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吴鞠通(一)十七年间磨一剑

吴鞠通在中医里边影响巨大,他是著名的温病学家,创立了三焦辩症这样的体系,同时,他写的《温病条辨》这本书也非常著名,著名到什么程度呢?今天我们学习中医,有四大经典著作,其中是什么?《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那么第四本就是这位吴鞠通写的《温病条辨》,所以他在中医界地位是非常高的。

  吴鞠通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他想,我的父亲虽然被病痛夺去了生命,那么我要奋起直追,我虽然父亲的生命不能救回了,但是天下有千千万万个父亲,我可以给别人治病。怎么办?马上学医。于是吴鞠通怎么样,“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什么意思,把自己那些考科举的书,全都抛弃了,不读了,然后开始专门看医书,这一看就是好多年。从此之后,又有一个书生从科举的道路上退了出来,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而在吴鞠通的医学生涯中,他曾经有17年时间饱读医书,但却很少给人治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如何成长为一代中医大家?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为您精彩讲述《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吴鞠通第一集《十七年间磨一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吴鞠通在中医里边影响巨大,他是著名的温病学家,创立了三焦辩症这样的体系,同时,他写的《温病条辨》这本书也非常著名,著名到什么程度呢?今天我们学习中医,有四大经典著作,其中是什么?《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那么第四本就是这位吴鞠通写的《温病条辨》,所以他在中医界地位是非常高的。

  吴鞠通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他想,我的父亲虽然被病痛夺去了生命,那么我要奋起直追,我虽然父亲的生命不能救回了,但是天下有千千万万个父亲,我可以给别人治病。怎么办?马上学医。于是吴鞠通怎么样,“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什么意思,把自己那些考科举的书,全都抛弃了,不读了,然后开始专门看医书,这一看就是好多年。从此之后,又有一个书生从科举的道路上退了出来,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而在吴鞠通的医学生涯中,他曾经有17年时间饱读医书,但却很少给人治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如何成长为一代中医大家?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为您精彩讲述《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吴鞠通第一集《十七年间磨一剑》。

  吴鞠通是生活在乾隆年间的中医大家,他写的《温病条辨》被称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之一,在他的医学生涯中,他曾经有17年时间饱读医书,但却很少给人看病。1772年是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开始组织编写《四库全书》,这部书编写工程非常浩大,一共有七万八千多册,五千多卷,一共耗费10年时间。这部书的抄写工作也十分浩大,当时抄写人员有300多人,为了保证不误工时,每天保证有600多人同时抄写,这些抄写人员一般是,科考落榜举子,或者生活来源有问题就招过来,主要字写得好,就可以来。这里边有一个人和别人不一样,这个人特别喜欢看《四库全书》里的医书,别人抄写完休息了,这个人还抄,他就是吴鞠通,当时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人会成为以后的中医大师。
  
  吴鞠通在中医里边影响巨大,他是著名的温病学家,创立了三焦辩症这样的体系,同时,他写的《温病条辨》这本书也非常著名,今天我们学习中医有四大经典著作,一种说法说《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辩》。他在中医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乾隆二十三年,吴鞠通出生在今天淮阴市,当时叫江苏淮安府的山阳县,他的父亲是个秀才,在家里办了私塾,吴鞠通在这个过程里深深收益,他人特别聪明,父亲也希望他能走科举之路,所以讲课的时候,也让他在下面学习。
  
  吴鞠通很小就接触了,我们的国学经典,中国国学教育基本上是以道德品质为主的,这些教育对一个学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古代考科举的时候,绝大多数内容是和道德品质有关的,这是对人性的一种培养,吴鞠通在这里学到了好多忠孝的内容,学到了好多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吴鞠通长大以后的性格是非常有特点的。
  
