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诗圣杜甫》康震(讲稿 视频 文字 全集)

8V1M9KE500AP0001.jpg
2013-5-20 11:35


【主讲简介】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1989年至2000年,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及文学研究所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李白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4部,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5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项。

【内容简介】

    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被后世尊成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成为“诗史”。才华出众的他,会在科举考试中一炮打响吗?为什么他总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呢?医生苦难不断的杜甫最终是怎么离开人世的呢?而我们对他与李白的诗孰优孰劣的争论又应该如何对待?本片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杜甫的故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8V1M9KE500AP0001.jpg
2013-5-20 11:37


中文名: 杜甫

别名: 少陵野老,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唐朝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770年

职业: 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

主要成就: 创作大量现实主义诗歌

代表作品: 《杜工部集》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祖籍: 唐朝襄州襄阳(今襄阳市)

尊称: 诗圣

流派: 唐代现实主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诗风基本沉郁顿挫。

诗歌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创作经历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死因之谜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而且各执一词,发人深思。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是这样写的:“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页)。   

二、赐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伤”,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么能又在770年赐死子美杜甫呢?

三、自沉于水而死   

原因: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此说较为可信。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妻子

  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想来是一位知书达理、聪慧贤淑的女子。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用他的大手笔为爱妻立传,甚至我们连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却多处提及她,虽然片言只语,一鳞半爪,但从那饱蘸深情的笔墨中,我们对诗圣背后那个含辛茹苦相濡以沫的伟大女性,还是不由得肃然起敬。

子女

  育有两子宗文、宗武;另有一女,名唤:凤儿

诗人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190。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4],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5]。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7],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8]。

兼容并蓄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9]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10]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11]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12]。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13]。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4]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15]

内容深远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16]。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17],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18]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诗歌影响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他在世时关于他的参考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然而,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杜甫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19]。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苟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20]鲁迅也评价过杜甫,“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21]。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  
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2]。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23]。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旧唐书·杜甫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大事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公元755年)

  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徐毅正。

  玄宗开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岁。始作诗文。

  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岁。始习大字。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十四岁。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原注: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

  开元十四年,丙寅(公元726年),十五岁。百忧集行曰:“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开元十八年,庚午(公元730年),十九岁。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从韦之晋﹑寇锡游。
  
   开元十九,辛未(公元731年),二十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年,壬申(公元732年),二十一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公元733年),二十二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公元734年),二十三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二十四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公元736年),二十五岁。游齐赵。交苏源明。

  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公元737年),二十六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公元738年),二十七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739年),二十八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公元740年),二十九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三十岁。归东都。筑陆浑庄,于寒食日祭远祖当阳君。

  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三十一岁。在东都。姑万年县君卒于东京仁风里。六月,还殡于河南县,公作墓志。

    天宝二年,癸未(公元743年),三十二岁。在东都。

  天宝三年,甲申(公元744年),三十三岁。在东都。五月,祖母范阳太君卒于陈留之私第。八月,归葬偃师,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尝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

  天宝四年,乙酉(公元745年),三十四岁。再游齐﹑鲁。是时李之芳为齐州司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来齐州,公尝从游,陪宴历下亭及鹤山湖亭。旋暂如临邑(属齐州)。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公赠白诗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将西去,白亦有江东之游,城东石门一别遂无复相见之日矣。

  天宝五年,丙戌(公元746年),三十五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三十六岁。在长安。

  天宝七年,戊子(公元748年),三十七岁。在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与书家顾诫奢订交,约当此时。

  天宝八年,己丑(公元749年),三十八岁。在长安。冬日,归东都,因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所画壁。

  天宝九年,庚寅(公元750年),三十九岁。来长安。初遇郑虔。

  天宝十年,辛卯(公元751年),四十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秋,病疟。友人魏君冒雨见访,因作秋述贻之。病后过王倚,王饷以酒馔,感激作歌赠之。是年,在杜位宅守岁。

  天宝十一年,壬辰(公元752年),四十一岁。在长安。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暮春,暂归东都。冬,高适随歌舒翰入朝,与公暂集,俄复别去,公有诗送之。

  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753年),四十二岁。在长安。首夏,同郑虔游何将军山林。次子宗武约生于此年秋。

  天宝十三,甲午(公元754年),四十三岁。在长安。进封西岳赋。自东都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诗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岁中,张?自卢溪召还,再迁为太常卿,公复上诗求助。又进雕赋,表中词益哀激。秋后,淫雨害稼,物价暴贵,公生计益艰,遂携家往奉先,馆于廨舍。

  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四十四岁。安禄山反。杜甫在长安。岁中往白水县,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归长安,授河西尉(河西县故城在今云南河西县境),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岁暮,丧幼子。

肃宗时期(公元756——公元762年)

  肃宗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四十五岁。七月改元,安禄山称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杀杨国忠、杨贵妃。杜甫岁初在长安。五月,至奉先壁难,携眷来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华原,赴鄜州(今陜西鄜县)。至三川县同家洼,寓故人孙宰家。闻肃宗及位灵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从芦子关奔行在所。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九月,于长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为奴,感恸作哀王孙。

  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四十六岁。安庆绪杀禄山。张巡、许远战死。郭子仪复东京。史思明等降。春,杜甫陷贼中。在长安时从赞公苏端游。四月,自金光门出,间道窜归凤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肃宗怒,诏三司推问,张镐﹑韦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荐等四人荐岑参。闰八月,墨制放还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凤翔,至邠州,始从李嗣业借得乘马。归家卧病数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师。肃宗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四十七岁。二月改元,复以载为年,史思明反。杜甫任左拾遗。春,贾至﹑王维﹑岑参皆在谏省,时共酬唱。时毕曜亦在京师,居公之邻舍。四月,玄宗亲享九庙,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贺兰进明谮,贬为邠州刺史。公坐管党,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是秋,尝至蓝田县访崔兴宗﹑王维。冬末,以事归东都陆浑庄,尝遇孟云卿于湖城县城东。

  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四十八岁。史思明称燕王。春,杜甫自东都归华州(陜西华县),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时属关辅饥馑。遂以七月弃官西去。度陇,赴秦州(甘肃天水)。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诗。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适即寄诗问讯。

  肃宗上元元年,庚子(公元760年),四十九岁。闰四月改元,杜甫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赀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初秋,暂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适。冬,复在成都。

  上元二年,辛丑(公元761年),五十岁。史朝义杀史思明。杜甫居草堂。开岁,又往新津。二月,归成都。秋,至青城。旋又归成都。是时多病,生计艰窘。始有迁地吴楚之念。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

  肃宗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五十一岁。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诗人李白死(701-762)。杜甫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薛稷书画壁。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代宗时期(公元763年——公元770年)

  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公元763年),五十二岁。七月改元,李怀仙杀史朝义。杜甫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下吴楚。间尝至阆州(四川阆中),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自绵归梓。又往汉州。夏,返梓州。初秋,复别梓赴阆。九月,祭房管。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

     广德二年,甲辰(公元764年),五十三岁。春首,自梓州絜家东荍出峡,先至阆州。会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离阆东去,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三月,归成都。六月,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秋,居幕中,颇不乐,因上诗严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暂归草堂。是时,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赠之。弟颖往齐州。岁晚,因事寄诗贾至。是年与严武唱和最密。

