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40)任人评说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40)任人评说

  对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历史评价,明末清初一个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说,中国历史上自夏商周三代以后,可以称之为治世的有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建隆之治!

    建隆之治就是赵匡胤开创的。但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赵匡胤造成了大宋的积贫积弱,他是华夏走向衰弱的第一罪人,对于同一个人,评价的分歧为什么会如此之大?

    到底该给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怎样的历史定位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大结局《任人评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40)任人评说

  对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历史评价,明末清初一个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说,中国历史上自夏商周三代以后,可以称之为治世的有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建隆之治,建隆之治就是赵匡胤开创的。但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赵匡胤造成了大宋的积贫积弱,他是华夏走向衰弱的第一罪人,对于同一个人,评价的分歧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到底该给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怎样的历史定位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大结局《任人评说》。

  王立群老师认为,用“积贫积弱”这四个字概括宋代的特点,是很不准确的,人们对宋代评价不高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这四个字的影响。不少教科书中都说赵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并且将这种结果问责到大宋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建构的一系列政策上。如果假定宋代的积贫积弱说成立,是不是就与宋太祖一定有关系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大结局之《任人评说》。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皇帝。赞扬者有之,批评者也不少。

    先从批评说起。对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批评的声音,在北宋灭亡以后开始多了起来。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

    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说:鉴于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弊病,本朝把藩镇的一切权力全部剥夺,统统收回,“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因此日渐贫弱。所以,当金国觊觎中原,金军铁骑南下、马踏中原之时,所过州县,毫无抵抗的能力,莫不溃散,遂酿靖康之耻(《朱子语类》卷一二八)。朱熹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影响的,他把北宋的灭亡直接归咎到宋太祖剥夺藩镇各种权力的国策上。

    南宋的不少知名人士,如陈亮、吕祖谦等,都有和朱熹几乎相同的评价。他们大都认为,宋太祖强干弱枝、集权中央的政策是造成宋代贫弱的根本原因,并且危言耸听地说,此种策略最终导致了北宋的亡国。如果说南宋时期的这些学者对本朝的国策评论还有所顾虑的话,那后来的人评价起来就放言无忌了。

  清代文人查慎行有首叫《夹马营》的诗歌,诗中说:“陈桥草草披冕旒,版籍不登十六州。却将玉斧画大渡,肯遣金戈逾白沟。隔河便是辽家地,乡社枌榆委边鄙。当时已少廓清功,莫怪孱孙主和议。”(《敬业堂诗集》卷九)查慎行写过好几首评价宋太祖的诗歌,如写陈桥兵变的等。查慎行对太祖的批评虽然采用了诗歌的形式,但批评很直接,对太祖颇持非议。其批评的焦点在宋太祖制定的先南后北的统一国策上。他认为,赵匡胤陈桥兵变当上皇帝之时,燕云十六州不在大宋的版图之内,赵匡胤应该先把这十六州收回,没想到他却先对南方进行了征伐,而对北方采取了防御为主的做法。既然大宋的开国之君都缺乏廓清疆域的行动,就无须责怪他的后继者与北方政权一直主张和议了。查慎行将宋代后来的与周边政权的和议,追溯到太祖朝先南后北的统一步骤,追溯到对北地边境采取的安边政策,言外之意则是:正是由于宋太祖对北方政权的绥靖政策,导致了宋代与北方政权的和议,乃至亡国。

    近代以来,自从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宗室内部之积贫难疗”以后,积贫积弱似乎成了宋代的代名词,通行的教科书中也一直拿这句话作为定论,强调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积贫积弱,就是说宋代在国力、财政方面长期贫乏困窘;在军事对抗中一直薄弱无力。而当人们追溯此种状况之由来时,往往会追溯到开国之君宋太祖身上。

    比如,当代的不少宋史研究者将宋代的所谓的积贫积弱追溯到宋太祖一系列政策的确立与实施上,认为正是宋太祖的崇文抑武、集权中央等军事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导致宋代经济长期贫困、军事一蹶不振。甚至有一些极端的看法,将宋代的所谓贫弱归结到赵匡胤的某一项活动中。如,有人就这样说:纵观历史,从来没有哪一个王朝像宋朝那样,诞生之初就是衰亡之始。两宋立国三百二十年,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共始终,一派病恹恹、弱不禁风的景象,而这一切源于公元961年的那场盛宴。喝了一场酒,就把国家给断送了,这样的追责,就很严重了。

    面对这种“定论”,因为前面已经有了对太祖一生的详细考察,我们不禁产生疑问。疑问之一,宋朝真的积贫积弱吗?疑问之二,如果是,这和宋太祖有什么关系呢?

