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手下有三员大将,第一,赵率教,在遵化之战中阵亡。第二,满桂,在北京永定门之战阵亡。三,就是祖大寿,祖大寿最后投降清朝。这件事情影响很大,也是一个标志啊。你明朝总兵都投降了清朝了,那么明亡清兴就是一个标志了,一个信号。
祖大寿这个人,他是辽西的一个名门望族,家族很大,很早就入了行伍,做了游击。祖大寿是辽西,一个豪门望族。和一个总兵吴襄,就是吴三桂的爸爸,两家联姻,吴襄的一个庶妻,不是正妻,吴襄的庶妻,是祖大寿的一个姐妹。所以,吴三桂就成了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小时候就跟祖大寿、吴襄在军中滚打磨炼,后来,吴三桂也当了总兵。我们看,祖大寿他自己家族里头。那吴襄的舅子又是祖大寿,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又是总兵,在这么一个小的地方出了这么多总兵。
1631年七月,皇太极从沈阳带了兵,就到大凌河城。皇太极到大凌河之城之后,叫“围而不打”,把你围起来,怎么围起来,这是大凌河城,在大凌河城,五里地以外,他不能太近了,因为城上有大炮,挖一个壕沟。壕沟上土堆起来不就是城墙吗,这是第一道城。在外面又修了第二道城,挖壕,壕土垒城。再在外面做了第三道城,把大凌河城围了三重,他的意思,让你祖大寿你就不要想出来,要么就投降,要么就歼灭你。
大凌河城被围三个月了,城里没有粮食吃,杀谁啊?杀有病不能动的人,先杀了他,给那个身强力壮的人吃,更有甚者,这是明朝的记载。后金也有记载,后金怎么知道的呢,是从城里头要突围,突围人就给俘虏了,俘虏的人讲城里的情况,记录下来了,《清太宗实录》记载,说“明大凌河城内,粮绝薪尽。军士饥甚,杀其修城夫役及商贾平民为食,析骸而炊。又执军士之羸弱者,杀而食之。” (《清太宗实录》卷十)
没有粮食吃,先吃谁啊?先吃城里的老百姓,老百姓吃了再吃谁啊?商贾,那些经商的人,杀了又没得吃了,当兵里头有体弱的,受伤啊,吃这些人。没有烧的啊,你煮肉吃得烧啊,烧什么啊,人杀了,肉吃了,骨头点着来烧。马杀了,肉吃了,马的骨头,点着火来烧。大凌河城啊,原来修城的时候,是有两千多匹马,到后来呢?这个马就不停地杀,就剩了200匹马了,其他都杀了,吃了,这200匹马,主要是为了一些官长骑啊,这200匹马也不行,到大凌河最后,这城结束的时候,剩了不到20匹马了。其它都给杀了,吃了。祖大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诈降皇太极,从大凌河城突围,回到锦州。
后来,皇太极把大凌河城摧毁,又过了一段时间,皇太极选了时间,包围了锦州城,皇太极再次逼祖大寿投降,情况跟这次一样。崇祯皇帝急了,就派洪承畴率了八个总兵,13万军队,4万匹马,来救援祖大寿。因为祖大寿这个时候,是辽东地区惟一的一员战将。结果呢,这一仗史书上叫做“松锦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