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七)种瓜得豆

种瓜得豆

    太子朱标的突然去世,让开国皇帝朱元璋精心布下的棋局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怎么样才能保证朱家的天下顺利传承,而不出现血腥的权力争斗,让朱元璋大伤脑筋。苦思冥想之后,朱元璋又选定了新的皇位继承人,幸运者不是他那些能能征善战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

    然而,皇太孙朱允炆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有一块与大的心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皇太孙朱允炆忧心忡忡?为什么商传先生认为在选接班人这件重大事情上,朱元璋最终是事与愿违、种瓜得豆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先生继续为您讲述永乐大帝第七集“种瓜得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讲稿

    同期声:太子朱标的突然去世,让开国皇帝朱元璋精心布下的棋局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怎么样才能保证朱家的天下顺利传承,而不出现血腥的权力争斗,让朱元璋大伤脑筋。苦思冥想之后,朱元璋又选定了新的皇位继承人,幸运者不是他那些能能征善战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然而,皇太孙朱允炆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有一块与大的心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皇太孙朱允炆忧心忡忡?为什么商传先生认为在选接班人这件重大事情上,朱元璋最终是事与愿违、种瓜得豆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先生继续为您讲述永乐大帝第七集“种瓜得豆”。
   
    商传:上一次我们讲到了突然之间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再选一个新的皇位的接班人。朱元璋这个人贵为开国皇帝,实际上在做人里边他是很悲惨的。我们常说做人最悲惨的有三件事:第一件事、少年丧父,没有人管,朱元璋少年丧父,结果去放牛、要饭、当小和尚;中年丧妻,没有伴儿、没有人照顾,中年马皇后死了;老年丧子。你看看,这人最倒霉的三件事他都赶上了,所以这皇帝有时候当的也不是那么舒心啊。所以,朱元璋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认为这就是天意,他把一切都归于天命了,没办法,无可奈何,和当年自己一个人去投军,带着千军万马打天下,和命运、和天地抗争完全不一样,这人啊老了。

    可是不管你说这是什么天意这好,这是老天怎么安排也好,不眷顾你也好,他还得找一个接班人。他考虑了多长时间呢?四个月,从五月到九月,这几个月里面,我觉得朱元璋他是很费心思的,他必须在他原来的整个一盘棋这样一个安排的前提下做一些尽可能小的调整,而不能全部地打乱。如果他从儿子里选一个,按照明朝的这种嫡长继承的这样一个制度,那只有一个人,不用考虑了就是老二秦王,对吧?因为大哥死了,老二来接替他,顺理成章。可他不能这么做,因为秦王不行,他不喜欢他,他也没有这个能力,也承担不了这样一个责任。那么迈过秦王,不管是选晋王还是选燕王都有困难。选晋王,他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做到,什么办法呢?就是找老二的严重的错误把他废掉。这样的话晋王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的顺序的继承人了,也轮不到燕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要迈过了秦王、晋王去选燕王,就整个全乱套了,这个事情就不可收拾了。所以他也不会有这种想法,再有一个就是从孙子里面选,那么孙子里面选谁呢?他有一个最大的孙子,就是朱标的儿子叫朱允炆。这个朱允炆也不是朱标的大儿子,大家可能还记得我们讲马皇后去世的时候讲到过,那一年朱元璋很难过,他不但死了马皇后,还死了一个皇长孙,大孙子叫朱雄英。所以呢,朱允炆也也是它的皇长孙。但是,他的形势跟儿子们的形势是一样的,老大不在了,死了,那么老二变成最大的了,在这个二孙子朱允炆和他的二儿子秦王这两个人的对比之下,显然朱允炆占有一定的优势。

    什么优势呢?两个非常突出的优势,第一个就是朱元璋很喜欢他,他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大家都知道老人隔代他是更爱,而且这个朱允炆很乖巧、很聪明,他的这个叔叔秦王跟他是不能相比的,秦王的故事很多,又没有什么本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很容易选他的这个孙子,而且他这个孙子还有一个特点,是他真是太子朱标的元配妃子生的儿子,所以这样一来的话,这个天平就向朱允炆倾斜了。等到朱元璋要拍板定案,确定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他选择的不是老二秦王,而是他的第二个孙子朱允炆。

