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马骏说《二战人物》(八)罗斯福 (下)
返回列表
发帖
二战人物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二战人物
当前离线
UID
58
帖子
159
主题
48
精华
0
积分
62
威望
62
金钱
511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5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5-4 13:52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马骏说《二战人物》(八)罗斯福 (下)
的
,
美国
,
百家讲坛
,
珍珠港事件
,
残疾人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残疾人总统。
他打破了美国总统不能连任两届以上的惯例,创造了美国空前绝后的记录。
总统任期长达12年。他执政期间,对于真正意义上现代美国社会的出现功不可没。
一个曾经被父母想方设法阻止在政治门外的罗斯福是如何走入政治领域的?
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呼吁声中,罗斯福又是如何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潮,将美国加入到世界犯法西斯阵营?
被美国视为耻辱的珍珠港事件,究竟是罗斯福使出的苦肉计,还是美国对日本的侵略野心估计不足?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二战人物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二战人物
当前离线
UID
58
帖子
159
主题
48
精华
0
积分
62
威望
62
金钱
511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5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5-4 13:52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二战人物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二战人物
当前离线
UID
58
帖子
159
主题
48
精华
0
积分
62
威望
62
金钱
511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5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5-4 13:5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罗斯福就制定了一个先欧后亚的大战略,把希特勒锁定为主要的敌人,先打败希特勒,然后在集中兵力在太平洋与日本作战。但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一直处在战争之外的美国义不容辞地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了,美国国内的反对日本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罗斯福审时度势,依然选择了先欧后亚的大战略,这是为什么?
珍珠港突袭之前,美国犹如一个被和平主义和孤立主义束缚的巨人,对战争抱同情而不介入的态度,珍珠港事件唤醒了沉睡中的美国,美国的参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了最后的阵营结构,英、美、苏心照不宣的结成联盟。在这次战争中出现了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大西洋与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等,由于是联盟作战,各国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无比重要,虽然反法西斯一方有共同的敌人,但不等于说没有矛盾,但由谁来协调各国之间的矛盾,共同对付法西斯敌人,是一件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罗斯福统领全局的能力再一次被展现。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攻守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反法西斯盟国取得了阿拉曼、中途岛、斯大林格勒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战场上胜负已定,法西斯轴心国集团末日已到,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都在考虑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于是三巨头会议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4年6月,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法西斯势力的覆灭,反法西斯同盟国胜利的曙光已经呈现,一些新的国际问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于是第二次三巨头会议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了,三巨头又一次坐在了一起。
