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三)朝政危机

堂堂万历皇帝,创造了不理朝政长达二十年的荒唐纪录,这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此时此刻的大明王朝,依然仿佛是一艘庞大的巨轮航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身为掌舵人的万历皇帝,却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行驶在了一片波涛汹涌中,不远处,后金努尔哈赤灭亡大明的疾风骤雨正在从辽东的土地上呼啸而来,而大明王朝自身这艘已然破旧的巨轮也是危机四伏。

那么,庞大的大明王朝将驶向何方?在他身上所悄悄蔓延的危机又是什么?昏昏欲睡的掌舵人万历皇帝,面对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他究竟又会怎样应对?生长在万历朝的袁崇焕,在大明江山的风雨中,他的命运又是怎样呢?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再现危机四伏中的大明王朝,为您讲述《明亡清兴六十年之朝政危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3.1 中枢瘫痪

万历帝怠政造成严重的朝政危机,朝廷中枢濒于瘫痪。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上下解体;二是宦官肆虐;三是党争激烈。

第一,上下解体。明朝中央政府主要由内阁、六部、都察院等机构组成。万历帝长期“三不”——不朝、不见、不批,造成朝廷中枢机构近于瘫痪。最典型的是政府官员的缺得不到补充。举一个例子:到万历四十年(1612年)时,宰辅只剩下首辅叶向高一人,而且他也没法工作,奏章上去就留中不发,许多问题处理不了。这位大学士、首辅索性在家里头称病,三个月闭门不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只有吏部赵焕一位尚书,户、礼、工三部各只有一位侍郎。都察院自都御史温纯罢去后,八年没有正官。因为刑部缺少处理刑法的官员,长期不能决案,积压案子数量多、时间长,引起在押人员及其家属的不满。于是犯人家属,集体在长安门前哭诉(《明史·方从哲传》)。吏部尚书赵焕多次上疏乞求补充缺少的官员,万历帝都不批示。这工作可怎么做?赵焕就写了个辞呈递上去,准备辞官回家,但还是等不到回音。赵焕“遂叩阙前,出城待命”,遥望等待,仍无结果。赵焕只好于第二年“拜疏自去”,就是上了一道辞官的奏章,离职而去。(《明史·神宗本纪》)。

职能部门严重缺员,已经使政府机构运转不灵,而那些在位的阁臣,由于长期得不到皇帝的批示和接见,也无法开展工作。还是举赵焕为例子。赵焕自动辞职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因为吏部无人负责,朝廷还是要他出来任职,这时已经77岁的赵焕只得复出。第二年,就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萨尔浒大败后,辽东告警,京师震惊,吏部尚书赵焕“率廷臣诣文华门,固请帝临朝议政。抵暮,始遣中官谕之退,而诸军机要务废阁如故。焕等复具疏趣之,且作危语曰:‘他日蓟门蹂躏,敌人叩阍,陛下能高枕深宫,称疾谢却之乎?’帝由是嗛(xián)焉。考满当增秩,寝不报。焕寻卒,恤典不及”。就是说,78岁的吏部尚书赵焕,在明军萨尔浒大败之后,带领群臣跪伏在皇宫文华门外,坚请万历帝接见群臣,商讨守卫辽东的策略。他们一直跪到傍晚,得到的却是皇帝身体不适让他们回去的圣旨。赵焕情急之下说道:等到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陛下您还能说因为自己有病而让他们退回去吗!就是在这么危急的关头,万历帝还是不理朝政,而且从此衔恨赵焕。赵焕不久之后去世,朝廷没有给他任何恤典。

一些正直的官员屡次给万历帝上疏谏言,有的写得很激烈。有一个官员叫雒于仁,他写了一个奏疏,叫《酒色财气四箴疏》,就是批评万历皇帝酒、色、财、气四样俱全。万历皇帝很生气,要严厉处置他。多亏一些官员挽救才得幸免。这些官员说,如果您对他加以重刑,外界会误以为您真的有他提到的那些毛病,还不如显示您的宽大包容,让他离开任所削职为民算了。结果,雒于仁被斥为民。总之,对万历怠政提出批评的官员,大都遭到惩罚。

