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十一)从变法到变脸
返回列表
发帖
唐宋八大家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唐宋八大家
当前离线
UID
80
帖子
157
主题
53
精华
0
积分
57
威望
57
金钱
45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2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6-21 18:27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十一)从变法到变脸
百家讲坛
,
反对派
,
资治通鉴
,
师范大学
,
参知政事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以后,全力推进改革变法运动。
在他的提议下,朝廷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统筹谋划改革变法的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一批拥护改革变法、朝气蓬勃的官员进入了这个机构。
然而,就在条例司成立后不久,以反对改革变法著称的翰林学士司马光,借着编写《资治通鉴》的机会,便率先挑起了一次轰动朝野的朝堂辩论,将改革派和反对派的矛盾引向了公开化。
那么,司马光究竟是如何发难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一集《从变法到变脸》,敬请关注。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唐宋八大家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唐宋八大家
当前离线
UID
80
帖子
157
主题
53
精华
0
积分
57
威望
57
金钱
45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2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6-21 18:28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唐宋八大家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唐宋八大家
当前离线
UID
80
帖子
157
主题
53
精华
0
积分
57
威望
57
金钱
45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2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6-21 18:28
|
只看该作者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十一)从变法到变脸
【画外音】: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以后,全力推进改革变法运动。在他的提议下,朝廷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统筹谋划改革变法的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一批拥护改革变法、朝气蓬勃的官员进入了这个机构。然而,就在条例司成立后不久,以反对改革变法著称的翰林学士司马光,借着编写《资治通鉴》的机会,便率先挑起了一次轰动朝野的朝堂辩论,将改革派和反对派的矛盾引向了公开化。那么,司马光究竟是如何发难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一集《从变法到变脸》,敬请关注。
【康震】:大家知道什么叫变脸吗?变脸就那个(嚓、唰),那个变脸,川剧当中的一手绝活儿。变脸这种绝活,给我们展示出来的效果是,如果你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边表现这个人的喜怒哀乐,光明和丑恶的话,它迅速地可以把脸变过来,我们感觉得到很快,一秒钟一变,一秒钟一变,变十多张都富余。大家说康老师你打算讲川剧是吧?王安石是江西人,这跟川剧也不搭界。我们不是想讲川剧,就想跟大家说这个变脸跟变法也有关系。为什么有关系呢?本来是变法的,变着变着,变法的人和反变法的人就变脸了,而且变得非常快。变法的人变得越来越僵硬,甚至有点不近人情,手法非常地果断,甚至有点专制。反变法的人越来越激动,越来越不近人情。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本来是就事论事的,本来争的是政见之不同,后来就变成什么呢,意气之争。凡是你赞成的我就反对,凡是你反对的我就赞成。变脸。
所以这里边有一次很有趣的辩论,这个辩论不是在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展开的,是在王安石的一个门生,也是他的一个变法的重要的助手吕惠卿和司马光之间展开的。吕惠卿是王安石在南京做官的时候收的一个学生,对他非常器重,王安石见了宋神宗跟他说,吕惠卿是个人才,前代的大儒都可能比不上他。这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他能够把理论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就是说能把理论的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去,这是这人最大特点,所以我让他进入我的制置三司条例司,没问题,一定能够协助我做好工作。好,宋神宗对于王安石的提议基本是言听计从,任命吕惠卿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说白了就是改革变法领导小组的参谋,那些起草文件的事,那些重大的事情,他必跟吕惠卿商议。当时人有一句话说,如果说王安石是当代的孔子,吕惠卿就是当代的颜回。你看看,我说明白了吧,这俩人的关系,一个是孔子,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小圣人。就跟那超人跟小超人的关系一样,够铁了,我的就是你的,你的说法就是我的说法。王安石说什么,那就是吕惠卿的主张。吕惠卿主张什么,那就是王安石的说法。所以吕惠卿和司马光之间的辩论,那就是王安石跟司马光之间的辩论。
