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金戈铁马辛弃疾(三)铁腕平乱

辛弃疾虽然一直主张北伐,立志恢复中原,但在具体策略上,他的主张是“无欲速”,也就是他认为应该先做几年准备,再和金国开战。这一主张没有迎合宋孝宗想要立即出兵金国的想法,所以辛弃疾在受到宋孝宗召见后的最初两年里,一直没有受到重用,但他在后来担任滁州知州的任期内,把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这使他在南宋政坛中,逐渐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此时宋金之间处于停战状态,他最为得意的军事才能,还是没有得到施展。

      在宋孝宗淳熙二年,也就是公元1175年,南宋内部出现了一次动乱,一心规划着如何对金作战的辛弃疾,却阴差阳错的把自己的军事才能用到了内部的平乱上。这一次南宋内部的动乱,实际上是在苛捐杂税的逼迫下,被断了生路的茶商进行的造反,在南宋政府的眼中,这就是所谓的“茶寇”。

      其中声势较大的一股势力,就是茶商赖文正所领导的茶商军,这股茶商军利用自己熟悉地形,再加上老百姓的支持,多次以少胜多,把前来围剿的南宋政府军打得大败,声势越来越大。辛弃疾所要平定的动乱,就是要平定以赖文正为首的茶商军。那么,辛弃疾是怎样平定这次动乱的呢?

      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金戈铁马辛弃疾》第三集《铁腕平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画外音]上集讲到,辛弃疾虽然主张北伐,立志恢复中原,但在具体策略上,他的主张是“无欲速”,也就是他认为应该先做几年准备,再和金国开战。这一主张没有迎合宋孝宗想要立即出兵金国的想法,所以辛弃疾在受到宋孝宗召见后的最初两年里,一直没有受到重用,但他在后来担任滁州知州的任期内,把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这使他在南宋政坛中,逐渐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此时宋金之间处于停战状态,他最为得意的军事才能,还是没有得到施展。

在宋孝宗淳熙二年,也就是公元1175年,南宋内部出现了一次动乱,一心规划着如何对金作战的辛弃疾,却阴差阳错的把自己的军事才能用到了内部的平乱上。那么,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动乱呢?辛弃疾又是怎样平定这次动乱的呢?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金戈铁马辛弃疾第三集《铁腕平乱》。

赵晓岚: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上旬的一天,在南宋朝廷的议事大厅里出现了这么一幕场景,这天宋孝宗很不高兴地坐在龙椅上,指着一堆奏章,就对底下的大臣训起了话,他说小小的一股“茶寇”,派了近万人去围剿,都过去两个月了不但没有什么成果,反倒是越闹越凶,你们说这些带兵的将领是干什么吃的,如果是跟金兵作战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底下的大臣被皇帝少见的火气给吓住了,静默了一会儿之后呢,上任才几个月的宰相叶衡站了出来,向孝宗皇帝说,陛下我推荐一个人,只要他出马,肯定可以完成计讨捕“茶寇”的工作,宋孝宗问是谁呢,叶衡说了一个名字,——辛弃疾,一个月之后,一辆马车出了临安城,在如火的骄阳中,烟尘滚滚地向着江西驰去,车里面坐着的是一个身材雄伟,眼光似刀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朝廷新任命的江西提点刑狱,这个提点刑狱是负责一路的刑狱公事,有一点类似我们今天省一级司法机构的长官,在接到这个任命之前辛弃疾离开让他在政坛上崭露头角的滁州,已经有一年多了。

原因是他得了一场大病,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回去休养,到淳熙元年的春天,他的身体恢复之后呢就被安排做了江东安抚司的参议官,安抚司在宋代又被称为“帅司”,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个省级机构,他是负责一路的军政工作,同时对他所管辖的州郡有监察权,他的长官就是安抚使,而参议官就是安抚官的下属官员,辛弃疾的上级就是当时的江东安抚使就是后来的宰相叶衡,叶衡非常赏识辛弃疾的才干,在这年的11月他被任命为宰相后呢,就向孝宗极力的推荐辛弃疾,说他慷慨有大略,那就是说他志气昂扬,见识远大,辛弃疾也因此再次受到了宋孝宗的召见,并且被提拔任命为仓部郎官,这个职务是负责国家粮食的储藏,供应和管理这个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从六品的官阶,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也算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职位。

因为叶衡对辛弃疾知根知底,所以就在孝宗为江西讨捕“茶寇”不利而发脾气的时候他就推荐辛弃疾去接了这个烫手的山芋,于是一向以将种自命的辛弃疾终于得到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那么所谓的茶寇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呢,其实这个茶寇啊,并不是真正的强盗匪徒意义上的寇,它是南宋的那些贩茶的商人们为了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产生的一个武装队伍,茶和盐是南宋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和盐一样茶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禁止私自交易,茶商要向茶家收购茶叶的话,必须首先得到政府的“茶引”,这个茶引是个什么东西呢?