  在吴鞠通19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了,请了好多大夫,这些人连病名都说不出来,这样乱七八糟的治了一年以后,吴鞠通的父亲去世了。给他的打击特别大,他自己说,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这句话特别有名,好多后世的医生,都把这句话记住了。古代教育是忠孝二字,大家特别孝顺,古代孝字没做好,在社会上是没法立足的,父亲有病了你一点忙也帮不上,父亲去世了你连病的名字都不知道,这叫孝顺么?这件事对吴鞠通的刺激非常巨大。人从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巨大的动力,医学的高峰很难攀登,这个动力有很多,有的是看到患者被病痛折磨,心里特别难过,很多人是在初期的时候,父母有病或者病死了,这种折磨是特别让人痛苦的,这种打击特别难以承受,吴鞠通就是这样,他会到父亲的私塾一看,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张贴的条子在随风飘动,见景生情。在守丧期间的吴鞠通觉得没法坐在这里,想来想去他就穿着孝服,跑到街头买来了《皇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书,回来一边守孝一边看医书,他自己说,遂购方书,伏读于苦块之余。
  
  在攻读医书的时候,又有一些东西刺激他了,他翻开《伤寒杂病论》,看到序言,医圣张仲景写得太好了,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古人认为不知医者,谓之不孝。张仲景话说的是非常精辟的,接着他又说,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声,彼何荣势之云哉。张仲景的序言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养生保健宣言。吴鞠通看到这些句子,突然特别感悟,他说外逐荣势,内忘身命。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
  
  这一学就是好多年,这些年里发生了一些小事,这些事又刺激了吴鞠通,比如说,吴鞠通刻苦攻读医书到第四年的时候,吴鞠通的侄子巧官病了,是个小孩,咽喉肿痛的非常厉害,请了医生来用了一些外用药,就是把药弄散,用嘴吹到嗓子里,没有效果,嗓子越来越肿,越来越厉害,这些一看不会治了,束手无策。当时吴鞠通未敢妄赞一词,瑭以初学,然于是证,亦未得要领。吴鞠通就急了,回去翻书,怎么也找不到相配的论述,不久他的侄子巧官身体发黄而死。这事对吴鞠通的打击又是特别大,实际上巧官患的是温病,当时温病学说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很多医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温病,吴鞠通根本找不到这方面的书,在若干年后,温病学说将有吴鞠通亲自最终完善。
  
  已经学医四年了,自己的亲友有病,自己还是使不上劲,吴鞠通深受触动。他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于是吴鞠通开始背起行囊远游,就向北京城走,北京城是各地文化交汇的地方,来到北京城,吴鞠通首先要赚钱吃饭,正好一抬头看到招聘告示,招聘《四库全书》的抄写员,主要字好就可以去参见考试,吴鞠通眼睛一亮,机会难得,就报名考上了。在休息的时候,吴鞠通就能看到这些医书,对吴鞠通影响很大。
  
  有本《瘟疫论》的书对他影响最大,是明朝医学界吴又可写得,吴又可生活的时候,中国爆发了很多次瘟疫,一死死很多人,当时情况非常严重,吴又可深深被震动了。他说,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他非常悲痛就静心穷理,写了一本《瘟疫论》,这书一出不得了了,把中医里一个大学派,引出一个小分支来,就是温病学派。之前中医认为外感、外邪来到人体,基本都是寒邪为主,碰到瘟疫也往往用散寒的方式去治疗,吴又可认为不对,这邪气不一定是寒气,也不一定是从皮毛而入,说天地之间,别有一种戾气,这种戾气会传染,从口鼻而入,这是导致瘟疫的根源。这种戾气我们今天知道,有可能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
  
