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轼一出道即获得欧阳修等朝廷重臣的赏识,但是他走上仕途的道路并不平坦,经历的过程也充满了苦痛和变数。他二十二岁名震京师的时候,当朝皇帝还是宋仁宗;而在他历经地方上的几次任职以及完成两次回乡服丧、重返京师汴梁的时候,他已经时年三十三岁,当朝的皇帝也已历经三朝,变成了宋仁宗的孙子、宋神宗赵顼(xu,一声),天下的形势正在开始发生一场重大的改变。
此时的宋神宗,面对建国已历百年、却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痛下决心,任用一代名相王安石开始改革变法,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变法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整合财政、经济大权,先后颁布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等一系列法令,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运动改变和影响着整个王朝。
那么,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变法,苏轼会有怎样的政治表达?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与王安石,为什么会在这场事关王朝命运的变法中分道扬镳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三集《忧国不谋身》,敬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