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喻大华讲清朝之《嘉庆王朝》(六)直面文字狱

  喻大华教授讲到嘉庆亲政初年,曾经担任过尚书房师傅的洪亮吉上书皇帝,直言进谏因此获罪,震惊朝野,成为嘉庆初年轰动一时的一场大案,在明清两代特别是乾隆朝因言获罪者不计其数,因为文字狱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甚至祸灭九族者也不乏其人,那么怎样做才能既彻底解开这个压在人们心中的沉重枷锁,又能够保全和维护父皇乾隆的脸面和权威呢?

  嘉庆帝面临着艰难而矛盾的选择,面对着由父皇乾隆帝所制造的各种文字狱案件,嘉庆帝是否有胆量翻案呢?

  文字狱的发生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继续走进《嘉庆王朝》讲述嘉庆《直面文字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画外音]喻大华教授讲到嘉庆亲政初年,曾经担任过尚书房师傅的洪亮吉上书皇帝,直言进谏因此获罪,震惊朝野,成为嘉庆初年轰动一时的一场大案,在明清两代特别是乾隆朝因言获罪者不计其数,因为文字狱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甚至祸灭九族者也不乏其人,那么怎样做才能既彻底解开这个压在人们心中的沉重枷锁,又能够保全和维护父皇乾隆的脸面和权威呢?嘉庆帝面临着艰难而矛盾的选择,面对着由父皇乾隆帝所制造的各种文字狱案件,嘉庆帝是否有胆量翻案呢?文字狱的发生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继续走进嘉庆王朝讲述嘉庆直面文字狱。
    乾隆太上皇去世之后,按照惯例要编修《乾隆实录》,记载乾隆帝统治期间的言行政令,既用来表达对先皇的纪念,也作为新统治者施政治国的参考,必须指出虽然名为“实录”,但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完全如实记载,比如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统治者对人民的苛政等等,或者完全回避,或者轻描淡写,或者适当修改,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编纂的一种传统的笔法叫“曲笔”,乾隆在位六十年,又担任太上皇三年,一辈子主宰中国的命运,做过好事也做过不少有争议的事,对于嘉庆君臣来说,乾隆皇帝一生的不少事也得曲笔,负责编修实录的大臣向嘉庆皇帝请示,说乾隆一朝搞了不少文字狱,似乎不能如实记载,这个“笔”该如何“曲”,编修大臣顾虑嘉庆皇帝对文字狱未必十分了解,所以呈上了当年刑部处理此类案件的档案,当然不能都拿来,太多了,就拿来两件大案的卷宗,倒不是说这两个案件最典型,关健是调档的时候刑部官员顺手就给抽出来这两套卷宗,编修大臣对嘉庆帝说,请皇帝慢慢看,过几天来领旨然后遵循办理,观众朋友们可能会问,什么是文字狱,对于文字狱《辞海》里边是这样界定的“旧时统治者往往故意从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以镇压知识分子,叫“文字狱”。打个比方来说,文人嘛,都有一些作品,统治者如果想把哪个文人绳之以法,就从他的作品里边找几段话,然后加以推衍夸大,上纲上线,对号入座,最后强词夺理的说他谋反,谋大逆,所以文字狱的典型特征是冤案,这是核心,嘉庆皇帝翻开发黄的档案,第一套卷宗是乾隆四十二年王锡侯的《字贯》一案,王锡箔侯本名王侯,是江西人,一生坎坷不顺,后来经高人指点,说你知道你为什么不顺吗?你这个名字不好叫王侯,你想,你下场考试,哪个主考官愿意录取个王侯,你去应聘,哪个老板愿意雇佣个王侯给自己打工,呸王侯,还将相呢?改名,于是王侯改名王锡侯,果然时来运转,不久考上了举人,这一年他三十八岁,王锡侯一鼓作气多次到北京参加会试,不料运气又不好了,全都名落孙山,考不上进士就很难进入官场,当不了官经济条件一直获得不了改善,转眼年过半年,一想到自己要名没名、要利没利,老婆孩子跟自己一天福没享过,他心里也不是个滋味,王锡侯一不做官,二不种田,三不教书,四不务农,他靠什么为生呢,他靠笔耕为生,自己写书,自费出版,自己推销,他梦想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挣来大笔的版税,这是今天的话,让便宜过上幸福的生活,乾隆四十年的时候,王锡侯又推出了一部新作叫《字贯》,为了交付出版,他以自己的房产做抵押,贷了一百多两银子,来支付刻印的费用,由此看来,王锡侯笔耕的效果不佳,没给自己挣来多少钱,命运还没有转机,所以他对《字贯》这总书寄予厚望,希望能有一个好的销路。

    [画外音]乾隆时代的文字狱五花八门,罪名有妄议朝政,诽谤君上,不避圣讳,收藏禁书等等很多方面,不过王锡侯出版的《字贯》,仅仅是一部字典,属于工具书。与政治毫无瓜葛,怎么会与文字狱扯上关系呢?《字贯》一案的背后,究竟反映了乾隆朝怎样的社会环境呢?