  当时,这种戾气学说的提出,实际上是一种创新,他把戾气从伤寒里分出来以后,慢慢背后来医学家不断发展,然后分出了温病学派。吴又可等于打出一个大旗,脱出了《伤寒论》的体系,吴鞠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深受启发,明白了侄子巧官可能患的的另外一种病。接着他看到叶天士的书《温热论》,叶天士很了不起,吴鞠通特别佩服叶天士,他是苏州的医生,当时一提到学医,都去找叶天士。叶天士特别聪明好学,当时流传这样话徐灵胎读书破万卷,叶天士师从十七人。叶天士一开方子,里面包含很多变化,像武林高手打拳一样。当时全国人看病都找叶天士去了,看病的人非常多,就没时间写书了,他的书都是弟子记的。
  
  叶天士有次出诊,在湖里的小船里,向弟子口述一些内容,这些内部被弟子记下来,就成了温病学说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叫《温热论》特别重要,在《温热论》里叶天士把温病到底怎么来的,到底怎么回事,应该怎么治疗,原则是什么写得一清二楚,吴鞠通看到了这些,觉得太重要,原来不会治的病是温病,于是他就开始学习温病理论。这样就在北京城住下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在北京城学习了10年的时间。吴鞠通学习的特点是,从19岁开始学医,到了北京城接着学习,一共学习了17年的医书,他这个人特别谨慎,看了17年医书,未敢轻治一人。
  
  吴鞠通是个谨慎的人,他认真读书17的医书,却很少给人看病,这怎么说也有些不同寻常,不是说不治,是不敢轻易的治,特别谨慎,过了好久接待一个患者,反复研究,把大家都急坏了。这里面有道理,吴鞠通特别恨庸医,自己的父亲就是被庸医误治去世的,他特别怕自己也成为庸医。他对当时行医的现状不满,当时没有医师资格证,好多人看看医书,就觉得自己懂了,就去看病去了。社会上很多人在行医,良莠不齐,风气越来越不好,都把行医当成了捞钱的手段,他说,俗医之病百出,余不忍言,即以一端而论,京师谓做买卖,绍兴谓之开医店,可耻之极。且即以市道论,杀人以求利,有愧商贾远甚。
  
  他对这事很痛觉,一定不轻易行医,一定要认真学习。吴鞠通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关键,这个人汪廷珍很有趣,两个人都是学子,吴鞠通在抄写《四库全书》,汪廷珍来北京考科举,两个人都是从江阴出来的,关系非常好,汪廷珍对吴鞠通说了句话,使吴鞠通深受启发,他说医非神圣不能,要做医生一定有特别高的智慧和境界,到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这样的医书才能是好医生。吴鞠通觉得太重要了,一定要做这种医书,所以吴鞠通自己说,兹经历四十年矣,时时体念,时时追思。
  
  汪廷珍真不是一般人,在和吴鞠通说完这句话不久,就高中榜眼,马上去做官,后来做到了礼部尚书,后来又做了嘉庆皇帝的老师。他和吴鞠通都是从贫苦中走过来的人,汪廷珍的父亲也是年少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家里没有生活来源,家里生活很惨,有年大年夜,家里没有菜就喝了一点粥,然后汪廷珍接着去看书,这是吃过苦的人,知道老百姓的苦衷,所以这人才能做好官,写出好文章来。这个做官做的也非常好,在历史上有口皆碑,他高中榜眼回家的时候,还是一辆驴车,只是多了一个仆人,衣服穿的特别朴素,跟落地的人一样。
  
  在朝廷做官的时候,百官见之莫不肃然,就是这么大的官,他和吴鞠通的关系还是非常好,在吴鞠通写《温病条辩》的时候,请他写序言,他写完落款是,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这个人很谦虚,和吴鞠通做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一直在鞭策吴鞠通成长,所以说有一个好的友人,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吴鞠通就在这种环境下学习,一共学习了17年。在这17年里,吴鞠通还说了一句名言,我不轻易的看患者,一旦看了就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后来很多的医书就拿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不是看完病就回来睡大觉,而是认真琢磨。仔细研究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就是17年过去的时候,北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得吴鞠通不得不出手了,一出手就是一鸣惊人,那么,北京城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下次再说.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