    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这一年的九月份,朱元璋正式公布了、确立了新的皇位继承人。这个时候的皇位继承人不是皇太子,为什么呢?他不是他儿子啊,那怎么叫啊?叫皇太孙。你看看多有意思,咱们都知道皇帝继承人太子,他这个继承人是太孙,所以立他的第二个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正式宣布了。于是,这个继统的线索又重新地确立起来了,没有燕王他们这些人的份了。藩王,你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守边的守边去,该在内地镇守内地镇守去,他要扶植他的孙子来继承他将来的皇位。
   
    同期声: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朱元璋最终选定了朱允炆作为皇位继承人。那么,这个深受爷爷喜爱的皇太孙又是个什么样人?为什么他最担心的问题让英明一世的爷爷朱元璋也无话可说呢?
   
    商传:朱允炆这个人在性格上是比较软弱的,这个太孙朱允炆跟他爸爸非常非常像,在性格上、在为人处事上非常非常一致。为什么呢?怎么朱元璋自己选定的太子太孙的继承人都是这样?发到外边去的一个个耀武扬威、带兵征战,全都勇武的不得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朱元璋自己造成的,他把他的儿子们都派到外边去,从小叫做什么呢?学军、习武,到了封藩所在地跟军队结合起来,自己还有几个护卫的军队带兵打仗,整天都是在北方的边境上去征战。他的这个太子、太孙呢?他是请了国内最好的儒臣来教育他们的,他们受的教育和带兵打仗完全不相干。

    这种事情其实也是正常的,因为他要教育他的继承人,不是说你怎么去打天下,他说你得怎么管天下,你得治国啊。所以,治国怎么治,你们就得去学这些东西。结果这个父子二人就培养成了叫儒家思想的两个人,那个在外边的那些打仗的那些儿子都培养成兵家思想的人了,整天懂的全都是军事。你看朱棣一次征战他清楚得不得了,怎么找敌人、怎么督促军队去进军,到了面前怎么能够把敌人全国给他包围起来,不让他逃散,一步一步地井井有条,就算没有他这么出色的,其他的藩王也都是整天带兵打仗,叫做什么“以勇武自居”,就表示自己很勇武、能打,以这个为骄傲,都是这种样子的。

    所以,明朝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这个怪现象将来就会带来无穷的后患。太子跟这个太孙还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他虽然也宽仁、也仁柔,可他毕竟是儿子里的老大,大哥啊,对他的弟弟们又比较维护,说你秦王干了点什么坏事,他给说好话,晋王被父亲批评了、训斥了,他也给说好话。所以,他在他的兄弟们中间他是有威信的。到了他的儿子,就是皇太孙的时候,这个威信也不具备了,他完全要靠他的爷爷来推举他,往上推他,否则的话他没有一个足以服众的一个威望,他不具备。

    朱元璋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调整了这个新的布局安排之后,我让我这个孙子能够顺利地接班,这是他所有安排的核心。所以朱元璋就对他的这个孙子说了,他立他为皇太孙了嘛,就跟他说你放心吧,我会把一切都安排好的,安排好了我给你一个太平天下里坐,如果外边有什么不敬之事,边防出警,他对这个外边的少数民族用一个侮辱性的词叫“虏”。“虏不靖,诸王御之。”他说有诸王替你抵挡,你就安心地做你的太平天子吧,我会给你安排好的。他说完这句话以后呢,这朱允炆就问了,他怎么问呢?他说“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说诸王要是闹事,那谁来管啊?

    这句话问得实在是尴尬,大家想想当初谁说过这样的话呢?叶伯巨,叶伯巨就是因为上书说不要封藩,封藩的结果就会造成尾大不掉,就会造成一个强枝弱干的局面,将来就会出现像汉代的“七国之乱”、晋代的“八王之乱”,那样的事情就要出来了。结果叶伯巨给关到监狱里面关死了。现在朱允炆提出的是同样的问题,朱元璋怎么回答呢?这是老问题啊,这个问题无解,于是朱元璋就说了:“那你想怎么办呢?”你看看他把球又踢回来了,他想怎么办?他一个16岁的孩子,他要知道能怎么办,还问你这开国皇帝干什么啊?他显然是不知道怎么办,把没办法啊。爷爷让孙子说了,他得说啊。
   
    同期声:对于强枝弱干的这种政治局面,开国皇帝朱元璋都不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十六岁的皇位继承人对此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还未登上皇帝宝座,这已经成为朱允炆的心病了呢?
   