    王锡侯年轻的时候举报过家乡的一个无赖,结果这个无赖被判了流刑,现在刑满,从流放地回来,为了报复王锡侯当年的举报,这个无赖向县政府举报,说《字贯》这部书是逆书,《字贯》怎么会有政治问题,你不得不佩服这个无赖的“眼力”,他能猜透大清朝统治者的心理,原来王锡侯写了个自序,极力向读者推销自己的《字贯》,说得天花乱坠,这也问题不大,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都是这样嘛,反正读者自己判断,爱买不买,关健是王锡侯对自己的作品一番自吹自擂之后,还贬低了别人,他贬低了谁?您能想到吗?说他贬低了康熙大帝,康熙朝编了一部字典,这个字典编好了之后,经康熙皇帝审定,最后就算是康熙皇帝的作品,名字就叫康熙字典嘛,大伙儿都知道,王锡侯说《康熙字典》有个毛病,什么毛病呢?说他收字太多,查起来费劲,有这样一句话说“学者查此遗彼,举一漏十,每每苦于终篇掩卷,而仍茫然”,相反他的《字贯》最好,收的字又多,查起来也不费劲,关健是价格便宜,欢迎购买,批发零售,欲购从速,乾隆三十九年起,朝廷在全国范围内查禁禁书,弄得各地风声非常紧,县政府接到举报以后,立即上报省政府,江西省政府经过研究,认为《字贯》这部书属于“不法”,还达不到“大逆”的程度,江西巡抚海成是个满族人,汉文水平不高,他也没有亲自看,看也看不懂,不过海成很高兴,因为办成了这个大案,算是响应乾隆皇帝的号召了,估计能得到奖赏,所以立即把这个案子就报给乾隆皇帝了,没想到乾隆皇帝看了江西省移交上来的材料之后,龙颜大怒,原来他一页一页的翻,看到《字贯》的第十页的时候,发现了书中开列了清朝皇帝的名字,在中国古代臣民不能书写皇帝的名字,否则就要被追究责任,其时王锡候这样做的目的是向读者传授避讳的方法和原则,避免在考试的时候犯错误,主观动机是这样的,他不是故意地去触犯圣讳,但是乾隆皇帝立即把这个案子定为“大逆”,命令把王锡侯押解来京,交刑部严审,这个案子有什么好审的呢?因为皇帝已经给定性了嘛,并且情节简单,所以乾隆四十二年刑部判决王锡侯凌迟处死,家属二十一人连坐,其中七个人被执行了死刑,其余的人发给功臣家为奴,家产查抄入官。

    [画外音] 《字贯》一案,案子虽然简单,却代表了乾隆文字狱的严重和残酷,据统计在乾隆帝当政及训政的六十三年期间,明文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字狱就有一百三十多起,平均每年在两次以上,而在民间发生的那些没有记载在史册中的各种文字狱更是不计其数,文字狱的制造者往往用最荒唐的逻辑推理引申作者原意臆断作者动机,致使一大批无辜者受到迫害,那么当年乾隆帝为什么要制造《字贯》一案?这个案子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玄机?而面对这样的案情,嘉庆帝又会如何处理呢?
