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狄仁杰真相(十三)栋梁下世

  公元697年,六十八岁的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第二次出任宰相一职,此时距离他去世还有三年时间。就在这段时间里,在以他为首的一批大臣力劝下,武则天最终立李显为太子,困扰已久的继承人问题,看似就这样和平解决了;但是随着年事已高的武则天,越来越沉迷于享乐而疏于朝政,武家子弟、太平公主、二张兄弟等各股势力又都蠢蠢欲动。那么一心想要匡复大唐的狄仁杰,在他人生的最后三年里,面对波云诡谲的政治局面,都做了哪些巧妙安排呢?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深得武则天的宠爱,朝堂之中的很多大臣都想尽办法地巴结讨好他们,当然也有不少正直之士对二张兄弟不屑一顾。但是在史书中却很少看到狄仁杰主动攻击二张兄弟,那么刚正不阿的狄仁杰,对待骄恣狂妄的二张,究竟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在武则天晚年,最大的问题就是继承人是姓李,还是武。虽然公元698年武则天权衡再三,最终立李显为太子,但是武家子弟对皇位窥视已久,不可能就这么轻易放弃。那么武则天将会如何处理李、武两家的矛盾呢?

  公元700年,七十一的狄仁杰病重,但在此刻他最关心的还是国家社稷,根据记载,他的临终遗言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武周王朝的灭亡和李唐王朝的匡复。那么在狄仁杰去世之前,他都见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到底都谈了些什么?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狄仁杰真相》之《栋梁下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深得武则天的宠爱,朝堂之中的很多大臣都想尽办法地巴结讨好他们,当然也有不少正直之士对二张兄弟不屑一顾。但是在史书中却很少看到狄仁杰主动攻击二张兄弟,那么刚正不阿的狄仁杰,对待骄恣狂妄的二张,究竟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在武则天晚年,最大的问题就是继承人是姓李,还是武。虽然公元698年武则天权衡再三,最终立李显为太子,但是武家子弟对皇位窥视已久,不可能就这么轻易放弃。那么武则天将会如何处理李、武两家的矛盾呢?

  公元700年,七十一的狄仁杰病重,但在此刻他最关心的还是国家社稷,根据记载,他的临终遗言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武周王朝的灭亡和李唐王朝的匡复。那么在狄仁杰去世之前,他都见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到底都谈了些什么?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狄仁杰真相》之《栋梁下世》。

  【公元697年,六十八岁的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第二次出任宰相一职,此时距离他去世还有三年时间。就在这段时间里,在以他为首的一批大臣力劝下,武则天最终立李显为太子,困扰已久的继承人问题,看似就这样和平解决了;但是随着年事已高的武则天,越来越沉迷于享乐而疏于朝政,武家子弟、太平公主、二张兄弟等各股势力又都蠢蠢欲动。那么一心想要匡复大唐的狄仁杰,在他人生的最后三年里,面对波云诡谲的政治局面,都做了哪些巧妙安排呢?】
  
  狄仁杰第二次担任宰相前后也就是三年对时间,公元700年他就去世了,要说三年时间,一眨眼也就过去了,但是对狄仁杰来说,他的最后三年,却是诡谲,充满矛盾斗争的三年,整个朝廷内外,表面平静之下,蕴藏着巨大的漩涡,而他本人就在这个矛盾漩涡的最中心,此时的国家政治形势,我们要总结一下。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已经出现了几个显著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武则天性格转向宽厚。给国家政治带来很大变数,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人治社会有个特点,那就是政治随着统治者个人的变化而变化。武则天性格开始转向宽厚,其实是相对于她早年而言,要说晚年武则天还是杀人不少,但是再也没有那种系统化得、成规模的酷吏政治了。到了晚年,武则天自信心增强了,不再疑神疑鬼了,不再看谁都像阴谋分子了,所以狄仁杰他们提出的一些反面意见,她也能虚心接受,听到不同的意见,晚年的武则天特别善于打哈哈,听到不爱听话,和颜悦色,完事后该干嘛干嘛,这就叫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那么,话又说回来,有时候严厉意味着责任感,所谓宽厚意味着倦怠,武则天就是这样宽厚的同时,开始怠政了,人人都知道当皇帝好,可是当好多年的皇帝,也就对政治失去兴趣了,后来唐玄宗也是这样,当了近半个世纪的皇帝,到了晚年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来,只有一个兴趣,那就是杨贵妃。宠信李林甫杨国忠,最后是安史之乱。武则天也是这样,从她和高宗一块亲政算起,到现在也半个世纪左右了,权利那种刺激感、满足感,已经消失殆尽了,开始比较倦怠,提起政事就没多大兴趣。把兴趣转向丹药、长生不老。
  
