个滑头、奸诈,没有人喜欢,但是你不圆通你又很吃亏,我们需要很小心地用现代的观念来看古老的《易经》,我就越读越有趣,而且我看到很多我们平常真的看不懂的,真的听不懂的话,慢慢我都找到它的根源。

我觉得古代的人不要看他没有科学,他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在这里,美国在底下,所以你要到美国去最好就是挖一条隧道,一直坐电梯就到了,也不必坐飞机。但是事实上行不通,因为它地心当中有一团火会烧得你整个熔化掉,这样我就知道了,《易经》里面有一条曲线的,就告诉我们直线是最快的,但是经常是走不通的,你还是打个转才能到美国。我又发现我们中国人三个人在路上走,大家躲来躲去,凭良心讲你问他为什么躲来躲去,他也说不出道理,原来他很避免去走中间,因为中国人他是中间最大,如果你跟领导在一起走,你无论如何要让他走中间,尤其很多年轻人他不懂事吃很大亏,就是每次照相他都挤到中间去,那一洗出来领导看着就这个家伙最讨厌,挤中间来干什么,人家懂事的就坐旁边,该你坐中间人家自然会把你请到中间来,你急什么,所以中国最大这就是《易经》的观念。

然后我又听懂一句话,我相信这句话各位可以去考你的朋友,你的亲戚,什么叫不三不四?天天都在讲不三不四就不晓得什么叫不三不四,我也曾经跟我的学生讲说你把不三不四翻成英文,全世界没有人听得懂,不三不四,中国人很奇怪,他不说不五不六,不七不八,他就给你讲不三不四。你读了《易经》你就知道了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义,中国人常常讲的话以后他否认,我跟你讲话完以后我告诉你不要说是我说的,中国人最喜欢讲完话以后加一句话不要说是我说的,结果你跟别人说,那你就是对我不仁嘛,所以他来问我听说你讲这个话,我说我没有,我不是欺骗,我是认为你不仁我就不义,你把这些道理说清楚以后,你搞懂了,你觉得中国人是很诚实的,很实在的。我发现中国人最厉害的就是他同时讲两句非常矛盾的话,这里告诉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里想的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里讲的是礼让为先,这里想的是当仁不让,那到底要不要让?

答案只有一个,你自己看着办。这个最厉害,所以我慢慢就感觉到凡是外国人很讨厌我们的地方其实就是我们最擅长的地方,你问外国人你要喝茶还是咖啡?他很干脆,咖啡,茶,中国人不可能,你要喝茶还是咖啡?他告诉你随便,他一定告诉你随便。我几十年的经验,会讲随便的人都是长寿百岁的,他没有压力的,我慢慢发现我们有学理的根据,所以我常常问年轻的人,我说阴阳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如果你告诉我说阴阳是两个东西,那这个人脑筋就已经是西化了,西方的阴就是阴,阳就是阳,他很容易分开来看,中国人是合起来看的民族,我这个几十年才体会到,我们是合在一起,我们很少分的,我们动不动就要合作,大家和谐,不能分的,一分就糟糕了,外国人是分的,分到最后你是你我是我。我们阴阳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同样一个东西有时候变阴,有时候变阳,这是我从《易经》里面体悟的最好的一个法则。

画外音:《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如同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曾仕强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无论老子还是孔子的思想都是以《易经》为基础的。那么这些古圣先贤是如何解读《易经》的呢?

我必须要说明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从《易经》出来的,你看,孔子有人分成中人以上,中人以上怎么去读《易经》,这个叫老子,老子是替很高智慧的人去解释《易经》,所以凭良心讲《道德经》是高难度的。光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就搞不清楚了,他先说不能说,然后才来说,你看厉害吧,这样你就知道他对中国人影响很大。中国人有没有意见,他说没有意见,然后讲一大堆意见。外国人有意见就是有意见,没有意见就是真的没有意见。中国不是,我没有意见,不过,我认为什么什么什么,讲一大堆,我们先说我没有意见是表示尊重大家的。所以我慢慢发现你把《道德经》读完以后,你可以知道《易经》里面很高深的那部分哲理。

孔子不是,孔子是替中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所以什么叫做《论语》,《论语》就是家常便饭才叫《论语》,所以你要解释《论语》要从我们生活圈里面去体会,《论语》的一开头就告诉你做人要快乐,所以《学而篇》提出来就是孔门三乐,三种乐趣,你如果跟孔子接触,你还得不到乐趣那就很冤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个真正的意思是说你读完以后要去做,要去实践,实践变成习惯,那个习要解释习惯,你形成习惯你就很乐嘛。

