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喻大华讲清朝之《嘉庆王朝》(十)嘉庆之死
返回列表
发帖
嘉庆王朝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嘉庆王朝
当前离线
UID
48
帖子
33
主题
11
精华
0
积分
13
威望
13
金钱
10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4-28 07:50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喻大华讲清朝之《嘉庆王朝》(十)嘉庆之死
的
,
大华
,
百家讲坛
,
大清王朝
,
社会矛盾
在上期节目中,裕大华教授介绍了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搅得森严神圣的皇宫天翻地覆,至此乾隆盛世时候的歌舞升平已经一去不复返,经济停滞,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嘉庆帝在痛苦和焦灼中艰难度日,作为大清王朝一个承上启下的帝王,他将给子孙后代呈现一个怎么样的万里江山呢?
在他生命的最后又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辽宁师范大学裕大华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裕大华评说《嘉庆王朝》之嘉庆之死。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嘉庆王朝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嘉庆王朝
当前离线
UID
48
帖子
33
主题
11
精华
0
积分
13
威望
13
金钱
10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4-28 07:51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嘉庆王朝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嘉庆王朝
当前离线
UID
48
帖子
33
主题
11
精华
0
积分
13
威望
13
金钱
10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4-28 07:53
|
只看该作者
[画外音]在上期节目中,裕大华教授介绍了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搅得森严神圣的皇宫天翻地覆,至此乾隆盛世时候的歌舞升平已经一去不复返,经济停滞,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嘉庆帝在痛苦和焦灼中艰难度日,作为大清王朝一个承上启下的帝王,他将给子孙后代呈现一个怎么样的万里江山呢?在他生命的最后又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辽宁师范大学裕大华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裕大华评说《嘉庆王朝》之嘉庆之死。
嘉庆二十四年十月,嘉庆皇帝六十大寿普天同庆,经过大臣一再恳请,嘉庆皇帝同意从圆明园到西直门一共设了十三个经坛;请一些和尚,喇嘛给皇帝诵经祈福,当然这个经不能白念;皇帝要向这些宗教人士发赏,念完之后一打听行情嘉庆才知道一个经坛至少要赏一千两白银否则拿不出手,嘉庆皇帝一生节俭,感觉这回是当了冤大头给宰了一把,极不情愿的付款之后十分生气,在皇帝看来当初请求设立经坛的那些大臣简直就是这些和尚的托儿,再也不能上这个当啦!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下了一道谕旨,他说:将来朕七旬万寿时,让军机大臣给我记住,谁在提议设立经坛一律不批准!由此看来,嘉庆皇帝对长寿信心十足,这还不是在考虑七十大寿吗?不能说这是盲目乐观,他的家族有长寿基因,父亲乾隆皇帝活了八十九岁,两个哥哥仪亲王永璇今年七十六岁,成亲王永瑆今年六十九岁,身体依然硬朗,而且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截止到这个时候,嘉庆皇帝似乎没有生过什么病?皇家御用的大医院简直成了一个闲散衙门,太医们每天晚来早走,三天打鱼两天筛网;清闲的连自己都觉得无聊,看来七十大寿不是奢望,然而嘉庆皇帝能想到吗?哪里还有什么七十大寿,这就是他一生中过的最后一个生日!