  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五十四岁。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乐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宾)。自戎州至渝州(重庆)。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入秋,至忠州(重庆忠县),居龙兴寺院。九月,至云安县(重庆云阳)因病,遂留居云安,馆于严明府之水阁。

  代宗大历元年,丙午(公元766年),五十五岁。十一月改元,春杜甫在云安。时岑参方为嘉州刺史,寄诗赠之。春晚,移居夔州(重庆奉节,即刘备托孤地白帝城)。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阁。秋后,柏茂琳为夔州都督,公颇蒙资助。是年多追忆旧游之作。

  大历二年,丁未(公元767年),五十六岁。在夔州。春,自西阁移居赤甲。三月,迁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在江北之东屯。弟观自京师来。秋,因获稻暂住东屯。适吴司法自忠州来,音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是时,始复动东游荆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别驾元持宅观李十二娘舞「剑器」。本年冬,仍复多病。秋,左耳始聋。

  大历三年,戊申(公元768年),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临去,以瀼西果园赠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暂如外邑。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县。遇顾诫奢﹑李晋肃(贺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数月。因公安治安太差,遂移衡州。

  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五十八岁。正月,经岳州至衡州(衡阳),游南岳道林二寺,观宋之问题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驿。过湘阴,谒湘夫人祠。更泝流而上,以二月初抵凿石浦,宿之。又过津口,次空灵岸。三月,抵潭州(湖南长沙)。发潭州,次白马潭,入乔口。至铜官渚,阻风。发铜官,宿新康江口。次双枫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阳)。然故人衡州刺史韦之晋任潭州刺史,杜甫又奔潭州,希望在他手下谋一份差事。但韦之晋忽然病卒。时苏涣居江侧,忽一日,访公于舟中,公请涣诵诗,大赏异之,遂订交焉。

  大历五年,庚戌(公元770年),五十九岁。正月二十一日,检故帙,得高适上元二年人 日见寄诗,因追酬一首,寄示汉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龟年。四月,避乱入衡州(今衡阳)。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lěi)阳。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杜甫而还。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

作品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1],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2]。   
代表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四首(其三)》   

5.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五言古诗·《佳人》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0.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登岳阳楼》    

11.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佳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1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15.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五言古诗。《成都府》   

16.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4.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柴门送客》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7.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2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9.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1.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饮中八仙歌》   

32.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33、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34.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其六)》  春望诗意画
  

35.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36.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37.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38.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咏怀古迹五首》   

39.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40.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41.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4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杜甫:流离困顿的人生  

   杜甫喜欢自称“杜陵布衣”或“杜陵野老”。“布衣”也好,“野老”也罢,都是文人来把仕途上的失意惆怅转化为自我安慰乃是自我炫耀的一种遮人耳目的手段。至于“杜陵”,则代表着杜甫的家族荣耀,也就是时人所称的郡望,虽然杜甫自己出生在河南巩县的南瑶湾村。开元二十九年(741)寒食节的那天,三十岁的杜甫写过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这位当阳君,就是杜甫的十三叶祖,曾任晋驸马都尉镇南大将军当阳成侯的杜预。在整个家族中,杜甫念念不忘,经常在诗文中拿出来让世人景仰同时让用来激励自己的,就是这位先祖。杜预不仅为国家的统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所谓“缮甲江陵,祲清东吴”,还为民族的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努力,即“《春秋》主解,槁隶躬亲”,后人称之有“《左传》癖”。总之,这位先祖的文治武功都是那样的耀眼夺目,如一颗闪亮的星星指引与注视着他的后裔,所以杜甫在祭文中诚惶诚恐地表示他“不敢忘本,不敢违仁”。更重要的是,在杜甫看来,杜预还给这个家族奠定了优秀的传统与良好的基础,即“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奉儒守官”。具体的好处则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即可以不交纳租税,可以不去前线当兵作战。当然,在一个特别的时期,还是有人为此感到惋惜,杜夫子这样忧国忧民,可惜还是“地主阶级”。
  
  天宝五载(746),杜甫终于来到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积极结交强势人物,如驸马郑潜曜、汝阳王李琎等,投文赠诗,也取得一定的效果。第二年,唐玄宗下诏广求才子,只要有一项特长的士子就可以到京都来会考,当时李林甫严格参考人数,慎重筛选参考对象,杜甫也跻身其间。只是时运不济,正赶上李林甫玩弄权术之时。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文化程度不高,连弄璋的典故都不知晓,对文绉绉的文化人本有些排斥,刚刚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杖杀了欣赏杜甫的李邕,逼死了杜甫景仰的饮中八仙之一李适之等。他担心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士子把这些情况反映给圣上,于是设置重重障碍,故意刁难,不让一位考生合格,使这场考试成为一场闹剧。一场全国性公开举行的招贤考试,居然选拔不出一个合格的人材,在考试史上也算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更让人惊讶的是,圣明的天子居然相信了李林甫“野无遗贤”荒谬说法。后来《资治通鉴》记载道,玄宗下诏“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元结也是这场考试的受害者,在其《喻友》中,他当即指名道姓控诉了李林甫玩弄权术、压制人才的恶行。杜甫似乎有些胆怯,只是含蓄地倾诉他的委屈,直到李林甫死后大家都在抨击这位奸相时,诗人才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诗中破口大骂,说什么“破胆遭前政,阴谋都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应该说,诗人的指斥相当犀利,可惜是在尘埃落定之后才表达出来,有些随着众人去推墙的味道,这让一些崇拜杜老夫子的读者很失落。
  
   大约就在这段时间,他的父亲死在奉天县令任上,杜甫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长久的沉沦,使权贵们也丧失了对他的兴趣与信心。最初他长安的时候,许多有权有势的人都看好他,经常请他去赴宴,所谓“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任”(《赠汝阳王二十韵》)。他们也曾盛情款待杜甫,“春酒杯浓琥珀薄,水浆碗碧玛瑙寒”,这也让杜甫见识了上层社会生活的奢华。但一年又一年的沉寂,权贵们渐渐失去了耐心,对他越来越冷漠。诗人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总结了自己这段时间的生活状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前人评论说,杜甫的这首诗“皆是陈情告诉之语,而无干望请谒之私,词气磊落,傲无宇宙,以见公虽困顿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杜诗选注》)。其实,这首诗本身就是干谒之辞,只不过没有曲意讨好对方,也没有有意贬低自己,故意装出一副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模样相。据说韦济曾经很欣赏他,担任尚书左丞后杜甫向他连续进献了两首,但都没有任何反响,于是诗人又写了这首诗来描述自己的窘境,并表示如果对方仍然置之不理,他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
  韦济似乎仍然没有提携他,杜甫也没有离开长安,诗歌中的有些话也就当时情绪激动后的产物,诗人不当真,我们也不必计较。只是诗人的生活愈加艰难了,据他自己描述,为了生存下去,杜甫甚至跑到城外去挖掘草药来换取生活费,即“卖药都市,寄食朋友”(《进三大礼赋》)。由于他已经“生涯似众人”,过着普通百姓那样的日子,他看待问题的视角也越来越接近咱老百姓,如这时期所写的《丽人行》就饱含了嘲讽之意: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生存的压力迫使诗人成熟起来,他越来越冷静,言辞也越来越犀利,不动声色之中而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读杜心解》就说这首诗是“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逗点处,声声慨叹”。这种诗篇确实过于沉重,蒋弱六说此诗“美人相,富贵相,妖淫相,后乃出现罗刹相,真可笑可畏”(《杜诗镜铨》引),可笑可畏的又岂止这几“相”。
  