第二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你要设身处地把好茶端给他,好好东西跟他分享,他下一次来嘛,你这样想就对了,做人要做到你的朋友想到你就想到他可以从你这里占一点便宜,你就成功了,每个人想到你就说这个人,我一去一定吃亏的,那他就跑掉的嘛。第三个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就是小小的生气就叫愠,没有发脾气,只是是不太高兴就叫愠,人家不知道你是谁,你一点都没有不高兴的,现在人不是,现在的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谁啊?你没有看过我啊?

完蛋了嘛,老实讲今天各行各业千万记住隔行如隔山,谁也不认识谁这才是正常的,你如果把孔子这三个基本做完了就很乐了。还有一个人最可惜就是我们把他都忽视掉了,叫做墨子,墨子是专门替基层的人,大众的人去讲《易经》的道理,墨子要把他恢复起来,墨子的学术是最好的,所以做人先学墨子,实干,认同上面,年纪轻轻就有一大堆意见,那不害死自己吗?然后慢慢地走上儒家的路,最后你才可以去进入道家的境界。它《易经》是所有都包在里面,不管你天文地理什么,包括兵家,包括医学,甚至于现在的电脑都是从里面来。

画外音:兵书36计中的许多计谋都是出自《易经》的封象之中,而中医讲究的阴阳平衡更是出自《易经》的阴阳共体之说,但是代表现代文明的高科技电脑怎么会与古老的《易经》有关系呢?

曾仕强教授认为《易经》包罗万象,甚至包括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代表现代科技的电脑怎么会来自古老的《易经》呢?

我只讲一句话,我们今天都知道电脑就是010101,0就是阴,1就是阳,你看你现在讲这种话010101就构成海潮无穷的网际网络,没有人不相信,可是我们老祖宗六七千年前就讲了,阴阳变化就产生宇宙万物,一样的道理,电脑就是阴阳的变化,没有什么稀奇。所以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很认真在学《易经》,我们千万不要把这种宝贝把它丢弃了,但是我们要了解以前没有科学语言,不得以用那些话,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科学时代了,我们一定要用科学语言,用科学的发现来帮助我们回去了解《易经》的道理,这才是现代人读《易经》的一个方法。

我觉得《易经》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四个字,也是中华文化里面最可贵的四个字叫做“持经达变”。什么叫做经,经就是不能变的东西才叫经,你一个人有了经以后,你还不会变那就是不会用,不会用嘛。原则是不能变的,但是方法是一定要变的,可是我们现在受美国影响很严重,我们说什么都在变,我是不接受这句话的,各位你如果相信一切一切都在变,什么都在变的话,请你今天晚上回去看看你自己的爸爸变了没有,还是老一个,哪里有变,可见还有人不变嘛,如果你今天回去发现全家人都变了,连爸爸也变了那就变了,没有那回事。

其实《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如果没有不变,你就不可能有变,如果没有变,你就不可能有不变,它根本就是相对的。其中《易经》是全世界最高明的辩证法。你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人,你看发现中国人说要就变成不要,说不要他就是要,你送礼给外国人,外国人会当场拿来告诉你我最喜欢这个东西,中国会吗?中国人你送礼给他,他说不要,千万不要,好了,搁那儿好了,那最后还是要了。我小时也是很讨厌这个,根本虚伪,假的嘛,后来我才懂,我读了《易经》我才懂,学理很简单叫做站在不要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会乱要,这样就对了,站在没有没有意见的立场来发表意见才不会乱讲,这样就对了,站在退让退让的立场来不让,那是不让,最后当仁不让嘛,当仕就不应该让嘛,那这就是最好的逻辑。

《易经》告诉我们当不当就是应不应该的意思。只有一句话尤其对年轻人特别特别要小心,少问喜欢不喜欢,多问应该不应该。现在我喜欢,你喜欢就糟糕了,你喜欢,对不对。我经常讲外国人因为他脑筋是一半的,我们脑筋是全的,因为我们有阴有阳,同时要兼顾。所以外国人经常讲一半的话,你看他们最流行的一句话叫什么?“不自由毋宁死”,现在年轻人都上当了,对对对对,你就糟糕了,他只讲一半“不自由毋宁死”,还有一半他没有讲,从来没有讲过,那只有中国人才懂,“一自由就堕落”,不自由当然不好,但是太自由更不好。而你说有钱多好,这句话也不对啊,钱是怎么样?钱是不够很紧张,太多了很烦恼,刚刚好最愉快,那就好了嘛!还是三段呢,怎么分都是三段。所以我是觉得我读完《易经》以后,我不但生理健康,心神愉快,而且我懂得很多道理,所以我就开始把我们《易经》的道理把它一个一个整理出来。

画外音:《易经》都包括些什么道理?为什么曾仕强教授读完《易经》后会心情愉快,身体健康?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理解《易经》中的道理呢?

