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大故宫(第一部)》(七)太和大典

第07讲 太和大典   

一、皇家大典   

二、举荐贤能   

三、殿试赐宴

    太和殿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宫廷大殿,历经四毁四建,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作为明清两代政治性、标志性、礼仪性的宫殿,太和殿是举行国家重要大典的地方,每年的“三大节”,也就是元旦、万寿和冬至,皇帝在这里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此外,像皇帝登极、大婚、亲征这样重要的典礼也要在太和殿举行。明清两朝一共有二十八位皇帝,其中在北京执政的一共有二十四位,可是真正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的皇帝,只有十五位;举行大婚大典的,只有六位;举行亲征大典的,更是只有孤零零的一位。那么,这种至关重要的太和大典,为什么总是见不到皇帝的身影?太和大典对明清王朝的走势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明清时期,读书人要想走上仕途,参加科举考试恐怕是惟一的途径,而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却另辟蹊径,在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之外,又开设了一次极为特殊的考试,这就是在太和殿举行的博学鸿儒科考试。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别出心裁,设立这样的考试?博学鸿儒科考试在读书人中又会产生怎样的反响呢?

  有清一代,博学鸿儒科考试仅在康熙、乾隆两朝各举办过一次,无论就得人之盛,还是对政局的影响而言,当首推康熙特科。当时天下名士云集北京太和殿,可谓是盛况空前。那么,这些各地精挑细选的精英到底考试情况如何?康熙皇帝又会如何对待这些考生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故宫》第一部第七集《太和大典》,敬请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上次讲了太和殿的建筑,今天重点讲典礼。分三点来讲,一是皇家大典:二是举荐贤能:三是殿试赐宴。

    先看皇家大典,分三点来说,一说,阜帝普极大典。日日有十四帝,奉天殿举行大典的只有七个。永乐,朱棣登极时这儿没盖成,儿子孙子重孙子都没在这儿举行。景泰帝当时政局混乱,也没在这儿,泰昌时,因为烧了,也没在这儿。天启皇帝也没有。这七个没在这儿举行。

    清朝时,雍正后,几个皇帝都在这儿举行。再说阜帝大婚大典,在这儿举行的必须是少年天子,如果成年结婚了,没必要在这儿举行。明少年天子只有两个一是正统皇帝一个是万历皇帝,在这儿。

    清朝,在北京的皇帝十个有五个是少年天子,宣统三岁登极,六岁退位了,结婚时不是皇帝了,这儿只有四位,…自治等。按说,这是隆重吉祥的事。太后送她她如意,但是六位皇后都不如意。

    像正统的皇后钱氏,婚后不久,正统就被俘了,钱皇后天天哭,“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哭坏了腿与眼。这是悲凉的。万历的皇后是王氏,万历不喜欢她。她是悲凉的。…自治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被废。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难产,死时22岁。

    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同治十九岁就死了,七十天后,她也死了,有说是自杀的,也有说是被太后逼迫吞金死也。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也不得宠,不幸。特别签署了诏书,46岁死了。有病死有气死的有吞金死的,不幸。再说,阜帝亲征典礼,要在这儿举行盛大典礼。明永乐没在这儿举行,后来正统亲征,太狼狈了,55万大军哪顾得举行?后来正德皇帝亲征,大臣阻谏,他甩开大臣施展小计,没举行大典就亲征了。清朝呢?只一位亲征,康熙,明清五百年间在太和殿亲征的只有康熙一个孤例。三个大典,真正在这儿举行的寥寥无几。

    实际上,在太和殿前举行大典,本来应该隆重,复杂,实际上举行时很不严肃,1550年,蒙古人到了昌平,这是皇陵所在地。北京九城关门戒严。大臣们着急,怎么防守?见不着皇帝,礼部尚书徐阶想找皇帝,商量怎么御守北京。一直等到下午,传来圣旨,都到奉天殿集合,大臣到齐了。

    嘉靖皇帝到了下午四点左右到了,皇帝来了,大臣们认为要讨论了,山呼万岁,嘉靖下令去午门外听旨。到了后,三个字,“切责之”,指责这些大臣们。念完了,皇帝早回后宫了。这些大臣们,变相罚站,还挨了骂。什么事也没干,这些人可是为了皇帝的江山社稷。

    皇帝都不考虑了,他们退朝了。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九,三岁的溥仪登基,太和殿前隆重,文武列班跪拜,三岁的溥仪被抱到座位上,父亲抱着,群臣跪拜,礼仪繁琐,天冷,小孩子不耐烦,他就哭。他爸爸急呀,就哄他,“决完了,快完了”。好不容易完了,大臣们就私语,快完了快完了,是什么意思呀?这时,我们就想,皇帝登基竟然混乱到这种地步,大清的气数完了。

    (明清时期,读书人要想走上仕途,参加科举考试恐怕是惟一的途径,而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却另辟踱径,在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之外,又开设了一次权为特殊的考试,这就是在大和殿举行的博学鸿懦科考试。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别出心载,设立这样的考试?博学鸿懦科考试在读书人中又会产生怎样的反响呢?)

