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在长平之战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成为研究吕不韦、异人、秦始皇乃至秦国历史的最大谜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前面说过,吕不韦在邯郸时,选取了一位能歌善舞,非常漂亮的女子和她同居,这个女子叫赵姬(或邯郸姬)。有一天,吕不韦请异人到家里吃饭,异人如约而至,酒席间,吕不韦让赵姬出来作陪。漂亮的赵姬一露面,异人就惊呆了,赵姬实在太漂亮了,简直是个仙女下凡。异人当时20来岁,正值青春萌动期,加上几杯烧酒下肚,只感觉头脑发热,心跳加快,脖子发直,两眼放光,直勾勾盯住着美丽的赵姬不放,他完全被赵姬的漂亮给迷住了。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异人)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进酒),请之。”说,同悦,高兴。他也没问这位美人是吕不韦的什么人,就借着酒劲,向吕不韦敬酒,并请吕不韦把这个美女送给他。《史记》接着说,吕不韦一听,很生气。司马迁用了一个“怒”字。为什么“吕不韦怒”呢?吕不韦心里想:

     第一,这个女子很漂亮,我很喜欢,已同居好几年了,你异人是不知道吗?我能随便给你吗?

     第二,赵姬已经怀孕了。给了你,生下的孩子算谁的?

     吕不韦正要发作,但转念一想,自己不是要搞政治吗,现在已经为异人花了大量家财,不就是为了钓取异人这个“奇货”吗?从增加政治投机成功的保险系数看,献出赵姬算什么!

     《史记》这样说:“念已破家为子楚(异人),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于是答应了异人的要求,把赵姬送给了异人。异人得到美女,肯定高兴万分,赵姬呢?她在得知自己被送给异人之后是喜还是悲,是哭还是笑?司马迁没说。这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史记•吕不韦列传》接着说:吕不韦想明白后,于是答应了异人的请求,赵姬就跟异人回家了,她也隐瞒了自己怀孕这件事,“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这一年是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四十八年),为什么叫政呢?原来赵姬是这一年的正月生的小孩,取名为“正”,因为生在赵国,叫赵正,古代“正”与“政”相通,又叫赵政。秦国以嬴为姓,又叫嬴政。

     这里有一个问题,司马迁说的“大期(ji)”是什么意思?为《史记》作注的南朝人裴骃、唐朝人司马贞等人都认为“大期”就是12个月。北宋人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相信此说,把“大期”改写成“期年”。于是,许多人认为嬴政是12个月才出生的。小孩12个月出生可信吗?从怀孕周期看,这是特例,正常怀孕是10个月。所以有人怀疑嬴政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其实,对“期”还有一个理解,就是一个周期,期年,是周年;期月,就是一整月。司马迁说的“大期”也可以解释为怀孕的周期,即“孕足十月时”。

     嬴政的出生,给研究吕不韦、研究秦始皇和秦国历史留下了巨大的谜团。这个悬案至今未解,由于史料记载有限,给人们带来的想象空间很大,有不同意见也是正常的。
     我们再对吕不韦送赵姬之事做一分析:

     吕不韦要以异人为赌注搞政治投机,办成此事不能有半点闪失,我们要问,他将赵姬送给异人是提前安排好的,还是异人突然提出要赵姬,吕不韦根本没有准备,被异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临时决定的?

     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似乎是吕不韦事前没有准备,原文是,当异人提出要赵姬时,

     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

     以吕不韦的精明和对他对异人的了解,为更好地控制异人,增加政治投机的保险系数,他和赵姬合演了一出欲擒故纵的戏。“怒”,可能是装出来的。

     吕不韦提前作了准备,和赵姬商定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对赵姬做工作,晓以利害,说:我想准备把你送给异人,异人已被立为嫡子,你做了异人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王后,其富贵无人可比。有这么好的事,赵姬自然答应,并答应与之配合。赵姬之所以答应吕不韦不仅有王后位置的吸引,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以前见过异人,看异人的年龄相当、长相也不错,表面也许不太乐意,但心里也挺高兴。为什么这样分析呢,我们从后来赵姬的表现看,这个女人虽然很漂亮,但没有政治头脑,很淫荡。当时异人20来岁,跟她年龄差不多,长得也挺帅,所以她心里挺高兴,就跟着异人走了。

     第二件事,二人可能商定,怀孕之事只有赵姬和吕不韦知道,不让第三个人知道。孩子生下来也不说,异人不是说他若当了秦王,与吕不韦共有秦国吗,吕不韦可以借这种微妙的关系更牢固地控制秦国大权。

     第三件事,二人还可能商定,即使赵姬成了异人的妻子,仍然和吕不韦保持联系,不排除二人继续发生关系,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确有默契。

     第四件事,为促成此事,二人演一出不韦献美的煽情戏。异人来喝酒那天,赵姬打扮得花枝招展,极富性感,以吸引异人的眼球,使之神魂颠倒,当把异人的胃口吊足,他提出非分要求时,不韦先假装生气,然后答应,赵姬则面露娇嗔,半推半就,二人默契配合,使异人不但看不出一点破绽,还要对吕不韦感恩戴德谢,以后更听吕不韦的指使。

     对以上分析我认为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根据就是基于对吕不韦的性格和日后是事实验证。我觉得,吕不韦如果从商人的角度看问题,邯郸献姬这件事,是为了保证政治投机成功,以赵姬作赌注,加大投资力度;不仅投钱财,还要投美女,这种事,吕不韦做得出来。

     对赵姬而言,她以自己的美貌做诱饵,吸引了异人,为日后成为王后,打下了基础。从这一点上看,她既是政治的牺牲品,也是政治投机的赢家。

     在这一事件过程中,最傻的是异人,他色迷心窍,要了一个怀着别人骨肉的美女,还以为占了天大的便宜。这件事充分证明,古往今来,钱、权、色的交易往往是相互交织的,是政治腐败的温床。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目前学术界对秦始皇的生父问题存在较大分歧,唯一没有分歧的是秦始皇的生母是赵姬。

     秦始皇的生父是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此事说不清,目前不好做定论,暂时搁在一边,这不影响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第二种意见:认为秦始皇的生父是异人。因为记载此事的主要证据只有《史记》,而另一部重要史书《战国策》没有记载。没有旁证材料,显得力量不足。还有人认为,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是那些仇视秦朝、憎恨秦始皇的好事者加上去的;是故意丑化秦始皇,其用意是,嬴秦在灭六国之前,就先灭亡了,不是秦灭六国,而是六国灭秦。

     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就是吕不韦的儿子。《史记》记载得很清楚,就史料而言,《史记》的说法似乎有些单薄,但从司马迁对历史事件记载的严肃态度分析,还是不要轻易否定为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

     我们再用生活常识深入分析吕不韦、赵姬、异人,会发现这件事更有意思了。

     按照《史记》的记载,赵姬怀孕之事只有吕不韦知道,那异人知道不知道呢?