万历皇帝喜欢别人对他歌功颂德,阿谀奉迎,不喜欢听批评意见。万历亲政之初,阁臣还敢提出不同意见。明朝制度:内阁的职责是“票拟”和“封驳”。“票拟”就是在奏章上草拟处理意见,供皇上决策时参考;“封驳”就是对皇上下发到内阁的批示,可以提出反驳意见。如万历帝册立皇太子事,夜里二更下诏,阁臣沈一贯认为不妥,加以封驳,说“(臣)万死不敢奉诏”,万历皇帝最后还是听从了他的意见。但是,自从惩治张居正后,内阁大臣,多为萎缩——“票拟”多被“留中”,“封驳”则多不敢为。有句话叫作“奴婢以伺喜怒为贤,师友以规过失为贤”,因为万历皇帝喜欢的是只会顺情说好话的奴才,久而久之,奸佞小人就围在他身边,特别是宦官。

第二,宦官肆虐。明初朱元璋令镌铁牌于宫门:“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永乐帝在靖难之役时,宦官为他立了大功,此后重用宦官,遂为明朝埋下后来宦官干政的祸根。万历帝长期不理朝政,见不着大臣,上来的奏章又不批,也就听不到大臣的声音,那他的意旨就只能通过太监传达。太监的权力因此越来越重。万历帝派遣太监作税监到大邑、矿监到矿山、盐监到两淮、珠监到广东等,替他聚敛钱财,以供享乐。太监的权力急剧膨胀,太监的危害日益严重。大学士、首辅朱赓沉痛地说:“今日政权不由内阁,尽移于司礼。”(《明史·朱赓传》)这就为后来天启朝司礼监大太监魏忠贤专政埋下了祸根。

一些正直的官员上疏请求严惩不法的宦官,结果大多反招祸尤。我举一个例子。太监陈增为矿税太监,骚扰山东,弄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山东巡抚尹应元劾奏陈增二十大罪,却遭到罚俸的处罚(《明史·宦官二·陈增传》)。

其实,认真说来,历朝历代的情况大同小异。宦官专讨皇帝的喜欢,忠臣则规劝皇帝的过失,所以皇帝大多喜欢宦官的阿谀谄媚,而不喜欢忠臣的耿直良言。只不过万历皇帝厉害罢了。

因为朝中大臣不能跟皇帝直接沟通,官员升迁制度也混乱,朝廷中一些大臣就自立门户。于是,朋党竞起,互相倾轧,势同水火,扰乱是非。于是就出现了第三种情况:党争日烈。

第三,党争激烈。先是出现东林党:“吏部郎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海内士大夫多附之,‘东林’之名自是始。”(《明史·宦官二·魏忠贤传》)后来,楚党、浙党(大学士沈一贯始)、齐党等相继而起,后又出现阉党。到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朋党已成,各持己见,互相攻击,搅得朝政是非难辨,乌云翻滚。后面将要讲到的辽东大员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的任免、升降、荣辱、死生等,都同党争有直接的关联。

《尚书·益稷》曰:“股肱堕哉,万事隳哉!”从朝廷上下解体,宦官肆虐,党争日烈可以看出,万历朝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可以说是中枢瘫痪,出现严重的朝政危机。不仅如此,万历朝中后期,政府财政状况,也是非常糟糕。

3.2 财政枯竭

万历腐败怠政,又挥霍无度,造成财政枯竭。具体说来:

第一,军费浩大。三大征:平哱拜之乱,花费银200万两;援朝抗倭,花费银700万两;平定播州之乱,花费银300万两。总数大约有1200万两。虽然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但是加重了国库的负担。

第二,宗禄沉重。明朝的宗室,吃国家俸禄。开始时,朱元璋的子孙们还比较少,但经过200多年的繁衍,人越来越多,宗禄就成为国库的沉重负担。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御史林润曾经分析了宗禄的情况和局面的严峻:他说,天下每年供给到京师的粮食是400万石(dàn),而诸府的禄米是853万石,缺一半还多;以山西为例,山西留存的粮米是152万石,宗禄米是312万石;再以河南为例,河南存留的米是84 3万石,而宗禄米是192万石。于是出现了一个严重的情况,就是两省存留米的全部,还不足宗禄所需粮米的一半,更何况官员的俸禄、官兵的军饷都要从这里边出!于是林润沉重地警告说:“自郡王以上,犹得厚享,将军以下,多不能自存。饥寒困辱,势所必至。常号呼道路,聚诟(ɡòu)有司。守土之臣,每惧生变。夫赋不可增,而宗室日益繁衍,不可不为寒心。”这个事情,发生在万历后期,说明大明帝国已经养不起宗室这些子孙了,这座大厦有倾覆之危,这个王朝有陆沉之忧。

