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 说船
图中所绘各种大大小小的舟船,共有28只,其中以虹桥上下为最多,集中反映了汴河交通及沿河河市的热闹繁忙状况
宋代运送粮货的车、船或其他如人力、畜力等,按一定的数量组成一个编队,称之为纲,在汴河组织的运输队,历史上就叫作汴纲。如元丰三年(1080年)六月二十七日诏:“真、楚、泗州各造浅底船百艘,团为十纲,入汴行运”这种汴纲舟船,一般不允许差着别用。
两浙地区的上供船多三百料(当时的一种船载重单位,300料有3万多斤的载重能力),其他路有所谓“大料纲船”,运载能力较大。由此可知,北宋末年在汴河上的纲船有大有小,是各不相同的。这些纲船,按当时规定,80%的运载能力用于装运官物,20%的运载能力允许船主及水手们装运私物,以便作为他们自身的经济收入;官私两利,保证纲运按时运到指定地点。
按北宋时制度,当时所谓的“料”,即石,是计量单位,每石合宋制92.5斤,合今110市斤。
大概在宋仁宗天圣以前,汴纲大多为三百料的规模。(300料有3万多斤的载重能力)。后来在中真州河道中设闸,闸建成,“始有四百石船。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沈括记载)这就是说,汴船有千料以上的大船是不成问题的。可见漕运之发达。
周邦彦有所谓“掀万石之巨 ,比坳堂之一芥”,虽带有一定的夸张性,但也证明汴河是有万石船通行的。宋人张舜民亦记载:“丙戌,观万石船。船形制圆短,如三间大屋,户出其背,中甚华饰,登降以梯级,非甚大风不行,钱载二十(原作千)万贯,米载一万二千石。”此说为我们提供了船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