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十三)传首九边
返回列表
发帖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6-22 21:31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十三)传首九边
百家讲坛
,
山海关
,
皇太极
,
大凌河
,
锦州
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藉口,亲率数万军队,谒堂子,出沈阳,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袁崇焕得到后金兵过辽河的哨报后,立即部署:满桂移驻前屯,孙祖寿移驻山海关,黑云龙移驻一片石。锦州防务:以副总兵左辅统金国奇为左翼,以副总兵朱梅为右翼,平辽总兵赵率教居中调度,贾胜领奇兵东西策应,镇守太监纪用驻锦州。其他相关事宜,做了相应安排。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6-22 21:31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6-22 21:3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讲熊廷弼传首九边。
熊廷弼三次赴辽,三次被贬,最后被砍头,传首九边。袁崇焕的经历和熊廷弼的经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我说过,袁崇焕和明亡清兴的一面历史的镜子,也可以说,熊廷弼是袁崇焕一面历史的镜子,不仅折射出袁崇焕在辽东建立功勋,而且折射出袁崇焕最后的结局,是一个悲剧的下场。所以我们要了解袁崇焕,就不能不了解熊廷弼,所以我今天讲熊廷弼传首九边。先讲第一个问题,一,三次赴辽。
熊廷弼1569年生,1625年死,享年57岁,熊廷弼比袁崇焕大15岁,他是湖北江夏人,今湖北武昌。熊廷弼是进士出身,万历25年,他先考中举人,万历26年,考中进士,考中进士之后,大约有10年的时间,跟我们本讲关系不大,所以我就略去。熊廷弼他一生重要的事情,就是三此赴辽,我先讲第一次。
第一次赴辽,是万历36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他到辽东去,主要是督查检查当地的军政情况。熊廷弼这个人,是身高七尺,声音洪亮,胆量很大,正气不凡。他这个人,受命到辽东之后,他就要做一番事业,到了辽东,整饬军纪,核查钱粮,了解民风,倡导民俗,做了很多事情。我想,有一件事情是很有意思,就是《明史·熊廷弼传》记载了一个故事,这故事说,熊廷弼到辽东这一年,正赶上辽东大旱,赤地千里,草木皆枯,他刑部到了金州,现在属大连地区,一看,旱灾这么严重,天也不下雨,他正好到了一座城隍庙,他就对城隍那个城隍神说,我限你七天之内必须下雨,你要不下雨,我就把你的庙宇毁了。七天过了,熊廷弼这时候到了广宁,过了三天了,还不下雨,熊廷弼就派了一个官,封了宝剑,让他到金州这个城隍庙,把城隍神给杀了,他派的官佩着剑就走,还没有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甘霖满地,这件事情,反映出熊廷弼英雄的气概,也反映出辽民把熊廷弼神话了。熊廷弼第一次赴辽,结果之后就又调回来。
后来又有第二次赴辽,第二次赴辽情况不一样了,万历47年,1619年,杨镐统帅号称47万大军,进行萨尔浒大战,结果变成了萨尔浒大败,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任命熊廷弼做辽东经略,熊廷弼接受任命之后,还没有出北京,开原就丢了,走到山海关,铁岭又丢了。
他到了辽阳,一看,军队涣散,畏敌如虎,钱粮短缺,兵士逃亡,有的骑兵把马卖了,因为你欠饷银,有的战士逃跑,整营整营地逃,军纪非常涣散,熊廷弼这时候整顿辽东的军纪,他做了这件事情,这几件事情很重要。
第一,躬自巡历,诛贪斩懦,就是把贪官和懦弱的逃将杀了。第二,筹措粮饷,召集流亡,你官兵得给人发饷银,流亡的百姓,你得想法安置了,这是他做的第二件事。第三,修整器械,治理城池。很多器械,枪没有头,检阅的时候,兵没有帽子,戴个毡帽,墙也坏了,城墙,护城壕进行了修整。第四,激励士气,任用辽官,特别是挺拔辽人做辽官。第五,联结蒙古和朝鲜,两翼策应,东西两翼策应。第六,疏成方略,布兵固守,他提了很多建议,怎么守卫辽东。当时熊廷弼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是很困难的,我举个例子。当时有一个佥事,叫韩原善,熊廷弼派他到沈阳去,他不敢去,吓得不去,熊廷弼又改派另外一个佥事,叫阎鸣泰,阎鸣泰出了城走了不远,吓得哭了,痛哭而回。