在二战爆发前,罗斯福曾经呼吁希特勒不要进行侵略扩张,为此他曾经列了31个有关国家的名单。他对希特勒呼吁,说这31个国家不要侵略扩张,这31个国家包括波兰、捷克和奥地利等等。然而,罗斯福的呼吁却遭到了希特勒的嘲弄和讥讽,希特勒接到罗斯福的呼吁之后,他在国会发表谈话。希特勒说,“罗斯福先生,我帮你问过了,你所开列名单上的31个国家,令你失望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说他们受到了德国威胁。……美国是富国,我们是穷国,我们是两个阶级根本对立的。我们永远不能与你那个世界取得什么和解,我们德国可以击败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国”。希特勒就用这句话嘲弄、讥讽罗斯福,我问过了这些国家,这些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说他们受到德国的威胁。言外之意,你不是在多此一举吗?那么罗斯福遭到嘲弄之后,他越来越认为希特勒在欧洲日益做大,对美国国家的根本利益,威胁太大了,为什么呢?因为欧洲是美国最大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地,最大的贸易伙伴,一旦希特勒在欧洲做大,对美国国家的利益威胁是生死性的,这样,罗斯福在美国没有参战之前,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前,就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战略态势的变化,产生了将纳粹德国作为主要敌人的战略构想。罗斯福是在1939年9月1号凌晨3时10分被白宫的官员叫醒,知道希特勒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消息,当时由于时差的关系,他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德军已经深入了波兰领土,双方战斗非常激烈。那么罗斯福立即打电话把国务卿等人叫到白宫商讨对策,可是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是十分盛行的,当时绝大多数的美国人是同情而不介入。罗斯福作为美国的政治领袖,他不敢漠视民意所不顾,特别是这一年,是罗斯福第二任期的第三年。他还想第三次竞选总统,而这在美国政治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事,莫说你漠视民意,即便你尊重民意,你想连续竞选第三任总统,难度也太大了,从前从来没有这种现象。所以说罗斯福当时要想参战真是太困难了。面对这种情况,罗斯福使出的第一招就是不参战,但是要全力支援。我不参战就是尊重民意,对吧。当时美国民意不愿参战,同情而不介入,但是全力支援就符合美国利益的要求。这样罗斯福利用美国民众对欧战被侵略国家的同情,竭力说服美国人认识到希特勒对美国利益的威胁,逐步接受他将希特勒所定为主要敌人的战略理念。这第一招罗斯福成功了,美国在没有参战的情况下,先后通过两个法案,《中立法修正案》和《租借法案》。采取了偏袒英法这些被侵略国家的政策。1940年5月14号,希特勒进攻西欧,这个时候也是罗斯福连任总统的最关键时刻,在这一时刻,他成功地把欧洲的战争和美国的安全连在一起,说服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如果不对希特勒的暴政的受害者给予支持,法西斯暴政将成为未来的浪潮。他让美国人相信这一点,那么当时放在罗斯福办公桌有四个战略方案。哪四个呢?第一个,就是美国将主要军事力量放在美洲,而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实施战略防御。这是一个战略方案。第二个战略方案,是在英国、荷兰等国家的支持下,在远东和太平洋向日本实施进攻,而在大西洋实施防御。第三个战略方案,同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实施战略进攻。第四个战略方案是集中力量于大西洋和欧洲,而在太平洋方向实施战略防御。
四个战略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最符合孤立主义思潮的,也就可以称为闭门自保战略,把主要力量放在美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实施防御,第二个方案称之为先亚后欧的战略,实施这一方案,就等于将日本作为主要的敌人,而把希特勒放在次要的地位,先亚后欧。那么第三个战略方案称之为欧亚并重,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时实施战略进攻,如果采取这一方案,美国就把自己陷于一个两线作战的困境,他既要在大西洋,又要在太平洋分兵作战,而不是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两线作战是兵家的大忌。那么第四个方案就是先欧后亚,将希特勒锁定为主要的敌人,先打败希特勒,然后回过头来再集中兵力,在太平洋与日本人作战。罗斯福最后选择第四方案,因为这个方案最符合他一直坚持的战略理念,就是把希特勒作为主要敌人,只有打败希特勒,再回过头打败日本人,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人的根本国家利益,所以他敲定了第四方案。然而这一方案很快就遇上挑战了,为什么呢?就是先欧后亚刚敲定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因为先欧后亚敲定的时候,美英会谈敲定这个方案的时候,太平洋战争没有爆发,敲定完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一战使得美国人遭受了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损失。整个太平洋舰队除了几艘航母之外,全部被歼灭了,3000多官兵啊,有的就在睡梦中就死掉了,那么这些数字犹如一个炸弹,把当时美国民众的心态弄炸了。包括一些高级军官,都坚决将日本作为美国的主要敌人,他们抨击政府的先欧后亚战略,说罗斯福是拿美国的利益在讨英国佬的好。所以说,日本第一的思想,就对先欧后亚战略形成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考验着罗斯福的战略智慧和战略勇气。那么,罗斯福最终迎接着挑战,战胜了这些挑战,他说服了那些主张日本第一的人们,继续执行国家先欧后亚的大战略,先打败欧洲的中心国,回过头来再打败远东太平洋的日本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大战略都是按照先欧后亚这个总统的战略理念进行的。