    商传:这个朱允炆说,我要“以德怀之,以礼治之”你看他说得多好听啊,德、礼,说以德怀之,我宽仁啊,大德啊,我对他们好啊,我待之以礼,我对他们客客气气的,该怎么样怎么样,那时候他是要待之以礼啊,因为那些人是他的叔父啊,这都是废话,他自己也知道这是废话,因为这是说给他爷爷听的。如果以德、以礼就能解决问题,就不会有任何的动荡了,也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了,这都是废话。

    那怎么办呢?下面得说点真东西了,于是他就说了,如果不行,如果以德、以礼都不行,那不用说,那肯定是不行。那么后边就怎么办呢?不行则削其封地,削藩啊,我要把他的封地削掉了,再不行,废置其人,把他彻底废掉。我把他的封地、军队给他削掉了,我把他的爵位给他废掉,还不行,他不听怎么办呢?发兵征讨,最后这句话可说出来了,那是憋了多少天要说啊,必须得说出来。

    朱元璋听了以后想了想,说也就只能是这样吧,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只能是这样。这件事情,其实朱元璋心里很明白,那明摆着,所有的人都能看出来的事,他自己一个开国皇帝看不出来?非得要把个事情闹到最后,不能够防微杜渐啊。要以德、以礼,削他的封地、废他的爵位,以兵征讨,一步一步最后闹到这样,这都是马后炮啊,你先把这问题解决了好不好呢?他解决不了,然后还说就只能是这样。

    朱元璋这脑子是不是进水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们真是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没办法理解,他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这个事情过去不久,朱允炆就碰到了一个他自己的近臣,于是他又跟他的近臣说起了同样的一段话、同样的一个问题,当然这次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因为毕竟关系不一样了,那个是跟他的祖父说话,那里面就有很多都是面子上的话,这回就说真的了,说现在我的这些叔叔们都拥有重兵在那儿,而且他们都是我的长辈,将来现在都没事,为什么?因为现在我祖父还在,将来等我的祖父不在了,我怎么办啊?我怎么去对付这件事啊?他的这个近臣叫黄子澄,这黄子澄就跟他说了,这有什么可担心的?说你的这些叔父封藩在外,他们是有军队,但是他们有多少军队?他们的军队也就是勉强自保,每个人有三个护卫,一个护卫几千人、万把人,就足以自保而已,不会闹成什么大气候的,到时候我们朝廷的军队犬牙交错,到处都是啊。如果出事的话,我们大兵一压境问题都解决了。当年汉朝七国怎么样?势力强大不强大?那不是说扫平就扫平了吗?你放心吧,不会有什么事的。

    朱允炆听了以后,这心里面觉得踏实了很多,说到时候就拜托先生您了,一定要帮我啊。你看,跟他爷爷、跟他周围人,谈的全都是这一件事情,这件事就困扰着他,他是一个继承人,他的爷爷这么喜欢他,选定了他,他有这么多的苦衷跟这个讲跟那个讲,得不到一个解决,这就用得着咱们老百姓说的一句话“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还说,叫做“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你说这个朱元璋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自己现在选定的这个接班人选定了以后,安排到这个位子上,就跟那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天天都是心里面不踏实,可是他呢该帮他孙子解决的问题,一点都帮不了。

    实际上这个就跟咱们现在说的一个家庭是一样的,我们中国传统的大家几世同堂的也有,但是一般的来说,孩子们大了是要分家的。咱们总统的这个传统的制度叫“家国同构”,什么叫家国同构啊?就是国家和家庭是一样的,他都是一个父系的,或者说是一个家长制的、宗法制的一个制度的管理。家长制就是一个家长说了算,宗法制度呢就是说,他有一条主线,就是嫡长继承,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个主干,如果这个老父亲临终之前要把这个家的家业托付给他的大儿子,也可以分家,把主要的财产给了大儿子,然后其他的分给其他的儿子,大家各得一份,各过各的,这就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制度。

