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正说刘墉(一)刘墉与和珅关系之谜(下)

 上一集中,我们说道,出身于高官家族的刘墉,不仅开始做官的基础远远高于出身卑微的和珅,而且他的年龄也要比和珅大三十多岁,这样的优势应该会让他的官职高于和珅。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刘墉的官职就始终不能超越这个后来的和珅?还有,刘墉这样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清官,就真的会这样善罢甘休,任和珅这个人在他贪污道路上横行吗?

  我们知道了刘墉官职始终不能超越和珅的两个原因,但我们还是有些不解,刘墉是汉族官员,对于满清皇帝来说,的确是个问题。但刘墉家族已经辅佐清朝一百二十多年了,而且他的父亲刘统勋也曾是乾隆朝最为重要的大臣。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原因,让刘墉始终不能达到他父亲刘统勋那样的高度呢?

  刘墉似乎从他考取进士做官的第一天起,就非常地小心谨慎,而且也不轻易得罪像和珅这样的人物。不过,我们有些困惑,刘墉出生在一个显赫的高官家庭里,他的父亲刘统勋更是乾隆朝炙手可热的人物,那刘墉应当是血气方刚、无所畏惧才对,怎么会从开始当官就这样小心谨慎呢?在刘墉小心翼翼的背后,好像隐藏着什么难以说出口的秘密。既然刘墉在他在刚刚开始进入仕途的时候,他的家族就凭空惹来了这样一场横祸。在曾经监牢的恐怖与折磨中,年轻刘墉的人生轨迹似乎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件事究竟会给一个刚刚走上仕途的年轻人带来些什么呢?

  刘墉为了讨乾隆皇帝的欢心,竟然想起使用“文字狱”这一招,不知有多少人会为了他的仕途葬送性命。而且,奇怪的是,这两次文字狱相隔16年,却发生在同一个地方,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刘墉通过阎大镛一案,当上了山西太原知府。看样子,刘墉利用“文字狱”讨乾隆皇帝的欢心,结果还是卓有成效的。但刘墉的目的远远不止是一个小小太原知府就可以满足的,他还在寻找新的升官机会。这一次,刘墉又会想出什么奇招呢?

  看到这里,我们心里就有了许多疑问,在过去的故事和传说中,都说刘墉是个清官、是个好官,那他怎么尽做一些这样的坏事?难道,传说中那个清正廉洁的刘墉,并非是真的?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看样子,尽管刘墉也曾为了自己的仕途,制造了一些冤案,但他为官一任,还是为清朝、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是,既然他为官清廉,就必然在回到北京后与贪污了清朝15年国库财产总和的和珅发生某种矛盾和冲突。那么,在当年的那段历史中,刘墉与和珅究竟发生过什么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刘墉的官职和品级始终不能超过和珅的原因。其实说起来,刘墉在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他比 和珅大了30多岁,出道也比和珅早了很多年。他出道的时候,开始为官的时候,和珅才一岁。我比你的了30多岁,怎么会始终不能超过你呢?

原因应该是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两人所属不同的民族,刘墉属于汉族,和珅属于满族,我们在这里不是宣扬民族优越论,但是我们必须把历史放回到那个时代 中去思考。大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它首先欣赏的就是自己民族的人士。如果说我们俩的水平、学识不相上下的话,那肯定作为乾隆皇帝,他希望任用的是和珅 这个满洲人,而不是任用刘墉。这一点我们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刘墉几十年与和珅斗智斗勇。始终在官职和级别上不能超过和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 我们介绍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两人相貌不同。1782年的时候,刘墉多大岁数,他63岁,而和珅呢?和珅在这一年才32岁。两个人的 相貌应该说有着截然不同,一个很年轻,很英俊,正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和珅他好歹也是一个“满洲第一俊男”。他的英俊潇洒是没有办法可比的,而刘墉本人,虽 然说不能说到是罗锅,但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身体,一个六十岁的人和三十岁的人,要比相貌来说,应该来说是完全不能够相比的。我们讲乾隆皇帝呢?他的身边充 满着一些英俊漂亮的年轻人。比如说和珅,比如说和珅的弟弟和琳,比如说我们讲的福康安。他们一家的哥儿四个。比如说董浩,比如说王杰,这些人都是有史实记 载的。在他们的传记中,都是不约而同地说到这些人是英俊、漂亮、潇洒。这些词汇都会放到他们的身上。

