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十七)宁远大捷
返回列表
发帖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6-22 21:35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十七)宁远大捷
百家讲坛
,
努尔哈赤
,
做什么
,
天启
,
宁远
今天我讲《宁远大捷》。宁远大捷是袁崇焕一生当中最辉煌的一点,因为宁远大捷的获得实在是太难、太难、太难了!我想分三个题目讲。一,独卧孤城。二,宁远激战。三,兵略分析。现在讲第一个问题,一,独卧孤城。宁远大战之前,是个什么样的军事态势呢?我们讲过,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努尔哈赤夺取了广宁之后,到宁远大战之前,四年的时间。这四年的时间,努尔哈赤做什么呢?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6-22 21:35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6-22 21:36
|
只看该作者
宁远大捷,是袁崇焕一生当中最辉煌的一点,因为宁远大捷的获得,实在是太难太难太难了。现在讲第一个问题。一,独卧孤城。
宁远大战之前,是个什么样的军事态势呢?我们讲过,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努尔哈赤夺取了广宁之后,到宁远大战之前,四年的时间,这四年的时间,努尔哈赤做什么呢?第一,迁都,由辽阳迁都沈阳,迁都沈阳的一个标志,就是要继续南进,攻打山海关。为什么没打?拖了四年没打?我想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因,他要整顿内部,另外一个就是外因,努尔哈赤很聪明,他知道孙承宗、袁崇焕在那儿坚守宁远,组成了一条军事防线,迟迟没敢发兵,孙承宗离职,代替他的是谁呢?就是高第,高第这个人,是直隶滦州人,今河北滦县,他是进士出身,早年他就是个书生,后来天启四年的时候,恰好孙承宗离职,阉党就选中了高第做兵部尚书兼蓟辽经略,完全取代孙承宗的职务。说是他到任之后,我看高第就是一个字,撤。
孙承宗原来那条防线,撤。从右屯,大凌河城,锦州城,小凌河城,松山,杏山,塔山,连山,宁远,宁前,一直撤到山海关,第一军撤,军队撤了,第二,民撤,老百姓撤了,第三,枪械撤,所有武器弹药全撤,第四,粮料撤,兵粮马料撤。他这个撤啊,和熊廷弼、王化贞不一样,熊廷弼、王化贞是打了败仗,军队往南撤一直撤到山海关,高第还是撤,而且下令全撤。袁崇焕等人这时候站出来,说不能撤,态度很坚决,袁崇焕怎么说呢?他说,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既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理,万万无是理,撤城堡,动居民,锦右摇动,宁前震惊,关门失障,非本道,之所敢任者矣。你要撤,我不敢承担。这个意见上到高第那儿,高第什么态度呢?还是一个字,撤。不仅锦州撤,右屯撤,你宁远也要撤,前屯也要撤,一直撤到山海关。
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还是坚持不撤,他说,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说要撤你们都撤吧,我袁崇焕的官是宁前道,就管宁远、前屯这一段,我不撤,我宁前道袁崇焕独卧孤城,以挡虏耳,我袁崇焕一个人躺在宁远城,阻挡后金军的南进。
大家想想,袁崇焕才是个道台,小官,人家高第是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后台是魏忠贤啊,你一个袁崇焕顶得住吗?从右屯到山海关,400里路,辽西走廊,一城一城全撤了,袁崇焕居然说,说我独卧孤城,以挡虏耳,是何等的勇敢,何等的气概。高第说,好,你不撤你在这儿,其他给我撤。其他都撤了,关外宁远成了一座孤城。大家想一想,袁崇焕面对的是前临敌兵,后无援军,古城宁远一座,抵挡努尔哈赤的后金大兵,多么困难。面对努尔哈赤号称20万的大军,他自己才有一万军队,这个困难情况,我觉得从有辽东战事以来,空前绝后。
就是迎战。为此,他做了主要是四项准备工作。第一,凭城固守,分城负责。分着负责,东城总兵满桂负责,南城参将祖大寿负责,西城副将左辅负责,北城副将朱梅负责,袁崇焕坐镇城中的鼓楼,统盘全局,进行指挥。四面城分头负责,彼此又相互援应,结成一体,共同对付后金的军队。
第二,布设大炮,城炮结合。孙承宗在的时候,把11门西洋大炮,也叫红夷大炮,运到了宁远,开始这个炮没有设在城上,宁远北边那个隘口,就是首山和窟窿山在这儿,袁崇焕和他的部下商量,把炮撤到城里,安到城上,城和炮结合,原来是城炮分离,他现在城炮结合,用城护炮,用炮守城,而且准备了但要,训练了发炮的炮手。
