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不仅是一位驰骋政坛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开宗立派的文学家。在文学上,苏轼诗、词、歌、赋、散文皆有大成,又以词的成就为最。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文人墨客通常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填词,内容上也多以男欢女爱、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苏轼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
苏轼词的风格变化多端、引人入胜,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代表了豪放壮阔的词风,那么《水调歌头》中秋词,就多了一份飘逸空灵、洒脱旷达的情怀。本来咏月、咏别离,是婉约词的领地,古人在这方面已有大量佳作,但苏轼一出手,依然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后人甚至评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那么,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到底是怎样表达他的独特感悟的呢?
苏轼对宋词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以诗为词”的手法,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这其中,咏物词也在苏轼的笔下,另辟蹊径,自出新意。在咏物词中,苏轼的《水龙吟》可谓是巅峰之作,那么,这样一首单纯咏物的词作,到底是如何推陈出新的?它的独特艺术魅力又在哪里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集《豪放词里天地宽》,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