  第二个变化:武则天越来越宠信二张。武则天和二张得年龄差距,是奶奶和孙子的差距,越老越宠信二张,大有从这两个年轻人身上,汲取青春元素的感觉,二张十分的骄横,朝中百官都不放在眼里,武则天很纵容他们,有时举办宴会,还让二张拿文武百官开玩笑,朝中讨好巴结二张得人非常多,武承嗣都给二张牵过马,武三思说张昌宗师仙人投胎,武则天听了很受用,让张昌宗穿上鸟毛做的衣服,手里拿着萧,骑上一个木头鹤,扮演山寨版的仙人。
  
  二张得得势使他身边集聚了大量的奸佞小人,有一次举行一个宴会,大家在池塘边欣赏莲花,有人就说了:“六郎面似莲花”六郎就是张昌宗,又一个大臣说,不是“六郎面似莲花,而是莲花面似六郎”。二张得得势,败坏了朝廷的风气,很多人想走一个捷径,有的大臣给武则天上疏,特别强调自己在某方面有超强的能力,这都是前所未有的荒唐事。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二张得势了,二张家里人也跟着得意一时。
  
  比方说张昌宗有个弟弟叫张昌仪,借着他哥的势力,就当了洛阳县令,那是天子脚下的县令,非常牛,卖官鬻爵,一个姓薛的人,给他贿赂了五十两金子,求他把自己提拔一下,张昌仪就和吏部的官员打了招呼,过了几天吏部官员跑来找他,说对不起,我把名单搞丢了,您上次说的人叫什么呢?张昌仪一听破口大骂,混账东西不会办事,我也忘了,就记得姓薛,那个吏部官员回去以后,就把全部姓薛的官员升了一级,一共60多人。
  
  【在武则天晚年,最大的问题就是继承人是姓李,还是武。虽然公元698年武则天权衡再三,最终立李显为太子,但是武家子弟对皇位窥视已久,不可能就这么轻易放弃。那么武则天将会如何处理李、武两家的矛盾呢?狄仁杰为了确保李显顺利登上王位,又会做哪些特别的安排呢?】
  
  这么多人巴结讨好二张,可也就有人不买他们的帐,谁呢?狄仁杰,狄仁杰没有主动攻击过二张,可能狄仁杰认为二张的问题,属于武则天的私生活,最起码这个阶段是这样的。而且二张是武则天的心理底线,轻易不要去触碰。但是有一条,二张要是喏到狄仁杰头上,狄仁杰也毫不客气。比方有一件事,《集异记》记载,南海地区给武则天进贡了一件集翠裘,就是用翠鸟的羽毛做的大衣,很名贵,武则天把大衣给了张昌宗了,这一天,狄仁杰进宫奏事,一进门就看见武则天和张昌宗两个人,在下双陆棋。
  
  可能是为了缓和一下,狄仁杰和二张的关系,武则天邀请狄仁杰跟张昌宗一块下棋,为了活跃气氛,武则天问狄仁杰:“卿二人赌何物?”,狄仁杰故意说:“赌昌宗所衣毛裘。”就赌那件鸟人衣服。武则天又问:“卿以何物为对?”,狄仁杰一指身上穿的紫袍,说:“臣以此敌。”武则天一听笑了,说:“卿未知,此裘价逾千金,卿之所指为不等矣。”,人家狄仁杰正色说:“臣此袍,乃大臣朝见奏对之衣,昌宗所衣,乃嬖幸宠遇之服,对臣之袍,臣犹怏怏。”我这是朝廷宰相的官服,他是男宠还来的衣服,你让我和他赌,我还不乐意呢。
  
  武则天那狄老头也没办法,那你们就下吧,张昌宗这小子早让狄仁杰的话,噎的七荤八素的,脑子全乱了,不一会就白下阵来,狄仁杰也不客气,一把把鸟服抓过来,走出门外甩给自己的家奴,然后骑马扬长而去,二张能不记恨狄仁杰吗,那也没办法,因为二张是社稷的敌人,为了国家社稷,狄仁杰的性格不是主动树敌的人,但是也必须站到二张的对立面去。二张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是立过功的,他们曾经劝谏过武则天,可是这两个家伙是为了以后,谋个长久富贵,跟狄仁杰的初衷、出发点不一样。
  
