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吕不韦(五) 吕不韦游说秦国之谜

在上一集,孙立群教授讲到,秦国太子异人回国后不久,老秦王和安国君相继驾崩。

吕不韦力排众议,帮助异人如愿地登上了王位,成为后来的秦庄襄王,吕不韦也如愿以偿,从一个商人变成了掌控秦国政权的相国。

吕不韦担任相国之后,亲自出马,攻灭了东周,从此“东西周皆入于秦”。

正当秦国在吕不韦的策划下,对东方用兵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一件突发事件,使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登上了王位。

面对一个十三岁的秦王,这时候的吕不韦应该怎样辅政呢?

他精心编纂的《吕氏春秋》是怎样写成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登基仅3年的庄襄王(异人)死,年仅35岁。异人是吕不韦手中的“奇货”,吕不韦正是利用他,搞政治交易,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从政的目标。

     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即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就是说,嬴政刚当秦王,年龄小,国家大事委托大臣处理。具体讲就是由吕不韦主持。

     吕不韦除了担任相外,还有个称号叫“仲父”。仲父这个称号究竟是谁起的目前还不清楚。“仲父”既不是官名,也不是爵名,而是叔父之称,是颇具亲情色彩的称呼。最早称仲父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他帮助齐桓公改革,使齐国最早称霸,成为强国。齐桓公非常尊敬、信任管仲,把齐国朝政交给管仲,尊称管仲为“仲父”。吕不韦称仲父,一是表示他与嬴政的关系不同寻常;二是表示自己也要像管仲一样处理朝政,嬴政不要干涉。(图片:管仲像)

     嬴政由于年龄小,吕不韦辅政。从公元前246年嬴政即秦王位到亲政,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吕不韦以仲父、相国的身份辅佐嬴政,治理秦国,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为秦国的发展和强大起了重要作用。尤其吕不韦的治国理念很有特色。

     吕不韦辅政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继续东进。

     吕不韦辅政期间,继续对东方各国用兵,不断削弱各国的力量。秦对东方各国的打击,自秦昭王时就开始了。前278年(秦昭王二十九年),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一举攻下了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迫使楚国将国都迁至陈(今河南淮阳)。秦在占领的地区设南郡。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之战,又使赵国受到重创。赵国40多万士兵被杀。前249年,秦又从韩国夺得战略位置重要的成皋、荥阳,设立了三川郡。

     吕不韦辅佐嬴政后,继续维持对东方诸国的高压态势。在嬴政即位的当年,秦军全部占领了上党郡,接着又平定晋阳,设立了太原郡。后来,又攻下韩国20多座城市,攻下魏国的20城,设立了东郡。东郡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一带,已经接近山东了。经过连年的征战,秦的国土面积大大增加。

     秦国东进的步伐加快,引起了各国的恐慌。前241年(秦王政六年),楚赵燕魏韩五国联合起来共同进攻秦国,吕不韦用正面迎击和分化瓦解的两手策略,粉碎了他们的进攻。

     此时,战争的格局日益明朗,秦的强势使东方各国纷纷设法自保,其中韩国为了自身利益,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派著名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表示愿意帮助秦国修建一条水渠,灌溉关中东部的土地。其实韩国的目是以修水利工程为名,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达到其阻止或延缓秦国东征六国的目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既然郑国有意帮助秦国修建水利工程,吕不韦自然高兴,于是开工。然而秦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多,工程却进展缓慢。韩国的目的是“疲秦”,——拖住秦国,消耗秦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吕不韦终于察觉到韩国的目的。派人把郑国抓起来,要杀郑国。郑国见阴谋败露,不但不慌张,反而很镇静,他说:“臣开始是为韩国做奸细而来的。但是这条水渠修成后将会对秦国有利,可建万世之功,而对韩国只不过能拖延几年寿命而已。”办事讲究“利”的吕不韦一听这话有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指挥把水渠修完。这条水渠被命名为郑国渠。(图片:郑国渠)

