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十五)营筑宁远
返回列表
发帖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正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6-22 21:33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明亡清兴六十年(十五)营筑宁远
百家讲坛
,
天启皇帝
,
山海关
,
宁远
,
大片
袁崇焕能不断地建功立业,这让人既感到敬佩,又觉得有些纳闷,因为袁崇焕奔赴辽东之时,辽东的局势已经非常严峻,以至于辽东最高军事长官王在晋认为,山海关外已无局可守,只有退到山海关内,全力守卫山海关。而如何守卫山海关,王在晋有自己的方案,天启皇帝也点头同意了。那么,在这种全面撤退的形势下,明朝在辽东的大片领土将显然不保。既然如此,袁崇焕又如何能够在辽东不断地建功立业呢?这当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6-22 21:34
|
只看该作者
袁崇焕是从天启二年1622年到辽东,到天启七年,1627年,前后的时间有6年,这是他第一次赴辽,在这6年期间,他由一介书生,一个知县,在实践当中,在战火的考炼当中,逐渐成为能文能武,有勇有谋的杰出的军事统帅,官品也一步一步升,主事,正六品,佥事,正五品,副使,正四品,巡抚,正三品,后来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正二品。这个官阶的不断地上升,就是袁崇焕在辽东建功立业的一个实际的反映。
王在晋,江苏人,万历20年,1592年考中进士,然后官阶一步一步升,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兼辽东经略,王在晋这个人,因为他是进士出身,喜欢读书,也看了一点兵书,但是没有实践经验,这一点和熊廷弼有某种相似之处,熊廷弼有布局,有胆略,但是没有实践经验,没有亲自指挥打过仗,所以后来到广宁之战的时候,他有一点惊慌失措,指挥无方;王在晋到辽东,任辽东经略,是情不自愿的,开始是兵部尚书张鹤鸣自请任辽东经略,因为广宁丢失,那个时候兵部尚书是张鹤鸣,他自己觉得有过啊,他想亲自兼任辽东经略,将功补过。这个人既指挥无方,又胸无谋略,迟迟在北京不赴前线,时间不久,他也觉得不行,他借个别的茬就回来了。回来了,辽东经略太重要了,不能空缺,就调宣府巡抚解经邦任辽东经略,解经邦不去,他知道那是个危险之地,在那儿既不能升官又不能发财,闹不好,还像熊廷弼那样,传首九边,他不去,后来催促他去,他还不去,天启帝火了,八个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第三个就派兵王在晋,王在晋也不愿意去,也是推托想不去,后来皇帝生气了,你必须去,王在晋考虑,楞抗着不去,最后还是八个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就硬着头皮去了。
去到山海关以后,他看到这种形势,他就提出来,辽东是无局可守啊,下棋一样,不能布局了只有守山海关。那山海关又怎么守啊?当时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就是兵部尚书兼辽东经略王在晋的意见,就是在山海关外八里地的地方,叫八里铺,在那儿再修一座城,用这座城来守卫山海关这个关城,新修那城叫重城,又重复修一个城,这个城要多少钱呢?当时估算了一下,需要80万到100万两银子,奏报朝廷,天启皇帝批了,同意,先付20万两银子来进行操作。
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成事不谏,这个事情已经定了,已经做了,你就不要再提建议了,袁崇焕不,他觉得这个意见不对。第二种意见,以袁崇焕为代表,在山海关外200米宁远修城,作为山海关外的第一道防线。
袁崇焕你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官,人微言轻,王在晋人家是兵部尚书兼辽东经略,官正二品,王在晋根本不听你的。怎么办?袁崇焕就叫越级奏告,写了一封信,越过了王在晋,越过了兵部,直接把这信投到了当时的首辅宰相叶向高那里头。大家知道,部里头机关工作是很忌讳越级上告的,这就表现了袁崇焕不计个人得失,以国事为重,这种高贵的品质。上了第一封奏告之后,接着袁崇焕给首辅叶向高又上了第二封奏告,申述自己的意见。叶向高接到袁崇焕的奏告之后,看了,不能决定哪个正确,又没有现场看,他是宰相啊,他又不能亲自去看,这个时候,有一个大学士叫孙承宗,他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叶向高就跟孙承宗商量,并且把袁崇焕的信给孙承宗看了,怎么办?孙承宗说,这样子,我亲自去看一看,然后再决定,哪种意见正确,支持哪种意见。孙承宗这个想法得到了天启皇帝的同意,所以,孙承宗就以大学士的身份,阅边,进行现场的调查,决定采取哪种方案。