  第三个变化:武则天特别倚重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武则天年龄越来越大,对政事越来越没兴趣,把一般性的行政事务,就交给了狄仁杰他们。还有一些不能放到明面上去做的,就交给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去做,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宝贝疙瘩,性格相貌都可接近武则天,对太平公主非常放心,很大事都交给她去办。太平公主的权利越来越大,《旧唐书》记载:“二十余年,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父为帝,母为帝,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在中国历史上父母都是帝王的公主独此一份,太平公主从这一阶段内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朝廷内外什么重大的事,她都要参与。
  
  上官婉儿的经历比较曲折,她的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上官仪,是被武则天杀的,杀了以后,家属就都被罚做奴隶了,当时上官婉儿还是个婴儿,长大后聪慧伶俐,写的一手好文章,被武则天发现了,留在身边内掌制命,就是既要秘书,史书记载从圣历年间开始,武则天让上官婉儿参与一些决策性的政治活动,参决百司奏事,也就是狄仁杰第二次担任宰相的这几年。
  
  此阶段内,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得势,对狄仁杰来说是好事,太平公主毕竟姓李,他和李显、李旦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且李显和李旦这两个家伙,一个糊涂一个软,太平公主强势,由她来辅佐两位哥哥,有助于李显未来当皇帝,至于当时上官婉儿对狄仁杰够不成威胁。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深得武则天的宠爱,朝堂之中的很多大臣都想尽办法地巴结讨好他们,当然也有不少正直之士对二张兄弟不屑一顾。但是在史书中却很少看到狄仁杰主动攻击二张兄弟,那么刚正不阿的狄仁杰,对待骄恣狂妄的二张,究竟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第四个变化:武则天极力调节李武两家的矛盾。此时狄仁杰最警惕的还是武家子弟,武承嗣已经被气死了,地位最高的就是武三思,这个人的城府要比武承嗣高、深,比较沉稳狡诈,也是一门心思来当太子当皇帝。可是他看到李显已经被立为太子了,又有狄仁杰这样的强势人物来辅佐,他暂时就蛰伏下来了,韬光养晦,在狄仁杰第二次当宰相这段时间,很少看见武三思有什么大的动作。
  
  对于武则天来说李武两家的矛盾也是她的心腹大患,但是究竟该怎么处理,她心里也没谱,据说大臣吉顼离开京城,到外地赴任的前夕,曾经来辞别武则天,双方有意味深长的对话,吉顼说:“臣今远离阙庭,永无再见之期,愿陈一言。”武则天赐坐,吉顼说:“合水土为泥,有争乎?”武则天说没有,吉顼又说:“分半为佛,半为天尊,有争乎?”武则天说那就有了,一个佛教的,一个道教的,吉顼跪下说:“宗室外戚各当其分,则天下安,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犹为王,此陛下驱之,使他日必争,两不得安也。”也许他是在督促武则天放弃一方,或者说敦促武则天赶紧解决两家矛盾,显然吉顼本人提不出什么解决办法,武则天的回答也非常无奈,说:“朕亦知之。然业已如是,不可何如。”
  
  后来武则天采取的是一个笨办法,她把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武三思等武家子弟,召集在一起,举行一个盛大仪式,双方是指天画地,赌咒发誓,两家永远不搞纷争,把誓词刻到铁牌子上藏起来,靠发誓来解决政治矛盾,好像还没有成功的先例,这还不算,武则天还要求,李武两家联姻,刚巧李家女孩多,武家男孩多,陆续结成好几门婚姻,这样太子李显和武三思就结成儿女亲家。
  
  武三思这个家伙脑子里始终惦记着太子和皇位,李显却在表面和好之下,逐渐放松了警惕性,他跟武三思之间关系,越来越好了,为什么出现这样现象呢?这也不奇怪。李显本来就是糊涂蛋,老是看不起形势,吉顼提不出两家解决矛盾的办法,武则天搞了个笨办法,李显更看不情,只有狄仁杰看的清,狄仁杰明白李武两家的矛盾就没有办法解决,必须要采取冲突斗争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但是很明显,狄仁杰并不想在他的有生之年,出来主持这场斗争,我估计原因有两个:1、他对武则天还是有君臣感情的。2、狄仁杰身体已经不行了,不足于应对这样复杂而重大的斗争,所以他采取了立李显为太子这种和平方式,来改朝换代。狄仁杰对武则天来说,他是武则天最信赖的助手,他对武则天的辅佐是诚心诚意的。至于后面的政变计划,也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产生。
  