     一个可能是不知道,他色迷心窍,看不出来,也没感觉,也不怀疑。从赵姬怀嬴政为“大期”可知,赵姬足月出生嬴政,异人一算时间,没错,是我的孩子。

     再一个可能是他后来发现赵姬怀的孩子不是他的,但是守口如瓶,打死也不能说,此事一旦传到秦国,他的孩子是个野种,异人的嫡子地位肯定泡汤了。

     人们都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孩子身上有父母的遗传基因,长相最明显。一般而言,孩子的长相一定有的地方像父亲,有的地方像母亲,有的地方是父亲母亲的结合体。如果孩子一点都不像父亲,只有像母亲的地方,那可就怪了!一定有问题!如果这孩子是吕不韦和赵姬所生,这孩子肯定长得不像异人。异人有那么傻,一点儿破绽也看不出来吗?异人见孩子越长越不像自己,而怎么看怎么都像吕不韦,那不吓死才怪,如果真传出去,他的孩子是别人的,是个野种,在非常重视血统的王室,怎么会容他,他的太子地位肯定会丢的。

     我分析,异人、吕不韦、赵姬,也可能达成了某种默契;或心照不宣,吕不韦为了政治投机成功,赵姬为了当上王后,异人为了当上秦王,他们各有各的打算,谁也不说,谁也不点破这层窗户纸,都忍着。尤其异人,打死也不能说,这可是人头落地的大事!后面事情的发展,极可能与这个问题有关。

     亲子鉴定,用现代科学技术检验并不难,但要准确测定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就不容易了,也许等秦始皇陵挖掘的时候真出现了秦始皇的尸骨,还要找到吕不韦的尸骨,甚至异人(庄襄王)的尸骨,才能准确判断秦始皇究竟是谁的儿子。只是由于考古技术、资金等原因,秦始皇墓目前还不能开挖。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十三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后不久,就在郦山开始营建陵墓。统一天下后,又从全国征发来七十多万人参加修筑。直至秦始皇五十岁死葬时(公元前210年)还未峻工,秦二世时又接着进行了两年,前后费时近四十年,真可谓工程浩大。许多考古工作者认为,秦始皇未遭破坏,他还在墓中安眠。(图片:秦始皇陵)

     还是让这个千古之谜继续存在吧。依据现有史料,对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作一些推断,还是完全应该的。大家也可以思考他们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吕不韦在邯郸将赵姬送给了异人,赵姬又生了个小孩叫赵政,异人有了家室,又有了孩子,又有吕不韦的资助,不愁吃穿,日子过得挺滋润。但吕不韦心里很不踏实,他的投资越来越多,连爱妻都搭上了,但从政计划到现在连影还没见到,他心里很着急。  

     这时又出了一件事。原来,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对赵国仇恨加深,因秦国在战争中损失也很大。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又发兵攻打邯郸。这次赵王急了,决定杀掉异人,对秦进行报复。吕不韦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如果异人一旦被杀,他的从政计划就全部泡汤了。事不迟疑,他赶忙和异人商量,决定在赵王没下手之前和异人离开赵国。吕不韦又用钱开道,拿出六百金贿赂监视异人的赵国吏卒,(以前他两次拿出钱每次都是五百万)吏卒拿到这么钱,乐不可支,几辈子也赚不到这么多的钱,于是答应偷偷将异人放走。可能事后他自己也跑了。为了逃命,吕不韦和异人分秒必争,连赵姬和嬴政都顾不得带上,仓皇逃离邯郸,先逃到秦军那里,然后回到咸阳。

     赵王发现异人逃走,十分怒恼,要杀掉留在邯郸的赵姬和嬴政。幸亏赵姬的家里是个豪门,有些势力,将她们母子藏匿起来,才保住了性命。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04 吕不韦辅佐异人之谜



    长平之战后,赵王要杀掉异人,吕不韦和异人买通吏卒,逃回咸阳。

     吕不韦前期活动主要是通过华阳夫人确立异人嫡嗣的地位,这次回到咸阳,他要做的事就是让异人真正成为安国君的嫡嗣——未来的太子,实现定立国君的目标。

     在咸阳,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异人见华阳夫人,让华阳夫人真正接受异人。《战国策•秦策五》记载了华阳夫人接见异人的过程。

     异人怎样见华阳夫人呢?精明的吕不韦为让异人留给华阳夫人好印象,对他进行了精心包装。吕不韦知道,华阳夫人是楚国人,为投其所好,他让异人穿上楚国流行的服装。“不韦使楚服而见,”以勾起华阳夫人的乡情,讨华阳夫人的好感和欢心。

     楚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它以浪漫富于想象力著称,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楚文化与北方文化是相对独立发展的。楚国盛产漂亮、华丽的丝绸刺绣。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楚国丝织品至今已的几十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楚国丝织品的色彩,以红色、棕色为主,这与楚人崇火神的风俗相一致。火神是祝融。剌绣题材以动物、植物为主,而动物中又以龙、凤为主,表现了对生命与自由的向往。(图片:楚国帛画:龙凤侍女图)

     异人很可能就穿着颜色艳丽、绣着凤鸟的衣服的楚国服装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一见异人的装束,非常漂亮,与众不同,勾起了他对楚国的怀念,非常高兴,第一印象就很好,认为异人很聪明,善解人意,“王后悦其状,高其知,”不禁流露喜爱之情,认为异人见识高,她哪里知道,这都是吕不韦的主意!