孙承宗是大学士,又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所以,王在晋对他格外敬重,孙承宗就问,说你的意见,王在晋把他的意见说了,就是在山海关外八里,修个重城守卫山海关,又问袁崇焕的意见,袁崇焕说我的意见是在山海关外200里宁远修城,保卫山海关。孙承宗说,好吧,我们现场看一看,孙承宗带着袁崇焕等等几个人,骑着马,出了山海关,沿途观察形势,看了前屯,看了宁远,看了觉华岛,一直接近了锦州的笔架山,出了山海关外,走了300多里地,接近400里地,沿途考察。很辛苦啊。考察完了以后,孙承宗都要流泪了,山海关外满目荒凉,村无炊烟。回来之后,孙承宗又跟袁崇焕谈了,认为袁崇焕的意见正确,准备在宁远修城。但是,王在晋是辽东经略,他主持这个事情,孙承宗就跟王在晋谈了,说你意见是什么?王在晋说,在山海关外八里,那个地方叫八里铺,那个修一个城,孙承宗说,你修这个城有什么用?王在晋说防御后金军的进攻,孙承宗说,那你这个城,是为谁修的?你要为后金修,后金军队如果打到山海关外八里地的时候,山海关也在进攻当中了,有什么用?王在晋说,我为了山海关外守卫的军队,如果抵抗不住了,他退,退到重城,就是八里铺这个城,给他们一个安居之地,孙承宗很严厉地说,兵家作战,要置之死地而后生,仗还没打,你就告诉你的官兵,你们打败了回来,到我这个城里头,我保护你们,岂有此理。但是,孙承宗是很老练,皇帝的老师,地位很高,又是大学士,耐心地跟王在晋谈,史书记载,推心告语,凡七昼夜和王在晋反反复复谈,谈了七天七夜,王在晋很固执,坚持己见,不接受袁崇焕的意见,孙承宗调查完了就回朝,跟叶向高讲了这个事情,又接着给天启皇帝讲课的时候,以后他是帝师,给天启皇帝讲课的时候,侧面把这个事情跟天启帝说了。暗的意思是说,王在晋不可重用,把他的考察情况跟天启帝说了。天启帝决定,调离王在晋,把他调任南京兵部尚书,这样辽东经略就缺人了,孙承宗大学士,皇帝老师,自请督师,兼任辽东经略。宰相叶向高赞成,天启皇帝不舍得,孙承宗给他讲课啊,也勉强同意,让他到山海关,兼任辽东经略。这样,孙承宗就到了山海关,支持了袁崇焕等人的意见,营筑宁远城。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五。第一,历史传说。明宣德三年,1428年,在宁远设立宁远卫,过了两年,宣德五年,1430年,开始修宁远城,因为它是个卫城,城不算太大,这是1430年,我们现在讲的到了1622年,100多年,接近200年,经过多次的战乱,还有天灾,比如说,大雨,这个城后来又修过,但是城已经是比较破烂了。在宁远修城它有一个基础,有宣德年间城的基础,不是平地上建一个城,王在晋在八里铺修一个城是平地重新建一个城,没有基础。
第二,地理位置。宁远在山海关外200里,再往前100多里地,就是锦州,再往前就是广宁,在整个辽西走廊,就是锦州往南到山海关这个辽西走廊,宁远正好处在一个中间的位置,它西北、北、东北环山,东面是海,地形完全有利。历史上有一个记载这么说,内拱严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正好在山还之间。在山海关与锦州之间,这么一个很特殊的地理位置。
第三,形势险要。这个宁远很有意思,它整个是山,山落脚点就是海,那你从沈阳这么后金的骑兵过来,你骑兵过不了山哪,特别大队人马,你必须有一个隘口才能过来,正好有一个隘口,这个隘口的东侧叫做首山,西侧叫窟隆山,两个山中间有一个隘口,隘口多宽呢?我测量了一下,100米。只有这一条通道,就是后金从辽阳、沈阳沿着河西走廊要进山海关,必须通过这个隘口,约100米。东面是海,你也不能走,整个是山。在这两个山的隘口,堵着这儿建了一个宁远城,就在隘口这儿建了一个宁远城,必经之路,不可飞跃,易守难攻。
第四,海岛犄角。宁远紧挨着海,离海里面15华里,有一个岛叫觉华岛,今名叫菊花岛,现在是辽宁省兴城市菊花岛乡。这个岛上头有城,可以储存粮食、器械、给养,很重要。关外辽东地区海上,储存东西,一个是觉华岛,一个叫芝麻湾,一个叫笔架山,主要在这三个地方。笔架山锦州那面已经陷落,那么离宁远最近的就是觉华岛。为什么储存在海岛啊?后金军队来,他骑兵,骑兵不能过海,他抢不了,这样把大量的粮食、物资储存在觉华岛,可以补给宁远,互为犄角,互为援应。