[画外音]转眼到了第二年,即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决定搞一次木兰休闲,也就是准备到木兰围场去打猎,木兰秋狝这个制度形成于康熙年间主要目的是保持八旗子弟的习武本色,联络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巩固北部边防,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没有想到在这次木兰秋狝的过程中嘉庆帝发生了意外。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庆皇帝从圆明园启程,带着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还有王公大臣等人,踏上了行围的征程;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心情非常愉快,这个时候正好是北方金秋时节,云淡风轻,冷暖适宜,沿途满眼丰收在望的庄稼;让人一看非常欣慰,前往木兰围场的第一站是承德,今天从北京到承德走高速公路四个小时能到;清朝的时候要七天时间,虽然嘉庆皇帝主要是坐轿,但依然耗费了很大的体力,而且饮食起居不必宫中,一路上还要处理政务,自然十分疲劳,身体免疫力下降,二十三日午后嘉庆帝开始感觉身体不适,症状是头晕,头疼,御医立即前来诊治,认为是“偶感暥暑”就是轻度中暑,我觉得嘉庆皇帝和太医都忽略了这一点,没有重视这个先兆,如果立即停止前进在行宫静养,沿途有一些行宫嘉庆帝应该会有生机,但是君臣都没有重视这一点,而是恰恰相反,继续向承德进发,二十四日上午嘉庆一行抵达广仁岭承德官员,蒙古王公前来接驾,嘉庆帝身体欠安,但心情愉快,下轿向东望去只见外八庙的金顶,尤其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地势平摊开阔,嘉庆一时心血来潮,也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身体的硬朗和骑术的精湛,他决定弃轿换马,群臣,太医,还有太监纷纷劝阻坚决不同意皇上骑马,但是嘉庆兴致很高,非骑不可,于是试马大臣牵过来嘉庆皇帝御用宝马,飞身上马,策马奔驰了一圈;证明御马状态良好,然后拨转马头跑回嘉庆皇帝的身边,俯身在地,嘉庆皇帝在群臣的扶掖之下,踩着试马大臣的后背骑上了这匹宝马良驹;一抖缰绳,策马飞奔,在嘉庆帝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我感觉这个环节十分关键。今天骑马已经成了一项体育运动,你别看那马跑得气喘吁吁,实际上那骑在马上的人也很紧张和疲劳,嘉庆毕竟是年过六旬的人,平日里养尊处优,冷不丁来了一场大运动量,血压,心肺肯定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必然要热汗横流,塞外的秋风一吹病情能不加重吗?
[画外音]嘉庆帝一行历时七天行程,终于在二十四日午后抵达承德,入住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是清代专门为木兰秋狝而兴建的皇家行宫,康乾时期由于皇帝经常在这里休闲避暑,所以这里也逐渐成为大清帝国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嘉庆帝做梦也没有想到这里会成为他生命的终点,那嘉庆帝究竟是如何死亡的呢?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历是1820年9月2日,嘉庆帝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清朝五点一夜未曾安寝的嘉庆皇帝起床,梳洗完毕,开始阅读祖宗的实录,这是他几十年间的一个习惯,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要读一卷实录,读完实录用过点心,然后开始处理政务!快到中午的时候军机大臣前来觐见,拿过皇帝批阅的文件一看,顿时说皇上不能再工作了,必须休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嘉庆皇帝写的字大臣已经很难辨认了,可见皇帝的思维处在混沌之中,这一劝嘉庆自己也感觉支撑不住,于是就在太监的搀扶之下上床休息,结果一躺下就陷入昏迷状态!太医,皇子,群臣围着昏迷的嘉庆皇帝团团转,无计可施,据说躺在床上的嘉庆皇帝有的时候口鼻乱动,几次想抬起手臂,很显然皇帝有话要说;但是终于没有做出任何表示,群臣急得直跺脚,纷纷前往佛堂焚香叩拜,祈求佛祖保佑皇帝,同时军机大臣下令,避暑山庄戒烟,只许进,不许出!气氛十分紧张,人们的脸上都挂着重重的忧虑,晚上七点钟的时候,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想起了一片哭声,在哭声在漆黑的夜晚,在寂静的承德被传得很远很远!主宰中国命运二十多年的嘉庆皇帝去世了,终年六十一岁!
[画外音]六十一岁的嘉庆皇帝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嘉庆帝死后,热河行宫立即封锁消息,避暑山庄大门紧闭,限制人员出入,两天之后,留京的王公大臣才得知噩耗,此时所有人心中都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怎么本来好好的皇帝,为什么会突然死亡呢?宫闱之事向来保密,清朝当然不会对民间公开解释皇帝的死因,可是后世的人们在各种史料中都查不到关于嘉庆帝死因的记载;这就让嘉庆帝的死因更加扑朔迷离,那么裕大华教授将会怎么样来分析嘉庆帝死亡的原因呢?
