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享年不到二十岁的同治帝带着满身的创伤离开了人世。成为大清帝国最短命的皇帝。他的早逝不仅牵扯到国家的命运,也给晚清政权带来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因为按照中国专制主义制度的惯例,皇权是代代相传的,可是匆匆而逝的他,却没有给大清王朝留下可以传承皇位的子嗣。那么,面对这一国脉所系的头等大事,究竟应该如何解决?此时,撤帘归政的慈禧还能够重返政治舞台吗?
针对清朝的秘密立储制,隋丽娟教授认为,从雍正帝开始实行的这个制度,是对中国古代建储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它的关键是杜绝了皇权与储权的矛盾之争。因此,秘密立储在雍正帝及其以后历朝备受推崇。然而,在同治朝秘密立储制度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同治帝没有子嗣,在同治帝死后,秘密立储制度无法推行。那么,慈禧将以怎样的方式选择皇位继承人?在早年丧夫、中年丧子的人生重大打击下,此时此刻慈禧的心情会怎样呢?
慈禧以令人难以想像的从容和镇定主持了西暖阁会议,因为她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苦心经营的皇权伴随着儿子的死而远离自己。所以在同治帝宾天的最后时刻,慈禧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皇位继承人,以确保她主宰乾坤的特殊地位。可是,同治帝英年早逝,他没有给大清朝留下皇位继承人,此时皇位已经不能一脉相承。那么,按照中国历史皇位继承的惯例、按照大清朝“父死子继”的传统,选定谁来继承皇位才能趋近合情合理呢?
通过隋丽娟教授对大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分析,我们看到,根据中国古代社会皇位的继承制度,同治帝没有子嗣,无法实现“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而“兄终弟及”也不啻为一种选择方法,但咸丰帝只有载淳一个儿子,这种方法也面临无法实施的局面。有没有趋近合理的妥协方式?按照惯例,皇位继承人可在近支宗室的兄弟中选择,那么,大权在握、成算在胸的慈禧到底会选择谁呢?
慈禧经过千挑万选,终于选择了一个不满四岁的幼儿,面对慈禧的选择,我们不禁要问,慈禧在载瀓、载滢和载湉之间,为什么要放弃稍长的载瀓、载滢,而偏偏选择小儿载湉?究竟是什么驱使慈禧做出这样超乎寻常的决策?面对慈禧的这一决策,隋丽娟教授是怎样剖析慈禧的呢?
节目至此,那充满悬念的大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人选的谜底终于揭开。慈禧为了确保自己能够实现二次垂帘并再次把持朝政的目的,她以一言九鼎的方式,选择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然而,面对慈禧出人意料的选择,在场的人们将做出什么反应呢?作为小载湉的父亲醇亲王奕譞,听到这个天大的幸运降临到他的头上,他的反应又将如何呢?
可爱的小载湉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睡梦中的他已经成为大清帝国的第十一位皇帝。至此,慈禧苦心经营的第二次垂帘也将拉开帷幕。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西暖阁御前会议难道仅仅是为我们记录了一段确定皇位继承人的历史过程吗?隋丽娟教授认为,这次会议不但确立了皇位继承人,同时也揭示了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式上的一个重大转变,那么这个转变是什么呢?
哈尔滨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将为您讲述慈禧撤帘归政以后的《二次垂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