王安石在推行变法的时候,司马光在做一项重要的工作,前面我们说过一直在写《资治通鉴》,所谓《资治通鉴》顾名思义,就是给皇上提供历史的参考,让皇上在读历史的过程当中知道该怎么治国。他的做法是写上那么一阵子,然后拣个时间给皇上念一段。有一次他又写好了汉代的一段,就是萧何和曹参的关系,念到一段,完了以后他说您看,说什么来着,成语上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叫“萧规曹随”。萧何我们知道是刘邦的开国的宰相,他定了好多的规章制度,后来他要死了,他指定了个接班人,就是曹参,这曹参接了他的手之后,一个规矩都不变,完全按照萧何的办法来。司马光就说,您看人家按这办法来了,所以后来的汉惠帝、吕后的时候国泰民安,没出现什么大问题。所以那意思大家都听得出来,说不要变,变是没有用的。神宗虽然年轻但也不傻,神宗说不会吧?萧何的法一直都不变吗?放在现在都不变吗?“萧规曹随”那是个成语,那也就是比喻谨遵前人的教诲和规矩不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它是真理啊。司马光说没错,上古三代的皇帝(先王),夏商周的圣君,他们的主张如果一直延续到现在不变,那都是管用的,没问题的。司马光接着说,我告诉您皇上,当年周武王灭了商国,就宣布以前商的规矩都不变,完全地沿袭。诗经里头还有一句话呢,叫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诗经·大雅·假乐】
说为什么不犯错啊?为什么没有过失啊?就是因为以前的老规矩,我们都小心谨慎地遵守它,所以永远不犯错。说你看汉代的时候,我们就拿汉代说事,我刚写到这儿了,汉武帝刘彻就是听了张汤的话,祸乱天下,完了吧,他变更祖宗法度,这国家最后一天不如一天了。等到他后边的时候,汉宣帝一改汉武帝的做法,继续遵行祖宗的法度,所以国家蒸蒸日上。到了汉元帝继位的时候又改回去了,想要继承汉武帝那一套,结果国家又不成了,所以这历史的经验证明,这法是不能乱变的,你就老老实实的,跟“萧规曹随”一样。荀子说了“有治人,无治法”,说白了就是说什么呢,关键是人,只要人管用,国家就能治理好。人不管用,有法也不成。人治比法治重要。最后撂了一句说,可见国家的兴旺发达关键不在于变法,而在于培养人才。
【画外音】: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是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时期的三朝元老。尽管他始终坚持反对变法,但宋神宗念其辅佐三代君王劳苦功高,仍对他恩遇有加,委派他编纂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然而,此时的改革变法运动,正处在如火如荼的时刻,而作为王安石重要的助手,吕惠卿将会如何应对司马光对改革变法的这种质疑?宋神宗又将如何对待这场著名的朝堂辩论呢?
【康震】:(司马光)他说这话的时候,吕惠卿就在边上,吕惠卿是实在忍不住了,吕惠卿紧接着就说话,说先王的法令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注意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先王的法令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法一年一变,有的法数年一变,有的法几代人一变,不变的法是从来没有的。变的主要是制度,不变的是什么呢?吕惠卿说我不否认有不变的东西,不变的是什么呢,不变的是尊尊、亲亲、贵贵、长长、尊贤、使能,说什么呢,我要尊敬老人,我要尊敬师长,我要维护道德。换句话说,制度是要变的,但是道德原则,治国的基本的理念这个是不变的。比方说,我们为什么要做官呢?我们是要为人民服务的,这用得着变吗?这种宗旨几千年几万年都不会变。变的是具体的制度。而且您刚才说得也不对,您说什么“萧规曹随”,先不说这曹参变还是不变,萧何自己都变,萧何刚开国的时候是“约法三章”,后来萧何制定了什么呢?《九章律》,他自己就把自己变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条文要不断地丰富,他制定了《九章律》,结果到了后来汉惠帝的时候,到了汉宣帝的时候,汉文帝的时候又废除了一部分《九章律》这里边的内容。还有您刚才说的历史事实也不对,汉武帝是穷兵黩武、骄奢淫逸,花国家的钱花得太多了,把国家给花空了,这跟变不变法有什么关系啊?汉宣帝之所以有作为,是改变了他的这种做法。至于后来汉元帝一天不如一天,那是因为他用了宦官,杀了忠臣。这几个皇帝他们或者让国家兴旺,或者让国家出现衰落的局面,都跟是不是变了法没关系,是跟他们执政当中具体的问题、政策有关系,不能混为一谈啊。吕惠卿说皇上您看这怎么回事,司马光是史臣,是历史学家,我刚才说的这些白纸黑字的都在历史书上写的,他怎么不按历史的真实面貌来说,非得把这历史的事实捏在变和不变的这个论题底下,这就讲不清楚了。
这司马光一看,说那是,他刚才说得有道理,汉代的兴兴落落,衰亡和兴盛,它确实有它自己具体的原因。我的意思是说,就像董仲舒说过的一句话,
“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的意思是说,就是这总的原则不能变,这国家治理要遵循一些总的原则、总的方向、总的政策,战略方向它不能变。我没有说什么都不能变,具体的有些方略你可以改变,大的原则就不能变。再者说了,就像房子,盖房子,本来我们有一幢房子,房梁让虫给蛀了,窗户破旧了,桌子也不行了,我们可以让师傅、让工匠来修一修,来补一补,但你不能说把房子整个拆了,对不对?你现在连好的工匠都没有,你就贸然地修,你根本就没想好这蓝图,你就把这个本来还可以再用的房子全部都拆了,这你怎么办啊?
