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7讲 太和大典
一、皇家大典
二、举荐贤能
三、殿试赐宴
太和殿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宫廷大殿,历经四毁四建,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作为明清两代政治性、标志性、礼仪性的宫殿,太和殿是举行国家重要大典的地方,每年的“三大节”,也就是元旦、万寿和冬至,皇帝在这里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此外,像皇帝登极、大婚、亲征这样重要的典礼也要在太和殿举行。明清两朝一共有二十八位皇帝,其中在北京执政的一共有二十四位,可是真正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的皇帝,只有十五位;举行大婚大典的,只有六位;举行亲征大典的,更是只有孤零零的一位。那么,这种至关重要的太和大典,为什么总是见不到皇帝的身影?太和大典对明清王朝的走势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明清时期,读书人要想走上仕途,参加科举考试恐怕是惟一的途径,而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却另辟蹊径,在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之外,又开设了一次极为特殊的考试,这就是在太和殿举行的博学鸿儒科考试。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别出心裁,设立这样的考试?博学鸿儒科考试在读书人中又会产生怎样的反响呢?
有清一代,博学鸿儒科考试仅在康熙、乾隆两朝各举办过一次,无论就得人之盛,还是对政局的影响而言,当首推康熙特科。当时天下名士云集北京太和殿,可谓是盛况空前。那么,这些各地精挑细选的精英到底考试情况如何?康熙皇帝又会如何对待这些考生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故宫》第一部第七集《太和大典》,敬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