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马骏说《二战人物》(九)朱可夫 (上)
返回列表
发帖
二战人物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二战人物
当前离线
UID
58
帖子
159
主题
48
精华
0
积分
62
威望
62
金钱
511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5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5-4 13:55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马骏说《二战人物》(九)朱可夫 (上)
的
,
是
,
百家讲坛
,
一战成名
,
朱可夫
朱可夫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十岁小学毕业,十一岁就开始闯荡莫斯科,十五岁成为了一名毛皮匠。
他本可以成为一名不错的毛皮作坊的老板。
是什么原因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一度被爱神遗忘,被战神推向了战争的前沿。
只上过几年小学的朱可夫究竟如何走向成功?
他为何能一战成名?
他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
马俊教授为您解读朱可夫的一生。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二战人物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二战人物
当前离线
UID
58
帖子
159
主题
48
精华
0
积分
62
威望
62
金钱
511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5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5-4 13:56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二战人物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二战人物
当前离线
UID
58
帖子
159
主题
48
精华
0
积分
62
威望
62
金钱
511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5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5-4 13:56
|
只看该作者
为了试探苏联红军的实力,为日后进攻西伯利亚做准备,1939年5月中旬,日军在中国内蒙古的东北和蒙古国交界的诺门坎地区,对苏联进行武力侦察,这个事件就是“诺门坎事件”。因这一地区有一条河流叫哈拉欣河,所以,苏联人把它叫做“哈拉欣河事件”。
1939年5月12日,日本关东第23师向驻守在诺门坎地区的苏联红军第57特别军发起了进攻。而后不久,日军的第6集团军也加入了战斗。当时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接到报告后,敏锐地察觉到了日军对苏联远东地区的战略企图。所以苏联红军必须要彻底粉碎日军这次军事行动,否则后患无穷。经过精心挑选,斯大林派出了一名能征善战的指挥员到前线去。这个人就是当时担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的朱可夫。诺门坎战役,朱可夫运用绝妙的指挥艺术一举粉碎了日军的“北进”战略,也就是向北进攻苏联西伯利亚的战略图谋,朱可夫因此成为改写历史的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当朱可夫回到莫斯科时,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接见了他,对他表示祝贺与感谢,并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