     郑国渠长达150公里,起自池阳瓠(hu)口(今陕西泾阳境内),横跨渭北高原,灌溉关中低洼盐碱土地4万余顷。郑国渠以含沙量极高的泾河为水源,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浑水灌溉,使灌区的盐碱地成为良田,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农业生产有了保障。《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国有两条著名的水利工程,一为秦昭王时修的都江堰,一条是郑国渠,充足的水力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为秦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引进人才。

     秦国为什么强盛?原因很多。如商鞅变法彻底、实行奖励耕战政策、奖励军功等等,但引进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没有人才,秦国不可能强盛。秦国从东方引进人才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就开始了,如秦穆公引进百里奚、由余;秦孝公任用来自魏国的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改变了面貌。

     那位当了56年国君的秦昭王也是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的典范,他为了得到范睢,范是楚国人,有谋略,昭王为了得到他的强秦计策,在范睢面前五次下跪,成为一段佳话。

     吕不韦当政期间,也大力引进人才。他担任相国后,就建造了数以千计的房屋,供到秦国的人才居住,还聘请了许多名厨为他们做饭。他在咸阳周边的城墙上挂起告示,欢迎各国和国内人士来相国府做客。在吕不韦以前,秦国引进人才多侧重法家和兵家,这与秦国变法和战争的需要有关系。吕不韦引进人才的特点是不拘一格,兼容并包。

     战国时期,盛行养士之风,养士就是招引各种人才,为我所用。其中最有名的是战国四公子,四公子是: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他们各养士三千人。在这些士中有各种人才,有的勇猛尚武,有的计谋多端,甚至还有鸡鸣狗盗者,他们替主人办各种事情,甚至帮助主人躲过危难。

     吕不韦很仰慕四公子养士的做法,认为秦虽然强大,却不养士是件耻辱的事。《史记•吕不韦传》记载:“亦招致士,厚遇之,致食客三千人。”是说他招纳来自各国的士人,给予优厚的待遇,人数多达三千。

     在吕不韦之前,秦国引进的人才中,偏重法家和军事家,吕不韦执政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他引进的人才除了法家人物,还有其他各家学派的人物。后世称战国诸子百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中最主要的有10家,即儒、墨、道、法、阴阳、名、农、纵横、杂、小说家等,其实还应加上兵家。主张这些学派的人物在吕不韦时期陆陆续续到了秦国,造成了秦国各家学派荟萃,各路人才济济一堂,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这些士包括了各方面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其中有一个人后来在秦朝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李斯。

     李斯原来是楚国人,出身于上蔡(今河南上蔡),李斯年轻时,曾担任过小吏,身在社会下层,强烈要求往上爬。有一次,他在厕所中看见那里的老鼠,吃的是脏东西,见到人和狗来时,慌忙逃窜;而见到仓库的老鼠时,一个个都肥肥大大,吃的是好粮食,住在宽敞的库房里,没有人和狗来打扰,对比这两种情况,李斯感慨颇深,他说:“人的命运不同,不就和这些老鼠一样吗?所谓‘贤’和‘不肖’就看个人处在什么位置了!”后来李斯拜著名学者荀子为师,学成后,得知秦国招纳贤才,便来到秦国,投到吕不韦门下,当了一名普通的宾客——舍人。

   李斯在秦国崭露头角,是他有一次在晋见秦王时,他对秦王分析了天下形势。《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他说:“要成就大业,必须看准时机,该忍耐时就要忍耐,该进取时就要进取。以前在秦穆公时代,虽兵强马壮,独霸西戎,但最终未能灭掉关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诸侯国很多,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还在,所以各诸侯争霸只能抬出周天子,搞尊王攘夷,秦穆公也不例外。而自秦孝公以后,周天子这个招牌越来越没用了,诸侯国公开争霸,秦国乘势发展起来。现在,秦国不断取胜已经六代了,东方各国被秦国打的狼狈不堪,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若不趁势消灭各国,早日统一天下,将来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国恐怕就难办了!”
     李斯的话虽然是说给秦王的,但在朝廷执政的是吕不韦,所以实际是说给吕不韦听的。李斯的话有历史依据,符合当时的形势,显示了他超人的才华。引起了吕不韦的重视,李斯被任命为长史,长史是一个有实权的官。可能专为李斯而设置的。他从此进入了政坛。