     华阳夫人说:“好哇,我是楚人,你的穿戴真让我高兴。”于是把异人认作自己的儿子,并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子楚”。子楚——楚人也。

     从异人到子楚,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说明他的身份变了。有了华阳夫人的特殊关照,子楚嫡子的地位更加巩固了。他就等他的爷爷秦昭王一死,其父安国君即位,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了。到这时,吕不韦的政治投机迈出了最具实质性的一步。他就等待他的奇货发挥作用,他要获“无数”利了。此时,异人的父亲安国君此时已年近50,即位后一旦驾崩,异人就是秦王,到那时,吕不韦不仅收回投资,而且即富且贵,成为人上人,那是何等荣耀的事!

     事情的发展正在一步一步使吕不韦的打算成为实现。吕不韦和异人回到秦国六年之后,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五十六年),秦昭王终于寿终正寝。在秦国历史上,秦昭王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汉初著名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一定天下。所谓六世者,即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在这六人中最重要的有两人——秦孝公和秦昭王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并在军事上有所建树,是秦国发展史上的转折期。惠文王杀商鞅而不废新法,延续了了秦国继续强盛、发展的势头。秦昭王在位时间最长达56年。他通过改革稳定了秦国的政治;又通过成功的外交策略和凌厉的军事打击,使秦疆域扩大,楚、齐、赵三强被秦严重削弱,楚、赵几乎被灭国,对六国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秦统一天下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这个时代是秦的强盛期和决胜期,是秦统一大业的奠基时期,其后诸王,在此基础上巩固胜利扩大战果,是昭王统一事业的继续,是水到渠成的收获期。总之,在消灭六国的斗争中,昭王时代是极为重要的朝代。

     秦昭王时发动或参加的较大战争有:

     1、伊阙之战   公元前293年,秦在伊阙(河南洛阳龙门)给韩魏联军致命打击,歼敌24万,继而攻占韩魏数城,迫使魏割让河东四百里,韩割武遂 地200里予秦。这次新占的宛(河南省南阳)、邓(河南省孟县)均为冶铁中心,秦军武器得以更新提高,军力更为壮大。此后几年秦连续对魏韩用兵,占魏61城,迫使魏献出旧都安邑。 后来多次攻打三晋进一步削弱三国国量,扩大版图和实力。

     2、参加燕国发起的攻齐之战——乐毅伐齐,田单败燕之战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引起东方各国恐慌,昭王二十八年(前284),燕、赵、韩、魏、等联合攻齐,秦也参加了。联军攻陷齐国七十余城,齐险些亡国,后田单利用火牛阵,才打败了燕国。此战,东方各国两败俱伤,秦出力不多,得利最大。

     3、重创楚国   公元前280年和前279年分别从水陆两路大举伐楚,楚丧师失地,贵州、湖北大片国土沦为秦占领区,连首都郢也失守,楚顷襄王仓皇逃窜,被迫迁都于陈。秦在新占楚地上建立黔中郡和南郡,楚国势力由此大衰,秦国弱楚战略目的已达到。(图片:秦朝的弩机)

     4、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取得中国战争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胜利,歼敌45万 ,险些灭掉赵国,赵从此衰败不振。

     5、消灭西周   何为西周?原来的西周早在前771年就灭亡了。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拿周天子当回事了,周天子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常被诸侯侵凌。进入战国,周天子的权力范围只在河南河南洛阳附近的几个县,连一个小诸侯国都不如。而且周王室内部还常闹内乱。

     前267年,周威王去世,他的两个儿子争权,结果周分裂为两个,东周君和西周君,西周君控制着一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周赧(nǎn)王。

     就国力而言,任何一诸侯国均有灭周的绝对力量,就地理位置言,韩、魏灭周也易 如反掌,但他们都无此胆量向周发难。其原因在于投鼠忌器,畏惧灭周之举招致以下犯上的罪名,陷入道义上的孤立,甚至遭到各国共同讨伐,成为众矢之的。环顾当时天下列国,有胆略和实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风险的只有秦国一家。灭周在军事上是轻而易举的,后果却是危险的,必须有压倒各大国的军事实力。公元前256年,秦发兵攻打西周,赧王投降入秦,当年,周赧王和西周君均死,名义上的最高宗主国便被秦灭掉。仅剩东周。灭周不仅表明秦统一天下的 决心和意志,更显示了秦已具备击败东方各国联合进攻的雄厚实力,这一事件会给各国造成 深刻的心理威慑,意义是深远的。灭周是一个新纪元的真正开始,东方各国的末日也真正来临。

     灭掉西周后,秦将代表天子的九鼎运到咸阳。所谓九鼎,相传夏禹时所著,象征九州,国家的象征。夏、商、周为国家之宝,拥有九鼎者即为天子,秦灭西周后将九鼎运到咸阳,也就象征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即可以名正言顺的统一中国了。

     秦昭王注意发展经济,兴修水利,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他在位时修建的。(图片:都江堰)

     秦昭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礼贤下士,他引进范睢,为了得到他的强秦计策,秦昭王在范面前五次下跪,成为一段佳话。范睢原为一隐士,熟知兵法,颇有远略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睢,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睢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而且态度上更加恭敬,可范睢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第三跪打动了范睢,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范睢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睢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睢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后来,范睢鞠躬尽瘁地辅佐秦昭王成就霸业,而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的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总之,秦昭王在秦国历史上是继秦孝公以后最有作为的君主,应该说,他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坚实基础。他死后,吕不韦和秦王政继续发展秦的力量,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秦昭王死后,53岁的老太子安国君嬴柱登上了秦王的宝座。他就是秦孝文王。在吕不韦看来,安国君的即位,离他所追求的目标更近了。然而令他吕不韦想不到的是,他的理想实现的出奇的快,出了什么事呢?原来,孝文王即位仅三天就一命呜呼了!这真是一件蹊跷事。也许秦昭王的丧事还没办完,马上还要给安国君办丧事!由于谁也没想到安国君死得这么快,他连下葬的墓地都没有,之时草草下葬,结果到现在没有留下遗迹,不知具体地点。

     孝文王是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短的君主。他究竟是怎么死的?没有具体材料,可以做以下推测:首先,他身体不好。漫长的太子生涯和宫廷生活,一味贪图享乐,损耗了他的身体,此人好色,嫔妃很多,仅儿子就20多个,整天在女人堆里混,能不伤身吗?