    可是问题就在这儿呢,他国家和家是不完全一样的,家可以分啊,分完了以后就算分得不公平,闹了些矛盾但是他分下去了。我们现在经常在电视里面看到有一些法律纠纷、家庭的法律纠纷,往往都是家产或者遗产分配出现问题,分得多了高兴,分得少了不满,给谁了?没给谁,那还是可以分的。国家怎么分呢?把国家分给了这些儿子都去当藩王了,可是这个国家还是皇帝的。

    先秦的时候有过一种分封制度,那是真正把国家分成了多少块,然后各得一块,根据远近亲疏,有得好的、有得坏的、有得大的、有得小的,得完了以后怎么样呢?照样打,如果不是照样打,怎么会有五霸、七雄争来争去,最后秦统一了。统一了以后就不能再分了,你分封你做了一个王,你去做那个王,你在你的封地待着,你那个封地是什么呢?还还是这个国家的,是某一省,明朝叫布政司,某一个府、某一个县,你还是在那里面,那还有地方官员。

    所以,黄子澄说犬牙交错,实际上就是说国家的势力和这种封藩、封国的这样一个是交叉的,这个时候的国家就分不了了。如果谁对这个父亲的安排不满意,对这样的一个分家的结果不满意,他不是说我占着这个财产不满,我想多得财产,得不了,只有一条路,抢这个皇位,谁抢到这个皇位,这个天下都是他的。

    所以呢,这个时候对于朱允炆来说,他面临的这些叔叔们对他的威胁不是说他们都要割据了,都各立一块,你管不了,不是这样的,而是威胁着他坐皇帝的这个位子,所以他很担心。
   
    同期声:皇太孙朱允炆的担心正是大明王朝当时面对的最大的隐患,朱元璋非常清楚,这种局面已经难以改变,可是受信手背都是肉,孙子儿子都是亲人。他又会用什么办法来尽量调和两边的呢?
   
    商传:这就让我们想起一件事情,就是太子还没有死,朱元璋这个分封正在进行的过程中间,有一天朱元璋就在文楼里面看到了正在念书的太子,于是朱元璋就问了你最近读什么书呢?太子说了,我最近读历史书呢。说你都读了什么东西了?他说我现在在读汉代的“七国之乱”。朱元璋就问了,那你给我说说吧,你读了“七国之乱”,你认为“七国之乱”这件事情是非曲直在哪儿?你讲讲。太子说了那七国不对,七国是叛乱嘛。朱元璋说你听谁说的?就是你的讲官教你这些,说他们怎么说你就怎么信。历史是这么回事吗?当年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就杀了吴王的世子,等到他当了皇帝,他又听晁错的主张,削除七王,最后这个七国就叛乱了,说这个是非不是这样的,这个曲在景帝,这个听着还是蛮新鲜的,读历史他有这么读的。我们听的传统都不是这个意思,朱元璋他为什么要这样呢?他就要教育太子说你不要把你的兄弟们都看成敌人,你不要这么做。

    其实朱元璋心里是这么想的吗?他不是,他等到见了那些藩王、那些儿子的时候,他告诉他们,你们必须尊崇朝廷,不可以有一点儿非分之想,教育他们。他两边说,多难啊,就是想维护着他这个布局,就是想让这个大家庭在他的这样一个  布局下平稳发展。其实我们有很多做家长的年老了以后,不愿意分家,希望一个大家庭一起生活,结果这个大家庭里面是矛盾重重,非常难办。实际上朱元璋在面临的跟这样一个家庭的事是很像的,这些事情都记录在一本叫《明太祖宝训》,记录在这个书里面。

    什么是《明太祖宝训》呢?就是朱元璋的语录,朱元璋留下了一本  语录,这个语录里面记录了这些事情,他教育他们。我们今天这个语录的时候觉得前后矛盾,很多事情说的都不是那么回事,而且没有真正地能解决他身后的这些问题。所以,我说朱元璋这个人是个理想主义者,如果他不做皇帝,他就做一个老农,他就管他这个家,他没准真的能管好,可问题是他管的是一个国家。