     第三,养士编书。

     吕不韦为使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把他的门客组织起来,编写了一部《吕氏春秋》。在学术史上,这部书被列为杂家,就是说这部书包含了各种思想,或者说是战国流行的各种思想学派的总结。能写成这样一部内容庞杂的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图片:《吕氏春秋》书影)

     第一,有人组织、策划,确定主导思想,提出写书的思想和宗旨。这部书是吕不韦动议和组织编写的,在编写之前,他向参与者阐明了自己的指导思想,书写成后,最后经过他修定。

     第二,作者的知识结构多样化,编著这样一部涵盖各种学派、各种思想的书,一两个人是不行的,这是一部集体完成的著作,而大部分的作者是从东方到达秦国的士人。他们投靠在吕不韦门下,在吕不韦组织下从事写作。《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就是说吕不韦命令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部分,二十余万言。

     吕不韦为什么要组织人写这部书呢?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为统一天下服务。《史记•吕不韦列传》:“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统一天下必须统一思想,《吕氏春秋》认为,各种思想不统一,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定。所谓“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一,是统一、齐一的意思。只有天下统一、思想统一,社会才能安定,否则,就不安定。

     第二,有对秦始皇进行教育的目的。自秦庄襄王上台之后,吕不韦就以丞相身份执掌朝政,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13岁的秦王嬴政即位,吕不韦更以“仲父”的地位辅佐嬴政,进一步控制朝政。虽然吕不韦很能干,但随着嬴政年龄一天天增长,嬴政必然亲政,吕不韦将返政秦王,嬴政是个有作为的国君还是个昏君呢,吕不韦还看不准,于是他想用这部书来影响他。

     有的学者认为,《吕氏春秋》对秦王政来讲,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问题是,嬴政会不会接受这部书的思想主张呢?

     二

     吕不韦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主编了这部书,更为了让嬴政知道这部书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吕不韦在书写成后,命令人将这部书抄在竹简上,挂在咸阳城门之上。

     当时纸还没有发明,竹简是主要的书写材料,简就是将竹子劈开、刮平、截成长23厘米、宽1厘米的竹片,在上面写字,每只简大约可写3、40字,写好后把这些简用麻绳或皮条连接起来,就成为书。也有的写在木质材料上,叫作木牍,用法大体和竹简一样。

     吕不韦不仅将《吕氏春秋》挂在城门之上,还有一个告示,上面写着:“现在公布的是《吕氏春秋》的全文,如有人能增删一字者,给予千金的奖励。”果然在旁边挂着一大堆金子。这就是“一字千金”这句成语的来历。

     改一个字就可得千金重奖,这简直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消息传出,顿时引起了一阵轰动,人们拥挤在一起,争者看《吕氏春秋》。哪本书没有几个可以改动的字呢?改个字就可得千金,就可发大财,这也太容易了。可是,怪事出现了,告示颁布了好多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改动这部书的一个字,这可真叫人纳闷。难道这部书真的尽善尽美,根本挑不出错来?难道咸阳城的人水平低,看不出问题来?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问题还是有答案的。任何书也不会十全十美,多少也会有点瑕疵,为什么咸阳人没有人提出呢?不是这部书没有错的地方,是因为人们惧怕吕不韦的权势!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就提出了这一看法。他在《论衡•自纪》中说,“夫贵,故得悬於市,富,故有千金副。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吕不韦当时的权力显赫,他敢把书挂在城门之上,在场的观众读者就是看出这部书有毛病,谁敢提出呢?(图片:王充像)

     《吕氏春秋》究竟有没有错的地方?东汉末年的学者高诱对这部书进行了系统、详尽的研究,结果挑出了10余处错误。

     由于吕不韦的地位显赫,权力很大,人们惧怕他,就是看出书中的错误,也不敢指出,而吕不韦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告诉嬴政,这部书无可挑剔,你要好好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将来要按照这部书说的去做。

     那么,《吕氏春秋》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呢?