看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刘墉官职始终不能超越和珅的两个原因,但我们还是有些不解。刘墉是汉族官员,对于满清皇帝来说,的确是个问题,但刘墉家族已经辅佐清朝一百二十多年了,而且他的父亲刘统勋也曾经是乾隆朝最为重要的大臣。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原因?让刘墉始终不能达到他父亲刘统勋那样的高度呢?

说到刘墉与和珅, 他不敢与和珅叫板的第三个原因。第三,两人家庭背景不同,到刘墉的父亲死的时候,他们家已经保了大清朝120多年了,从1652年刘墉的曾祖父考中进士开 始,为官开始,120年以来,一直是大清朝的忠实顺民。和珅这个家庭他跟刘墉就完全不一样。我们看刘墉这个家庭,刘墉这个家庭,留给刘墉的任务是守成即 可,不求突破。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你也永远不可能突破。不是我说话绝对。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到刘墉的父亲。他死后,皇帝给他的 谥号是什么?是“文正”,满大清朝有八个文正的,刘墉的父亲得到这个谥号是在第二,从先后顺序上来讲是第二个。你们家能够祖祖辈辈出叫“文正”的,死后被 谥为“文正”的,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所以刘墉自己也知道,这个家族给他留下来的任务就是守成,就是保住这个家庭,让这个家庭世代有人做官。保住这个家 庭能够在今后的朝代中不会衰落下去就很好,就很了不起,正像刘墉本人,所写的几幅对子那样。我们来听一听刘墉心中他自己在像什么?这都是他自己家贴的对 子。我们来看一看。

他的第一个对于对子,我介绍的是什么呢?他们家里贴得最长的一个对子叫: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齐家 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承担。你看在刘墉心中像的是什么?粗茶、淡饭、布衣裳。三个是什么?吃、喝、穿,我就想这个,那些齐家治国平天下怎么治理国家, 那是你们的事,是你们小辈的事。我这辈子就不想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就是吃、喝玩儿,这就是刘墉想到的。刘墉还有一个对子,也能够反映出来他的这种心理。这 个对子是:山水有情娱永日,古今无尽寄长年。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祖国的江山多美好。我天天玩儿,我天天欣赏,我都欣赏不过来,老天爷让我活一万岁就好了。 这个是他想的另外一个问题,我现在想就是如何长寿,如何能够饱览祖国的风光。还有第三个对子: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平常我既不能出去,在家里 消遣的时候,以什么为消遣,看看书,睡睡觉,这是我任务。还有一个对子说的是:有猷有为有守,多福多寿多男,有猷是有计谋,“有为”有作为,“有守”有守 成,我不求突破,用我的计谋,用我的工作来守住我的家业,并且要让我的家业怎么办呢?

养一大堆男孩子,这就是刘墉,就是一个很现实的 刘墉。我们可以看到,刘墉心中想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家庭能够平平安安生活下去,就很好了。这种想法我们可以想到,和珅能够这么想吗?和珅自幼父母双亡,他 们家留给他的是什么。不成仁便成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样,刘墉一家四代,祖辈为官,四世为官。一百多年,到刘墉这里,已经130 多年过去了到一七八几年的时候。他们家什么没经过,什么没见过。而和珅呢?和珅就必须把什么事情都要做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和珅一家留给和珅的,就是和 珅必须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功夫,能够得到皇帝的欣赏,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我什么事都要做得比别人要好,比别人要完美。而刘墉绝不会想这些,我自己的本职 工作做好就行了。

