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苏轼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也带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从眉山小镇到名震天下,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的成才秘诀呢?
苏轼的天赋异禀确实超乎常人,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这样的禀赋,才是成才的重要条件。而苏轼的成才恰恰不是恃才自傲、坐吃山空,靠的是他难得的勤奋和勇气,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墨守陈规、人云亦云之时,苏轼却总能大胆质疑,不落窠臼。对前辈、对老师的尊重,不等于盲从,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钢,才能化为自己血液里的东西。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在对前辈的质疑中一步步前进的呢?
苏轼才华横溢,很快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中,既有四川当地的行政首长、益州知州张方平,也有朝廷重臣、文坛领袖欧阳修。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个人本为政见不合的“对头”,老死不相往来,却因为苏轼的出现而摒弃前嫌,并且竭尽全力,扶持和奖掖苏轼这个晚生后辈。在苏轼成才的的道路上,张方平和欧阳修,就是两位不可或缺的引路人。那么,苏轼到底是什么地方,让这两位引路人能够如此不遗余力?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精彩的故事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二集《自古英才出少年》,敬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