  宋代真的积贫积弱吗

    对于长期以来盛行的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当代的一些历史研究学者也开始提出质疑(如李裕民等)。下面根据他们研究的成果,做一点梳理分析。

    先分析第一个问题,宋代是积贫的吗?

    第一,农业方面。

    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土地面积是经济实力的重要参数之一。据当代学者的详细统计,宋代的耕地面积远远超过了唐代,而且还必须注意一个前提,即宋代的国土面积远远小于唐代。在最能反映农业生产状况的单位产量方面,宋代的粮食亩产量是唐代的二至三倍,最差也与唐朝持平(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这说明宋代的农业实力并不比唐代差,甚至要远远超越唐代。

    第二,手工业方面。

    手工业状况也是评价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宋代在制茶、丝织、矿冶、制盐、酿酒、铸钱等许多方面,产量都远远超越了唐代。以冶铁业为例,国外的一位中国研究学者估计,北宋时期,中国铁的产量差不多已经是164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产量的2.5~5倍,并且与18世纪整个欧洲(包括俄国欧洲部分)铁总产量的14.5万~18万吨差不多。现代社会中,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钢铁产量,而北宋时期铁的产量竟然与七八百年以后整个欧洲铁的产量相当,这说明北宋不仅在亚洲区域具有强大的实力,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强国。

    第三,商业方面。

    不需要对宋代的商业详情进行全面的分类考察,只需要看几个侧面便知宋代的商业经济的繁荣。一是随便翻阅一下《东京梦华录》,就可了解北宋后期宋徽宗时期京都东京是如何的繁华和发达,这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商业最为繁荣的城市。二是可以看看更为直观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再现了北宋年间的东京极盛的状况: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繁华热闹的街市,形形色色的店铺,摩肩接踵的各色人等,生动记录了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详细面貌。三是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会子,纸币只有在商品经济繁荣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时才会出现,是经济发达的直接证据。

  第四,科学技术方面。

    今日常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尤其是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宋代是中国科技史上非常辉煌的时期。英国的李约瑟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知名专家,他说:“每当人们研究中国文献中科学史或技术史的任何特定问题时,总会发现宋代是主要关键所在。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第六章)众所周知的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

    第五,国家财政收入方面。

    当代学者通过详细的数据统计与转化,最终得出了一个较为可信的结论:宋代的国家财政收入比唐代要丰厚得多。研究结果还表明,宋代的工商业收入在国家财政中的比例超过了农业,这不仅说明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而且还说明宋代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不用再举更多方面的例证,我们只是简单地想一想,一个长期贫困的政权,会有如此良好的经济发展吗?会有如此正面的记载吗?所以,我认为,宋代的“积贫说”是相当不恰当的,是带有相当情感色彩的想当然。

    再看第二个问题,宋代是积弱的吗?

    从表面现象看,宋代的疆域的确不及汉唐,而且不断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以致亡国,这似乎说明宋代在军事方面的确不行。但是,疆域小并不能说明军事实力就不行,亡国也与军事实力积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古代社会哪个王朝不是最终走向灭亡?历史上受到少数民族政权侵伐以致亡国的也并非赵宋一朝,为什么其他朝代没有获得积弱的名声呢?凭什么说宋代就是积弱的呢?这显然不够客观。宋史研究学者李裕民从两个方面对此提出了质疑。

  第一,宋代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军事力量对比。

    北宋与辽国。北宋与辽国的战争长达二十五年,双方争夺的焦点地区即燕云十六州。双方多次战争互有胜负,遗憾的是最终大宋也没有收复这一地区。宋代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一定就证明宋代的军事力量不强。据宋史学家漆侠的详细研究,北宋在对辽的数次主动攻伐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比如,986年的雍熙北伐,三路大军中有两路连战连捷,但由于东路军的战略失误最终功败垂成,不过还是重创了辽军。在澶渊之战中,宋军在明显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最终确定议和,双方达成协议,订立盟约。事实上,和议本身的达成,反映了双方军事实力大致相当,可以说,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北宋与西夏。就军事实力而言,西夏比不上北宋,北宋的实力要强于西夏,但西夏投靠辽,以辽牵制宋,使宋无法全力对付西夏,因此,战争互有胜负。经济实力不足的西夏禁不起持久战,最终往往是西夏遣使议和。虽然西夏以辽为后盾,取得宋的岁币,但它还是以承认宋正统地位为代价的。

    南宋与金。起初,金强宋弱,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于是,出现了第一次议和。不久,金国兀朮掌权,撕毁和约,全力南伐,企图灭亡南宋,但在岳飞等军的连连打击下,不得不步步后退,宋方开始转入反攻。如果不是宋高宗与秦桧蓄意破坏,解除大将兵权,甚至不惜杀害名将岳飞,宋方是完全可能收复失地,至少黄河以南之地是能拿回来的。双方终于达成和约。后来完颜亮南下,仍以失败告终。总的说来,宋、金双方实力基本相当,宋略弱一些。

  南宋与蒙古。南宋与蒙古相比,军力不如蒙古,这是事实,但应该看到,蒙古在当时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超级大国,他们往往只用几个月就踏平一个国家,唯独南宋坚持抵抗了好几十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能做到呢?以它的实力而言,几乎可以说仅次于蒙古,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难道世界上只容许有一个强国,其他都得算作积贫积弱的国家?