刘墉似乎从他考取进士,做官的第一天起就非常地小心谨慎,而且也不轻易得罪像和珅这样的人物。不过,我们有些迷 惑,刘墉出生在一个显赫的高官家庭里。他的父亲刘统勋更是乾隆朝炙手可热的人物,那刘墉应当是血气方刚、无所畏惧才对,怎么会从开始做官就这样小心谨慎 呢?在刘墉小心翼翼的背后好象隐藏着什么难以说出口的秘密。

有的观众就会想到,难道刘墉家也曾经受过磨难吗?那个时代的家庭,哪一个朝臣之家是一帆风顺的?你刘墉家,已经三代一帆风顺了,能够吗?这是不可能的,你永远不得罪皇帝,皇帝总会找个茬收拾你,让你知道天多高,地多厚,否则 你就快肆无忌惮了。尽管你正直我们承认,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刘墉家的磨难是不可避免的。刘墉家一生很多磨难都是在他的父亲刘统勋。我们前面讲 过,刘统勋这个人在朝廷上的位置是屈指可数的,在汉人里应该是数第一的。但是我们可以想到他的磨难,恰恰发生在刘统勋身上。

那一年是 1754年,1754年这一年,刘墉考上进士刚刚三年,在翰林院里,是从庶拮士到编修,好不容易熬到了侍讲。突然之间,祸从天降,说起这个祸,很简单的一 个事,甚至说,跟他们家都没有太大关系的一件事,那么这个祸是怎么来的呢?话还得从xj回部的阿睦尔撒纳来谈起,回部,我们要注意这个回部不是指的今天讲 的回族,回族跟回部不是一回事,。他发动叛乱,大兵一下占领了乌鲁木齐,那个时候不叫乌鲁木齐,叫归化城,一下占领这个地方以后呢?当时的清军被迫后撤, 被迫后撤到哪儿呢?有两个地儿,一个地儿叫巴里坤,一个叫哈密。清朝的大军转眼之间就从西面的乌鲁木齐退到东面的巴里坤和哈密。我们知道刘统勋曾当过首席 军机大臣。刘统勋在1754年正好赶上他前去xj去巡视巴里坤和哈密的清军驻地,也就是慰问而已。他面临突然而来的大兵后撤,他当时感觉到形势非常危险, 所以立即给皇帝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建议放弃巴里坤,所有的军队退到哈密。重新准备,不与敌人做正面冲突。

我们先准备一下,以逸待劳, 等到他攻到哈密的时候,我再全力进攻再反攻,结果这封信,乾隆皇帝拿到这封信拍案而起,勃然大怒,命令立即将刘统勋给我押回北京,全家抄斩,这个刘统勋全 家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几十口人啊。立即投入监狱,两年了啊,也不审问,其后我们分析,乾隆皇帝想的是什么?乾隆皇帝当时非常担心的是一个什么事, 担心的是刘墉,他的父亲刘统勋代表了汉族人的利益而与代表回部利益的阿睦尔撒纳两相勾结。他非常担心的是这件事。而刘统勋作为军机大臣,他有权调动全国的 军队,如果出现这种事情,这个大清朝可能说时迟,那时快,转眼之间这个大清朝就会灭亡,这是乾隆皇帝的心理。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这个前去巡视的人不是汉族 人,不是刘统勋。

要是一个满洲人,他绝不会如此勃然大怒,也绝不会抄家。当然两年以后,刘统勋的家产几年以后还回来了。两年以后,乾 隆皇帝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所以又将刘统勋和刘墉官复原职,但是,刘统勋就建议,算了,算了,儿子你就别在北京了,这个北京太危险,你还是给我上外面吧。 所以当时刘统勋在皇帝面前,保举他的儿子去外地为官,不在北京待了,那么这件事。我们说给刘墉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虽然事情对于我们大家来讲,可能会很 少,但是她在刘墉的一生中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刘墉以后一生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教训,所有的为官处世的原则,多多少少都与他在这年曾经无辜坐牢,全家被 抄家,随时可能这个家族就会全家瞬时之间就会灭亡。与这件事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既然刘墉在他刚刚开始进入仕途的时候,他的家族就 凭空惹来了这样一场横祸,在曾经牢狱的恐怖与折磨中,年轻的刘墉,他的人生轨迹似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件事究竟会给一个刚刚走上仕途的年轻人带来些什么呢?