历史表明,这个战略为美国最终战胜法西斯国家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而这一点和罗斯福是分不开的,反映了罗斯福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面前,审时度势,正确判断主要方向,这和他的政治智慧是分不开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盟国召开的最高元首或者首脑的会议,称之为三巨头会议,这样的会议召开了三次,一次是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一次是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那么最后一次,是1945年的7月,波茨坦会议。罗斯福参加了前两次会议,7月的波茨坦会议罗斯福已经去世了,杜鲁门参加的,所以今天我就讲一讲罗斯福和三巨头的会议。主要讲前两个三巨头。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攻守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了,1943年的7月12号,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取得库尔斯德会战的胜利,完成了从阿拉曼、中途岛、斯大林格勒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转折,反法西斯一方进行战略进攻了。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轴心国集团败局已定,无论是罗斯福、丘吉尔还是斯大林,他们都在考虑战后这个世界如何重新安排。政治家就是政治家,政治家考虑的问题要超越战场,战场上的胜负已经基本已定,这些政治家,他的目光开始探索战后的政治安排,由于美英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他们之间的利益相对来讲分歧不大,不是根本对立的,但是,它和苏联不一样,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一样,矛盾大,在三巨头会议召开之前,罗斯福和丘吉尔至少会晤三次以上,都不同程度地讨论了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但是罗斯福从来没有跟斯大见过面,然而罗斯福非常清楚,苏联已经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那么在战后世界事务的安排上,如果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把苏联排除世界之外,罗斯福认为即便你设计战后重新安排世界的蓝图再好,也没戏。因为苏联已经崛起了。苏联已经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了,一支在未来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你不能再把苏联排除在世界之外了,否则你的蓝图设计得再好,也无法成为现实。可是,苏联与美英的矛盾很大,除了旧有的矛盾之外,斯大林当时对美国和英国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是耿耿于怀,非常不满。
第二战场是怎么回事?1941年6月22号,苏德战争爆发,在欧洲大陆,只有苏联军民与德国进行作战,那么苏联为了减轻自己当面的压力,一再要求美苏两国尽快在法国北部,开辟打击纳粹德国的第二战场。对斯大林的要求,英国和美国答应是很快,应该是承认答应很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付诸实施。所以斯大林就非常不满,认为美英在有意拖延,你拖延目的就是想让我跟德国人单打独斗,最后两败俱伤,你回来渔翁得利。所以斯大林说,这是美英对德国变种的绥靖政策。这反映了苏联对美英不信任。所以1943年夏天,美国、英国与苏联的关系就已经陷入僵局了。罗斯福认为,一战之后,西方最不明智的政策之一,就是把苏联排除在世界之外,那么这种政策现在必须终结,不能再这么做,于是罗斯福写信给斯大林,说我想和你见见面,因为他们两之间从来没有见过面,斯大林也在寻找机会,也想打破双方这种僵局。也希望使西方大国承认苏联强大起来的现实,和西方大国一起参与战后直接事务的安排。所以说,斯大林非常爽快地答应可以见见面,后来罗斯福考虑到,这个东西没有丘吉尔参加,有些事还定不下来,因为要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它的战略基地就必须在英伦三岛,如果丘吉尔在这儿打横,这个事也没戏,于是就把丘吉尔拉进来了,这样就出现了第一次德黑兰的三巨头会议。三巨头会议在德黑兰开的,1943年11月28日16点,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终于在一起首次见面了,德黑兰会议召开了,这次会议讨论四个问题,一个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一个是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第三的问题,讨论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还有一个就是波兰边境的划分问题。斯大林,斯大林来开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开辟第二战场,