耐人寻味的是,当时向天下人颁布的嘉庆帝遗照,以及后来编成的《清仁宗实录》《清宣宗》实录,都没有提及嘉庆的死因,按说嘉庆死的时候六十一岁,年龄不算很大,更关键是的突然死亡,你要不把死因向天下交待清楚,难免议论纷纷,但是嘉庆遗诏却笼统地说:就说等到到了避暑山庄的时候觉得痰气往上涌,堵得慌,我感觉应该是胸闷,胸痛,到了晚上是越来越重了,估计是好不了啦!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呀?《清宣宗实录》记载得就更简单了,就是说病了三天就病危了!大渐是帝王病危的专用词,说得十分笼统模糊,语焉不详,这造成此后中国史书一提到嘉庆皇帝的死因往往一笔带过,《清史稿》就是这样模糊处理的,嘉庆皇帝属于猝死的,什么疾病可能导致猝死呢?让我们分析一下子,当时嘉庆皇帝处在四种状态之中,咱们先说第一种状态《清宣宗实录》里边记载有这样一句话,说嘉庆皇帝天体丰腴,就是说他比较胖,他这个人比较好喝酒,酒量在三四两之间不算很大但是经常喝,我们还应该提一提皇帝的生活习惯,你比如说皇帝的饮食,这个清朝皇帝的饮食主要以鸡鸭猪羊肉为主,其中又以猪肉为主,青菜吃得很少;海产品基本不吃,淡水产品吃得也少,他长期摄入高胆固醇, 高蛋白的食物运动又很少,所以我感觉嘉庆皇帝很可能有高血压的病史,你想,肥胖,嗜酒,高热量的食物,又少运动;他能不得高血压吗?第二个状态二十年来,嘉庆帝为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耗尽了全部的心血,没有一天轻松;长期处在压抑,烦躁,忧愁和劳累之中,这种疾病状态对很多疾病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一个高血压病人来说尤为不利!第三个状态, 去世的前三天开始感觉不适,但是没有引起注意,症状有两个,一个是二十三日那一天开始感觉头晕头疼,再一个二十四日那天感觉“痰气上涌”我理解为胸痛胸闷,这么两个症状而且越来越严重;第四个状态,去世的时候毕竟是过了六十岁了;又经过长途跋涉身体处于疲劳和兴奋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猝死我感觉他病因最有可能的是就是心脏病或者是脑淤血,从下午发病到傍晚去世,去世的前三天“偶感风寒”,出现头晕,头疼的症状来看呢?脑淤血的可能性大!从痰气上涌,感觉胸闷胸痛的这个角度来看呢,心脏病的可能性大!到底是哪一个的可能性更大呢?那就只能推测啦?我感觉心脏病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为什么呢?因为要是脑淤血的话,他只能头疼,但是不大可能胸闷,胸痛,相反要是心脏病的话,他不仅是胸闷,胸痛,他同时还头晕,头疼;嘉庆皇帝很有可能是死于心脏病当中的冠心病,急性心功能衰竭!
[画外音]皇帝驾崩,是一件天崩地裂的大事,不过比这个事情更大的事情则是新一代君主人选的确定,清朝皇族家法规定,不立新君就不能为先皇发丧,所以当务之急就是确定新君主的人选但是嘉庆帝是突然死亡,临终时对于继承人人选的事情并未作出任何交待,嘉庆帝的四个儿子又各有所长;那么群臣们究竟如何拥立新君呢?