    朱允炆在这样的一个儒家传统教育下慢慢成长起来,他所受的教育就是忠孝仁义。他就不能够要求他的祖父,说你真的要帮我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吧?把我这些叔叔们、这些强势的叔叔们都给他解决了,让我真正能当一个太平天子。他说不出来,他不能够有这样的要求。所以,一切的苦衷都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只能去吞下这颗苦果。朱元璋不是对太子的时候拿了一根带刺的棍子,让太子拿,太子不敢拿,他说你看,我把这些刺都削了给你一根好拿的棍子多好啊。太子还不服,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臣,你怎么当皇帝底下就怎么当大臣,朱元璋要打他,他跑了。那时候朱元璋还知道要削掉刺给他这个儿子一个不带刺的棍子,现在他给了他这个孙子这根棍子,那是长满了硬刺,这个硬刺都是朱元璋安上去了,他不能削。所以这个问题就变变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同期声:当年朱元璋给太子一根削掉刺的棍子,那是担心外人抢走朱家的天下,可是他却忘了“家贼难防”这句话。此时的朱元璋虽然想尽了一切办法,要为皇太孙创造一个太平局面,可他的那些实力强大的儿子们却要与朝廷相争,这背后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深层矛盾?为什么商传老师会认为朱元璋选接班人最终是事事与愿违,种瓜得豆呢?
   
    商传:这个时候北方已经不再是秦、晋、燕三个强藩了,还有很多藩王都分封下去了,每一个藩王都带着军队,都有很强大的势力。黄子澄说朝廷的军队多多啊,藩王有多少军队啊?仅顾自保,我们大军一压境,他就只有投降。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以前讲过,比如一个宁王,分配到大宁的,封藩在大宁的宁王,他有多少军队呢?革车六千、带甲八万。六千辆“坦克车”啊,八万名的全副武装,现代化武装的士兵,那哪儿是一个才足自保啊,打天下都够了,还有“朵颜三卫”的骑兵,蒙古骑兵,朵颜三卫。最善战的归他管,这藩王都是这样的个顶个的,什么朝廷大军啊,你朝廷的军队和藩王要打起来,谁胜谁负还真是尚未可知。朱元璋自己打造的这样一个结果,这个时候明朝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功臣们被朱元璋杀了很多,那么如果朱允炆他来继承皇位,他面对的威胁不是功臣,是藩王。

    可是这个时候整个的明朝它存在着一个矛盾,我们老话常说“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就说你可以骑着马打打仗,打下一个天下来,但你总不能骑着马带着军队去治理这个天下,治天下要靠什么呢?要靠文官来管理这个国家,要靠管理者。可是明朝这个时候正好是一个过渡阶段,功臣虽然被杀了很多,但是还有在的,还有这些年轻一些的参与了开国的战争的这些将领。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他们认为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可是现在要把他们打下来的天下交给什么人呢?通过科举考试或者荐举上来的文臣,交给他们,武将不甘心,我总不能把我打的天下拱手给别人去管吧?

    所以,这时候就出现了一种矛盾,我们可以叫它“文武之争”。谁代表了武的力量呢?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藩王,谁代表文官的力量呢?朝廷,继承人朱允炆、皇太孙。你想想,在这样一个文物之争的情况下,还吹牛说自己大兵压境,然后藩王就不能够抵挡,实际上这是很可笑的事情。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朝廷真的应了当年叶伯巨他们讲的那句话,真的它是一个强枝弱干的局面,已经完全地形成了。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有一句话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朱元璋如果我们把他就比作一个老农,他种着一个菜园子,他想把这个菜园子打理好,他是想种瓜的,而且他应该得一个瓜,比如说是个太子,可是这个老农实在是太悲惨了,他种的瓜没活,最后只活了豆子,那么非常弱小的一个豆子是他的收获。所以,朱元璋自己在晚年,我觉得谈应该是非常困惑的,他是在一种未知的情况下把这个国家交给了一个他自己认为合适的一个继承人,是不是这个继承人真的合适?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一点,这些藩王们是不会甘心的,燕王朱棣这么一个强势的人,这么一个有能力的人,他也不会甘心的,他父亲还在,他会按照他父亲的旨意继续在北方带兵去作战,去发展自己的力量,他的父亲没有把他安排成合法的继承人,如果他要想来取得这样的位子,只有一个道路,抢,怎么抢?下回再讲,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