《易经》它讲的是六个字“明象位,立德业”,一个人一定要搞清楚现象,象就是现象,位就是你的位置,我们今天觉得位置站错了吗?位置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讲叫做地盘,我问你你是武艺高强,还是占到地盘比较好,占到地盘比较好,武艺高强经常挨打的,一个人占到好地盘占到合理的地盘你是比谁都强。所我们常常讲位置错了没有就是你的份在哪里,很多人就是位置搞错了,然后讲话讲错了,做事也做错了,最后自己倒霉。而位置什么叫做对,什么叫不对是看当时的现象,现象是变化的。

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但是你的嫂嫂掉到水里面去,你无论如何要去拉她,嫂子掉到水里面去,你说男女授受不亲,所有人都骂你,你见死不救,可见它有例外啊,可是你把嫂嫂拉起来就该放了,一直拉,人家说你拉够没有啊?你拉什么呢?那不糟糕了所以你从这个实例,你可以了解到一切它都要恰到好处。所以什么叫中庸,不要解释说不极端,不要这样解释,就是恰到好处,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所以我们现在都是中国人,我问你什么叫中,中就是合理,中国就讲究合理的国家就叫中国,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可以叫中国的我跟你讲,中国人更难,处处都合理的人才叫中国人,你看多神气。从现在开始任何事情、任何话要找到合理点然后你才去讲。你看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表示我们是很重视理的。所以要把《易经》的道理把它提炼出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好好去运用,运用到你自己变成很好的习惯以后那你什么病都没有了,我敢保证。我现在七十几岁,我回观我当年三十九岁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常常跟很多人讲《易经》救了我,《易经》救了我,要不然我就没命了嘛,怎么没命呢?

一句话讲过来,气都气死了,还有命吗?只要你看不懂中国人,你一定活活被中国人气死,当你看懂以后你觉得中国人很可爱,我懂得怎么样跟他呼应,那不是很好吗?中国人我的研究是《易经》的民族,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懂得《易经》的道理,我们只是没有去整理没有去提炼而已。你看我们平常所作所为啊,你从《易经》去看它都是合乎它的道理的,合乎它的道理的。你看事不过三,事不过三,《易经》画到三划卦,它就不画了,你不能搞太复杂了,你搞太复杂就转不出来。

所以各位做事情你看看简单的时候要复杂化不然会阴沟里翻船,你看到复杂的时候要简单化,这样就对了。你看到复杂越来越复杂最后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嘛,你看到简单就觉得很简单最后一定阴沟里翻船,大意失荆州,这样就对了嘛。所以我慢慢的就去把六十四卦整理出来,我感觉每一卦都是宝贝。

画外音:很多人认为卦有好有坏,而曾仕强教授认为每一卦都是用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社会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易经》中的卦呢?

《易经》中的卦常常被人用来算命而曾仕强教授认为卦是用来了解自己、认知社会的。

你看我们就拿第一卦乾卦,它一共六个字就讲完了。乾卦有六个原则,每个卦都有六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告诉你,你如果搞不清楚这个状况你不要随便表现,你不要表现,所以很多年轻人说有能力不表现那有什么用,他错了,你搞清楚才表现,你不搞清楚一表现就被打死的,有很多年轻人很有才干一表现所有人都打他这是必然,你没有能力人家打击你干什么啊?你有能力才要打击你啊!这有什么错,没有错,问题是表现的人自己不知道,你要看看清楚,可以表现到什么地步你才来表现,但是一直低调一直低调,这个人就没有前途了。