吕惠卿说,谁说要把房子拆了?哎,有点意思了。我觉得其实你跟我们的观点差不多,就是总的方向和原则谁说要变了?我们变的不就是具体的政策和方略吗?再者说了,谁要拆房子了?你说拆房子是什么意思?把宋朝拆了,换成元朝?那时候还没元朝呢。那吕惠卿啊,人家王安石看中的人,那有错吗?唇枪舌剑,全都占着理。你说说吧,你想拆谁?我没说要拆房子,你说要修房子,这我同意,我们就在修房子。其实你跟我们没什么分歧呀。
宋神宗这时候脑袋一拧过来,是啊,你要拆谁啊?你这不是危言耸听吗?司马光一听就急了,说我是个读书的人,我天天读的都是圣人的书,看的都是经史子集。我是就事论事,我看到什么我就说出来了,我没有想要讽刺改革变法,我也没有针对吕惠卿来说话。我就是有条具体的意见,本来我们这管财务的是三司,现在又冒出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来专门管这财务,不伦不类。本来我们有我们的中书大臣,有我们的宰相来治理国家,但你现在弄这三司条例司,里边有管钱的,有管政务的,有管军务的,全都搅在一块儿,那还要我们这帮大臣干什么呀?再者说了,如果你这机构是制置三司条例司,就是一个局级单位、司级单位,就派一个官吏就行了,还用得着把大臣都擩在里头,一块儿来执政吗?这不是太麻烦了吗?我就对这些有意见,没别的意见。说来说去还是对变法有意见。
吕惠卿就说了,说司马光先生是翰林学士,这是皇上的侍从之官、顾问之官,应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什么都应该快快地说出来。是这么个道理,您看,您作为侍从之官,如果看到问题不直接说出来那是不称职的。如果说,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说得不对,那也是不称职的。我刚才可说了,本来是说变法的事,他就慢慢地快变脸了,你看看,就往这上说,说到什么?说那意思说,那你到底称职不称职?你要不然就是说,别在这个位置上待了。你要是不敢说,你不称职。你说得不对,你也不称职。那你只有走人了。
司马光一听,很激动,说皇上您还记得吗?我前阵给您上了一道奏章,专门讨论这制置三司条例司是否应该存在的问题,您看到了没有?您说。神宗说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这个确实你有写。说您看到了,那就说明我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我尽到了侍从之官的职责。至于说我说得对不对,那就您看着办吧。至于我走不走人,您也看着办。反正这事没法弄了。这不是摊牌吗?神宗并不傻,就一笑,嗨,这不就是聊聊嘛,各说各的嘛,不要激动。至于吗?不至于如此。第一,吕惠卿,你不要得理不饶人,也不要口吐狂言,这都是有学问的人。至于司马光呢,你也不要太计较,是不是?你们都是我的左膀右臂,不要伤了和气。
司马光不干。我们知道司马光跟王安石有一个特点是很相似的,都比较拗、比较犟。他还要说什么,宰相王珪当时在旁边就着急了,一看这情形不对,王珪就赶紧说,司马光的意思是说,这改革变法他的意见是觉得利小而害大,他没有别的意思,就事论事。一边说着,王珪就使劲给司马光就使眼色,说你就歇了吧,说什么呀?皇上都说了,你还在这儿说什么呢。司马光本来还要说,王珪说接着讲,接着讲,今天还有别的科目,不要光讲你的《资治通鉴》,我们还要接着讲。宋神宗说对对对,我们还要讲别的东西,今天就不讨论了,接着讲课,这事就算这么过去了。
【画外音】:如果说在这次辩论之前,改革派与反对派的矛盾还在暗处,双方还没有撕破脸皮,那么吕惠卿与司马光的这次朝堂辩论,就将这种矛盾公开化,双方阵营开始了一种意气之争。而此时让王安石感到棘手的,不仅仅是这种改革派与反对派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在改革阵营内部,如何选用一批能力出众、对改革变法能够坚决支持的官员。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改革派阵营内部竟然也发生了分裂。那么,这些原来的“战友”是如何走向对立面的?王安石将会如何推进改革变法运动呢?