这个人后来做到兵部尚书,一会还要提到。熊廷弼说,你们这么懦弱,我去。熊廷弼从辽阳,亲自巡视抚顺,抚顺不是被努尔哈赤打下了吗?他毁了城以后又撤了,这个时候,总兵叫贺世贤劝他,说你不要去,形势非常严重,熊廷弼说不,他在雪夜迎着月光,到抚顺巡视,别人都拦他,他说,奴酋,就是努尔哈赤,他不会料到我辽东经略夜里头来巡视,果然,安全返回。这件事情,反映了熊廷弼有惊人的战略。正当熊廷弼整顿辽东有成绩的时候,朝廷把调回了,换了袁应泰,袁应泰一去,一败涂地,沈阳辽阳都丢了。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又想起了熊廷弼。所以,第三次赴辽。
上一节我们讲了熊廷弼第三次赴辽,熊廷弼第三次赴辽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建言三方布置策,上回我讲了,他这个三方布置策,它是不实用,第一表是广宁防后金,实际上没有实行,第二条你水师来策应,策应不上,第三条,朝鲜那也没用上,所以他这三方布置策没用上。第二条就是守卫广宁,你把广宁丢了,第三条,你又撤退,没有在锦州、在宁远步步防守,一直撤到山海关以内,丢了广宁,就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就要追查他责任。
二,传首九边。辽东经略熊廷弼,辽东巡抚王化贞,让你守广宁,广宁丢了,义州丢了,辽河以西大片土地丢了,朝廷怎么办?封疆失守,按照当时的律要斩首。但是,问题比较复杂,因为熊廷弼和王化贞的问题,不是两个人的问题,是牵扯到朝廷里面的党争。朝廷里面党争有很多题目,我们讲过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跟党争有联系,是党争的题目。丧失了封疆,就是封疆失守,又变成朝廷党争的一个重要性。现在朝廷里头牵扯到熊廷弼和王化贞,东林党说你王化贞掌握15万军队,而且广宁你没打,你就退了,首先要追查你的责任。那阉党就说,你是经略,一把手,首先要拿你是问,双方意见不一致。熊廷弼对他的处理过程,反映了东林党和阉党之间彼此消长的一个过程。熊廷弼前后处理的过程,三年半的时间,我给分析了一下,大约有这么五步。
第一,停职调查。这还可以,停职,我调查你,到底多大责任。
二,革职回家,把职务给革了,让你回家,接着调查。
三,下狱听勘,就把熊廷弼关到监狱里头继续调查,这也还可以,下狱听勘。
四,审议论斩,斩首的斩。大家注意,论斩还不是说,打个确切比方,好比是死缓,不是立即杀。
五,传首九边。杀了头之后,还要传首九边。本来熊廷弼的处理,开始没有撤职,调查,后来撤了职要回家,还调查,后来又下狱,关到监狱里头调查,后来,就论斩,还有一个活口,最后第五,传首九边。这个过程,恰恰是阉党和东林党斗争的过程。阉党就想拿熊廷弼这件事情,以他为缺口,通过打熊廷弼来打击东林党,事情一个转折的关键,就是杨涟和左光斗。
天启4年,1624年6月,杨涟上了一个弹劾的奏疏,在这个奏疏里面,列举了魏忠贤24条罪状,左光斗附和支持,就是说,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白热化、公开化、激烈化。大家想想看,魏忠贤这个大宦官,你告他24罪状那就要杀头了,魏忠贤吓得绕了,天启皇帝的床哭,如果这个罪名成立,魏忠贤就要杀头啊。天启帝这个时候他是比较小,他就袒护魏忠贤,魏忠贤反过手来,就打东林党,不拿这24罪状说事,拿熊廷弼说事,说熊廷弼拿钱贿赂了杨涟左光斗,让他们替他说话,免除自己的死罪。你阉党的意思,你熊廷弼既丧失了封疆,又用贪赃枉法的钱来贿赂朝廷的官员,求得免一死罪,就要杀这个熊廷弼。这个时候,还有人给熊廷弼说话,那怎么办呢?魏忠贤就把杨涟和左光斗关到锦衣卫狱里头,让他们招,他们不招,说没这事,没这事就严刑拷打,用尽种种酷刑,最后,把杨涟和左光斗夜里在锦衣卫监狱里,杖毙,打死了。死了之后就灭口了,反过来就说熊廷弼,因为你贪赃贿赂,现在杨涟左光斗已经死了,那回头就要追查你熊廷弼的责任。到天启五年1625年7月,阉党以熊廷弼封疆失守和贪赃枉法等罪名,下令斩首,熊廷弼就在北京西市斩首,不但斩首,而且传首九边,就是把头斩了之后,用一个盒装起来,九边,九座边城,就是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固原、榆林、宁夏和甘肃。在九个边防重镇,传首熊廷弼,以显示朝廷和阉党他们的震慑。熊廷弼传首九边,说他贪赃枉法,史书记载,熊廷弼为官清廉,叫不取一文钱,不通一馈问,就是不贪一分钱,不拿一文钱的贿赂,死了之后,抄熊廷弼的家,抄家的时候,逼着他儿子要把贪污的赃银30万两拿出来,没有,他儿子叫兆珪,被逼自杀。熊廷弼的老母80多岁了,替他这个孙子辩护,当地江夏的知县,叫王尔玉,见熊廷弼这个大树倒了,为了向阉党讨好,把熊廷弼80多岁的老母亲,两个衣服脱了以后,杖40板,官员和百姓无不对王尔玉为之愤慨。