那么,只读过几年小学的朱可夫,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又是如何进入斯大林的视野的呢?能够担任团长,这对于朱可夫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团长这一岗位是一位职业军人取得成就必经的一个台阶。在苏联军队中,指挥一个团始终被看作是掌握军事艺术的最重要环节。团是基本战斗部队,团一级战斗需要各兵种协同动作。一个团长,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对团的指挥方法,并能够使这个团经常保持战斗准备,那么,无论在平时或战争时期,他在以后的各级指挥岗位上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朱可夫的成长经历是这一观点的最好注解。从那以后,一直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朱可夫仅用十余年的时间,就从骑兵团的团长,一直升到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也就是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长。那么,我们仅从朱可夫的三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他的人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功了。
在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战略中,原来有两个战略选择,一个是“北进”,就是依托中国为根据地,进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一个是“南进”,依托中国为根据地,占领南洋诸岛。陆军主张“北进”,海军主张“南进”,双方各执一词,争得很厉害。那么在1936年8月7号,日本军部就调整了它的战略,就是“南北并进”,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但是“北进”的势头仍然很大。可是,1939年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日军放弃了“北进”,转而“南进”。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为了试探苏军的实力,为日后进攻西伯利亚做准备,日军于1939年5月中旬,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时候,从中国战场抽调一些兵力,来对在中国内蒙古的东北和蒙古交界的诺门坎,对苏联驻军进行武力侦察,这个事件就是“诺门坎事件”。由于这一地区有一条河叫哈拉欣河,所以苏联人把它叫做“哈拉欣河事件”。
1939年5月12号,日本关东军第23师师长,叫小松原道太郎,他是个中将,那么率领他的师向驻守在这一地带的苏军第57特别军发起了攻击,而后不久日军的第6集团军也加入了战斗。战役初期,苏军十分被动,也损失很大。
斯大林接到报告,他敏锐地察觉到,日军在诺门坎发起这次进攻,是进行武力侦察,来试探苏联军队的实力,为日后占领西伯利亚做准备。所以斯大林讲,他比须粉碎日军这次军事行动,否则是后患无穷。所以,他决定派一名能征善战的指挥官到前线去,这个人就是朱可夫。
朱可夫在1939年6月5号到达战场,他到达军部以后就问军长费克连科:“你为什么把你的指挥部设置在距离战场120公里以外的地方?”你怕死,我不怕!所以朱可夫马不停蹄就到了前线视察。他根据掌握的最新情报,他认为,必须向这一地带增援,所以他向斯大林请求增兵。并且他想,在诺门坎地方必须使用航空兵配合下的装甲作战。斯大林满足了朱可夫的要求,派出了增援部队。其中,连续派了57000人,坦克498辆,装甲车385辆,515架飞机,还有542门火炮,从苏联内地增援朱可夫。
斯大林给朱可夫就是一句话:“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击溃日本人,不要越过蒙古边境。”那么7月2号,日军趁苏军增援部队还没有达到战场的时候,向苏军和蒙古军队发起了进攻,当时双方的兵力比是这样的,日军一共是38000人,苏军是12541人。兵力比是苏军弱,日军强。然而朱可夫沉着应战,苏军虽然人员少,但是装甲车和坦克比日军多。朱可夫就指挥装甲坦克部队,指挥机械化部队连续实施反击、反突击,不断地疲惫、杀伤、消耗对方,这样使得日军伤亡惨重。
日军23师师长小松原道太郎这个人他原来是驻苏武官,是个“苏联通”,他曾经认为,苏军已经取消了机械化部队——苏军确实取消过机械化部队,他没想到,苏军的作战力这么强!特别是没有想到的是什么呢?他不了解朱可夫有如此高超的指挥艺术。他不认识这个人,所以打他个措手不及。
那么,日军就开始大规模地向诺门坎地区增兵。并且我刚才说了,它的第6集团军,集团军司令官叫荻州立兵,增援诺门坎。并且准备在8月24日发起总攻,企图歼灭当面的朱可夫这支部队。朱可夫这个时候就悄悄地做好了反攻的准备,他的增援部队已经上来了。他的战法就是发挥机械化部队的优势,诸军种联合作战。为了迷惑敌人,朱可夫在反攻前采取了两个措施,一个是把坦克的消声器给摘掉了,然后就在敌人的阵地当面就来回地开动。坦克本来声音就大,你要把消声器给它摘掉,这个声音就大得不得了了。所以日军在对面的阵地上就听到隆隆的坦克声。一开始很紧张,但是几天之后,不过如此。所以日军就觉得这只不过是苏军正常兵力调动!假象出来了,迷惑敌人!
