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部门分工。
会议确定了今年政府6个方面及相关部分共48项重点工作,并将任务逐项分解到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
会议提出新一届政府“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和推动经济转型”四件开门大事,并指出要积极推进重要领域改革。
宏观调控开门“四件事”
会议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跟踪监测和深入分析,把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和推动经济转型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由于年初两个月整体经济增长弱于市场预期,工业走势较软、消费增速较去年仅平稳变化,“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和推动经济转型”的经济政策组合,显现政府可能希望适应经济慢节奏恢复过程,以经济平稳增长和改革渐次突破作为开局。
外界认为,随着至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接近100万亿,我国地方在新一轮城镇化中仍有投资冒进的潜在苗头,金融风险、财政风险是中国经济中的两大隐患,且互相交织影响。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针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是否可能重新恶化的疑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部中国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理查德·赫德日前对记者表示,中国中央政府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积累了大量表外贷款,在2009年~2010年表外贷款总额已经达到GDP的40%,中国应该落实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预算外债务及其进一步积聚而采取的措施,密切监控这些措施的效力。
除了总量调控“四件事”,政府将在微观调控上以产能调整为抓手。会议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分行业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具体办法,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
财税改革需出方案循序推进
会议还指出,要积极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力争有实质性进展。财税改革要拿出方案,循序推进。
此前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随后,时任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经济日报》撰文称,今后一个时期健全财政体制的主要目标是: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按照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他还提出要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优化转移支付的结构、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加快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财政部网站文章显示,财政部预算司司长许宏才也曾表示,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点之一就是明确改革目标,“坚持财政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
他建议,“营改增”要改变目前按生产行为分享增值税的办法,实行地方政府根据人口数量和消费数额等因素分享增值税,此外还要研究企业所得税分享办法。
新任财政部长楼继伟在24日发表演讲时表示,过去30多年,财税体制改革一直是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军。未来中国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走艰巨的改革之路,财税体制改革已站在新的起点上。
同时,楼继伟谈到中国实现包容性增长面临不同路径选择,只有走艰巨的改革之路,由政府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更多发挥市场作用,才能增强百姓幸福感。
据监管层人士透露,目前新任国税总局局长王军也已经布置了税改方案的调研起草,“现在还没有投入制定,还没有成型的东西。”
而在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看来,财税体制改革同时更重要的是问责制度的建立,否则“一切改革都是空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