     三

     《吕氏春秋》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一百六十篇,吸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等,是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编著上还是有理论指导的,内容上也自成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独具特色的思想学说。

     具体讲,这部书是吕不韦任秦国丞相的治国纲领,体现了吕不韦的治国思想。这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价值很高。虽然在学术著作中被列为杂家,但这个“杂”不是杂乱的意思,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把它贯穿起来。吕不韦认为,对于治国,各家都有有用的东西,又都有片面偏激的不足,必须把这些有用的东西融会贯通,综合在一起。,司马迁称这部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著名学者虽然指出了书中的一些错误,但还是肯定了这部书,说此书“大出诸子之右”。

     这部书的突出特点是把诸子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并加以综合,升华。在书中,战国出现的学派,几乎都可以找到。关于这部书的中心思想,学者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所谓黄老,是指战国流行的一种思想,是假托黄帝、老子,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在具体治国方略上,吕不韦提出了“虚君实臣,民本德治”的政治主张。所谓虚君,是指君主要“无为”,无为不是不干事,而是放手让臣下去干,发挥臣下的能力和积极性,这叫做“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任数》)意思是,当君主的原则是无知无为,却胜过有知有为。君主的最重要的作用是掌控大权。同时,君主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天下人的楷模,即“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治身是治天下的根本。
     特别应提出的是,吕不韦针对秦在战争中杀人过多的残酷现实,提出了兴“义兵”的思想。《怀宠》篇说,所谓“义兵”就是,军队所到之处,老百姓用不着害怕。文中说:

     故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保护)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国邑之郊,不虐(祸害)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衍字)归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正义之师进入敌国的边境,老百姓知道这是保护者到了,老百姓就知道不会死了。正义之师到了国都及一般城邑的四郊,不祸害五谷,不刨坟掘墓,不砍伐树木,不烧掉财物粮草,不焚毁房屋,不掠夺六畜。俘获敌国的百姓都送他们回去。这些话实际反映了战争给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太深重了。人们希望遇到这样的军队,在战国残酷的征服战争中,这实际是一种理想,却代表了人们的呼声。

     很显然,《吕氏春秋》所讲的许多道理即是吕不韦执政的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嬴政的告诫,希望他能接受这些治国的道理。

     四

     吕不韦在政治上是个聪明人,他决策政务,处理事情,一板一眼,很有章法,在《吕氏春秋》中讲起理论也是条条是道。可惜的是他在处理个人问题上就不那么明白了,他在处理和赵姬的关系上就犯了致命的错误。

     公元前257年,吕不韦和异人仓皇逃离赵国,回到秦国。6年后,赵姬也带着嬴政回到咸阳,这几年她们在赵国是怎样渡过的?《史记•吕不韦列传》说:“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这是说,赵国想杀掉赵姬和他的孩子嬴政,因为赵姬家有些势力,得以藏匿,所以母子平安无事。

     回到秦国以后,异人即位,赵姬成为王后,三年后,庄襄王(异人)死,嬴政即位,她又成为太后。赵姬生性放荡,她的身边离不开男人。据说在邯郸时,就有一个叫嫪毐的人和她勾勾搭搭。异人死后,她守寡了,但她耐不住寂寞,由谁来填补空缺呢,从关系上看,当然是吕不韦。为什么他能填补空缺呢?

     第一,他和赵姬是老相好。很可能当年在邯郸,吕不韦把赵姬献给异人时二人就有约定,日后关系不能断。

     第二,他身居丞相之职,在朝廷说一不二,出入内廷比较方便,可以和赵姬定期或不定期地约会。

     但是,吕不韦是堂堂的丞相,是个公众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关注,尤其出入内廷和赵姬相会,目标很大,虽然无人敢管,但免不了议论。这使吕不韦不得不有所顾及。再有,他的政务很忙,对下属说话总是一幅正人君子相,在他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还说君主应加强自身修养,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作为“仲父”,一国之相,怎么能不以身作则、明知故犯呢?

