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宗(十八)赵廷美之死
已经被罢相的赵普,为了恢复相位,打出金匮之盟的招牌,使得他再次出任宰相。金匮之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杜太后临死之前定下的一个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传弟不传子。可以说金匮之盟的出现,不但让赵普恢复了相位,也彻底化解了宋太宗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因此,金匮之盟对于宋太宗和赵普来说是双赢。但是有一利也有一弊,那就是金匮之盟约定帝位的传承是传弟不传子,这就意味着,宋太宗死后,他的帝位应该传给他的弟弟赵廷美,不能传给他的儿子。赵廷美死后,再传给太祖之子。太宗之子就甭想再继任皇位了。
这绝不是太宗希望的结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北宋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桩谜案—赵廷美事件。金匮之盟固然解决了宋太宗即位的合法性问题,但也给宋太宗带来了一个心病,那就是皇位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可怎么办?其实,宋太宗重新起用赵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赵普是坚定的反对传弟不传子的游戏规则。那么现在好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就交给赵普去做吧。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本是准皇储的赵廷美被拿下了。赵普算是了却了宋太宗的一块心病。而与此同时,赵普也了却了压在自己心里多年的一块心病,那就是趁机处理了自己的政治死敌卢多逊。
自赵廷美开封尹被罢之后,太宗赵光义接连安排了六位知府,虽然其中不乏有能力者,但大部分都因病而终,而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在这六任开封知府中,太宗始终没有再安排自己的弟弟担任,但是到了第八任,宋太宗赵光义的别有用心就表现出来了。
赵廷美被罢开封尹后,宋太宗频繁地更换开封知府官员,到了雍熙三年即公元986年,宋太宗第二个儿子赵元僖亲王尹京,这就标志太宗皇位继承问题终于被彻底解决。与此同时,在这个不断更换开封知府的过程中,太宗对中央政府两个关键部门的中书省与枢密院不断进行人事调整。最终形成了“七相三参”人事格局。那么什么是“七相三参”?“七相三参”是怎么回事?
在宋代,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别掌管文武两大部门,中书门下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管政务。枢密院是最高军务部门,统领军事。具体而言,一是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与决策,掌军令;二是掌军机行政。所以说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是大宋政事的中枢系统,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这两个部门非常重要。宋太宗在对最高行政部门中书门下的人事进行调整的同时,对枢密院的人事也没有放松。那么在宋太宗之前的太祖时期,枢密院是怎么一个结构呢?担任这个重要部门的人是谁呢?宋太宗将如何调整这个重要部门呢?
曹彬被罢免枢密使正应了一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曹彬没有什么过错,实在是到了该罢的时候。在曹彬这件事情上,立功最大的莫过于弥德超了,就是他出面诬告了曹彬。可以说弥德超为此事立了功,但是他最终的结局却是流放,这是怎么回事呢?
面对重重危机,宋太宗能够一一化解吗?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二部《宋太宗》之《赵廷美之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