它大致相当于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里面购买某一类物资所需要的批条,不过这个批条呢,是要用钱去买的,因为在宋孝宗的时候要准备对金开战,所以在军政方面的财政支出就增加了很多,而这笔支出最终又以赋税的形式转移到了老百姓的身上,仅以茶和盐的交易税为例,临安府在绍兴年间每年的定额是1300万缗,一缗就是一千文钱,这个数字到了乾道六年以后,他就变成了2400万缗,那么这个贩茶的商人他如果要通过茶引的正常途径来买茶叶的话,各种费用加起来,每买100斤或者120斤的茶叶他就要花要花费40缗到50缗的这个价格,这么一个价格对于贩茶的商人来讲,是一个学生的负担,几乎是无利可图了,那么无利可图的生意谁会做,谁又能做的下去呢?那些茶商一合计,官逼民反,你这样的收税法,那就是断了我们的生路,干脆咱税也不交了,硬闯,于是他们就组成了成千上百的人进行武装贩运,碰到检查的关卡,就用武力冲过去,就这样逐渐形成了南宋政府眼中的茶寇,公元1175年的4月,一个叫赖文正的茶商,率领着四百多武装私贩人员,在湖北起义很快就进入到湖南和江西境内,在江西永新县一个叫禾山洞的地方建立了根据地,和政府军周旋。

[画外音]南宋政府眼中的茶寇,其时是在苛捐杂税的逼迫下,被断了生路的茶商进行的造反,而赖文正的茶商军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多次以少胜多,把前来围剿的南宋政府军的打的大败,声势越来越大,辛弃疾所要平定的动乱就是要平定以赖文正为首的茶商军,那么辛弃疾会怎样实施他的围剿行动呢?

赵晓岚:辛弃疾到了江西以后,立刻叫来当地这些统兵的将领,对他们说你们给我挑选一批精兵,个个要能以一当十,那些统领就答应了,回去后不久就送了一批士兵到辛弃疾这里,辛弃疾一看气坏了,送来的士兵个个都是老弱,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他马上把那些统领叫过来问,那些统领是个个喊冤,说不是不执行命令,实在自己手的士兵都这个样了,稍微强壮一点的,都被这个上司、那个上司借去为私人服务了,南下之后第一次和南宋军队有亲密接触的辛弃疾,这下子终于知道南宋军队的战斗力为什么会这么差了,一个将军带领这样的老弱士兵怎么会不吃败仗呢,那么现在这个时候辛弃疾来到江西,在围剿茶商军的一开始就碰到了这么一个严重的问题,他该怎么办呢?

辛弃疾的办法就是颁下重赏,从当地的驻军,民兵还有土豪的武装中招募敢死队员,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他就组织了一支作风剽悍勇猛的的精锐部队,他把这支精兵和熟悉地形的当地的乡兵合在一起,然后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就负责守在要害地点,专门就负责跟踪茶商根据地那个进进出出的人员,另外一部分就是负责进攻,就到茶商军隐居的山里面去搜查,追击,虚张声势,但是并不主动出击,等到茶商军疲惫退却之后他又进行尾追,时刻保持一种压力,茶商军的人数本来就不是很多,他们在往广东的运动过程中间,又遭到了当地军队的一次拦击,实力又损失了不少,过去他们之所以敢于跟政府军较量,靠的是什么呢,地形熟悉,老百姓支持,消息灵通,所以打起游击战来是得心应手。

而政府军是大规模作战,大部队做战,在山里面根本就无法展开,后勤供应也成问题,现在在辛弃疾这样有守有攻,有虚有实,机动灵活的军事部署下面,茶商军的活动范围是越来越小,最后就支持不住了,辛弃疾从抓来的那些义军的士兵那里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呢,就赶紧派人,趁机就派人到茶商军的军营里面去招降,宣称只要你们投降就放给你们生路,这个茶商军的首领赖文正,眼看已经走投无路,就只好到辛弃疾那里去投降,就这样,这一支在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等地都引起了很大骚动的茶商军的起义,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被辛弃疾彻底平定了。