    嘉庆皇帝看完这个卷宗之后,心情非常沉重,摇头叹息,找来了董诰,说你长期在刑部任职,你对王锡侯这个案子你是怎么个看法,董诰脱口而出,就事论事这明摆着是个冤案,为什么呢?说这个案子关健有两个,第一个关健,什么叫“大逆”,董诰说咱们《大清律》里边载的明明白白,专指三个情节,毁宗庙,毁山陵,毁宫殿,说王锡侯第一没有毁皇帝的太庙,第二王锡侯没有发掘皇家的灵寝,第三,王锡侯没有拆迁你皇帝的宫殿,他怎么是“大逆” 呢,他这个“大逆”是给比附上去的,就是说他这个行为在《大清律》里面没有对应的条文来处理,硬给他安一个条文来制裁他,明显量刑过重,其时王锡侯贬低《康熙字典》即使像江西省判定的那样属于“不法”已经不轻了,还达不到大逆的程度,第二个关健,董诰说,说王锡侯开列大清祖宗的名字主观动机还是传授避讳的方法和原则,从客观结果上来说你说他触犯圣讳也行,但是我在刑部这么多年,对民间无知小民触犯圣讳追究不到“大逆”的程度,对官员触犯圣讳追究的严也达不到判凌迟的程度,所以就事论事这个案子肯定是个冤案,其时乾隆皇帝心知肚明,嘉庆帝就问,那么看来这个案子判成“大逆”是另有用意了,皇上圣明,董诰说了,乾隆帝的用意是什么呢?要从江西巡抚海成的下场说起,皇上能猜出来海成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吗?嘉庆帝说那至少得革职,不是,乾隆皇帝追究海成的失查的责任,先是交部议处,然后是革职,最后逮捕下狱,判了斩监候。秋后处斩,行刑的那一天,海成被拉到菜市口,戴上刑具蹲在墙角,等着皇帝勾决,当时的制度刑部把斩监候的名单报给皇帝,由皇帝拿着朱笔勾,皇帝看那个应该杀就勾一下,看哪个觉得可以先不杀就不勾了,海成等着皇帝吓的尿裤子,中午的时候刑部的警车过来了,刑部尚书下车,拿着名单点名,点到的直接拉过来割脑袋,没点到的直接发配新疆,海成听说自己逃过一死,哭喊着磕头谢恩,把头磕的山响,衙役拉起海成,只见他满脸是血和鼻涕,说那副惨状董诰都说不过去了,嘉庆皇帝心里边也很沉重,一会儿董诰跟嘉庆皇帝说,说皇上您想要不把王锡侯判成“大逆”能把海成判为斩监候吗?嘉庆说那为什么一定要把海成判得这么重呢,你听我说,董诰说其实重办海成也不是目的,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朝廷在全国查禁禁书,但是各级官员阳奉阴违,积极性不高,两三年过去了没有进展,乾隆皇帝心急火燎,所以抓了海成的典型,嘉庆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绕了这么大圈子,搞得王锡侯家破人亡,搞的海成政治命运彻底终结,敢情是为了这个,就是刺激各级官员把查禁禁书的这个工作给他做好,做深入了。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文化专制是封建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到了清代,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更是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字狱,特别是乾隆年间,文字狱案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字贯》一案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在嘉庆帝所看到的卷宗中,还有一起文字狱,即江苏徐述夔的《一桩楼诗》案,这是一起发生在乾隆四十三年的文字狱大案,当时担任江苏学政、现在已是嘉庆重臣的刘墉目睹了这一案件的始末,因此嘉庆帝召来刘墉查问详情,那么刘墉会怎样向嘉庆帝介绍《一桩楼诗》案呢?