那么刘墉从这这件事中得到的第一件教训是什么呢?他得到的第一个教训就是也就是他为官处事有五条基本原则。我们这里说的是刘 墉为官处事的第一条基本原则是什么?讨好皇帝,该出手时就出手,自己全家的小命危在旦夕。这个时候只是皇帝说,皇帝放你就放你,皇帝说不放你,谁也不敢说 放你。自己这个家庭之所以能够保住性命,完全是皇帝一时高兴,皇帝想过来了,皇帝想明白了,那我怎么能让皇帝高兴。我将来的任务就是钱方白计。我要讨皇帝 的高兴,讨皇帝的欢心。有人说,刘墉也是如此卑鄙的人吗?您在那个朝代,您生活在那个时代,您能有别的办法吗?说起讨好皇帝,说的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您现在1756年的时候,您已经身处外地了,您已经连见到皇帝,连跟皇帝见面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了,您讨好皇帝,怎么来讨好?说实话,非常困难,他又跟和 珅不能相比,和珅人家一长大了,就是侍卫,人家是满洲人,您是一个汉人,您永远不可能当侍卫,您怎么样跟皇帝接触,这个时候,我们说,刘墉的家庭帮助了刘 墉。从1652年他的曾祖父开始做官到了1756年100多年的经验,100多年为官的经验。他们家传的东西告诉了他,我这件事没做过,但是我听说过。我 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这个时候,刘墉他,他非常害怕汉族知识分子有那种反抗的心。所以他时刻在提防着汉族的知识分子。

你写的每一个 字,我都要过目。我都要看,我都要检查,有没有反抗的心,好了。刚才刮了一阵风,把我书给翻乱了这个时候,我一张嘴说出一首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好了,这清风的清是不是指大清朝的“清”?统统杀掉,统统杀头,你别活了,你辱骂我们大清朝。都是大白痴吗?这种事就叫“文字狱”,好了。晚上我没事我瞧 星星,“抬头望见百斗星”想什么呢?想大清朝呢?推出去杀掉,这就叫“文字狱”。像清朝这种文字狱太多太多了。清朝的文字狱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在他61年 的皇帝生涯中,一共前后处置了十几起文字狱。雍正在他担任十几年的皇帝过程中,前后处置了几十起文字狱,乾隆也当了60年皇帝在他担任60年皇帝的过程 中,前后制造了170多起文字狱。刘墉心想我何不就乾隆爷制造文字狱之机,讨乾隆爷高兴高兴。于是乎,在历史上,就记载了这么两件和刘墉有关的“文字 狱”。巧的是,两个文字狱前后差了16年。但是,都是一个人刘墉,都是在一个地儿,都是在同一个地点制造的。

刘墉为了讨乾隆爷的欢 心,竟然想起“文字狱”这一招,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为了他的仕途葬送性命。而且,奇怪的是,这两次文字狱相隔16年。却发生在同一个地方,这究竟又是为什么 呢?

和刘墉有关的第一件文字狱发生在1761年,1761年刘墉担任江苏学政,江苏学政,“学政”这个词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学政这 个词我们要注意,清朝在一个省级机关同时派了三个机构,是并列的。那个时候没有首长一说,它有三个机构同时并列:成宣布政使司——藩台——民政、提刑按查 使司——集台——法律、提督学政——学政——科举。包括我们讲的节日的庆典都要由提督学政来主持的。这三个官员都是一样的品级,都是从二品。他们三个人是 完全一样的,互不干涉,互相之间有一些关系。那么1761年,刘墉担任江苏学政,这一年春天,发生了一件事,江苏沛县有一个举子、举人。这个人他自己辱骂 朝廷,结果让人给诬告了,逮进监狱了,三堂会审。