   武则天当政时期,为了招徕人才打击心怀不轨者,建立了延恩匦制度,即在皇宫外设立信箱,让那些想做官的、想伸冤的包括想高密的,把他们的想法都写在信中投进来,让皇上亲自审阅。这种直达圣聪的方式,有时也就是摆设而已,但走投无路的杜甫准备试试运气。
  天宝十年(751),唐玄宗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及天地,大赦天下。杜甫抓住机会,不再零打碎敲,而是一口气献上《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这三大礼赋。杜甫此次献赋,时机把握得好,数量众多,所献之赋又刻意迎合了玄宗胃口,所以取得了相当显著的的效果,《新唐书•杜甫传》浓重地记下了一笔:“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这样的考试让杜甫倍感荣耀,多年以后他回忆起当时的场面,还心潮澎湃,《壮游》诗说:“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莫相疑行》亦云:“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但这次考试带给他的依然只是虚名而已,他所期待的仕进却化为泡影,他的生活更加窘困了,“酷见冻馁不足耻”(《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天宝九年正月,唐玄宗听群臣奏,封西岳,二月,关中旱,西岳庙发生火灾,乃停封。天宝十三年,杜甫上表献《进西岳赋》,再次请求玄宗封西岳。玄宗对西岳非常看重,几乎把它视为自己的看护神。杜甫上表的目的依然在于求得出仕的机遇。故此文先作乞怜之谦辞,用伤感语气诉说自己落拓之窘境;后为违心之谀词,言当今“符瑞翕集,福应交至”,并大力颂扬杨国忠“授陛下元弼,克生司空”。他所献《封西岳赋》触处所见尽是歌功颂德之辞,后来仇兆鳌也觉得这种称颂之辞与杜少陵崇高的形象不太吻合,便以举唐之世仅柳宗元一人反对封禅来为杜甫开脱,英明如魏征那样的贤臣也不能明决其非。
  
   赋文进献之后,没有取得效果。杜甫再接再厉,又撰写了《进雕赋表》。也许是等待的时间过于长久,使杜甫的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因此这篇文章不再对求仕之意遮遮掩掩,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迫切心情;不再仅限以自谦与谀词来获得圣主的垂怜,更主要是希望以自炫达到自售的目的。在叙述他辉煌的家世、非凡学识之后,诗人还着重描述了当前的窘境:“臣衣不蔽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控转死沟壑。”不过,玄宗依然没有同情他。杜甫又向权贵们请求帮助,先后写诗给崔国辅、于休烈二学士,又投诗给京兆尹鲜于仲通、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等,结果依然是没有一位大人物愿意引荐他。
  
   失望之际的杜甫甚至想到了去当农民,“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江村》)。他开始为隐居做准备,在下杜城(今西安市南)附近买来住房,把家属包括两个两个儿子宗文、宗武接过来和自己住在一起,过上了家居生活: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帝舍颇淳朴,所愿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水花晚色静,庶足充淹留。预恐尊中尽,更起为君谋。
  
   但这样的家居生活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杜甫在老家虽然有几亩薄田,也没有能力支撑这一家人在首都附近生活,哪怕生活很拮据。万般无奈,杜甫将家属送到奉先县暂住,那里有的县令是夫人娘家的亲戚,杜甫自己偶尔到邻县白水的舅父家蹭饭。此后,他经常往来于长安、奉先与白水之间。天宝十四载十月,杜甫干谒的诗篇终于发生了作用,他被任命为河西(陕西合阳附近)县尉。在困守长安十年之后,四十多岁杜甫等来了这样一个职位,这与他的理想相去甚远,虽然他窘困之至,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职位,后来改任右卫率府曹参军。这个掌管兵甲器仗和门禁锁钥的正八品下的小官,依然让老杜觉得滑稽,他在《官定后戏赠》中自嘲道:“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一个月后,好歹已经是朝廷官员的杜甫喜气洋洋地回家探亲,但一路上看到的却是饿殍遍野,而骊山上唐玄宗正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通宵饮酒作乐。回到家中,又有噩耗等着他,幼子竟然因为冻饿而死。诗人出离愤怒,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这首巨制长篇其实章法并不严谨。清人查慎行评论说:“叙事言情,不伦不类,拉拉杂杂,信笔直书,作者亦不自知其所以然,而家国之感、悲喜之绪,随其棖触,引而弥长,遂成千古至文,独立无偶。”(《杜诗集评》)诗人尚未知晓的是,在他发出愤怒呼声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在范阳爆发了。
  除杜预外,杜家中令诗人倍感自豪地还有诗人的祖父杜审言。杜审言是则天皇帝时期的诗人,当时名气很大,脾气更大,曾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这“四友”比起初唐“四杰”,文章水平虽然差一大截,但官位却高好几个档次,他们也有足以自豪的地方来弥补艺术上的差距。杜审言与他的孙子在性格上也很不相同。杜甫为人很低调,总是表示要谦虚地向前辈学习,如果有人要嗤笑前人,他马上会挺身而出维护正义。他的祖父正好相反,惟恐人家鄙视他,所以故意显得傲慢与狂妄,曾放言说论文学水平,即使屈原、宋玉再世也会退避三舍甘以学生自居;论书法水平,王羲之再生也会望尘莫及甘拜下风。对于当世的名人,杜老先生更不客气。有天,他突然神秘兮兮地对人说苏味道就要死了,旁人很奇怪,问其原由,他解释说:我的文章写得如此这般好,苏味道见到后肯定会羞愧而死。后来,这老人家病重,宋之问等人去探望他,老先生说:我活着的时候,骑着你门头上,使你们无法出头;现在我要死了,你们终于有机会扬眉吐气了。
  
   对于这位杜老先生,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很客气,很少加以斥责,因为杜甫很爱护他的这位长辈,曾经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邱师兄》),又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杜甫还未成名的时候,李邕与他聊天,谈起前辈诗人,对杜审言评价很高。杜甫相当激动,很多年后都没有办法忘记当时谈话的那个场面。后世的批评家在褒扬老杜时,有时也会捎带称赞杜审言几句,这就使杜审言地位,较之其他“三友”,一直居高不下。在评论杜审言时,人们也会首先介绍他是老杜的祖父,自然也就达到了肃然起敬的效果。如宋人王得臣《麈史》云:“杜审言,子美祖父也。则天时以诗擅名,与宋之问倡和,有‘绾雾青条弱,牵风紫蔓长’,又‘寄语洛城风与月,明年春色倍还人’。子美‘林花著雨胭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又云‘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虽不袭其意,而语脉盖有家风矣。”王得臣包括宋代著名的藏书家陈振孙还煞有其事地说,杜甫的诗写得这样好,那是家风所至,继承了祖父的良好传统。这些似是而非的话欺骗了不少淳朴的读者,甚至有些所谓的大家也相信了这一天真的说法。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家风对老杜的影响。杜审言对作诗与书法很自负,老杜首先认真学习的也正是这两个方面。大历元年(766),杜甫卧病夔州,写过一些自传性的叙事诗,讲述了他从幼年学诗起,历叙漫游齐、赵,洛阳失第,长安十年,经安、史之乱到滞留巴蜀的生活。如《壮游》中有一段为: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历来人们都把杜甫的诗歌看成历史的见证,所以杜诗有“诗史”一说。《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云:“(杜)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后来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序言中总结说,宋人称杜甫为诗史,明人称杜甫为诗圣;称诗圣是因为杜甫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杜诗“诗史”的价值,已毋庸赘言,但杜诗之所以号称“诗史”,并非他一开始就立意写出史诗,他更多的从个人的经历中去感受时代的变迁,所以较早赋予杜诗“诗史”的《本事诗》说:“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可见孟棨等人认为,杜诗之所以为“诗史”,首先还是把他个人的经历全面展示出来了。他的诗歌,即使是诗史,也是他个人眼中的历史。这些历史,首先是老杜个人的历史。
  