    第二,衡量一个政权强弱的标准,主要看综合国力。

    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准,主要的是看它的综合国力。倘若按综合实力分析,宋应当说是超过了辽、金的。前面说过,它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比辽、金强。除此之外,宋代的软实力也远远强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比如教育发达、学术繁荣、思想活跃、人才辈出等等。所以说,如果从综合国力角度考虑,宋王朝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

    总而言之,如果说宋代因为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多以失败而告终,说宋代的军事实力比不上这些政权,还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认为宋代经济实力一直贫困,就是无稽之谈了。所以说,用“积贫积弱”这四个字概括宋代的特点是很不准确的,人们对宋代评价不高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这并不准确的四个字的影响。

    既然说宋代积贫积弱是不成立的,那么将这种困境归咎为宋太祖当然也就不成立了。退一步讲,即使宋代的积贫积弱说是真实的,是成立的,我们还是要问,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系吗?

  其实与宋太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不少历史教科书中都说赵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并且将这种恶果问责到大宋开国之君宋太祖建构的一系列政策上。姑且假定宋代的积贫积弱说成立,是不是就与宋太祖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呢?

    对这个问题的考察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宋太祖确立的政策在他的时代是不是合适的;其二,这些政策是否一定能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其三,到底是谁导致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先看第一个问题,宋太祖制定的政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不是最合适的?

    宋太祖从后周柴宗训手里接过了政权以后,围绕着“稳定、统一、发展”的六字方针,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政策。

    第一,稳定。

    宋太祖是从五代的动乱里走来的人中豪杰,他亲历了五代政权的更迭,并以亲身的经历进行了实践与验证,所以,成为大宋开国之君的赵匡胤,首先面对的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宋代成为后周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即如何保持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这就是稳定的问题。宋太祖是如何做的呢?两个字:集权。就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将中央权力集于一身,对五代乱世中形成的地方、中央权力失衡的局面进行新一轮的调控,进行权力的重新分配。

    太祖为了政权的长期稳定而采取的政策,并不是通过疾风暴雨式的改革一蹴而就的,而是采用了分期分批、层层推进、和风细雨的方式。以收兵权为例略作说明。

    太祖是如何收兵权的?分两步走。

  第一步,整顿中央禁军。在建隆二年(961)的一次宴会上,赵匡胤在杯酒之间,解除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职,对禁军进行了整顿,内重外轻的局势由此奠定,礼乐征伐得自天子出。第二步,裁撤宿旧大藩。开宝二年(969),一幕杯酒中集体裁藩戏剧,再次上演,王彦超等人顺利交出兵权。由此,藩镇之祸彻底消解,国家根基日益巩固,赵宋王朝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此基础之上,继而收财权、司法权、行政权,层层推进,强干弱枝的局面于是成形,其稳定有序的政局成为现实,每当朝廷命令下达,就如同身体指挥胳膊,胳膊指挥手指,没有任何障碍,天下统一于中央的大势正式奠定。

    后来的论史者,动不动就说宋太祖的强干弱枝是矫枉过正,这种看法其实不够公正,是脱离了时代的片面观点。太祖开国之际,采取强干弱枝之政策,不仅针对时弊,而且恰逢其时,且卓有成效,若不如此,就不能彻底廓清五代的乱局,“陈桥兵变”的局面还有可能会重演,稳定当然就无从谈起。

    第二,统一。

    立国之初,四周割据政权林立,太祖能够控制的区域,是以汴京为中心的中原大部分地区。虽然疆域不够广阔,但朝廷为防御北方契丹而备有精兵,其兵力强于其他割据政权。因此,宋代具有统一的潜在条件。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太祖确定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一一击破的战略。于是,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先后并入大宋疆域。太祖之统一,虽有主观的努力,亦有客观的条件使然。五代之后,动乱已久,厌倦了刀光剑影的百姓急切盼望有人能廓清时局,完成统一,太祖正是迎合了这种社会思潮,因此,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

    但是,太祖先南后北的策略,同样遭到了后人之非议,认为太祖先南后北的策略是战略失误,在对南方长久用兵以后,兵疲马乏,所以未能实现北方割据政权的平定、失地的收复。此种评判也不够公允。太祖的先南后北,是经过反复比较权衡各方势力后才做出的决定,是符合当时时局的正确之举,这一点已经在前面详细讲过,在此不再啰唆。