第三,加派赋饷。钱粮不够,就只有加派赋饷。万历时,加赋白银520万两;到崇祯时不够,又加辽饷900万两,剿饷330万两,练饷730万,总数是2480万两。钱从哪儿来?当然还是从百姓身上出。这样做不就是竭泽而渔吗?不就是逼民造反吗?后来东北的辽事,西北的民变,万历这个时候已经埋下了祸根。

第四,税监横行。当时除户部掌管国库的钱财外,皇帝也有自己的金库,这笔钱叫“内帑”。万历为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就派矿监、税监、盐监、珠监等,到全国去搜刮。下面举几个例子。

陈奉,御马监太监,到湖北,“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有数千人沿途高喊鼓噪、投掷石块;他的党徒“直入民家,奸淫妇女”,激起民众公愤,万余百姓咬牙切齿,包围陈奉衙署,一定要杀死他。陈奉逃入楚王府。民众气愤地将其党徒16人投入江河(《明史·宦官二·陈奉传》)。

马堂,天津税监,纠集地痞无赖抢掠中产之家财物。民众非常气愤,远近罢市,有万余名州民放火烧了他的衙署,打死他的同伙37人(《明史·宦官二·马堂传》)。

杨荣,到云南,“恣行威虐,杖毙数千人”。冤民万人烧了杨荣的房子,并将其杀死投入火中,又杀其同党200余人。万历帝得到奏报,难过得好几天吃不下饭(《明史·宦官二·杨荣传》)。

高淮,尚膳监太监,也就是御膳房的太监,后来出任辽东的矿税使,横行霸道,对巡抚、总兵任意呵斥,很多人起来要把他撵走,但是不行,因为他后面有皇帝支持。

其实,万历不是不知道矿税之弊,而是明知故为。《明史·沈一贯传》记载:万历三十年(1602年)二月,万历帝忽患病。急召大学士、首辅沈一贯入启祥宫后殿西暖阁。万历帝说:我病得很重了,但是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我的孩子就托付给先生您了,请您把太子辅佐为贤君。原来设矿监收矿税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大殿还没有完工。现在可以停下来,派出去的太监都召回吧。他说完这番话,沈一贯哭了,太后、太子、诸王都哭。沈一贯赶紧出去拟旨。当天晚上,阁臣、九卿都在朝房值班。第二天,万历皇帝又缓过来了,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叫太监赶紧找沈一贯,把那个谕旨追回来。太监到了沈一贯那儿,值班的几个大臣都说不行,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我们就下发。沈一贯稍一犹豫,来追缴圣谕的宦官一拨接着一拨,前后有20人。宦官磕头出血,请求沈一贯把圣旨交回去。沈一贯一看这阵势,只好交还圣旨。其实太监也不是都赞成皇帝收回成命,司礼太监田义就据理力争,气得万历皇帝拔出刀来要杀了他。但是田义仍旧坚持己见,毫不退缩。这时候太监拿着沈一贯交还的那份上谕回来了。后来田义见到沈一贯就啐他说:“相公稍持之,矿税撤矣,何怯也!”就是说:您要是再稍稍坚持一下,矿税就撤了,为何这么胆小怕事啊!

3.3 边务废驰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王朝强盛的时候,边防就强固,边境就安宁;相反,凡是中央王朝衰弱的时候,边务就废弛,边境就多事。可以说,边防问题,是中央皇朝政治、经济、军事的一个缩影。万历帝怠政,造成边务逐渐废弛,辽东局势日益严峻。

第一,边疆大吏,备受掣肘。朝廷派系林立,相互倾轧,影响边疆大员。明朝辽东官将的任免、胜败,都同朝廷的党争密切相关。如熊廷弼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三次赴辽,很有建树,但因为党争,先被排挤下台,后被掣肘失败,最后落得个“传首九边”的下场(以后要讲到)。

第二,宦官监军,祖制少有。派太监到前线去监军,虽不是明朝首创,但太监监军所造成的危害,却是较前代更甚。这些太监,从小被阉割,生长在宫廷,不了解军事,不懂得兵法,不熟悉民情,更不懂地理,却在前线指挥一切。督师、经略、巡抚、总兵等都要听监军太监的。打了胜仗,功劳都是他们的;吃了败仗,全是经略、巡抚、总兵的责任。明朝后来辽东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太监监军。