     第二,乐极生悲。等了几十年,乐的是,老爹终于死了,安国君终于即位称王了,可熬出来了;悲的是,毕竟是自己的亲老爹死了,心里还是很难过的,悲喜交加,情绪波动,加之可能有血压高、心脏病,一折腾,突然犯病,抢救不及时,撒手而去。

     孝文王一死,异人可就顺理成章地即位了,他就是庄襄王。当年32岁,也不算小了。异人登基后,应该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是华阳夫人,没有她的点头并说服安国君,异人连咸阳都回不来,还谈什么继承王位?于是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

     异人也没有忘记亲生母亲夏姬,尊她为夏太后,——两个太后并列,一个干妈,一个亲妈,真是历史少见。

     当然,异人更忘不了帮助他即位的吕不韦,他下达的第一个诏令,就是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封吕不韦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吕不韦及官、爵、封地于一身,在秦国是少有的。什么是食邑呢?

     食邑是周朝已经开始的制度。最初是把土地封予或砖封予有功之臣或宗亲,其土地即称作食邑。受封者对于所受封土地,除了经济上的权益之外,尚有统治该土地及人民的权力。战国至秦汉行郡县制以后,食邑逐渐转向以该地人民所交赋税為主的经济利益为主,而失去其他政治、军事上的作用,大多以“戶”作为食邑分发的单位。

     吕不韦任丞相、封文信侯,还有十万户的食邑。十万户的食邑规模是很大的。古代有万户侯之说,那就很大食邑了,万户在战国秦大体上相当一个县的样子。而吕不韦是十万户,就相当于十多个县了。这么多的职位集于一人之身,在秦国历史上不多见。吕不韦却心安理得,在他看来,这是当年在邯郸投资所得到的回报而已。从这一年开始,秦国历史进入了吕不韦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

     第一,他实际上掌控了秦国的大权,在执政过程中,充分贯彻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第二,从前250到吕不韦死这十几年间之所以称为吕不韦时代还因为他立的第一个秦王异人无能,他辅政的第二个秦王嬴政年幼,吕不韦不担心他们会奈手奈脚,干扰或阻止自己推行具有吕氏特色的统治方法。

     说到异人无能,包括他爸爸安国君,这爷俩,都不怎么样。和秦昭王的雄才大略根本没法比。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吕不韦和异人回到咸阳后,见到华阳夫人,确立了异人嫡子的地位。这一过程都是吕不韦导演的。异人这个人虚荣好色又无能。有一天,安国君突然问起了异人读书的事。说:“把你念过的书给我朗诵一段,我听听!”——“王使子诵”。哪知异人在赵国整天吃喝玩乐,根本没读过什么书,他张口结舌,背不出来,这时或许吕不韦在旁边暗示了他,异人说:

     “儿从小被捐弃(抛弃)在外,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话的意思是,我读过不少书,但没有老师指导,故不会朗诵。安国君一想,这孩子从小在赵国,我对他关心不够,他不会背书也有我的责任,于是原谅了他,并把他留在了宫中。

     这件事之后,异人很快就忘掉了。但对精明的吕不韦有触动,他担心由于这件事“漏怯”,影响异人嫡子的地位,于是由吕不韦策划,异人在安国君面前又作了一番表演,以显示自己并非大草包。一天,他对安国君说:“父亲过去曾去过赵国,赵国那些有势力的豪杰都知道您,可是您回到秦国后,再也没和他们联系,我担心他们有怨恨之心,图谋危害秦国和父亲。我建议您下令严查边境城门,早闭晚开,以防坏人进入。”大家听,这个建议无非就是早关晚开城门,不是什么高招,可安国君竟连连怕案叫绝,“王以为然,奇其计。”——认为这真是一条妙计。其实很一般,根本算不上妙计。由于异人的献计,安国君更坚定了立异人为太子的决心。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秦昭王死后,53岁的老太子安国君嬴柱登上了秦王的宝座。他就是秦孝文王。在吕不韦看来,安国君的即位,离他所追求的目标更近了。然而令他吕不韦想不到的是,他的理想实现的出奇的快,出了什么事呢?原来,孝文王即位仅三天就一命呜呼了!这真是一件蹊跷事。也许秦昭王的丧事还没办完,马上还要给安国君办丧事!由于谁也没想到安国君死得这么快,他连下葬的墓地都没有,之时草草下葬,结果到现在没有留下遗迹,不知具体地点。

     孝文王是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短的君主。他究竟是怎么死的?没有具体材料,可以做以下推测:首先,他身体不好。漫长的太子生涯和宫廷生活,一味贪图享乐,损耗了他的身体,此人好色,嫔妃很多,仅儿子就20多个,整天在女人堆里混,能不伤身吗?

     第二,乐极生悲。等了几十年,乐的是,老爹终于死了,安国君终于即位称王了,可熬出来了;悲的是,毕竟是自己的亲老爹死了,心里还是很难过的,悲喜交加,情绪波动,加之可能有血压高、心脏病,一折腾,突然犯病,抢救不及时,撒手而去。

     孝文王一死,异人可就顺理成章地即位了,他就是庄襄王。当年32岁,也不算小了。异人登基后,应该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是华阳夫人,没有她的点头并说服安国君,异人连咸阳都回不来,还谈什么继承王位?于是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

     异人也没有忘记亲生母亲夏姬,尊她为夏太后,——两个太后并列,一个干妈,一个亲妈,真是历史少见。

     当然,异人更忘不了帮助他即位的吕不韦,他下达的第一个诏令,就是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封吕不韦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吕不韦及官、爵、封地于一身,在秦国是少有的。什么是食邑呢?

