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大故宫(第一部)》(三)宫前气象

第03讲 宫前气象   

一、承天之门   

二、大明国门   

三、正阳之门

  在北京宫城之外,出了紫禁城的正门午门以及午门南面的端门,沿着中轴线,分布着几座非常重要的城门,分别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几经改名、最终被拆的大明门;建制奇特、防御外敌的正阳门。这几座气势恢弘、形态多变的大门,充分展现了北京作为帝国首都的宏伟气象。其中,身为北京皇城正门的天安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天安门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即1417年,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建成,当时定名为“承天门”。后来历经几毁几建,到清顺治年间重新修建,并更名为“天安门”。那么,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杰作,天安门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它又是如何建成的?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故宫》第一部第三集《宫前气象》,敬请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在北京宫城之外,出了紫禁城的正门午门以及午门南面的端门,沿着中轴线,分布着几座非常重要的城门,分别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几经改名、最终被拆的大明门;建制奇特、防御外敌的正阳门。这几座气势恢弘、形态多变的大门,充分展现了北京作为帝国首都的宏伟气象。其中,身为北京皇城正门的天安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天安门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即1417年,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建成,当时定名为“承天门”。后来历经几毁几建,到清顺治年间重新修建,并更名为“天安门”。那么,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杰作,天安门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它又是如何建成的?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故宫》第一部第三集《宫前气象》,敬请关注。

      分三个颗目,一是承天之门,二是大明国门,三是正阳之门。

      天安门在国人心目中,不仅有着历史文化之意义,更是北京与中国的地标性建筑。

  北京宫城南向有三道大门,就是午门、端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规制与承天门(天安门)相同,端门名称源自传说中天宫南向的大门,主要用来收存皇帝所用旗仗等器物。端门往南就是承天门(天安门)。

      承天之门,后称承天门,既是宫城南向的第一重门,又是皇城的正门。承天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门的名称是“奉天承运”的意思。承天门初建是木门,天顺年间又建。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为天安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基本上是康熙朝大修后的面貌。

      先讲承天之门,就是今天看到的天安门.先叫承天门,今天人们看到的天安门,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从建筑上看,承天门(天安门)的高大壮丽,采取六重措施:一是,最下部为1.6米高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二是,城楼建在高大城台之上,城台高达13米;三是,城楼用60根朱色巨柱支撑,东西面阔九间,南北进深五间,取《周易》“九五,飞龙在天”之意,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四是,装饰鲜丽彩画;五是,屋顶重檐、黄琉璃瓦;六是,最上又有龙吻。

  承天门(天安门)的基座、城台、巨柱、高楼、殿顶、龙吻,层层加高,叠叠耸起,承天门(天安门)的通高达到33.7米,相当于12层楼那么高。还有,楼前的外金水河水,在桥下缓缓流动,低头看绿水,仰首望楼顶,在古时人看来,仿佛与天承接。作为既是皇城正门,又是宫城第一道门的承天门(天安门),绿水白桥,红墙朱柱,彩画黄瓦,蓝天白云,层层颜色,节节变化,亦动亦静,灿烂辉煌。经过近600年的历史沧桑,天安门仍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

  承天门(天安门)等级森严,戒备严密。承天门(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上,架起汉白玉石虹桥七座,称外金水桥(内金水桥在太和门前)。中间一座桥稍宽,栏杆的柱头雕蟠龙,桥面只许皇帝通过,俗称“御路桥”;左右两座桥,栏杆的柱头雕荷花,桥面只许王公通过,俗称“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俗称“品级桥”;最靠边的两座普通浮雕石桥,才许四品以下官员等行走,俗称“公生桥”。

  承天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前,装饰着石狮和华表。华表在承天门(天安门)的前后各有一对。十余米高的华表上,满刻着云朵和蟠龙,顶端各雕刻有一只石兽,名叫犼(hǒu),俗称“望天犼”。门北侧的华表,石犼面向皇宫,俗称“望君出”;门南侧的华表,石犼背向皇宫,俗称“望君归”。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当皇帝深居简出日夜淫乐时,门后的两只石犼就说:“国君呀,你不要长期呆在宫廷里,快出来察看百姓苦难吧!”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叫“望君出”。当皇帝外出游幸日久不归时,门前的两只石犼就说:“国君呀,你不要长期在外面游逛了,快回来亲理国政吧!”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叫“望君归”。这个传说反映了百姓期待明君理政的善良愿望。

  承天门(天安门)是明清皇帝举行金凤颁诏礼仪的场所。皇帝颁诏时,将诏书放入龙亭内,由御仗导引,从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起,抬到城楼上。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城楼上宣读诏书,听起来仿佛天音一般。文武百官在外金水桥南站立聆听,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礼官将诏书用木制金漆的“金凤”衔下,从城楼上徐徐降下,落在礼官跪接的云盘上,再把诏书放入龙亭内,送到礼部,誊录印刷,布告天下。这就叫做“金凤颁诏”,以显示皇权至尊、神权至上。