现在我讲第三个问题,廷弼之失。我讲过了,熊廷弼第一次赴辽,声名有加,第二次赴辽,整顿有方,第三次赴辽,有功有过。功就是他对辽东的防守有一个整体的布局。大家注意,整个辽东的防守,有个总体布局的只有三个人,第一熊廷弼,第二孙承宗,第三袁崇焕,后两个人我以后还要讲到。但是,熊廷弼他这个总体的布局,就这三方布置策,我觉得有疏忽的地方。
第一,与三方布置策,熊廷弼有三个疏失,疏忽,失误。第一,三方布局不切实际。怎么证明你不切实际?你后金军队打来以后,你没有实际的防御,落空了。第二,海上舟师,望梅止渴。要调天津、登州、莱州的水师,上了岸,策应,从侧面打击后金,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个事情是不切实际的。后来证明,也是不切实际的。第三,借兵朝鲜,一厢情愿。朝鲜13000军队在萨尔浒之战中,完全被后金俘虏了,朝鲜不可能再出大量军队来配合明朝打后金了,你只是熊廷弼的一厢情愿,所以我说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第一,三方布局,不切实际。第二,海上舟师,望梅止渴。第三,借兵朝鲜,一厢情愿。但是,他总还是提出了一个全面防御的方略,还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他最关键的是第二个问题,广宁的失守,与广宁之战,熊廷弼有三个失误。
其一,未能集中兵力,凭城固守。后金六万到八万,八旗军队的进攻,你熊廷弼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就应该四个字,凭城固守,你没有,你先沿河设了防线,冰冻后金骑兵就冲过来了。第二,你又分散兵力,变成一个品字形布局,西平才三千军队,你怎么挡得住后金的进攻?你辽阳、沈阳都没挡得住,西平怎么挡得住?镇武和闾阳三万多军队,你还是野战啊,沈阳野战吃了亏,辽阳野战吃了亏,野战全吃了亏野战叫做以短击长,恰好中了努尔哈赤的围城打援之计,我围西平,你来援兵,援兵在平原上,我骑兵平原,跟你野战争锋,歼灭你明军,所以,熊廷弼在广宁之战,他没有把这十几万军队收缩,集中来保卫广宁,而是把军队分散了,一字线分散了,品字型的布阵又分散了,把15万兵力分散了,努尔哈赤的军队利用他自己的优势,以长击短,所以,熊廷弼的军队失败了。
其二,未能赴汤蹈火,坚守广宁。这个时候,辽东经略熊廷弼在什么地方?不在山海关,是在右屯,右屯离广宁40华里,前方战局不利的时候,熊廷弼作为辽东经略,你手里还有五千兵,应该赶紧把军队集中到广宁,坚守广宁,没有,而是带了兵往南走,和王化贞一起往南退,一直退到山海关。你辽东经略,要你守的是广宁啊,你作为统帅,你不在广宁坚守,还没到广宁,一枪没打,你军队往南撤,作为辽东经略,熊廷弼有责任。
其三,未能收拾散卒,御守宁前。没有能够把溃散的军队收集起来,如果熊廷弼就是带着他五千兵,再加上一点溃散的士兵,凑几万人是可以的,就是固守广宁,胜了我有攻,死了,我殉了江山和社稷,不愧为伟岸的丈夫,对此,《明史·熊廷弼传》有一段评论,它这样说的,惜乎,廷弼以盖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显于辽,隳于辽,假使廷弼效死边城,义不反顾,岂不毅然节烈丈夫哉。熊廷弼赴汤蹈火,义不反顾,誓死守卫广宁,就是死了,也是伟烈的丈夫,何至身首异地,传首九边,儿子自杀,老母受到杖责。
有一部兵书叫《尉缭子》,这部兵书这样说的,兵,凶器也,将,死官也。八个字,兵器要杀人的,将领带兵打仗,胜则受功,升官,甚至于告祭郊庙,荫及子孙,败,或者受罚降职,或者落狱论罪,或者斩首示众,甚至于传首九边,你熊廷弼是辽东经略,是将,死官也,首先要把自己设在一个死地,而后才可以生。在最关键的时候,后金的军队并没有到广宁,不去守广宁,不把广宁作为死地,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是全线的溃退,一直溃到山海关里。所以,熊廷弼一次赴辽,二次赴辽,胆略可嘉,三次赴辽气节有亏,从这个角度来看,熊廷弼虽然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赴辽有功,但是作为气节来说,熊廷弼是有气节的,当然,传首九边有过矣。明朝就是有这么一批讲气节的人,置生死于不顾,熊廷弼在关键时刻,胆小,怕死,甚至计较个人恩怨,如果熊廷弼坚守广宁,即使广宁陷落了,熊廷弼也是一个堂堂的丈夫,伟岸的英雄,可惜,这一点熊廷弼不如袁崇焕。袁崇焕当时在宁远,我宁远道,我一个人,横在道路上,挡着后金军队的进攻,何等的气概,何等的勇气。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