     食邑是周朝已经开始的制度。最初是把土地封予或砖封予有功之臣或宗亲,其土地即称作食邑。受封者对于所受封土地,除了经济上的权益之外,尚有统治该土地及人民的权力。战国至秦汉行郡县制以后,食邑逐渐转向以该地人民所交赋税為主的经济利益为主,而失去其他政治、军事上的作用,大多以“戶”作为食邑分发的单位。

     吕不韦任丞相、封文信侯,还有十万户的食邑。十万户的食邑规模是很大的。古代有万户侯之说,那就很大食邑了,万户在战国秦大体上相当一个县的样子。而吕不韦是十万户,就相当于十多个县了。这么多的职位集于一人之身,在秦国历史上不多见。吕不韦却心安理得,在他看来,这是当年在邯郸投资所得到的回报而已。从这一年开始,秦国历史进入了吕不韦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

     第一,他实际上掌控了秦国的大权,在执政过程中,充分贯彻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第二,从前250到吕不韦死这十几年间之所以称为吕不韦时代还因为他立的第一个秦王异人无能,他辅政的第二个秦王嬴政年幼,吕不韦不担心他们会奈手奈脚,干扰或阻止自己推行具有吕氏特色的统治方法。

     说到异人无能,包括他爸爸安国君,这爷俩,都不怎么样。和秦昭王的雄才大略根本没法比。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吕不韦和异人回到咸阳后,见到华阳夫人,确立了异人嫡子的地位。这一过程都是吕不韦导演的。异人这个人虚荣好色又无能。有一天,安国君突然问起了异人读书的事。说:“把你念过的书给我朗诵一段,我听听!”——“王使子诵”。哪知异人在赵国整天吃喝玩乐,根本没读过什么书,他张口结舌,背不出来,这时或许吕不韦在旁边暗示了他,异人说:

     “儿从小被捐弃(抛弃)在外,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话的意思是,我读过不少书,但没有老师指导,故不会朗诵。安国君一想,这孩子从小在赵国,我对他关心不够,他不会背书也有我的责任,于是原谅了他,并把他留在了宫中。

     这件事之后,异人很快就忘掉了。但对精明的吕不韦有触动,他担心由于这件事“漏怯”,影响异人嫡子的地位,于是由吕不韦策划,异人在安国君面前又作了一番表演,以显示自己并非大草包。一天,他对安国君说:“父亲过去曾去过赵国,赵国那些有势力的豪杰都知道您,可是您回到秦国后,再也没和他们联系,我担心他们有怨恨之心,图谋危害秦国和父亲。我建议您下令严查边境城门,早闭晚开,以防坏人进入。”大家听,这个建议无非就是早关晚开城门,不是什么高招,可安国君竟连连怕案叫绝,“王以为然,奇其计。”——认为这真是一条妙计。其实很一般,根本算不上妙计。由于异人的献计,安国君更坚定了立异人为太子的决心。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公元前250年,留在赵国的赵姬几经辗转,也带着嬴政回到了咸阳,异人全家团聚。

     赵姬在赵国的这些年是怎样度过的?有一说,她在邯郸时有一男子陪伴,这个人叫嫪毐。嫪毐也是邯郸人。后来嫪毐到了秦国,引发了宫廷的内乱。这是后话。总之,赵姬在吕不韦的传奇故事中充当的是政治牺牲品,她没有理想,放荡不羁,与吕不韦同居,又被吕不韦送给了异人,不排除她到异人那里后还和吕藕断丝连,继续来往。后来又有嫪毐的介入。赵姬的人生经历决定了她是个悲剧性的人物,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在他身边的小嬴政知道不知道这里的内幕?赵姬与吕不韦、异人、嫪毐这三角、四角式的关系对嬴政幼小的心灵、性格会产生什么影响?事实证明,复杂的、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家庭伦理关系的紊乱,对后代的影响会非常巨大,会造成孩子内心的创伤,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可否认,秦始皇成年后的性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当国君仅3天的秦孝文王死后,异人登基,这就是庄襄王。他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享受洛阳10万户的租税。至此,吕不韦终于如愿以偿,从一个商人变成了掌控秦国政权的权臣。

   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从政的能力怎么样?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丞相?事实证明,吕不韦有出色的政治才干和敏锐的政治头脑。他身上具有的商人的特点,即善于捕捉时机,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在他执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吕不韦担任丞相后做了三件事。一是大赦天下,二是灭东周,三是设计除掉信陵君。

     先说大赦天下。在中国古代,新国君上台或有什么祥瑞出现时,往往要大赦天下,以表明本朝廷亲民应天,给人民留下个好印象.

     吕不韦也不例外,他当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秦庄襄王发布诏令,《史记•秦本纪》:“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施于民。”什么意思?释放罪人,论列表彰先王的功臣,广施德惠,厚待宗亲族属,对民众施以恩泽。大家知道,秦以严刑峻法闻名,老百姓动辄犯法,吕不韦颁布这样的政策,就是要招揽民心,缓和社会矛盾。奖赏先王功臣以及对百姓施行一些恩惠,使得吕不韦在秦国臣民中留下较好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吕不韦的治国理念和商鞅的法家思想有明显不同。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推行严刑峻法,一人有罪,株连全家,甚至株连宗族,秦国的统治方法充满了法家的味道。《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刚开始时有些人不太理解,“以为不便,”就是你的新法不太好。后来新法推行以后,他们感觉还不错,于是这些人又主动找到商鞅,表示我们支持你,你的新法挺好。这本来是好事,最初有点意见,后来改变了态度,这是应该欢迎的。可是商鞅却说,这些人是“乱化之民”,就是专门捣乱的人,都流放到外地!——法家在历史上以待人刻薄,不尽人情著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论六家要旨》,就是评论当时最主要的思想流派,六家里面有一家是法家,他说法家严而少恩,太冷酷,说法家“可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这话现在听还是有道理的。法家这种缺乏人情味的特点是秦国的特色,而吕不韦就想力图改变这个特色。所以吕不韦执政就和法家有区别,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灭东周。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建都洛阳,东迁后的周天子地位大不如前,诸侯不像以前那样尊敬周天子了,周天子的经济来源枯竭,势力范围不断缩小。相传东周最后一个国君周赧王已和平民差不多,借了钱还不起,跑到高台上藏起来,这个高台被称作“逃债台”。成语“债台高筑”就出于此。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发兵灭掉了东周的最后一个国君周赧王,周天子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巩地(今河南巩县)还有一个周公,是东周王室分裂的一部分。