由于这个人是个举人,你要注意了,所以他就应该归谁管,几应该归刘墉管,所以,审案 子本来应该没他事,如果他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由人家提刑按察使司来审跟刘墉没关系。但是由于他是个举人,举人是老爷,是后备官员,必须得经过学政来审。当 时这个学政刘墉,当时脑筋一转,立即他就想起了什么。这个人既然敢骂朝廷,难道就不敢把骂人的话给写出来吗?立即给人建议,您去他们家搜,他们家肯定有字 面上的文字,肯定有一些字迹。结果一搜,果不其然,有两箱子纸都是辱骂朝廷的,然后继续审判。再一审可了不得了,这个阉大庸早就不满意这个刘墉了,觉得刘 墉这个人不好。

所以刘墉当时也出了很多书,那个时候出书都是自费出版,他正好主管学政,肯定把自己的饿书发给这些学校,对不对?这些 咱们都能够理解,发给学校看,结果阉大庸把刘墉的书给烧了。刘墉更加气上心头。掉头转眼之间就给乾隆皇帝写了一封信。他同时写了两封信,一封告江苏巡抚, 你得处理这件事,另一封就告乾隆皇帝,就把阉大庸的信,辱骂朝廷的信,还有他烧书的情节一并汇报。结果乾隆爷听说以后,非常震怒,震怒异常,掉头就下令杀 掉。结果阉大庸这个人就死了,这个案子应该说,对于刘墉来讲不太好,他这个不怎么太好,不是因为,我觉得不是因为他利用文字狱讨皇上欢心。

主要是有点什么?他有点公报私仇的意思。看人家把你的书烧了,更加气恼异常,就给皇帝写信。我觉得他在这个行动中做的事有点不太好,就是有点公报私仇的 嫌疑。皇上处置了这个阉大庸,立即船埠升任刘墉当山西太原知府。刘墉就升官了,知府。我们要注意清朝在全国各地,地方设置四层机构:省、府、州、县,这个 府一般而言都是从四品的官,都是四品官,有的人会觉得刘墉头两天还是从二品,现在变成一个从四品,难道是升官吗?你且不然,“学政”它是一个清官,清水衙 门,而知府,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个“清”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很清廉的官,一个是清朝的官。两个含义,谁都愿意当知府,不愿意当学政,我也愿意我自 己的官职下降点,哪怕下降点我倒实惠。所以刘墉这个时候就担任了太原知府。

刘墉通过阉大庸一案,当上了山西太原知府,看样子,刘墉 利用“文字狱”讨乾隆皇帝的欢心,结果还是卓有成效的,但刘墉的目的远远不只是一个小小太原知府就可以满足的。他还在寻找新的升官机会。这一次刘墉又会想出什么奇招呢?

他在江苏制造的第二起冤案要跟第一起冤案,那就没法比了,小巫见大巫,提不起来了。第二起冤案八条人命啊,什么案子 呢?这个案子叫《一柱楼诗集》案,你查书去吧,有很多的书,都把这件案子说是和珅给办的。冤枉啊,和珅一生没少制造冤案,但是把这个案子算做和珅办的,我 觉得我要替和珅鸣不平了,这件事跟和珅有关系,关系不大,那是后续工程。它的为首者还是刘墉办的,刘墉曾经就办了这个案子。1777年,他第二次担任江苏 学政,结果正好赶上他属下有一个叫东台县,江苏有一个东台县,东台县有一个姓徐的家,姓徐的家庭,他们家原来有一个老爷子叫徐叙葵,养了一个儿子叫徐怀 祖。养了好几个儿子,什么
徐食田,徐食书等等。结果呢,他与别人发生了什么呢?土地的争执,买地卖地,他想强买人家的地,他们家有钱,人家不卖。