第三,欠发军饷,官兵哗变。军饷不按时发,以辽东为例,有一次竟然长达三个月没有发饷,兵士到了没有饭吃的程度。有的士兵把衣裤卖了,换点粮食吃;有的士兵干脆抢老百姓的粮食吃;有的士兵甚至夺马料吃!管火药库的官兵把火药私自卖给努尔哈赤,换点钱买粮食吃。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将领死的死,降的降,缺员严重,“残兵零碎,皆无人统率”。兵士则是身无片甲,手无兵器,装死扮活,不肯出战。招募上来的兵,多数都是无赖之徒,不习弓马,有的早晨从这个军营里报名领了安家月粮,晚上又跑到另一个军营报名去了。朝廷派来的援军,也是滥竽充数的多,战斗力很差。所以,这五六万辽兵,眼看着留下来难免一死,各营逃跑,在在都有,且“望敌而逃,先敌而逃,人人要逃,营营要逃”。不仅逃跑,有的还因为军饷等问题闹事,甚至哗变。

第四,兵器朽坏,滥竽充数。在辽东的行政中心辽阳,有一次检阅3万官兵,有2万人头戴着毡帽,破衣烂衫,没有武器,拿根棍子。明军打萨尔浒之前,官兵在练兵场上训练,拿着槊(shuò)稍一抖,槊头就掉了。要杀牛祭纛(就是祭旗),刀是锈的,捅了三刀,才把牛杀死。这个刀怎么打仗啊?

第五,骑兵羸弱,杀马而食。辽东原有战马数万匹,兵败之后,一朝而空。剩下的马瘦弱不堪,不光是政府粮草供应不上的原因,许多骑兵故意给马断绝草料,有的甚至将马杀死,为的就是找借口不上战场。

第六,辽东百姓,人人思逃。明辽东军战败之日,辽、沈百姓放声大哭,人人思逃。逃难的饥民,吃草根树皮度日,草根树皮吃尽,竟然有父子相食者。

而正当万历皇帝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时候,世界上别的国家在做什么?

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已经召开了首届俄罗斯全国会议(时年19岁),并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这个时候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域归明朝奴尔干都司管辖,同俄罗斯并不接壤,俄罗斯向西伯利亚东扩,后来才出现康熙皇帝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英国向海外扩张——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北美殖民地,国会讨论国家重大问题。

法国在加拿大建魁北克城,国会讨论社会改革问题等。

再看国内,东北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已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他创立八旗,建立后金,统一女真各部,绥服漠南蒙古,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并发布“七大恨”告天,向大明皇朝挑战!

此时的明朝像大海航行中一艘船体裂缝的巨船,正在歪斜地下沉着!大学士、首辅叶向高看到了万历皇帝的朝政危机,他说:“陛下万事不理,以为天下长如此,臣恐祸端一发,不可收拾也!”(《明史·叶向高传》)万历朝政危机在当时有一个集中的爆发点,这就是所谓辽事,即辽东的边事、辽东的战事。而与辽东边事、战事密切相关者,有一位辽东总兵李成梁,我们下面就要讲到他。

《明史·王元翰传》载其上疏,极言时政败坏。元翰,字伯举,云南宁州(今华宁)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给事中。为人骨鲠正直,意气凌厉,极言时政弊端,尝以谏诤自任。其疏陈万历弊政八端曰:

辅臣,心膂也。朱赓辅政三载,犹未一觏天颜,可痛哭者一。

九卿强半虚悬,甚者阖署无一人。监司、郡守亦旷年无官,或一人绾数符。事不切身,政自苟且,可痛哭者二。

两都台省,寥寥几人。行取入都者,累年不被命。庶常散馆,亦越常期。御史巡方事竣,遣代无人。威令不行,上下胥玩,可痛哭者三。

被废诸臣,久沦山谷。近虽奉诏叙录,未见连茹汇征。苟更阅数年,日渐销铄。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可痛哭者四。

九边岁饷缺至八十余万,平居冻馁,脱巾可虞;有事怨愤,死绥无望。塞北之患,未可知也。京师十余万兵,岁靡饷二百余万,大都市井负贩游手而已。一旦有急,能驱使赴敌哉?可痛哭者五。

天子高拱深居,所恃以通下情者,只章疏耳,今一切高阁。慷慨建白者,莫不曰“吾知无济,第存此议论耳”。言路惟空存议论,世道何如哉?可痛哭者六。

榷税使者满天下,致小民怨声彻天,降灾召异。方且指殿工以为名,借停止以愚众。是天以回禄警陛下,陛下反以回禄剥万民也。众心离叛,而犹不知变,可痛哭者七。

郊庙不亲,则天地祖宗不相属;朝讲不御,则伏机隐祸不上闻。古今未有如此而天下无事者。且青宫辍讲,亦已经年,亲宦官宫妾,而疏正人端士,独奈何不为宗社计也?可痛哭者八。

帝皆不省。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