第五,战略地位。宁远不仅有战术上的重要性,更主要有战略上的重要性。后来孙承宗和袁崇焕建了一条关锦防线,就是山海关、宁远、锦州,一个一字形的防线,这条防线的后劲山海关,前茅,锦州,中间宁远。一旦有事情,前头可以救援锦州,后头可以护卫山海关,进一步巩固京师。所以,宁远的特殊的战略地位,是其他的城市不可以替代的。袁崇焕在这一点上,比王在晋有战略眼光,技高一筹。
修城就是一个祖大寿,在广宁之战的时候他是参将,他撤退,带着他的军队和一部分难民就到了觉华岛,在岛上大约有20万石粮食,还有溃军和难民,这样,孙承宗就让袁崇焕、祖大寿来修宁远城。祖大寿就是当地人,官到了参将,宁远之战以后,退到了觉华岛,有一个御史,后来做了辽东巡按,叫方震孺,方震孺已经卸任了,他没有退到山海关,他就坐船到了觉华岛,找了祖大寿,祖将军,现在你要带着你的部下和一部分辽民,要恢复辽西失地,你要同意,我给皇帝奏报,让你升官,你要拒绝,今天把我脖子的鲜血,就要洒在你祖将军身上。祖大寿非常感动,就哭,方震孺感动得也哭,两个人一块儿哭。祖大寿就接受了方震孺的建议,在孙承宗的领导下,就带着一部分军人和一部分辽民,修宁远城。塌了的修起来,扩建,修城的时候,祖大寿想,这个城守不住,后金打来就废了,修城是很困难的,城墙修得又薄又矮又小,袁崇焕去了,说,不行,批评了祖大寿,又奏报了孙承宗,加高,加固,加大。经过了一年的时间,从天启三年到天启四年,一年多的时间,把宁远城修好了。固若金汤,召集流民,垦田种地,经商贸易,流民四集,集中在这儿。当时变成了关外的一座人间乐园,谁来守?满桂,以后我还要专讲满桂,历史上有一段评价,说,满桂,良将,而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就是这么一个原来荒凉的地方,经过他们努力经营,远近望为乐土。宁远城后来成为抵御后金皇太极跟他父亲努尔哈赤进攻的坚强的堡垒。
修了宁远城,海里的觉华岛也进行了修整,后来,袁崇焕写了一首诗,为觉华岛的,这首诗写得很好。这么写的,战守逶迤不自由,偏因胜地重深愁,荣华我已知庄梦,忠愤人将谓杞忧,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片云孤月应肠断,椿树凋零又一秋。这首诗金庸先生有个评价,他说袁崇焕这首诗,偕诸将,他不说率诸将,他说游诸岛,不说巡诸岛,不说率说偕,不说巡说游,说明什么?说明袁崇焕儒将也,雅量高致。袁崇焕在宁远,第一件事情是修城,第二件事情就是设炮。
大家知道,万历的时候,西方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到了北京,传播了一些西方的科技的信息,到万历末,天启初,徐光启、李之藻他们派人到了澳门,在澳门买了这个西洋大炮,也叫红夷大炮,清朝人叫红衣,衣服的衣,红衣大炮,这个炮是铁铸的,滑膛的,这个炮比原来明朝的炮,包括佛郎机炮,比那些都先进,前后买了13门大炮,陆陆续续就运到北京,其中有11门运到山海关,实验的时候炸毁了一门,还剩了10门,把这10门大炮就挽到城上,这个时候修城的技术又先进了。徐光启有个理论,以炮卫城,依城卫炮,城的四角伸出一块儿,上面架上炮,这样炮打击的面,横扫的面,就可以转着打,至少可以有180度的这么一个射角。把红夷大炮运到城上。所以,袁崇焕对宁远城除了修城以外,炮的贡献有三处。
第一,用红夷大炮守城,而且把炮运到城上,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没有的,这个炮有四个特点,一,设计优,设计先进,二,瞄得准,它有准星,三,射程远,原来那个炮射得近,四,威力大,这个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架红夷大炮城上,改变一个传统是很难的,传统的炮都是在地上,有炮车挽运,他打破了常规把炮运到城上。原来这个炮准备设在首山口那个地方,你后金军了,我打炮,如果真设在那个地方,宁远之战肯定不行,你炮打以后,第二炮没打,他就冲上来了,他没放在首山那个山口那儿,而把它运到城上。第三,请专家训练炮手,新式武器很多人不会,茅元仪、孙元化等,这些专家训练炮手,城刚修好,炮刚架上,天启六年,天命11年正月,努尔哈赤就率领军队进攻宁远城,袁崇焕同他们激战,取得了宁远大捷,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6-22 21:34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 草根心情交流区 』
『 未知谜团探秘区 』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