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集中,我们说道,出身于高官家族的刘墉,不仅开始做官的基础远远高于出身卑微的和珅,而且他的年龄也要比和珅大三十多岁,这样的优势应该会让他的官职高于和珅。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刘墉的官职就始终不能超越这个后来的和珅?还有,刘墉这样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清官,就真的会这样善罢甘休,任和珅这个人在他贪污道路上横行吗?
我们知道了刘墉官职始终不能超越和珅的两个原因,但我们还是有些不解,刘墉是汉族官员,对于满清皇帝来说,的确是个问题。但刘墉家族已经辅佐清朝一百二十多年了,而且他的父亲刘统勋也曾是乾隆朝最为重要的大臣。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原因,让刘墉始终不能达到他父亲刘统勋那样的高度呢?
刘墉似乎从他考取进士做官的第一天起,就非常地小心谨慎,而且也不轻易得罪像和珅这样的人物。不过,我们有些困惑,刘墉出生在一个显赫的高官家庭里,他的父亲刘统勋更是乾隆朝炙手可热的人物,那刘墉应当是血气方刚、无所畏惧才对,怎么会从开始当官就这样小心谨慎呢?在刘墉小心翼翼的背后,好像隐藏着什么难以说出口的秘密。既然刘墉在他在刚刚开始进入仕途的时候,他的家族就凭空惹来了这样一场横祸。在曾经监牢的恐怖与折磨中,年轻刘墉的人生轨迹似乎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件事究竟会给一个刚刚走上仕途的年轻人带来些什么呢?
刘墉为了讨乾隆皇帝的欢心,竟然想起使用“文字狱”这一招,不知有多少人会为了他的仕途葬送性命。而且,奇怪的是,这两次文字狱相隔16年,却发生在同一个地方,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刘墉通过阎大镛一案,当上了山西太原知府。看样子,刘墉利用“文字狱”讨乾隆皇帝的欢心,结果还是卓有成效的。但刘墉的目的远远不止是一个小小太原知府就可以满足的,他还在寻找新的升官机会。这一次,刘墉又会想出什么奇招呢?
看到这里,我们心里就有了许多疑问,在过去的故事和传说中,都说刘墉是个清官、是个好官,那他怎么尽做一些这样的坏事?难道,传说中那个清正廉洁的刘墉,并非是真的?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看样子,尽管刘墉也曾为了自己的仕途,制造了一些冤案,但他为官一任,还是为清朝、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是,既然他为官清廉,就必然在回到北京后与贪污了清朝15年国库财产总和的和珅发生某种矛盾和冲突。那么,在当年的那段历史中,刘墉与和珅究竟发生过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