清朝从雍正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生前准备一道发后发生效力的诏书;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按说嘉庆皇帝年过六旬了,不可能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于是军机大臣动手对嘉庆帝的遗体进行搜身,结果什么也没有,又打开了太监从北京带来的十几只箱子;翻了个底朝天,还是没有找不到皇帝的立储密旨。群臣急得团团转,说难道压根就没有这道密旨吗?不大可能,说能不能放在北京,那可能性更不大,因为要离开京城四五十天又没有保险柜,你把这么个密旨放在北京,它也不安全,反正是找不到,大家都急得不得了!根据《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在这种情况下,内务府大臣禧恩提议决定不找了,立即拥立嘉庆皇帝的次子绵宁继承皇位嘉庆皇帝一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早年夭折,没有几天就死了!连名字都没有来得及起,此外四个儿子长大成人;次子绵宁时年三十九岁,三子绵恺时年二十八岁,四子绵忻时年十六岁,五子绵惀 时年九岁,绵宁和绵忻现在就在承德避暑山庄,另外两个儿子留在北京,显而易见绵宁的优势是突出的,他是次子,但是实际上是长子,又是嫡出,这两点无可逾越,而且他的身份是智亲王,爵位最高,在皇子里边爵位最高;又在剿办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的战斗中立下大功,就算找不到嘉庆帝的密旨,难道嘉庆皇帝还会选择其他人吗?
但是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认为事关重大,必须以立储密旨为准,不能责怪他们的慎重,你毕竟是立太子的大事,关系国家的稳定,而且现在朝廷又不在北京了,稍有闪失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非得找到立储密旨不可,禧恩跟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绵宁则呆在一旁,一边哭一边冷眼观看着他们的争吵;根据《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后来终于找到了立储密旨,原来是在一个太监的怀里揣着呢?上面果然写的是绵宁的名字,于是大家停止争议,拥戴绵宁为皇位继承人,绵宁后来改名旻宁,年号道光,但是道光皇帝可不是这样说的,他说嘉庆皇帝临终召见大臣公启鐍匣,放着立储密旨的一个木头盒子,大家一起把它开开,宣布立储密旨,立他为皇太子,然后他遵旨继位;他命人起草的嘉庆遗诏,他主持编纂的《清仁宗实录》都是这样记载的,您看两种说法截然相反,那大家可能会问,两个说法不一样,总有一个是错的吧! 其实也有可能两个都不正确,历史上充满了悬疑未解之谜,中国古代的政治是不透明的,越是重大的事件越是极少数人在极度机密的状态下决策的,对于这些悬疑未解之谜史学工作者也普遍束手无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绵宁当皇帝就是道光帝,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史学界没有质疑过他继位的合法性,道光帝上父皇帝嘉庆皇帝谥号为睿皇帝,庙号仁宗!道光元年三月下旬,葬嘉庆帝于易县,现清西陵之昌陵;于是嘉庆皇帝与其时代就永远付诸历史长河的滚滚东流了!
[画外音]嘉庆皇帝结束了,后世的史学家对嘉庆褒贬不一,夸他的人认为嘉庆帝亲政初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清除了和珅,见识透彻,立场坚定,手段老到,恩威并用,处理得恰到好处,既顺应了民意,又没有引发大的政治动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贬他的人则认为嘉庆帝这一生除了诛和珅这一件事情以外,几乎就找不出更为出彩的地方;因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庸二字,那么面对嘉庆帝是一位平庸皇帝的说法,喻大华教授又将会有怎么样的观点呢?