   从《壮游》诗中,我们可以了解老杜童年的相关信息。比如他七岁就开始写诗,后来杜甫又在《进雕赋》中说“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有千余篇”。看来,老杜还是有心人,把他七岁的作品都用心地保存下来了。九岁的时候,杜甫开始练习书法,不过这时他临摹的不是他祖父的字,而是唐初虞世南的字体,因为在《赠虞十五司马》中,诗人明确地说“远师虞秘监”——如果这句诗不是老杜临时胡诌用来吹捧糊弄对方,那就说明老杜明显对祖父的书法缺少信心,因为虞世南刚好是学王羲之的,而祖父杜审言又声称可以做王羲之的老师。大约在十四、五岁左右,老杜就经常出入考场了。考试成绩如何呢?老杜没有夸耀,估计是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他所得意的是当时的文坛名宿都很器重他,在另一首自我推荐的诗篇《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老杜有些夸张地说大才子李邕请求与他见面,王翰希望能够把家搬到他的隔壁做邻居,即“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这两句诗如果倒过来解读,可能更接近事实,可以确定的信息是老杜曾经拜访过李邕、王翰,大家可能认为老杜有潜力,会成为班固、扬雄那样了不起的文学家。这种鼓励的话语,我们经常在各种传记中见到,大致是百发一中,老杜总算没有让他们看走眼。
  
   天宝十四载,四十三岁的杜甫在长安进献《奉西岳赋》,在表文中他介绍自己“少小多病,贫穷好学”。从各种材料来看,诗人肯定是“贫穷好学”的。至于“少小多病”,似乎也是事实,只不过当是婴幼儿期间的事情了。在杜老寥寥无几的墓志铭中,有一篇情真意浓的《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主人公是他的二姑。杜甫的母亲,在生下他不久之后就与世长辞了,杜甫的哥哥也很小夭折了,这个苦命的“杜二”——他排行第二,李太白写给他的诗歌就名为《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只好寄养在他二姑家中,他的继母生下了诸多的弟妹如杜颖、杜观、杜占、杜丰等,自然无力照顾他。有次,杜二与姑母的儿子同时病倒了,巫医说,靠房柱子东南方睡觉就可能痊愈。二姑的儿子原本就睡在那个地方,这时便与杜二调换了位置。时隔不久,杜二奇迹般的痊愈了,而二姑的亲生儿子却死去了。多年以后,每念及这件事,诗人都情不能已,这种片段的记忆反复强化,也让他感觉到自己从小体弱多病。
  
   但十多岁杜甫却是生龙活虎的。在《百忧集行》中,他回忆道: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想想严肃的诗圣,在十五岁的时候还是那样顽皮,像个精力充沛的小黄犊,四处跑来跑去,又如淘气的小灵猴,在树上晃来荡去,真令人莞尔。事实又一次证明,苦读是必要的,游戏也是不可或缺的,诗圣也有愉快轻松的童年。
在《壮游》一诗中,杜甫说他“性豪业嗜酒”,这话很让人纳闷,杜老夫子也喜欢喝酒,而且是那种很豪放的狂饮?仔细想想,似乎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唐代的才子们有几个不嗜酒呢?有人曾经说,杜甫坚决反对酗酒,因为在《赠李白》一诗中他明确地告诫对方不要“痛饮狂歌空度日”。这也许是一种误解,杜甫所反对的可能只是无所谓的耗费青春与生命而已。对于酒,他也有很浓厚的情感,而且情感之深并不亚于“李酒仙”。有好事者进行过深入调查:李酒仙现存诗文大约1050首,与酒有关的约170首,比例大约是16%;杜老夫子先存诗文约1400首,与酒有关的约300首,比例大约是21%。数字显然是最具说服力的,那么为什么杜老夫子没有给我们留下酗酒的不良印象的?可能是他饮酒时不招摇、不张狂,即使嗜酒,但从来不醉,酒品很好,所以让我们忽视了他这个爱好,在《曲江二首》里,他说:“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喜欢喝酒,却点到即止,并不做牛饮状,这就是饮酒的至高境界。
  
   同时,杜老夫子总把饮酒当作一种奢侈的享受,他喝酒时的窘况,好比邻家的一位老人家,在辛劳之后喝两盅来解乏,还有谁忍心去斥责他?李白喝酒时是一掷千金,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是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则是喝的自家酿造的陈酒,在《客至》中,他自述道:“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家中临时来了客人,应该拿出最好的酒来款待吧,可是连残存的陈酒也是旧酿,菜肴熟食都没有多余的,而且住在偏僻的角落,想去赊买都找不到酒店,这是何等潦倒和窘迫。有时客人来得突然,家里残酒都没有了,只好就向邻居借酒,“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夏日李公见访》)。偶尔上街喝酒,也是一头钻进不起眼的小酒家,喝那种掺水的老酒,这样的酒又能醉人呢?正所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逼侧行赠毕耀》)。即使这种深巷里的烧酒,杜老夫子还嫌它价高,没有钱去常喝。不经意发了一笔小财,手中有了点闲钱,他也会痛痛快快地喝个高兴,“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醉时酒》),可这种机会毕竟很少,不象李酒仙手中很宽裕,即使手紧的时候,所到之处,大伙儿也是争先恐后地邀请他喝酒,从来不为缺少喝酒的机会而担心,也从来不为付账发愁。酒瘾上来了,手头没有钱,怎么办呢?杜老夫子只好“时时乞酒钱”(《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腆着脸向人借贷,“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草堂即事》);或典衣买酒,“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曲江二首》),结果是“酒债寻常行处有”(《曲江》)。为了饮酒,他也要做一些他不喜欢的事情,比如担任他很瞧不起的卑贱官职,“耽酒需微禄”(《官定后戏赠》)。
  
   更重要的是,杜老夫子喝酒的时候也是那样忧心忡忡,也是那样忧国忧民,那样让人心酸。李酒仙喝酒,也有借酒消愁的时候,不过在酒的帮助下,他很快就会沉醉在想象的世界中激昂起来;杜老夫子借酒消愁,却一头扎进苦闷的世界里,长时间都不冒出头来换口气,让读者潸然。杜老夫子也有拚却一醉的时候,但让人觉得是佯狂,骨子里依然是落寞与焦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九首》),“狂歌遇形胜,得醉即为家”(《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这些诗句似乎很潇洒,有尘外之想,却不免落了痕迹,让人堪破了他的内心。“百壶且试开怀抱”(《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位宅守岁》),哪怕是暂时的烂醉如泥、放浪形骸,他也做不到。他活得实在太清醒了,“只今未醉已先悲”(《乐游园歌》),他无可逃避,“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壮游》)。“此诗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
  