[画外音] 在平定以赖文正为首的茶商动乱中,辛弃疾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很快平定了这次动乱,因为平定茶商动乱有功,辛弃疾在仕途上得到了升迁,但是在新的岗位上他没有干多久就被调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赵晓岚:大约在公元1176年的秋冬之际,他被任命为京西路的转运判官,到第二年的春天他又获得了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的任命,这个任命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省一级的领导,因此辛弃疾这个时候可以称作一个封疆大吏了,辛弃疾在湖北当安抚使的期间也面临着一个平乱的任务,当时湖北境内的治安情况非常地混乱,盗贼非常的猖獗,他们经常是团伙作案,偷盗,抢劫老百姓的财物,外地人甚至不敢从湖北境内过程,原先那些地方官员都是束手无策,辛弃疾上任以后看见常规的手段不奏效,于是就来了个治乱世用重典的办法实行“严打”政策,“得贼辄杀,不复穷究”,就是抓到这个盗贼就杀,不再通过各种复杂的审理手续,这种方法从我们今天讲究法制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不可取的,而在当时也确实产生了一些过激的现象。

有一次有一个人偷了一头牛被抓住了,按照正式的法律规定,这个人会要被流放的江州去,但是在辛弃疾掀起的严打浪潮中,他底下负责这桩案件的官吏就准备把这个人扔到河里去淹死,这个处理法显然是太重了,当地一个姓曹的县令听到以后呢,就连忙跑到辛弃疾哪里去求情,当然辛弃疾也卖了他这个面子,最后呢就让手下按照正式的法律规定处理了,那个偷牛贼总算是拣回了一条小命,虽然辛弃疾这种严打政策不符合一种法制的原则,容易引起弊端,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取得的效果呢也是立竿见影的,湖北境内很快就“奸盗屏迹”,就是盗贼都不敢出来作乱了,治安顺序大好,老百姓都拍手称快,不过辛弃疾采用严打政策来维护治安,不久之后呢就啃上了一块儿硬骨头。

这一次惹事的不是盗贼,而是官兵,在江陵屯驻的这个部队的统治官叫率逢原,为人十分凶横,经常干一些横行霸道的事情,有一回他的手下和老百姓之间起了冲突,上面的头儿是个横子的角色,那他的手下也就不好惹,于是不该出手也出手就把老百姓打了个落花流水,官司打到辛弃疾这里,辛弃疾亲自一审理,发现错的是军队一方,于是呢他就去找率逢原,希望他处理那些士兵,这个率逢原是个横贯了的角色,他哪里肯买帐,他就对辛弃疾说我的部下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就护着他们咋地,偏偏辛弃疾也是个“刚拙自信”的人物,他当然就不服输,于是俩人就冲突起来了,官司一直打到南宋的中央政府那里,在封建社会打这种官司决定谁输赢的关键,往往是双方的关系的后台,这个时候赏识辛弃疾的叶衡已经被免去了宰相的职务,而率逢原呢可能是朝廷中还有些背景,有人给他说话,所以尽管这一次错的确实是他的那一方,但是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各打五十大板,率逢原降职,辛弃疾调离江陵,改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画外音]虽然辛弃疾因为强硬的行事作风使他在仕途上平添了不少风波,但是他在江西安抚使的任期内仍然是毫不手软,对于各种不法现象,依然是严厉打击,而这个时候南宋朝廷中发生了一次人事变动,使辛弃疾的仕途再次受到了影响,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事变动呢?辛弃疾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赵晓岚:公元1178年3月,在抗金北伐的事情上主张稳健保守的史浩,重新担任了宰相,他坚决反对张浚北伐,对于北方来的“归正人”也不太欣赏,什么叫归正人呢,宋朝称沦于外邦又回到宋朝的人就叫做归正人,有这个自邪而归正或者叫弃暗投明的意思在里面,辛弃疾就是被南宋朝廷作为归正人看待的,史浩认为,张浚之所以急着北伐是受了北人的蛊惑,辛弃疾就是从山东来的北人,而且他也向张浚提过抗金方面的计策,另外在执政风格方面,史浩崇尚的是宽厚,而辛弃疾是铁腕作风,一贯的铁腕作风,所以从上面的几个因素来看,史浩是很有可能是不太喜欢辛弃疾的。