【康震】:根据当时王安石的用人的情况,我们基本上可以总结为四种人。第一种人,开始进到条例司里头以后,就对变法有意见的,根本就待不长,苏辙,最集中的代表。苏辙一开始,宋神宗钦点的他,让他进入条例司做检详文字,就是跟刚才吕惠卿的官一模一样,来做高级参谋、高级顾问,起草文件的。你想苏辙跟他哥哥一样,脑袋里头全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就对这挣钱的事、发财的事他本来就有意见,认为君子是不能言利的,君子要言义,像你这种天天扒了东墙补西墙的这种挣钱,天天给人发利息、收利息,他看不惯这个,所以他自己待在这个变法机构里头,他天天抨击这变法,那不就等于给苹果里头放了个虫子吗?宋神宗的用意是好的,希望革新机构里边各方面的人都有,把这事弄得比较融洽,比较和谐,他本来想建立一个和谐的变法机构,可是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变法这个问题那就是针锋相对,有你没我的事,怎么可能搞调和主义呢?一来二去,王安石就怒了,你这纯粹弄一人给我当卧底,而且是公开的卧底,这太气人了,没过多久,把苏辙就开了。这是第一种类型。
第二种是什么呢?确实是忠实的参与者,比方说吕惠卿和李定。这个李定前面我们讲过,他是从南方来的一个官员,当时实行青苗法的时候,他刚到朝廷来报到,这李定跟吕惠卿一样,都是王安石在南京的时候收的学生,对他们很赏识,就调他们到京城来工作。他刚来的时候,天底下人正对青苗法大加议论,就说这青苗法真坏,祸国殃民。李定来了以后什么都不知道,当时有一个官员就跟他说,说你来到京城小心说话,不要乱讲话。李定说我只讲实话行吗?实话可以讲,但是看讲什么实话。后来就去见了王安石,李定就说我不知道京城现在成这个样子了,我只想说点实话,在我们南方那片,这青苗法还挺好的,大家没什么明确的反对意见。唉哟喂,给王安石高兴的,赶紧带他引荐宋神宗,宋神宗就给李定封了个官,提拔了他。
好,不提拔还罢,一提拔是轩然大波,当时的知制诰,就是给皇上负责起草诏书的三个官员联名上疏,说什么呢?朝廷虽然急需人才,但是应该按规矩来,这李定还没有经过我们的考核,就直接越级提拔,我们认为这不合适,把皇上的圣旨扒拉扒拉,打个包返回去了。这是当时的一种规矩,不是皇上下了圣旨就立刻能够执行的,如果中书认为不合适,可以打包给你退回,再议。这是为了避免出现什么呢?皇上的君权过分地独裁。就打回去了。打回去了那哪儿可能呢?你想李定谁的人,王安石的。我全指这个人给我干活呢,你给我打回来干吗?你打回来了,行,你们三个都别干了,罢免了,走人,咱看谁走得快。大家可能说哎哟,不太好吧,都是同事,这么不讲情面?那是。你以为光练嘴皮子呢,到具体的事的时候,就得翻脸,不翻脸事情办不成啊,朋友们,难办。大家说那罢免了不就行了吗?舆论又出来了,社会舆论纷纷称赞这三个人,说他们叫“熙宁三舍人”,就是在这熙宁年间,三位勇士敢于抗衡强权。你说这王安石和李定这不吃了窝心锤了吗?虽然你在行政上是赢了,但是在民意上好像是输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监察御史,就我前面说的国家监察部的官员陈荐上疏朝廷说,李定有问题。先别忙着任命他,李定有重大问题,李定做官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他没有给他母亲守孝。这可是宋代的大事,像这种事在宋代那是什么呢?可以说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哎哟喂,这李定当时就跟晴天霹雳一样。怎么会出这样的事呢?这就说明这是人品有问题啊。皇上也很震怒,赶紧让人去查,李定是南方人,就派人到南方去查,查个底儿掉。查来查去,查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李定中间曾经有一次说他父亲年纪大了,他回家乡去照顾他的父亲,但是没有说是给他母亲守孝。他的母亲叫仇氏,姓仇。