   从杜甫的《壮游》一诗来看,他的豪饮可能是在“不知愁滋味”的时候,因为诗歌接下来叙述了他漫游经历。杜甫一生共有三次漫游,历时长达十年之久。唐代诗人大多喜欢漫游,有人说那是他们认识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行万里路”确实为我们贡献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但倘若以为这些诗人是为艺术而不畏艰辛四处奔波,则未免抬高了艺术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有些诗人的确对自然有种本能的亲近,也有一些诗人因为“江山之助”而诗歌水平大幅度提升,但这都无法掩盖大多数诗人们以漫游来获取仕进的初衷。后人很羡慕唐代诗人的飘逸与潇洒,塞北江南,自由往来,无数风光尽收眼底,其实这也只是看到了他们风光的一面,在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的背后,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这些诗人的劳顿、疲惫与无奈?衣食无忧,闲极无聊,出去随便逛逛,自然很快意。可忧心如焚,前途茫然,衣衫褴褛,潦倒不堪,还得打起精神吹捧对方、推销自己,一次又一次重复同样的话语,这样的“旅游”,有谁愿意?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的诗人,有几人还有兴趣漫游?
  
   但他们毫无选择。冯至先生说,那时候一般考官的判断能力都很弱,他们的取舍标准就是考生在社会上的声名。如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呢?在一个信息很不畅通的时代,最佳方式就是走出去,到大都市去,到最热闹的地方去,到权威们居住的地方去,大声告诉他们自己很有才。这样的经历,王维有过,李白有过,杜甫也不例外,只是游走的圈子不同,游说的对象不同。漫游者的心情也在游说过程中悄然发生变化:最开始兴高采烈,趾高气扬,非高官厚禄而不取,对风景民俗也非常好奇;随之筋疲力尽,没精打采,但求有人赏识,不问价钱高低;最后则是眼神黯淡,心灰意冷,对工作岗位丧失了信心,只祈望对方大发慈悲,能让自己填饱肚皮。
  
   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正式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虽然前一年他曾北渡黄河,但那主要是逃难(水灾)。他自己也说,浪迹天涯“实自弱冠之年”(《进三大礼赋表》),而他漫游的第一站是吴越。吴越风景如画自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那里有他的亲戚,一位姑父在常熟当主簿,一位叔叔在武康(浙江德清)当县尉。初出茅庐的书生,需要照顾与提携。不过,此时的杜甫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新奇,至于声名与仕途的要求还不迫切。他一路走来,关注的是当地的风流人物与风土人情: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壮游》)
  
   诗人到过哪些地方呢?当时他已经到了姑苏,即现在的苏州地区,甚至在江边做好了渡海东上的准备,可惜没有能够成行。诗人说,中老年以后他一直为此遗憾,错失了一次到当时的扶桑即现在的日本去漫游的机会。到如今,我们依然为诗人感到遗憾,如果他能成行,又该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在苏州,他曾去虎丘山探寻阖闾荒凉的坟墓,去石壁探访峭拔幽深的剑池,去长洲苑观赏亭亭玉立的荷花,去嵯峨的阊门拜谒肃穆的太庙。后来,诗人又沿着当年秦始皇东巡的路线,渡过钱塘江,登上会稽山,游览鉴湖,泛舟剡溪。
  
   这次漫游,江南给诗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青春做伴,意气风发,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如何能不陶醉在秀丽的景色中呢?很多年后,想起阳光灿烂的岁月,他就会忆起这次江南之行;想到江南,他就会怦然心动。遗憾的是,他只有在梦中温习这江南秀色,终其一生,他再也没有机会故地重游。二十出头的诗人,只是一颗稚嫩的小树苗,诗歌水平还远没有成熟,此次江南之行,虽然亦有诗篇留存,但显得稚气未脱。秀丽的江南,没能等到诗人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这是诗人的遗憾,也是江南的损失,不然,在诗圣的笔下,江南又会是怎样的袅娜呢?
开元二十二年(734),二十三岁的杜甫回到故乡巩县,准备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当时的选拔途径主要有生徒、乡贡与制举三种。第一种是由学馆选拔,第二种是乡里举荐,第三种则是皇帝直接挑选。杜甫通过了乡里保荐、州里甄选,作为“贡品”即乡贡进献到中央,接受礼部的挑选。年轻的杜甫心高气傲,在《壮游》里说他此时“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意思是连屈原、贾谊、曹植、刘桢这样的文学大家都没有眼里——这可能是受到了祖父杜审言的影响,可惜无情的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这年的主考官是名士孙逖,以知人善任著称于世,因选拔了颜真卿、李华等人而享誉朝廷内外。此次登第的二十七名进士中,也有不少人是中唐时期文坛上的风雨人物,如贾至、李頎、萧颖士等。杜甫的失利,还是客观地反应出他当时的实力与影响。
  
   杜甫此时毕竟很年轻,对这样的挫折他还没有太放在心上,至于考试的艰辛与仕进的困顿也还很遥远,未来的道路那样漫长,何必早早地烦躁不安呢。落第的诗人虽然懊恼,却不沮丧,很快兴高采烈地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漫游,《壮游》云: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放歌丛台,狩猎青丘,驰马逐售,放鹰捕鸟,何等快意。这次漫游地点选择在齐赵,原因之一还是省亲,他的父亲杜闲正在兖州司马任上;漫游的时间远远长于第一次,开元二十九年(741),诗人才意犹未尽地回到老家;至于漫游心情与状态,诗人用了五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裘马颇清狂”。“裘马清狂”后来多次为研究者引用,成为杜甫青春的写照。这也让我们感觉几分诧异与不解。我们所熟知的是“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的杜甫,是“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杜甫,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骑马射箭、狂歌放舞、跌宕豪放的杜甫却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前人对这样的杜甫也很陌生,王嗣奭在读完杜甫的《壮游》诗后说道:“此乃公自为传,其行径大都似李太白。然李一味豪放,公却豪中有细。”他还说:“观其吴越、齐赵之游,壮岁诗文,遗逸多矣,岂晚岁诗律转细,自弃前鱼耶?”王嗣奭肯定地指出,早年的杜甫与李太白行径相似,豪放张扬。他还进一步推测说,杜甫早年的诗风可能也属于粗放型的。
  
   杜甫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与李太白行径相似,但诗风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一致之处。杜甫曾经写过一首《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诗歌前半部分对李白推崇备至,把他比喻为六朝最杰出的文学家庾信与鲍照,称颂李太白诗风清新、俊逸。最后畅想道:何时再能相聚,举杯相邀,讨论有关文学问题呢?对于这首诗,历来人们都把它作为两位最优秀诗人交流沟通乃至相互信任的证据。《杜律详解》说,当年杜老夫子与李太白周游齐鲁大地,彼此赠答唱和,曾经非常详细地讨论交流了对文学艺术的有关看法。杜甫回到老家后,慢慢寻思,却发现再也找不到谈话的对象,煞是寂寞,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友人,大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之感。《杜律详解》还特别指出,有人认为杜甫诗中“细论文”之“细”实际上是在嘲讽李白诗歌写得太粗放了,这种看法是对两位伟大诗人友谊的亵渎。
  