所以他上任以后,就把辛弃疾从地方长官安抚使地方长官的位置上就调到京城,做了大理寺的少卿,专门负责各地上报的各种刑狱案件,负责它的审理工作,这个级别虽然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他已经失去了在地方任上独当一面的那个实权,这个辛弃疾呢他本来在这个地方任上,因为安抚使是掌管一路的军政大权,他本来在地方这个任上,他正想是甩开手脚,放开手脚大干一番的时候,结果被调到京城去做这么一个基本上是坐办公室的工作,那无疑对他的满腔热情、满怀自信的辛弃疾无疑是兜头浇了一盆凉水,但是在这个时期来说,对辛弃疾最大的打击还不是自己个人仕途上的升降沉浮,而是什么呢,是他念念不忘的恢复事业,在主和派掌权的这个局面下,已经越来越难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了,特别是被他寄予厚望的宋孝宗,就是说已经逐渐消失了原来那种进取的锐气,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向金朝要求归还宋朝在河南的那个祖坟地,那个陵寝地一直都是宋孝宗和金国在外交斗争中的一个重要借口。

在1176年的时候,宋孝宗又派了一个叫汤邦彦的使者,去向金国要求归还宋朝在河南的陵寝地,金国这一方开始的时候它是采取拒不接纳的态度,过了十几天终于答应接见了,可是却给宋朝的使者来个下马威,在马路两旁布满了刀出鞘,箭上弦的武士,把那个喜欢夸夸其谈但是又毫无胆识的汤邦彦吓得是魂飞魄散,进去见了金世宗以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回去以后呢因为汤邦彦因为有辱使命,遭到了流放,但是从此以后宋孝宗就再也没有向金国提出过有关领土方面的要求,因此公元1176年,也可以说是宋孝宗他这个北伐恢复的态度由积极转为消极的一个分水岭。

[画外音]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直主张抗金的,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一直是贯穿他生命的主旋律,那么面对宋孝宗对北伐事业逐渐消极的心态,辛弃疾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他在词做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情绪的呢?

赵晓岚:辛弃疾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当然是无比的郁闷和失望,他有一首很著名的词《摸鱼儿》反映的就是他这种心绪,“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人怨恨春天的风雨太多,他怜惜春天在风雨的催迫下,匆匆的离去,词人对春天的怜惜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

惜春长怕花开早,因为怜惜春天,他甚至一直都害怕春天的花开的太早了,为什么呢,因为开得早就会凋谢的早,何况眼前已经实实在在的到了晚春,遍地都是凋零的花瓣了,于是作者就要极力的拘留春天,他呼唤春天,他说春天请你暂时停住你要离开的脚步,我听说那个芳草都已经长满了天涯,已经把你回去的路阻断了,那意思就是说,你既然没有路回去了你就留下来吧,可是春天对他的挽留没有反应,于是作者就埋怨春天不理睬他,他看来看去,只有那美丽屋檐下的蜘蛛网还在哪里殷勤的张着,好像要极力的拘留住春天的样子,可是一天到晚它只惹来了一些飘飞的柳絮,粘挂在他的上面,这上半首词表面上抒发的是伤春惜春之情,可是它却有很强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有人认为这在风雨催迫下匆匆而去的春天是象征着南宋的国势,风雨飘摇走向衰落。

但是我认为辛弃疾在这里更可能是把这个春天比喻成抗金恢复的事业,我们知道这个非常热衷于北伐的宋孝宗上台以后,南宋曾经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抗金局面,就好像进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可是在符离之败等各种事件的打击牵制之下,这个良好局面呢又匆匆归去了,对收复失地满怀热情的辛弃疾曾经也想尽力来挽救,他几次上疏皇帝和宰相但是都没有回音,怨春不语我认为就是辛弃疾在埋怨作为抗金事业最高领导的宋孝宗没有搭理他,他觉得在那个抗金的良好局面逐渐远去的过程中,他就像那个屋檐下的蜘蛛网一样,虽然是力量微小,但是仍然殷勤地忙前忙后,极力想挽留住一些什么东西,他想挽留住抗金的一点力量,抗金的那种良好的局面,他就想挽留住一点什么,但是抗金的大势已去,他的努力还是落空了。

从这个长门事到脉脉此情谁诉,用的是汉武帝和陈皇后的事情,陈皇后就是“金屋藏娇”这个成语中的女主人公陈阿娇,她是汉武帝的表姐,汉武帝小的时候他的姑母也就是阿娇的妈妈,曾经逗这个汉武帝,他说如果把阿娇给你做老婆,你会怎么对待她呢?这个小家伙就回答他,那我要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个小家伙成了汉武帝之后就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真的娶了阿娇做皇后,并且给她造了一座金屋,可是这个阿娇她却看不得汉武帝和别的妃子亲热,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把她打入了冷宫,也就是长门宫里面去了,冷宫的日子自然很不好过,这个阿娇就后悔了,她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写的好,于是就拿出千金请这个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在《长门赋》里面诉说了自己的忧愁悲伤以及对汉武帝的盼望,而汉武帝也真的被感动了,又重新的宠幸了阿娇,上面这个说法是出自于《长门赋》前面的序言,这中间自然有些文人自我吹捧的成分,因为历史上的阿娇在受冷落以后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青睐。