嘉庆帝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五代皇帝,此前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祖先给他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对嘉庆帝来说这些遗产既是一笔财富,也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就此而论,嘉庆皇帝比列祖列宗面对的束缚要多得多,也艰难得多!应该明确祖先赋予嘉庆皇帝的使命就是守成,尤其是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一百多年大刀阔斧的建设,创立制度,开疆拓土的使命已经完成,王朝进入到稳定期,祖宗的遗产必须继承,祖宗解决不了的问题嘉庆帝也不用枉费心机地去琢磨解决之道,从这个角度来说平庸或许就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或许就是他的历史使命;另外也应该指出所谓平庸与否都是相对而言,嘉庆是乾隆皇帝的儿子人们也愿意拿他跟他爸爸相比,固然,从一个帝王所应具有的素养上看,你比如说应变能力,对国家的驾驭能力,嘉庆不如乾隆;但是嘉庆依然有很多优点,你比如说在对国家的责任感上,在亲政治国方面嘉庆不逊于乾隆,另外在为人本性上面,嘉庆帝甚至要比乾隆高上一筹,他为人宽厚,做事低调,任劳任怨,崇尚节俭,不制造冤假错案,遇到委屈不迁怒别人,一辈子就大办过一次生日六十大寿为此十分内疚,不断唠叨下不为例,一想到父亲乾隆皇帝曾经四次普免天下钱粮,就是天下免税,而自己在位二十多年却做不到这一点,嘉庆帝就十分自责,十分内疚,他甚至下诏书向中国人民解释他为什么不能够给人民免一次税的苦衷,在六十大寿的时候,无论国家财力多么紧张,坚持说服臣子,同意免除了臣民两千多万两白银的赋税负担,他一年收入才四千万两,免掉一大半让人民得一些实惠,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君主是十分罕见的,所以他死了之后臣子给他拟定了“仁宗”的庙号,并且公认他像他太爷爷康熙皇帝;所以我认为嘉庆皇帝,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嘉庆是一个才敢平庸的皇帝,他是一个有一定才干,宽厚,仁慈的君主。
在清朝入住中原之后的十位帝王中要论才干嘉庆次于康熙,雍正,乾隆能排在第四位,要论品格修养,他仅次于康熙能排在第二位,综合排名在清朝皇帝中居于中游偏上。
[画外音]嘉庆皇帝及其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地位,嘉庆帝一生被他父亲乾隆的万丈光芒所掩盖,而史学家的目光又被道光年间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所吸引,结果使得嘉庆皇帝极其王朝差不多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盲区,因此有很多学者职责嘉庆皇帝在乾隆时期之后没能够审时度势,使得清王朝转危为安,继而走上中兴之路,于此喻大华教授又将有怎么样的分析呢?
我感觉每一个人的机遇不同,命运不同,不能拿一个标准来衡量,嘉庆帝的不幸在于他无可选择的处在王朝衰落的拐点上,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他自己又耗尽了这一辉煌,实际上并没有给嘉庆留下太多有价值的遗产,差不多是一个烂摊子!这个时候王朝已经陷入危机,危机很多,你比如说人民吃不饱饭,没有充足的土地耕种,流民,游民增多,秘密结社活动频繁。而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灾害频发,吏治腐败又给这些危机火上浇油,结果反政府事件层出不穷,嘉庆帝解决不了中国当时的人口问题,他没有能力使中国的国土面积大幅度扩大,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国家动员能力他也难以应付越来越多的天灾,至于延续了上千年的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他同样无法触动,那么我们能苛求他吗?
总之,他作为一个帝王被历史性的赋予一个悲剧的命运,封建社会的没落和王朝的没落,重叠在一块已经注定他难有作为,如果谁认为一个人的品格能力足以扭转一个王朝已经被赋予的悲剧性的命运那他就小瞧了历史规律的严肃性,当然嘉庆皇帝也不是没有缺点,贪官污吏利用他的仁慈胆子越来越大,人民反倒了受了很多的苦难。官僚利用他的谨小慎微,阻扰,破坏了很多改革的进程!用一个古代帝王的标准衡量,他一生没有明显的过失,也没有明显的功绩。符合一个守成帝王的标准,但是他对社会变革缺乏敏感,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一无所知,对鸦片的泛滥没有能及早采取措施,为王朝埋下了隐患!嘉庆皇帝这位二百年前的主宰中国命运的最高统治者已经成了古人了,我们怎样评价他已经跟他没有关系了,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利益或者损害,只是反映了我们今天人的认识水平,我感觉无论是讴歌还是谴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前人的历程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使得我们变聪明一些,这才是我们的用意所在!
您说呢?再见!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