   谁在亵渎两位诗人之间的友谊呢?这样的读者似乎比较多。宋人葛立芳的《韵语阳秋》说:杜甫、李白以诗齐名,正如韩愈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确实难分伯仲。但“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杜甫集中谈到李白的诗篇很多,如“李白一斗诗百篇”,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之句,这些诗句似乎在暗示李白诗歌写得太快了,不够缜密。而李太白谈到杜甫,则说“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戏赠杜甫》),似乎在嘲笑他写诗太费神劳力,“太愁肝肾也”。
  
   这段话引起了好事者的浓厚兴趣。大家检阅李、杜二人的诗集,发现杜甫思念李白的诗篇较多,情感显得颇为真挚,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他似乎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对方。李太白写给杜甫的是也就是那么两三首,其中一首还存在着争议,那就是葛立芳提到的《戏赠杜甫》。唐人孟棨《本事诗》首次收录此诗,并确认是李白所作,后来《唐摭言》、《唐诗纪事》、《旧唐书》等都正式将它列为李白作品。孟棨认为李白在这里讥刺杜甫“拘束”迟钝,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它是李白的“戏谐”之作,嘲讽之意自然也是有的,所以《旧唐书•文苑传》说:“天宝末诗人,(杜)甫与李白齐名,而(李)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
  
   两大伟人之间的不和谐,是许多正直善良的读者所不愿意面对的,即使是无伤大雅的玩笑也不行。宋代以后,不断有人怀疑它是赝作,如洪迈认为“所谓‘饭颗山’之嘲,好事者为之耳”(《容斋随笔》);仇兆鳌则说,“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句庸俗,一望而知赝作也”(《杜诗详注》)等。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正表现出了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友谊,因为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他“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因此诗的最后一句体现出了李白对杜甫的关心。不过,这样的关心,听起来还是很别扭。
  
   李、杜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是毋庸置疑的,这友谊的不对称也是理所当然的。当时李太白已经名满天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而初出茅庐的杜甫还未写出让我们震撼的作品,思想与风格远没有成熟。其实,即使在杜甫创造出大量优秀作品乃至死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他依然不被人们所熟知。唐人最著名的选集《河岳英灵集》(753年)所选作品的诗人达二十四位之多,李白入选的作品位居第三,有十三首,杜甫的作品一首未选。肃宗、代宗时代是杜甫创作的最旺盛阶段,但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也没有选录杜诗。杜甫逝世后不久,润州刺史樊晃编《杜工部小集》六卷,在序里也是惋惜地说杜甫的诗歌只在江汉一带流传,甚至连江东一带都还不知道他。
  
   在与李白见面之前,杜甫最闪亮的作品,似乎就是那首《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前后,初见李白则是在天宝三载(744)。开元二十九年,杜甫结束了他的第二次漫游,回到了偃师(今属河南),同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成亲。天宝三载春夏之间,杜甫回到洛阳,结识了名满天下的李太白,这是杜甫三十三岁,李太白四十四岁。他们是如何相识的呢?今天读者一般会认为是以诗为媒,这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聚在一起也的确是出于共同的爱好,不过从杜甫写给李白的第一首诗《赠李白》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当时两个人他们对求贤访道的兴趣更高: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杜甫在诗歌中主要介绍了自己的经历,这与诗歌的题目很不匹配,清人说这样才体现出了杜甫的高超之处,“自叙反详,叙李反略。则似翻宾作主,翻主作宾矣”。细细想来,似乎也没有这么高深。这首诗虽然是“赠给李白”的,但对方是大名士,自己是个文学青年,只有先多作自我介绍了。杜甫先发了一通牢骚,说自己在洛阳上上下下整整活动了两年,算是见识了世态炎凉。为什么要把满腹牢骚都告诉对方呢?显然杜甫注意到了李太白此时的心情与处境。这位天仙诗人刚刚被皇上从京城放归,心里自然不痛快,需要找人发泄与倾诉。这样,两个同病相怜的落魄者,才会有共同语言。接下来的杜甫更让我们吃惊,他向李白介绍了自己学仙求道的经历,并邀请对方一同去求仙访道“拾瑶草”。这显然也搔到了李白的痒处。求仙访道,正是李白所喜欢的事情。虽然我们不能就此判定作为文学青年的杜甫有迎合诗坛大腕李白或者投其所好的动机,但至少他在努力寻找两人的共同点,因为我们很少看到杜老夫子谈到游仙的事情,也很难找到他求仙炼丹之类的证据。
  
   据说这年秋天,有着共同爱好的两个人结伴而行,越过黄河,去王屋山寻找著名道士华盖君。谁知走到小有清虚洞天,竟然得到华道士已经仙逝的消息,两个人只好惆怅而返。既然失去了共同的目标,两个人只得分道扬镳,李白去了陈留,杜甫到了梁宋。
  
   不久,李白又赶到梁宋,此时高适也来到这里。三个人的共同爱好是什么呢?那就是呼鹰逐兔,打猎喝酒。李白夸耀说“鹰豪鲁草白,狐兔多鲜肥”(《秋猎孟诸夜归》),这真让人垂涎。晚年的杜甫想起往日的壮举,不免有些黯然,羞愧地说:“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昔游》)。
  
   第二年,高适要南行,李、杜要北上,三人就此分手。这时,李白要到齐州紫极宫领受高天师的“道箓”。杜甫这次没有勉强自己,年轻的他经历的挫折还很少,他要继续在仕途上奋进,为此,杜甫独自到齐州去拜谒当时的名人北海太守李邕,继续营造声势,为考试做准备。秋天的时候,杜甫到了兖州,李白从任城而来,两人第三次相聚,感情也愈发浓烈了。杜甫深情地写道: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感情亲密无间了,有了深厚的友谊,年轻的杜甫不再仰视对方,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资格规劝对方了,于是他郑重其事地说: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诗歌前两句是他对李太白生活状态的全面总结与的回顾,后两句则是杜甫对大诗人的殷切希望与诚挚规劝。《杜诗镜铨》注云:“是白一生肖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在杜甫看来,他的规劝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对方没有理由不接受、不感动。但也有读者说,李太白固然不了解杜甫——因为他还没有成长起来,而杜甫似乎也不怎么理解李白,他并没有真正体察到李白的潜藏在佯狂超脱表象下的那份沉痛与悲凉,这也就是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评价所说的“有那么一点疏远之感”(《中国诗史•李白与杜甫》)。冬天的时候,李白要重游江东,而杜甫则要西去长安。两人在兖州城东石门分手,从此一别,音容渺茫。李白在沙丘(山东临清)记起杜甫,写了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之后,再也没有提起杜甫。杜甫经常得知李白的消息,一再梦见他,也写过很多诗来表达自己的牵挂,如《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吾独怜其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诗歌情感虽然浓烈真挚,但让很多喜欢李白的读者很不服气,觉得杜甫的态度变化实在太大,从费尽心机结交,投其所好,仰慕到平等的规劝,到如今的哀怜同情,似乎过于势利,有违交友之道。在这些读者看来,李太白那样飘逸的诗人,晚年即使落魄,政治上有了污点,也没有谁有资格去怜悯他,杜甫也不行。