     小小的周公是周王室的残余势力,本来没有什么能量,但要无缘无故地灭掉他,恐受到道义的谴责,留着吧,又是统一的障碍。可巧,机会来了。前249年,自不量力的东周君竟然联合诸侯图谋攻秦,吕不韦抓住机会,发兵打东周,没费力气,就把东周灭掉了。灭东周,是吕不韦指挥的第一场战斗。没费劲就结束了战斗。

     灭掉东周后,吕不韦做了一件很人性化的事,就是他没有杀东周国君,而是将其迁到阳人(今河南临汝西)让他继续享受当地人的租税,以体现吕不韦的宽容之心,赢得诸侯的好感。请大家注意,在吕不韦担任丞相的十多年中,秦在作战中,大规模的屠杀现象较前有所减少。这反映了吕不韦的思想理念。

     这一年,吕不韦又派兵攻占了韩国的成皋和荥阳(今河南荥阳境内)。建立了三川郡。成皋和荥阳是关西通往关东的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中这一带都是重要的战场。秦占领这一地区,为后来东进铺平了道路。

     转年,秦又继续向东用兵,进逼韩国、赵国。

     第三件事,设计除掉信陵君

     秦国不断向东用兵,引起各国的恐慌,魏国也感到危险,于是魏安釐王赶忙派人去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前243年)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四公子还有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在这四个人中,信陵君魏王口碑最好。他重感情,讲义气,乐于助人。

     魏王为什么请魏无忌呢?

     这要从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说起。长平之战后,秦军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于公元前257年围攻邯郸。邯郸告急,赵国求救于魏、楚两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王屈服,命令晋鄙按兵不动。赵国见魏不肯进兵,就写了一封告急信给魏国相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8万,会同楚军一起救赵,遂解邯郸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

     所谓符即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图片:虎符)

     信陵君解赵国之围,赵国自然感谢他,但是魏国可饶不了他,这是因为他买通赵王宠爱的妃子如姬,偷出兵符,并杀了魏军将领晋鄙,虽然救赵取胜,回国后也难逃国法惩罚,于是他干脆住在了赵国,一住就是10年。

     前247年,秦军大举攻打魏国,魏军节节败退,在危急时刻,魏王想到了足智多谋的信陵君。于是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使者见到信陵君,说:“公子之所以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是因为您是魏国宗室,现在魏国有难,您不去解救,一旦秦军攻下大梁,把魏国宗室祖先的宗庙夷为平地,您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的诸侯呢?”(《史记•魏公子列传》)听了使者的话,信陵君猛然醒悟,想到自己是魏国人,还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他打消了顾虑,随使者回到魏国。魏王对信陵君回国十分欢迎,也不再提十年前的事了,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主持抗秦战争。

     信陵君领命后,决定实行联合抗秦的策略,他派出使者向各国求援,说服各国君主联合抗秦。由于信陵君在各国威信很高,都愿意参加联军,这次联合有赵、韩、魏、楚、燕五国。他们的联合说明秦的确对东方各国的威胁很大,不过五国联合又使秦有些吃不消。结果秦军被联军打得大败,秦军退回函谷关。这是吕不韦指挥战争的第一次失败。他考虑到五国联军正在势头上,只好先不出兵。但他想要破除东方抗秦力量,必须除掉信陵君。经过精心谋划,他想出了一个计谋。什么计谋呢?

     这就是挑拨离间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吕不韦派人,带着大量财物到魏国活动,他们买通晋鄙的门客,让他们散布信陵君的坏话,有人说:“魏公子在国外呆了十年,现在统帅魏国军队,魏国军队都成了魏公子的私家武装了。”

     还有人说:“魏公子不仅统帅魏国军队,这次还统帅五国军队,各诸侯都知道有魏国公子无忌,哪里知道有魏国的国王!”甚至还有人说:”如果魏公子趁此时机自立为王,各诸侯国都畏惧魏公子,一定会帮助他夺权的!”

     秦为了使这些谣言广为传播,多次派人去魏国活动,还假装问在秦国的魏国使者魏无忌何时当上魏王了,可喜可贺!魏王每天几乎都听到这样的话,起初不信,后来越传越多,越传风声越大,使得他也信以为真了。于是大怒,下令免去信陵君将军的职务。

     信陵君内心非常痛苦,有口难辩,他伤透了心,无意再找魏王申辩,也没有用行动取得魏王的信任。于是称病不朝,整日在家中与宾客饮酒,与妻妾厮混,花天酒地,自暴自弃。这样的生活过了四年,身体也搞垮了。后来在一次痛饮之后,醉酒身亡。

     信陵君没有败在战场上,却被吕不韦设计的离间计击中,实在可悲!信陵君之死,扫除了秦国东进的一大障碍,对秦国而言是件好事,吕不韦主政后的所作所为,说明他是个搞政治的好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05 吕不韦辅佐嬴政之谜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登基仅3年的庄襄王(异人)死,年仅35岁。异人是吕不韦手中的“奇货”,吕不韦正是利用他,搞政治交易,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从政的目标。

     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即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就是说,嬴政刚当秦王,年龄小,国家大事委托大臣处理。具体讲就是由吕不韦主持。

     吕不韦除了担任相外,还有个称号叫“仲父”。仲父这个称号究竟是谁起的目前还不清楚。“仲父”既不是官名,也不是爵名,而是叔父之称,是颇具亲情色彩的称呼。最早称仲父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他帮助齐桓公改革,使齐国最早称霸,成为强国。齐桓公非常尊敬、信任管仲,把齐国朝政交给管仲,尊称管仲为“仲父”。吕不韦称仲父,一是表示他与嬴政的关系不同寻常;二是表示自己也要像管仲一样处理朝政,嬴政不要干涉。(图片:管仲像)

     嬴政由于年龄小,吕不韦辅政。从公元前246年嬴政即秦王位到亲政,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吕不韦以仲父、相国的身份辅佐嬴政,治理秦国,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为秦国的发展和强大起了重要作用。尤其吕不韦的治国理念很有特色。