  狄仁杰对李武两家的矛盾问题,解决的方式就是两个:一就是:构建一支队伍,这只队伍就是张柬之等人,来代替自己从事这场斗争。二就是:想尽办法,利用各种机会,帮助李显巩固地位。圣历三年夏季,则天得病了,前往三阳宫避暑,狄仁杰随行,在随行的过程中,狄仁杰提出一个要求,请求让太子李显监国,这在唐朝历史也是有先例的饿,但是,狄仁杰此时提出这个要求,就颇有点引人注目了,武则天病的不轻,年纪也大了,此时太子出来监国,是不是有点等着接班的意思。
  
  可是,此事遭到一个人的反对。魏元忠秘密向武则天上疏,否决了这个意见,魏元忠很有可能是向武则天表忠心,所以出来阻挡这件事,虽然事没成,但是体现出狄仁杰的良苦用心,他要用一切办法来巩固太子李显的位置,
  
  【公元700年,七十一的狄仁杰病重,但在此刻他最关心的还是国家社稷,根据记载,他的临终遗言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武周王朝的灭亡和李唐王朝的匡复。那么在狄仁杰去世之前,他都见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到底都谈了些什么?】
  
  这年秋狄仁杰病重,然后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已、敬晖、崔玄暐五个人去看望狄仁杰。狄仁杰感触良多,自己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责任重大的一生,自己的肉体也许就要泯灭。但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必须得到发扬光大,国家的形式必须得到扭转,而希望就寄托在面前的五个人身上,可是面对这五个人,狄仁杰竟然采取了沉默的态度。
  
  《狄梁公传》:“偶对终日,竟无一言,少顷,流涕及枕,但相视而已。”五个坐了大半天,狄仁杰一言不发,最后还流出眼泪来,五个人很惶恐,就退出门外,相互议论,袁恕已猜测说:“岂不气力转羸,须问家事乎?”,张柬之是年龄最大的他说:“未闻大贤,废国谋家者也。”,大贤之士,历来都是先国了后家,等着吧,一定有下文。
  
  果然过了一小会,来人请张柬之、桓彦范和袁恕已入内,狄仁杰说:“向者无言,盖以二公之故。此二公能断而不能密,若先与议之,事必外泄一一泄之后,则国异而家亡也。”,我刚才不说话是因为敬晖、崔玄暐在场,这两个人很能干,可是这两个人有个缺点,不善于保守秘密,我说的话要是泄露出去的话,就不得了了。可见他要说的是非常重大而隐秘的事情。
  
  然后转入正题,他们所谈的,可以想见就是国家的未来,是姓李还是姓武的问题,关于武则天的问题,狄仁杰没有过分强调,关于二张也没有过于强调。狄仁杰这番对话的核心,谈的是武三思的问题,狄仁杰当时说:“梁王三思尚掌权,可先收而后行也。不然,则必反生大祸”,就是必须产出武三思,这是狄仁杰讲话的核心所在。
  
  在武则天和二张的问题上,狄仁杰和这五个人已经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境地,不用多说。但是对武三思怎么处置,恐怕有意见分歧,要杀武三思这点没有异议。问题是何时杀,谁来杀,恐怕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后来政变成功以后,武则天下台了,二张被杀了,可是武三思还活着。当时袁恕已马上提醒张柬之,他说:“昔有遗言,使先收三思,岂可舍诸?”张柬之说:“但大事毕功,此是机上之物,岂有逃乎?”。
  
  其实向张柬之等人提出这个问题不止是袁恕已一个人,像薛季昶,刘幽求这些官员,都曾经在张柬之面前提起过这件事,而张柬之等人回答是:“大事已定,彼犹机上肉耳,夫何能为,所诛已多,不可复益也。”,杀人够多了,不要再杀了。二张之外最该杀的人就是武三思,后来张柬之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不是不想杀武三思。而是想把杀武三思的计划留给唐中宗,让唐中宗借此树立自己的威望,可是,没想到的是唐中宗和武三思的关系越来越好了,大势已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张柬之才领悟到狄仁杰临终遗言的深刻用意,就是武三思要杀,而且这个手我们必须自己下,不能靠别人,但是悔之晚矣,最后五王,都被武三思所铲除。
  
  久视元年九月公元700年,狄仁杰去世了,想念71岁,狄仁杰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坎坷的一生,他历尽艰难险阻,最终凭借自己超强的才华,成为了国家航船的舵手,最后引领这条航船,驶入正确的海域,虽然他生前看不到这一幕,但是他已经做好铺垫。但是此时国家政治还是迷雾重重,变数非常多,狄仁杰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政治生命还要延续,朝廷内外的矛盾还非常尖锐,狄仁杰的理想能否实现呢?狄仁杰是个政治家,他又是怎么样在千年以后,得到一个神探的头衔呢?下次再讲。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