所以说,这次会议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什么时间开?斯大林说越快越好,因为他坚持美英在1944年,必须在欧洲把第二战场开起来。罗斯福当时理解苏联的立场,这没有问题,但是丘吉尔不干,这个问题出现在丘吉尔身上。丘吉尔认为,如果整个轴心国战略的欧洲是一个大鳄鱼的话,那么他最柔软的下腹部在哪儿呢?在地中海。要想战胜德国,必须从他最柔软的下腹部插进一把刀子,所以丘吉尔坚持在地中海开辟第二战场,而不是在法国北部。丘吉尔这个战略有一个引申的目的,就是说如果从地中海进攻德国,那么将在战胜德国的同时,把苏联对欧洲的扩张仅限于苏联现在的领土,它从东欧切进去了,可是如果从欧洲,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它和苏联对击夹击德国,整个东欧将完全沦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所以丘吉尔作为英国的政治家,他确实有柔软下腹部的理论,引申着他对战后世界的安排。斯大林作为苏联的政治家,他对丘吉尔的战略一眼就看出来了,他坚决反对,斯大林坚持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也隐含着除了战胜德国之外,还有在一定限度内,在邻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么一个战略目的。我们过去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呢?这里面隐含着斯大林的战略,隐含这么一个问题。所以两方面各怀心腹事,斯大林和丘吉尔各怀心腹事,所以两个人很快就顶起牛来了,闹僵了,罗斯福看见他们两个人把事情整僵了,觉得不好办,他看斯大林面色严肃,没有一点笑容,心里急,他想了一夜,怎么打破这个僵局,所以说他想来想去想了一个辙,用西方的幽默先把气氛缓和下来。第二天,三个人又坐在一起开会,一坐下来,罗斯福坐在轮椅上,就拿抽着烟斗的丘吉尔说事,拿他打哈哈。他说丘吉尔抽烟的表情,你是个真正的男人,刚劲有力,但是有一点不足,什么不足?就是不了解的人,以为你在那儿生闷气呢?就拿他打哈哈,其实丘吉尔当时根本没有生闷气,罗斯福说着说着,斯大林就感兴趣了,有翻译,据说斯大林也懂一点英语,可是丘吉尔听着听着脸越涨越红,他越涨越红,斯大林看着就好笑,所以斯大林就开怀大笑了,会场的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了,气氛缓和下来了,这个罗斯福就和丘吉尔私下两个人单独讲,他严肃地向丘吉尔指出了,如果和苏联闹翻的后果,说服丘吉尔放弃他的地中海战略,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美英的根本利益关系,我方才谈了,美英的利益不是对立的,他们的分歧相对来讲不大,罗斯福又谈到了你与苏联一旦闹翻,战后我们的一切想法都不会变成现实,这个利害关系给他讲清楚了,最后丘吉尔终于接受了罗斯福的意见。在第二天的会议,三巨头就第二战场的开辟战场问题上,很快达成了一致,也就是在1944年5月以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后来由于气象原因,等等其他原因,第二战场开辟实际时间1944年的6月6号,代号叫霸王作战。
雅尔塔会议召开的前夕,第二战场已经开辟了,苏军正在本土实施十次大突击,将德国人已经部分地赶出国土。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考虑到,结束战后对世界安排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厉害。所以他提出召开第二次三巨头会议。1945年2月4号,第二次三巨头会议在苏联境内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那么这次会议与德黑兰会议相比,商讨的事情更多,也更为具体,同时三方的利益冲突也更大,为什么呢?要胜利了,胜利后各自的利益如何体现,都在争,利益是永恒的,都在争,所以气氛比德黑兰气氛紧张,但是最终还是敲定了四大问题。一个是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对战败后的德国实施分区占领,这个会议敲定了。第二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权,就成立联合国,大国说了算,战后我们经常讲雅尔塔体制,就是两级格局,很大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一票否决,大国说了算,五大常任理事国,只要有一票对某一问题某一决议提出否决,没戏。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欧洲战场结束后,苏联宣布对日作战。第四个问题就是损害有关国家的利益,比如中国。英美为了换取苏联对日作战,在当时蒋介石国民政府没有参与的情况下,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中国东北旅顺等等权益作为交换,这个很恶劣。在这种三巨头会议中,罗斯福不仅是发起国发起人,而且充当了调停人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讲,罗斯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作为一个美国政治家,罗斯福也通过三巨头会议,为美国战后登上世界的霸主设计出一幅蓝图,就是说美国是想通过大国合作政策,建立一个大国俱乐部,而由美国充当俱乐部的老板,然后去营造一个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所以罗斯福尽管没有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就去世了,但是他却给身后的继任者,他身后的继任者留下一笔丰富的政治遗产,这笔政治遗产就是为美国战后霸权结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一战之后,人类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组织就是国际联盟,但是,二战的爆发,这个组织很快就解体了,于是,建立第二个国际组织的要求就提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联合国。