他没有想到,恰恰就是朱可夫在强大的噪音的掩护下,悄悄地完成了作战准备。这是一个。那么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呢?就是隐藏自己反攻的准备。造成一种我在实施防御的假象。于是,他就将在国内弄了十几架打桩机,在阵地前树立起来,成天就咣,咣,咣,制造我正在构筑坚固防御阵地的假象。所以通过这两种假象,日军就误以为苏军不是在想反攻,而是想防御。
那么朱可夫这两个战役欺骗成功了。日军没有料到苏军真的发起了反攻,日军的噩梦也就来了。
1939年8月20号5点45分,天刚刚亮,朱可夫就指挥他手中的军队,向当面日军发起了强大的突击,150架轰炸机,几百门火炮,向日军阵地实施炮火准备,实施航空兵火力准备,将整个日军阵地淹没在弹雨之中。睡梦中的日军是非死即伤,侥幸活命者也被眼前的一切所惊呆了。
当时日军有一个下士叫小谷的人,他后来在一个日记上这么写到,他说:“炮弹遮天盖地般地落在我们前前后后,真可怕!观察哨想尽一切办法找寻敌人的炮兵阵地,但都失败了,因为敌人的轰炸机在轰炸,歼击机在扫射,敌人全线获胜!”当航空兵和炮兵火力准备目的达到之后,朱可夫下令,全线出击。所以日军是狼狈而逃。
那么这个时候朱可夫展露了他严厉、果断的指挥风格,他曾经在半天内,在一个师撤了两个师长。
当苏军向纵深进攻时,朱可夫命令他的第39师要攻打日军的一个阵地。这个阵地是个坚固支撑点,对整个战役行动影响很大,日军十分顽强,苏军伤亡增大。那么这个师长发现再次进攻有困难,于是打电话给朱可夫,请求暂缓进攻,我的伤亡比较大,能不能暂缓进攻。但是朱可夫说“不行”,必须继续进攻。过了一会儿,朱可夫打电话问这个师长:“你行动了没有?”这个师长还是强调部队伤亡大,一时无法组织新的进攻。朱可夫听了之后就对这个师长说:“现在我只问你一句话:‘你还能不能发起攻击?’”这个师长说:“有困难。”那么朱可夫当时说:“好,我现在就解除你的职务,让参谋长听电话。”于是这个师的参谋长就听电话了,那么朱可夫就问他:“你能否继续进攻?有没有困难?”这个参谋长说:“没有问题,司令员同志。”“那好,从现在开始,你就是这个师的师长。”这个参谋长当师长。可是这个新的师长还是没有组织起新的进攻。过了一个多小时,朱可夫又一次打电话:“你做好了准备没有?”这个参谋长说:“我有困难。”重新组织还是有困难,朱可夫当即打断他的话:“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师长了,你们等候新的师长的到来。”
那么这时候朱可夫就在他自己的司令部,找了一个上校参谋,让他到那个步兵师当师长,并且把预备队的炮兵加强给这个师。那么第三任的师长果断地、坚决地按照朱可夫的意图发起攻击,尽管伤亡很大,但是最后终于攻下了要点。
所以美国有一个研究朱可夫的学者叫钱尼的,他曾经谈了这件事,说了下列这句话:“这个事情奠定了朱可夫在斯大林心目中的位置。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朱可夫成为斯大林的困难排除人,被派遣去解决一个又一个危急的问题!”这是美国学者对朱可夫这件事情的一个评价。
那么在朱可夫的指挥下,日军遭到了歼灭性打击,伤亡和被俘61000人,损失了600多架飞机,最后被迫向苏联求和。那么9月16号,苏联跟日本达成《停战协定》,结束了“诺门坎战役”。
所以说,朱可夫通过诺门坎战役,成为改写历史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朱可夫回到了莫斯科,斯大林亲自接见了他,并且表示祝贺、感谢,并且授予他“苏联英雄”的称号。朱可夫一生四次获得苏联英雄的称号,这是第一次。这就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正当朱可夫初涉爱河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迫应征入伍,参加了沙皇俄国的军队;是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使朱可夫从军作战有了明确的目的,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
一个人的一生要同许许多多的人打交道,但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对这个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总是只有几件事情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转折性的。包括我们平时的老百姓,也是这样的。那么朱可夫的军事生涯也透露了这个特点。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朱可夫生于1896年的11月19日(俄历),他家非常穷,太穷了。穷成什么样呢?朱可夫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他有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出生的房子坐落在村子中心,房屋破旧,房间的一角已经深深地陷在地里,墙壁长满了青苔,房顶长着野草,全家就一间房,两扇窗。”他自己的回忆录回忆他童年住的房子,很穷。