     吕不韦辅政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继续东进。

     吕不韦辅政期间,继续对东方各国用兵,不断削弱各国的力量。秦对东方各国的打击,自秦昭王时就开始了。前278年(秦昭王二十九年),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一举攻下了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迫使楚国将国都迁至陈(今河南淮阳)。秦在占领的地区设南郡。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之战,又使赵国受到重创。赵国40多万士兵被杀。前249年,秦又从韩国夺得战略位置重要的成皋、荥阳,设立了三川郡。

     吕不韦辅佐嬴政后,继续维持对东方诸国的高压态势。在嬴政即位的当年,秦军全部占领了上党郡,接着又平定晋阳,设立了太原郡。后来,又攻下韩国20多座城市,攻下魏国的20城,设立了东郡。东郡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一带,已经接近山东了。经过连年的征战,秦的国土面积大大增加。

     秦国东进的步伐加快,引起了各国的恐慌。前241年(秦王政六年),楚赵燕魏韩五国联合起来共同进攻秦国,吕不韦用正面迎击和分化瓦解的两手策略,粉碎了他们的进攻。

     此时,战争的格局日益明朗,秦的强势使东方各国纷纷设法自保,其中韩国为了自身利益,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派著名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表示愿意帮助秦国修建一条水渠,灌溉关中东部的土地。其实韩国的目是以修水利工程为名,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达到其阻止或延缓秦国东征六国的目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既然郑国有意帮助秦国修建水利工程,吕不韦自然高兴,于是开工。然而秦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多,工程却进展缓慢。韩国的目的是“疲秦”,——拖住秦国,消耗秦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吕不韦终于察觉到韩国的目的。派人把郑国抓起来,要杀郑国。郑国见阴谋败露,不但不慌张,反而很镇静,他说:“臣开始是为韩国做奸细而来的。但是这条水渠修成后将会对秦国有利,可建万世之功,而对韩国只不过能拖延几年寿命而已。”办事讲究“利”的吕不韦一听这话有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指挥把水渠修完。这条水渠被命名为郑国渠。(图片:郑国渠)

     郑国渠长达150公里,起自池阳瓠(hu)口(今陕西泾阳境内),横跨渭北高原,灌溉关中低洼盐碱土地4万余顷。郑国渠以含沙量极高的泾河为水源,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浑水灌溉,使灌区的盐碱地成为良田,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农业生产有了保障。《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国有两条著名的水利工程,一为秦昭王时修的都江堰,一条是郑国渠,充足的水力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为秦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引进人才。

     秦国为什么强盛?原因很多。如商鞅变法彻底、实行奖励耕战政策、奖励军功等等,但引进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没有人才,秦国不可能强盛。秦国从东方引进人才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就开始了,如秦穆公引进百里奚、由余;秦孝公任用来自魏国的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改变了面貌。

     那位当了56年国君的秦昭王也是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的典范,他为了得到范睢,范是楚国人,有谋略,昭王为了得到他的强秦计策,在范睢面前五次下跪,成为一段佳话。

     吕不韦当政期间,也大力引进人才。他担任相国后,就建造了数以千计的房屋,供到秦国的人才居住,还聘请了许多名厨为他们做饭。他在咸阳周边的城墙上挂起告示,欢迎各国和国内人士来相国府做客。在吕不韦以前,秦国引进人才多侧重法家和兵家,这与秦国变法和战争的需要有关系。吕不韦引进人才的特点是不拘一格,兼容并包。

     战国时期,盛行养士之风,养士就是招引各种人才,为我所用。其中最有名的是战国四公子,四公子是: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他们各养士三千人。在这些士中有各种人才,有的勇猛尚武,有的计谋多端,甚至还有鸡鸣狗盗者,他们替主人办各种事情,甚至帮助主人躲过危难。

     吕不韦很仰慕四公子养士的做法,认为秦虽然强大,却不养士是件耻辱的事。《史记•吕不韦传》记载:“亦招致士,厚遇之,致食客三千人。”是说他招纳来自各国的士人,给予优厚的待遇,人数多达三千。

     在吕不韦之前,秦国引进的人才中,偏重法家和军事家,吕不韦执政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他引进的人才除了法家人物,还有其他各家学派的人物。后世称战国诸子百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中最主要的有10家,即儒、墨、道、法、阴阳、名、农、纵横、杂、小说家等,其实还应加上兵家。主张这些学派的人物在吕不韦时期陆陆续续到了秦国,造成了秦国各家学派荟萃,各路人才济济一堂,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这些士包括了各方面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其中有一个人后来在秦朝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李斯。

     李斯原来是楚国人,出身于上蔡(今河南上蔡),李斯年轻时,曾担任过小吏,身在社会下层,强烈要求往上爬。有一次,他在厕所中看见那里的老鼠,吃的是脏东西,见到人和狗来时,慌忙逃窜;而见到仓库的老鼠时,一个个都肥肥大大,吃的是好粮食,住在宽敞的库房里,没有人和狗来打扰,对比这两种情况,李斯感慨颇深,他说:“人的命运不同,不就和这些老鼠一样吗?所谓‘贤’和‘不肖’就看个人处在什么位置了!”后来李斯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成后,得知秦国招纳贤才,便来到秦国,投到吕不韦门下,当了一名普通的宾客——舍人。

   李斯在秦国崭露头角,是他有一次在晋见秦王时,他对秦王分析了天下形势。《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他说:“要成就大业,必须看准时机,该忍耐时就要忍耐,该进取时就要进取。以前在秦穆公时代,虽兵强马壮,独霸西戎,但最终未能灭掉关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诸侯国很多,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还在,所以各诸侯争霸只能抬出周天子,搞尊王攘夷,秦穆公也不例外。而自秦孝公以后,周天子这个招牌越来越没用了,诸侯国公开争霸,秦国乘势发展起来。现在,秦国不断取胜已经六代了,东方各国被秦国打的狼狈不堪,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若不趁势消灭各国,早日统一天下,将来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国恐怕就难办了!”
     李斯的话虽然是说给秦王的,但在朝廷执政的是吕不韦,所以实际是说给吕不韦听的。李斯的话有历史依据,符合当时的形势,显示了他超人的才华。引起了吕不韦的重视,李斯被任命为长史,长史是一个有实权的官。可能专为李斯而设置的。他从此进入了政坛。