那么我们为什么我为什么说罗斯福和联合国的建立是分不开的呢?我讲一讲以下的问题,第一个罗斯福是成立联合国最热心的倡导者,我现在所看的资料,最早提出建立联合国是丘吉尔提出的,早在美国参战之前的大西洋会议,丘吉尔对罗斯福就说,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够使一切国家和民族永久安居乐业,他用这么个词,“永久安居乐业”的国际组织,他提出这么一个建议,但是,美国当时没有参战,所以说,罗斯福不好直接表态,但是他对丘吉尔这个提议非常感兴趣,尽管他没有表态。美国参战之后,罗斯福成为组建联合国这样一个国际组织最热心的倡导者,他多次和斯大林、丘吉尔商讨讨论过这个问题,不仅如此,他还为个国际组织起了一个名字,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联合国,是由罗斯福起的,这个名字。
给联合国起这个名字,他摘引了英国诗人拜伦,拜伦有一个诗集,这个诗叫《蔡尔德·哈罗德游记》,在这首诗里面就用了“联合国”这个词。罗斯福看到了这个词感到非常好,就说这个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组织叫“联合国”好。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他设计了联合国的基本框架。当时,美、英、苏都同意建立联合国,这个地方没有分歧,但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组织,分歧大。英国主张联合国应该设立欧洲、美洲和太平洋理事会。叫三角凳,俗称三角凳,三只脚,凳,联合国应该建立欧洲、美洲、太平洋理事会,联合国要依靠这三个理事会为支撑,丘吉尔提出这个想法,是按照他的英国大英帝国的利益考虑,因为什么呢?如果成立这三个理事会,英国在欧洲肯定多数,理事会,它当盟主,太平洋它有很多殖民地,大英帝国,英联盟国家有很多在亚洲,印度、澳大利亚,它肯定还是有说话权,只有美洲是美国的,就将苏联完全排除之外的,所以他提出三角凳的设想,就是突出英国、联合美国、孤立苏联,这个时候罗斯福你提出三角凳,罗斯福就提出四警察制度,因为什么呢?罗斯福担心英国利用地区性组织构筑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也担心丘吉尔用三角凳结构,将他失去的大英帝国,失去的利益一点一点弄回去。他更担心英国通过三角凳,把美国从世界重要的地区边缘化。所以说,坚决反对,他强调未来的联合国必须是全球范围内的,必须是全球范围组织起来的,可以设立区域理事会,但是联合国最高机构必须有利。所以说他提出联合国最高机构有几个强国作出,否则没有效果,无效。任何一个强国任何一个大国家、都拥有否决权。这就是现在我们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的雏形出来了。那么斯大林也看出丘吉尔的意图,所以也竭力反对,斯大林当时也同意罗斯福的主张,斯大林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国必须在这一组织,也就是在未来的联合国占有绝对的优势。那么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详细地向丘吉尔和斯大林交换了自己对联合国未来的蓝图设想,就是未来的联合国由三部分组成,最低一级是全体代表大会,所有成员国组成。每个国家都有平等发言的权利,中间一个层次是执行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的安理会,安理会参加国有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参加,再加上几大洲的国家的代表,这个国家只处理殖民、教育、卫生、农业,但是它无权处理军事问题。最高一级是由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组成的四警察委员会,这个四警察就是他起的。这是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四警察委员会有权快速处理任何对和平的威胁以及任何突发事件,四警察委员会就是今天的常任理事国,后来把法国加进去了。罗斯福是个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美国政治家,他对联合国的设计就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理念,比如在联合国全体代表大会上,人人都有发言权,平等的,无论是几亿人口的大国还是几万人口的小国,发言一律平等,这是他反映他的理想主义的政治理念,特别是他所说的最高委员会的四警察委员会,就是表现出对权利政治的追逐。这就是现实主义的东西。
总之1933年到1945年,罗斯福连任四届总统,这在美国历史上空前,在这期间,其总统任期的一半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应该讲,罗斯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的贡献是很大的,很重要的。然而这位总统没有看到这场战争的胜利。1945年3月29日,罗斯福飞往乔治亚州去洗温泉,4月12号中午,他在他的办公室正在修改第二天在纪念民主党精神领袖托马斯·杰弗逊大会上的一个发言稿,下午1点15分,他突然脑袋耷拉下来,双手在藤椅上乱抓,那么当时他的工作人员就问到,总统你是不是要吸烟啊?罗斯福摇摇头,不,我的头疼得很厉害。说完就昏迷过去了。这句话是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最后所说的一句话。1945年4月12号,16时35分,罗斯福因脑溢血不幸去世,终年63岁。谢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