这个房子真正主人是个寡妇,无儿无女,后来领养了一个8岁的小男孩作为他的养子。这个养子——8岁的小男孩就是朱可夫的父亲。朱可夫的父亲在8岁的时候,就刚来不久,他的养母就去世了。所以为了生活, 8岁的小男孩能干什么呢?但是为了生活,没有办法,他没有爸爸,所以就到鞋匠,到鞋匠铺当学徒,混口饭吃吧。
朱可夫出生的时候,他家庭更加困难。他的母亲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每一年的农闲之时要到城里给人打工,给人背东西,一天只赚一个卢布。朱可夫后来说:“我母亲一天赚的一个卢布,少得很可怜——少得甚至有的讨饭都能讨过我母亲打零工赚的钱。”或许家庭太穷,使得朱可夫的父母认为,就是没书读,没文化所致。所以说,再穷也不要穷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个时候他们就有这么个理念了,这100年前的事情啊!就想方设法,节衣缩食地送孩子去读书。
朱可夫学习很用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应了这句话了。白天帮着爸爸、妈妈干活,晚上去做功课,成绩非常突出。可是尽管读书好,但是要想改变家庭的现状是不可能的,仍然穷。不过,富日子要过,穷日子也要过。这样,贫困的朱可夫为了生计,就来到了莫斯科打工赚钱糊口。到莫斯科之后,他要租房子,他一生中的初恋就是从这租房子开始,他爱上了这个房东的女儿玛丽亚,俩人相爱了,感情非常好,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
正在这个时候,沙皇发布法令,凡1896年出生的青年男子必须从军作战。这一年是1915年8月。为什么呢?第一次大战已经爆发了,沙皇俄国是参战国之一,为了满足战场上的兵员需求,它开始大规模征兵。那么1915年它卡在了1896年出生的男子,朱可夫恰恰是这一年出生。所以说,刚刚尝到恋爱的滋味,不得不从军作战,当一名骑兵。可是后来朱可夫复员以后,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他这个未婚妻已经择人再嫁了。
“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朱可夫回到了家乡。1918年8月,他响应新政权的号召,参加了苏联红军,在莫斯科骑兵第1师第4团当一名士兵。这个师的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布琼尼!但是朱可夫真正地走上军事辉煌的,还是得益于伏龙芝的军事改革。伏龙芝是苏联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最高职务担任过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人民委员,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他是苏联军委主席兼陆、海军总司令。这个人去世得很早,1925年10月31号就因病去世,只活了40岁。
但是伏龙芝临去世前,领导的苏联第一次军事改革,却造就了朱可夫,使得朱可夫有长期在军队工作的机会,奠定了朱可夫成为一代名将的基础。这个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下面讲一讲。朱可夫是在1919年6月第一次见到伏龙芝的,当时他正在伏龙芝的指挥下,在乌拉尔斯克抗击哥萨克骑兵。那么有一天,伏龙芝要去看望增援自己部队的第25师,第25师的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夏伯阳!伏龙芝要看看夏伯阳,增援自己,援助自己。那么这时候就路过了朱可夫的连队,走到了战士的中间和大家聊天。朱可夫立刻被伏龙芝人格的魅力所折服,当时伏龙芝已经是位名将了,但是那么平易近人!朱可夫后来讲:“这次会面我是终身难忘。”然而,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竟和伏龙芝的名字分不开。
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统率的权利不再是一种像天赋那样,为天然遗传下来的特权;而是劳动的果实,是用勇敢换来的。”
朱可夫这个人打仗勇敢,他不怕死啊,这人平时说话不多,一会儿我再谈谈他个人的性格,他不怕死。1921年春天,他在坦波夫省与安东诺夫白匪军作战。这个时候他已经是第2骑兵连的连长,一连100多人,在坦波夫省这次战斗,他遇到2000余名哥萨克骑兵——100余人对2000余名作战,这是不成比例的作战!可是朱可夫毫不畏惧,连续坚守了7个小时,打退了对方6次进攻,守住了阵地。这个事情在当时成为全军的新闻,朱可夫因此获得了红旗奖章。