     第三,养士编书。

     吕不韦为使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把他的门客组织起来,编写了一部《吕氏春秋》。在学术史上,这部书被列为杂家,就是说这部书包含了各种思想,或者说是战国流行的各种思想学派的总结。能写成这样一部内容庞杂的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图片:《吕氏春秋》书影)

     第一,有人组织、策划,确定主导思想,提出写书的思想和宗旨。这部书是吕不韦动议和组织编写的,在编写之前,他向参与者阐明了自己的指导思想,书写成后,最后经过他修定。

     第二,作者的知识结构多样化,编著这样一部涵盖各种学派、各种思想的书,一两个人是不行的,这是一部集体完成的著作,而大部分的作者是从东方到达秦国的士人。他们投靠在吕不韦门下,在吕不韦组织下从事写作。《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就是说吕不韦命令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部分,二十余万言。

     吕不韦为什么要组织人写这部书呢?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为统一天下服务。《史记•吕不韦列传》:“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统一天下必须统一思想,《吕氏春秋》认为,各种思想不统一,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定。所谓“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一,是统一、齐一的意思。只有天下统一、思想统一,社会才能安定,否则,就不安定。

     第二,有对秦始皇进行教育的目的。自秦庄襄王上台之后,吕不韦就以丞相身份执掌朝政,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13岁的秦王嬴政即位,吕不韦更以“仲父”的地位辅佐嬴政,进一步控制朝政。虽然吕不韦很能干,但随着嬴政年龄一天天增长,嬴政必然亲政,吕不韦将返政秦王,嬴政是个有作为的国君还是个昏君呢,吕不韦还看不准,于是他想用这部书来影响他。

     有的学者认为,《吕氏春秋》对秦王政来讲,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问题是,嬴政会不会接受这部书的思想主张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吕不韦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主编了这部书,更为了让嬴政知道这部书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吕不韦在书写成后,命令人将这部书抄在竹简上,挂在咸阳城门之上。

     当时纸还没有发明,竹简是主要的书写材料,简就是将竹子劈开、刮平、截成长23厘米、宽1厘米的竹片,在上面写字,每只简大约可写3、40字,写好后把这些简用麻绳或皮条连接起来,就成为书。也有的写在木质材料上,叫作木牍,用法大体和竹简一样。

     吕不韦不仅将《吕氏春秋》挂在城门之上,还有一个告示,上面写着:“现在公布的是《吕氏春秋》的全文,如有人能增删一字者,给予千金的奖励。”果然在旁边挂着一大堆金子。这就是“一字千金”这句成语的来历。

     改一个字就可得千金重奖,这简直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消息传出,顿时引起了一阵轰动,人们拥挤在一起,争者看《吕氏春秋》。哪本书没有几个可以改动的字呢?改个字就可得千金,就可发大财,这也太容易了。可是,怪事出现了,告示颁布了好多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改动这部书的一个字,这可真叫人纳闷。难道这部书真的尽善尽美,根本挑不出错来?难道咸阳城的人水平低,看不出问题来?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问题还是有答案的。任何书也不会十全十美,多少也会有点瑕疵,为什么咸阳人没有人提出呢?不是这部书没有错的地方,是因为人们惧怕吕不韦的权势!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就提出了这一看法。他在《论衡•自纪》中说,“夫贵,故得悬於市,富,故有千金副。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吕不韦当时的权力显赫,他敢把书挂在城门之上,在场的观众读者就是看出这部书有毛病,谁敢提出呢?(图片:王充像)

     《吕氏春秋》究竟有没有错的地方?东汉末年的学者高诱对这部书进行了系统、详尽的研究,结果挑出了10余处错误。

     由于吕不韦的地位显赫,权力很大,人们惧怕他,就是看出书中的错误,也不敢指出,而吕不韦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告诉嬴政,这部书无可挑剔,你要好好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将来要按照这部书说的去做。

     那么,《吕氏春秋》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吕氏春秋》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一百六十篇,吸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等,是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编著上还是有理论指导的,内容上也自成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独具特色的思想学说。

     具体讲,这部书是吕不韦任秦国丞相的治国纲领,体现了吕不韦的治国思想。这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价值很高。虽然在学术著作中被列为杂家,但这个“杂”不是杂乱的意思,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把它贯穿起来。吕不韦认为,对于治国,各家都有有用的东西,又都有片面偏激的不足,必须把这些有用的东西融会贯通,综合在一起。,司马迁称这部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著名学者虽然指出了书中的一些错误,但还是肯定了这部书,说此书“大出诸子之右”。

     这部书的突出特点是把诸子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并加以综合,升华。在书中,战国出现的学派,几乎都可以找到。关于这部书的中心思想,学者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所谓黄老,是指战国流行的一种思想,是假托黄帝、老子,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在具体治国方略上,吕不韦提出了“虚君实臣,民本德治”的政治主张。所谓虚君,是指君主要“无为”,无为不是不干事,而是放手让臣下去干,发挥臣下的能力和积极性,这叫做“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任数》)意思是,当君主的原则是无知无为,却胜过有知有为。君主的最重要的作用是掌控大权。同时,君主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天下人的楷模,即“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治身是治天下的根本。
     特别应提出的是,吕不韦针对秦在战争中杀人过多的残酷现实,提出了兴“义兵”的思想。《怀宠》篇说,所谓“义兵”就是,军队所到之处,老百姓用不着害怕。文中说:

     故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保护)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国邑之郊,不虐(祸害)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衍字)归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正义之师进入敌国的边境,老百姓知道这是保护者到了,老百姓就知道不会死了。正义之师到了国都及一般城邑的四郊,不祸害五谷,不刨坟掘墓,不砍伐树木,不烧掉财物粮草,不焚毁房屋,不掠夺六畜。俘获敌国的百姓都送他们回去。这些话实际反映了战争给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太深重了。人们希望遇到这样的军队,在战国残酷的征服战争中,这实际是一种理想,却代表了人们的呼声。

     很显然,《吕氏春秋》所讲的许多道理即是吕不韦执政的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嬴政的告诫,希望他能接受这些治国的道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