结果人家就裉他,你干吗非得买我的地,我不卖你,他也有强占的意思,结果这家就向上级告,向上面告。他们家有一本书,书里面写了很多辱骂清朝的文字。结 果这一告。这个徐叙夔在他们家也是世代的书香门第,所以 这事赶上又让刘墉处理,刘墉立即就想起十几年前的案子,他们家肯定有,搜。一搜。果不其然就查出了《一柱楼诗集》是徐叙夔写的,这个诗集里还真有的诗有问 题。我给您念两句。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这不是恢复大明朝吗?我把那壶,倒水的壶阁在旁边,但是加一块儿,这个壶儿不就能读成不是辱骂清朝是 “胡人”吗?这是一句,还没完呢?他还有一句呢?叫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所以他这个诗里面确实有违禁字迹,结果刘墉故技重演,一方面把这个书直接派人 送给乾隆皇帝。另外一方面,自己在极力查询别人的罪行。与此相关的,最后这个案子揭示出来,一下兜出了十几个人,其中有八个人死亡,徐家一下死了三个。

另外,这个县从上到下,《一柱楼诗集》刻了好几十年了,你这个省府州县的官员都不知道吗?你干吗吃的?所以所有涉案官员你知道吗?就是在写这本书的时 候,这本书刻印的时候,所有当初的官员一律缉拿问罪,死了的挖坟掘墓,活着的,立即处死,结果他刚刚处理完这个案子。刘墉,第二年,隔了一 年,1780年,刘墉就因功担任了什么呢?担任了湖南巡抚,他得出的第二个教训是什么呢?本职工作,该果断时就果断,他觉得这件事情我们家之所以逃过这一 劫,并不是因为我们家到底有这个案子还是没有这个案子,这个案子跟我们家有关系没关系。他非常清楚皇帝放了他,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他也就非 常清楚,如果我的将来,不遭类似的磨难。那么我对于大清朝,也就应该是勤于职守,也就应该是努力工作,回报皇上,报效祖国。

刘墉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磨难与对清王朝无限地尽忠职守中走完的,当我们即将结束有关于刘墉讲述的时候,还有一个一直困饶着我们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我们前 面说过,刘墉不是罗锅,但怎么就偏偏有了“刘罗锅”的外号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罗锅这俩字,还真的有个来头,还真是皇上给 说的,但是哪个皇上说的呢?你看,这个《宰相刘罗锅》里面,还有说书的里面,都说这个“罗锅”是乾隆皇帝赐封的。乾隆皇帝有一次说,不管是说书的,还是唱 戏的里面说刘墉的“罗锅”都是这么说的。说乾隆有一天,拿刘墉开涮,赐封刘墉叫“罗锅”,而且还给刘墉提了一首诗: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捶肩,仰面 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死后装殓省官廓,笼屉之内即长眠。这是乾隆爷寒碜刘墉的,还要让刘墉还他一首诗,我都给你 写一首诗了,你也得给我写一首诗,立即提笔就写了一首诗来恢复皇上。驼生脊背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家邦,臣虽不才知恩遇, 诚蒙万岁赐封赏,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白得两万两。

这首诗是不是他写的,咱不敢说,为什么呢?还有另外一说呢,他面对着皇上,给他这 个诗,还有人说,他写的不是这个,他写的哪一首呢?这一首才是他写的呢。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辩忠奸,单腿跳龙门。他说的是四种残疾人,他说这四 个人都是好人,然后下面还有四句呢?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材者,岂是贤德人。有人说这个,这是刘墉写的,他还有道理,你看,刚才那首诗就说了一 个驼背,这首诗是什么?他把几种残疾人都写进去了,人家考证完了之后说,刘墉写的应该是后者。不过至于哪个是刘墉写的。我觉得哪个都不像,我觉得都是传 说。

但是刘墉这个“罗锅”还真是皇上说的,但这个皇上不是乾隆,是乾隆的儿子,嘉庆,说的不是“罗锅”两字,说的是“驼子”,史书上 是这么写的,嘉庆说刘墉叫“刘驼子”。可是嘉庆皇帝即位的时候,刘墉多大岁数了,80多岁了,你想刘墉80多岁了,似乎我们感觉也该驼背了,所以应该从客 观上说,刘墉到了老年,驼背是真的。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