这件案件在当时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刘墉一说这个案子,说那冤也宽冤,说不冤也不冤,都是狗咬狗给咬出来的,江苏官员一开始并不想办这个案子,但是仇家盯的紧,地方官也没有办法,刘墉就给皇上介绍,他说徐述夔这个人做过知县,学问也可以,当然徐述夔自我感觉他学问更大,仅仅做个七品芝麻官未免怀才不遇,所以徐述夔经常发牢骚,写诗,用诗来发牢骚,徐述夔的诗分两类,一类是对现实不满的诗,写什么呢?“旧日天心原梦梦,近来世事益非非”,你看否定大好形势嘛,还有“江北久无干净土,乾坤何处可为家”,这就更厉害了,认为我们中国都是污浊混乱,没有他呆的地方,这是第一类诗,对现实不满,徐述夔的第二类诗是怀念明朝,当然是不是真怀念明朝也在疑似之间,他有这么句诗“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您听听,乾隆皇帝这么认为这句诗是振兴明朝,推翻清朝,其时这个“明朝”是读明朝(ZHAO)还是读明朝(CHAO)呢?那只有问徐述夔自己了,刘墉接着说,徐述夔毕竟没有出版他的诗集,所以没有扩散,情节稍轻,徐述夔的诗集是他儿子给出版的,徐述夔死了,死了之后,儿子给他出了个诗集,当然他儿子也不是为了扩散,而是为了纪念他爸爸,这是江浙一带的风气,后来徐述夔的儿子也死了,徐述夔的孙子,跟人家打官司让人家抓住了把柄,以此要挟逐级上告,扬州知府谢启昆本来想把这个案子给了了,极力劝和极力拖延,无奈这个苦住是个泼皮无赖,连地方官一起告,刘墉说我到金坛哪儿去主持考试,结果挡住我向我举报,说皇上你想啊,我要压住不报的话,那条疯狗他一定连我一起咬,没办法我告诉两江总督,最后上报给乾隆皇帝,最后乾隆皇帝认定说这个徐述夔“系怀胜国,暗肆诋讥,谬妄悖逆,实为罪大恶极”,定了大逆罪,徐述夔父子已死逃过一劫,他的孙子让乾隆帝都给判了死刑,此外刻书,校书的也杀了一批,最可惜的是江苏官员,刘墉说扬州知府谢启昆被发配新疆,东台知县判了三年徒刑,其中江宁布政使陶易被判了死刑,嘉庆帝就问,说陶易后来被执行了吗?刘墉说没有,还没等到执行就死在狱中,是病死的,说到这里刘墉心情难过,嘉庆帝也看出来了,这个案子基本上也是个冤案,而且刘墉是关健人物之一,不愿意揭疮疤,所以说得很简洁。

    [画外音]根据《清朝通史.嘉庆卷》的记载,乾隆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借此彻底消除汉人士大夫心中的反清民族意识,而到了嘉庆时代,由于国家统治能力的下降,清廷对文化控制的要求逐步下降,同时汉族士人的反满意识早已淡漠,满汉合流已经成为定局,制造文字狱已经不再适应巩固封建统治的要求,因此终结文字狱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嘉庆帝的面前,此时亲政不久的嘉庆帝召见王杰,董诰,朱珪、刘墉等老臣商量处理办法,那么这些老臣会给嘉庆帝怎样的建议呢,嘉庆帝又会如何面对文字狱这个棘手难题呢?
    嘉庆帝感觉这个文字狱祸国殃民,必须停止,他下了这个决心再不搞了,但是对父亲乾隆皇帝搞好的文字狱是不是加以平反呢?君臣都拿不定主意,确实碍于乾隆的面子,而且乾隆皇帝的主观动机也是为了皇朝江山的稳固,子孙不领情,还揭祖宗的短,未免不讲良心,所以大家拿不定主意,这个时候朱珪的意思是建议听一听刑部专家的意见,正赶上金光悌入宫办事,金光悌长期在刑部任职,是著名的法律专家,而且这个人为人魅力十足,做事大刀阔斧,所以传金光悌入宫觐见,金光悌进来之后,一看满朝重臣,皇帝也在这儿,不知道什么事儿,他也不敢问,嘉庆帝就问他,说金光悌问你个事,枉法杀人而有利于天下国家,能不能取谅于后事,咱法律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嘉庆的意思是说这个人不该杀,但是我给杀了,杀错了,可是虽然杀错了但又对国家有利,你看后人能不能谅解,谅解这个杀人者,法律上有没有这样的例子,金光悌斩钉截铁的说,法不为一人而屈,我们法家只问是非曲直,不管其他,嘉庆帝就等于被泼了一瓢冷水,他还不死心,说难道就不能通权达变,一点变通的余地都没有吗?