天宝十五载二月,杜甫从奉先县返回长安任所。由于形势岌岌可危,三个月后他又回到奉先,把一家大小接到白水的舅父家。不久,潼关失守,白水随之沦陷。一片慌乱之中,杜甫带着家人向北逃亡。此时他们犹如惊弓之鸟,马不停蹄,昼夜兼行,恐惧使他们已经感受不到疲惫与饥饿。诗人一度累倒在草丛中,他的重表侄已经骑马前行了十几里,发现诗人失踪,沿路寻找,大声呼叫,终于找到了他。在《彭衙行》中,他描述了逃亡的场景,其中有段为: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杜甫一家终于到达鄜州。诗人把家人安顿在城北三十里的羌村,自己满怀杀敌报国的壮志激情,投奔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在国家危亡之际做出这种抉择,着实表现出了诗人忠贞的本性。当时朝廷高官,或随玄宗逃之夭夭,躲到遥远的蜀中,或潜逃在偏僻的乡村,首鼠两端,观望成败,更有甚者卖身求荣。肃宗虽然建立了行宫,其时手下文武官员不满三十,诗人却毅然前往,不畏艰险,跨越敌占区前去追随,可惜在途中终为叛军所俘获,押解至长安。
  
   不过,杜甫名气小,地位低,叛军并不重视他,不仅没有把他作为人才挑选出来委以官职——如王维那样,甚至连看管他的兴趣都没有,身为俘虏的杜甫竟然可以在长安城中自由行走。不过,想到鄜州的妻儿,诗人还是忧心忡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严肃的诗人竟然还有这样深情的一面,这让我们很诧异。“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个连妻子儿女都不牵挂的人,爱国家也可能只是一种标签。很多批评家都对这首诗大声叫好,不过他们欣赏的只是表达的技巧。蒋衡《拙存堂文集•杜诗纪闻》云:“此在长安月夜忆鄜州也。翻从鄜州说起,又不说闺中忆我,却说不解忆长安。忆鄜州,正面也;忆长安,对面也。去此两层单写旁面小儿,离奇变化,益见深情苦忆,笔法不可思议矣,……古人善用反笔,善用旁笔,故有隐笔,有奇笔,今人曾梦见否?”看到这些评论家只对所谓的笔法津津乐道,确实让人不可思议。这样的诗歌,是单纯的“奇笔”、“隐笔”所能写出来的么?
  
   这一时期,杜甫迎来了进入了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先后写下了著名的《哀王孙》、《悲陈陶》、《悲清坂》、《春望》、《哀江头》等。至德二载(757)春天,杜甫躲进大云经寺,然后溜出金光门,从长安逃了出来,沿着崎岖山道,跑到了凤翔。胜利大逃亡使诗人欣喜万分,“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他既有再世为人的恍惚,更有回归朝廷的自豪。虽然见到圣上时样子极其狼狈,所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可这不正展示了他的赤胆忠心吗?唐肃宗十分感动,任命他为左拾遗。
  
   左拾遗虽然只是从八品,却是清要之职,跟随皇帝左右,负责劝谏工作及举荐人才,也算得上“近臣”,有机会给皇上留下深刻印象,前途比较远大。怀着感恩的心情,杜甫积极投入到工作之中。也许是诗人太想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结果忽视了皇帝的感受,卷入到房琯事件的漩涡之中,被押进班房。房琯是杜甫的布衣之交,一生正气,大义凛然,名声响亮,自信心强,但能力极差,一个不懂军事的书生,在担任宰相之后,却积极要求指挥作战,结果一败涂地。政敌抓住机会诋毁他只忠于太上皇玄宗,对现任圣上不恭。肃宗大怒,罢免了他的相位。杜老夫子却畅言房琯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天下士大夫的楷模,即使有些小瑕疵,也不会影响他高大的形象。
  
   肃宗皇帝看见杜甫的论调,勃然大怒,下诏三司(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去审问他居心何在。幸亏韦陟与宰相张镐等人的相救,说杜甫虽然有些狂悖之词,但还没有失去谏臣的本分,这才使杜老夫子免遭处罚。遭此一劫的杜老夫子却十分倔强,在无罪释放后,他写了一篇《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表面上是述己之罪,奉谢感恩,实则固执地为自己辩白,并再次陈述自己由贼庭赴凤翔的经历,显示他的忠贞,实质上还是在指斥圣上误解贤臣。皇上很不高兴,逐渐丧失了对他的兴趣,慢慢疏远了他。三个月后,圣上找了个机会,打发诗人去探亲,以爱护关心他的名义将诗人从身边撵走了。《新唐书》杜甫本传的叙述是“(杜)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至德二载闰八月,诗人离开临时首都凤翔,北归鄜州羌村探望妻儿,这促发他写下了被成为古今绝唱的叙事诗《北征》。苏东坡感叹说:古往今来的诗人很多,而唯以杜子美为首,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老杜虽然饥寒流落,但一饭未尝忘君。《北征》就是一首识君臣大体、忠义之气可与秋色争高的佳作。后世书生常说老杜“每饭不忘思君”,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不过,更让普通读者感动的诗篇,还是老杜见到家人后所写的《羌村三首》: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描述的就是这种诗篇。豪华落尽,返璞归真,才是诗歌的最上一层,这也就是前辈们常说的“笔力高古”,“遭乱生还,事出意外,仓卒情景,历历叙出。叙事之工不必言,尤妙在笔力高古,愈质愈难。”(《杜诗集评》)所以连乾隆都盛赞它“真语流露,不假雕饰,而情文并至”(《唐宋诗醇》)。至于那些分析其起承转阖的评论,总让人觉得是皮相之谈。
  
   这年九月,朝廷光荣收复长安。探亲假满的杜甫率领妻子儿女浩浩荡荡地回到长安,继续担任他的左拾遗。不过,虽然诗人还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但还是难以弥补所失掉的圣上的恩宠与欢心。次年六月,又因房琯的牵连,杜甫被贬为华州(陕西华县)司功参军,这使他内心充满了委屈。一年之前,他从金光门成功逃亡,进入了中央政府;一年之后,长安光复,他却作为待罪之身被撵出金光门。这又如何让他不伤感,在诗中他含蓄地说“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那些得到圣上恩宠的官员纷纷从流亡之地回到首都,而自己这个在艰苦岁月中追随皇上的有功之臣却被流放到地方。眼看着自己一天天衰老,诗人骑着马儿驻足在都城之外,内心百感交集。
  
   司功参军负责地方的文教事业,主管当地的祭祀、学校、选举(生员)、考课等。不过,从老杜所写的《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中,我们还是发现老杜对时事颇为关注。这次考试共五问。首问有关赋税问题:官府应当收赋多少而不至于扰民及针对当前赋税尽为军资的现实,如何保障军旅供给而又不使民众罹其疾苦。次问驿马供应问题:驿站是王命下达、民情上闻、军书传递的重要渠道,如何解决其费用,使其顺利运转。三问水陆运输问题:漕运转输的便利是国仓充实的前提,但如今水路不畅,牛力不足,如何解决?四问军队给养问题:足食才有足兵。当今战乱未平,正值用兵之际,而有司自救不暇,军粮无以筹集,怎么办?最后问到货币改革问题。而发问的目的就是为军队做好后勤保障,“使军旅足食”。
  