奖章有了,朱可夫也同时受到了苏联苏军高层的注意。其中,就有当时在北高加索作战的斯大林,开始注意朱可夫这个人,至少他记住这个人的名字了。还有一个人记住——通过坦波夫省的战斗记住了朱可夫,就是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那么这样,朱可夫很快就从连长提升为团长——在作战年代是按军功行赏的,能打仗那就是你晋升的机会就多。
1924年,苏联国内战争结束,伏龙芝这时候就想,利用和平时期进行苏军第一次改革。当时苏军军事改革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把战争时期优秀的军官选拔,提拔起来,来取代那些保守的军官。1924年底,苏军从550万人裁减为56万人,10个里面裁掉9个。因为和平时期已经到来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经结束了,550人剩下56万——朱可夫是剩下的人之一。留下的这些青年军官干什么呢?上学。
当时苏联军官入学深造,必须高级将领提名,像美国西点军校,你到美国西点军校读书,不是你想考就考进去,必须议员提名,推荐你,你才能去考。据说,朱可夫上学深造就是伏龙芝提名的。那么这样,1924年底,朱可夫第一次来到了列宁格勒,走进了高级骑兵学校。这批入校的学生在苏联红军的历史上个个是精英,在朱可夫这个班,你几乎可以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所有高级将领的名字。换句话说,他这个班后来在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中,都是高级将帅。比如,苏联元帅巴格拉米扬,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苏联元帅叶廖缅科,都是朱可夫的同学。那么这样,伏龙芝军事改革把朱可夫送到了走上军事生涯辉煌的起点。
从那以后,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朱可夫仅用10余年的时间就从骑兵团的团长一直升到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就是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塞科特,他提出了一个小型军队的建设思想。这个思想的核心是建立一支精而不是多的军队。塞科特的思想很快地引起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当时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图哈切夫斯基是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训部的部长,是苏军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不幸的是,1937年他被错杀。图哈切夫斯基他十分重视根据未来战争的特点,建设国家的军队,所以他敏锐地从塞科特小型军队这种思想中,他看到的它精髓的部分——质量建军。所以他决定在苏军也建立机械化部队。当时斯大林非常支持图哈切夫斯基的这个想法。在斯大林的支持下,图哈切夫斯基就选定,在布琼尼指挥下的骑兵部队,进行机械化改革,先拿两个团进行试点,就先成立两个坦克团。当时朱可夫正在这个部队第39团当团长。由于这次改革具有试验性的,所以苏军很重视,要求坦克团的团长必须是最优秀的军官。朱可夫就在首选名单之列。最后图哈切夫斯基就把这个名单放到了斯大林的办公桌上,斯大林打开名单,他一眼就看到朱可夫的名字——他看到朱可夫的名字,就想到几年前坦波夫省,一个连与2000名哥萨克白匪军战斗这件事。他对朱可夫的名字记得很深,所以说毫不犹豫在朱可夫的名字下打了个钩。这样,斯大林下了一道命令,朱可夫就成为苏军装甲部队的奠基人之一。
坦克部队初创时间,全军就盯着它——那宝贝蛋啊!朱可夫肩上的压力大,然而朱可夫有办法将压力变成绩效。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就是“勤跑路,讲养成,常示范”。
我具体阐释一下。“勤跑路”,就是朱可夫很少在司令部机关呆着,他不是简单依靠参谋,下面的军官,听汇报来了解情况,他自己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坦克是一个复杂的装备,它和马不一样,又是刚刚组建,这对善于起马作战的官兵,难度很大——后勤保障,作战协同,油料补给等等。这些问题对骑兵军官都是新问题。这样,很多官兵就有畏难情绪,说,还不如回去骑马打仗呢!