中国人低调低调当中还要去看机会,有机会一定要抓住,一抓住你就飞龙在天了,你就上去了。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一个到了四十五十,如果还没有什么成就的话,这辈子大概就没有什么后劲了,就是根据《易经》来的,你每句话都可以找到根据,而且都在卦里面,但是各位要相信了,没有好卦也没有坏卦,你说我卜到一个好卦那是错误的,卦没有好坏,卦只是告诉你你处在这种位置,你看到什么现象,你应该注意什么事情,如果而已。所以前面那三个字很重要,叫“明象位”,但是后面这三个字才是根本,叫“立德业”。

一个人学问再好不能担保你有成就,能力最高不能担保你会发达,钱再多也没有什么用,最要紧品德要好,教育最要紧的就是要养好良好的品德。我是在(福建)大陆受的国学的基础(教育),我那个小学老师是最了不起的,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很惨,都在庙里头上课,哪里有教室,老师第一天把国语课本发给我们只讲一句话,你们拿回去就开始去背,不管你懂不懂,背,你背了一课,你到我这儿来,我给你盖一个章,我们好开心,回去不管躲在防空洞里面,躲在家里面也好,拼命背,差不多一个礼拜一本书就背完了。

记住,年纪小的时候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不高,懂不懂无所谓,你让他背,他背就记住了,记住了将来到了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他就会把记住的东西吐出来,跟牛一样,吐出来,然后来嚼嚼嚼,他才有东西可嚼,你小时候不背,脑袋空空,想什么不知道,只有上网去玩了嘛,这个很可惜的。一个人小时候记忆力非常好,让他多背,理解力不行没有关系,慢慢长大理解力越来越好,你就把以前背的东西一个一个拿出来,好好整理去体悟,然后你得到你的东西,你有了品德以后,你比较会照你心中这把尺去做,你一旦没有照这把尺去做,你就会歪的,就会走歪路。

所以我们中国人经常讲一句话要凭良心,做人别人都不是很重要,最要紧的就是凭良心,凭良心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会常常告诉你,上半夜要想想自己,后半夜要想想别人。所以我们很多的道理其实一以贯之,就是说从小要告诉他,做人要实实在在,做事要规规矩矩,然后才来学应变,一个不务实的人是没有资格讲应变,而一个不懂得应变的人他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因此我们再把刚才那四个字再说一遍,叫做“持经达变”,应变就是适应不同的人,让大家都能够接受你的原则,不能强制,因为强制没有用,也不是说一定要把他拉过来也没有必要,中国人到最后发展就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我们很和谐,但是看法不一定一样,和谐绝对不是和稀泥,和稀泥你就完了,和稀泥就是怎么样都可以,那个做的没有意思。我有我的原则,你有你的原则,我们不一定要完全相同,但是彼此要尊重。 你看动植物要多元才能生生不息,人也是要多元,才能生生不息,没有办法把所有人都变成跟你一样没有必要,我们彼此尊重互相包容,然后我们一定在和谐当中商量到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东西,这多愉快。

画外音:《易经》中共有六十四个卦象,迷些卦象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如何为人做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些卦?学习《易经》又会对我们的人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所以为什么我刚才讲没有好卦坏卦,我还是要修正一下就是说八八六十四卦里面,有一个是从头到尾都好的卦叫做谦卦,就是谦虚的谦,做人一定要谦虚,只要人家说你不对,你不要马上反应说不要,听听看,有什么关系,也许正好是你没有想到那一点,你把它包容进来不是更好吗?每一个人多少有一点他独特的地方,你听听嘛,有什么关系,实在不行,你就把它去掉就好了。

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马上反应是很危险的,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也跟各位建议,真正学懂《易经》的人,《易经》就是开关而已,一开一关,阴就是开,阳就是关,你可以这样想,从现在开始碰到任何刺激,外面有任何东西进来,第一个把嘴巴闭起来,我们的坏处就是一进来嘴巴,然后得罪一大堆人,回去就后悔,咬呀,今天早知道不说就好了,那很痛苦的,养成习惯,听到什么话嘴巴闭起来,嘴巴闭起来才会经过脑筋想,想妥当了再讲,想妥当再做,我保证你没有事情,所以为什么连孔子都讲他读了《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他不会犯大过失。

因为《易经》告诉你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如果这样将来会那样,你自己去选择,那你经过判断,经过理性的选择,那你还会犯什么大错呢?就不会了,那就非常好。所以年纪轻的多花一点时间读《易经》,你后面用的日子很长。年纪大的花点时间看看《易经》你才知道这一辈子你到底过的怎么样?但是我们希望各位了解入门比较难。所以将来我们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会来一步一步地把它说清楚。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