   乾元元年(758)七月,诗人又替郭刺史撰写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贼形式图状》,主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能姑息养奸,并进献了具体的调兵遣将之法来剿灭安庆绪之余部。仇兆鳌因此认为“杜公借箸前筹,洞悉情势。此等文字,真可坐而言、起而行者,初非书生谈兵迂阔也”(《杜诗详注》卷二十五)。老杜的军事思想是否真如仇兆鳌所言那样先进,由于这些主张没有付诸实践,我们也无从得知,不过至少可以肯定他非常关注这些问题。
  
   这年年底,杜甫回洛阳探望老家。次年三月,返回华州途中,适逢郭子仪等九节度为史思明所败,溃于相州。诗人目睹了战争的惨烈与官军的腐败,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诗人终于对政治绝望了,回到华州之后,四十八岁的他便辞官而去,携带一家老小前往秦州(甘肃天水)。辞官后生活远非老杜所想象的那样轻松,他曾干起了采药种药的老本行,但这显然是杯水车薪,最后他穷得囊空如洗,“囊空空羞涩,留得一钱看”。后人常说老杜这首《空囊》“写穷况妙在诙谐潇洒”(《杜诗镜铨》),说老杜幽默风趣,这实在是误读。此时诗人有自嘲,有恐慌,偏偏就是没有风趣潇洒,在一家大小都缺食少餐的情形下,他如何幽默得起来。
秋天的时候,老杜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刚好同谷(甘肃成县)有位素昧平生的“佳主人”(有人说是县官)写信给他,盛情邀请老杜前往。老杜抓住这根稻草,举家而去,“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妙绝,远客惊深眷”(《积草岭》)。其实这位“佳主人”只是随口那么一说,他没想到老杜是个实在人,竟然跨越崇山峻岭去投奔他。吝啬的“佳主人”慌了神,果断地将老杜难民似的一家拒之门外。老杜轻信人言,至此进退两难,旅费耗尽,食宿全无着落,几乎濒临绝境。看看他的《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满头白发,未老先衰,缺衣少食,浪迹天涯,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前人说,读《离骚》可以不流泪,但读这首诗不能不伤感。但朱熹朱文公却说“杜陵此歌,豪宕奇崛,诗流少及者。顾其卒章叹老嗟卑,则志亦陋矣,人可以不闻道哉”(《朱文公文集》卷八四)。朱文公说,老杜这组诗艺术风格自然是不错的,只是结尾格调不高,老在感叹自己日子太苦、年纪太大,这说明老杜在“道”这方面修养还是不够。理学家之所以让人生厌,就在于他们不近人情,没有一点人的味道。
  
   困境中的老杜茫然四顾,何处是他的安身之所,何人是他的依靠?“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发秦州》),四川有很多老朋友,又远离战火,看来就是他的乐土。这年十二月一日,老杜一家又踏上征程,“不缘衣食相驱遣,此身谁愿长奔波”(王建《行见月》,不解决衣食问题,他就要不停地奔波在旅途之中。
  
   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成都的杜甫,终于过上了几年安稳的生活。上元元年(760)春天,在老朋友彭州刺史高适及表弟王司马的帮助之下,诗人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建造起了草堂。草堂虽然简陋,生活依然艰苦,但一家人开开心心团聚在一起,自然也有道不尽的幸福,“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老杜结婚已经近二十年,二十年来诗人一直东奔西走,干谒旅食,与妻子相聚之日实在是少之又少,不经意间当年的新娘已经成了老妻。富贵之极的贾元春感叹“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父女兄弟,反不如小家得以常常亲近”。如今老杜也许会感叹者日子虽然清贫,但画纸下棋、敲针钓鱼,享受天伦之乐,也不失幸福和满足。更何况邻里和谐,民风淳朴,多有素心人相往来,“邻人有美酒,稚子也能赊”(《遣意二首》),“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春日江村五首》,“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送朱樱》)。
  
   可惜,这样的日子没能长久。他的悠闲是建立在友人大力资助的前提下,而这种资助并不稳定。一旦有变故,一家七八口人——他的妻子、三弟、两个儿子、两三个女儿的生计都会存在问题。诗人说他曾经参加劳动,“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有客》),但对他而言这显然不是谋生的手段,只是休闲的方式。因此,草堂的生活并不总是浪漫的,“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百忧集行》)。在窘困之中,在生活的压力下,笑也勉强。而当暴风将屋顶的茅草卷走之时,诗人显然连勉强的笑容也挤不出来了。“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草堂即时》),“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屏迹三首》),这时剩下了愁容。他唯有向友人高适求救:“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代宗宝应元年(762)正月,严武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是杜老夫子的老朋友,经常率领随从到浣花村来看望他,也正是在他的资助下,杜甫翻修了草堂。不过,几个月后,严武调回首都,而成都又发生叛乱,杜甫只好留下三弟看守草堂,带着妻子儿女漂泊到梓州与阆州。直到广德二年(764),严武重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才回到成都草堂。这年六月,在严武的推荐下,朝廷任命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盛情难却,也为了缓解家中的经济压力,硬着头皮上任了,“已忍十年伶俜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宿府》)。幕府工作是枯燥的,距离浣花村较远,他不得不一个人住进幕府里,“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杜甫早年患有疟疾与肺病,如今“白头趋幕府”(《正月三日归溪上》),心情不好,长久坐在办公室里,感觉身心疲惫。但即使这种日子,对晚年的杜甫而言也是难得的奢侈。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暴病身亡,杜甫在成都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就离开了草堂,出川而去。也有传闻说杜甫触怒了严武,严武欲杀他立威,老杜见机而走。
  
   大历元年(766)的夏天,杜甫来看蘷州,他在这里停留了一年零八个月,但却留下了四百五十余首诗,平均两天一首,几乎占据了他诗歌全集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他的律诗,更是达到了顶峰。看这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由于蘷州都督柏茂琳的照顾,杜甫这一年多的生活也算平稳。据说为了风痹,他养了上百只乌鸡,还在城东有四十亩的果园,甚至还有了不少仆人,诗人经常在诗歌中提到的就有阿段、信行、伯夷、辛秀等。不过,在诗人看来,蘷州虽好,也非久留之地,晚年的杜甫思乡之情日益浓厚。大历三年正月,杜甫带来全家,乘着木船,出峡来到江陵。但江陵的生活显然是他始料未及的,“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日子一天比一天苦,身体一天比一天差,诗人茫然了,“更欲投何处?飘然去此都”。晚秋的时候,诗人飘零到湖北公安,但公安并不太平,他乘船继续南下,来到岳阳: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历来人们从各个方面来叙述这首诗的妙处,有称颂境界的,有赞誉胸襟的,不一而足。还是《杜工部诗通》说得最为平实:“此诗百代诗人所共推服,无他,以实气对实景,写实情耳。气有馁者,欲不言袭取,终不能欺人。”他认为这首诗歌动人之处就在于实话实说。诗人满心希望叶落归根,但湖南战争不断,他被迫南行,从岳阳飘到潭州(长沙),从潭州飘到衡州(衡阳),又返回潭州。
  
   而这期间,他一直住在船上。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潭州发生兵变,杜甫逃往衡州,行至耒阳时,江水暴涨,五天没有进食。县令聂某听说后,派人送去牛肉白酒。《明皇杂录》说,杜甫在长期饥饿之后,暴饮暴食,结果腹胀而亡。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