  第三,发展。

    乱世用武,治世用文;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太祖虽是武人出身,但深谙为政之道;况且五代以来,干戈不断,礼崩乐坏,太祖认识到必须拨乱反正。“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王朝就得想方设法凸显自身国家的合法性轮廓,张扬自身文化的合理性意义”,要重新整顿已经失常的社会秩序,必须需要文化策略的支持,必须依靠文化与教育系统(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在此客观态势下,在此精神指导下,太祖大力提高文人的地位,重视文治,倡导读书,改革科举,弘扬教化。

    太祖的此种政策亦无例外地受到问责,后人认为太祖“崇文抑武”的政策,最终导致了行政阶层人员的激增,以致积贫;最终导致了武人地位的下降,以致积弱。事实上,太祖大力提倡文,并没有彻底否定武,否则,国家的统一如何进行?其根本意图一方面是调整五代以来严重的文武失衡,另一方面是想倡导一种文武兼长的理想人才模式。

    总而言之,太祖开国之初,围绕“稳定、统一、发展”的六字方针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都是适应当时客观形势,适应时代提出的要求,是切实有效的制度。为了实现新生政权的长治久安,太祖制定富于针对性、注重实效的治国方略,是必须的、必要的、必然的。就此而言,太祖的政治智慧之高,是不容置疑的。

    再看第二个问题,太祖制定的政策制度是否一定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

    答案是有可能,关键在如何实施、如何执行。为什么如此说呢?

    前面讲过,太祖制定的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现实的要求,从当时社会环境中生发出来的。而社会现实是多样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太祖制定的政策实际上包含着两项不可分割的内容,即原则性和灵活性。太祖在实施这些制度的时候,都恰当地贯彻了这两个层面。比如,太祖一方面将地方藩镇的兵权、财权等剥夺,收归中央,与此同时,对镇守在国家西北、北方边境的十四名将领,非但不剥夺他们的这些权力,还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力,太祖此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国家北部边疆的安定,为顺利实现南方的统一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就是太祖的灵活性。

  钱穆曾经说过:“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用现在的话来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世界相适应。因此,如果将太祖制定的制度中的灵活性因素剥离,将之作为僵化的教条来贯彻实施,不能结合每一个时期社会的具体情况,那就很可能会导致积贫积弱。

    再看第三个问题,如果宋代积贫积弱,是谁导致了此种局面的出现?

    正如前面所讲,太祖朝的制度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但太祖以后的继统之君将之逐渐神化,作为“祖宗之法”严格遵守,不求变化,不能根据实情进行创新、改革。一句话,不能与时俱进,遂成积重难返之局面。

    再简单总结一下,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是不符合宋代的历史真相的,因此对宋太祖的问责就变成了一个伪命题。退而言之,即便如此,也与宋太祖没有任何关系。这正如明代以后兴盛八股文,难道我们要追究孔子的责任吗?难道要追究传说中造字的仓颉之责吗?要一个已经作古的人对他死后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发生的事甚至根本没有发生的事情负责,是不是太苛责了,是不是太荒唐了?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有三大重要贡献。一是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两个世纪的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二是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三是结束了五代时期的野蛮政治,开创了一个理性与文明的新时代。这三大贡献,无论哪一点,都值得大书特书,何况太祖还是一个具有完美人格魅力的帝王,他亲手缔造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清初王夫之说中国历史上自夏商周三代以后可以称为治世的有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建隆之治。“文景之治,再传而止;贞观之治,及子而乱”(《宋论》卷一),只有建隆之治,沾溉北宋久矣。所以毛泽东把宋太祖视为与唐太宗并列的帝王,这是毫不为过的。但在众多熟知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的人中,又有多少对建隆之治熟悉呢?这当然是历史成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宋太祖进行重新认识。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一统天下,最想收复的是燕云十六州,然而,这些愿望都因为他的猝死而未能实现。他绝对没有想到,他的未了的心愿,竟成了两宋统治者一个永久的梦想。

    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天假其年,宋太祖的这些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但是,历史无法假设,我们也仅是想想而已,也只能感叹一下而已。

    正所谓:

    烽火燃,五十年,

    陈桥驿披旒冕。

    披旒冕,定江山,

    杯酒之间消兵权。

    南征北守定宏图,

    玉斧一挥指大渡。

    十四万人齐解甲,

    金陵王气黯然去。

    还一个,

    盛世繁华,文煌武烈。

    怀仁厚,复江南,

    满腔热血图幽燕。

    谁料想,

    烛影摇,斧声乱,

    壮志未竟人已远。

    人已远,回首看,

    回首看你身后的江山。

    纷扰扰剑影刀光寒,

    韶华成殇笙歌散。

    你默默无言,

    无言。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