辛弃疾在这里对历史进行了一番推演和改造,他说长门宫里陈皇后的那件事情,本来已经约好的佳期,为什么最后又耽误了呢,有人一直嫉妒那个美女,在皇帝那里造谣中伤她,那么她即使用千金买得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她自己的满腹的忧愁悲伤以及对皇帝的思念之情又向谁去倾诉呢?我认为“蛾眉曾有人妒”的这个曾字,它不念曾CENG,他念曾ZENG,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是做副词,一直、从来,如果是这么来理解的话,就更能够说明人才遭妒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惯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显然辛弃疾在这里他是用陈皇后的遭遇,来比喻自己受冷落的遭遇,他认为自己的那些抗金主张之所以得不到宋孝宗的重视,得不到他的信任是因为有人妒忌他,在皇帝哪里说他的坏话,那么面对这种阻碍他实现抗金理想的流言蜚语,他气愤了,于是他就说“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玉环飞燕就是指的杨玉环,赵飞燕,她们分别是唐玄宗和汉成帝的宠妃,这两个美女都是能歌善舞,红极一时。

辛弃疾在这里告诫那些中伤他的人说,你呀不要以为自己长袖善舞,你们没有看到像杨玉环,赵飞燕那样受到皇帝宠爱,显赫一时的人也化为尘土了呢,愤怒之后作者笔调一转,就写起了自己的哀怨“闲愁最苦”,为句话真是无限沉痛,我们上集已经讲过,这个闲愁,在古诗词里面往往是指一种无法明说的,非常深重的愁苦,辛弃疾的愁就是眼看着抗金大势,这个抗金的大好形势就像眼前的春天一样马上就要消失,它所引起的愁,是出于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而引起的大忧愁,偏偏这信忧愁呢,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脉脉此情谁诉,他没有办法倾诉,那么这个愁该怎么样来消解呢?也许可以登上高台凭栏远望,来舒缓一下情绪,事实上这样做也不行,“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他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去靠着高处的栏杆,凭栏远眺,因为你将要看到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它的光芒黯淡,很快就会笼罩在远处如烟的柳色里面,这种景象只会让人更加肠断神伤,在这里这个斜阳也是有比喻意义的,他的比喻意义他有各种不同的的解释,我认为古代经常用太阳来比喻皇帝,所以这个斜阳呢, 辛弃疾很有可能就是比喻那位曾经立志北伐而如今却意志消沉的宋孝宗。

而关于这首词前人曾经指出了他的一个特点,就是说词意殊怨,意思就是说这个词充满了一个怨的情绪,我的理解辛弃疾的怨应该是和屈原那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呢是一样的,他主要是对宋孝宗对他不理解而引起的一种怨,从前边的“怨春不语”,到这末尾的斜阳烟柳,都表现了这一点,这首词在辛弃疾的词里面是非常著名的,辛弃疾经常用一种比兴寄托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也就是说表面上经常写一些风花雪月,儿女柔情,就是经常用一些美人香草的比喻,非常的缠绵婉约,但是骨子里却是慷慨激昂的热情,和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像这首词就是在一种很柔的外表下面蕴含了一种刚劲深厚的力量,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间是公元1179年的春天。

这个时候他已经从临安外调到湖北当转运副使,但是椅子还没有坐热,几个月以后又接到了调令,要调到湖南去当转运副使,宋代在各路设立了转运使司,除了掌管这一路的财赋以外一,它还要负责一些官员的考查啊,刑事案件的诉讼审理,还有举贤荐能等等职责,辛弃疾当的是转运副使也就是二把手,这个职位应该说还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位,但是他却不能够像安抚使那样执掌兵权了,特别是从地域来讲,湖北叫做什么,古来就称为九省通衢,它离北宋的首都汴京,就是开封比较近,因此他在抗金事业中间还算是个前沿地区,而湖南呢是要处于后方,他这个时候是从湖北到湖南的这个当口写下的这首词,所以辛弃疾他就有一种什么呢?

不受重用的慨叹,不过这次辛弃疾到湖南他又获得了一个新的机会,成就了他事业上的一个高峰,但是,也因此招来更为猛烈的流言蜚语的打击,具体情况怎么样?请听下集介绍!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