     但是,到了光绪年间,大清朝气数将尽,天安门前乱象迭生。当时有御史参奏说:在天安门举行金凤宣诏典礼的时候,有的官员不穿官服,有的官员还同身穿“裋(shù)褐”的仆役人等任意喧哗;在西侧值房前面,甚至有官员盘腿而坐,无视颁诏大典,简直不成事体!光绪帝虽下诏查处值班官员,却提振不了日益松懈的朝纲。不过一代人的时间,大清朝灰飞烟灭,天安门的金凤颁诏,从此成为前朝旧事。
  天安门南面是大明门,也是大清门,现在讲二,大明国门,能叫国门的,其他门没有.后来顺治八年,辽阔的明帝国中,大明门是唯一用国号命名的门,可谓“国门”,是皇朝正统所系。“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副对联用来形容大明门,将皇帝、皇宫、皇朝、皇权推高到了极致。

  承天门(天安门)作为皇城正门的时间并不长。乾隆中期以前的大约三个世纪里,皇城的正门,是承天门以南的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称中华门)。清朝入关以后,立即将大明门的牌匾摘下,翻过来刻上“大清门”。相比之下,承天门改名天安门就毫不急切,直到顺治八年(1651年)才下诏。据说民国初年改大清门为中华门时,把门匾摘下,本想翻过来接着用,一看却被清朝抢了先。于是只好另找一块门额,刻上“中华门”三个大字。

  大明门(大清门)的重要,还可以从其门联看出。这副门联是著名学者解缙写的。解缙(1369—1415年),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是个大才子、大学问家。永乐帝登极,受到重用,参与机务,任翰林学士、大学士,主持修纂《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他的故事后面还要讲,这里特别介绍他为大明门作的一副门联——

  上联是:日月光天德;

  下联是:山河壮帝居。

  这副对联自然是歌颂皇帝、皇宫、皇朝和皇权的,但就文学层面来说,的确是一副气势磅礴、石破天惊的对联。因为:

  其一,大气磅礴。仰望乾天的太阳与月亮,俯视坤地的山峦与江河,立地顶天,气贯寰宇,宏伟博大,无以复加。

  其二,语言通俗。苍天对大地,日月对江河,天德对帝居,自然对社会,上下联,五双字,语言朴实,没用典故,简明晓畅,妇孺都懂。

  其三,意境高远。日月之明光,山河之壮美,都为衬托大明而存在,将“天德”与“帝居”,扩充到天日之崇高,川流之长远。

  然而,《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幅对联将皇帝、皇宫、皇朝、皇权推高到极致。

  大明门虽然重要,但规制不高:和承天门(天安门)相比,没有城台,没有重檐,只开三门,平时闭而不开。之所以如此,大概是考虑到大明门居于承天门与正阳门之间,相邻两门,十分高大,中间门低,两边门高——缓和节奏,错落有致,南北平衡,总体和谐。1959年,中华门被拆除,“国门”记忆,日渐尘封。

  在几百年前,国门是地位和荣耀的象征,是天朝正统所系,不仅为万民仰望,而且引发过激烈的斗争。下面我讲三个同大明门(大清门)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明嘉靖帝即位时,围绕通行大明门的礼仪,发生了震动朝野的“大礼议”。明正德帝死后无子,按“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继位。朱厚熜是兴献王的儿子,要从湖北安陆(今钟祥)来北京即位,年方十五。礼部按太子即位礼仪,请朱厚熜从东安门进皇城。他说:“皇兄遗诏里是说让我即位当皇帝的,礼部这么说算怎么回事!”他的车驾到城外,就是不进城。礼部没有办法,最后是由大明中门进入,到皇宫登极,年号为嘉靖,就是嘉靖皇帝。

  第二个故事。当时,嘉靖帝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还健在。朱厚熜年纪小,又孝顺,对群臣说:“至亲莫若父母。”他的母亲也来京到了通州。礼部奏请“圣母至京,宜由东安门入”。走东安门入皇城?嘉靖帝不准;再议由大明门左侧门入,又不从;最后皇帝断然下旨:走大明门正中的门!正僵持着,嘉靖帝的母亲很生气,闹起脾气,拒不入京。嘉靖帝听了,痛哭不止,提出不想当皇帝了,要“奉母归”——母子都回湖北老家去!大臣们吓坏了,最后决定妥协一步:按照嘉靖皇帝的意思办。嘉靖帝的母亲这才从通州启程,由大明门正中门进入皇城,再进入宫城,同当了皇帝的儿子团聚。(《明史记事本末?大礼议》)

  第三个故事。清朝在大清门也有故事。清朝后妃和明朝一样,只有皇后大婚时允许走大清门,其他妃嫔只许走紫禁城的后门——玄武门(康熙时改神武门)。相传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和婆母慈禧太后斗气,曾脱口而出说:“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言外之意——您不配!这句话如果属实,一定会深深刺痛慈禧太后的心。后来慈禧太后逼死儿媳,或许这句话埋下了一个祸根。