金光悌冷冷的说,皇上要杀人请直接降旨,你要是问到臣,臣就一句话两个字“依法”,看来金光悌误解了,挥退了金光悌,君臣都沉默了,看来乾隆皇帝制造的文字狱不管是拿什么样的理由来自我安慰,都不能获得千秋万代的谅解,要是这样的话平反文字狱似乎可以从给乾隆皇帝补过这个角度来理解,于是大家纷纷表态同意平反,最后大家经过讨论形成了三个意见,第一除了乾隆皇帝,雍正和康熙也有文字狱,建议不涉及,仅就乾隆皇帝的文字狱做平反,大臣们的意见之一,仅就乾隆朝的文字狱做平反,第二乾隆一朝文字狱的数量很多,建议就拿王锡侯,徐述夔这两个案子做典型,以点带面也不要涉及过多,大臣们的意见之二,仅就王锡侯,徐述夔两个个案做出处理,第三负责编修实录的大臣不是向皇上请示,乾隆的文字狱该怎么样记载吗?大家的意见是完全回避已经不可能,建议轻描淡写做一个交待,在《清高宗实录》中对文字狱轻描淡写,嘉庆帝连连点头,唤过军机大臣一一交待落实。

    [画外音]清代特别是乾隆朝的文字狱危害极大,它不仅败坏了官场风气,更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由于文网密布,冤狱迭起,当时的文人士子们人人自危,唯恐一不小心陷入罗网,或是受到株连,祸从天降,所以人们迫切需要尽快结束文字狱,那么嘉庆帝会怎样具体解决《字贯》和《一柱楼诗》这两个文字狱大案呢?平反和结束文字狱究竟会给嘉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嘉庆帝明发上谕,嘉庆的这道上谕的意思是说,从前王锡侯,徐述夔等人因为文字犯罪,他们的子孙家属也比照大逆罪连坐,但是文字诗句,上纲上线,本来可轻可重,况且这些人犯生长在本朝,打他们太爷爷、爷爷那辈起就是大清国的臣民,怎么还会怀念明朝呢?而官报私仇的人吹毛求疵,偶尔因为笔墨上的不检点,以至于把他们跟那些叛逆同罪,既开了互相诬告的风气,也败坏了法律的严肃性,这是这道上谕的意思,嘉庆帝接着命令让刑部重新核查一遍凡是比照大逆罪处理的,他们的子孙依然被关押被流放,或者做奴隶的,你把这个情况都报给我,等我查明降旨,嘉庆皇帝随后在接到刑部上报的名单之后做出了批示,凡是文字狱受害者的子孙,一律恢复自由,一律释放,这些乾隆皇帝文字狱的受害者想不到还能骨肉团聚,重见天日,激动得痛哭流涕,观众朋友们可能会问,这就算平反了,确实,王锡侯,徐述夔等人被平反了,您看,第一,嘉庆皇帝承认他们没有怀念明朝,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当年给他们定罪的核心,当然王锡侯不是怀念明朝,但是乾隆朝文字狱受害者有相当多的情况是说他们怀念明朝的,现在嘉庆给否定了他们没有怀念明朝,第二嘉庆皇帝承认当年把他们以“与叛逆同科”属于“情法失常”,就是说把他们跟叛逆做相同的处理,于情于法都不对,明确承认朝廷处理错了,第三嘉庆帝把他们被株连的子孙一律释放,一律恢复自由,当然人死不能复生,大清朝又没有一部《国家赔偿法》,但是一个专制的君主说到这个份上您还能对他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而且从嘉庆朝开始,再也没有制造文字狱,中国上千年文字的血泪史到此就由嘉庆皇帝给画上了句号,无论是他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对于嘉庆皇帝的这个举措,我们都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嘉庆这个举措确实给他自己迎来了非常多的掌声,满朝大臣纷纷称颂,皇帝是一个像尧舜那样仁慈的君主,其实这并不是阿谀奉承之词,社会舆论对嘉庆也有非常多的好评,嘉庆备受鼓舞,他兢兢业业,勤政治国,谆谆告诫各级官员,要廉政,要爱民,但是能想到吗,嘉庆八年初春的一天,这位充满了儒家仁爱之心的君主在神武门那儿被一名厨师追杀得落荒而逃,皇帝遇刺自打清朝开国以来还是第一次,那么嘉庆帝被刺中了吗?什么人与皇帝有如此的深仇大恨,要下这样的毒手呢?请看下集,谢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