第三,坚壁清野,严查奸细。袁崇焕用了个办法,把城外的山民完全都到城里头来,粮食,草料等等完全运到城里,不给敌人一粒粮食,一粒马料,完了把城门一关,坚壁清野,严查奸细。这一仗打完了之后,朝廷有一个评语,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
第四,兵民联防,重金赏勇。袁崇焕防卫宁远城,不光是军,他把民也组织起来了,城里老百姓,打起仗来以后,送饭的送饭,运弹药的运弹药兵民一体联防,在查奸细的时候,也是联防,官民合作来盘查奸细。重金赏勇,袁崇焕从库里头,把仅有的11000两银子取出来,把它放到城墙上,宣布,有能杀敌勇者,当时就赏一锭银子,并且还派了人,如果有逃兵的话,立刻斩杀,这样形成了一个氛围,人人勇敢杀敌,人人保卫宁远。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说袁崇焕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官兵都表示,我愿意跟你袁崇焕,一块儿效死,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宁远城,与城同存亡。袁崇焕做了紧急的部署,这个时候,努尔哈赤统帅的军队就来了。于是,就发生了宁远激战。
二,宁远激战。努尔哈赤的谍工是很厉害的,明朝的情况完全探清楚了,他探清楚明朝的变动,努尔哈赤亲自统帅八旗大军,多少军队,最少是六万人,一种说法10万人,还有一种说法是13万人,号称20万军队,从沈阳出发,渡过辽河,这是正月,辽河结冰了,从右屯、大凌、锦州、小凌、松山、杏山、塔山、连山,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没有兵,没有民,城是空的,所以,努尔哈赤这600里路,从沈阳到宁远,大约600里路,如入无人之境。
到正月23日,努尔哈赤军队兵临宁远城下,努尔哈赤先派了俘虏的汉人,给袁崇焕捎话,说我20万大军,已经兵临你城下,你投降,投降我可以给你官做,城里头百姓不杀,你要不投降,我20万大军顷刻就可以攻夺你的城,袁崇焕怎么答复呢?袁崇焕答复八个字,义当死守,岂有降理。我要死守,哪有投降的道理?这是正月23,说完了之后,袁崇焕就下令发炮,从城上发西洋大炮。第一炮打下来之后,后金军队就死伤一片,后金军队就开始后退一点,转移到城西,城的西面。
第二天,24日,努尔哈赤督促他的军队全面攻城,重点攻南面和西面,城上的滚木、垒石,枪炮一起往下打,后金的军队他有一种车,叫楯车,木字旁加一个矛盾的盾,这车有轱辘,人可在车里头,上头蒙着牛皮,箭穿不透,推着这样一些士兵,还有撞车,攻这个城。城上就发炮。但是注意,这红夷大炮你往远里打行,近里打不着了,后金攻城,他挖城,他破城有几个办法,一个削地,从地下挖城进去,因为是正月,天寒地冻,他挖那个城,连撞带挖,镐啊,刨,上面就打,下面就死一拨再上,死一拨再上,前仆后继,挖了一丈多的大口子那么两三处,都快挖穿了,如果挖穿了的话,八旗军顺着洞就进来了,进到城里以后就可以里应外合了。
在这紧急的情况下,怎么办?袁崇焕亲自指挥他的军民,老百姓家的被窝、褥子拿出来,草垫子、草席子拿出来,裹上炸药,完了用铁丝或者绳子从上面往下顺,上面呢,洒上油,浇上油,点上火,快到挖城墙的那地方,烧那个士兵,炸药炸,这样后金士兵连烧带炸死就死了一批,袁崇焕亲自在前线,有史书记载,他负伤了,因为下面也射箭,撕下战袍,裹了伤,继续指挥战斗。正是24号这一天,后金军队发起了猛烈的军事进攻,城没攻下来,险些攻破。
第三天,25日,后金军队是继续攻城,重点攻西面的城,攻西面的城,因为当时城的防御南面和西面,相对弱一点,因为它靠着明朝的地方,直接冲着后金的北城和东城,就防卫稍微更强一些,这样后金它也抓薄弱环节,重点攻西城和南城,25号这一天就集中攻西城,骑兵冲锋往前归,射箭,挥刀,主要的法宝还是红夷大炮,红夷大炮一炮打下去,后金的军队人仰马翻,死伤一片。
第四天,后金军还接着打,这里面就发生了重大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明朝高第,就是蓟辽经略,他向朝廷有一个奏报,高第给皇帝的奏报怎么说的呢?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就是有一个大的头目,受了重伤了,用红的布或者是毡,裹着抬走。这是一。还有一本书叫石匮书后集又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北骑就是努尔哈赤的军队,因为这个书是清初的时候写的。这两个材料都说有一个大的头目被打伤了,这个头目是谁?有人说,是努尔哈赤的官员,后来清朝的实录记载没有一个他主要的贝勒受了重伤,所以有人说,受伤这个人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受伤了还是没受伤,清史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是在宁远之战受伤了,一种意见是在宁远之战没有受伤,但是都没有拿出直接的第一手材料,因为后金不能记这件事,《满文老档》这点记载非常简略,明朝又没有直接看到这个事情,因为战争是一个很激烈的场面,只能根据后来种种事情来分析,来推断,努尔哈赤是受伤还是没受伤。我个人偏重于看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受了炮伤,因为他军队撤得非常突然,还有其他些因素。这个问题也还是一个历史之谜,学术讨论的一个问题。