正阳之门

  大明门以南,就是内城正门——正阳门(初称丽正门,俗称前门)。永乐建北京时,正阳门就是京城的南大门。为了防御蒙古入犯,正阳门修筑了包括城楼、瓮城和箭楼在内的完整防御体系。主要是防御。

  正阳门城楼居北,整座城楼比天安门楼高,高达42米,是北京城门之最。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女墙,用来掩护守城士兵。城台正中只开一个门,门内还有千斤闸,从外部难以攻入。城楼高两层,面宽七间,进深三间;楼顶为重檐歇山顶,灰瓦绿琉璃剪边。

  正阳门箭楼居南,是明朝正统年间增建的。箭楼城台比城楼略矮,同样只开一个门,而且门有两重:前为千斤闸(今仍能看到闸板遗迹),上下开闭;后为铁叶大门,左右对开。箭楼本身是一座砖砌的堡垒,上下共分四层,东、南、西三面开射窗,正面有52个,侧面各有21个,射窗共有94个。城楼和箭楼之间由瓮城连通。敌兵一旦攻破箭楼门洞,守军就可以关闭箭楼和城楼的大门,使敌兵进退不能,如同掉入瓮中;然后居高临下,从四面八方合击被围之敌,是谓“瓮中捉鳖”。

  总之,正阳门的设计,处处从军事防御着眼。正阳门的命运,也总是与兵事息息相连。这里主要讲讲明朝崇祯年间,李建泰在正阳门出征的故事。

  李建泰,山西曲沃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军队进逼山西。崇祯帝临朝叹息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栉(zhì)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说完痛哭起来。李建泰见状慨然说:“臣家曲沃,愿意用家产充当军饷,不用官家发钱,请求带兵西征!”崇祯帝转悲为喜,给李建泰升官,让他兼督师,赐给上方宝剑,准许便宜行事,还按照他的意思派去了下属。

  同月二十六日,在正阳门举行遣将礼,就是出征饯行礼仪。快到正午,崇祯帝登上正阳门楼。卫士东西对列,从午门一直排到正阳门外,虽十分壮观,但虚张声势。皇帝赐宴饯行,亲贵和文武大臣都要侍坐,鸿胪寺派人赞礼,御史负责纠仪,大汉将军侍卫,可谓隆重之至。崇祯帝亲自用金酒壶给李建泰倒了三杯酒,还赐他手敕,上书“代朕亲征”。太监为他披红簪花。宴毕,出征,崇祯帝目送很久才返驾回宫。大明朝的国运,崇祯帝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建泰的一军之上。

  可是,李建泰出师不利,才走了几里地,坐的轿子忽然轿杆折断,众人都觉得这是不祥之兆。是日大风扬沙,占卜的卦辞说“不利行师”。这是怎样一支“王师”呢?虽然李建泰调来了得意的下属,甚至西洋人汤若望都随军出征,负责火攻水战,但行军到京南涿州,逃散三千多人。不久“兵食并绌,所携止五百人”。时李建泰军惊闻老家曲沃陷落,家中资财散失一空,预期的粮饷打了水漂。他一急就病了,行动顿时慢下来,每天不过走三十里,手下士兵也纷纷逃散。走到广宗,守城知县一连三天不准李建泰入城。李建泰老羞成怒,下令官兵攻城。城攻破后,杀死乡绅,鞭笞知县。堂堂宰辅重臣兼督师的李建泰,出京第一仗,竟然攻打自家县城,竟然屠杀天朝庶民,竟然鞭笞自家知县,竟然违背出师初衷!

  后来,李建泰率军到了保定府,残兵不过数百,请求入城。守城的同知邵宗元等不答应,李建泰就拿出颁赐的印信给他看。邵宗元说:“你获得过天子的厚恩,皇上曾经亲自登上正阳门,赐给你上方剑,还给你倒酒,跟你饯别。如今你不代皇上西征,却要叩关避贼吗?”一番话刺到了李建泰痛处,他大声斥责邵宗元,还举起上方宝剑威胁他。堂堂上方宝剑,出鞘头一遭,竟指忠臣良将!幸好城上有人认识李建泰,这才放他进来,否则李建泰怕重演攻打广宗的闹剧。

     不久保定城破,有人说李建泰拔剑自刎未遂被俘,有人说他主动出降,总之明朝大学士兼督师,一转眼成了李闯王的人。是为李建泰第一叛——大明。后来,李自成败走,李建泰摇身一变,成了大清朝的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是为李建泰第二叛——大顺。三年后,李建泰因“受赃”罢官回家。后在故明大同总兵姜瓖降清又叛清时,李建泰在家乡曲沃与他遥相呼应。是为李建泰第三叛——大清。顺治七年(1650年)李建泰兵败被擒。这次清廷没有宽容李建泰,而下令把李建泰杀掉。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