     吕不韦所顾及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嬴政身世。嬴政的年龄一天天增长,已经不是小孩了,早就懂事了,嬴政对自己的身世可能有所了解,他对母亲和吕不韦的暧昧关系看得清清楚楚。畸形的家庭生活,会对他的心理和性格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吕不韦再不检点,再不收敛自己的行为,会加重对嬴政的伤害,引起心理变态和性格扭曲,一旦嬴政亲政后,很可能会对自己长期的屈辱、压抑产生逆反,进行报复,甚至酿成一场惨祸。吕不韦越想越可怕,《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恐觉祸及己”,就是说他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史记》还说:“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 似乎是赵姬主动,吕不韦忙于政务,心思可能全放在在赵姬那里,但赵姬没完没了,吕不韦有些招架不住。怎么办才好呢?

     吕不韦想了个既对得起赵太后,自己又能金蝉脱壳的两全其美的办法。什么办法呢?他知道,赵太后没有别的本事,就是生性放荡,只要有男人在身边就行,于是吕不韦为她找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嫪毐,《史记》称之为“大阴人”,就是性功能很强的人。吕不韦先让他在外面与一些人表演下流节目,后来出了名,传入宫内,赵太后也知道了,很想得到这个男人。于是,吕不韦告诉赵太后,这个人叫嫪毐,赵太后一听是嫪毐,非常高兴,这不是她在邯郸认识的那个人吗?威猛雄壮,十分称心。太后特想让他进宫,以满足自己的要求。

     可是,太后住在内宫,按照制度,完整的男子是不能进入的,能在内宫里面活动的,都是被阉割了的男人——宦官。太后需要完整的嫪毐,是为了满足她的需要,要是把嫪毐阉了,再送进宫里,对赵太后就没有意义了。怎样让嫪毐让他进宫,既完整又能掩人耳目呢?赵太后想不出好办法。

     计谋多端的吕不韦又想了一个办法。吕不韦见到赵太后,悄悄地她说:“你可以让嫪毐假装受了宫刑,然后让他在内宫担任官职,你不就可以经常见到他了吗?”赵太后明白了吕不韦的意思,说:“我准备礼物,打点有关人员,具体运作就交给你去办吧!”

     办这种事吕不韦,吕不韦很在行。他先找人告发嫪毐,说他犯了罪,犯了什么罪呢?这个罪不大不小,正是够判腐刑的罪,“诈令人以腐罪告之”。所谓腐刑,也叫宫刑,破坏男子的生殖器。是一种极其残忍,无人道的刑罚,受刑者痛不欲生。

     到了嫪毐该动刑的时候,吕不韦把赵太后的礼物从给主持宫刑的官吏,让他们手下留情,假装给嫪毐动刑。所谓假装,就是不破坏生殖器,来个苦肉计,让他保持性功能。为了掩人耳目,证明嫪毐动了宫刑,主刑官还把嫪毐的胡须拔掉,使之成为一名宦官,进入内宫。嫪毐也很配合,装作痛不欲生,关在一个地方养了一阵子“伤口”后,就开始装腔作势,像个扭扭捏捏的阉人。于是顺利进宫当了个内侍官——专门伺候太后生活。他在后宫走来走去,畅通无阻,一有时间就和太后通奸。这个嫪毐,论年龄比吕不韦小,论床上的功夫,又比吕不韦强,赵太后非常满意。《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太后私与通,绝爱之。”“绝”,是最、极的意思,指特别喜欢他。

     嫪毐装作宦官进宫,真是秦国历史上最丑陋的一幕。大家想,假宦官能骗人吗,真男人的声音、举止、生活行为能和宦官一样吗?嫪毐进宫,对秦国政治和吕不韦的形象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赵太后也不想想她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样子,而这一切都被已经懂事的嬴政看在眼里,他仇恨的烈火在燃烧,只等机会成熟的那一天的到来。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