宁远之战实际上主要是三天,明朝跟后金作战八年以来,屡战屡败,唯独宁远得胜了。天启皇帝很高兴,在《明熹宗实录》里头,记载,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从有辽事以来,第一次明朝打了胜仗。这一年,努尔哈赤是68岁,疆场厮杀44年,屡战屡胜,攻无不克,唯独败在袁崇焕这个43岁,从来没打过仗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袁崇焕的手下,所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明朝的兵部尚书当时是王永光,他说了一段话,我们可以看一下。他说,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崩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委之。辽左发难以来,丢了那么多的城,两座镇城丢了,四个路城丢了,众多的卫城,所城,堡城丢了,唯独宁远,无夺门之叛民,无内应之奸细,凭坚城,用大炮,打败了号称20万大军的努尔哈赤的进攻。宁远大战之前,京师举国汹汹,人人惊慌,宁远捷报到了北京,举朝欢庆。
三,兵略分析。袁崇焕为什么打胜了?第一,于思想。袁崇焕有胆略与决心,有谋略与信心。譬如说,高第让撤,袁崇焕有胆略与信心。他说,本道身在前冲,奋其智力,自料可以当奴。我自己觉得可以挡住后金军队,取得胜利。那努尔哈赤那一面呢?是天启二年,占了广宁之后,这之年时间没有打仗,努尔哈赤的思想也僵化了,僵化的主要表现,守城的将领,已经不是纸上谈兵那个袁应泰了,也不是浪言求宠的王化贞了,而是有勇有谋的袁崇焕。宁远城是军民同仇敌忾,没有叛民,也没有奸细,所以,你休想里应外合。
第二,于军事。袁崇焕在宁远城,是三招,一是凭坚城;二,用大炮;三,查奸细。这个很重要啊,你沈阳有坚城,你贺世贤不守坚城,带了兵到平原上跟后金冲突,再一条就是用炮,宁远之战以前他也有炮,但是没有西洋大炮,把西洋大炮用来守城,城袍结合,发挥巨大的火炮威力,袁崇焕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人。这就是说袁崇焕指挥宁远之战的高明之处,军事上的高明之处。一凭坚城,二用大炮,三,查奸细。
第三,于武器。真正把西洋当时最先进的那个武器,当时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武器,红夷大炮运用到守城,城炮结合,发挥巨大威力进行实战,袁崇焕是第一人。所以说袁崇焕为中国军事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于指挥。袁崇焕指挥整个宁远的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简单来说,我概括就是三句话,十二个字,指挥若定,武器先进,城炮结合。如果当时这个炮不在城上,在首山那儿,后金骑兵被打几炮,死若干人再冲上来,你还是没有办法。宁远之战以后金的失败和明朝的胜利结束了。
我觉得有四点意义值得重视。第一,在政治上,打破了后金军队不可战胜的那个神话。后金军队也是可以战胜的,从而使得明朝的官心、军心、民心大为振奋。
第二,在军事上,宁远之战证明,孙承宗、袁崇焕建立这个关宁防线,经住了战火的考验,后来又延伸到了锦州,这条防线在此后20年经受住了战火考验,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在战术上。袁崇焕总结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抓住了要害。
在用人上,孙子兵法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就是为将的条件五个字,什么意思?《十三家注·孙子》一个人叫梅尧臣,他做了个解释,他解释说,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可以说,袁崇焕做到了为将的这五个条件。明朝如果信任和任用像袁崇焕这样的将领,可以战败后金军队。
今天我讲了宁远的战,宁远之战的主战场在宁远城,分战场在觉华岛。觉华岛那仗打得怎么样?结果如何?下一次我讲。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