他是不是仇氏生的,李定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呢,这仇氏不是他的父亲的原配,可能是一位小妾或者是又续弦的,李定自己也说我不大清楚我是不是仇氏生的,当时我也不敢说我就为她守丧,所以只能说为父亲养老而回去。朝廷说那调查,到你们村里去调查,到你们镇上、到你们乡上、到你们县上去查,到底是不是仇氏生的,出生证。问你老爸,他最清楚。问了半天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是仇氏生的。但是,朋友们,这对一个人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就是这个舆论一旦形成之后,你看我拿一盆水泼你身上,脏水,后来我说对不起,有用吗?我就是这身脏水在路上走,大家说这人一身的脏水,谁还会问你说是给泼错了。反正现在泼了,作用有了,都知道李定不是东西。
后来还有一些事特过分,有一个官员叫朱寿昌,他妈妈是小妾,生的他,生他之后可能家族排挤她,这妈妈就回到原籍了,这下完了,母子分离,几十年没见着面。这朱寿昌是个大孝子,发誓要找到他的母亲,把官辞了,到处寻访,最后母子重逢。哎呀,朝廷激动得,赶紧召见他、褒奖他。那些文人大臣们听说这消息,群情激昂,大家纷纷赋诗一首,称赞朱寿昌的孝子的行为。苏轼这个大文人专门为这个诗集写了一篇序,大力褒奖天下有这等的孝子。那潜台词就是说,还有那等的不孝的子。李定都快气疯了。其实王安石和李定心里非常清楚,为什么有人造这个谣言,没别的,因为99%的人都说青苗法坏,李定跑来说青苗法好,他也没撒谎。如果这个说好的人根本就是个不孝敬的人,是个大逆不道的人,谁还信他的话呢?如果你的变法队伍里头有这样的人,谁还会信你的变法呢?这脸变得够大发了吧?这都不是变脸了,这都异形啊,都变形了,是不是?这用的是第二种人,充满了坎坷。
还有第三种人,用得就比较麻烦,你知道吧,这种人有点投机。当时有个官叫邓绾,这邓绾给皇上写了封信,说什么呢,说变法好,人民都很欢迎,都很拥护,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就我自己所见所闻,欣欣向荣。神宗高兴坏了,王安石也非常高兴,赶紧召他进京,派宦官在一站一站的路上接他,到了京城里头刚住下,然后宦官连夜进宫告诉神宗,第二天一早宋神宗就接见了他。他去见王安石,一见如故,非常高兴,给他个官儿做。他在京城弄得挺热闹,老家的人都骂他,说他恬不知耻。邓绾这人有毛病,还说一句话,说
“笑骂从汝,好官我须为之”——【宋史·神宗本纪】
说你们骂你们的,你们笑你们的,反正我当官了。就这种人吧,他混到这“**”的队伍里头,你说人家能不骂吗?就这队伍,我说的意思,很复杂,在变革的过程当中,这支主持变革的队伍内部,成分显得非常复杂,一会儿有人进来,一会儿有人出去,一会儿有人投机,一会儿有人忠诚,但忠诚的人受人诟病。
还有最后一种人,开始是改革变法的领导,后来中途又退出了,就是陈升之。我们前面提过,这制置三司条例司的领导有两个,一个是王安石,一个是枢密使陈升之。陈升之在南方做官的时候跟王安石关系挺好,王安石对他挺器重,后来就把他也拉到这里边来主持变法的工作。陈升之这人不是很实在,他其实心里头有自己的小算盘,对于王安石有些做法,他不是特别赞同,但是他知道,王安石是皇上的红人,心里头不赞成,表面上还恭恭敬敬地维护着跟王安石的关系,但是在大家跟前又感觉到好像陈升之跟王安石不完全是一拨人,你知道这意思吧?就是有点弄得若即若离的,我跟他是一拨的,但又好像不是一拨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种人。死了张屠夫,我还吃带毛的猪不成?陈升之不干了,还有我的好朋友韩绛,当时就把韩绛调进来了。你看,这是第一次出现了革新变法的中枢神经离开了中枢机构,这是很大的打击。其实陈升之早就想离开这地儿了,反对的人太多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干吗惹这个人啊?你从这点上就能看得出来,这人跟人在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那你说王安石图什么?对不对?