       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还有更重要的故事。这儿举行博学鸿儒科考试。现在讲举荐贤能,康熙十七年正月二十三,下令在全国举荐贤能。

    “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间著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

     要地方官,督抚等,荐举已做官与未做官的,甚至明遗民,学间好的就荐举上来,康熙亲自考试,本有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这次不要这么繁琐,推荐后,亲自考试录取。这种独出心裁的考试,是为什么呢?

       理由有三:

     一、这时,清入主中原05年了,南明几个小朝廷被平定了,农民军也被平息,天下有了一丝太平了,国家不光要武治,还要文治,要收集人才;

     二、是,平三藩之乱的战争,吴三桂打到了湖南,形势严峻,许多知识分子还在模棱两可,这时,要争取士的心,就选拔人才,收拢人心,特别是体制外的知识分子,想纳入朝中;

     三、是,从自治开始到这时,一直在修《明史》,原因是缺乏人才,要充实队伍来修《明史》。特别是第二点,要特科考试。这种考试在太和殿,参加的是多是布衣,本不能随便进入这儿。一般的布衣,没机会进入皇城,更不可能进入宫城,这些没参加科考的能进太和殿来亲自参加考试,就是荣幸,许多人争取参加考试来做官。

     也有人不以为然,一是隐居,像贺贻孙。九岁能文,名声大。长大后名气大震,这次荐举,许多人找到他,希望他报名。他不以为然,拒绝参加。他一看,干脆出家了,隐居做了和尚,朝也没有办法。二是称病,像傅山,七十二岁了,官员动员他考试,他有学间,是书法家、画家,还是著名的医生,他不参加,就称病,被人抬着去北京。

     抬到离北京二十里地时,朝廷官员冯溥来了,傅山对他不迎不送,冯溥劝他,他被逼着前走,到了大清门,他一看,“大清门”三个字,流了眼泪。不想走了,这时左都御史奏报,他年老了,赐他一个官吧,叫内阁中书,相当于考中了进士,通知他了。他看到大清门,还想哭,魏象枢劝他,要谢恩。他半自Ⅻ着到了地上,魏象枢机敏,止谢也。他这人一直不与清合作,到死。

     三是,抗拒。像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是四谒孝陵,六次去北京昌平去拜谒思陵。这人有两匹骡子就是不与清合作。官员推荐他参加考试,他坚决不参加。有好友参加了,他与这人绝交。一直到死不降清。但这人在思想哲学上有建树。

    (有清一代,博学鸿懦科考试仅在康熙、乾隆两朝各举办过一次,无论就得人之盛,还是对政局的影响而言,当首推康熙特科。当时天下名士云集北京大和殿,可谓是盛况空前。那么,这些各地精挑细连的精英到底考试情况如何?康熙皇帝又会如何对待这些考生呢?)

      现在讲的是殿试赐宴。从康熙十七年,正月二十三后,有人不断举荐。当时北京天泠。发皇粮,让他们生活比较好。一直到康熙十八年,三月初一,春暖了,举行考试了。有说在太和殿考,有说在边上的体仁阁考的。

    考试的考场条件呢?这儿准备了桌椅。考场氛围呢?这J L气氛,监考都撤了,宽松,让考生坦然答卷。题目呢,是《璇玑玉衡赋》与《省耕诗》。接到题后,有纸与笔,做。考试时间不限。早答完早交,天黑还发蜡烛做。不过当天得交。就两道。最后是赐饭,参加考试的人回忆是在体仁阁吃,四人一桌,摆了五十桌,跟考进士不一样,饭莱也讲究,上了两道茶,有四道点心,再上正莱,十二道,主食,馒首等。想得周到,这是北方的饭。

    皇帝还特命,送白米饭一盂。还有,吃完后,接着喝茶。吃过,再接着答卷。有考生说,  “治南馔,张椅坐,盖前所未有也。”完了后,康熙亲自阅卷。一百四十三人录了一等二十二等三十个。每三个考中一个,比进士考试容易多了。都到翰林院,相当于都中了进士。做《明史》的编修工作。有人写诗:“自怜风雨蓬茅下,白首重瞻五色云”,这顿饭每桌合四百两银子。

    一个知县一年才六十两银子。表示康熙对士人的网络心情。这些人后来重新回忆紫禁城时,还在回忆这些。表明这些人对康熙的感动。清朝这类考试只两次,一次是乾隆时,有人幸运,祖孙二人两中,传为佳话。从这件事,我们想想,太和殿是讲和,康熙这个措施是促进知识分子的心与民心的和。“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