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之病
【原文】
司马相如①叙上林②诸水曰:丹水、紫渊、灞、浐、泾、渭③,“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④”,“东注⑤太湖⑥”。李善⑦注:“太湖,所谓震泽⑧。”按八水皆人大河⑨,如何得东注震泽?又白乐天⑩《长恨歌》云:“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嵋在嘉州,与幸蜀路全无交涉。杜甫《武侯庙柏》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防风氏身广九亩,长三丈,姬室亩广六尺,九亩乃五丈四尺,如此防风之身,乃一饼耳。此亦文章之病也。
【注释】
①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成都人,善作赋,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等。
②上林:古代宫苑名,原为秦代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其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一带。
③丹水、紫渊、灞、浐、泾、渭:都是司马相如在赋中罗列的江河名称。
④灏(hào)溔(yāo)潢(huǎnɡ)漾:都是司马相如在赋中用来描写江河水势浩大的样子的词。灏:通“浩”,水势浩大无边。溔:水势浩大。潢:水深广的样子。漾:水势涌动的样子。
⑤注:流入,灌入。
⑥太湖:湖泊名,古时称为震泽,也称为具区、五湖、笠泽。太湖地跨江苏、浙江两省,主要由黄浦江泄入长江。
⑦李善:唐代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著有《文选注》六十卷。
⑧震泽:太湖。详本文第⑥条注。
⑨大河:黄河。
⑩白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大诗人。
《长恨歌》: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唐元和元年。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峨嵋山:山名,在今四川省峨嵋山市。
嘉州:古代地名,原为汉代犍为郡的安南县属地,北周大成元年置为嘉州,到宋代庆元二年时升为嘉定府,治所在今四川省乐山市。
幸蜀:这里指唐玄宗幸蜀。幸:封建时代称帝王亲临为幸。
交涉:这里是“关系”的意思。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往四川成都,后又返回长安,但其来回所走道路,都没有经过峨嵋山。所以沈括说唐玄宗所走的道路与峨嵋山没有关系。
围:古人计量周长的约略单位,尺寸长短说法不一,一说两手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一说两臂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从下文“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来推断,沈括所理解的围当指两手拇指与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否则,以人两臂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四十围圈成的圆直径不可能只有七尺。
径:直径。
无乃: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测度的语气。
防风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是个巨人,大禹在会稽山治水时,防风氏因为迟到而被大禹杀死,他的一节骨头就装了整整一车。《国语·鲁语》中载:“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好聘,且问之仲尼……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
身广九亩:照字面理解,是“身材有九亩田那么大”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言防风氏身躯硕大。亩:面积单位,现在规定六十平方丈为一亩,在古代不同时期对亩有不同的规定,如周代规定六尺为一步、横一步直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译文】
司马相如在赋中叙述上林中的各条河流时说:“丹水、紫渊、灞水、浐水、泾水、渭水,八条河流的流向不同、形态各异,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太湖。”唐代的李善在注释里说:“太湖,就是所谓的震泽。”按:八条河流都注入黄河,怎么能够再向东流进震泽呢?
另外,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嵋山在嘉州,与唐玄宗到达蜀地的道路根本没有关系。
杜甫在《武侯庙柏》诗中说:“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也就是直径为七尺,(这样的树)岂不是太细长了吗?(传说中的部落酋长)防风氏的身体宽九亩,高三丈,按周代的度量标准,一亩宽六尺,九亩就是五丈四尺,照此算来,防风氏的身体就像一块饼一样了。这也是文章的弊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