有一次,朱可夫在一个连队视察,他发现几个士兵在一辆坦克旁边聊天,他就过去,这个是训练时间,不是休息时间,你们在这儿干嘛呢?士兵们说,坦克发动不起来了,我们没有办法。朱可夫没有说话,就叫机械师过来,让那几个士兵看着机械师修,油路,修。这时坦克已经修好了,他把士兵叫来,我跟你们讲一句话:“如果你们不会,我们教你;如果你们不想学,我们强迫你学。总之,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坦克手。”那么朱可夫这句话,很快成为全团官兵的训练理念。
朱可夫讲:“军官只有走到士兵的中间,才能发现在司令部发现不到的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长跑路”——搞调查研究。
“讲养成”是说,朱可夫认为,武器装备越复杂,就要越讲“养成教育”,否则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给复杂的武器装备带来极大的问题,最后影响整个作战效能。朱可夫这个人为人比较随和,说话声音也不高,很少有人看他发过脾气或者像巴顿那样暴跳如雷,满口脏话,在朱可夫身上找不到;他治军靠的是制度,而不是靠脾气。为了搞好养成,他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格的制度。比如,他规定,进入炮场,进入车场,作训的时候,必须穿作训服。但是你离开炮场,离开车场,离开作训,不在作训的时间之内,你必须脱下作训服,你不能回到宿舍你还在穿着作训服,不允许。
还有,坦克训练回来,必须清洗干净,否则不得进入车场。全团官兵必须把皮靴擦得铮明瓦亮,等等,包括牙刷的摆放,鞋的摆放——他就讲“养成教育”。如果有人违反规定的话,并且不听劝告、警戒,他会毫不犹豫把你送到军事法庭。
有一次,一个坦克连的连长,带领自己的本连训练回来,回到车库,这时候已经是凌晨了,战士们累啊!他能不累吗?都是小伙子。这个连长就把坦克草草地清洗了一下,然后就开到车场,车场有值日军官,站着一看,跟军官说,我们太累了,简单地擦了擦,明天早上我们起早,我们把它擦干净,行不行?这个让值日军官为难,因为按照朱可夫规定,不允许进车场,他不能让它进车场;可是又想到士兵那么疲惫,同情,都是当过兵走过来的,于是最后就同意了。连长就把坦克开到车场,连长就带着战士就回去睡觉了。他睡觉了,有一个人没睡觉——这个人就是朱可夫。下半夜了,1点钟,朱可夫起来了,查岗。他知道他这个连没回来,他去了,一看车场,一看就知道发现问题了,没擦车就进来了。朱可夫当时就把值日军官叫来:“怎么回事?”值日军官把这个事一说,然后朱可夫说了下面一段话,他说:“乐意帮助同志是件非常好的品质,但是你瞧,你不是在帮助他们;恰恰相反,你不执行规定,反而促使他们违反了军纪、军令。大家疲劳,我也知道,但是他们应征入伍就要使他们受到训练,能够适应未来战争的艰辛和严峻的考验。现在的演习的疲劳,与战时我们将要遇到的困难相比,只不过是娃娃们的游戏罢了。你将因此受到党的审查。”
得!把值日军官严厉地斥责了一番。然后朱可夫把那个连的连长,又把那个连所在的营的营长叫来了,命令他们必须擦车。这连长、营长一看,团长急了,赶紧把战士们叫起来。刚刚躺下,又叫起来。两个小时以后,擦干净了,坦克重新入库。朱可夫说,士兵回去睡觉,连长、营长留下来。朱可夫严厉地批评,他说:“这次你给我的印象是,你当连长还不够成熟;下次你再这样干,就不会这么便宜了,我警告你!”
下面就是“常示范”。朱可夫治军强调军官自身的榜样力量。
有一次,朱可夫检查全团的军容风纪,他发现全团官兵皮鞋擦得铮明瓦亮,只有一名士兵皮鞋不干净。所以他当时就问值日军官:“怎么回事?你有什么感想?”值日军官当时并没有回答朱可夫的问话,反而问那个士兵:“你怎么搞的?”朱可夫当即就打断他的话:“我问的是你,而不是他!我不需要听他的回答,我听你的回答!”所以那个军官脸一下红了,非常尴尬。这时候的朱可夫说:“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问题不是靴子没有擦干净,而是你对这件事不重视,他可能是忘记擦靴子了,可是你应当在士兵出勤前就要求他们擦好靴子。事情糟糕就糟糕在除了团长以外,全团显然没有人帮助他擦靴子。”所以朱可夫说,你给我找个擦鞋工具,找把凳子来。拿来了以后,他让士兵把右脚放在凳子上,然后朱可夫坐下来给他擦这个鞋,很认真,擦完了,擦干干净净,把刷子递给这个士兵:“左脚你自己擦,擦完之后跟值日军官到我办公室来。”朱可夫走了。这就是朱可夫给士兵擦皮靴的事情。
这个事情很快在全团引起不小的轰动,从此没有人敢违反军纪了,全团官兵十分重视“养成教育”,自觉地用条令规范自己的行动。这样,在全团就逐步建立井井有条的秩序,全团官兵对朱可夫并不惧怕,但是都感觉朱可夫力量的存在,他们依赖他,又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在依赖他,变成自觉的行为了。所以工夫不负有心人,朱可夫很快把这个坦克试验团训练成为全军军政素质最高的部队。当时全军没有不知道朱可夫这个坦克团的。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