你看我刚才说了四种人,可能我的概括还不是特别全面,但仅仅就这四种人我们都觉得很挠头了,就是前面有司马光和吕惠卿为代表的革新派的理论上的争论,又有后边人事上这样一种复杂的、错综复杂的这样一种格局,你说他中间怎么能不变脸呢?他不但是变脸他还变形,改革要顺利地推进太困难了。
【画外音】:此时的朝廷里,可以说是乌烟瘴气,大多数朝臣从既得利益的角度出发,反对新法,而在改革阵营的内部,又不断有人背信弃义,走向对立面,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而要实现富国强民的初衷,王安石又必须要咬紧牙关,义无反顾地推进改革变法运动。那么,王安石将如何应对改革变法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阻力呢?
【康震】:面对这种格局,王安石必须痛下重手,在此期间,他罢免了一大批反对改革变法的人,他这一时期罢免了翰林学士郑獬、宣徽北院使王拱辰、知谏院钱公辅。当时一个大臣叫吕诲,给他提建议、提意见说这三个人他们没有罪,你把他们罢免了,大家会不服气的。宋神宗就征求王安石的意见,说是不是有点过了?我主要觉得会不会对你有什么影响?王安石说对我有什么影响?我惭愧的是没有早点把他们罢免,我早把个人的这种得失置之度外,我想的就是怎么样把他们赶出朝廷之后,我的革新变法能够顺利地进行。
还有苏辙,苏辙上疏反对变法,皇上把苏辙的奏章拿给王安石看,说你觉得他写得怎么样?王安石说,他这一套跟他哥哥一样,他们哥俩儿有一样本领,叫“飞箝捭阖之术”。什么叫“飞箝捭阖之术”?就是纵横捭阖之术。也就是说他们写的文章,主要的特点就是容易打动对方、激励对方、煽动对方,怎么样把你的情绪调动起来、煽动起来,说服你,这是他们文章的主要特点。你要说文章里头有什么具体内容,没有,所以他们的文章只起一个作用,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反对改革变法,所以这样的人坚决不能用,罢免。还罢免了当时的知谏院李常。
当时的副宰相赵抃有一次在跟王安石谈话的时候,说着说着说着,两个人越说越激动,王安石“啪”桌子一拍,起来说,你们这些人都不读书吗?赵抃说你激动什么呀?原始社会有书读吗?那会儿人怎么治理国家的?朝廷里头都白热化了。有一个官员叫张戬,张戬反对变法的所有的主张,上疏非常激烈,一个一个地数,从王安石、吕惠卿、李定,凡是王安石任命的人,挨着个儿地数落了一遍,后来觉得还不解气,又跑到中书省,跑到他们办公室,去跟他们吵去。他在那吵,那几个宰相,曾公亮就低着脑袋不吭气。转来转去的。这个人在门口那儿就大喊。王安石弄个扇子把脸一捂,呼呼呼在那儿笑。张戬一看,气得说,你笑,你现在笑我,等到千百年后可有人笑你。第二天(张戬)也被罢免了。所以你看,开始是司马光跟吕惠卿还在这儿耍嘴皮子练功,到后来人事安排,再到最后那就是玩儿真的,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地都罢免,一直到这张戬跑到办公室来吵架。
你想,矛盾已经非常地尖锐了,这矛盾达到一定高度就会出“成果”,就跟火山喷发一样会喷出来,就喷出来了一个“成果”,当时有人上疏罗列了王安石的十大罪状,想知道这十大罪状是什么吗?我们接下来再讲。
【下期预告】:正当王安石义无反顾地开展改革变法的时候,反对他的那一支支明枪暗箭不断袭来,这其中最令人胆战心惊的就是十大罪状和三不足的指控,那么这些指控都是谁发起的呢?对王安石又会造成怎样的伤害?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二集《十大罪状三不足》。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